《大电影2.0》:阿甘的超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15:08
《大电影2.0》:阿甘的超越        文/云飞扬


 在宁浩之前,内地有一个很商业的导演,叫做阿甘。与《疯狂的石头》近似一致的好口碑不同,他的电影从《考试一家亲》到《闪灵凶猛》,再到《大电影》系列,大多在苛评的伴随下,有着相当不错的票房回报。在很多电影投资人眼里,宁浩和阿甘是当下内地商业电影里比较靠谱的导演。在真实的中国电影的语境中看阿甘和他的电影,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这一次阿甘引用了《疯狂的石头》主演郭涛,导演了这部片名很长、很搞的《大电影2.0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改编自2003年西班牙的喜剧片《幸福的黄色电影》,也很少见、很严肃、很正经的购买了版权,并且将其剧情大作改动,保留原片的笨拙精神和黑色幽默,以非常彻底的本土化再创作,将近两年娱乐圈各种有伤大雅、无伤大雅的诸多流行事件、话语,加以拼贴、重构,制造出一部轻松、时尚的喜感电影,值得推荐的是本片中的城市有着从容的真实触觉。阿甘善于从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上找故事上,《大电影1.0之数百亿》讲房地产,《大电影2.0》则调侃娱乐圈,无论电影的质量如何,总还是能够把握住大变革时期的都市流行文化及热点话题。与众多不能在电影院线上映的“库房电影”相比较,阿甘还是很幸福的。

  之所以叫“大电影”,甚至自嘲“数百亿”,电影其实还是中小成本制作,阿甘不过是在电影里戏仿和恶搞了诸多经典大片,而那些豪华乃至奢侈的电影,其拍摄成本和票房收入,无疑能够有数百亿。而在华语电影当前的投资、票房构成上,阿甘以及绝大多数导演都明白现在他们能够操作的资本有多少。进入2000年后,特别是张艺谋的《英雄》开创内地大片模式之后,整个电影产业就大体存在一个“二八比例”,也就是不到二成的电影占据了八成的投资,在票房榜上更加严重,大约前十部电影就能达到八九成的票房比例。目前在华语导演的一线位置上的导演,主要有两拨人组成,一帮是继续影展路线的文艺大师们,例如侯孝贤、蔡明亮、贾樟柯、王小帅、王全安等人,更多的则是奔波在大片的康庄大道上,例如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以及吴宇森、周星驰、陈可辛、徐克,而李安和杜琪峰则是左右逢源。华语电影的优质投资、媒体和观众注意力是绝对的倒金字塔形,留给阿甘、宁浩、尹力、张一白等新晋导演的空间并不很宽阔,但他们也有自己的选择和可能,事实上他们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人脉资源和观众认可都有相当积淀。

  从处女作《闪灵凶猛》的百万投资到《大电影2.0》的千万成本,阿甘走的路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内地中小投资电影的重要代表。小成本电影在中国是普遍模式,但不具备主流地位。当“非正常”的妥协模式成为惯例,大片反而是另类投资,这种反常是结构性的,短期内难以解决。本来小成本电影只是青年导演和新人导演刚入行时的锻炼阶段,但现在却因为市场束缚了多数电影人的手脚。小成本电影本来不应该成为电影的主流模式,但是中国的现状就是如此。2006年330余部电影,却只有不到十部大片,中等投资的电影只有十多部,其余全部可以归为小成本电影。这些电影,多数进不了电影院。即便排在档期上,也很快就要下档。这就促使一个结果出现,众多小成本电影在开拍前就已经确定不以电影院里的观众为目标。电影在电视上看,也是中国特色了。整个市场越是不均衡,青年导演如何达到一线位置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突围,更多注重城市文化,讲述现代人在现实中的问题,也许是众多“无名导演”必须正视的了。《大电影2.0》:阿甘的超越        文/云飞扬


 在宁浩之前,内地有一个很商业的导演,叫做阿甘。与《疯狂的石头》近似一致的好口碑不同,他的电影从《考试一家亲》到《闪灵凶猛》,再到《大电影》系列,大多在苛评的伴随下,有着相当不错的票房回报。在很多电影投资人眼里,宁浩和阿甘是当下内地商业电影里比较靠谱的导演。在真实的中国电影的语境中看阿甘和他的电影,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这一次阿甘引用了《疯狂的石头》主演郭涛,导演了这部片名很长、很搞的《大电影2.0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改编自2003年西班牙的喜剧片《幸福的黄色电影》,也很少见、很严肃、很正经的购买了版权,并且将其剧情大作改动,保留原片的笨拙精神和黑色幽默,以非常彻底的本土化再创作,将近两年娱乐圈各种有伤大雅、无伤大雅的诸多流行事件、话语,加以拼贴、重构,制造出一部轻松、时尚的喜感电影,值得推荐的是本片中的城市有着从容的真实触觉。阿甘善于从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上找故事上,《大电影1.0之数百亿》讲房地产,《大电影2.0》则调侃娱乐圈,无论电影的质量如何,总还是能够把握住大变革时期的都市流行文化及热点话题。与众多不能在电影院线上映的“库房电影”相比较,阿甘还是很幸福的。

  之所以叫“大电影”,甚至自嘲“数百亿”,电影其实还是中小成本制作,阿甘不过是在电影里戏仿和恶搞了诸多经典大片,而那些豪华乃至奢侈的电影,其拍摄成本和票房收入,无疑能够有数百亿。而在华语电影当前的投资、票房构成上,阿甘以及绝大多数导演都明白现在他们能够操作的资本有多少。进入2000年后,特别是张艺谋的《英雄》开创内地大片模式之后,整个电影产业就大体存在一个“二八比例”,也就是不到二成的电影占据了八成的投资,在票房榜上更加严重,大约前十部电影就能达到八九成的票房比例。目前在华语导演的一线位置上的导演,主要有两拨人组成,一帮是继续影展路线的文艺大师们,例如侯孝贤、蔡明亮、贾樟柯、王小帅、王全安等人,更多的则是奔波在大片的康庄大道上,例如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以及吴宇森、周星驰、陈可辛、徐克,而李安和杜琪峰则是左右逢源。华语电影的优质投资、媒体和观众注意力是绝对的倒金字塔形,留给阿甘、宁浩、尹力、张一白等新晋导演的空间并不很宽阔,但他们也有自己的选择和可能,事实上他们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人脉资源和观众认可都有相当积淀。

  从处女作《闪灵凶猛》的百万投资到《大电影2.0》的千万成本,阿甘走的路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内地中小投资电影的重要代表。小成本电影在中国是普遍模式,但不具备主流地位。当“非正常”的妥协模式成为惯例,大片反而是另类投资,这种反常是结构性的,短期内难以解决。本来小成本电影只是青年导演和新人导演刚入行时的锻炼阶段,但现在却因为市场束缚了多数电影人的手脚。小成本电影本来不应该成为电影的主流模式,但是中国的现状就是如此。2006年330余部电影,却只有不到十部大片,中等投资的电影只有十多部,其余全部可以归为小成本电影。这些电影,多数进不了电影院。即便排在档期上,也很快就要下档。这就促使一个结果出现,众多小成本电影在开拍前就已经确定不以电影院里的观众为目标。电影在电视上看,也是中国特色了。整个市场越是不均衡,青年导演如何达到一线位置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突围,更多注重城市文化,讲述现代人在现实中的问题,也许是众多“无名导演”必须正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