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芳逝世,英雄走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00:28
]]
[:a3:] [:a3:] 不是吧
还有人拿这开玩笑[:a9:] [:a9:]
The forgotten war.........
也许那些“正规的”媒体都去关注那些人咬狗的新闻了吧!
只有俺们这些军迷还记得当年的老英雄。
不过如果老英雄逝世的消息是假的那俺还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这个要证实啊,有照片发照片......
:Q :Q :Q
凸楼上的白痴!:@
原帖由 nb170 于 2007-11-21 11:24 发表
凸楼上的白痴!:@

同凸
被大家鄙视!我也鄙视一下!
同鄙视:D
同鄙视!!!!及其鄙视!!
估计这个步枪手没说人话
没有找到正规媒体的新闻报道,大家找找!
原帖由 乐史 于 2007-11-21 19:34 发表
没有找到正规媒体的新闻报道,大家找找!


老英雄的资格不够上“正规媒体”啊:L
潍坊晚报在11月初就有登了~
潍坊新闻网 2007-11-05 11:05:17 潍坊晚报

http://www.wfdaily.com.cn/news/2007-11/04/content_15451.htm


        一名不曾接受过任何正规战术训练的新兵,凭借一支不带任何光学瞄准设备的老式苏制步骑枪,单兵作战32天,击发442次,毙敌214名,而自己却毫发无损,这个纪录,即使放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首屈一指。

        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在潍城区军休一所住了21年,被誉为“中国王牌狙击之神”的原空军地空导弹第九团副团长。

        10月29日,他与世长辞,一个时代的神话从此归隐历史。他就是——

中国王牌狙击之神张桃芳

参加狙击小组

        1952年10月,刚入伍一年的张桃芳奉命开赴朝鲜。他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在这场战争中,一个新兵会在军界创造一段传奇的神话。

        上甘岭,当今国人无不知晓。其实,当年的那场战事,最初并不叫上甘岭战役,而称五圣山战斗。如果不是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朝鲜半岛的这场战争,如果不是1952年秋天几十万士兵为了它们的归属打得惊天动地,这个小山包恐怕永远都不会为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因叫上甘岭而闻名于世。据史料记载,当初敌我双方阵地的平均距离400至500米,最近处仅有100米。张桃芳生前对此做过这样的描述:对面阵地上的美国兵眼睛是蓝的还是黄的,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也就是说,这样的距离已经进入了各种轻武器的射程,狙击手由此应运而生。

        狙击手,对现在未参加过战争的年轻人来说,真是一个冷酷而又浪漫的职业。他是战场中的幽灵,无声无息地杀人于无形,没有人敢否认他的存在,却又找不到他藏身何处。在朝鲜战争中,究竟是哪支部队,哪位英雄首开狙击作战的记录,已经无从考证,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在最初的狙击作战中,驻守朝鲜前线中段金化地区的志愿军26军战果最为显著。1952年初,该军230团在前沿阵地开展“打活靶”竞赛,以29发子弹毙伤敌军14人,令对面的敌军魂飞胆破,几天之内没有一个人敢在阵地上露面。为此,志愿军总部立即推广了该团的经验。很快,张桃芳所在连队接到了命令,每个阵地要挑选3名枪法好、反应快的战士充当狙击手,用冷枪灵活机动的射击随时暴露目标的敌人。打冷枪,狙击手,这样的名词,对张桃芳来说,太陌生了!当初刚到上甘岭的时候,他只晓得要坚守阵地,确保阵地寸土不失,没想到还有此战法。

        全班选3名狙击手,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打靶成绩在良好以上,以当时志愿军射击成绩良好的标准,以3发子弹为例,最低不能低于25环。想到这里,张桃芳还真有点底气不足。自己来朝鲜之后唯一一次公开打靶,成绩就是3个“烧饼”,在全连也是挂了号的。凭这样的成绩,如何竞争狙击手?

        其实,自从那次打靶失利之后,张桃芳一直在苦练射击,3个烧饼的成绩说起来是够丢人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好事,如果没有这次测试,张桃芳还真的不知道自己对武器的把握如此糟糕。虽说是临阵磨枪,但是张桃芳坚信一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桃芳所用的是一支苏制步骑枪,这种枪的后座力极大,稳定性不好,此外,枪管比较短,子弹射出去之后散射面积相当大。军事科学家们给出的通俗解释是,子弹出膛处如果出现一个头发丝的偏差,那么200米外的目标处就可能已经差出一米开外了。所以,必须要保证在扣动扳机的瞬间,手臂、身体绝对不能抖动。这段时间,张桃芳苦练的第一要务就是保持击发前后枪的稳定性。张桃芳像着了魔一样,一个简单的举枪瞄准姿势,每天要练习上千次,练到最后,两臂带着十几斤重的沙袋,张桃芳依然能够做到目标一举到位,不差分毫,而且没有丝毫晃动,枪,已经变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随心所欲,运用自如。

        张桃芳的刻苦精神以及本身具备的灵活机动性被班长看在眼里,这位叫腾志平的班长觉得,应该给这位新兵一次机会。于是决定,让张桃芳参加狙击小组。

初次出师未捷

        这是张桃芳到达上甘岭战场的第18天,张桃芳第一次登上狙击台。天色还没有大亮,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火药味,张桃芳半蹲在掩体里面,支起身子让视线与地表持平,只露出两只眼睛,静静地向对面望去。雾渐渐散去,对面阵地开始有动静,因为相差不过200米,张桃芳甚至能听到美国兵的嬉笑怒骂,他稳了稳神,隐隐感到,目标就要出现了!

        终于,在对方阵地的顶端,出现了两个人影,他们的钢盔在阳光的斜射下,反射着星星点点的光芒。“啪”子弹出膛,张桃芳扣动了扳机,子弹从空中穿过一片开阔地飞向对面阵地。但是,张桃芳最渴望的一幕并没有出现,他只看到对面的两个人影只是把身子往下一蹲,然后又站起来,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张桃芳一下子急躁起来,明明瞄的稳稳的,枪身也没有抖动,事不宜迟,张桃芳再一次扣动了扳机,他隐约看到子弹射在对面阵地上的火星,这一枪明显又打空了,打在人身上怎么会有火星?不过这一次,对面的敌人明显受到了惊吓,他们伏下身子顺原路向回奔跑。从张桃芳开枪射击的位置来看,那两个美国兵只要奔跑100米左右就能转到山脊侧面,逃离出张桃芳的视线。也就是说,张桃芳的机会就在这短短的100米的距离中,美国兵跑过这100米就在十几秒内。张桃芳越发急躁起来,他举起枪连续上膛击发,随着乒乒乓乓的枪声之后,敌人逃之夭夭。

        张桃芳一脸茫然,12枪一发未中,真够扫兴的。“想想你是怎么打的?”班长问。“我就是按照课上讲的,三点一线,瞄准了敌人的脑袋”。班长说,问题就出在这里,你瞄准的是敌人的脑袋,但是你的子弹飞过去的时候,敌人不会站在那里等你,能打的着吗?张桃芳仿佛一下子悟出了什么:“班长,我明天还上狙击台,明天一定成。”

        后来,已成为狙击高手的张桃芳在谈射击时总结,射击是瞬间的事情,人的神经反应速度远远抵不上射击时子弹的速度,本来已经瞄好准,但是扣动扳机时,食指突然用力,破坏了枪支的平衡性,结果造成位置的偏离,如果这些都不是原因,那么枪手的第六感觉就显得重要了。“悟性”,是所有枪手最爱使用的字眼了。子弹为什么会偏离目标?张桃芳说,就是对枪还缺少悟性。枪就像自己的胳膊腿,你的瞬间思维必须提前,才能随心所欲。

首尝狙击胜果

        第二天清晨,张桃芳照例早早趴在了狙击台上。大约接近中午时分,目标出现了,对面敌军阵地出现了三个人影,他们成一个纵列,向山下走来。张桃芳兴奋起来,他定了定神,开始瞄准。准星稳稳地锁定了一个目标,这是三人中走在最前面的一个。三个人在张桃芳的准星后形成一个纵向的竖线,他们的行进速度近乎一致,张桃芳把瞄准点定在了最前面一个人的胸部,扣动了扳机,“啪”的一声枪响,一个美国兵应声倒下。张桃芳兴奋的几乎要跳起来,这是他做狙击手以来第一个战果。对面阵地上,剩下的两个美国兵如惊弓之鸟,迅速俯下身子,一边找隐蔽物一边去拉同伴的尸体。张桃芳突然觉得不对劲,刚才击中的竟然是站在三个人中间的那一个,但他瞄准的是最前面的那个,这是怎么回事?张桃芳正在发愣,班长低声喊道:“发什么愣,还有两个呢!”

        张桃芳一下子明白过来,迅速端起枪开始瞄准,但是为时已晚,两个目标已经越过一道土坡,看不到了。直到晚上回到坑道,张桃芳还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瞄准的是第一个,倒下的却是第二个呢?“这次算你运气好,上阵第二天就有进账了。”领导的夸奖对张桃芳实在意义不大,这算什么呢?瞎猫碰上了死耗子,纯属歪打正着。张桃芳仔细一分析,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答案。原来自己一看到目标过度兴奋,又忘了射击的提前量,他的枪口对准的是第一个敌人,随着敌人的前进,子弹落在了第二个人的身上。虽然这一次是歪打正着,毕竟作为狙击手,张桃芳的事业开张了。 记者 周占伟 文

狙击手的目标

        事实上,射击敌军人员一般只占狙击手任务的一小部分,敌军的车辆、直升机、通讯设施与油槽、水塔等往往是更重要的狙击目标,这就更需要狙击手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以狙击一辆装有防弹玻璃的运兵车为例,狙击手可以先发射一发穿甲弹以击破防弹玻璃,并直接杀死车内人员。如果第一发未能得手,他就应当选择穿甲燃烧弹,以其高温进一步破坏防弹玻璃的防弹性能,并紧随其后,以连续两发穿甲弹继续进行杀戮。如果任务仍未完成,那么狙击手的第5发子弹就应当再换成穿甲燃烧弹,并将射击目标调整为车辆的油箱,造成油箱爆炸。对于侥幸逃出的敌军士兵,狙击手则应以一般的子弹一一加以消灭。

        理论上说,狙击手的射杀行动可分为软性与硬性两种。射击坦克装甲车的通讯天线、车长的潜望镜与外挂油箱,使乘员下车查看,再进行射杀,属软性猎杀。硬性猎杀行动中,狙击手常常要与反坦克部队协调配合。先是狙击手以穿甲燃烧弹引燃坦克车的主动反应装甲块,等主动反应装甲块燃烧而丧失防御能力时,反坦克部队再以反坦克导弹将坦克击毁。狙击手有时也独立实施硬性射杀。以7.26毫米的半自动狙击枪狙击一架俄罗斯制米-8直升机,射击其旋翼轴等外露且脆弱的部位,20发左右子弹就能致之于死地。其他像通讯基地、导弹发射基地、弹药库、油料库等,也都有可供狙击手发挥天才射击本领的薄弱环节,关键是看狙击手是否具有足够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隔“人”打人

  从击毙第一个美国兵开始,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张桃芳迅速适应了自己的角色,渐入佳境,战例愈加奇妙。至今,在当代狙击手的队伍里,还流传着张桃芳隔“人”打人的故事。

  上甘岭志愿军7号阵地2号狙击位,张桃芳静静地趴在掩体后面。对面公路上驶来一辆吉普车,他精神为之一振,“大鱼”来了。吉普车很快驶进了步骑枪的射击范围,在山顶的碉堡群停下,军官在士兵的簇拥下从车里下来。张桃芳向前伸出左臂,竖起拇指,闭上右眼,用左眼睛向对面望去。他将左眼的视线、拇指和那辆吉普车瞄成一线,然后再睁开右眼,闭上左眼。从左眼和右眼不同的角度观测,拇指和目标之间便会产生横向的误差。张桃芳根据误差的大小,就可以估计出对方的距离,以确定射击标尺。距目标500米左右,他没有射击,他最有把握的射击距离是200至300米之间。

  短短几分钟,军官和士兵钻进了碉堡!等待。等待。太阳眼看就要落山。张桃芳有些后悔,觉得要是早下手撞撞运气就好了,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军官竟然从距离前沿阵地最近的一个碉堡中出来了!张桃芳心中暗喜,总算等到了。只见那个军官甩开后面的警卫,一个人溜上了前沿阵地,随即一晃身钻到了一个草人的后面。这个草人本来是美军用来迷惑志愿军的道具,早已被识破,但是谁也不会料到,现在在草人的后面还有一个真人。

  张桃芳心里暗暗着急,因为目标躲在草人背后看不到确切位置,很难击中其要害。张桃芳细一琢磨,根据这几天的观察,草人应该和真人差不多大小,如果草人能把真人完全遮住,草人的要害部位应该和真人同等部位。张桃芳果断地扣动了扳机,这是一颗闪光弹,可以清晰地看到弹道的轨迹,划过山谷,直入草人的胸膛。几乎同时,一个人影从草人的身后倒了下去,再没起来,而草人依然矗立。

  对阵高手

  1953年,初春。狙击战收到成效,对面的敌人已经很少露面。照例,有一天张桃芳通过交通壕想进入2号狙击位,然而,就在他的脚刚踏进交通壕的刹那间,一排子弹飞雨般袭来,凭着本能反应,他把身体直接摔在交通壕里,神经立即紧张起来,他俯下身子看自己的棉衣,左袖的腋下有3个弹孔,这真是捡了一条命。

  张桃芳隐隐觉得,是敌军搬来了高手。他摘下帽子,用枪举着缓缓顶起,这是他的诱敌术,如果对面射击,就可以根据子弹打来的方向判断敌人的隐蔽处,但是对面始终无声无息。这是一个老练狡猾的对手,张桃芳感到了压力。

  张桃芳悄悄从2号狙击位潜到了3号狙击位,慢慢从交通壕里探出身子,看到对面一块几米高的山岩中间多了一条裂缝,而以前是没有的,他正要看仔细些,一排子弹再次飞来,准确地扫过他所在的观察位置,张桃芳庆幸自己躲闪迅速。这确实是一个高手,有耐心,有判断力,对自己的狙击位了如指掌,不好对付。

  对面的枪手似乎也意识到了张桃芳的厉害,但他没想到张桃芳的躲闪速度竟然如此之快,基于此,他把机枪对准了张桃芳的狙击位,每隔几秒就狂轰一次,压得张桃芳根本无法回击。张桃芳躲在掩体里思考,如何把这个家伙除了。突然他发现,对方一直把火力集中在狙击位的左侧,而右侧打的次数不是很多。张桃芳拿着步骑枪,来到右侧把枪伸出掩体,对面却没反应,是不是对方以为骗他的把戏?但愿如此,张桃芳想。

  过了十几分钟,对面机枪射来的子弹表明,敌人没有发现自己已经挪动了位置。机会来了!对手刚在右侧打了一个点射,正准备转向左侧时,张桃芳猛得站起来,锁定目标,即刻击发!几乎同时,对面的高手也立即调转枪口扣动扳机。

  高手对决,瞬间决胜负。因为张桃芳的子弹比对手快了零点几秒,而穿过了对手的头颅,而对手的子弹紧贴着自己的头皮飞了过去。

  将军的皮靴

  张桃芳作为神枪手的传奇故事,传到了军长皮定均的耳朵里。将军是从小参加革命扛枪打仗出身的职业军人,对于张桃芳的事,他觉得不太可信。是啊,一个新兵蛋子,怎么能在短短的时间内练成神枪手?他决定派个作战参谋去看看虚实。参谋临行前,将军从床下拿出一双皮暖靴:“把它带上,去看看那个张桃芳,你要亲眼看他消灭3个敌人,要是真的,把皮靴送给他,如果是假的,皮靴拿回来,张桃芳所在的连营团一把手统统受处分!”谁知第二天仅一个上午,作战参谋就把将军的皮靴送给了他。

  皮定均实在是想亲眼看看这个兵了。很快,张桃芳站在了将军面前,身后还背着那双皮靴。听到里面叮当乱响,将军问:“皮靴里有什么”“弹壳,打死一个敌人放进去一个”“有多少?”“212个”。

  皮定均似乎还有点不相信,他命令战士把一架木梯吊在200米开外的一棵树上,风很大,梯子随风晃动。将军声音严肃:“听我命令,射击目标,200米外,梯子最上面那节横在中间的木头!”张桃芳把一粒子弹装入枪膛,瞄准。梯子被凌空挂在树上,时而左右摇摆,时而螺旋转动,但是张桃芳胸有成竹。

  一声枪响,远处木屑迸飞。验靶员报告:一点不错,上面第一节已经击穿!将军相信了。不过将军又话锋一转:“你打死212个敌军可不算什么名堂”,张桃芳一愣。“你们团的番号是什么?”“第214团”。“你回去再打两个,凑足214个”。张桃芳一笑:“首长,这个容易”。谁知,皮定均又走到张桃芳面前,面容严峻地说:“给我把皮靴换上!”于是,一双臭脚丫子塞进了漂亮的暖暖的皮靴。将军哈哈大笑。

  英魂不朽

  英雄走了,走在一个不再生产战争英雄的和平年代。他在潍坊生活了20多年,他所在的潍城军休一所附近的人都认识他,但是好多人并不知道他究竟是谁,仅从老式的军装和出入的地方判断,他曾是军人,不知道这就是被几代狙击手奉为枪神的人。在百度搜索中,我们依旧可以查找到关于“张桃芳”的20000多词条。

  晚年的张桃芳在潍坊健康快乐的活着,熟悉他的人知道,他的思想世界十分简单,是一场战争把他锻造成了英雄,他生前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能够创出辉煌战绩,主要是一种思想在指挥自己,那就是,自己在为保卫祖国、保卫人民而战,所以所向披靡。这个回答可能让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可笑,会质问他们怎么不像《兄弟连》那样逼真。也许,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为了一个信念,敢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刀尖上游刃,无所畏惧。

  历史拒绝撒谎,枪神走了,英魂仍在。
]]
张老射击时候好像特别喜欢使用曳光弹
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曳光弹会随着弹头材料的减少
而质量下降,同时弹道也会变化,按理来说曳光弹不会成为狙击手远距离狙杀目标的选择吧
央视采访张老,他提到有次在远距离上(800M好像)
他射杀一名挑水的霉菌,特别提到自己使用的曳光弹,
就是想看看打的中打不中,结果趁那哥们过桥时候一侧身的瞬间
一下把他干掉了
人枪合一,怎么打怎么有,那种境界普通人很难体会的
解放军报和军区级的报纸一般都比较慢,有时会晚半年左右才发表讣告.
老战士不死,他们只是慢慢凋零.
敬礼.老英雄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