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华网BBS-chunqing)论2战中苏联德国兵力补给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05:20
2战中最为波澜壮阔的当然是苏德战争,和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相比,其他的地方那只能算做战役。在苏联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两军的士兵成百万的倒下。男人的尊严和荣誉就在那热血澎湃的一刻到达最高的境界。

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关于2战的文章,必然有欠缺之处,大家请指教。

我是一个较为哈德的。个人认为德国如果没有两线作战的话,那很有可能战胜苏联。德国的失败我个人认为就败在了人力资源的缺乏上,说白了男人都战死了。我想那时候德国征兵局的官员巴不得全国都是男人(平时当然希望美女多多)。在开战前夕,德国拥有人口大约6000到7000万人。之所以不确切,是因为我不知道该不该把其他国家但是属于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进去。按照鄙人的估计,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战争的惨烈可见一斑。而至于苏联。苏联当时的人口在1。5到1。8亿之间。之所以浮动,也是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苏联刚吞并的波罗地海三过和一部分波兰的人口加进去。因为他们并不可靠,在战场上恐怕只会大规模的倒戈。而苏联是一个民族矛盾深刻的国家,少数民族占了人口大约一般左右。就看纯粹的俄罗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会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据资料显示,苏联当时可以供给征兵的俄罗斯族男子大约在1600万左右,并不对德国占据多少优势。而全国的可以征发男子大约在3500万人。而德国吞并了大半个欧洲后,可以作为劳动了的人口则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虽然这些人口并不适合作为士兵被派上残酷的东线,但是作为后方的劳动力还是可以的。更何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国土大规模沦陷,虽然绝对值并不多,但是人口却占据了总人口的40%,这就说明了这部分的劳动力并不能被苏联人利用。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的一线部队大约投入300万人。有的资料最多可以达到550万人,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德国全国的总兵力,投入苏联的不会超过300万人。首先德国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如果按照这样550万人的说法,那德国几乎动员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苏联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发的健康男性)德国需要在法国维持一支非常庞大的占领军,到了44年这支军队几乎达到了200万人,虽然素质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轻视。另外为了维持在北欧的统治特别是维持瑞典的铁矿石,在北欧德国维持了一支大约40万人的精锐部队,来提防英国和美国的登陆。另外在巴尔干,对付越来越“猖獗”的游击队和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人又保持了大约50万人的军队,其中在4年内大约有10万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击队中阵亡。还有在中东欧,德国还是要维持占领军,那又将耗费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护特别是空军和防空军的。另外海军和空军的数量不详细。照此列出,那么德国在开战之初至少需要有700万到800万的军队,动员其人口的一半,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据资料,德国在战胜法国之后全国兵力大约400万人,我想扩军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就扩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下降,预备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倾向于550万是全国的兵力总和,而扣除占领军和国内驻军,大约可以派出300万人到苏联战场,另外再加上匈,罗,意的仆从国的军队,大约在350万人这样的规模还是可以维持的。而至于苏联,其数字的确定的确是一个头大的问题。原因是这样的。苏联在战争初期可能有360个左右的师,但是关键问题是苏联拥有大量不满员的师,就是保留军队的骨干,普通兵员由战争时期的预备役人员来填充。而且这些部队的训练和装备也是比较差的。所以问题就出现了,你无法有确切的数字来确定苏联到底有多少满员的师和半满员的师,甚至预备役师。还有苏联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备军或者国内秘密警察部队等等半军事化或者不隶属国防部的武装人员,我也不知道该不该算进去。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军队的规模在于500万人左右。这是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数字。大约占苏联可以动员人口的15%强(当然包括少数民族和新并进地区)。而且这个数字也于苏联刚开始战争的损失吻合的上。不过顺便要提及的一点就是,苏联的一个师只有6000到8000人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1万人,而德国的一个满员师通常在1。4到1。8万。苏联一个集团军通常不会超过10万人,一般在4万人到6万人之间。而德国的却一般至少也在10万人以上,多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十万,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第六集团军拥有30万以上的兵员,最后付出了11万人战死,5万人受伤,大约10万人被俘虏的结果。所以有时候看到战史上苏联的师的番号有几十个,10几个集团军,而德国却只有2,3个集团军在对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将前线兵力的48%集中在了南乌克兰,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损失。其实这个也不能怪斯大林,在没有判明德国人的主要攻击方向前,只能重点保卫乌克兰这个俄罗斯的粮仓和工业基地以及原料基地。苏联在战争开始短短几周内,损失了损失火炮2.2万门。坦克1.8万辆。飞机1.4万架。一个方面军,十九个集团军,250个师被全歼。在基普,66万苏军被俘虏。在明思克战役中,65万苏军被合围。而在此之前的斯摩凌思克战役中,超过30万的军队被全歼灭(还有一个著名的合围,我忘记了,苏联有损失了超过30万的军人。这个就是开战的四大合围战)。在这一系列的合围中,苏联光人口损失超过200万。结果导致的是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在1941年18周岁,构成军队的主要年龄成分)在战争结束后阵亡25%,受伤和残废30%以上,还有数量不详细成为战俘,大约只有23%的人才能够相对健康到战后。如此巨大的损失恐怕也只能是苏联才能够承担。在有效的动员体系下,苏联进行了全民动员,其中,18岁到35岁的男子除特殊工作者外,一律编入军队。这样,苏联完成了军队的再塑造,动员后的苏联的军事人员超过1000万人(我个人认为稍嫌夸张)。在一线的部队大约估计在600万左右。

战争就这样进行着。在41年那严酷的冬天过后,德国总参谋长写到~~~步兵的损失累计已经超过200万~~~(注意的一点就是,受伤也算做损失,但是伤好了之后再度负伤那又算一次)而苏联人已经稳定了军队的的规模。虽然素质远不如德国,但是已经开始适应打一场残酷的新技术战争。而德国则老兵已经阵亡了不少,部队充斥着新兵,而且在前线的损失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特别是人员上的补给。局部条件下恶化到了损失十个才能补充一个的程度。德国的多线作战的恶果。苏联确因为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彻底的放下心来,从远东抽调了大批新锐部队,来补充前线的损失,甚至苏联还建立了若干个战略预备军来防止某一阵线遭受残酷损失后导致全线的崩溃。反观德国,德国已经卷入了非洲战场,在东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还分出10多万部队去沙漠中争夺一个并没有多少战略价值的地域。为了防止英国的登陆,大西洋防线开始建立,那需要大量的部队去驻守。这个是一个非常鸡肋的问题,不守不行,守了又是大量兵力的分散。还有北欧的防御以及为了对付英美的空袭大量的防空炮占用了大量的资源。更为残酷和严重的问题是,在东线残酷的消耗战的情况下,原本每一个德国团都有一个划定的区域有一个预备役营来提供新兵,但是大量的部队被歼灭后,德国不得不将预备役部队直接神格为常备部队而拉到战场去消耗。结果导致了德国的预备役体制在1943年陷入崩溃的境地。新兵不仅素质下降,而且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到了44年甚至不得不将教官拉出来组成装甲教导师和装甲掷弹兵教导师投入到西线来稳定局势。结果导致纳粹的最后的装甲部队的种子也暴尸在西线的阵地上。1942年是很有决定性的一年。德国人在41年冬季的惨重失败后开始反思,期望重新夺得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德国动用了恐怕是最后的战略预备队第六集团军。第六集团军是一支光荣的部队,也是一支具有悲剧色彩的部队。一战中德国皇太子亲自带领第六集团军作为攻击的矛头主力(好象是参加了凡尔登战役吧),结果是无功而返,损失巨大。而现在的第六集团军更加具有悲剧意味。在希特勒的愚蠢的指挥下,30万官兵几乎全部死在了苏联冰冷的土地上,9万多战俘在战后仅有6000人返回德国。我想到了“红樱桃”里“幸福”的德国战俘穿着干净的军服在干活的情景。实际上,大多数的德国战俘倒在了苏联残酷的战俘集中营里。当然,苏联的战俘也大多被折磨至死。德国人在春天冰雪融化后开始主动进攻。整个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B两个集团军群,一个目标高加索,一个斯大林格勒开始进发。这个是一个严重的错误,高加索实在太远了,德国人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完成这一目标,还导致了兵力的分散。希特勒的目标恐怕就是巴库的石油。而斯大林格勒作为整个苏联南部的经济,工业和航运中心,则更有巨大的战略意义。而且这个是用苏联领袖命名的城市,其政治意味则更为人所知。这导致了德国最后已经在完全为了城市而战,而不是看中了该城市背后的战略意义。8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在肃清了城市周围的守军后,德军攻入了市区。巷战的残酷性是众所周知的。不过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各国开始重视狙击手的使用。其战役中,也就是大片“兵临城下”中那个神奇的苏联狙击手的原形瓦西里确有其人,他狙杀了德国狙击手学校的高级教官。而他最后的结局是失去眼睛。不过其中有一些镜头我觉得就是对苏联的侮辱,是一件极其不负责任的污蔑。好赖物的导演实在是没有严肃的对待历史。尽头中刚开始苏联士兵被强征来并且度过伏尔加河遭到空中打击队伍发生混乱结果导致军官开枪弹压,这个是视觉镜头的极度渲染。历史中可能的确会有,但是美国人当然也会这样做,谁都会这样做,而美国人这样过分渲染只是为了丑化苏联。另外苏联士兵两人一支枪,前去做无谓的冲锋,失败后反而遭到自己人的射杀更是对社会主义的污蔑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相信这个,我感觉到非常的惊奇和悲哀。在1942年的冬天来临后,德国人的进攻停止了。到了来年,整个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有书夸张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损失了150万人,那纯粹就是在胡说八道。150万实际上至少占据了德国东线兵力的三分之一强,你说到那时候德国人哪里可能维持的住战线。德国人的损失是严重的,但是绝对不是人口上的损失的致命,致命的是老兵的大量损失,这个是几乎无法补充的。顺便说一下,德国的义务兵需要服役12年,这就以为着德国的步兵不得不不听的作战,而在那种条件下,想服12年兵役而又不阵亡或者受伤那简直就是天书一般。

1943年德国发动了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其战役的初始是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乘胜追击,但是在天才曼斯坦因的指挥下,德国发动了哈尔科夫战役,全歼了苏联的波波夫集群。人员损失并不巨大,但是损失了大量技术兵器。而且苏联损失了一支重要的快速机动的打击部队。苏联人的攻势就停顿下来了。而德国人则是拼命调兵遣将,将各师尽量补充满了员额。还要说明一点的是,由于昔特勒的错误,德国师的番号是大量增加了,但是师的实力确下降了很多,经常出现一个只有2个团的师和两个营的团,其他的部队拿去组建新的师了。还有德国的武装党卫军占有补充的优先权,好的装备和兵员一般都要优先供给武装党卫军。当然,SS军团作为德国陆军中精锐也充当了攻击的矛头和防御时候的救火队员,参加最为残酷的战斗,伤亡率远高与国防军的一般部队。我前面已经说过,43年后德国的预备役体制已经陷入瘫痪,所以这个恐怕是德国竭尽全力才“拼凑”出来的。更何况随着老兵的大量阵亡,新的德国青年已经不愿意加入军队了,所以兵役局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这样强迫性的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又下降不少。而苏联在解放了广大的土地后,获得了大量的兵员,这样补充了部队的损耗。苏联军队的一大特点是依靠军队的数量和规模来压倒对手,而不是靠战术和战斗技能。这或许对苏联士兵来说太残酷了,但是为了胜利这样的代价也是值得的,个国有自己的国情。库尔斯克战役的最后结局我们宣传是德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德国丧失了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但是我个人认为德国的损失并不很大,损失大的还是老兵的损失。可以这么说,德国陆军的支柱,装甲部队的精华都消耗在这里。实际上,曼斯坦因据说后来还有30万的预备队没有动用,而苏联已经没有多少力量了。后来在希特勒的严令下德国停止了进攻。

44年是德国人走向败亡的一年。这时候,德国人早已在非洲彻底的失败,25万德意联军被俘。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已经异常强大,已经发展到几乎可以和德国人对抗的程度。在法国,德国人驻军也超过200万人,来抵抗意料之中的登陆。不过值得说的是,这些部队大多是由一些素质较差的2线部队组成,甚至有大量的‘胃师’作为要塞守备部队。其兵员都是一些不适合在东线作战的人员,例如身体有缺陷或者年龄教大或者受过伤等等人员组成。1944年德国人共有34个装甲师,东线18个,西线14个,还有两个作为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1944年5月诺曼底登陆战后,德国人不得不在两线与两个强大的敌人作战。而且43年开始的千机大轰炸严重的打击了德国的工业体系以及石油的补给。这个时候德国已经油尽灯枯,兵役局疯狂的搜罗着大街上每一个健康的男子,大量的国民卫队师被建立,一战的武器被翻出来装备德国的民兵部队,就连教官也不得不到一线作战,使部队后继无人。43年希特勒已经在元首领”防卫第三帝国“中将征兵年龄规定在了17岁到65岁。并且那时侯苏联人已经基本解放了国土,开始进入东欧与德国人作战。而此刻苏联也已经到了非常困难的地步,兵员实际上也已经枯竭。大量的刑事犯被编入军队,造成了苏联军队军纪的败坏。苏联在战争中,共计阵亡了大约800多万军人,被俘虏600万人,其中500万死在战俘营中,数百万残废,在加上苏联当时军队规模大约在1100万人左右,而苏联总可以征发的男子在3500万左右,可以说,苏联已经很难再挤出人力来了,因为一则苏联没有德国人如此多的战俘和被占领国的人口可以利用。二则很多方面必须有男子来承担劳动。而德国情况更是严重。但是如果考虑到德国不与英美作战全力对付苏联的话,那真是鹿死谁手未必也知。德国人至少可以征集200万以上的军队对苏联进行打击,本土也不至于遭受如此残酷的轰炸破坏。恐怕那200万人就绝对不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44年德国人在阿登反击战后,耗尽了最后的装甲部队,那是曾经纵横欧洲的德国装甲部队最后的绝唱。

45年更不用说了,德国战败了。2战中最为波澜壮阔的当然是苏德战争,和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相比,其他的地方那只能算做战役。在苏联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两军的士兵成百万的倒下。男人的尊严和荣誉就在那热血澎湃的一刻到达最高的境界。

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关于2战的文章,必然有欠缺之处,大家请指教。

我是一个较为哈德的。个人认为德国如果没有两线作战的话,那很有可能战胜苏联。德国的失败我个人认为就败在了人力资源的缺乏上,说白了男人都战死了。我想那时候德国征兵局的官员巴不得全国都是男人(平时当然希望美女多多)。在开战前夕,德国拥有人口大约6000到7000万人。之所以不确切,是因为我不知道该不该把其他国家但是属于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进去。按照鄙人的估计,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战争的惨烈可见一斑。而至于苏联。苏联当时的人口在1。5到1。8亿之间。之所以浮动,也是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苏联刚吞并的波罗地海三过和一部分波兰的人口加进去。因为他们并不可靠,在战场上恐怕只会大规模的倒戈。而苏联是一个民族矛盾深刻的国家,少数民族占了人口大约一般左右。就看纯粹的俄罗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会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据资料显示,苏联当时可以供给征兵的俄罗斯族男子大约在1600万左右,并不对德国占据多少优势。而全国的可以征发男子大约在3500万人。而德国吞并了大半个欧洲后,可以作为劳动了的人口则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虽然这些人口并不适合作为士兵被派上残酷的东线,但是作为后方的劳动力还是可以的。更何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国土大规模沦陷,虽然绝对值并不多,但是人口却占据了总人口的40%,这就说明了这部分的劳动力并不能被苏联人利用。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的一线部队大约投入300万人。有的资料最多可以达到550万人,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德国全国的总兵力,投入苏联的不会超过300万人。首先德国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如果按照这样550万人的说法,那德国几乎动员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苏联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发的健康男性)德国需要在法国维持一支非常庞大的占领军,到了44年这支军队几乎达到了200万人,虽然素质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轻视。另外为了维持在北欧的统治特别是维持瑞典的铁矿石,在北欧德国维持了一支大约40万人的精锐部队,来提防英国和美国的登陆。另外在巴尔干,对付越来越“猖獗”的游击队和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人又保持了大约50万人的军队,其中在4年内大约有10万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击队中阵亡。还有在中东欧,德国还是要维持占领军,那又将耗费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护特别是空军和防空军的。另外海军和空军的数量不详细。照此列出,那么德国在开战之初至少需要有700万到800万的军队,动员其人口的一半,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据资料,德国在战胜法国之后全国兵力大约400万人,我想扩军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就扩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下降,预备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倾向于550万是全国的兵力总和,而扣除占领军和国内驻军,大约可以派出300万人到苏联战场,另外再加上匈,罗,意的仆从国的军队,大约在350万人这样的规模还是可以维持的。而至于苏联,其数字的确定的确是一个头大的问题。原因是这样的。苏联在战争初期可能有360个左右的师,但是关键问题是苏联拥有大量不满员的师,就是保留军队的骨干,普通兵员由战争时期的预备役人员来填充。而且这些部队的训练和装备也是比较差的。所以问题就出现了,你无法有确切的数字来确定苏联到底有多少满员的师和半满员的师,甚至预备役师。还有苏联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备军或者国内秘密警察部队等等半军事化或者不隶属国防部的武装人员,我也不知道该不该算进去。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军队的规模在于500万人左右。这是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数字。大约占苏联可以动员人口的15%强(当然包括少数民族和新并进地区)。而且这个数字也于苏联刚开始战争的损失吻合的上。不过顺便要提及的一点就是,苏联的一个师只有6000到8000人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1万人,而德国的一个满员师通常在1。4到1。8万。苏联一个集团军通常不会超过10万人,一般在4万人到6万人之间。而德国的却一般至少也在10万人以上,多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十万,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第六集团军拥有30万以上的兵员,最后付出了11万人战死,5万人受伤,大约10万人被俘虏的结果。所以有时候看到战史上苏联的师的番号有几十个,10几个集团军,而德国却只有2,3个集团军在对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将前线兵力的48%集中在了南乌克兰,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损失。其实这个也不能怪斯大林,在没有判明德国人的主要攻击方向前,只能重点保卫乌克兰这个俄罗斯的粮仓和工业基地以及原料基地。苏联在战争开始短短几周内,损失了损失火炮2.2万门。坦克1.8万辆。飞机1.4万架。一个方面军,十九个集团军,250个师被全歼。在基普,66万苏军被俘虏。在明思克战役中,65万苏军被合围。而在此之前的斯摩凌思克战役中,超过30万的军队被全歼灭(还有一个著名的合围,我忘记了,苏联有损失了超过30万的军人。这个就是开战的四大合围战)。在这一系列的合围中,苏联光人口损失超过200万。结果导致的是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在1941年18周岁,构成军队的主要年龄成分)在战争结束后阵亡25%,受伤和残废30%以上,还有数量不详细成为战俘,大约只有23%的人才能够相对健康到战后。如此巨大的损失恐怕也只能是苏联才能够承担。在有效的动员体系下,苏联进行了全民动员,其中,18岁到35岁的男子除特殊工作者外,一律编入军队。这样,苏联完成了军队的再塑造,动员后的苏联的军事人员超过1000万人(我个人认为稍嫌夸张)。在一线的部队大约估计在600万左右。

战争就这样进行着。在41年那严酷的冬天过后,德国总参谋长写到~~~步兵的损失累计已经超过200万~~~(注意的一点就是,受伤也算做损失,但是伤好了之后再度负伤那又算一次)而苏联人已经稳定了军队的的规模。虽然素质远不如德国,但是已经开始适应打一场残酷的新技术战争。而德国则老兵已经阵亡了不少,部队充斥着新兵,而且在前线的损失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特别是人员上的补给。局部条件下恶化到了损失十个才能补充一个的程度。德国的多线作战的恶果。苏联确因为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彻底的放下心来,从远东抽调了大批新锐部队,来补充前线的损失,甚至苏联还建立了若干个战略预备军来防止某一阵线遭受残酷损失后导致全线的崩溃。反观德国,德国已经卷入了非洲战场,在东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还分出10多万部队去沙漠中争夺一个并没有多少战略价值的地域。为了防止英国的登陆,大西洋防线开始建立,那需要大量的部队去驻守。这个是一个非常鸡肋的问题,不守不行,守了又是大量兵力的分散。还有北欧的防御以及为了对付英美的空袭大量的防空炮占用了大量的资源。更为残酷和严重的问题是,在东线残酷的消耗战的情况下,原本每一个德国团都有一个划定的区域有一个预备役营来提供新兵,但是大量的部队被歼灭后,德国不得不将预备役部队直接神格为常备部队而拉到战场去消耗。结果导致了德国的预备役体制在1943年陷入崩溃的境地。新兵不仅素质下降,而且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到了44年甚至不得不将教官拉出来组成装甲教导师和装甲掷弹兵教导师投入到西线来稳定局势。结果导致纳粹的最后的装甲部队的种子也暴尸在西线的阵地上。1942年是很有决定性的一年。德国人在41年冬季的惨重失败后开始反思,期望重新夺得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德国动用了恐怕是最后的战略预备队第六集团军。第六集团军是一支光荣的部队,也是一支具有悲剧色彩的部队。一战中德国皇太子亲自带领第六集团军作为攻击的矛头主力(好象是参加了凡尔登战役吧),结果是无功而返,损失巨大。而现在的第六集团军更加具有悲剧意味。在希特勒的愚蠢的指挥下,30万官兵几乎全部死在了苏联冰冷的土地上,9万多战俘在战后仅有6000人返回德国。我想到了“红樱桃”里“幸福”的德国战俘穿着干净的军服在干活的情景。实际上,大多数的德国战俘倒在了苏联残酷的战俘集中营里。当然,苏联的战俘也大多被折磨至死。德国人在春天冰雪融化后开始主动进攻。整个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B两个集团军群,一个目标高加索,一个斯大林格勒开始进发。这个是一个严重的错误,高加索实在太远了,德国人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完成这一目标,还导致了兵力的分散。希特勒的目标恐怕就是巴库的石油。而斯大林格勒作为整个苏联南部的经济,工业和航运中心,则更有巨大的战略意义。而且这个是用苏联领袖命名的城市,其政治意味则更为人所知。这导致了德国最后已经在完全为了城市而战,而不是看中了该城市背后的战略意义。8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在肃清了城市周围的守军后,德军攻入了市区。巷战的残酷性是众所周知的。不过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各国开始重视狙击手的使用。其战役中,也就是大片“兵临城下”中那个神奇的苏联狙击手的原形瓦西里确有其人,他狙杀了德国狙击手学校的高级教官。而他最后的结局是失去眼睛。不过其中有一些镜头我觉得就是对苏联的侮辱,是一件极其不负责任的污蔑。好赖物的导演实在是没有严肃的对待历史。尽头中刚开始苏联士兵被强征来并且度过伏尔加河遭到空中打击队伍发生混乱结果导致军官开枪弹压,这个是视觉镜头的极度渲染。历史中可能的确会有,但是美国人当然也会这样做,谁都会这样做,而美国人这样过分渲染只是为了丑化苏联。另外苏联士兵两人一支枪,前去做无谓的冲锋,失败后反而遭到自己人的射杀更是对社会主义的污蔑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相信这个,我感觉到非常的惊奇和悲哀。在1942年的冬天来临后,德国人的进攻停止了。到了来年,整个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有书夸张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损失了150万人,那纯粹就是在胡说八道。150万实际上至少占据了德国东线兵力的三分之一强,你说到那时候德国人哪里可能维持的住战线。德国人的损失是严重的,但是绝对不是人口上的损失的致命,致命的是老兵的大量损失,这个是几乎无法补充的。顺便说一下,德国的义务兵需要服役12年,这就以为着德国的步兵不得不不听的作战,而在那种条件下,想服12年兵役而又不阵亡或者受伤那简直就是天书一般。

1943年德国发动了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其战役的初始是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乘胜追击,但是在天才曼斯坦因的指挥下,德国发动了哈尔科夫战役,全歼了苏联的波波夫集群。人员损失并不巨大,但是损失了大量技术兵器。而且苏联损失了一支重要的快速机动的打击部队。苏联人的攻势就停顿下来了。而德国人则是拼命调兵遣将,将各师尽量补充满了员额。还要说明一点的是,由于昔特勒的错误,德国师的番号是大量增加了,但是师的实力确下降了很多,经常出现一个只有2个团的师和两个营的团,其他的部队拿去组建新的师了。还有德国的武装党卫军占有补充的优先权,好的装备和兵员一般都要优先供给武装党卫军。当然,SS军团作为德国陆军中精锐也充当了攻击的矛头和防御时候的救火队员,参加最为残酷的战斗,伤亡率远高与国防军的一般部队。我前面已经说过,43年后德国的预备役体制已经陷入瘫痪,所以这个恐怕是德国竭尽全力才“拼凑”出来的。更何况随着老兵的大量阵亡,新的德国青年已经不愿意加入军队了,所以兵役局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这样强迫性的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又下降不少。而苏联在解放了广大的土地后,获得了大量的兵员,这样补充了部队的损耗。苏联军队的一大特点是依靠军队的数量和规模来压倒对手,而不是靠战术和战斗技能。这或许对苏联士兵来说太残酷了,但是为了胜利这样的代价也是值得的,个国有自己的国情。库尔斯克战役的最后结局我们宣传是德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德国丧失了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但是我个人认为德国的损失并不很大,损失大的还是老兵的损失。可以这么说,德国陆军的支柱,装甲部队的精华都消耗在这里。实际上,曼斯坦因据说后来还有30万的预备队没有动用,而苏联已经没有多少力量了。后来在希特勒的严令下德国停止了进攻。

44年是德国人走向败亡的一年。这时候,德国人早已在非洲彻底的失败,25万德意联军被俘。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已经异常强大,已经发展到几乎可以和德国人对抗的程度。在法国,德国人驻军也超过200万人,来抵抗意料之中的登陆。不过值得说的是,这些部队大多是由一些素质较差的2线部队组成,甚至有大量的‘胃师’作为要塞守备部队。其兵员都是一些不适合在东线作战的人员,例如身体有缺陷或者年龄教大或者受过伤等等人员组成。1944年德国人共有34个装甲师,东线18个,西线14个,还有两个作为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1944年5月诺曼底登陆战后,德国人不得不在两线与两个强大的敌人作战。而且43年开始的千机大轰炸严重的打击了德国的工业体系以及石油的补给。这个时候德国已经油尽灯枯,兵役局疯狂的搜罗着大街上每一个健康的男子,大量的国民卫队师被建立,一战的武器被翻出来装备德国的民兵部队,就连教官也不得不到一线作战,使部队后继无人。43年希特勒已经在元首领”防卫第三帝国“中将征兵年龄规定在了17岁到65岁。并且那时侯苏联人已经基本解放了国土,开始进入东欧与德国人作战。而此刻苏联也已经到了非常困难的地步,兵员实际上也已经枯竭。大量的刑事犯被编入军队,造成了苏联军队军纪的败坏。苏联在战争中,共计阵亡了大约800多万军人,被俘虏600万人,其中500万死在战俘营中,数百万残废,在加上苏联当时军队规模大约在1100万人左右,而苏联总可以征发的男子在3500万左右,可以说,苏联已经很难再挤出人力来了,因为一则苏联没有德国人如此多的战俘和被占领国的人口可以利用。二则很多方面必须有男子来承担劳动。而德国情况更是严重。但是如果考虑到德国不与英美作战全力对付苏联的话,那真是鹿死谁手未必也知。德国人至少可以征集200万以上的军队对苏联进行打击,本土也不至于遭受如此残酷的轰炸破坏。恐怕那200万人就绝对不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44年德国人在阿登反击战后,耗尽了最后的装甲部队,那是曾经纵横欧洲的德国装甲部队最后的绝唱。

45年更不用说了,德国战败了。
<P>不合理的比较~~计算德军兵力的时候,为什么不算上仆从国部队呢?</P><P>东线的战争,不仅仅是苏联和德国在交战</P>
德国仆从国坦白说损失和两过比起来并不大,所以我只计算了两个主要交战国家的损失。另外,缺乏资料也是很重要的。
<P>可笑的辩解,既然资料缺乏,你又如何得出你的仆从国损失与两国相比并不大的结论?</P>
<P>随手找来几个错误</P><P>1.在开战前夕,德国拥有人口大约6000到7000万人。之所以不确切,是因为我不知道该不该把其他国家但是属于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进去。--------------------你这是计算德国人口呢?还是计算说德语的人口?要不要把荷兰,丹麦,瑞士,瑞典,奥地利的总人口加进去?可笑</P><P>2.按照鄙人的估计,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对照您之前的所谓德国总人口1KW的最大上限,只能说明你丝毫不懂得动员体制.而这篇文章居然又是主要写动员体制的,可笑,</P><P>3.错别字太多~~</P>
文章还是有思想的,可以看出还是自己思维的体现,这种帖子应该多鼓励。
<P>问题在于这里面不切合实际的空想成分太多了.说实话,楼主不清楚的部分ME全清楚,呵呵~~</P>
<P>请问北大路火花同志,如果你懂得动员体制,就请您跟小生指教指教。“按照鄙人的估计,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对照您之前的所谓德国总人口1KW的最大上限,“我搞不懂中间的缺陷所在。”“在开战前夕,德国拥有人口大约6000到7000万人。之所以不确切,是因为我不知道该不该把其他国家但是属于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进去。--------------------”</P><P>另外我想说一下,请不要曲解或者说胡乱解释别人的意思。你想象力过头了。而且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我是空想呢?请仔细解释。</P><P>[em05][em05]</P><P>我所指的德国人口,是德意志民族可以提供兵员的人口,当然了,你是不能算做提供兵员人口的。想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其中的德意志民族的居民都被当作德国人征走,SS2装甲师一度都是以奥地利人作为兵员来源的。不知道你是否考证过德国的征兵体制。另外,你说我不懂得战争的动员体制?呵呵。你认为的?我实在搞不懂你说的第二个错误中你指责我的错误所在。你认为动员体制是怎样的?德国在1943年发布的一个元首令“防卫第三帝国”中,征兵的年龄规定在17到65岁之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难道还要严格的和其他国家例如美国一样将征兵年龄规定在18到40岁之间吗?而且我觉得说德国可以被征发的男子在1500万我觉得并没有错啊,我的意思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男子,而且即使身体条件有缺陷,但是那些不适合在前线作战的军人都被分配到各个占领国做占领军或者在后勤部分服役了。在当时兵力窘迫的情况下,如果还遵守你的那种所谓的动员体制,第三帝国早就没有兵员可用了。另外,奉劝一句,说话不要带刺,我好象并没有得罪你吧。似乎你一直针对我,不就是因为推荐我当斑竹么~~我大不了不在你这里做不就得了~~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3 22:33:01编辑过]
嘿嘿,火气还真大。。。
<P>有分歧是正常的,大家一起越辩越明嘛。</P><P>两位在本版都是有一定水平和影响的会员,不要为了一点小事伤了和气哈。</P>[em01][em01][em01]
俺看这个帖子还是不错的,花火有不同意见可以把真料抖一抖,俺给你们加油。你两个莫吵了,友好辩论,你们不伤和气,俺们看着你们的辩论也精彩,这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