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翻案者的嘴脸暴露无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59:48
最初接触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是因为看刘心武讲红楼梦,感觉讲得十分新颖,将心中的疑团揭开不少,所以在相应的时间段有空的话都会锁定在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上。
  
  最初听易中天讲的是楚汉人物韩信,觉得易中天讲得很不错,个人感觉上还是真实的反映了韩信的特点和经历,所以对易中天也较为钦佩。
  
  可是,当易中天开始讲解三国人物时,所有的东西都变味了。我认为易中天已经将自己定位在一个翻案者的角色上,而不是利用自己的自身条件优势来引导广大的,对中华历史感兴趣的人们去正确认识历史的角色了。
  先是替曹操翻案,再诋毁诸葛亮和刘备。成为了一个彻底的翻案者。同时,所有翻案者所共有的特点也暴露无疑。
  
  大凡翻案者一般的伎俩不过是颠倒事件的黑白,或对事件胡乱解释,实在解释不了就对不利的证据视而不见,逼到无可奈何就将不利的证据斥为“伪史”。(预先声明,关于易中天讲解的曹操和诸葛亮的讲座我没有听全,所以不能全部举例,或者举例也非最典型的。不过我想即使全部听完也相差无几吧。)
  
  颠倒黑白:
  1、易中天在讲刘备投奔曹操时,说刘备还是默默无闻,还举例说刘备听到孔融推荐自己时发出的天下还知道刘备的名声感慨。
  事实上,此一时彼一时,当时刘备不过是平原相,当听到孔融推荐自己时自然会觉得不可思议。而后来刘备做了徐州牧,镇东将军,宜城亭侯后,已经是可以和曹操并争天下的诸侯,天下又岂能不知?以刘备这样的身份,才会受到曹操和袁绍的热情款待的。而徐州牧究竟有多大的势力,看看陈登对徐州的评价就知道了。
  登曰:“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 《三国志。先祖传》
  
  2、易中天对评价曹操为开始要做能臣,为了维护它的观点,对曹操的劣迹一般是避而不谈,实在避不过去的就以“莫须有”为借口搪塞,例如历史上清楚记载的曹操屠徐州,杀皇后皇子等,都归结于可能没有发生,实际上历史清楚的记载了这些事件,请问,干这些事的曹操是一个想做能臣的人的表现吗?
  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三国志。陶谦传》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㈡孙盛曰: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三国志。武帝纪》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三国志。武帝纪》
  先主上言汉帝曰:“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三国志。先祖传》
  
  3、易中天在讲座中号称刘备好色,事实上刘备并不好色,他的妻子很少,还多数是寡妇,儿子生的也很晚,事实说明了刘备并不好美色,刘备在汉中续娶刘氏寡妇更明显的表现了他对妻子的态度是无所谓的,正所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易中天大概是看到先祖传中有刘备“好美服”的记载就错误的以为刘备“好美色”吧。
  
  胡乱解释:
  1、易中天对于曹操做洛阳北部尉时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的记载十分感兴趣,并反复说明,引以为曹操初时想做能臣的最重要的表现,可是他无法回避的是史书上对于曹操做这件事的目的已经有明确的交待,于是就篡改历史的面目,胡乱猜测出三种解释,来圆其曹操想做能臣的结论。可惜的是,别人的说法你能进行猜测,曹操自己的说法你也要否认吗?
  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曰:“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裴注》
  曹操自己已经明确的表明了他棒杀蹇硕叔父的原因是为了立威扬名而不是什么要做能臣。看来易中天是为曹操想的太多了。
  
  2、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史料已经清楚无疑。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已经明确的表示自己是“不求闻达於诸侯”,易中天则反复强调诸葛亮一定想着出山,原因是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可笑!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对自己才能的评价,就一定要出山成为管仲,乐毅吗?自古以来,能人高士们常常以隐于深山不愿出仕为荣,他们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或者因为思想境界,例如赵孟頫出仕元朝就被人指责为道德败坏,以致从家谱中剔除,难道赵孟頫的才能就高过所有那些当时不愿出仕的人吗?
  总之,自负才能又不愿出仕的人无法计数,常常会被历史掩埋,不过还是有许多以其他的方式得以显名,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鬼谷子”,他的徒弟苏秦,张仪是可以翻云覆雨的政治家,他的徒弟庞绢,孙膑是笑傲天下的军事家。徒弟都能取得如此的成就,“鬼谷子”本人肯定不会否认自己的才能吧。若为他立传,说他“自比管仲,乐毅”可能还是在贬低他。而他本身不就是“不求闻达於诸侯”吗?由此可见,易中天对于古人的道德层面上的了解根本可以说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历史岂能不错漏百出?
  
  3、基于以上原因,易中天居然会设想出诸葛亮先自荐,再回家等待刘备三顾的猜测来。居然会问出:三顾是一年一次?刘备以前认不认识诸葛亮?刘备为何会屈尊三顾诸葛亮?等等问题。其实这些早在史料上清楚的记载了,不过是易中天不肯或者说不敢承认罢了。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更可笑的是易中天对裴松子评论的篡改: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裴松子已经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认为魏略的记载是“错得离谱”所谓“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而易中天则颠倒黑白的解释为差别这么大,十分奇怪。以混淆诸葛亮出山时的记载,满足其诋毁诸葛亮的猜测。
  
  3、对刘备的诋毁也大致如此,刘备的特性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所以才有陶谦、刘表等诸侯会主动将地盘让给刘备,才会有关羽张飞对刘备的誓死追随,才会有刘备举国托孤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古今中外第一“盛轨”。
  
  对不利的证据视而不见:
  前面所举例证已多次提到易中天对于史料的篡改和将不利于自己结论的史料斥为伪史再通过颠倒黑白的胡乱猜测来自圆其说的例子。不过还是应该再说说其对不利的证据视而不见的事实。
  九州春秋曰: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三国志。庞统传中的裴注》
  
  其实,说到曹操,就不能回避曹操急、暴、谲的特点,急,我理解为不顾道义的急功近利。而暴为残暴,谲为狡诈都是不用说的。关于这方面的事例史料上比比皆是,例如曹操杀荀彧等都是因为其的急功近利,屠徐州是因为其的残暴,至于狡诈更是曹操本人引以自豪的,无需多说,其实曹操还有多疑善嫉的毛病,杨修之死和梦中杀人都是典型的例子。试想诸葛亮对这些诸侯个性都是了如指掌,他如何会去帮助曹操?而诸葛亮选择刘备是选择刘备的个性而不是什么刘备 “公司”的发展前途。以诸葛亮的才能,只要被重用,一定能创造出一片天空的。诸葛亮在答复孙权的邀请时所谓“可以贤亮而不能尽亮”正是这个原因。
  
  易中天一再强调曹操在早期是要做能臣,后来才变成奸臣。可惜的是,曹操扬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时远在曹操发迹之前,而杀戮皇后皇子,血洗徐州都在官渡之战之前。若说曹操在军中借粮官之头来平息缺粮的危机还情有可原,那假借梦中杀人,杀死自己的贴身侍卫,除了说明曹操在奉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理念外,又有什么可以辩解的呢?难道这是一个要立志做能臣的人的所作所为吗?
  
  其实我一直认为历史就是历史,他不会随某个时代的人的普遍看法而转变,即使今天全国人民都认为曹操是能臣而不是奸臣,是英雄而不是奸雄也不代表什么,过去不是全国人民都认为曹操是奸雄吗?将来人们也会走向正确的认识的。毕竟这几年人们在特殊环境下形成的认识无论如何也不如几千年人们形成的认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何况易中天本人和历代史学大家相比,无论是学识上还是在道德品质上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忍不住要在这里对易中天蔑视一下,靠着标新立异来博出书的销量,实在不是一个有道德品质的学者所为。
最初接触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是因为看刘心武讲红楼梦,感觉讲得十分新颖,将心中的疑团揭开不少,所以在相应的时间段有空的话都会锁定在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上。
  
  最初听易中天讲的是楚汉人物韩信,觉得易中天讲得很不错,个人感觉上还是真实的反映了韩信的特点和经历,所以对易中天也较为钦佩。
  
  可是,当易中天开始讲解三国人物时,所有的东西都变味了。我认为易中天已经将自己定位在一个翻案者的角色上,而不是利用自己的自身条件优势来引导广大的,对中华历史感兴趣的人们去正确认识历史的角色了。
  先是替曹操翻案,再诋毁诸葛亮和刘备。成为了一个彻底的翻案者。同时,所有翻案者所共有的特点也暴露无疑。
  
  大凡翻案者一般的伎俩不过是颠倒事件的黑白,或对事件胡乱解释,实在解释不了就对不利的证据视而不见,逼到无可奈何就将不利的证据斥为“伪史”。(预先声明,关于易中天讲解的曹操和诸葛亮的讲座我没有听全,所以不能全部举例,或者举例也非最典型的。不过我想即使全部听完也相差无几吧。)
  
  颠倒黑白:
  1、易中天在讲刘备投奔曹操时,说刘备还是默默无闻,还举例说刘备听到孔融推荐自己时发出的天下还知道刘备的名声感慨。
  事实上,此一时彼一时,当时刘备不过是平原相,当听到孔融推荐自己时自然会觉得不可思议。而后来刘备做了徐州牧,镇东将军,宜城亭侯后,已经是可以和曹操并争天下的诸侯,天下又岂能不知?以刘备这样的身份,才会受到曹操和袁绍的热情款待的。而徐州牧究竟有多大的势力,看看陈登对徐州的评价就知道了。
  登曰:“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 《三国志。先祖传》
  
  2、易中天对评价曹操为开始要做能臣,为了维护它的观点,对曹操的劣迹一般是避而不谈,实在避不过去的就以“莫须有”为借口搪塞,例如历史上清楚记载的曹操屠徐州,杀皇后皇子等,都归结于可能没有发生,实际上历史清楚的记载了这些事件,请问,干这些事的曹操是一个想做能臣的人的表现吗?
  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三国志。陶谦传》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㈡孙盛曰: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三国志。武帝纪》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三国志。武帝纪》
  先主上言汉帝曰:“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三国志。先祖传》
  
  3、易中天在讲座中号称刘备好色,事实上刘备并不好色,他的妻子很少,还多数是寡妇,儿子生的也很晚,事实说明了刘备并不好美色,刘备在汉中续娶刘氏寡妇更明显的表现了他对妻子的态度是无所谓的,正所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易中天大概是看到先祖传中有刘备“好美服”的记载就错误的以为刘备“好美色”吧。
  
  胡乱解释:
  1、易中天对于曹操做洛阳北部尉时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的记载十分感兴趣,并反复说明,引以为曹操初时想做能臣的最重要的表现,可是他无法回避的是史书上对于曹操做这件事的目的已经有明确的交待,于是就篡改历史的面目,胡乱猜测出三种解释,来圆其曹操想做能臣的结论。可惜的是,别人的说法你能进行猜测,曹操自己的说法你也要否认吗?
  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曰:“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裴注》
  曹操自己已经明确的表明了他棒杀蹇硕叔父的原因是为了立威扬名而不是什么要做能臣。看来易中天是为曹操想的太多了。
  
  2、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史料已经清楚无疑。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已经明确的表示自己是“不求闻达於诸侯”,易中天则反复强调诸葛亮一定想着出山,原因是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可笑!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对自己才能的评价,就一定要出山成为管仲,乐毅吗?自古以来,能人高士们常常以隐于深山不愿出仕为荣,他们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或者因为思想境界,例如赵孟頫出仕元朝就被人指责为道德败坏,以致从家谱中剔除,难道赵孟頫的才能就高过所有那些当时不愿出仕的人吗?
  总之,自负才能又不愿出仕的人无法计数,常常会被历史掩埋,不过还是有许多以其他的方式得以显名,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鬼谷子”,他的徒弟苏秦,张仪是可以翻云覆雨的政治家,他的徒弟庞绢,孙膑是笑傲天下的军事家。徒弟都能取得如此的成就,“鬼谷子”本人肯定不会否认自己的才能吧。若为他立传,说他“自比管仲,乐毅”可能还是在贬低他。而他本身不就是“不求闻达於诸侯”吗?由此可见,易中天对于古人的道德层面上的了解根本可以说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历史岂能不错漏百出?
  
  3、基于以上原因,易中天居然会设想出诸葛亮先自荐,再回家等待刘备三顾的猜测来。居然会问出:三顾是一年一次?刘备以前认不认识诸葛亮?刘备为何会屈尊三顾诸葛亮?等等问题。其实这些早在史料上清楚的记载了,不过是易中天不肯或者说不敢承认罢了。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更可笑的是易中天对裴松子评论的篡改: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裴松子已经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认为魏略的记载是“错得离谱”所谓“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而易中天则颠倒黑白的解释为差别这么大,十分奇怪。以混淆诸葛亮出山时的记载,满足其诋毁诸葛亮的猜测。
  
  3、对刘备的诋毁也大致如此,刘备的特性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所以才有陶谦、刘表等诸侯会主动将地盘让给刘备,才会有关羽张飞对刘备的誓死追随,才会有刘备举国托孤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古今中外第一“盛轨”。
  
  对不利的证据视而不见:
  前面所举例证已多次提到易中天对于史料的篡改和将不利于自己结论的史料斥为伪史再通过颠倒黑白的胡乱猜测来自圆其说的例子。不过还是应该再说说其对不利的证据视而不见的事实。
  九州春秋曰: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三国志。庞统传中的裴注》
  
  其实,说到曹操,就不能回避曹操急、暴、谲的特点,急,我理解为不顾道义的急功近利。而暴为残暴,谲为狡诈都是不用说的。关于这方面的事例史料上比比皆是,例如曹操杀荀彧等都是因为其的急功近利,屠徐州是因为其的残暴,至于狡诈更是曹操本人引以自豪的,无需多说,其实曹操还有多疑善嫉的毛病,杨修之死和梦中杀人都是典型的例子。试想诸葛亮对这些诸侯个性都是了如指掌,他如何会去帮助曹操?而诸葛亮选择刘备是选择刘备的个性而不是什么刘备 “公司”的发展前途。以诸葛亮的才能,只要被重用,一定能创造出一片天空的。诸葛亮在答复孙权的邀请时所谓“可以贤亮而不能尽亮”正是这个原因。
  
  易中天一再强调曹操在早期是要做能臣,后来才变成奸臣。可惜的是,曹操扬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时远在曹操发迹之前,而杀戮皇后皇子,血洗徐州都在官渡之战之前。若说曹操在军中借粮官之头来平息缺粮的危机还情有可原,那假借梦中杀人,杀死自己的贴身侍卫,除了说明曹操在奉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理念外,又有什么可以辩解的呢?难道这是一个要立志做能臣的人的所作所为吗?
  
  其实我一直认为历史就是历史,他不会随某个时代的人的普遍看法而转变,即使今天全国人民都认为曹操是能臣而不是奸臣,是英雄而不是奸雄也不代表什么,过去不是全国人民都认为曹操是奸雄吗?将来人们也会走向正确的认识的。毕竟这几年人们在特殊环境下形成的认识无论如何也不如几千年人们形成的认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何况易中天本人和历代史学大家相比,无论是学识上还是在道德品质上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忍不住要在这里对易中天蔑视一下,靠着标新立异来博出书的销量,实在不是一个有道德品质的学者所为。
]]
:$ 要仔细地读……
程昱就是提议用人肉做军粮的家伙不?
原帖由 战场失意 于 2007-11-19 22:57 发表
最初接触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是因为看刘心武讲红楼梦,感觉讲得十分新颖,将心中的疑团揭开不少,所以在相应的时间段有空的话都会锁定在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上。
  
  最初听易中天讲的是楚汉 ...

你靠着标新立异和权威对着干也是一种炒作。
我手头就有一本易中天评三国的书,你说的很多东西是以偏概全。懒得打那么多字。
功力差得太远了。
不必劳神了。
原帖由 战场失意 于 2007-11-19 22:57 发表
颠倒黑白:
  1、易中天在讲刘备投奔曹操时,说刘备还是默默无闻,还举例说刘备听到孔融推荐自己时发出的天下还知道刘备的名声感慨。
  事实上,此一时彼一时,当时刘备不过是平原相,当听到孔融推荐自己时自然会觉得不可思议。而后来刘备做了徐州牧,镇东将军,宜城亭侯后,已经是可以和曹操并争天下的诸侯,天下又岂能不知?以刘备这样的身份,才会受到曹操和袁绍的热情款待的。而徐州牧究竟有多大的势力,看看陈登对徐州的评价就知道了。
  登曰:“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 《三国志。先祖传》

试举一例:如上所引,
易中天刘备讲:“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这句话时,孔融任北海相,当时刘备就是一平原令,说这个话有何奇怪?怎么会和后面联系到一起。
曹操早在虎牢关前就认识刘备了,后面还用他推荐?
莫名其妙地,连焦点是什么都说不清.
要做能臣当然要立威扬名了——以为东汉的宦官专权和豪强势力是假的?首都的治安,是没威风的人能管好的么?

强项令董宣是能臣吧,人家还是卧虎呢,也是立威吧。这还是在光武帝东汉政治清明的时代;到汉末,不立威风,能制服豪强么。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7-11-19 23:14 发表
程昱就是提议用人肉做军粮的家伙不?
:hug: 人家可不是提议,而是真就这么做了;funk
:hug: 易中天扯淡地地方不少,可主贴似乎都米把握住重点.
易中天我还是很欣赏的。
他在开篇就表明了态度,他讲的东西有一部分是史书的观点,有一部分是学者的观点,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观点。而且在讲到观点的时候都会表明是上述哪一种。
他自己的观点是否扯淡我不好说,但至少听他的观点逻辑都比较清楚,也能言之有据,如果没依据都会事先说清楚是猜测。所以治学态度还不错,比很多信口开河的人强。
这个主题很有娱乐性,放历史区不适合,应该调节下水区的.
原帖由 oo7yjg 于 2007-11-20 10:05 发表
易中天我还是很欣赏的。
他在开篇就表明了态度,他讲的东西有一部分是史书的观点,有一部分是学者的观点,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观点。而且在讲到观点的时候都会表明是上述哪一种。
他自己的观点是否扯淡我不好说,但 ...

和我的观点是一样的,易中天在品三国的时候,所引用的资料都是真实的史料,至于为什么他的有些观点和我们一般想象的观点有出入,我想大多数原因是因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另外就是对古代史料理解的角度不一样,古人写书,更注重意境,所用的字都很少,不像今天的白话文,所以今天我们理解起来有难度,比如刘备说:"孔北海及复知天下有刘备耶?",对于这一句,易中天就用了两种语气,但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但不管怎么样,易中天在品三国的时候,都会主动申明哪些是自己的观点,绝对不像某些人的说的那样,把自己的观点强调成历史的真实.
原帖由 dj98dx 于 2007-11-20 10:21 发表
这个主题很有娱乐性,放历史区不适合,应该调节下水区的.

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些人啊,这个帖子改头换面竟然可以发历史区;P ;P
以下皆是个人想法。
易中天、于丹等人的品这品那,其实都是有其特定的目标读者群。
可能在专业人士眼里,觉得他们不够格,乱品(易中天与柏杨相比的确差了些)。但是这又如何呢?传统文化热被带起来了,传统文化被传扬开了,市民百姓都开始重新翻看以前的中国历史了。这就是一种社会进步——对于五四以来直至文革黑案的一种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苏醒和崛起。易、于的功劳即在于此。
中华之崛起不只是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崛起,更是中华文化的崛起(软实力的提升)。翌日中华崛起,论功行赏,青史留名之际,还需记得易、于等人。
原帖由 机务高手 于 2007-11-20 10:22 发表

和我的观点是一样的,易中天在品三国的时候,所引用的资料都是真实的史料,至于为什么他的有些观点和我们一般想象的观点有出入,我想大多数原因是因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另外就是对古代史料理解的角度不一样,古人写书,更 ...
:hug: 易中天品评历史,所引自然都是史料.其在种种说法广引诸家的同时说明出处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可是,其论述地倾向性嘛:D 也还是很明显的.品三国,特别是在前24集,细心的朋友一定注意到不少问题.
我想有个人出来讲讲历史上的音乐家
易中天写的中国方言的那本还不错```
易中天出名前写的那些书现在翻翻都觉得不错,比较严谨,基本不是信口开河,包括读城记之类的,:P ;P 帮助饭后消化。;P ;P
嘿嘿
某些人竟然能将三国也上升到翻案的地步
真厉害啊
恩~~看了楼主高论,我想罗贯中人家可以瞑目了!!!
原帖由 dj98dx 于 2007-11-20 10:21 发表
这个主题很有娱乐性,放历史区不适合,应该调节下水区的.

本来就在水区的
原帖由 nebraska 于 2007-11-20 13:08 发表
嘿嘿
某些人竟然能将三国也上升到翻案的地步
真厉害啊
:hug: 其实翻案的事建国后不久就办得差不多了,现在所谓的翻案者不过拾前人余唾而已.
易中天依据史料品评历史,跟翻案更是八杆子打不着.
原帖由 dj98dx 于 2007-11-20 10:21 发表
这个主题很有娱乐性,放历史区不适合,应该调节下水区的.


历史区有娱乐性的还不少啊,都来水区吧~~~;P
大凡翻案者一般的伎俩不过是颠倒事件的黑白,或对事件胡乱解释,实在解释不了就对不利的证据视而不见,逼到无可奈何就将不利的证据斥为“伪史”~~~~~~这话还是对的:victory:
感觉LZ的文字饱蘸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