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称三峡工程绝对不是生态灾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5:14:23
“三峡工程绝对不是‘生态灾害’,用三峡水利发电是清洁能源,反而有利于环境保护。”昨天,在河海大学举行的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上,针对国外媒体质疑三峡工程是“生态灾害”的说法,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指出,这绝对是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我们非常重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避免。

  陆佑楣说,三峡每年可以发电847亿度,这相当于燃烧5000万吨煤炭发电的电量,而如果这么多煤炭从开采到运输再到燃烧,产生的污染十分巨大。所以,三峡每年实际上可以减少1.2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不仅不是“生态灾害”,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另外,有人认为三峡水库会排出大量CH4(一种水底有机物质腐烂后产生的沼气),对长江水质会产生污染。殊不知,三峡库底根本没那么多有机物,都是些光秃秃的岩石。目前三峡水库水质相当好,是二级水库。只有气候变暖的某段时间,偶尔会出现蓝藻、绿藻。“我们平时在运行管理中注意避免水质富营养化从而产生沼气,同时建了很多污水处理厂,不达标的水不得向长江排放。”陆佑楣说。

  三峡工程中,对长江中一些珍贵鱼类的保护一直是个难题。以中华鲟为例,大坝的建成挡住了它们洄游的路线,使它们无法产卵繁衍。“目前,还没有太好的办法根除这个问题!”但陆佑楣也表示,大家已经想出了多种办法来保护这种珍稀的鱼种。比方说,在宜昌已经建成了人工繁殖场,每年捕捞一些中华鲟进行人工繁殖,并且孵化出来成为鱼苗。每年起码有几百万尾鱼苗被放入长江,即便是万分之一的存活率,中华鲟也应该不会消亡。其实国外也遇到了类似的难题,比如美国在哥伦比亚河上设立鱼道、鱼梯、过鱼机器等,想办法让鱼儿能够顺利过坝。这些保护措施国内同样也可以借鉴。“三峡工程绝对不是‘生态灾害’,用三峡水利发电是清洁能源,反而有利于环境保护。”昨天,在河海大学举行的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上,针对国外媒体质疑三峡工程是“生态灾害”的说法,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指出,这绝对是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我们非常重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避免。

  陆佑楣说,三峡每年可以发电847亿度,这相当于燃烧5000万吨煤炭发电的电量,而如果这么多煤炭从开采到运输再到燃烧,产生的污染十分巨大。所以,三峡每年实际上可以减少1.2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不仅不是“生态灾害”,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另外,有人认为三峡水库会排出大量CH4(一种水底有机物质腐烂后产生的沼气),对长江水质会产生污染。殊不知,三峡库底根本没那么多有机物,都是些光秃秃的岩石。目前三峡水库水质相当好,是二级水库。只有气候变暖的某段时间,偶尔会出现蓝藻、绿藻。“我们平时在运行管理中注意避免水质富营养化从而产生沼气,同时建了很多污水处理厂,不达标的水不得向长江排放。”陆佑楣说。

  三峡工程中,对长江中一些珍贵鱼类的保护一直是个难题。以中华鲟为例,大坝的建成挡住了它们洄游的路线,使它们无法产卵繁衍。“目前,还没有太好的办法根除这个问题!”但陆佑楣也表示,大家已经想出了多种办法来保护这种珍稀的鱼种。比方说,在宜昌已经建成了人工繁殖场,每年捕捞一些中华鲟进行人工繁殖,并且孵化出来成为鱼苗。每年起码有几百万尾鱼苗被放入长江,即便是万分之一的存活率,中华鲟也应该不会消亡。其实国外也遇到了类似的难题,比如美国在哥伦比亚河上设立鱼道、鱼梯、过鱼机器等,想办法让鱼儿能够顺利过坝。这些保护措施国内同样也可以借鉴。
三峡工程利远大于弊
建都建了,还一天叫唤什么,先用50年再说。
陆佑楣可是当了近10年的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老总的,如果三峡工程有生态灾难,那不就说他干了这么长的坏事:D
这个工程人为的改变了长江的水文水系,肯定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变,但是有没有生态灾难现在下结论尚早,50年后再来看把
专家的话,也能信
说三峡工程是灾难 完全是忽视人对自然的改造作用
三峡最大的问题 就是当年的三个大方向中 选了折中的方向 也就是兼顾防洪和发电 偏防洪一点 其实现在看 电力的需求远比防洪的需求迫切 当年也是没考虑到社会进步的影响
]]
但是湖北的气候变了好多
夏天基本上没有雨了
一百年后再说吧
原帖由 放逐的云 于 2007-11-11 19:52 发表
一百年后再说吧

恐怕用不了一百年

记得我高中的时候,湖北的豪雨可以直接将一个正在施工的平房冲垮。不是水冲的,是雨冲的!而且不是冲软了地基,而是将房子从上到下打垮
但是现在,连着两年,湖北的夏天让人想起新疆
原帖由 不是光棍 于 2007-11-11 20:00 发表

恐怕用不了一百年

记得我高中的时候,湖北的豪雨可以直接将一个正在施工的平房冲垮。不是水冲的,是雨冲的!而且不是冲软了地基,而是将房子从上到下打垮
但是现在,连着两年,湖北的夏天让人想起新疆


那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和三峡工程有什么关系?你以为湖北的雨是长江水蒸发后下的?那重庆的大旱又怎么解释?三峡拦下的水不都在重庆吗?重庆也一样不下雨啊?

另外,告诉你一个关于新疆的消息,今年夏天新疆雨水充足,整个夏天乌鲁木齐每星期都下雨,但冬天是暖冬,到现在都没下雪,这和三峡工程有关吗?
当年决定要开启这个工程,也是花了很大的决心地。希望没有错
太好了 人定胜天
不看好[:a12:]
原帖由 不是光棍 于 2007-11-11 20:00 发表

恐怕用不了一百年

记得我高中的时候,湖北的豪雨可以直接将一个正在施工的平房冲垮。不是水冲的,是雨冲的!而且不是冲软了地基,而是将房子从上到下打垮
但是现在,连着两年,湖北的夏天让人想起新疆

那我看还是修个好,宁愿热点也不愿被雨点砸死啊
要真被雨点砸死了,你说算个什么事~
]]
此人不是生态专家!他只是个水利水电工程专家!

三峡工程修了,可是我们的每年的煤炭产量在减少吗?!答案是没有!

生态系统是复杂的,也是有机联系的!三峡工程对生态系统的重大影响,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看出来的!就目前的出现的一些问题看,有些问题在变坏!
]]
这个不清楚不想妄下结论,不过某些人确实对于三峡的抵触情绪太强,中国每年各地都有不少灾害,那么急着把它们都推给三峡实在很不公平。
专家的话既然不可信,那就把全国的专家都下放到基层去劳动改造嘛。
三峡工程既然危害那么大,那就把包括三峡在内全国的水电大坝全炸了嘛。
这样一来,那些“忧国忧民”的人士总算心安了吧?
原帖由 170兰州舰 于 2007-11-12 16:22 发表
此人不是生态专家!他只是个水利水电工程专家!

三峡工程修了,可是我们的每年的煤炭产量在减少吗?!答案是没有!

生态系统是复杂的,也是有机联系的!三峡工程对生态系统的重大影响,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看出 ...


煤炭产量没减少,这只能说明电力需求在一直加大,这并不能说明产生相同电能,所燃烧的煤炭造成生态灾难会比水电小,相反,很可能是大得多!
目前中国70%电能由火电而来,如果通过燃烧煤来获得三峡那么巨大的电力,还要多消耗多少煤?从采矿、运输、到电厂燃烧,这会造成多巨大的污染?你以为这个巨大的污染所造成的灾难,就会在1、2年看出来吗??!!
用煤炭、石油等矿物质发电,不但会造成巨大的污染,而且,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还会越来越少,绝不是长久之计!
湖北原来号称千湖之省,可现在没剩下几个,俺觉得夏天雨水少跟湖泊消失有关,跟三峡关系不大。
我虽然一向对春药的反毛立场不敢苟同,不过在这个贴子里看见他还是说了几句人话的。:D :D :D
埃及不是有个前车之鉴吗:L
对自然肯定有影响,问题是影响到什么程度,现在倒还没什么大不了的,往后可就不一定了。:L
水利工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程的特殊性,或者说惟一性。没有任何两个工程是完全一样的。阿斯旺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一定会在三峡出现。同样,像瓦伊昂那样的事故也并不一定会出现在所有有滑坡体的工程中,比如水布垭。
象水库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导致的生态变化目前都是水利学科中的最前沿的课题。并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问世。
相信我,自然界会主动适应大坝的存在的
开篇词:为库区留一片绿色净土    

    周季钢/文

    9月25日,中国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在武汉召开研讨会,共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大计。在新华社随后发出的报道中,首次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安全存在诸多新老隐患,如不及时预防治理,恐酿大祸。”据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讨论解决三峡工程一些重大问题时,更是将生态环境问题列为首要问题。

    在此之前,由于信息封闭,境外媒体在对三峡问题的报道上多有偏颇,三峡问题成了国际舆论抨击中国屡试不爽的筹码。而这场在中国少有且公开的、事关三峡问题的正式研讨会,其中传达出的信息,出乎海外媒体意料。

    在保护三峡生态环境的同时,如何发展库区产业经济,成为考验年轻的中国政府的一道世界级难题。而欲破解此题,就必须先对三峡环境安全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进行剖析。

    事实上,在人类每一次富有成就的文明突破的背后,都包含有人类对对自然生存法则某种程度上的破坏———无论是农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三峡问题难以例外。统计数据表明:三峡库区现有人口密度302人/平方千米,是全国的2.1倍,同类地区的4—5倍,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可想而知。所以,要保护三峡,要给子孙后代留有一汪碧水、满目青山,关键在我辈的“知趣而退”。

    重庆的做法是,计划再从库区迁走200万人。无论从体量还是从操作难度上来说,这都是10年前的第一次移民所不能比拟的。新的问题是:在移民方式的选择上,重庆应该遵循怎样的路径?

    10年前的百万三峡移民,其成就前无古人。若今日再依旧法,势必还将面对又一个成本巨大的世界级社会经济工程……不仅缺乏可操作性,更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我们欣慰地看到,在此番重庆二次移民的规划中,将政治、经济、生态的各项指标,均进行了通盘考虑。其核心精神,是通过产业发展吸引劳动力从库区向外自然转移,完全依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并秉承移民自愿的原则;为三峡保留一席净土,再造一片绿色天地———其思维广度和深度,当是第一次移民单纯依赖行政手段的做法难以比拟的。

    人皆言: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一条路长八百里,一条路长十万八千里,你会选择哪一条?

    以城市化推进移民转移 三峡生态治理凸现新思路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移民,历经了10余年后终于基本完成。承担着此次移民绝大部分任务的重庆,成功迁移了113万人,创造了世界移民史上一个奇迹。

    而此时的重庆,正在酝酿一次更大的移民计划。2007年8月21日,重庆市政府第106次常务会议对《渝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送审稿进行了审议。根据《规划》,从现在起到2020年,位于三峡库区的渝东北地区,将向重庆主城和万州区累计转移230万人。移民的数量,相当于第一次三峡工程移民的2倍。

    与第一次移民截然不同的是,此次移民“既考虑了渝东北地区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兼顾了全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是重庆总体战略发展规划下的一步重要的棋。其实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村人口的大迁移。”9月25日,重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钟瑶奇,独家向《时代信报》披露了重庆“二次移民”规划的真相。

    “二次移民”的概念转换

    渝东北地区包括万州、梁平、城口、丰都等11个三峡库区区县,常住人口为852.4万人。对这一地区再次进行人口迁移,在2006年就曾受到了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2006年5月,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和重庆社会科学院联合组成课题组,由钟瑶奇担任组长,启动了《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迁移的对策研究》。此研究项目作为2006年度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旨在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问题和高寒山区易地扶贫搬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此次调研报告认为:在重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市区),可采取就地转移的方式,通过农村城市化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一部分可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永久性迁移,一部分可向集镇集中,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而在钟瑶奇等人完成这一研究课题之前,由另外一些专家学者负责的与劳动力转移、人口迁移相关的课题,也已达五六个之多。

    2006年下半年,“二次移民”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据称,这一建议得到了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的认同。重庆市发改委还专门为此召开会议,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尽管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对该问题看法一致,但到政府层面之时,“二次移民”的概念却悄然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次移民’的说法本身不准确,它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是针对三峡工程的再次移民。”钟瑶奇认为,移民分几种类型,三峡工程移民属于政府强制性的,而这次提到的移民,与之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不带有任何强制性色彩,完全在于农民自愿。”

  人地矛盾:生态难堪重负

    “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并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钟瑶奇说,“这无论对渝东北地区,还是重庆其他地方,都是如此。只不过,因渝东北地区在重庆具有特殊性,才采取了异地迁移的方式。”

    渝东北地区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用钟瑶奇的话来讲,在于其生态环境方面。

    重庆社科院的一项调查表明,三峡库区现在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02人,是全国的2.1倍,同类地区的4-5倍,远远超过适度环境人口容量。同时,该地区人均占地不足1亩,人地矛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超负荷压力。

    而据钟瑶奇此前的调查,由于三峡工程移民大部分是“就地后靠”,很多农民的土地被水淹没后,在新的地方只得开垦荒土,这不可避免地会破坏植被,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有时,一场大雨袭来,便会引起水土流失,冲毁农民庄稼或房屋。这部分人如果不迁移出去,从长期来看,无论对自身还是生态环境,都是一颗定时炸弹。

    与此同时,在库区的部分山区,也不适宜人类生存。

    近几年来,重庆一直在做“高寒山区异地扶贫搬迁”工作。这种移民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移民———当把农民从不适合其居住的高寒山区迁移出去后,要在其原来居住、耕作的地方恢复植被。尽管政府想了很多办法,但此类移民的进展速度却一直很慢。

    除了移民资金有限,主要靠有限的财政资金支持外,外出移民对未来的恐惧感也从未消弭。“显而易见,政府应该为移民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生活下去。”钟瑶奇说:“也就是说,要把这些人‘非农化’,需要大量的产业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然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规模发展工业。要解决这样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人从库区迁移出来,向产业集中的地方聚集。”

  以城市化带动移民

    “渝东北地区的此次移民,其实质,是重庆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带动农村人口的一次大迁移。”钟瑶奇说。

    2006年11月,重庆提出了“一圈两翼”的发展思路,对原来“三大经济区”、一个“特色经济板块区”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以使重庆尽快建成中国西部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一圈两翼”由一小时经济圈和“两翼”构成。其中“一圈”是指以主城为核心,1小时车程能到达的23个区县;“两翼”是指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和以涪陵为中心的渝东南两个片区。

    按照相关规划,“一圈两翼”3个区域各有不同的战略定位。其中,一小时经济圈肩负着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力、解决“两翼”发展的重担。目前,“一圈”的区域面积约为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0万人,城镇化率为60%左右。其未来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2200万人,聚集城镇人口2000万左右,城镇化率提高到80%,主要经济社会发展人均指标达到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这就意味着,现在到2020年的10多年时间里,将有600万人由“两翼”转移到“一圈”之内。

    据《规划》显示,这次的移民任务完成后,渝东北地区的常住人口将下降到700万人。这将使三峡库区腾出广阔的空间进行生态保护,恢复森林,养护水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一区两轴四点”战略

    “如果说‘二次移民’的意义,仅在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那是不完全的。此次移民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将有所裨益。”钟瑶奇认为,当大量的农民从当地迁移到外地后,三峡库区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将得到提高。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的增加,更容易发挥土地的规模效应。利用这种规模效应,可以促进当地农业化的发展。同时,三峡库区还可以适度发展没有污染的工业。

    与之相呼应的是,在《规划》中,确认了渝东北地区除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外,还将成为“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

    为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规划》在渝东北地区设置了“一区两轴四点”的产业格局。

    其中,“一区”指万州、开县和云阳,共同组成一个综合产业发展区。其目标,是建成渝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产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两轴”即垫江和梁平、丰都和忠县,分别构成特色产业发展轴。主要发展特色鲜明的天然气精细化工、特色轻纺食品基地、优质粮油基地,以及汽摩及其配件、船舶修造、机电设备等;“四点”为奉节、巫山、巫溪和城口4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为特色产业点。主要发展旅游、绿色农林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和环保建材等产业。

    渝东南的旅游前景同样值得期待。《规划》同时显示,到2020年,三峡年游客接待量达到5000万人次以上,渝东北地区的旅游总收入,从2005年的50亿元,提高到400亿元,成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线”。

    第二次移民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10年,有关建设初见成效,人均GDP由2006年的不足1000美元,增加到11600元(按美元兑人民币1∶7.5计算,约合1500美元。以下换算均可如此参照),常住人口800万人,累计向外转移人口70万左右;

    第二步,到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西部平均水平,人均GDP达到23000元,常住人口下降到740万人,累计向外转移人口170万左右;

    第三步,到2020年,该地区人均GDP达到43000元,常住人口下降到700万人,累计转移人口230万人左右。

    以上数据均来自《规划》。
http://www.cq.xinhuanet.com/2007-09/28/content_11284062.htm
06年天涯有个SB提出了木桶理论,说四川是个桶,三峡是个缺口通水汽进来,大坝建起来后就把缺口堵死了,所以重庆大旱,居然还有很多ID支持他,甚至在07年重庆暴雨的时候也有ID支持他,让我不得不怀疑有人是为了反而反
原帖由 lvtom 于 2007-11-13 11:18 发表
06年天涯有个SB提出了木桶理论,说四川是个桶,三峡是个缺口通水汽进来,大坝建起来后就把缺口堵死了,所以重庆大旱,居然还有很多ID支持他,甚至在07年重庆暴雨的时候也有ID支持他,让我不得不怀疑有人是为了反而反

结论是:你所说的这个发帖人没有去过三峡。至少是没有走水路去过三峡。;P ;P ;P
在我们没有清楚认识自然生态系统之前,对这类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应该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
不要忘记,我们已经在三门峡犯过一次错误了!
大力发展核能、风能等才是相对好的出路!

如果我们把每年用于水电和环保项目的资金来个对调!
我想我们的天会更蓝,水会更清!
我们在环保上欠的债已经太多,太多了!
]]
过50年再评判,别象龙羊峡一样
]]
春药真是逢毛必反呐,呵呵。玩笑了。
国内目前对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对地质和生态方面影响的研究还很少,国外也并不很好。资料比较多的也就是广东新丰江水库的诱发地震问题。至于三门峡并不好说,搀杂了太多其他因素在里面。
看过国外的一个记录片,是说本世纪的伟大工程之一的 中国三峡,外国人不会特意夸奖咱们吧,片子里并没有提出对三峡的弊大于利的看法,而且还描述了,中国也征询了世界很多相关专家的意见,咱觉得值!
原帖由 伟哥A四代 于 2007-11-13 14:20 发表


老毛时代的水坝没有几个不是灾难。现在保存有的许多老毛时代的土质水坝,如果马上不加固返修,一倒塌将造成很大的人命伤亡和财产损失。那时的技术和材料都特别落后,没有多少可参考的价值,而三门峡更是不用多考 ...


1114.jpg
1116-1.jpg

上面两张图片,是《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布2000》的数据!
火电会破坏环境,难道水电就不破坏了吗?
水库蓄水会诱发地震的现象(注意是现象)是搞水利的常识啊。另外还有水库蓄水会影响库区蒸发,可能会影响库区小气候这个也是常识啊。只是对它们的作用机理的研究现在还很有限。
这个东西应该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既满足环保要求,又不至于影响正常生活。
水电、火电、核电都会影响环境。未来太阳能、风能、潮汐和地热的应用也可能影响环境。那我们就什么都不建了。人的呼吸会改变大气成分,干脆都憋着好了。;P ;P ;P
这个 事务总是有两面性的
这种当老总的工程院院士更没什么说服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