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DA发表的SU-7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0:34:29
失败的竞争与胜利的开端——苏-7战斗机的发展和技术分析

苏霍伊设计局是苏联战斗机进入喷气时代之后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的飞机设计单位,虽然苏霍伊设计局与米格、雅克和图波列夫这些老牌设计局相比,无论是资历上还是在飞机设计的经验上都有一定的欠缺,但是苏霍伊设计局却在战斗机喷气化道路上迅速超越了雅克设计局,而且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在整体上具备了与米格设计局相抗衡的实力。苏霍伊设计局在苏联第一代两倍音速战斗机的竞争中与米格设计局展开了竞争,因为苏霍伊设计局同时提出的苏-7前线战斗机和苏-9防空战斗机都得到了采用,苏霍伊设计局在设计技术水平和装备发展条件上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苏霍伊设计局也得以在苏联空军和防空军装备体系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苏霍伊设计局在战斗机喷气化发展初期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型战斗机的发展,这些早期型号都具备较好的性能和很多比较新颖的设计,但是苏霍伊早期战斗机设计方案在与米格设计局的型号竞争中没有取得成功。苏霍伊作为战斗机设计局的地位在5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苏霍伊设计局已经陷入了背水一战的困境,苏霍伊设计局没有与雅克和拉沃契金设计局一样被赶出战斗机主要设计单位的行列,根本原因就是苏霍伊设计局新序列的苏-7和苏-9这两个型号的双双成功。苏-7和苏-9的成功使苏霍伊设计局在战斗机型号发展上打下了基础,对苏-7/9的系列化发展和改进也使苏霍伊设计局在苏联时期始终保持着与米格设计局的两强相争,应该说没有苏-7和苏-9的成功也就没有苏霍伊设计局的今天。

异曲同工的设计思想和截然不同的技术手段

苏霍伊设计局与米格设计局同时开始承担苏联两倍音速战斗机的发展项目,两个设计局同样在新型战斗机的气动设计上对后掠翼和三角翼进行了对比,但是因为米格设计局将精力集中在苏联空军的前线战斗机之上,而苏霍伊设计局却同时关注着空军前线战斗机和防空军拦截战斗机,因此在翼面选择上没有采用米格设计局单一面对空军需求时的优选法,而是在标准机体上利用不同的机翼来满足空军和防空军对超音速战斗机的不同需要。

苏霍伊设计局在超音速战斗机项目中同时进行着防空军用苏-9和空军用苏-7的发展工作,为了在设计过程中能够集中力量并尽可能降低设计难度和生产成本,苏-7和苏-9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动力系统和机身设计,只是通过机翼设计上采用不同的翼形来分别满足不同军种对飞机性能的要求。苏-7和苏-9在设计时对于机翼的翼型选择都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不同的机翼形状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作战任务的需要,苏-7采用较为成熟的后掠翼可以较好的平衡飞行性能和气动之间的关系,满足前线战斗机以格斗空战为基本任务所需要的较好中、低空机动性能,并且通过采用比较简单的航空电子设备来满足苏联空军对飞机维护和成本方面的要求。苏-9通过三角翼所增加的机翼面积能够明显提高高空飞行性能,虽然采用三角翼的苏-9在水平机动性能上要比苏-7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却能够在飞行性能上满足苏联防空军对拦截战斗机的战术性能指标要求。

苏-7和米格-21的综合比较

苏-7是苏霍伊设计局用来与米格-21竞争苏联前线战斗机的型号,苏-7原型机在技术水平和飞行性能指标上与同时期的米格-21基本相当,体积更大和推重比更高的苏-7在火力和综合机动性上相对米格-21还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苏联前线战斗机对比竞争中米格-21却最终战胜了苏-7。米格-21在战胜苏-7后发展成为了世界战斗机历史中一个著名的机型,而苏-7这个失败者却成为了苏联空军重要的超音速战斗轰炸机。苏-7虽然说与米格-21同样装备了苏联空军并在装备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过竞争失败的事实却让很多人不可避免的对苏-7的性能和技术水平产生了怀疑。

苏-7和米格-21设计思想上的差异对飞机性能指标造成的影响

苏-7在与米格-21竞争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的对比中虽然失败了,不过苏-7在竞争对比中表现出了很多米格-21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尤其是苏-7在综合战斗力和发展潜力上比米格-21有着明显的优势,根据苏-7和米格-21装备后的技术发展情况来比较这两个型号的技术条件,可以发现作为胜利者的米格-21并没有在飞机本身的综合性能上超越苏-7。

苏-7原型机在试飞过程中获得的技术数据和性能指标完全满足了苏联空军的要求,甚至在大部分高度上的机动性能指标还要优于米格-21这个竞争对手。苏-7采用类似米格-19的常规后掠翼在技术上看起来要比米格-21的大后掠角三角机翼落后,但是这个问题却并不代表苏-7在技术和设计水平上就不如米格-21。米格-21在设计过程中同样对后掠翼和三角翼的不同气动特点上进行了选择和取舍,只是因为米格设计局最终设计方案中更重视的是高空、高速飞行性能才应用了三角翼。米格-21通过对中、低空机动性能适当的放弃来提高高空超音速飞行性能,米格-21实际上可以被肯成是缩小了体积并简化了结构的苏-9战斗机,这就证明了米格-21在性能指标上更加符合当时战斗机追求高空高速的思想。

苏-7采用大后掠角的常规后掠翼较好的兼顾了高空高速性能和中、低空机动性,根据大后掠角后掠翼在大梯形比和大迎角时容易出现翼尖失速,破坏飞机在机动飞行时的稳定性和操纵性的问题,苏-7的机翼加装了传统的翼刀来改善大后掠角机翼的这个缺陷。苏-7和米格-21都在机翼上应用了翼刀来解决后掠翼在气动上存在的问题,但是苏-7在机翼的中段和翼尖上下表面都安装有翼刀的结构特点在其他类似飞机上是比较少见的,根据苏-7战斗轰炸机在长期服役和几次局部战争中的使用情况来看,苏-7机翼在整体设计和技术性能上完全满足了最初设计上所提出的技术要求,甚至在大部分作战条件下比米格-21的三角翼更加适合前线战斗机的性能需要。

苏-7与米格-21的综合性能对比与分析

作为超音速前线战斗机开发的苏-7在大部分飞行性能指标上要优于米格-21,基本型苏-7的高空最大平飞速度为M2.1(米格-21为M2.05),实用升限和米格-21同样都是19500米(专门为高空作战发展的改进型的升限可以提高到21000米)。苏-7的低空最大飞行表速为1250千米/小时(米格-21为1200千米/小时),整机推重比较大的苏-7在绝大部分高度上的加速性都比米格-21有一定的优势。苏-7最大可达140米/秒的爬升率略超过米格-21基本型135米/秒的爬升率指标,米格-21只是在高空超音速爬升率上超过苏-7的战斗轰炸型。苏-7的固定火力为2门各带弹65发的30毫米HP30火炮,在机载火力上与基本型米格-21相当而比可带K13导弹的米格-21F-13多一门航炮。苏-7较大的机翼面积和发动机推力使飞机的最大载弹量达到了2吨(米格-21只能带1吨炸弹),苏-7和米格-21在载弹量同样为1吨情况下苏-7的航程和作战半径还要略高于米格-21。

空战机动性能的对比

苏-7在对比试飞中表现出了比米格-21更好的中、低空机动性能,获得机动性优势的主要原因是苏-7有更大的整机推重比,米格-21的三角翼存在诱导阻力较大的问题同样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苏-7在前线战斗机主要格斗作战区域的中、低空盘旋性能明显要超过米格-21,更加适合于战斗机之间使用航炮执行格斗空战的任务要求。按照苏联空军在1957~1859年用苏-7和米格-21对比试飞后所统计的数据来看,苏-7在2000米高度上的最小盘旋半径为840米、5000米高度上的盘旋半径为1220米,米格-21在同样高度上的最小盘旋半径则为1140米和1500米,气动设计与米格-21相当却有较高推重比的苏-9在5000米的盘旋半径为1500~1550米。米格-21在水平盘旋性能指标上与苏-7存在有相当的差距,即使米格-21最后的改进型米格-21比斯在提高了推重比后,最小盘旋半径也只达到了与苏-7基本型相当的1350米。

苏-7的垂直机动性与米格-21应该说是有各自的优势区,苏-7在11000米以下的飞行高度上爬升率要超过米格-21,米格-21则在11000米以上的高度具有较好的垂直机动性能。苏-7在11000米以下的高度上具有比米格-21优异的爬升性能,大推重比和较好的盘旋性能使苏-7较为适合进行格斗空战,米格-21在空战中则比较偏重于依靠速度进行突袭式的掠过冲击。苏-7如果和米格-21按照苏联前线战斗机的综合作战能力进行比较,应该说苏-7在绝大部分性能指标上是有优势的,苏-7的火力和外挂载荷能力也要明显的比米格-21强。

多用途作战能力

苏-7在由战斗机改进为战斗轰炸机时为了保证能够在低空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在改进设计过程中增加装甲防护以提高飞机结构的抗打击能力,尤其是用装甲对驾驶舱和飞行员的防护更是进行了有重点的加强。苏-7座舱前方风档透明件采用了大厚度的防弹玻璃,座舱前部安装有8毫米厚的装甲钢防护驾驶员和仪表板,座舱的下方、后方和飞行员座椅靠背采用了最大厚度达36毫米的双层铝合金防弹装甲,发动机和燃料系统也采用了一定的防护措施来提高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

苏-7在携带武器和燃料的外挂点数量对比上并不比米格-21多,米格-21初期型拥有3个外挂架,在携带一个机腹副油箱的情况下只能携带2枚250~500千克炸弹或2组火箭(米格-21F-13能够挂载AA-2空空导弹)。苏-7虽然只有2个机身和2个机翼外挂点,但是在满载时可以同时挂载2个副油箱和2枚500千克炸弹,如果不挂副油箱的情况下能够同时携带4枚500千克炸弹或火箭等对地攻击武器,米格-21后期型将外挂架的数量增加到了5个(每侧机翼各增加1个挂点)但外挂载荷却并没有得到增加。苏-7后期生产型同样在机翼上增加了2个外挂点,而且苏-7总外挂载荷上的优势更加适合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苏-7能够在保证必要航程的情况下携带比米格-21任何型号都要多的外挂武器。苏联空军装备的各种型号苏-7是60~70年代前线战斗轰炸机部队的主力,而埃及和印度空军装备的苏-7在中东和南亚也有较好的表现。最大装备规模曾经达到1400架以上的苏-7在更加先进的苏-17和米格-27大规模装备苏联空军之前,始终是苏联空军执行战役对地打击任务的主力超音速战斗轰炸机。


米格-21的优势

米格-21在纯粹技术指标的比较上并没有具备超过苏-7的条件,但是米格-21的体积和重量明显要小于苏-7,米格-21使用的R-11发动机的推力也几乎要比苏-7的AL-7F少一半。米格-21在能够满足苏联空军同样技术要求的情况下要比苏-7更便宜,在设计思想上更加符合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简单、轻巧和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苏-7的动力装置和主要结构与防空军装备的苏-9基本相同, 苏-7虽然在设计上采用了比较简单的雷达和航空电子设备,但是无论是生产的复杂程度、生产工时还是在成本上都要明显的高于米格-21。苏-7与苏-9在机体设计上的通用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飞机的生产成本,但是苏-7仍然难以在生产规模和成本要求上与米格-21相比较。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一般都要伴随地面部队的运动而频繁转移机场,米格-21相对苏-7所具备的轻、小优势意味着米格-21在作战时所需要的后勤保障更少,完成同样数量作战飞机部署所需要投入的维护和保障力量也更少。

苏-7的优势

苏-7作为前线战斗机具有比米格-21更好的中、低空机动性能,比米格-21更加能够适合在中、低空与对方战斗机进行亚、跨音速格斗空战的需要。米格-21实际上是一种在整体设计上类似苏-9的超音速截击机,中、低空和亚音速条件下的机动性能始终是米格-21不可逃避的缺陷,而且米格-21的后期改进型为了提高航程和加装新的电子设备,在加大进气道和背脊的改进后又进一步的降低了亚音速机动性能。越南战争中越南空军所使用的米格-21在起飞和加速到音速期间是非常脆弱的,处于中、低空亚音速条件下的米格-21一直是美国战斗机重点打击的对象,越南空军米格-21在起飞并爬升到足够高度前甚至需要用格斗性能较好的米格-17和米格-19(J-6)进行掩护。苏-7在9000米和M1以下的飞行机动性能要比米格-21强,也就是说苏-7作为战斗机使用确实要比米格-21在性能上更加适合格斗空战,但是在50年代后期战斗机全面追求高空、高速性能的那个时代,成本低廉的米格-21所具备的高空超音速飞行性能对于苏联空军更有吸引力。

苏-7的体积和有效载荷要比米格-21大一倍,更大的机体使苏-7的结构要比米格-21坚固的多,而且外挂载荷高的优势也使苏-7在火力和多用途使用上超越了米格-21。米格-21受到机体发展潜力不足和有效载荷小的限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很难真正作为战斗轰炸机来使用,苏联和引进米格-21的国家基本上都将米格-21作为纯粹的战斗机来使用,可以说米格-21的基础设计直到现在仍然被局限在对空作战的范围之内。中国空军在引进的米格-21基础上改进设计的J-7H,其实际对地攻击性能水平甚至不如在J-6(米格-19)基础上改进设计的Q-5。

苏-7在由前线战斗机改进为战斗轰炸机的过程中虽然高空、高速性能比早期的苏-7有比较明显的下降,但是在中、低空执行轰炸和强击任务时的作战效能却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苏-7的机体结构明显的要比米格-21坚固的多,装备印度空军的苏-7部队在和巴基斯坦空军所进行的战斗中,曾经多次出现苏-7被AIM-9导弹近炸破坏后安全返回机场的战例,而且苏-7在强行突破巴基斯坦地面防空火力网时能够较好的保护飞机的要害位置,在战场生存能力上要明显的超过印度空军当时装备的米格-21战斗机。

降级的优等生——苏-7

国内、外的很多文章在介绍苏-7在与米格-21竞争中失败的原因时,大都将起降性能不好和高空飞行性能差作为关键的因素,但是如果根据按照前线战斗机标准生产的苏-7原型机的试飞情况来看,起降性能和高空飞行性能这些条件未必是真正导致苏-7失败的决定性因素。苏-7在与米格-21气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拥有更高的整机推重比,苏-7的高推重比优势在飞行试验中表现出了比米格-21更好的中、低空机动性能,而且苏-7的高空和高速飞行性能指标同样不比同时期的米格-21逊色。苏-7是苏联第一种在试飞中飞行速度达到M2标准的实用型作战飞机,也是苏联第一种同时采用可调节超音速进气道和全动平尾的超音速战斗机,根据苏-7试飞的数据可以知道苏-7原型机C1在11000米高度上达到了M2.1的最大速度,实用升限可以达到与米格-21基本相当的19000米以上。苏-7按照强化高空性能要求制造的原型机C2的高空最大飞行速度为217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也提高到了与苏-9相同的21000米。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苏-7在高空飞行性能指标上甚至还要略超过米格-21,按照前线战斗机要求设计的苏-7在高空高速飞行性能上甚至可以达到苏-9的标准。苏-7按照战斗轰炸机标准生产的型号最大飞行速度降低到M1.6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苏-7本身的设计上达不到M2的速度标准,而是以对地攻击为主的作战任务的要求不需要苏-7具备M2飞行速度指标。苏-7由前线战斗机转变为战斗轰炸机在最大飞行速度上的变化,就是按照战术要求的变化来调整飞机技术性能指标,采取的措施与米格-23改装为米格-27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基本相同。

苏-7在起降性能和机场适应性上确实与米格-21存在一定的差距,苏-7无论是在起降所需的跑道长度还是对跑道的道面要求上都比米格-21要高,苏-7对机场条件要求高的主要原因是苏-7的起飞重量要比米格-21大的多,这也可以说是同时期设计的中型飞机相比轻型飞机不可避免的一个缺陷。苏-7起降所需要的跑道要求高于米格-21对于苏联空军确实是一个问题,苏联空军如果装备苏-7就必须在野战条件下集中更多的力量来满足苏-7对场地的要求。苏-7起飞距离长的问题在与米格-21的数据对比中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个差距却并不是向手册中数据那样明显。很多技术资料和飞机手册中苏-7起飞距离1300米的数据,实际上是苏-7外挂载荷1吨(通常是2枚500千克炸弹)时的起飞标准,用这个标准与按照空战外挂条件(2枚K-13导弹或2组57火箭)起飞的米格-21比较起飞距离并不公平。

通过苏联空军对苏-7和米格-21的使用情况也可以看出起降性能并不是米格-21战胜苏-7的根本原因,苏联空军几乎在开始装备米格-21的同时也大批量装备苏-7战斗轰炸机,而作战半径也基本相同的苏-7和米格-21作为战术空军力量部署在同样的机场上,苏-7在装备和使用上并没有出现比米格-21更加难以部署的情况,同样可以在野战临时机场起降的苏-7并没有带给苏联空军比米格-21更大的麻烦。

很多资料普遍认为苏-7被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是因为在机动性上不如米格-21,而且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战争中苏-7的巨大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说法,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的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就可以发现,苏-7在面对巴基斯坦装备的J-6战斗机时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苏-7机动性能上的问题。通过前面对于早期苏-7和米格-21之间各方面技术数据和飞行性能的比较,可以看出苏-7在格斗空战最容易发生的中、低空机动性能上要比米格-21还要好一些。真正导致苏-7在印度空军手中出现巨大损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苏-7在战斗中执行的基本都是中、低空对地攻击的任务,携带副油箱和航空炸弹的苏-7在飞行性能上下降的非常明显,因此在近距离空战中遭遇亚音速机动性能优异的J-6时自然会陷入劣势。印度空军装备的米格-21在战争期间主要执行的是对空作战的任务,空战外挂条件下的米格-21可以发挥出超音速飞行性能好的优势,处于攻势条件下的印度空军米格-21低空性能不好的缺陷也不容易暴露。假设米格-21在战斗中携带与苏-7相同的炸弹执行同样的对地攻击任务,那么米格-21遭遇到J-6拦截时的下场绝对不可能要比苏-7更加乐观。巴基斯坦空军使用J-6有效的打击了苏-7,与越南战争中米格-17同样在格斗中对执行攻击任务的F-105占据优势一样,巴基斯坦战斗机使用的AIM-9空空导弹的性能优势同样也不能忽视。

苏联空军的作用——苏-7在竞争中失败的根源

苏-7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并不是飞机在性能上米格-21相比有多么大的缺陷,而是苏-7为了追求与苏-9尽可能的达到通用化的设计思想,没有像米格-21那样符合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的使用思想和技术要求。苏-7 设计上为了与装备防空军的苏-9得到尽可能多的通用性,采用了苏-9同样的大推力发动机和尺寸较大的机体设计,因此苏-7和苏-9除了机翼外形之外的差别很小,排除苏-9装备的截击引导装置和火控雷达与苏-7雷达测距器的成本差异,可以说苏-7的生产和使用成本上并不比防空军用的苏-9要低多少。苏联防空军为了追求截击作战时的高空高速性能可以接受更加复杂和昂贵的苏-9,但是苏-7相对于苏联空军对前线战斗机的要求则显得过大和过于昂贵,始终坚持依靠数量优势来进行大规模空战的苏联空军很难接受苏-7的成本压力。

米格-21骨子里就是按照苏联空军轻巧灵活的战斗机思想设计的机型,早期米格-21的设计方案甚至比米格-19的规格还要小,早期的米格-21几乎就是用简单的外壳将飞行员、航炮、必要的燃料和发动机包裹在一起,飞机设计过程中对于成本的考虑几乎达到了超音速战斗机设计的极限,直到现在世界上也没有哪种类似性能的超音速战斗机能够设计的比米格-21还要简单。前线战斗机对于苏联空军来说只是作战使用寿命不超过300小时的可消耗装备,对于始终强调在作战中大规模使用低成本战斗机的苏联空军来说,相对便宜又简单的米格-21在成本上的优势对大规模装备和全面战争需要更有吸引力,也更加适合苏联空军作战飞机在全面战争中大量战场消耗的战术预想,应该说飞机的成本问题才是米格-21在竞争中压倒苏-7的根本原因。

米格设计局在设计米格-21的时候准确的把握住了苏联空军对前线战斗机的技术要求,设计简单的米格-21虽然在性能上存在一些不足却不会影响整体战斗力的发挥,而性能全面的苏-7虽然综合作战性能上要比米格-21有优势,但是这些性能优势中的大部分对于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来说却是价值不大的浪费。苏霍伊设计局设计苏-7的时候并不是不了解苏联空军对战斗机的使用思想和技术要求,但是对于同时开展苏-7和苏-9项目的苏霍伊设计局来说,为满足空军需要而单独开发与苏-9差异较大的新机型是不合适的,苏霍伊设计局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精力同时满足不同军种对战斗机的要求。苏霍伊设计局在新机研制中面对在空军前线战斗机装备上取得极大成功的米格设计局,为了避免在新机选型竞争中重蹈雅克和拉沃契金设计局的覆辙,依靠竞争压力较小的苏-9作为发展苏-7的保障在总体上比较有利,这样的方式能够在新型战斗机开发过程中尽可能的回避竞争所带来的风险,通过提高结构通用性同时降低两种飞机的成本也不能不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苏霍伊设计局设计的苏-7虽然在前线战斗机的选型对比中败于米格-21,但是从后续发展条件上可以看出苏霍伊设计局的设计思想实际上的成功的,苏-7虽然在前线战斗机的竞争中失败却没有影响到苏-7的后续发展。失败的竞争与胜利的开端——苏-7战斗机的发展和技术分析

苏霍伊设计局是苏联战斗机进入喷气时代之后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的飞机设计单位,虽然苏霍伊设计局与米格、雅克和图波列夫这些老牌设计局相比,无论是资历上还是在飞机设计的经验上都有一定的欠缺,但是苏霍伊设计局却在战斗机喷气化道路上迅速超越了雅克设计局,而且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在整体上具备了与米格设计局相抗衡的实力。苏霍伊设计局在苏联第一代两倍音速战斗机的竞争中与米格设计局展开了竞争,因为苏霍伊设计局同时提出的苏-7前线战斗机和苏-9防空战斗机都得到了采用,苏霍伊设计局在设计技术水平和装备发展条件上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苏霍伊设计局也得以在苏联空军和防空军装备体系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苏霍伊设计局在战斗机喷气化发展初期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型战斗机的发展,这些早期型号都具备较好的性能和很多比较新颖的设计,但是苏霍伊早期战斗机设计方案在与米格设计局的型号竞争中没有取得成功。苏霍伊作为战斗机设计局的地位在5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苏霍伊设计局已经陷入了背水一战的困境,苏霍伊设计局没有与雅克和拉沃契金设计局一样被赶出战斗机主要设计单位的行列,根本原因就是苏霍伊设计局新序列的苏-7和苏-9这两个型号的双双成功。苏-7和苏-9的成功使苏霍伊设计局在战斗机型号发展上打下了基础,对苏-7/9的系列化发展和改进也使苏霍伊设计局在苏联时期始终保持着与米格设计局的两强相争,应该说没有苏-7和苏-9的成功也就没有苏霍伊设计局的今天。

异曲同工的设计思想和截然不同的技术手段

苏霍伊设计局与米格设计局同时开始承担苏联两倍音速战斗机的发展项目,两个设计局同样在新型战斗机的气动设计上对后掠翼和三角翼进行了对比,但是因为米格设计局将精力集中在苏联空军的前线战斗机之上,而苏霍伊设计局却同时关注着空军前线战斗机和防空军拦截战斗机,因此在翼面选择上没有采用米格设计局单一面对空军需求时的优选法,而是在标准机体上利用不同的机翼来满足空军和防空军对超音速战斗机的不同需要。

苏霍伊设计局在超音速战斗机项目中同时进行着防空军用苏-9和空军用苏-7的发展工作,为了在设计过程中能够集中力量并尽可能降低设计难度和生产成本,苏-7和苏-9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动力系统和机身设计,只是通过机翼设计上采用不同的翼形来分别满足不同军种对飞机性能的要求。苏-7和苏-9在设计时对于机翼的翼型选择都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不同的机翼形状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作战任务的需要,苏-7采用较为成熟的后掠翼可以较好的平衡飞行性能和气动之间的关系,满足前线战斗机以格斗空战为基本任务所需要的较好中、低空机动性能,并且通过采用比较简单的航空电子设备来满足苏联空军对飞机维护和成本方面的要求。苏-9通过三角翼所增加的机翼面积能够明显提高高空飞行性能,虽然采用三角翼的苏-9在水平机动性能上要比苏-7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却能够在飞行性能上满足苏联防空军对拦截战斗机的战术性能指标要求。

苏-7和米格-21的综合比较

苏-7是苏霍伊设计局用来与米格-21竞争苏联前线战斗机的型号,苏-7原型机在技术水平和飞行性能指标上与同时期的米格-21基本相当,体积更大和推重比更高的苏-7在火力和综合机动性上相对米格-21还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苏联前线战斗机对比竞争中米格-21却最终战胜了苏-7。米格-21在战胜苏-7后发展成为了世界战斗机历史中一个著名的机型,而苏-7这个失败者却成为了苏联空军重要的超音速战斗轰炸机。苏-7虽然说与米格-21同样装备了苏联空军并在装备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过竞争失败的事实却让很多人不可避免的对苏-7的性能和技术水平产生了怀疑。

苏-7和米格-21设计思想上的差异对飞机性能指标造成的影响

苏-7在与米格-21竞争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的对比中虽然失败了,不过苏-7在竞争对比中表现出了很多米格-21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尤其是苏-7在综合战斗力和发展潜力上比米格-21有着明显的优势,根据苏-7和米格-21装备后的技术发展情况来比较这两个型号的技术条件,可以发现作为胜利者的米格-21并没有在飞机本身的综合性能上超越苏-7。

苏-7原型机在试飞过程中获得的技术数据和性能指标完全满足了苏联空军的要求,甚至在大部分高度上的机动性能指标还要优于米格-21这个竞争对手。苏-7采用类似米格-19的常规后掠翼在技术上看起来要比米格-21的大后掠角三角机翼落后,但是这个问题却并不代表苏-7在技术和设计水平上就不如米格-21。米格-21在设计过程中同样对后掠翼和三角翼的不同气动特点上进行了选择和取舍,只是因为米格设计局最终设计方案中更重视的是高空、高速飞行性能才应用了三角翼。米格-21通过对中、低空机动性能适当的放弃来提高高空超音速飞行性能,米格-21实际上可以被肯成是缩小了体积并简化了结构的苏-9战斗机,这就证明了米格-21在性能指标上更加符合当时战斗机追求高空高速的思想。

苏-7采用大后掠角的常规后掠翼较好的兼顾了高空高速性能和中、低空机动性,根据大后掠角后掠翼在大梯形比和大迎角时容易出现翼尖失速,破坏飞机在机动飞行时的稳定性和操纵性的问题,苏-7的机翼加装了传统的翼刀来改善大后掠角机翼的这个缺陷。苏-7和米格-21都在机翼上应用了翼刀来解决后掠翼在气动上存在的问题,但是苏-7在机翼的中段和翼尖上下表面都安装有翼刀的结构特点在其他类似飞机上是比较少见的,根据苏-7战斗轰炸机在长期服役和几次局部战争中的使用情况来看,苏-7机翼在整体设计和技术性能上完全满足了最初设计上所提出的技术要求,甚至在大部分作战条件下比米格-21的三角翼更加适合前线战斗机的性能需要。

苏-7与米格-21的综合性能对比与分析

作为超音速前线战斗机开发的苏-7在大部分飞行性能指标上要优于米格-21,基本型苏-7的高空最大平飞速度为M2.1(米格-21为M2.05),实用升限和米格-21同样都是19500米(专门为高空作战发展的改进型的升限可以提高到21000米)。苏-7的低空最大飞行表速为1250千米/小时(米格-21为1200千米/小时),整机推重比较大的苏-7在绝大部分高度上的加速性都比米格-21有一定的优势。苏-7最大可达140米/秒的爬升率略超过米格-21基本型135米/秒的爬升率指标,米格-21只是在高空超音速爬升率上超过苏-7的战斗轰炸型。苏-7的固定火力为2门各带弹65发的30毫米HP30火炮,在机载火力上与基本型米格-21相当而比可带K13导弹的米格-21F-13多一门航炮。苏-7较大的机翼面积和发动机推力使飞机的最大载弹量达到了2吨(米格-21只能带1吨炸弹),苏-7和米格-21在载弹量同样为1吨情况下苏-7的航程和作战半径还要略高于米格-21。

空战机动性能的对比

苏-7在对比试飞中表现出了比米格-21更好的中、低空机动性能,获得机动性优势的主要原因是苏-7有更大的整机推重比,米格-21的三角翼存在诱导阻力较大的问题同样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苏-7在前线战斗机主要格斗作战区域的中、低空盘旋性能明显要超过米格-21,更加适合于战斗机之间使用航炮执行格斗空战的任务要求。按照苏联空军在1957~1859年用苏-7和米格-21对比试飞后所统计的数据来看,苏-7在2000米高度上的最小盘旋半径为840米、5000米高度上的盘旋半径为1220米,米格-21在同样高度上的最小盘旋半径则为1140米和1500米,气动设计与米格-21相当却有较高推重比的苏-9在5000米的盘旋半径为1500~1550米。米格-21在水平盘旋性能指标上与苏-7存在有相当的差距,即使米格-21最后的改进型米格-21比斯在提高了推重比后,最小盘旋半径也只达到了与苏-7基本型相当的1350米。

苏-7的垂直机动性与米格-21应该说是有各自的优势区,苏-7在11000米以下的飞行高度上爬升率要超过米格-21,米格-21则在11000米以上的高度具有较好的垂直机动性能。苏-7在11000米以下的高度上具有比米格-21优异的爬升性能,大推重比和较好的盘旋性能使苏-7较为适合进行格斗空战,米格-21在空战中则比较偏重于依靠速度进行突袭式的掠过冲击。苏-7如果和米格-21按照苏联前线战斗机的综合作战能力进行比较,应该说苏-7在绝大部分性能指标上是有优势的,苏-7的火力和外挂载荷能力也要明显的比米格-21强。

多用途作战能力

苏-7在由战斗机改进为战斗轰炸机时为了保证能够在低空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在改进设计过程中增加装甲防护以提高飞机结构的抗打击能力,尤其是用装甲对驾驶舱和飞行员的防护更是进行了有重点的加强。苏-7座舱前方风档透明件采用了大厚度的防弹玻璃,座舱前部安装有8毫米厚的装甲钢防护驾驶员和仪表板,座舱的下方、后方和飞行员座椅靠背采用了最大厚度达36毫米的双层铝合金防弹装甲,发动机和燃料系统也采用了一定的防护措施来提高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

苏-7在携带武器和燃料的外挂点数量对比上并不比米格-21多,米格-21初期型拥有3个外挂架,在携带一个机腹副油箱的情况下只能携带2枚250~500千克炸弹或2组火箭(米格-21F-13能够挂载AA-2空空导弹)。苏-7虽然只有2个机身和2个机翼外挂点,但是在满载时可以同时挂载2个副油箱和2枚500千克炸弹,如果不挂副油箱的情况下能够同时携带4枚500千克炸弹或火箭等对地攻击武器,米格-21后期型将外挂架的数量增加到了5个(每侧机翼各增加1个挂点)但外挂载荷却并没有得到增加。苏-7后期生产型同样在机翼上增加了2个外挂点,而且苏-7总外挂载荷上的优势更加适合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苏-7能够在保证必要航程的情况下携带比米格-21任何型号都要多的外挂武器。苏联空军装备的各种型号苏-7是60~70年代前线战斗轰炸机部队的主力,而埃及和印度空军装备的苏-7在中东和南亚也有较好的表现。最大装备规模曾经达到1400架以上的苏-7在更加先进的苏-17和米格-27大规模装备苏联空军之前,始终是苏联空军执行战役对地打击任务的主力超音速战斗轰炸机。


米格-21的优势

米格-21在纯粹技术指标的比较上并没有具备超过苏-7的条件,但是米格-21的体积和重量明显要小于苏-7,米格-21使用的R-11发动机的推力也几乎要比苏-7的AL-7F少一半。米格-21在能够满足苏联空军同样技术要求的情况下要比苏-7更便宜,在设计思想上更加符合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简单、轻巧和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苏-7的动力装置和主要结构与防空军装备的苏-9基本相同, 苏-7虽然在设计上采用了比较简单的雷达和航空电子设备,但是无论是生产的复杂程度、生产工时还是在成本上都要明显的高于米格-21。苏-7与苏-9在机体设计上的通用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飞机的生产成本,但是苏-7仍然难以在生产规模和成本要求上与米格-21相比较。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一般都要伴随地面部队的运动而频繁转移机场,米格-21相对苏-7所具备的轻、小优势意味着米格-21在作战时所需要的后勤保障更少,完成同样数量作战飞机部署所需要投入的维护和保障力量也更少。

苏-7的优势

苏-7作为前线战斗机具有比米格-21更好的中、低空机动性能,比米格-21更加能够适合在中、低空与对方战斗机进行亚、跨音速格斗空战的需要。米格-21实际上是一种在整体设计上类似苏-9的超音速截击机,中、低空和亚音速条件下的机动性能始终是米格-21不可逃避的缺陷,而且米格-21的后期改进型为了提高航程和加装新的电子设备,在加大进气道和背脊的改进后又进一步的降低了亚音速机动性能。越南战争中越南空军所使用的米格-21在起飞和加速到音速期间是非常脆弱的,处于中、低空亚音速条件下的米格-21一直是美国战斗机重点打击的对象,越南空军米格-21在起飞并爬升到足够高度前甚至需要用格斗性能较好的米格-17和米格-19(J-6)进行掩护。苏-7在9000米和M1以下的飞行机动性能要比米格-21强,也就是说苏-7作为战斗机使用确实要比米格-21在性能上更加适合格斗空战,但是在50年代后期战斗机全面追求高空、高速性能的那个时代,成本低廉的米格-21所具备的高空超音速飞行性能对于苏联空军更有吸引力。

苏-7的体积和有效载荷要比米格-21大一倍,更大的机体使苏-7的结构要比米格-21坚固的多,而且外挂载荷高的优势也使苏-7在火力和多用途使用上超越了米格-21。米格-21受到机体发展潜力不足和有效载荷小的限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很难真正作为战斗轰炸机来使用,苏联和引进米格-21的国家基本上都将米格-21作为纯粹的战斗机来使用,可以说米格-21的基础设计直到现在仍然被局限在对空作战的范围之内。中国空军在引进的米格-21基础上改进设计的J-7H,其实际对地攻击性能水平甚至不如在J-6(米格-19)基础上改进设计的Q-5。

苏-7在由前线战斗机改进为战斗轰炸机的过程中虽然高空、高速性能比早期的苏-7有比较明显的下降,但是在中、低空执行轰炸和强击任务时的作战效能却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苏-7的机体结构明显的要比米格-21坚固的多,装备印度空军的苏-7部队在和巴基斯坦空军所进行的战斗中,曾经多次出现苏-7被AIM-9导弹近炸破坏后安全返回机场的战例,而且苏-7在强行突破巴基斯坦地面防空火力网时能够较好的保护飞机的要害位置,在战场生存能力上要明显的超过印度空军当时装备的米格-21战斗机。

降级的优等生——苏-7

国内、外的很多文章在介绍苏-7在与米格-21竞争中失败的原因时,大都将起降性能不好和高空飞行性能差作为关键的因素,但是如果根据按照前线战斗机标准生产的苏-7原型机的试飞情况来看,起降性能和高空飞行性能这些条件未必是真正导致苏-7失败的决定性因素。苏-7在与米格-21气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拥有更高的整机推重比,苏-7的高推重比优势在飞行试验中表现出了比米格-21更好的中、低空机动性能,而且苏-7的高空和高速飞行性能指标同样不比同时期的米格-21逊色。苏-7是苏联第一种在试飞中飞行速度达到M2标准的实用型作战飞机,也是苏联第一种同时采用可调节超音速进气道和全动平尾的超音速战斗机,根据苏-7试飞的数据可以知道苏-7原型机C1在11000米高度上达到了M2.1的最大速度,实用升限可以达到与米格-21基本相当的19000米以上。苏-7按照强化高空性能要求制造的原型机C2的高空最大飞行速度为217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也提高到了与苏-9相同的21000米。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苏-7在高空飞行性能指标上甚至还要略超过米格-21,按照前线战斗机要求设计的苏-7在高空高速飞行性能上甚至可以达到苏-9的标准。苏-7按照战斗轰炸机标准生产的型号最大飞行速度降低到M1.6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苏-7本身的设计上达不到M2的速度标准,而是以对地攻击为主的作战任务的要求不需要苏-7具备M2飞行速度指标。苏-7由前线战斗机转变为战斗轰炸机在最大飞行速度上的变化,就是按照战术要求的变化来调整飞机技术性能指标,采取的措施与米格-23改装为米格-27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基本相同。

苏-7在起降性能和机场适应性上确实与米格-21存在一定的差距,苏-7无论是在起降所需的跑道长度还是对跑道的道面要求上都比米格-21要高,苏-7对机场条件要求高的主要原因是苏-7的起飞重量要比米格-21大的多,这也可以说是同时期设计的中型飞机相比轻型飞机不可避免的一个缺陷。苏-7起降所需要的跑道要求高于米格-21对于苏联空军确实是一个问题,苏联空军如果装备苏-7就必须在野战条件下集中更多的力量来满足苏-7对场地的要求。苏-7起飞距离长的问题在与米格-21的数据对比中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个差距却并不是向手册中数据那样明显。很多技术资料和飞机手册中苏-7起飞距离1300米的数据,实际上是苏-7外挂载荷1吨(通常是2枚500千克炸弹)时的起飞标准,用这个标准与按照空战外挂条件(2枚K-13导弹或2组57火箭)起飞的米格-21比较起飞距离并不公平。

通过苏联空军对苏-7和米格-21的使用情况也可以看出起降性能并不是米格-21战胜苏-7的根本原因,苏联空军几乎在开始装备米格-21的同时也大批量装备苏-7战斗轰炸机,而作战半径也基本相同的苏-7和米格-21作为战术空军力量部署在同样的机场上,苏-7在装备和使用上并没有出现比米格-21更加难以部署的情况,同样可以在野战临时机场起降的苏-7并没有带给苏联空军比米格-21更大的麻烦。

很多资料普遍认为苏-7被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是因为在机动性上不如米格-21,而且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战争中苏-7的巨大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说法,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的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就可以发现,苏-7在面对巴基斯坦装备的J-6战斗机时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苏-7机动性能上的问题。通过前面对于早期苏-7和米格-21之间各方面技术数据和飞行性能的比较,可以看出苏-7在格斗空战最容易发生的中、低空机动性能上要比米格-21还要好一些。真正导致苏-7在印度空军手中出现巨大损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苏-7在战斗中执行的基本都是中、低空对地攻击的任务,携带副油箱和航空炸弹的苏-7在飞行性能上下降的非常明显,因此在近距离空战中遭遇亚音速机动性能优异的J-6时自然会陷入劣势。印度空军装备的米格-21在战争期间主要执行的是对空作战的任务,空战外挂条件下的米格-21可以发挥出超音速飞行性能好的优势,处于攻势条件下的印度空军米格-21低空性能不好的缺陷也不容易暴露。假设米格-21在战斗中携带与苏-7相同的炸弹执行同样的对地攻击任务,那么米格-21遭遇到J-6拦截时的下场绝对不可能要比苏-7更加乐观。巴基斯坦空军使用J-6有效的打击了苏-7,与越南战争中米格-17同样在格斗中对执行攻击任务的F-105占据优势一样,巴基斯坦战斗机使用的AIM-9空空导弹的性能优势同样也不能忽视。

苏联空军的作用——苏-7在竞争中失败的根源

苏-7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并不是飞机在性能上米格-21相比有多么大的缺陷,而是苏-7为了追求与苏-9尽可能的达到通用化的设计思想,没有像米格-21那样符合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的使用思想和技术要求。苏-7 设计上为了与装备防空军的苏-9得到尽可能多的通用性,采用了苏-9同样的大推力发动机和尺寸较大的机体设计,因此苏-7和苏-9除了机翼外形之外的差别很小,排除苏-9装备的截击引导装置和火控雷达与苏-7雷达测距器的成本差异,可以说苏-7的生产和使用成本上并不比防空军用的苏-9要低多少。苏联防空军为了追求截击作战时的高空高速性能可以接受更加复杂和昂贵的苏-9,但是苏-7相对于苏联空军对前线战斗机的要求则显得过大和过于昂贵,始终坚持依靠数量优势来进行大规模空战的苏联空军很难接受苏-7的成本压力。

米格-21骨子里就是按照苏联空军轻巧灵活的战斗机思想设计的机型,早期米格-21的设计方案甚至比米格-19的规格还要小,早期的米格-21几乎就是用简单的外壳将飞行员、航炮、必要的燃料和发动机包裹在一起,飞机设计过程中对于成本的考虑几乎达到了超音速战斗机设计的极限,直到现在世界上也没有哪种类似性能的超音速战斗机能够设计的比米格-21还要简单。前线战斗机对于苏联空军来说只是作战使用寿命不超过300小时的可消耗装备,对于始终强调在作战中大规模使用低成本战斗机的苏联空军来说,相对便宜又简单的米格-21在成本上的优势对大规模装备和全面战争需要更有吸引力,也更加适合苏联空军作战飞机在全面战争中大量战场消耗的战术预想,应该说飞机的成本问题才是米格-21在竞争中压倒苏-7的根本原因。

米格设计局在设计米格-21的时候准确的把握住了苏联空军对前线战斗机的技术要求,设计简单的米格-21虽然在性能上存在一些不足却不会影响整体战斗力的发挥,而性能全面的苏-7虽然综合作战性能上要比米格-21有优势,但是这些性能优势中的大部分对于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来说却是价值不大的浪费。苏霍伊设计局设计苏-7的时候并不是不了解苏联空军对战斗机的使用思想和技术要求,但是对于同时开展苏-7和苏-9项目的苏霍伊设计局来说,为满足空军需要而单独开发与苏-9差异较大的新机型是不合适的,苏霍伊设计局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精力同时满足不同军种对战斗机的要求。苏霍伊设计局在新机研制中面对在空军前线战斗机装备上取得极大成功的米格设计局,为了避免在新机选型竞争中重蹈雅克和拉沃契金设计局的覆辙,依靠竞争压力较小的苏-9作为发展苏-7的保障在总体上比较有利,这样的方式能够在新型战斗机开发过程中尽可能的回避竞争所带来的风险,通过提高结构通用性同时降低两种飞机的成本也不能不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苏霍伊设计局设计的苏-7虽然在前线战斗机的选型对比中败于米格-21,但是从后续发展条件上可以看出苏霍伊设计局的设计思想实际上的成功的,苏-7虽然在前线战斗机的竞争中失败却没有影响到苏-7的后续发展。
生不逢时与另辟蹊径——由前线战斗机到战斗轰炸机

体积和成本上所存在的问题导致苏-7在与米格-21竞争前线战斗机时的失败,但是体积较大和动力更加充沛的苏-7在发展潜力上却比米格-21更有优势。米格-21作为苏联式前线战斗机得到了广泛的装备并用来大规模出口,但是狭小的空间和对重量的严格限制使米格-21的作战性能始终无法得到明显的提高。苏-7作为战斗轰炸机的性能得到了苏联空军高度的评价和广泛的应用,苏联先后生产了多个型号超过3000架的苏-7战斗轰炸机,苏联空军装备苏-7规模最大时的装备总数量达到了1400架以上,如果考虑到与苏-7机体基本相同的苏-9 /11系列飞机上千架的生产规模,可以说苏-7/9在总生产规模上同样达到了非常高的标准。

苏-7在机体空间和动力性能上的优势使飞机的发展潜力比米格-21要大的多,采用新技术对苏-7进行改进就可以明显的提高飞机的综合性能,利用苏-7机体改装变后掠翼的技术验证机直接就发展成了苏-17战斗轰炸机。苏-17与米格-27共同成为苏联空军70~80年代主力战斗轰炸机,以苏-7为基础发展的苏-17/20甚至与全新设计的米格-27(米格-23的战斗轰炸型)相比也毫不逊色,可见苏-7在基础设计上所具备的发展潜力是追求简单轻巧的米格-21所完全无法比较的。苏-7基础上发展的苏-17/20/22是苏联空军在冷战期间装备的性能较好的战斗轰炸机,苏-17固定翼段较长的设计特点虽然弱化了变后掠翼的气动效果,但是苏-17系列战斗轰炸机只是在作战半径上略低于米格-27,而在飞行速度、最大载弹量、操纵性、稳定性和外挂载荷布置方面却比由米格-23战斗机改进的米格-27更好。

苏联空军在确定将米格-21作为前线战斗机后虽然也企图加强米格-21的多用途能力,但是成为米格-21战胜苏-7关键因素的小体积和低成本却限制了米格-21的使用范围,苏联空军只能利用具有更大载荷能力的苏-7来满足对超音速战斗轰炸机的需要。通过苏-7由前线战斗机向战斗轰炸机的转变过程和苏联空军在其中的作用,又一次证明了苏联军队装备发展中“最好的不等于最合适的”这个理论的力量。

苏-7开创的苏霍伊超音速战斗机时代

苏-7的综合战斗力要远远的优于苏联空军当时用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米格-17/19,是一种能够较好的填补地面炮兵和轻型轰炸机之间空隙的机型,所以苏-7在批量生产后迅速成为了苏联前线空军大规模装备的标准战斗轰炸机。苏霍伊设计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喷气式战斗机发展初期缺乏成功的产品,在战斗机应用方面与发展完成了米格-9/15/17/19的米格设计局相比处于较大的劣势,当二战期间最著名的战斗机设计局雅克和拉沃契金在战斗机设计领域逐渐衰落的时候,苏-7和苏-9成为了苏霍伊设计局进入苏联主力战斗机设计局行列的关键。苏-7这个优等生在竞争中被米格-21用低成本的手段击败,但是改进为战斗轰炸机的苏-7却在苏联空军战术攻击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与苏-7同时发展的苏-9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联防空军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开始,苏-9是苏联防空军首批装备的专用超音速防空战斗机,而由苏-9发展完善的苏-11/15/21更是使苏霍伊设计局在防空战斗机的研制方面占据了优势。苏霍伊设计局在防空军装备供应中的优势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与米格设计局的米格-29同时开发的苏-27,苏-27和米格-29在技术性能指标上几乎就是当初苏和米格-21的翻版,但是苏-27却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压制住了米格-29,苏霍伊设计局正是因为苏-27在苏联解体后相对米格-29的销售优势才完成了超越米格设计局的跨越。

苏霍伊设计局目前已经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战斗机设计单位,并且已经被确定领导俄罗斯空军第五代战斗机的开发项目,在二战期间名不见经传的小设计局能够最后取代庞大的“米格帝国”,50年前由苏-7和苏-9所开发的时代是个关系到生死的关键,苏-7/9在苏霍伊设计局发展和壮大过程中的意义甚至要比著名的苏-27更加重要。

苏-7、苏-9和米格-21早期生产型的基本技术数据
             型号
项目         米格-21        苏-7        苏-9
最大飞行速度(M)        2.05        2.1④        2.1
最大爬升率(米/秒)        135        130~140        180
5000米盘旋半径(米)        1500        1220(5000米)        1500(5000米)
起飞距离(米)        800~85(2*AA-2)        1300(载弹1吨)        1550(4*AA-1)
着陆距离(米)        900~1100        900~1200        1300~1400
固定火力        2门HP30①        2门HP30        2门HP30②
外挂载荷(千克)        1000        2000        1500③
航程(千米)        1300        1130        1400
作战半径(千米)        270~350        300~410        280~550
升限(米)        19500        19500        20800
加速性   11000米
(秒)   5000米        135(M0.9~1.5)
35(M0.9~1.2)        110(1.1~1.95)
50(M1.1~1.5)        110(M1.1~1.95)
——
过载(G)        7        8        8
推重比③        0.75        0.87        0.84
注①:具备挂载AA-2能力的米格-21F-13取消1门HP30航炮
注②:生产型苏-9取消固定式HP30航炮,利用外挂AA-1(无线电)制导导弹作为武器
注③:推重比技术标准采用初期生产型的技术指标换算
注④:苏-7在安装战斗轰炸机标准改进设计后的最大飞行速度降低到M1.6
lizyu大大的文章……
再温习一遍。
是大大的新作吗?去买一本来学习
不错的文章!苏-7从战斗机变成战轰机还真是重生的办法!
飞机这东西真是好奇怪,米格21及其翻版(比如中国的歼7,其实歼7准确来讲好象不能叫米格21了,中共从歼7二开始就已经大改了它的结构超过70%)还有人说打下过几架米格23和一些战轰。指标更高的苏7系列,从对地到对空,连一点能说出来的成绩都没有。

从指标上看,F-15并不是非常突出,但它的成绩没人敢否认。:L



帮前辈配张图呵呵
当年我们如果得到的是Su-7,而不是米格21,不知道今天能玩出什么新花样来?
原帖由 chao7 于 2007-10-24 21:47 发表
当年我们如果得到的是Su-7,而不是米格21,不知道今天能玩出什么新花样来?


……那么J8也许就不会存在了。
Su系 对我们来说 很陌生......它担负的是苏联的国土安全...一般也不出口的...
原帖由 伪35军 于 2007-10-24 22:01 发表
Su系 对我们来说 很陌生......它担负的是苏联的国土安全...一般也不出口的...

Su-7/17/20/22/24/25......它们从未担负苏联的国土安全...出口N多...
原帖由 lizyu 于 2007-10-24 21:50 发表

……那么J8也许就不会存在了。

强五也许也不会有了
重复建设,有点浪费!
L大的帖子一定要顶!:victory: :b :b
中国空军在引进的米格-21基础上改进设计的J-7H,其实际对地攻击性能水平甚至不如在J-6(米格-19)基础上改进设计的Q-5。
J-7H是啥型号?
原帖由 仆人阿水 于 2007-10-24 22:56 发表
中国空军在引进的米格-21基础上改进设计的J-7H,其实际对地攻击性能水平甚至不如在J-6(米格-19)基础上改进设计的Q-5。
J-7H是啥型号?

采用无内胆低压轮胎、更新了机翼发射架电路、修改配重,歼7E之前7系列中唯一能挂霹雳8的型号
:L 那为啥要拿J7H和Q5对比对地攻击性能?为了挂PL8而改进的型号 感觉明显不是玩对地的啊?
好帖啊~~~长知识了~~~
如果当年TG拿的是SU-7(其实很好拿了,很多国家都拿了嘛)。
那么会搞一机多型的多用途战机吧。
AL-7发动机不错啊。
原帖由 镜中琉璃 于 2007-10-24 22:21 发表

Su-7/17/20/22/24/25......它们从未担负苏联的国土安全...出口N多...


那 只能说 中俄的蜜月太短了....
看完忘顶了
首页都TMD什么文章啊
lizyu大的一定要顶:D
看了离大的文章,有几个问题:1、如果真如离大所言,那么在这一轮飞机选型中,毛子是否犯下了大错。60年代局部战争表明,中低空机动性比高空高速更实用,这一条对防空军也许没用,但对争夺前线制空权的苏联空军来说却很重要,那毛子空军放弃SU7选择米格21岂不是防空军的SU9搞重复建设?毕竟两者都侧重截击,只是航程有区别。2、毛子放弃SU7的另一个理由是米格21更简单,那么,毛子空军同时装备维护SU7和米格21与仅装备苏7(空战和对地攻击可以装备不同的改型)以便最大限度的扩大产量摊薄成本(考虑到苏7和苏9的关系,还可以让防空军也帮着分摊部分成本)哪个更经济?3、60年代末,毛子空军也走上了大型化的道路,代表就是米格23,也同样造成性能浪费——苏空军的指挥系统覆盖范围太小,米格23挂载能力又不强,使它的大作战半径实际并不实用。如果当初选择SU7,在F4出现以后通过机头进气改两侧进气、后掠翼改变后掠翼的办法提高性能,是否更节约时间和成本?
楼主什么时候能发表一篇苏24的文章
原帖由 kgb1059 于 2007-10-24 23:16 发表

采用无内胆低压轮胎、更新了机翼发射架电路、修改配重,歼7E之前7系列中唯一能挂霹雳8的型号

如果TG技术能力足够,倒是可以选择MiG-27-11方案(与MiG-23/27没有关系),MiG-21的一种对地攻击方案
相比Su-17的变后掠翼,MiG-27-11方案的后掠翼,对TG来说还是难度相对小了些
原帖由 yunjiang 于 2007-10-25 15:45 发表
60年代末,毛子空军也走上了大型化的道路,代表就是米格23,也同样造成性能浪费——苏空军的指挥系统覆盖范围太小,米格23挂载能力又不强,使它的大作战半径实际并不实用。如果当初选择SU7,在F4出现以后通过机头进气改两侧进气、后掠翼改变后掠翼的办法提高性能,是否更节约时间和成本?

MiG-23具有拦射能力,而且飞行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