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脏”祝福,为空军祝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45:15
为“心脏”祝福,为空军祝福
王旭东



  历史进入21世纪,我国航空工业迎来了黄金时期。“山鹰”首飞、“猎鹰”首飞、歼10列装,“枭龙”带着巴国空军的光荣与梦想,起舞在喀喇昆仑上空……振奋啊!我们仿佛感受到航空事业发展的铿锵脚步。然而,这些飞机大多配装国外发动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一百多年的航空发展史中,航空发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飞机的发展与进步。发动机性能的提高,是飞机飞跃发展的基础。世界上能研制飞机的国家很多,真正能独立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只有区区四五个。因此,它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技术能力的标志,甚至是综合国力的象征。几十年来,我国的航空发动机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的历程,至今与航空强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此时此刻,不仅需要真心的祝福和深沉的思考,更需要理解与支持,因为它关乎国家的实力和荣誉。
  
  心脏与颈
  
  发动机为飞行提供动力,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飞机的飞行性能。飞行阻力是通过发动机的动力来克服或平衡的,飞行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速度越大,阻力越大。飞机能飞多快,主要取决于发动机的最大可用推力或可用功率。飞行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含氧量越低,对吸气式发动机而言,其推力(或功率)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因此,飞机能飞多高取决于发动机的高空性能。飞机的续航性能是由飞机载油量和发动机耗油率决定的,提高发动机效率,降低耗油率,是改善续航性能的根本措施。飞机能飞多远、飞多久也主要取决于发动机的性能。飞机的机动飞行能力是由发动机剩余推力或剩余功率决定的,实际上反映了发动机作功的本领,因此,飞机机动性的好坏同样取决于发动机水平的高低。




  回顾百余年航空历程,每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都是在发动机技术重大突破的条件下取得的。喷气式发动机的出现,使人类的航空实践扩大到了平流层;加力燃烧室的采用,使飞机突破音障;旋转喷口发动机和升力发动机的使用,成就了“鹞”式等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功名;推力矢量喷管为飞机提供直接控制力,从而实现超机动飞行;大幅度提高涡轮前温度,则使四代机在不开加力条件下实现超音速持续巡航……。由此可见,发动机不仅是飞机的“心脏”,而且是整个航空事业发展的“心脏”。
  仅把发动机比喻成“心脏”是不够的,它还是“脖颈”,是影响飞机性能的脖颈,是支撑航空事业发展的脖颈,是最关键的要害之所在。
  发动机不仅对飞机飞行性能产生决定性影响,对作战性能、可靠性、经济性、适应性、可用度等均产生重要的影响。飞机上没有哪个部件或装置,像发动机一样对飞机的综合性能产生如此关键的作用。对一般战斗机来说,发动机加燃油的重量占全机重量的40%~60%,改善发动机性能,提高推重比(活塞、涡轮轴、涡桨发动机用功重比)、降低耗油率,可以全面提升飞机的综合性能。比如,在发动机重量占飞机起飞重量15%的条件下,若发动机推重比从2-3提高到8,飞机推重比将由0.3~0.4提高到1.2;若发动机推重比提高到10,飞机推重比则可提高到1.5。要知道,先进三代机的推重比达到1.2就足够了,实现垂直起降也只需要1.3—1.4。因此,改善发动机的性能,对于提高飞机的性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航空发动机要在高温、高压、高转速和高负荷的环境中反复地工作,还要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推力大、使用可靠及经济性好等特点,因此,必须要有很强的设计、加工及制造能力,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动机研制周期长,技术难度大,耗费资金多,只有科技大国、经济大国才有能力研制和生产。正因如此,世界航空强国都把先进航空推进技术列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如美国在1987年将其列为与空天飞机并重的5大关键技术,1990年又将其列为20项国防部关键技术计划。对于航空强国来说,机翼可以转包生产。机体可以转包生产,武器可以外销,有些航电也可以谈技术转让问题,但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机技术(核心机又叫燃气发生器,主要包含高压压气机、燃烧室、高压涡轮等)是不可转让并严格保密的。因此,能否自主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航空科技水平的标志,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同时代一起脉动
  
  多年来,我国的航空动力行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测绘仿制、批量生产、改进改型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新机研制和预先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共生产了几万台各型发动机,为保障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的航发之路是一条不平凡的路,随着时代的脉动而起起伏伏。
  我国仿制的第一种喷气发动机是涡喷5型发动机。该型机于1956年6月投入批量生产,以后又陆续衍生出甲、丁、乙、丙等四种改型。涡喷5系列满足了我军各型歼-5、轰-5、米格15、米格-17等飞机的需求。
  涡喷5成功后,开始自主设计喷发1A发动机。它是一种15.7千牛的小推力发动机,拟用于歼教-1飞机。喷发1A从1957年7月开始研制,1958年7月装在歼教-1上升空试飞,获得圆满成功。后因部队体制调整,取消了歼教-1项目,喷发1A的研制也随告中止。
  我国仿制的第一种加力式涡喷发动机是涡喷6、装备歼-6和强-5飞机。涡喷6压气机采用轴流式结构。该机于1959年3月通过鉴定试车并实现量产。但交付部队后,质量问题不断,一度造成歼-6几乎全部停飞,后经全面整顿和技术改进达到了设计要求。涡喷6共有甲、A、B等三种改型,它是我国生产数量最多的一型发动机,约7 000台左右,为我国海空军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涡喷7的研制,实现了从单转子向双转子的技术跨越。该机按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研制,主要用于歼—7、歼-8飞机。最大推力38.2千牛,加力推力55.9千牛。1966年底开始量产。涡喷7甲是满足歼—8动力需求的一次重大改型,实现了从仿制生产到自行设计改型的转变,后又发展了涡喷7乙和涡喷7乙B两种改型。
  1967年1月,涡喷8发动机研制成功,其最大推力为93千牛,成为轰-6飞机的动力。进入80年代后,为满足歼-8Ⅱ和歼-7Ⅲ飞机的使用要求,在涡喷7基础上研制出涡喷13发动机,同涡喷7相比,涡喷13在性能上有了很大提高。
  20世纪60年代初,涡扇发动机已经成为世界航空动力的发展方向,各国都在加紧研制自己的第一代产品。我国航空人也与世界同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1963年,提出用涡喷6改型为涡扇发动机改装轰—5的方案。该方案定名为涡扇5。涡扇5样机于1965年总装完成,1971年进入整机试飞,地面试验证明发动机的状态良好。就在即将升空试飞之际,轰-5换装计划取消,从而使涡扇5的研制在1973年中止。涡扇5的下马,使我国自行设计涡扇发动机的进程



推迟了近三十年,着实令人惋惜。
  1964年,为满足歼-9和强-6的型号研制要求,我国研制了涡扇6方案。涡扇6为双轴内外涵混合加力式涡扇发动机,设计最大推力70.6千牛,加力推力121.5千牛,推重比为6,其性能指标在当时十分先进。涡扇6于1969年完成了试验机的制造,后经过10年的调试和改进设计,于1979年底实现高转速长时间稳定运转。多次摸底试验表明,各项参数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然而就在这时,由于背景机项目下马,涡扇6失去使用对象,1983年研制工作全部中止,使我国再次错过了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机会。
  1972年,我国开始与英国讨论引进“斯贝”涡扇发动机。1975年12月,中、英双方签订了“斯贝”Mk202型发动机的引进合同。该发动机引进后,国内编号为涡扇9。“斯贝”Mk202被用到第一批歼轰-7飞机上(据说歼轰-7从未因发动机而发生坠机事故,可见“斯贝”虽老,但功底颇深)。随后开始涡扇9的国产化工作,并被重新命名为“秦岭”发动机。2003年7月,“秦岭”发动机通过技术鉴定。
  “昆仑”发动机是我国第一种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涡喷发动机。1987年正式立项,2002年定型,依照全新的国军标体系进行设计。最大推力49千牛,加力推力69.6千牛,推重比6.4,总寿命达到1 500小时。后又推出“昆仑”I、“昆仑”Ⅱ两种改型。
  2005年12月,“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太行”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独立研制第三代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的能力,结束了我军三代机动力系统受制于人的历史,在我国航空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太行”发动机推重比达到8一级,总体水平与美国F100、F110,俄罗斯AL-31F等相当。
  
  差距——无形的压力
  
  必须承认,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整体水平与世界航空强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既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同时也成为激发我们奋进、超越的巨大动力。
  从发展历程看。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太行”发动机于2005年底研制成功,而美国普·惠公司早在1973年就研制成功了推重比8—级的F100发动机。随后几年,相继有美国通用公司的F404和F110、西欧三国的RBl99、苏联的AL-31F和RD-33先后投入使用,这些型号均为双转子或三转子涡扇发动机,推重比7~8,属于第三代喷气发动机。
  从现实状况看。美国F100和F110的两种改型——F100-232和F1 10-132已经研制完成,最大推力都达到144千牛,推重比超过了9。F404的推力增大型F404-GE-400已配装F/A-18E/F飞机,其最大推重比达到9.5。普·惠公司的F119发动机配装F-22战斗机,推重比大于10,其涡轮前温度达到1977°K。JSF的发动机也采用了F119的核心机技术。俄罗斯的AL-41F、西欧四国联合研制的EJ200推重比都超过了10。
  从发展动态看。美国空军从1987年开始实施IHPTET计划。空军、海军、陆军、国防部预研局、NASA和七家主要发动机公司都参加了这项计划。总计划目标是将航空动力的推重比增加100%-120%,耗油率降低30%~40%,成本降低35%~60%。该计划到2005年业已完成,许多成果已经在型号上得到应用。从2006年起,又开始实施IHPTET的后继计划——VAATE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17年使发动机推重比提高210%,耗油率降低25%,成本降低64%,经济可承受性提高5倍。届时,推重比20—级的发动机将可能配装美国主战飞机,而届时我们的高推发动机又会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呢?
  再看周边国家和地区。日本早就与美国合作生产F110发动机,目前又正与美、英合作研制5倍音速的HYPR9组合循环发动机,力图在高超音速推进技术领域抢占领先地位。印度自行研制了GTX-35VS双转子涡扇发动机,推重比7.5左右,配装LCA轻型战斗机。台湾地区也与美国合资研制了TFEl042涡扇发动机,并成功地应用于IDF轻型战斗机。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世界航空强国的快速发展,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急起直追,容不得我们丝毫闪失与懈怠。在差距面前,我们也没必要妄自菲薄,在六七十年代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我们尚能搞出涡扇5、涡扇6,何况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不仅是祝福
  
  在那个积贫累弱的年代,孙中山先生提出“航空救国”:在民族复兴的洪流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航空强国!航空强国,动力先行。只有让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劲,才能实现从航空大国到航空强国的跨越,才能将空中战场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让我们祝福:为了“心脏”,为了祖国的蓝天!
  愿航空产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保障和加强。长期以来,航空科技曾游离于国家高技术发展领域之外:80年代初,航空工业被列为国家产业的下调范围:1986年,高技术发展规划没有将航空技术列入其中;建国40年对航空工业的投资额还不及一个宝钢的投资,对发动机的总投资少于二汽轿车厂的投资,而世界航空强国在发动机领域的投入却是我们的上百倍、上千倍。请不要在“放弃也是智慧”的借口下放弃那些核心技术,要知道,对核心技术的放弃往往意味着对整个产业的放弃。
  愿自主创新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历史曾不止一次向我们昭示出这样的道理: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五十多年来,我国共引进测仿了40多个型号的发动机,大都是当时的二三流产品。因而总拿不出自研的先进型号来满足部队需要,不得不一轮又一轮地引进仿制。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超越。实现腾飞。
  愿产业规律得到应有的尊重。发动机的研制周期很长且过程复杂。如果与飞机同步研制,根本无法满足飞机的进度要求。那种把发动机研制从属于飞机的想法,对发动机技术发展极为不利。涡扇5、涡扇6的教训甚为深刻,歼-9和强-6下马的原因也值得深思。
  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再被伤害。型号随意增减,新机研制半途而废。既损耗国家资金,又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涡扇6宣布下马的时候,有多少人委屈、惋惜,甚至哭肿双眼?有多少忘我奋斗十几年的工人、设计师为此彻夜难眠、辗转反侧?让加工涡轮叶片的精密机床去做卷烟机是一种浪费,让设计核心机的双手去卖馄饨更是一种悲哀!尽管这一页已经过去了,但对这种失误的反思应该刻骨铭心!
  愿航空发动机领域呈现良性竞争的局面。竞争能极大激发和挖掘创新的潜能,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强化竞争、优选方案是发动机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必须遵从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竞争机制的建设。
  伟大的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会之宝贵,为千年之罕见,为百年之唯一。大国崛起之梦已经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我国航空工业正经历着一场极为深刻的转变。在这重要的历史关头,请让我们再一次祝福,祝福航空,祝福航空的心脏!为“心脏”祝福,为空军祝福
王旭东



  历史进入21世纪,我国航空工业迎来了黄金时期。“山鹰”首飞、“猎鹰”首飞、歼10列装,“枭龙”带着巴国空军的光荣与梦想,起舞在喀喇昆仑上空……振奋啊!我们仿佛感受到航空事业发展的铿锵脚步。然而,这些飞机大多配装国外发动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一百多年的航空发展史中,航空发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飞机的发展与进步。发动机性能的提高,是飞机飞跃发展的基础。世界上能研制飞机的国家很多,真正能独立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只有区区四五个。因此,它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技术能力的标志,甚至是综合国力的象征。几十年来,我国的航空发动机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的历程,至今与航空强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此时此刻,不仅需要真心的祝福和深沉的思考,更需要理解与支持,因为它关乎国家的实力和荣誉。
  
  心脏与颈
  
  发动机为飞行提供动力,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飞机的飞行性能。飞行阻力是通过发动机的动力来克服或平衡的,飞行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速度越大,阻力越大。飞机能飞多快,主要取决于发动机的最大可用推力或可用功率。飞行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含氧量越低,对吸气式发动机而言,其推力(或功率)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因此,飞机能飞多高取决于发动机的高空性能。飞机的续航性能是由飞机载油量和发动机耗油率决定的,提高发动机效率,降低耗油率,是改善续航性能的根本措施。飞机能飞多远、飞多久也主要取决于发动机的性能。飞机的机动飞行能力是由发动机剩余推力或剩余功率决定的,实际上反映了发动机作功的本领,因此,飞机机动性的好坏同样取决于发动机水平的高低。




  回顾百余年航空历程,每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都是在发动机技术重大突破的条件下取得的。喷气式发动机的出现,使人类的航空实践扩大到了平流层;加力燃烧室的采用,使飞机突破音障;旋转喷口发动机和升力发动机的使用,成就了“鹞”式等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功名;推力矢量喷管为飞机提供直接控制力,从而实现超机动飞行;大幅度提高涡轮前温度,则使四代机在不开加力条件下实现超音速持续巡航……。由此可见,发动机不仅是飞机的“心脏”,而且是整个航空事业发展的“心脏”。
  仅把发动机比喻成“心脏”是不够的,它还是“脖颈”,是影响飞机性能的脖颈,是支撑航空事业发展的脖颈,是最关键的要害之所在。
  发动机不仅对飞机飞行性能产生决定性影响,对作战性能、可靠性、经济性、适应性、可用度等均产生重要的影响。飞机上没有哪个部件或装置,像发动机一样对飞机的综合性能产生如此关键的作用。对一般战斗机来说,发动机加燃油的重量占全机重量的40%~60%,改善发动机性能,提高推重比(活塞、涡轮轴、涡桨发动机用功重比)、降低耗油率,可以全面提升飞机的综合性能。比如,在发动机重量占飞机起飞重量15%的条件下,若发动机推重比从2-3提高到8,飞机推重比将由0.3~0.4提高到1.2;若发动机推重比提高到10,飞机推重比则可提高到1.5。要知道,先进三代机的推重比达到1.2就足够了,实现垂直起降也只需要1.3—1.4。因此,改善发动机的性能,对于提高飞机的性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航空发动机要在高温、高压、高转速和高负荷的环境中反复地工作,还要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推力大、使用可靠及经济性好等特点,因此,必须要有很强的设计、加工及制造能力,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动机研制周期长,技术难度大,耗费资金多,只有科技大国、经济大国才有能力研制和生产。正因如此,世界航空强国都把先进航空推进技术列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如美国在1987年将其列为与空天飞机并重的5大关键技术,1990年又将其列为20项国防部关键技术计划。对于航空强国来说,机翼可以转包生产。机体可以转包生产,武器可以外销,有些航电也可以谈技术转让问题,但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机技术(核心机又叫燃气发生器,主要包含高压压气机、燃烧室、高压涡轮等)是不可转让并严格保密的。因此,能否自主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航空科技水平的标志,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同时代一起脉动
  
  多年来,我国的航空动力行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测绘仿制、批量生产、改进改型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新机研制和预先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共生产了几万台各型发动机,为保障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的航发之路是一条不平凡的路,随着时代的脉动而起起伏伏。
  我国仿制的第一种喷气发动机是涡喷5型发动机。该型机于1956年6月投入批量生产,以后又陆续衍生出甲、丁、乙、丙等四种改型。涡喷5系列满足了我军各型歼-5、轰-5、米格15、米格-17等飞机的需求。
  涡喷5成功后,开始自主设计喷发1A发动机。它是一种15.7千牛的小推力发动机,拟用于歼教-1飞机。喷发1A从1957年7月开始研制,1958年7月装在歼教-1上升空试飞,获得圆满成功。后因部队体制调整,取消了歼教-1项目,喷发1A的研制也随告中止。
  我国仿制的第一种加力式涡喷发动机是涡喷6、装备歼-6和强-5飞机。涡喷6压气机采用轴流式结构。该机于1959年3月通过鉴定试车并实现量产。但交付部队后,质量问题不断,一度造成歼-6几乎全部停飞,后经全面整顿和技术改进达到了设计要求。涡喷6共有甲、A、B等三种改型,它是我国生产数量最多的一型发动机,约7 000台左右,为我国海空军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涡喷7的研制,实现了从单转子向双转子的技术跨越。该机按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研制,主要用于歼—7、歼-8飞机。最大推力38.2千牛,加力推力55.9千牛。1966年底开始量产。涡喷7甲是满足歼—8动力需求的一次重大改型,实现了从仿制生产到自行设计改型的转变,后又发展了涡喷7乙和涡喷7乙B两种改型。
  1967年1月,涡喷8发动机研制成功,其最大推力为93千牛,成为轰-6飞机的动力。进入80年代后,为满足歼-8Ⅱ和歼-7Ⅲ飞机的使用要求,在涡喷7基础上研制出涡喷13发动机,同涡喷7相比,涡喷13在性能上有了很大提高。
  20世纪60年代初,涡扇发动机已经成为世界航空动力的发展方向,各国都在加紧研制自己的第一代产品。我国航空人也与世界同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1963年,提出用涡喷6改型为涡扇发动机改装轰—5的方案。该方案定名为涡扇5。涡扇5样机于1965年总装完成,1971年进入整机试飞,地面试验证明发动机的状态良好。就在即将升空试飞之际,轰-5换装计划取消,从而使涡扇5的研制在1973年中止。涡扇5的下马,使我国自行设计涡扇发动机的进程



推迟了近三十年,着实令人惋惜。
  1964年,为满足歼-9和强-6的型号研制要求,我国研制了涡扇6方案。涡扇6为双轴内外涵混合加力式涡扇发动机,设计最大推力70.6千牛,加力推力121.5千牛,推重比为6,其性能指标在当时十分先进。涡扇6于1969年完成了试验机的制造,后经过10年的调试和改进设计,于1979年底实现高转速长时间稳定运转。多次摸底试验表明,各项参数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然而就在这时,由于背景机项目下马,涡扇6失去使用对象,1983年研制工作全部中止,使我国再次错过了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机会。
  1972年,我国开始与英国讨论引进“斯贝”涡扇发动机。1975年12月,中、英双方签订了“斯贝”Mk202型发动机的引进合同。该发动机引进后,国内编号为涡扇9。“斯贝”Mk202被用到第一批歼轰-7飞机上(据说歼轰-7从未因发动机而发生坠机事故,可见“斯贝”虽老,但功底颇深)。随后开始涡扇9的国产化工作,并被重新命名为“秦岭”发动机。2003年7月,“秦岭”发动机通过技术鉴定。
  “昆仑”发动机是我国第一种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涡喷发动机。1987年正式立项,2002年定型,依照全新的国军标体系进行设计。最大推力49千牛,加力推力69.6千牛,推重比6.4,总寿命达到1 500小时。后又推出“昆仑”I、“昆仑”Ⅱ两种改型。
  2005年12月,“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太行”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独立研制第三代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的能力,结束了我军三代机动力系统受制于人的历史,在我国航空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太行”发动机推重比达到8一级,总体水平与美国F100、F110,俄罗斯AL-31F等相当。
  
  差距——无形的压力
  
  必须承认,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整体水平与世界航空强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既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同时也成为激发我们奋进、超越的巨大动力。
  从发展历程看。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太行”发动机于2005年底研制成功,而美国普·惠公司早在1973年就研制成功了推重比8—级的F100发动机。随后几年,相继有美国通用公司的F404和F110、西欧三国的RBl99、苏联的AL-31F和RD-33先后投入使用,这些型号均为双转子或三转子涡扇发动机,推重比7~8,属于第三代喷气发动机。
  从现实状况看。美国F100和F110的两种改型——F100-232和F1 10-132已经研制完成,最大推力都达到144千牛,推重比超过了9。F404的推力增大型F404-GE-400已配装F/A-18E/F飞机,其最大推重比达到9.5。普·惠公司的F119发动机配装F-22战斗机,推重比大于10,其涡轮前温度达到1977°K。JSF的发动机也采用了F119的核心机技术。俄罗斯的AL-41F、西欧四国联合研制的EJ200推重比都超过了10。
  从发展动态看。美国空军从1987年开始实施IHPTET计划。空军、海军、陆军、国防部预研局、NASA和七家主要发动机公司都参加了这项计划。总计划目标是将航空动力的推重比增加100%-120%,耗油率降低30%~40%,成本降低35%~60%。该计划到2005年业已完成,许多成果已经在型号上得到应用。从2006年起,又开始实施IHPTET的后继计划——VAATE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17年使发动机推重比提高210%,耗油率降低25%,成本降低64%,经济可承受性提高5倍。届时,推重比20—级的发动机将可能配装美国主战飞机,而届时我们的高推发动机又会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呢?
  再看周边国家和地区。日本早就与美国合作生产F110发动机,目前又正与美、英合作研制5倍音速的HYPR9组合循环发动机,力图在高超音速推进技术领域抢占领先地位。印度自行研制了GTX-35VS双转子涡扇发动机,推重比7.5左右,配装LCA轻型战斗机。台湾地区也与美国合资研制了TFEl042涡扇发动机,并成功地应用于IDF轻型战斗机。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世界航空强国的快速发展,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急起直追,容不得我们丝毫闪失与懈怠。在差距面前,我们也没必要妄自菲薄,在六七十年代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我们尚能搞出涡扇5、涡扇6,何况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不仅是祝福
  
  在那个积贫累弱的年代,孙中山先生提出“航空救国”:在民族复兴的洪流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航空强国!航空强国,动力先行。只有让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劲,才能实现从航空大国到航空强国的跨越,才能将空中战场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让我们祝福:为了“心脏”,为了祖国的蓝天!
  愿航空产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保障和加强。长期以来,航空科技曾游离于国家高技术发展领域之外:80年代初,航空工业被列为国家产业的下调范围:1986年,高技术发展规划没有将航空技术列入其中;建国40年对航空工业的投资额还不及一个宝钢的投资,对发动机的总投资少于二汽轿车厂的投资,而世界航空强国在发动机领域的投入却是我们的上百倍、上千倍。请不要在“放弃也是智慧”的借口下放弃那些核心技术,要知道,对核心技术的放弃往往意味着对整个产业的放弃。
  愿自主创新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历史曾不止一次向我们昭示出这样的道理: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五十多年来,我国共引进测仿了40多个型号的发动机,大都是当时的二三流产品。因而总拿不出自研的先进型号来满足部队需要,不得不一轮又一轮地引进仿制。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超越。实现腾飞。
  愿产业规律得到应有的尊重。发动机的研制周期很长且过程复杂。如果与飞机同步研制,根本无法满足飞机的进度要求。那种把发动机研制从属于飞机的想法,对发动机技术发展极为不利。涡扇5、涡扇6的教训甚为深刻,歼-9和强-6下马的原因也值得深思。
  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再被伤害。型号随意增减,新机研制半途而废。既损耗国家资金,又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涡扇6宣布下马的时候,有多少人委屈、惋惜,甚至哭肿双眼?有多少忘我奋斗十几年的工人、设计师为此彻夜难眠、辗转反侧?让加工涡轮叶片的精密机床去做卷烟机是一种浪费,让设计核心机的双手去卖馄饨更是一种悲哀!尽管这一页已经过去了,但对这种失误的反思应该刻骨铭心!
  愿航空发动机领域呈现良性竞争的局面。竞争能极大激发和挖掘创新的潜能,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强化竞争、优选方案是发动机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必须遵从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竞争机制的建设。
  伟大的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会之宝贵,为千年之罕见,为百年之唯一。大国崛起之梦已经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我国航空工业正经历着一场极为深刻的转变。在这重要的历史关头,请让我们再一次祝福,祝福航空,祝福航空的心脏!
楼上的小太阳把门牙弄丢了,昨晚摔的吧!嘿嘿!:D
楼主去发动机版多看看吧~~
楼上的曲奇?发动机版在哪?
回楼主,发动机的问题是核心的问题。涡喷和涡扇都解决得还可以,现在可以勉强看见领跑者的背影了,
但在涡轴和涡桨方面,差距就大了:
在涡轴方面:一是,大型涡轴发动机没有,导致大型运输型直升机如:M-24、CH-47类型的一直是空白,无法自行生产;二是,尖端的发动机没有,如:阿帕奇、卡-50类的涡轴发动机连仿制都仿制不出,导致新的WZ-10用的是加拿大普惠公司的军民两用型的PT-6涡轴发动机,军民两用哦!!!
在涡桨方面:其低成本和良好经济性不是普通的涡扇发动可以完全替代的,但是国内对涡桨发动机的重视不够,很多中小型运输机用的都是普惠的发动机,又是PT-6,不要奇怪,加拿大普惠的PT-6用途还广着呢,著名的塞斯纳运动飞机的发动机多为PT-6。当然一般国产的就只有“涡桨6”。更新型的涡桨发动机我就没有听过。这也就是我们没有象P3-C一样的巡逻机,和CH-130“炮艇”的变态对地攻击运输机,以及“鱼鹰”H-22垂直起降旋翼机。
当然在涡扇方面小有成就,但是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也就是相当于普惠的PW4000用于波音777,GE90发动机,希望在“大飞机”项目中可以实现突破。更大推力的发动机(如PW8000)的发动机,希望在今后的20年内,国内有所成就。30年内可以上天,并进入商业化生产。
http://bbs.cjdby.net/forumdisplay.php?fid=82&.html
没看到想看的....:L
这种文章从哪找的啊?-----
兵器知识某期文章....:L
能造出好的核心机是王道。
默默的祝福心脏健康强劲。
5楼兄弟,所言不错,但也并不全是如此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