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海防迂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35:42
海防迂说 徐光启

  有无相易,邦国之常。日本自宋以前,常通贡、市;元时来贡绝少,而市舶极盛,亦百年无患也。高皇帝绝其贡,不绝其市;永乐以后,仍并贡、市许之。盖彼中所用货物,有必资于我者,势不能绝也。

  自是以来,其文物渐繁,资用亦广;三年一贡、限其人船,所易货物岂能供一国之用!于是多有先期入贡,人船踰数者;我又禁止之,则有私通市舶者- -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当时海商多倩贫倭以为防卫,交通既久,乌合甚易。边海富 豪向与倭市者,厉禁之后,又负其资而不偿;于是倭舡至而索负,且复求通。奸商竟不偿,复以危言撼官府;倭人乏食,亦辄虏掠。如是展转酝酿,复有群不逞辈勾 引乡导;内逆外愤,同恶相济,而陈东、徐海辈为之魁,于是乎有壬子之变。譬有积水于此,不得不通;决之使由正道,则久而不溢。若塞其正道,必有旁出之窦; 又塞其旁出之窦,则必溃而四出。贡舶、市舶,正道也;私市,旁出之窦也;壬子之祸,则溃而四出者也。若欲积而不出,其势不能。岂有强势之所不能,而名为百 年经常之策--又举世而持之,可乎哉!当时若得才略大臣,假以便宜,得破格厘正,通彼我之情、立可久之法,除盗而不除商、禁私贩而通官市,可不费一镪、不 损一人,海上帖然至今耳。朱秋崖(纨)清正刚果,端以禁绝为事,击断无避,当时哗然;卒被论劾,愤懑以死,至今人士皆为称冤(言有甚正大而未必当者,如断 海市、绝款贡之类是也)。冤则冤矣,海上实情实事,果未得其要领;当时处置,果未尽合事宜也。此如痈疽已成,宜和解消导之法;有勇医者,愤而割去之:去与 不去,皆不免为患耳。

  壬子之后,当事诸公大略分为二议:张半洲(经)、阮函峰(鹗)、俞总兵大猷,始终主于战剿者也;胡默林(宗宪)、赵甬江(文华)、唐荆川(顺 之)、卢总兵镗,主于招抚者也。招抚之议,实自镗始;其人老将,熟知海上情形。且王直向居海岛,未尝亲身入犯;招之使来,量与一职,使之尽除海寇以自效。 倭则公与之市,若有小小寇钞,还复绝之:未尝非靖海之一策,亦实胡、赵之本计也。于时分宜能为之主持,特不能条列事理,分明入告;故肃皇帝怒其入犯,必欲 诛之。势不获已,于是戮直及其余党;而所招来通市倭僧德阳辈,则阴纵遣之。窃谓此时战亦可也,抚亦可也;既抚而后杀之,则默林不能得之于上,事之无可奈何 者也。曷为隐讳其事,使其门下士作为文章,盛称招直而杀之者。胡之始谋展转文饰,目为奇计,刻书盛行;天下后世,遂从而信之、遂从而奇之,遂从而效之。信 之犹可也;不战之名怯、诱之名诈、杀降之名不武,又曷为而奇之、而效之乎!且无论诱杀不可,若果诱杀王直为胡之本谋,是则灭贼为期,战、抚一致也。方俞大 猷初沮其事,以为当战不当抚;曷不明与计事,共图歼灭,乃至战、抚相左!迨事不成,讼言恐为俞将所笑,至以纵倭委罪于俞,逮诏狱论死;后俞上书论功,徐文 贞(阶)、陆锦衣(炳)为之多方营救,仅而得免也。揆厥原本,盖由此公才虽挥霍,非能实用正兵,故无必战之意;其议招抚,亦止为一时副急之策,非能实见古 今内外经常之势。故苟图结局,终竟不成;便成愧愤,因生狡狯。果若真见寇贼缘起、灼知事理当然,因而讲不敝之法、图百年之安,曷为不能明白指陈,以听睿 断!就令事势龃龉,不获终守前说,我之得策固自在也;何足愧愤移罪他人、何须文饰掩昧事实哉!造言弄笔,夸诩张皇,所得甚小;易世之后,家传户诵,遂无从 考见当时之实事、亦不复通知内外之实一:使人人堕其云雾,疑误来世,所失甚大矣。

  自时厥后,倭自知衅重,无由得言贡、市。我边海亦真实戒严,无敢通倭者;即有之,亦渺小商贩,不足给其国用。于是有西洋番舶者,市我湖丝诸物, 走诸国贸易;若吕宋者,其大都会也。而我闽、浙、直商人,乃皆走吕宋诸国;倭所欲得于我者,悉转市之吕宋诸国矣(吕宋诸国,遂擅利薮)。倭去我浙、直路最 近,走闽稍倍之。吕宋者,在闽之南,路迂回远矣;而市物又少,价时时腾贵,湖丝有每斤价至五两者,其人未能一日忘我贡、市也。日本之赋民甚轻,其君长皆贸 易,取奇羡;前者贡而市、与不贡而私市、与绝市而我商人之负其赀也,君长皆与焉。故日本之市与否也,其君臣士民皆以为大利病。而日者朝鲜之事与琉球之事, 皆言求封、贡、市也,实不伪。

  平秀吉者,万历间日本之权臣也。六十六洲皆以山城君为共主,实不名一旅,食租衣税。而诸国位号,必请诸山城君;其诸政事,皆权臣主之,号为「关 白」。国人称山城曰「殿下」,称关白曰「大阁殿」,然亦未敢傲然出其上。而如安之来,昌言山城已为平信长所灭;盖恐山城在,我终不王秀吉,故面谩我耳-- 其实山城君,故在也。秀吉者,起微贱,事故关白信长;骤得幸,为大将,居别岛。信长为人雄杰,多智略;前是六十六洲各有君长、不相统一,至信长征伐四出 略,皆臣伏,无敢异。此人智计叵测,十倍秀吉;假之数年,必为我大患,而忽为其下亚奇支所弒。秀吉闻变,遽起兵击灭亚奇支,遂代信长之位。秀吉权略亚于信 长,承其最胜之遗能,以威力智术驾驭人,遂复役属六十六洲之众。如萨摩君义久兵最强,其弟义弘、侄忠恒骁果善战;吉以好召义弘至山城,遽幽禁之以为质,而 檄弘恒尽统其国兵以赴朝鲜。盖秀吉有事朝鲜,既悉其兵与其婿秀嘉幸臣行长矣,惟恐萨摩强兵袭而取之也。其为此计,既胁取要质,复役使义弘之兵为其鹰犬;而 萨摩一州仅有义久之幼子,故所俘我闽人许仪后为之辅,共居守,度无能为矣:其笼络诸强国悍将,皆此类也。朝鲜者,文弱之国也;牺牲玉帛,待于二境旧矣。秀 吉承信长之后,其欲逞志于我,无异信长。顾其国中未能大定,即如萨摩一事,经营如此,危杌之势,抑可知已;而欲渡海万里与我为难乎?彼非无心,时与势未可 也。即先取朝鲜以渐图我,力亦未及;何以知之?以其用义弘,知之也;以其异日得朝鲜而不能有,知之也。而因缘际会,以有破国之事。日本之海岛曰名护屋者, 秀吉之郿坞也;营立官宇,绝壮丽。地震毁之,再造再震;如是者三,吉大懊惋。而朝鲜之国俗,绝重世类;下奴籍者,永不得与良人齿。有大功,当封拜,乃为除 其籍;子孙得仕进,犹止冗员也。奴籍韩某以擒反者功除籍,其子翼应进土科为举首,不得铨京朝官;遂弃去不仕,放浪江海间。因之日本,说吉以为名护屋不利为 大阁邑居,何不取朝鲜王之,而名为人臣乎!因盛陈鲜弱可取状,秀吉意不能无动。翼因为之谋,先使人问朝鲜以「夹江洲地在鲜、辽之间者今安在」以激鲜,且微 挑之以「欲复故地,当假若兵力」!鲜君臣怵于倭而贪于复故地,果盛言「疆地肥饶,为辽将所强取;若假大国之兵威压一竟而取之以归我,幸甚」!吉遂大发兵入 鲜。鲜之南境多高山林木,巉险连亘,甚易守;顾以为彼取侵疆于我而不知其阴袭之也,故倭能枕席过师,以至王京。至王京者为中路,其先锋将行长至之日,以犒 师薄为名,遽杀其大将栗某而入。国王匆遽不知所出,间携其妃走平壤,达义州;而两王子东北行相失,遂为东路副将清正所获也--此语闻之东征将士、将士闻诸 朝鲜之村学究,真伪不可知;即朝鲜与当事,皆尝抗言辨诬矣。特其破国之易,无理可推;闻此言也,无能不信之。于是国王栖守义州,日夜告急于我。而先是海商 陈申暨、许仪后先后遗间书于我,告以秀吉谋入犯,东南稍戒严;而中外泄泄,无能先得其要领。至义州告急,鲜尽为倭有,亦无能知倭众几何;遽以辽裨将祖承训 率三千人援之。祖战将,然众寡不敌,遂覆没,仅以身免;而宋桐冈(应昌)往经略其事。沈惟敬者,檇李人也;少习倭事、解倭语。谲诡无赖。以策干石东泉 (星),东泉遽信之,以属桐冈;惟敬因得入行长营,而封、贡、市之议起。行长者,秀吉宠臣也;其人仁信,秀吉倚任之,兵事皆属焉。清正为行长乡人,而世仇 也;内猜贰:故倭两将甚不协。清正极欲吉之王朝鲜,己归而得为所欲为也;行长又惧吉果王鲜,不能无内变。而朝鲜特以机会袭取之,其诸郡邑方数千里,兵聚则 恢复者四起、兵分则力弱,度不能守矣;横加以我之众,名为四十万。又虑清正之与我合而反戈内向也,故端意乞封、贡以市;惟敬因得乘间说之,移兵而南。平壤 之克,彼以好来逆;我执其使,轻兵袭取之。而先登者多南将,提督李如松不能无内忌;欲立奇功,辄深入,是以有碧蹄之败。于时行长退归王京,清正之兵驻咸镜 者亦为我间使所动,撤兵而南,与行长合矣。若令行、清二酋同力固守,开城以南,殆未可窥也。既而还我王京,退至釜山乃止,又归我王子、陪臣;则皆以封、 贡、市故。三者之中,所急者市,为市故欲贡、为贡故欲封。当是时,假令惟敬识大体,传其信辞以听朝议,即不成,可勿败。乃其入倭营也,无所不许之;入告, 则曰:「一封可了也」。不知倭非一封可了,特一市可了耳。么?辈习诈谖,语多矫欺文致;其以本意告人,则曰「奉承日本,支吾中国」。持此两言,欲竟东征全 局,度可得否?而东泉大臣入其彀中,谩言封事必成。倭已退,辄信之;闻直言,即怒。何也?既不能通知中外古今之故,内畏多口,遂不难与小人比;图掩众耳 目,以侥幸于或然。方谢用梓、徐一贯之入倭也,秀吉数延见;或时就客馆,厚款赠之。此何故?则许之贡且市耳。册使既遣,定止一封;形见势诎,惟敬计穷。行 长辈大觖始望,则谋以谓「李宗城小侯也,羁留之,必得大成」。而我有忠间者稍以闻于宗城,城大惧,则委成命于草莽而遁矣。宗城既遁,杨方亨为使,惟敬副 之。彼亦知两人非我所急,不足留,遂大谩辱之;主不可堪,视向之款洽,便若星渊者:足征彼所独急,直在贡、市,封、不卦匪所计也。而廷议闻之,遂归咎主封 者,东泉竟下狱,乃始一意言守战矣;亦旋罢桐冈经略。代之者孙月峰(矿)、邢昆田(玠),皆主战;顾我兵实未能歼倭,倭犹冀幸贡、市之一成。三、四年间, 一克南原之外,竟未尝纵兵与我战;而风闻我师战则战矣,亦复以贡、市缓之。至秀吉死,诸将内顾,皆欲归;犹许之贡、市,令间使毛国祥辈假称为偏裨,为质于 彼也。既离巢,以舟师袭其后殿,得首功若而级,以奇捷告矣。既成言在耳,历数年,倭犹望之,时时遣使■〈高戈〉之朝鲜;乃中朝何曾一闻此言邪!总东事始末 论之,战不成战,我无必胜之气;款不成款,敌无必解之势:此所谓「读默林之书,以为奇而效之」者矣。两公之学默林,沈惟敬之学蒋洲、陈可愿,皆为默林之书 所误;不知默林当日之事,正不尔也。赵营平有言:『兵势,国之大事,将为后法;吾岂嫌伐一时事以欺明主』!忠盖老臣,意虑相越,岂不远哉!说者又谓「倭去 釜山,非其本志;我实以三千金贿之」;此则大谬。无论倭之进退,非金钱可得;若其可得,则敌将贾人子可啖以利--古人有行之者,安见其不可为也。实则倭本 欲退,我既许之贡、市,国祥诸人又在彼,尔时相视莫逆;而倭所遗留粮石、器械营中颇不赀,度无载还日本之理:故好谓我以三千金市之,我迁其资,倭毁其室以 去耳。而国祥辈一留数年,度又非我所急,复遣还之。其遗朝鲜督府?求贡、市之书有云:『本邦风俗,此地淹留之官人亲见之;近闻之官人者,国祥诸人也』。

  秀吉死,以幼子秀赖托家康--秀赖之妻,家康女也。家康代吉为政,令行诸国,亦如秀吉时;然志在休息。独其嗜利殖货异甚,故求市愈益切;度从朝 鲜既不可得,则转而之琉球。辛亥,遣将虏其王,杀其长史郑迵。迵,旧名周;故尝游我南雍,委心宗国。倭以琉不事大,蔽罪于迵杀之,且籍其土地;此所谓「桓 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者耶!彼之为此,意我二百年朝贡之国,势必救之;救之则还其故封,因以为我德而求贡、市。就令不救之,但遣一介行李吊慰于琉、征辞 于倭,亦将复之,以为我德而求贡、市也。彼以此两者为我必应之着,则可必得贡、市;而孰意我之藐然不闻也!殆哉!此举不惟贻笑外夷亦孔之多;即我皇上拯救 朝鲜,捐千万之费与数十万之众,恢复数千里之国而唾手予之,此记传所绝无者。自坐视琉球之后,此德亦晦而不光矣。既不能得我一介之使,于是自怒自解,自复 其国,而令之代贡陈辞;我又并琉球拒之,于是为嫚书以怵我。所设三事,犹昔年朝鲜之五事也。昔之五事,贡、市居其第五;今之三事,亦贡、市居其第三:盖其 本意所重在于是耳。

  年来新例甚严,至用重典。当法立之初,奉行者少;私市之商方舟连舰,舡只■〈石臽〉硝、精铁袨服,无不贩鬻。丙、丁以来,持法稍峻;至于内海交 易多亡其赀,去者稍稍绝迹。倭始不可堪,则北又求之朝鲜,而南又图之鸡笼、淡水(近者闽中私市甚盛,而郑帅因收其利。盖西洋诸国商旅大行,而倭亦得华物, 故不甚急求市、贡也;然利皆在下。近见传黄门有请开海市之疏,甚善)。此两策者,家康在事要挟之成谋也。秀赖虽家康子婿,实相图;而诸岛多心附赖,特以家 康富强,怵息不敢动。岁丁巳,治兵相攻,图赖于板城;赖兵劲,大破康。康啮指请和去矣,而阴绐其女使隳城数版,又遣间潜焚其火具;急攻破板城,获赖歼焉。 居无何,家康死,年近九十矣;而其子秀忠亦仅二十余,今方继父职柄用事。小酋者不知何若人,计亦知兵、多权诈;若安静、务休息,恐不及父也。而诸岛心怜秀 赖,虑且有内难,即秀赖亦未知果死与否;故为目前计者,小酋即雄略,方务辑宁捍御,数年间或未必能为秀吉若。通市,则岁月不可待;度其势,必且踵故父之智 以南图诸鸡笼、淡水而北朝鲜也。鲜之通好于倭,所谓「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不足问;而实知中朝绝市之议不可回,不敢代为之请,欲却之又不可得。他日或 假道于鲜,卑辞遣使以求我或举兵压境以胁我,则必至之势也。

  鸡笼、淡水,彼图之久矣;累年伐木,不以造舟,何所用之?度必且多为营垒守望之具;我复安坐而待计!弹丸黑子之地,其人虽习刀镖诸技,以当火器 必不敌;故兵动将不举,举则必守,守则必固。已而渐图东番以迫彭湖,我门庭之外,遍海皆倭矣。此时而求市于我,则将许之乎?否也?抑此之时扼我吭、拊我 背,凡商于海者,私市之亦可、截而夺之亦可;若尽海商禁之,即彼度衣带之水而入犯我,无所不可。故北求之朝鲜,我或可无许;而南图诸鸡笼、淡水,则无待我 许之矣。或曰:「彼既虞内难,何能举鸡笼、淡水乎」?曰:此无难也。羸然孤岛,我复置之度外;彼委诸萨摩,足办矣。「安见萨摩之不为彼内虞乎」?则交易一 事,六十六洲所同欲也;市同利、不市同害,纵使内相携,安得不自为计乎!「然则南与北,彼将安出」?曰:彼中百货取资于我,最多者无若丝,次则瓷;最急 者,无如药。通国所用,展转灌输;即南北并通,不厌多也。昨私市大行,亦尝以此辞于朝鲜,求从对马通市釜山矣;无已,则宁从于南。资货所出,皆在南方,道 里且近;鸡笼、淡水,又获胜算。故两求不可得,必将先声于北以牵制我,而收实于南也。「然则我欲绝市,先守鸡笼、淡水如何」?曰:果欲绝者,此为胜着。然 而是逼之使北也;不则,逼之使沿海入犯以胁我也。夫绝市者,吾可时为之以难倭,使从我所欲;非可坚执之,以谓制驭之定术也。「然则求经常之策如何」?曰: 向者固云官市不通,私市不止矣;必明与之市,然后可以为两利之道、可以为久安之策,可以税应税之货、可以禁应禁之物。论者徒恐贡、市往来,导之入寇;不知 入寇与通市,两事也;来市则予之,来寇则歼之,两不相妨也。必绝市而后无入寇。必日本通国之中无一人识中国之海道者然后可;此必无之理也。绝市而可以无入 寇,必日本通国之中并丝帛、瓷器、药品诸物悉屏去不用,然后可;又必无之理也。且彼之所重若在利也,市则不来,真不市则来也;彼若图不逞也,市亦来、不市 亦来也。假令信长而数年不死、秀吉而经营数年,邦国大定,其为我患,岂以绝市而止乎!譬有大小两家壤地相接,有无贸易必资于我,而每存跋扈;当资藉时,自 宜通其往来。虑或强梁,别当图其备御;岂有伯叔亚旅恬卧嬉游,为之谋者!但令高居房闼、坚扃门牡,不图其捍卫,但禁其往来,如是而可以为安者耶!不知我大 彼小,若有备也,往来可也;彼仇杀我而我无备者,殆将夺门犯关,又安得而禁之!若曰通其贡、市,虑如北虏,恐增岁费;又不然也。北边贫虏,有如市丐强来索 食,故不能无烦费耳;南倭通市,交易而已,无他求也(如香山市西南诸国,乃大获利)。若以北虏之道待之,彼将■〈弗邑〉然不悦,又安得岁费耶!且通货既 多,我之丝帛诸物,愈有所泄;往者既众,彼中之价亦平:故曰「两利之道」耳。不止是也,愚尝有四言于此:惟市而后可以靖倭,惟市而后可以知倭,惟市而后可 以制倭,惟市而后可以谋倭。靖倭者何也?彼有须于我而不可得,势不获已,故求通者万方;若酌量一贡市之规,使彼求可赡而我法可久,即帖然相安矣:故曰「可 以靖倭」也。知倭者何也?法曰:「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朝鲜之役首尾八年,而彼中情形未获明了;何不知彼之甚乎!岂无知之者?私市之商,彼不敢言也。闽 中开府,尝遣数辈往,虽不能悉其委曲,然而略得其梗概;如前所说者,亦此数辈之力。惟交市通而往来者多,一举一动,纤悉具知;五间之法,可得而用:故曰 「可以知倭」也。制倭者何也?今之海船,悉赝物耳;惟出海商船,不可得赝。俞大猷尝言:「造船不如顾船」;若非贩鬻而令之造船应募,又无是理!惟官与之 市,商贾既通,而籍数在官亲识为之保「任有鬻舡于倭者,以私将军器下海律论抵重辟」,则商舡必多,亦皆坚致。一遇有事,随可顾募为捍御之备。又倭中刀铳、 器甲诸物,皆可贸易以来;彼造作甚多,不我疑也、不我禁也。若我技与彼同,而加以大小、众寡、主客、劳佚、饥饱之不敌,即有妄图,亦且息心矣:故曰「可以 制倭」也。谋倭者何也?彼中各岛互相雄长,无数十年长守之国;大抵兵革不息、民生无聊,比邻之邦互相猜贰:人人力俎、人人鱼肉也。即如往日萨摩一州,秀吉 既劫义久而强使弘恒,其君臣、父子积不能平;许仪后尝输情于抚公金省吾(学曾)矣。其言曰:『秀吉空国而出,内虚于家。萨摩之兵虽尽从弘恒,收合余众尚可 得四万人;粮食、器械备具,而独无船也。闽中若多备船只,加以精兵二、三万来至萨摩,合力而往;袭破山城,必取秀吉之首』。省吾曾以闻于阁部,而兰溪塞耳 不敢闻也。清正尝输情于东征将士:『请合兵以诛行长,还向山城,数月而秀吉之首可致麾下;正且能为皇上尽灭北虏,而举日本一国长为外藩』!此数语书一赫蹄 呈于经略,而桐冈咋舌不敢言也。此两事者,一南一北,两不相关;知为真情矣。仪后之乃心宗国,亦非诱我者也。夫南方从事,虽有渡海之险、万里袭人之难;然 有萨摩之地,有仪后为之主,则是萨摩袭之也,不为险、不为难也。朝鲜连兵,有何难何险,而闭耳、咋舌乎!凡倭中事情多有此类,秀吉所以得朝鲜而不敢有也。 纵横之策,多施于扰攘之世。彼土用兵,恒无休息;事机之来,其可尽乎!患我不能知之,无以制之耳。即赵、宋二公闻言不信,亦其夙昔不能知之故也。可得而知 之、可得而制之,则可得而谋之矣:故曰「可以谋倭」也。此则可言而未可轻言、末可尽言者也。

  --见原书卷四百九十一(「徐文定公集」)。海防迂说 徐光启

  有无相易,邦国之常。日本自宋以前,常通贡、市;元时来贡绝少,而市舶极盛,亦百年无患也。高皇帝绝其贡,不绝其市;永乐以后,仍并贡、市许之。盖彼中所用货物,有必资于我者,势不能绝也。

  自是以来,其文物渐繁,资用亦广;三年一贡、限其人船,所易货物岂能供一国之用!于是多有先期入贡,人船踰数者;我又禁止之,则有私通市舶者- -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当时海商多倩贫倭以为防卫,交通既久,乌合甚易。边海富 豪向与倭市者,厉禁之后,又负其资而不偿;于是倭舡至而索负,且复求通。奸商竟不偿,复以危言撼官府;倭人乏食,亦辄虏掠。如是展转酝酿,复有群不逞辈勾 引乡导;内逆外愤,同恶相济,而陈东、徐海辈为之魁,于是乎有壬子之变。譬有积水于此,不得不通;决之使由正道,则久而不溢。若塞其正道,必有旁出之窦; 又塞其旁出之窦,则必溃而四出。贡舶、市舶,正道也;私市,旁出之窦也;壬子之祸,则溃而四出者也。若欲积而不出,其势不能。岂有强势之所不能,而名为百 年经常之策--又举世而持之,可乎哉!当时若得才略大臣,假以便宜,得破格厘正,通彼我之情、立可久之法,除盗而不除商、禁私贩而通官市,可不费一镪、不 损一人,海上帖然至今耳。朱秋崖(纨)清正刚果,端以禁绝为事,击断无避,当时哗然;卒被论劾,愤懑以死,至今人士皆为称冤(言有甚正大而未必当者,如断 海市、绝款贡之类是也)。冤则冤矣,海上实情实事,果未得其要领;当时处置,果未尽合事宜也。此如痈疽已成,宜和解消导之法;有勇医者,愤而割去之:去与 不去,皆不免为患耳。

  壬子之后,当事诸公大略分为二议:张半洲(经)、阮函峰(鹗)、俞总兵大猷,始终主于战剿者也;胡默林(宗宪)、赵甬江(文华)、唐荆川(顺 之)、卢总兵镗,主于招抚者也。招抚之议,实自镗始;其人老将,熟知海上情形。且王直向居海岛,未尝亲身入犯;招之使来,量与一职,使之尽除海寇以自效。 倭则公与之市,若有小小寇钞,还复绝之:未尝非靖海之一策,亦实胡、赵之本计也。于时分宜能为之主持,特不能条列事理,分明入告;故肃皇帝怒其入犯,必欲 诛之。势不获已,于是戮直及其余党;而所招来通市倭僧德阳辈,则阴纵遣之。窃谓此时战亦可也,抚亦可也;既抚而后杀之,则默林不能得之于上,事之无可奈何 者也。曷为隐讳其事,使其门下士作为文章,盛称招直而杀之者。胡之始谋展转文饰,目为奇计,刻书盛行;天下后世,遂从而信之、遂从而奇之,遂从而效之。信 之犹可也;不战之名怯、诱之名诈、杀降之名不武,又曷为而奇之、而效之乎!且无论诱杀不可,若果诱杀王直为胡之本谋,是则灭贼为期,战、抚一致也。方俞大 猷初沮其事,以为当战不当抚;曷不明与计事,共图歼灭,乃至战、抚相左!迨事不成,讼言恐为俞将所笑,至以纵倭委罪于俞,逮诏狱论死;后俞上书论功,徐文 贞(阶)、陆锦衣(炳)为之多方营救,仅而得免也。揆厥原本,盖由此公才虽挥霍,非能实用正兵,故无必战之意;其议招抚,亦止为一时副急之策,非能实见古 今内外经常之势。故苟图结局,终竟不成;便成愧愤,因生狡狯。果若真见寇贼缘起、灼知事理当然,因而讲不敝之法、图百年之安,曷为不能明白指陈,以听睿 断!就令事势龃龉,不获终守前说,我之得策固自在也;何足愧愤移罪他人、何须文饰掩昧事实哉!造言弄笔,夸诩张皇,所得甚小;易世之后,家传户诵,遂无从 考见当时之实事、亦不复通知内外之实一:使人人堕其云雾,疑误来世,所失甚大矣。

  自时厥后,倭自知衅重,无由得言贡、市。我边海亦真实戒严,无敢通倭者;即有之,亦渺小商贩,不足给其国用。于是有西洋番舶者,市我湖丝诸物, 走诸国贸易;若吕宋者,其大都会也。而我闽、浙、直商人,乃皆走吕宋诸国;倭所欲得于我者,悉转市之吕宋诸国矣(吕宋诸国,遂擅利薮)。倭去我浙、直路最 近,走闽稍倍之。吕宋者,在闽之南,路迂回远矣;而市物又少,价时时腾贵,湖丝有每斤价至五两者,其人未能一日忘我贡、市也。日本之赋民甚轻,其君长皆贸 易,取奇羡;前者贡而市、与不贡而私市、与绝市而我商人之负其赀也,君长皆与焉。故日本之市与否也,其君臣士民皆以为大利病。而日者朝鲜之事与琉球之事, 皆言求封、贡、市也,实不伪。

  平秀吉者,万历间日本之权臣也。六十六洲皆以山城君为共主,实不名一旅,食租衣税。而诸国位号,必请诸山城君;其诸政事,皆权臣主之,号为「关 白」。国人称山城曰「殿下」,称关白曰「大阁殿」,然亦未敢傲然出其上。而如安之来,昌言山城已为平信长所灭;盖恐山城在,我终不王秀吉,故面谩我耳-- 其实山城君,故在也。秀吉者,起微贱,事故关白信长;骤得幸,为大将,居别岛。信长为人雄杰,多智略;前是六十六洲各有君长、不相统一,至信长征伐四出 略,皆臣伏,无敢异。此人智计叵测,十倍秀吉;假之数年,必为我大患,而忽为其下亚奇支所弒。秀吉闻变,遽起兵击灭亚奇支,遂代信长之位。秀吉权略亚于信 长,承其最胜之遗能,以威力智术驾驭人,遂复役属六十六洲之众。如萨摩君义久兵最强,其弟义弘、侄忠恒骁果善战;吉以好召义弘至山城,遽幽禁之以为质,而 檄弘恒尽统其国兵以赴朝鲜。盖秀吉有事朝鲜,既悉其兵与其婿秀嘉幸臣行长矣,惟恐萨摩强兵袭而取之也。其为此计,既胁取要质,复役使义弘之兵为其鹰犬;而 萨摩一州仅有义久之幼子,故所俘我闽人许仪后为之辅,共居守,度无能为矣:其笼络诸强国悍将,皆此类也。朝鲜者,文弱之国也;牺牲玉帛,待于二境旧矣。秀 吉承信长之后,其欲逞志于我,无异信长。顾其国中未能大定,即如萨摩一事,经营如此,危杌之势,抑可知已;而欲渡海万里与我为难乎?彼非无心,时与势未可 也。即先取朝鲜以渐图我,力亦未及;何以知之?以其用义弘,知之也;以其异日得朝鲜而不能有,知之也。而因缘际会,以有破国之事。日本之海岛曰名护屋者, 秀吉之郿坞也;营立官宇,绝壮丽。地震毁之,再造再震;如是者三,吉大懊惋。而朝鲜之国俗,绝重世类;下奴籍者,永不得与良人齿。有大功,当封拜,乃为除 其籍;子孙得仕进,犹止冗员也。奴籍韩某以擒反者功除籍,其子翼应进土科为举首,不得铨京朝官;遂弃去不仕,放浪江海间。因之日本,说吉以为名护屋不利为 大阁邑居,何不取朝鲜王之,而名为人臣乎!因盛陈鲜弱可取状,秀吉意不能无动。翼因为之谋,先使人问朝鲜以「夹江洲地在鲜、辽之间者今安在」以激鲜,且微 挑之以「欲复故地,当假若兵力」!鲜君臣怵于倭而贪于复故地,果盛言「疆地肥饶,为辽将所强取;若假大国之兵威压一竟而取之以归我,幸甚」!吉遂大发兵入 鲜。鲜之南境多高山林木,巉险连亘,甚易守;顾以为彼取侵疆于我而不知其阴袭之也,故倭能枕席过师,以至王京。至王京者为中路,其先锋将行长至之日,以犒 师薄为名,遽杀其大将栗某而入。国王匆遽不知所出,间携其妃走平壤,达义州;而两王子东北行相失,遂为东路副将清正所获也--此语闻之东征将士、将士闻诸 朝鲜之村学究,真伪不可知;即朝鲜与当事,皆尝抗言辨诬矣。特其破国之易,无理可推;闻此言也,无能不信之。于是国王栖守义州,日夜告急于我。而先是海商 陈申暨、许仪后先后遗间书于我,告以秀吉谋入犯,东南稍戒严;而中外泄泄,无能先得其要领。至义州告急,鲜尽为倭有,亦无能知倭众几何;遽以辽裨将祖承训 率三千人援之。祖战将,然众寡不敌,遂覆没,仅以身免;而宋桐冈(应昌)往经略其事。沈惟敬者,檇李人也;少习倭事、解倭语。谲诡无赖。以策干石东泉 (星),东泉遽信之,以属桐冈;惟敬因得入行长营,而封、贡、市之议起。行长者,秀吉宠臣也;其人仁信,秀吉倚任之,兵事皆属焉。清正为行长乡人,而世仇 也;内猜贰:故倭两将甚不协。清正极欲吉之王朝鲜,己归而得为所欲为也;行长又惧吉果王鲜,不能无内变。而朝鲜特以机会袭取之,其诸郡邑方数千里,兵聚则 恢复者四起、兵分则力弱,度不能守矣;横加以我之众,名为四十万。又虑清正之与我合而反戈内向也,故端意乞封、贡以市;惟敬因得乘间说之,移兵而南。平壤 之克,彼以好来逆;我执其使,轻兵袭取之。而先登者多南将,提督李如松不能无内忌;欲立奇功,辄深入,是以有碧蹄之败。于时行长退归王京,清正之兵驻咸镜 者亦为我间使所动,撤兵而南,与行长合矣。若令行、清二酋同力固守,开城以南,殆未可窥也。既而还我王京,退至釜山乃止,又归我王子、陪臣;则皆以封、 贡、市故。三者之中,所急者市,为市故欲贡、为贡故欲封。当是时,假令惟敬识大体,传其信辞以听朝议,即不成,可勿败。乃其入倭营也,无所不许之;入告, 则曰:「一封可了也」。不知倭非一封可了,特一市可了耳。么?辈习诈谖,语多矫欺文致;其以本意告人,则曰「奉承日本,支吾中国」。持此两言,欲竟东征全 局,度可得否?而东泉大臣入其彀中,谩言封事必成。倭已退,辄信之;闻直言,即怒。何也?既不能通知中外古今之故,内畏多口,遂不难与小人比;图掩众耳 目,以侥幸于或然。方谢用梓、徐一贯之入倭也,秀吉数延见;或时就客馆,厚款赠之。此何故?则许之贡且市耳。册使既遣,定止一封;形见势诎,惟敬计穷。行 长辈大觖始望,则谋以谓「李宗城小侯也,羁留之,必得大成」。而我有忠间者稍以闻于宗城,城大惧,则委成命于草莽而遁矣。宗城既遁,杨方亨为使,惟敬副 之。彼亦知两人非我所急,不足留,遂大谩辱之;主不可堪,视向之款洽,便若星渊者:足征彼所独急,直在贡、市,封、不卦匪所计也。而廷议闻之,遂归咎主封 者,东泉竟下狱,乃始一意言守战矣;亦旋罢桐冈经略。代之者孙月峰(矿)、邢昆田(玠),皆主战;顾我兵实未能歼倭,倭犹冀幸贡、市之一成。三、四年间, 一克南原之外,竟未尝纵兵与我战;而风闻我师战则战矣,亦复以贡、市缓之。至秀吉死,诸将内顾,皆欲归;犹许之贡、市,令间使毛国祥辈假称为偏裨,为质于 彼也。既离巢,以舟师袭其后殿,得首功若而级,以奇捷告矣。既成言在耳,历数年,倭犹望之,时时遣使■〈高戈〉之朝鲜;乃中朝何曾一闻此言邪!总东事始末 论之,战不成战,我无必胜之气;款不成款,敌无必解之势:此所谓「读默林之书,以为奇而效之」者矣。两公之学默林,沈惟敬之学蒋洲、陈可愿,皆为默林之书 所误;不知默林当日之事,正不尔也。赵营平有言:『兵势,国之大事,将为后法;吾岂嫌伐一时事以欺明主』!忠盖老臣,意虑相越,岂不远哉!说者又谓「倭去 釜山,非其本志;我实以三千金贿之」;此则大谬。无论倭之进退,非金钱可得;若其可得,则敌将贾人子可啖以利--古人有行之者,安见其不可为也。实则倭本 欲退,我既许之贡、市,国祥诸人又在彼,尔时相视莫逆;而倭所遗留粮石、器械营中颇不赀,度无载还日本之理:故好谓我以三千金市之,我迁其资,倭毁其室以 去耳。而国祥辈一留数年,度又非我所急,复遣还之。其遗朝鲜督府?求贡、市之书有云:『本邦风俗,此地淹留之官人亲见之;近闻之官人者,国祥诸人也』。

  秀吉死,以幼子秀赖托家康--秀赖之妻,家康女也。家康代吉为政,令行诸国,亦如秀吉时;然志在休息。独其嗜利殖货异甚,故求市愈益切;度从朝 鲜既不可得,则转而之琉球。辛亥,遣将虏其王,杀其长史郑迵。迵,旧名周;故尝游我南雍,委心宗国。倭以琉不事大,蔽罪于迵杀之,且籍其土地;此所谓「桓 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者耶!彼之为此,意我二百年朝贡之国,势必救之;救之则还其故封,因以为我德而求贡、市。就令不救之,但遣一介行李吊慰于琉、征辞 于倭,亦将复之,以为我德而求贡、市也。彼以此两者为我必应之着,则可必得贡、市;而孰意我之藐然不闻也!殆哉!此举不惟贻笑外夷亦孔之多;即我皇上拯救 朝鲜,捐千万之费与数十万之众,恢复数千里之国而唾手予之,此记传所绝无者。自坐视琉球之后,此德亦晦而不光矣。既不能得我一介之使,于是自怒自解,自复 其国,而令之代贡陈辞;我又并琉球拒之,于是为嫚书以怵我。所设三事,犹昔年朝鲜之五事也。昔之五事,贡、市居其第五;今之三事,亦贡、市居其第三:盖其 本意所重在于是耳。

  年来新例甚严,至用重典。当法立之初,奉行者少;私市之商方舟连舰,舡只■〈石臽〉硝、精铁袨服,无不贩鬻。丙、丁以来,持法稍峻;至于内海交 易多亡其赀,去者稍稍绝迹。倭始不可堪,则北又求之朝鲜,而南又图之鸡笼、淡水(近者闽中私市甚盛,而郑帅因收其利。盖西洋诸国商旅大行,而倭亦得华物, 故不甚急求市、贡也;然利皆在下。近见传黄门有请开海市之疏,甚善)。此两策者,家康在事要挟之成谋也。秀赖虽家康子婿,实相图;而诸岛多心附赖,特以家 康富强,怵息不敢动。岁丁巳,治兵相攻,图赖于板城;赖兵劲,大破康。康啮指请和去矣,而阴绐其女使隳城数版,又遣间潜焚其火具;急攻破板城,获赖歼焉。 居无何,家康死,年近九十矣;而其子秀忠亦仅二十余,今方继父职柄用事。小酋者不知何若人,计亦知兵、多权诈;若安静、务休息,恐不及父也。而诸岛心怜秀 赖,虑且有内难,即秀赖亦未知果死与否;故为目前计者,小酋即雄略,方务辑宁捍御,数年间或未必能为秀吉若。通市,则岁月不可待;度其势,必且踵故父之智 以南图诸鸡笼、淡水而北朝鲜也。鲜之通好于倭,所谓「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不足问;而实知中朝绝市之议不可回,不敢代为之请,欲却之又不可得。他日或 假道于鲜,卑辞遣使以求我或举兵压境以胁我,则必至之势也。

  鸡笼、淡水,彼图之久矣;累年伐木,不以造舟,何所用之?度必且多为营垒守望之具;我复安坐而待计!弹丸黑子之地,其人虽习刀镖诸技,以当火器 必不敌;故兵动将不举,举则必守,守则必固。已而渐图东番以迫彭湖,我门庭之外,遍海皆倭矣。此时而求市于我,则将许之乎?否也?抑此之时扼我吭、拊我 背,凡商于海者,私市之亦可、截而夺之亦可;若尽海商禁之,即彼度衣带之水而入犯我,无所不可。故北求之朝鲜,我或可无许;而南图诸鸡笼、淡水,则无待我 许之矣。或曰:「彼既虞内难,何能举鸡笼、淡水乎」?曰:此无难也。羸然孤岛,我复置之度外;彼委诸萨摩,足办矣。「安见萨摩之不为彼内虞乎」?则交易一 事,六十六洲所同欲也;市同利、不市同害,纵使内相携,安得不自为计乎!「然则南与北,彼将安出」?曰:彼中百货取资于我,最多者无若丝,次则瓷;最急 者,无如药。通国所用,展转灌输;即南北并通,不厌多也。昨私市大行,亦尝以此辞于朝鲜,求从对马通市釜山矣;无已,则宁从于南。资货所出,皆在南方,道 里且近;鸡笼、淡水,又获胜算。故两求不可得,必将先声于北以牵制我,而收实于南也。「然则我欲绝市,先守鸡笼、淡水如何」?曰:果欲绝者,此为胜着。然 而是逼之使北也;不则,逼之使沿海入犯以胁我也。夫绝市者,吾可时为之以难倭,使从我所欲;非可坚执之,以谓制驭之定术也。「然则求经常之策如何」?曰: 向者固云官市不通,私市不止矣;必明与之市,然后可以为两利之道、可以为久安之策,可以税应税之货、可以禁应禁之物。论者徒恐贡、市往来,导之入寇;不知 入寇与通市,两事也;来市则予之,来寇则歼之,两不相妨也。必绝市而后无入寇。必日本通国之中无一人识中国之海道者然后可;此必无之理也。绝市而可以无入 寇,必日本通国之中并丝帛、瓷器、药品诸物悉屏去不用,然后可;又必无之理也。且彼之所重若在利也,市则不来,真不市则来也;彼若图不逞也,市亦来、不市 亦来也。假令信长而数年不死、秀吉而经营数年,邦国大定,其为我患,岂以绝市而止乎!譬有大小两家壤地相接,有无贸易必资于我,而每存跋扈;当资藉时,自 宜通其往来。虑或强梁,别当图其备御;岂有伯叔亚旅恬卧嬉游,为之谋者!但令高居房闼、坚扃门牡,不图其捍卫,但禁其往来,如是而可以为安者耶!不知我大 彼小,若有备也,往来可也;彼仇杀我而我无备者,殆将夺门犯关,又安得而禁之!若曰通其贡、市,虑如北虏,恐增岁费;又不然也。北边贫虏,有如市丐强来索 食,故不能无烦费耳;南倭通市,交易而已,无他求也(如香山市西南诸国,乃大获利)。若以北虏之道待之,彼将■〈弗邑〉然不悦,又安得岁费耶!且通货既 多,我之丝帛诸物,愈有所泄;往者既众,彼中之价亦平:故曰「两利之道」耳。不止是也,愚尝有四言于此:惟市而后可以靖倭,惟市而后可以知倭,惟市而后可 以制倭,惟市而后可以谋倭。靖倭者何也?彼有须于我而不可得,势不获已,故求通者万方;若酌量一贡市之规,使彼求可赡而我法可久,即帖然相安矣:故曰「可 以靖倭」也。知倭者何也?法曰:「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朝鲜之役首尾八年,而彼中情形未获明了;何不知彼之甚乎!岂无知之者?私市之商,彼不敢言也。闽 中开府,尝遣数辈往,虽不能悉其委曲,然而略得其梗概;如前所说者,亦此数辈之力。惟交市通而往来者多,一举一动,纤悉具知;五间之法,可得而用:故曰 「可以知倭」也。制倭者何也?今之海船,悉赝物耳;惟出海商船,不可得赝。俞大猷尝言:「造船不如顾船」;若非贩鬻而令之造船应募,又无是理!惟官与之 市,商贾既通,而籍数在官亲识为之保「任有鬻舡于倭者,以私将军器下海律论抵重辟」,则商舡必多,亦皆坚致。一遇有事,随可顾募为捍御之备。又倭中刀铳、 器甲诸物,皆可贸易以来;彼造作甚多,不我疑也、不我禁也。若我技与彼同,而加以大小、众寡、主客、劳佚、饥饱之不敌,即有妄图,亦且息心矣:故曰「可以 制倭」也。谋倭者何也?彼中各岛互相雄长,无数十年长守之国;大抵兵革不息、民生无聊,比邻之邦互相猜贰:人人力俎、人人鱼肉也。即如往日萨摩一州,秀吉 既劫义久而强使弘恒,其君臣、父子积不能平;许仪后尝输情于抚公金省吾(学曾)矣。其言曰:『秀吉空国而出,内虚于家。萨摩之兵虽尽从弘恒,收合余众尚可 得四万人;粮食、器械备具,而独无船也。闽中若多备船只,加以精兵二、三万来至萨摩,合力而往;袭破山城,必取秀吉之首』。省吾曾以闻于阁部,而兰溪塞耳 不敢闻也。清正尝输情于东征将士:『请合兵以诛行长,还向山城,数月而秀吉之首可致麾下;正且能为皇上尽灭北虏,而举日本一国长为外藩』!此数语书一赫蹄 呈于经略,而桐冈咋舌不敢言也。此两事者,一南一北,两不相关;知为真情矣。仪后之乃心宗国,亦非诱我者也。夫南方从事,虽有渡海之险、万里袭人之难;然 有萨摩之地,有仪后为之主,则是萨摩袭之也,不为险、不为难也。朝鲜连兵,有何难何险,而闭耳、咋舌乎!凡倭中事情多有此类,秀吉所以得朝鲜而不敢有也。 纵横之策,多施于扰攘之世。彼土用兵,恒无休息;事机之来,其可尽乎!患我不能知之,无以制之耳。即赵、宋二公闻言不信,亦其夙昔不能知之故也。可得而知 之、可得而制之,则可得而谋之矣:故曰「可以谋倭」也。此则可言而未可轻言、末可尽言者也。

  --见原书卷四百九十一(「徐文定公集」)。
恩,还没怎么看过呢,进来学习一下
倭寇“新”论VS专家辩驳

  对嘉靖倭寇,从明代至今向有定评。但从上一世纪80年代起,国内史学界出现了与以往观点截然相反的一种“新”论。

  倭寇“新”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嘉靖倭寇的首领王直及基本成员大部分是中国人,为数不多的真倭,也受其支配,故嘉靖倭寇,不是外族入侵。

  明王朝的海禁使沿海人民生路受阻,由商、民转为寇、盗,所谓的嘉靖倭寇,实质上是由中国海商领导,广大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下层人员参加的一场反海禁的斗争,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16世纪中叶,对外通商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方向,海禁与剿杀海商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由此造成的东南地区的社会破坏,主要责任应有明代统治者来承担。

  明代海禁政策是倭患的根子,真正解决倭患是取消海禁,而不是靠戚继光、俞大猷的“平倭”战争。

  对二十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的“倭寇”条目:倭寇是指“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提出质疑,认为这个结论代表“传统的史学观”,应予改写。

  其实,倭寇“新”论并非新论。因为早在上一世纪的50年代,少数日本学者就率先提出类似观点。60年代,个别台湾学者也相继发表论文,阐述倭寇“新”论。80年代起,大陆学界出现倭寇“新”论的论文。

  倭寇“新”论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据悉,去年8月份在安徽黄山市举行的一次国际徽学讨论会上,就有学者把王直说成是“徽商的杰出代表、反海禁的先锋”。

  专家辩驳

  “新”论出现后,中国史学界很多学者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认为,那些穿倭服、袭倭衣,“顶前剪发,而椎髻向后”,“挟倭为雄”的中国海盗“实际上充当了外国海盗侵略自己祖国的工具。他们并无明确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和要求,而只是四处奔袭,烧杀抢掠,因此不仅未能起到调解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反而使东南半壁血流千里,残破糜烂”。

  军事史研究专家、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范中义、仝晰纲等人认为:“所谓新观点受日本人的影响很明显”,“那种把嘉靖年间倭寇的入侵归结为中国内部斗争的观点,实际是有意无意为侵略者开脱,应予摒弃”。

  研究倭寇史数十年的资深专家、浙江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所长、中国明史学会理事陈学文认为:“从倭寇的发生,以及掠夺的行为来看,它无疑是掠夺战争。他们还勾结一部分中国的奸商、豪奸、海盗,蒙蔽一些失业的劳动人民,结成倭寇队伍,骚扰我国,破坏了我国经济与扰乱了人民生活的安宁,是明代一大祸患。因此,御倭战争是完全正义的爱国自卫行动,并不是国内战争。”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南炳文说:“真倭假倭也不是像他们说的,真倭也不少。里面有走私商,但也不是单纯的走私商,是亦商亦盗。不然的话无法解释东南沿海那么多的烧杀抢掠。反海禁,怎么能残害自己同胞?嘉靖以来,从朝廷到沿海乡村,上上下下记载的那么多关于倭寇罪行的历史难道都弄错了?”

  南炳文与复旦大学历史系前主任汤纲合著、去年再版的《明史》中只字未提倭寇“新”论,南炳文说:“我无法接受这些观点。”他说:“不深入读史,是很容易接受这些观点的。”

  史实说话

  嘉靖倭寇,真倭为少,假倭为多,“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这是倭寇“新”论的一个支撑点。

  历史真相是如何的呢?

  南炳文教授说:“不能光看数字,要看真倭、假倭两者的关系”。他告诉记者,《明史》“日本传”有这样一个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倭战则驱其所掠之人为军锋,法严,人皆致死。”

  南炳文说:“一个从字,就点清了真倭、假倭的主奴关系。这句话也说明了假倭与自己同胞作战为何如此拼命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王直是个威风八面的“倭寇王”,连“三十六岛之夷皆听其指使”。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南炳文教授说,当时明朝廷派员出使日本,要求日本国王制止倭寇入犯中国。使臣回来“言至其国五岛,遇王直、毛海峰,谓日本内乱,王与相俱死,诸岛不相统摄,须遍谕乃可杜其入犯”。这说明,王直在日本五岛说话并不算数,要杜绝倭寇“入犯”,还得“遍谕”诸岛统治者才行。

  萧显是个极其凶残的倭寇头目,连王直见了都惧他三分,即便如此,他一见日本船主也得乖乖趴下叩头,一副奴才相。这条记载证明,假倭不管怎样耀武扬威,颐指气使,最后还得听日本主子的,他们不过是奴才而已。因此,嘉靖倭寇中的假倭就其本质而言,就相当于20世纪中国抗战中的伪军,萧显不过是个伪军大队长之类的角色。

  在假倭中,为数不少的“小民”是被胁迫的,并非是因为“生路受阻”而参加“反海禁”的。史料记载,倭寇“随处掠劫人口,男则导行,战则令先驱”,“贼以掳民为先锋,使敌我兵而自脱去”。“寇掳我民,引路取水,早暮出入,按籍呼名”。

  有一条史料更能说明问题:“近日,贼抢娄塘、罗店等处,驱率居民挑包。其守包之人,与吾民私语,言是某府州县人,被贼胁从,未尝不思乡里,但已剃发,从其衣号,与贼无异,欲自逃去反为州县所杀,以此只得依违。”

  但王直一伙就不同了:“许二、王直辈通番渡海,募岛夷之骁悍而善战者,蓄于舟中”,这些倭人“遇船即劫,遇人即杀,至其本国,道中国劫夺之易,遂起各岛羡慕之心,而

  入寇之祸不可遏矣”。

  王直“倾资勾引”的倭奴门多郎、次郎、四助次郎等就是他劫掠的得力助手。明人指出:“自陷黄岩,其(王直)志益骄。其后四散劫掠,不于余姚,则于观海,不于乐清,则于瑞安。”

  关于海禁,南炳文、陈学文和范中义、仝晰纲都认为,明代的海禁主要就是为了对付倭寇骚扰,对东南亚各国并没有实行海禁。历史的真相应当是倭寇入侵在前,明朝海禁在后。那种倭患起于海禁的认识是颠倒了因果。南炳文还强调指出,倭患那么严重,不管行吗?他说,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朝代总是将国家的安全放在首位的。如果老百姓的基本生命与生活都得不到保证,怎么谈得上发展经济呢?

  专家们认为,说王直弃商从盗是反海禁,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到了嘉靖年间,海禁已经名存实亡,“海上番船出入无盘阻”,无需再反。实际上王直不是反海禁,而是烧杀抢掠老百姓。他是自愿为盗的,因为无本“买卖”对他吸引力更大。

  对王直的堕落,范中义、仝晰纲在他们去年出版的专著《明代倭寇史略》中是这样分析的:“王直堕落的三部曲即海商、亦商亦盗和海盗的轨迹十分明显,他堕落成汉奸的三部曲也很清楚。第一步是与日本通商,进行接触;第二步是雇用倭奴,充当羽翼;第三步是与倭奴合伙,劫夺百姓。”

  范、仝认为,说王直一伙的所作所为是资本主义萌芽,那是更谈不上的事。“他们勾引倭寇,在江南这块富庶的土地上,变乐土为丘墟,变殷实为贫穷,变商贾辐辏为凄惨荒凉。广大民众肝脑涂地,避难逃亡,手工业、农业和商业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如果当时江南这一富庶之地有一些微弱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话,也会被他们的烧杀抢掠所摧毁。”

  而且,王直并没有把掠夺来的大量财富投入国内,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而是转往日本的大本营,以求寄人篱下。从这一点看,王直之辈还不如西方海盗。
从表面上看,王直是个威风八面的“倭寇王”,连“三十六岛之夷皆听其指使”。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南炳文教授说,当时明朝廷派员出使日本,要求日本国王制止倭寇入犯中国。使臣回来“言至其国五岛,遇王直、毛海峰,谓日本内乱,王与相俱死,诸岛不相统摄,须遍谕乃可杜其入犯”。这说明,王直在日本五岛说话并不算数,要杜绝倭寇“入犯”,还得“遍谕”诸岛统治者才行。

  萧显是个极其凶残的倭寇头目,连王直见了都惧他三分,即便如此,他一见日本船主也得乖乖趴下叩头,一副奴才相。这条记载证明,假倭不管怎样耀武扬威,颐指气使,最后还得听日本主子的,他们不过是奴才而已。因此,嘉靖倭寇中的假倭就其本质而言,就相当于20世纪中国抗战中的伪军,萧显不过是个伪军大队长之类的角色。

================

这个简直是开玩笑,王直被成为净海王,合着是胡宗宪封给他的?在日本伏地跪拜是基本的礼节,而后期倭寇多有来自伊势志摩属于信长系的九鬼水军。给这些日本的权贵磕头,也是必然的。

倭寇问题,是个复杂的东亚通交史,那些专家看完杨翰球翻译的 田中健夫的《倭寇》就开始OOXX,却不知那都是哪年写的书了?日本的池享和韩国的 李岭等人才是现在这个方面最前沿的。再加上老一辈的北岛万次和中野等诸位老前辈的观点,估计他们还得继续在史观方面有所调整。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7-11-16 11:46 发表
从表面上看,王直是个威风八面的“倭寇王”,连“三十六岛之夷皆听其指使”。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南炳文教授说,当时明朝廷派员出使日本,要求日本国王制止倭寇入犯中国。使臣回来“言至其国五岛,遇王直、毛海峰, ...

说到底还是受日本大名指挥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