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运动员就业难 邹春兰搓澡王军霞逃计划生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45:30
消息来源:南国早报
退役运动员的现状是,在少数人功成名就的时候,大多数人只能带着满身的伤病和茫然进入他们不熟悉的社会,然后发出“找工作比拿冠军还难”的感叹。

  刘翔:退役之后我还会从事与田径有关的职业,我喜欢它。

  陈中:退役之后我不会离开跆拳道,我会继续从事与它有关的事业。

  艾冬梅:如果我的孩子以后踏入体育圈,我就打断她的腿。

  他们一个是110米栏世界排名第一,另一个是两次跆拳道奥运冠军得主,还有一个是大多数运动员退役后的缩影,这缩影辛酸、无奈而沧桑。

  就像学校里优秀的学生会被推荐到好单位,或者被留在学校内任教一样,运动队也同样给冠军们一个好的安置,他们或者做了官,或者当了教练,或者靠着自己的名气进入其他圈子。这些成功者,仅仅是一座金字塔的塔尖而已。
有人将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归为五种——

  1.当教练。比如曾经叱咤羽坛的李永波,比如中国第一位乒乓球男子大满贯得主刘国梁,比如2000年悉尼羽毛球男单冠军吉新鹏。

  2.进入娱乐圈。比如花样游泳运动员陶虹,比如体操奥运冠军刘璇。

  3.从政。比如前中国女排队长孙晋芳,在缔造五连冠之后,成为“最富有”的体育人,掌管体育总局彩票中心,2003年下半年又任职网球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的队友张蓉芳也被委任排球管理中心书记、副主任。

  4.经商。比如李宁和李小双。

  5.深造。比如邓亚萍,她拥有剑桥硕士、博士学位。回想当年她退役之时,将读书作为首选,她在清华大学完成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的课程,邓亚萍的努力和付出不比她当运动员时少。

  以上的五种行业中的运动员,不管他们转行到其他圈,还是继续留在体育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退役前都是金字塔尖上的人。
也许你没有听说过陈玉梅这个名字,她是个在鞍山齐大山铁矿北采矿场工作的女工。她曾经有这样一个身份——当年叱咤风云的马家军成员之一,她个人的最好成绩是1992年在汉城获得第三届世青赛800米亚军。如今她31岁,工作就是在铁矿里负责计数。

  马家军的第一代队长陈颖是马家军最大的悲剧。1998年,她的尸体在沈阳棋盘山水库被发现。如果不是被学历卡住,她现在也许是哪家媒体的记者。尽管她没有显赫的成绩,尽管半夜起来偷练也没能取得世界冠军,但她却成为马家军中唯一会写诗的人,唯一用日记本记录了马家军历史的人。退役后她曾经到辽宁一家报社自荐做体育记者,但该报社这样回绝了她:应征者必须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这对从小就进入运动队的陈颖来说无疑是不可逾越的。之后她烧掉了在马家军7年间记录的十几本日记。

  如今的媒体,会聘请莫慧兰等退役冠军做记者,怎么会拿学历卡人呢?怪只怪,陈颖头顶上没有太多的光环。而马家军中的王晓霞,退役之后成了一个逃避计划生育的农妇。

  说起退役后的悲惨境况,就不得不提邹春兰,当她13岁时国家曾对她承诺,会照顾她一辈子,只要她好好练,取得好成绩。她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10年里,她拿过5个全国冠军,但当她要退役时,得到的“照顾”却是在举重队厨房干粗活,并且在3年之后连这点“照顾”也被取消。她流落到社会上,卖过羊肉串,做过杂工,令她“扬名”的不是她当初的成绩,而是她退役后做搓澡工的经历。

  从风光无限的全国冠军,到一次只挣1.25元、月收入总共不到500元的搓澡工,邹春兰自己也承认,自己目前的境遇,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连拼音都不会。由于常年从事体育训练,把学业彻底荒废了。除了没有文化,她还缺乏一技之长。长期进行举重训练,使她在实用技术方面没有任何专长。

  才力,这位“亚洲大力士”连续获得了40多个全国冠军和20多个亚洲冠军,但在退役后,还是在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关照下,才被安置当了一名门卫。

  由于长期受困于运动生涯带来的各种痛苦的顽疾,才力在退役5年后去世,时年33岁。他去世的当天,家里只有300元钱,还留下800元账单。

  1990年,他在北京亚运会上达到个人事业的顶峰,之后状态开始下滑。退役后因为过胖,也没有别的专业技能,而作为一名农家弟子,才力没什么文化,更没有背景,既不能当教练,也走不了仕途,他的路越走越窄,终于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人生。
对于这些从小到大只和队友、教练接触的运动员来说,退役之后找工作还要面临这样的问题——与社会生活脱轨。

  马拉松运动员艾冬梅由于生活所迫,在通州一家菜场卖衣服。记者去探望她之前询问同行,硕大一个菜场,怎样才能找到她?对方说:“你就看哪个地摊前低头坐着一个人,既不叫卖也不跟顾客多说话的就是艾冬梅。”艾冬梅对自己的行为解释:“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叫卖,也不知道别人还价时我该怎么办。有时候顾客砍到一件衣服5块钱还嫌贵,我真是气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她还透露,摆地摊第一天,她就收到一张100元假钞。

  1999年刚刚退役时,曾经的亚洲赛艇锦标赛女子2000米双人双桨冠军获得者陈又香嫌弃过环卫工人的职业,她无法接受自己怀揣一堆奖牌和证书却要在退役后去扫大街的事实。此后的几年,为了生存,她做过福利院小工,做过家政服务,做过电梯清理工,没有一份可以容纳她的稳定职业。她的儿子还患有先天性疾病,让她不得不放下冠军的架子,答应城管局去做环卫工人。她认为,这至少是个稳定的工作,可以免去每天到处投简历和找杂活,但是城管局却没有再给她回去的机会。这位赛场上昂首挺胸的女英雄,却在退役后的生活面前低下头来:“为了能攒钱给儿子治病,什么活我都干。”

  不少亚洲和全国冠军退役后不得不看大门、看自行车棚,或干脆找不到工作。

  善后补偿杯水车薪

  

  一般情况是,国家运动员退役,要么继续当教练,要么回省队,即不存在国家队队员退役的补偿问题。各省的通常做法为,根据运龄、成绩和本人退役前体育津贴水平等因素计发一次性经济补偿。

  以湖南省为例,具体分为基础安置费、运龄补偿费、社会保障补偿费、运动成绩奖励费四部分。最大的一项是运动成绩奖励,根据比赛成绩不同,给予5000元~6万元的奖励,获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冠军分别给6万、5万和4.5万元奖励。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测算,实施经济补偿办法后,全国每年需要补偿经费1亿元左右,而全国每年退役的运动员在3000名以上,依此推算,平均每人不足3万元。

  一个问题是,补偿经费在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可以保障,但是在西部等不发达地区,则显得十分困难。据介绍,在1990年以前,被安置进入工厂的比较多,之后,市场化越来越高,便少有单位再要“不对口”的运动员了。

  一些知名运动员通过各种形式,呼吁政府安置好退役运动员,很多地方也在出台一些政策保护这些为了国家荣誉奉献青春的人。但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很多。

  大学生就业难,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那么退役运动员就业,又岂止一个难字了得。

  美国没有运动员保障制度

  

  在美国,职业选手退役后的前景比较光明,因为在其职业运动生涯中已经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而业余选手平时参加比赛的机会不多,再加上业余比赛的出场费也相当可怜,因此他们必须在退役后“继续奋斗”。美国有不少奥运金牌选手,退役后找不到合适的职业,有的甚至流落街头,不得不依靠政府救济。

  记者曾和美国体育界人士探讨,既然职业选手的退休生涯不用政府操心,而业余选手也曾为美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升国旗奏国歌”,那么,美国体育部门为何没有一种解决本国运动员后顾之忧的制度?得到的回答是:业余选手在运动生涯中没有像职业棒球、职业篮球那样吸引更多购票入场的观众,换句话说,他们没有为社会创造商业价值,因此,他们在国际比赛中即使夺得再多的金牌,最多也只能从政府和赞助单位拿一些奖金,至于他们身上的光环能为他们退役后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另外,大部分业余选手要么在大学念书,要么已经有了固定职业,退役后基本上可以干老本行,所以也不用政府出面干预。看来,创造利润第一,为国争光第二,这就是讲究“公平”的美国。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职业选手的情形。除去我们不太熟悉的棒球和冰球之外,网球和篮球是美国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体育产业,在这个圈子里退役的职业选手,一般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个人财富,如果不愿意在家呆着,他们完全可以在退役后凭借自己的经验发挥余热,如开办训练学校、担任教练或到电视台担任转播评论员等等。

  和职业体育明星相比,业余运动员的退役生涯就要暗淡得多。1988年,28岁的“跳水王子”洛加尼斯在汉城奥运会上夺得双金后,随即宣布退役。这位曾经获得过无数世界冠军头衔的明星,后来却迷失了方向。先是闹出同性恋丑闻,后又迷恋上了毒品,好不容易经过心理治疗后恢复了对人生的希望,却又发现自己染上了艾滋病。这些年来,洛加尼斯保持低调,始终没有再从事与跳水有关的行当,而是在加州的一个爱犬训练基地当了一名专业驯狗师。据透露,这位“跳水王子”现在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吞14颗药片、练习两小时瑜伽以及给狗上“穿越隧道、过跷跷板和跳跃蹦床”的训练课。(李戈)消息来源:南国早报
退役运动员的现状是,在少数人功成名就的时候,大多数人只能带着满身的伤病和茫然进入他们不熟悉的社会,然后发出“找工作比拿冠军还难”的感叹。

  刘翔:退役之后我还会从事与田径有关的职业,我喜欢它。

  陈中:退役之后我不会离开跆拳道,我会继续从事与它有关的事业。

  艾冬梅:如果我的孩子以后踏入体育圈,我就打断她的腿。

  他们一个是110米栏世界排名第一,另一个是两次跆拳道奥运冠军得主,还有一个是大多数运动员退役后的缩影,这缩影辛酸、无奈而沧桑。

  就像学校里优秀的学生会被推荐到好单位,或者被留在学校内任教一样,运动队也同样给冠军们一个好的安置,他们或者做了官,或者当了教练,或者靠着自己的名气进入其他圈子。这些成功者,仅仅是一座金字塔的塔尖而已。
有人将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归为五种——

  1.当教练。比如曾经叱咤羽坛的李永波,比如中国第一位乒乓球男子大满贯得主刘国梁,比如2000年悉尼羽毛球男单冠军吉新鹏。

  2.进入娱乐圈。比如花样游泳运动员陶虹,比如体操奥运冠军刘璇。

  3.从政。比如前中国女排队长孙晋芳,在缔造五连冠之后,成为“最富有”的体育人,掌管体育总局彩票中心,2003年下半年又任职网球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的队友张蓉芳也被委任排球管理中心书记、副主任。

  4.经商。比如李宁和李小双。

  5.深造。比如邓亚萍,她拥有剑桥硕士、博士学位。回想当年她退役之时,将读书作为首选,她在清华大学完成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的课程,邓亚萍的努力和付出不比她当运动员时少。

  以上的五种行业中的运动员,不管他们转行到其他圈,还是继续留在体育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退役前都是金字塔尖上的人。
也许你没有听说过陈玉梅这个名字,她是个在鞍山齐大山铁矿北采矿场工作的女工。她曾经有这样一个身份——当年叱咤风云的马家军成员之一,她个人的最好成绩是1992年在汉城获得第三届世青赛800米亚军。如今她31岁,工作就是在铁矿里负责计数。

  马家军的第一代队长陈颖是马家军最大的悲剧。1998年,她的尸体在沈阳棋盘山水库被发现。如果不是被学历卡住,她现在也许是哪家媒体的记者。尽管她没有显赫的成绩,尽管半夜起来偷练也没能取得世界冠军,但她却成为马家军中唯一会写诗的人,唯一用日记本记录了马家军历史的人。退役后她曾经到辽宁一家报社自荐做体育记者,但该报社这样回绝了她:应征者必须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这对从小就进入运动队的陈颖来说无疑是不可逾越的。之后她烧掉了在马家军7年间记录的十几本日记。

  如今的媒体,会聘请莫慧兰等退役冠军做记者,怎么会拿学历卡人呢?怪只怪,陈颖头顶上没有太多的光环。而马家军中的王晓霞,退役之后成了一个逃避计划生育的农妇。

  说起退役后的悲惨境况,就不得不提邹春兰,当她13岁时国家曾对她承诺,会照顾她一辈子,只要她好好练,取得好成绩。她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10年里,她拿过5个全国冠军,但当她要退役时,得到的“照顾”却是在举重队厨房干粗活,并且在3年之后连这点“照顾”也被取消。她流落到社会上,卖过羊肉串,做过杂工,令她“扬名”的不是她当初的成绩,而是她退役后做搓澡工的经历。

  从风光无限的全国冠军,到一次只挣1.25元、月收入总共不到500元的搓澡工,邹春兰自己也承认,自己目前的境遇,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连拼音都不会。由于常年从事体育训练,把学业彻底荒废了。除了没有文化,她还缺乏一技之长。长期进行举重训练,使她在实用技术方面没有任何专长。

  才力,这位“亚洲大力士”连续获得了40多个全国冠军和20多个亚洲冠军,但在退役后,还是在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关照下,才被安置当了一名门卫。

  由于长期受困于运动生涯带来的各种痛苦的顽疾,才力在退役5年后去世,时年33岁。他去世的当天,家里只有300元钱,还留下800元账单。

  1990年,他在北京亚运会上达到个人事业的顶峰,之后状态开始下滑。退役后因为过胖,也没有别的专业技能,而作为一名农家弟子,才力没什么文化,更没有背景,既不能当教练,也走不了仕途,他的路越走越窄,终于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人生。
对于这些从小到大只和队友、教练接触的运动员来说,退役之后找工作还要面临这样的问题——与社会生活脱轨。

  马拉松运动员艾冬梅由于生活所迫,在通州一家菜场卖衣服。记者去探望她之前询问同行,硕大一个菜场,怎样才能找到她?对方说:“你就看哪个地摊前低头坐着一个人,既不叫卖也不跟顾客多说话的就是艾冬梅。”艾冬梅对自己的行为解释:“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叫卖,也不知道别人还价时我该怎么办。有时候顾客砍到一件衣服5块钱还嫌贵,我真是气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她还透露,摆地摊第一天,她就收到一张100元假钞。

  1999年刚刚退役时,曾经的亚洲赛艇锦标赛女子2000米双人双桨冠军获得者陈又香嫌弃过环卫工人的职业,她无法接受自己怀揣一堆奖牌和证书却要在退役后去扫大街的事实。此后的几年,为了生存,她做过福利院小工,做过家政服务,做过电梯清理工,没有一份可以容纳她的稳定职业。她的儿子还患有先天性疾病,让她不得不放下冠军的架子,答应城管局去做环卫工人。她认为,这至少是个稳定的工作,可以免去每天到处投简历和找杂活,但是城管局却没有再给她回去的机会。这位赛场上昂首挺胸的女英雄,却在退役后的生活面前低下头来:“为了能攒钱给儿子治病,什么活我都干。”

  不少亚洲和全国冠军退役后不得不看大门、看自行车棚,或干脆找不到工作。

  善后补偿杯水车薪

  

  一般情况是,国家运动员退役,要么继续当教练,要么回省队,即不存在国家队队员退役的补偿问题。各省的通常做法为,根据运龄、成绩和本人退役前体育津贴水平等因素计发一次性经济补偿。

  以湖南省为例,具体分为基础安置费、运龄补偿费、社会保障补偿费、运动成绩奖励费四部分。最大的一项是运动成绩奖励,根据比赛成绩不同,给予5000元~6万元的奖励,获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冠军分别给6万、5万和4.5万元奖励。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测算,实施经济补偿办法后,全国每年需要补偿经费1亿元左右,而全国每年退役的运动员在3000名以上,依此推算,平均每人不足3万元。

  一个问题是,补偿经费在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可以保障,但是在西部等不发达地区,则显得十分困难。据介绍,在1990年以前,被安置进入工厂的比较多,之后,市场化越来越高,便少有单位再要“不对口”的运动员了。

  一些知名运动员通过各种形式,呼吁政府安置好退役运动员,很多地方也在出台一些政策保护这些为了国家荣誉奉献青春的人。但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很多。

  大学生就业难,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那么退役运动员就业,又岂止一个难字了得。

  美国没有运动员保障制度

  

  在美国,职业选手退役后的前景比较光明,因为在其职业运动生涯中已经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而业余选手平时参加比赛的机会不多,再加上业余比赛的出场费也相当可怜,因此他们必须在退役后“继续奋斗”。美国有不少奥运金牌选手,退役后找不到合适的职业,有的甚至流落街头,不得不依靠政府救济。

  记者曾和美国体育界人士探讨,既然职业选手的退休生涯不用政府操心,而业余选手也曾为美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升国旗奏国歌”,那么,美国体育部门为何没有一种解决本国运动员后顾之忧的制度?得到的回答是:业余选手在运动生涯中没有像职业棒球、职业篮球那样吸引更多购票入场的观众,换句话说,他们没有为社会创造商业价值,因此,他们在国际比赛中即使夺得再多的金牌,最多也只能从政府和赞助单位拿一些奖金,至于他们身上的光环能为他们退役后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另外,大部分业余选手要么在大学念书,要么已经有了固定职业,退役后基本上可以干老本行,所以也不用政府出面干预。看来,创造利润第一,为国争光第二,这就是讲究“公平”的美国。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职业选手的情形。除去我们不太熟悉的棒球和冰球之外,网球和篮球是美国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体育产业,在这个圈子里退役的职业选手,一般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个人财富,如果不愿意在家呆着,他们完全可以在退役后凭借自己的经验发挥余热,如开办训练学校、担任教练或到电视台担任转播评论员等等。

  和职业体育明星相比,业余运动员的退役生涯就要暗淡得多。1988年,28岁的“跳水王子”洛加尼斯在汉城奥运会上夺得双金后,随即宣布退役。这位曾经获得过无数世界冠军头衔的明星,后来却迷失了方向。先是闹出同性恋丑闻,后又迷恋上了毒品,好不容易经过心理治疗后恢复了对人生的希望,却又发现自己染上了艾滋病。这些年来,洛加尼斯保持低调,始终没有再从事与跳水有关的行当,而是在加州的一个爱犬训练基地当了一名专业驯狗师。据透露,这位“跳水王子”现在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吞14颗药片、练习两小时瑜伽以及给狗上“穿越隧道、过跷跷板和跳跃蹦床”的训练课。(李戈)
政府应该多补贴补贴
光训练不行,国家要给他们安排学习时间,至少能混到高中文凭。
搞成职业的就好了..
搞成职业?知道搞成职业有多难吗?
想搞成职业就得你们一段一段时间,最好是每周一次地花自己
的钱去现场看他们的比赛!请注意,不是为国争光的比赛,是国
内的比赛。(比方说某项目的全国联赛)

我看奥运会是从洛杉矶开始看的,看足球是从八五年开始看的,
我看了体育比赛有二十几年了。到了现在,我反而越来越看淡
体育场上的“为光争光”了。
富的流油的也不算少数了
原帖由 jacker_tao 于 2007-12-10 21:33 发表
富的流油的也不算少数了


:handshake :handshake
建立退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