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新浪的文章:平衡平衡货币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19:54
无意在看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的时候发现这个链接,转过来给大家看看,不论对错,刚好看看各方面的思考方式。时光飞逝,看哈耶克留在图书馆手稿的场景历历在目啊。。。

《货币的非国家化》:货币发行也该交给市场

  能在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商品或者货币,都是好的。

  有一点哈耶克看得很清楚,只要国家垄断发行货币的权力,通货膨胀的结果就没法避免。尽管国家或者中央银行深知通货膨胀的后果,但在就业、贸易等重重压力之下,最终没有力量约束国家通货膨胀的行为。要打破这个魔咒,唯一的办法就是货币的非国家化。

  梁捷 撰文

  货币非国家化,惊世骇俗的观点

  货币非国家化,也就是赋予个人或者机构发放货币的权力,打破国家对发行货币权力的垄断。



这个观点可谓惊世骇俗,严重地挑战我们的常识。如果作者不是哈耶克,那么大家一定会以为这个人疯了。

  哈耶克不是心血来潮。我们应该注意这本书写作时间:1976年。熟悉哈耶克生平的人可以把这本小册子嵌入哈耶克年谱中去。从经历来看,1974年哈耶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处于声誉的巅峰期;从思想来看,哈耶克在1973年和1976年分别出版了他最伟大作品《法、立法与自由》的前两卷。1976年的哈耶克也正处于思想上的成熟期。哈耶克有意暂停第三卷巨著的写作,梳理自己从二战时期就开始思考的货币问题,整理成一本言简但是惊人的小书。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货币体制也朝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欧洲货币联盟11个成员国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欧元统一货币,8年里欧元成长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货币;2002年1月15日起,巴拿马、厄瓜多尔、东帝汶都以官方名义启用美元;如果我们视野更开阔一点,阿根廷、玻利维亚、中美洲的很多国家,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大多数加盟共和国,还有罗马尼亚、土耳其和越南等国,实际上都以美元作为日常交易的主要货币。欧元之父蒙代尔还在竭力游说亚洲各国统一货币,名字就叫“亚元”。

  货币纷纷统一,种类越来越少,在这种形势下,哈耶克的“货币非国有化”思想还存在可行性吗?我们先不急着判断,还是看历史。在美国工业化大规模展开之前,由政府做后盾的美元只是当时美国各州、银行、公司、商人和采矿企业所发行的多达8000种的非法货币之一。1863年,美国政府才强制推行了货币的标准化。1871年,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得日元成为日本的统一货币;德国马克在德国境内的统一发生在1873年。

  这些年表至少说明一点,货币统一并不是自古以来的常见规律,没有经受长时段历史的检验。近几十年来随着金融手段的飞速发展,加上背后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推力,货币加快了统一的进程,但这个进程背后隐含着不少问题,远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风光。

  抑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方法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一般来说,国家拥有比较好的信用,不那么容易破产。但国家垄断货币以后,也有很不讲信用的一招: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本质是抵赖所欠债务,剥夺人民财富,总的会对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这是哈耶克最最深恶痛绝的地方。看看金融史,过去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通货膨胀。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也称作恶性通货膨胀,统统发生在上个世纪,正是伴随货币体制一体化的进程兴起的。

  南美洲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俄罗斯,还有我们中国,都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老人们还保留着最真切的记忆。上世纪30年代,中国连续经历了“废两改元”和“法币改革”,结束了原来的白银、银元、鹰洋、铜钱、外币、地方纸币等多种货币形式并存的混乱局面,全部统一到法币上来,由国民政府作为后盾。40年代抗战胜利以后,由于管理失当,再加上政府无能,导致物价飞涨,法币成千上万倍地贬值,一天贬几次,最后统统沦为废纸,日常生活回复到原始的物物交换。那些信任法币的居民在这场通货膨胀中倾家荡产,国民政府失去自己的信誉之后,也失去了政治上的统治。

  哈耶克未必像弗里德曼一样熟悉中国金融史,但如果他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的这种情况,想必完全不会感觉惊讶。哈耶克在他早期著作《通向奴役之路》里就说得明白,政府是靠不住的。相信政府,不如相信市场。面对市场,个人还能用脚投票,面对政府,个人只能用最无力的手来投票了。

  有一点哈耶克看得很清楚,只要国家垄断发行货币的权力,通货膨胀的结果就没法避免。尽管国家或者中央银行深知通货膨胀的后果,但在就业、贸易等重重压力之下,最终没有力量约束国家通货膨胀的行为。要打破这个魔咒,唯一的办法就是货币的非国家化。

  亚当·斯密证明了竞争是寻求秩序的最好手段,这里面包括了一切商品,也包括了货币。货币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我们习惯用它作为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尺度而已。所以,货币也是可以竞争的。货币真的竞争起来,自然会有很多失衡的状况出现。任何发行货币的后盾都会出现错误。但只要竞争足够充分,理论上看,这些错误将相互抵消。消费者很自然地流向最可靠的货币,如果它胆敢通货膨胀,那么一天之内就能让它变成废物。

  在我看来,哈耶克设想的最大障碍倒不是实践上的困难,而是理论上的挑战。如果实现货币的非国有化,目前世界各国赖以分析、研究和决策的宏观经济学特别是货币数量论,马上变得毫无用处。尽管几代经济学家花费无数心血,才把这套理论完善到现今这个地步。

  哈耶克对此似乎并不在意。他早就预言,尽管广泛采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取得很多成果,但它在根本上无法解决一些货币问题,抛弃这种暂时实用却没有前途的理论,并不是可惜的事。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下经济和货币体制的危机,即使我们不放弃货币一体化的努力,它自身隐含的缺陷早晚也会发生毁灭。

  实践的创新总是先于理论。我们应该注意到,目前已有大量交易以虚拟的电子货币为媒介而成交。我们的信用卡,延期付款,还有各类贵宾消费卡,飞机里程积分都可以部分充当货币的职能,多种多样的货币背后有着多种多样的后盾,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向着国家垄断货币发起了挑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恐怕很难判断那么多货币或者货币形式孰优孰劣,但是市场终究会告诉我们答案。能在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商品或者货币,都是好的。无意在看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的时候发现这个链接,转过来给大家看看,不论对错,刚好看看各方面的思考方式。时光飞逝,看哈耶克留在图书馆手稿的场景历历在目啊。。。

《货币的非国家化》:货币发行也该交给市场

  能在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商品或者货币,都是好的。

  有一点哈耶克看得很清楚,只要国家垄断发行货币的权力,通货膨胀的结果就没法避免。尽管国家或者中央银行深知通货膨胀的后果,但在就业、贸易等重重压力之下,最终没有力量约束国家通货膨胀的行为。要打破这个魔咒,唯一的办法就是货币的非国家化。

  梁捷 撰文

  货币非国家化,惊世骇俗的观点

  货币非国家化,也就是赋予个人或者机构发放货币的权力,打破国家对发行货币权力的垄断。



这个观点可谓惊世骇俗,严重地挑战我们的常识。如果作者不是哈耶克,那么大家一定会以为这个人疯了。

  哈耶克不是心血来潮。我们应该注意这本书写作时间:1976年。熟悉哈耶克生平的人可以把这本小册子嵌入哈耶克年谱中去。从经历来看,1974年哈耶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处于声誉的巅峰期;从思想来看,哈耶克在1973年和1976年分别出版了他最伟大作品《法、立法与自由》的前两卷。1976年的哈耶克也正处于思想上的成熟期。哈耶克有意暂停第三卷巨著的写作,梳理自己从二战时期就开始思考的货币问题,整理成一本言简但是惊人的小书。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货币体制也朝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欧洲货币联盟11个成员国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欧元统一货币,8年里欧元成长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货币;2002年1月15日起,巴拿马、厄瓜多尔、东帝汶都以官方名义启用美元;如果我们视野更开阔一点,阿根廷、玻利维亚、中美洲的很多国家,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大多数加盟共和国,还有罗马尼亚、土耳其和越南等国,实际上都以美元作为日常交易的主要货币。欧元之父蒙代尔还在竭力游说亚洲各国统一货币,名字就叫“亚元”。

  货币纷纷统一,种类越来越少,在这种形势下,哈耶克的“货币非国有化”思想还存在可行性吗?我们先不急着判断,还是看历史。在美国工业化大规模展开之前,由政府做后盾的美元只是当时美国各州、银行、公司、商人和采矿企业所发行的多达8000种的非法货币之一。1863年,美国政府才强制推行了货币的标准化。1871年,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得日元成为日本的统一货币;德国马克在德国境内的统一发生在1873年。

  这些年表至少说明一点,货币统一并不是自古以来的常见规律,没有经受长时段历史的检验。近几十年来随着金融手段的飞速发展,加上背后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推力,货币加快了统一的进程,但这个进程背后隐含着不少问题,远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风光。

  抑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方法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一般来说,国家拥有比较好的信用,不那么容易破产。但国家垄断货币以后,也有很不讲信用的一招: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本质是抵赖所欠债务,剥夺人民财富,总的会对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这是哈耶克最最深恶痛绝的地方。看看金融史,过去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通货膨胀。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也称作恶性通货膨胀,统统发生在上个世纪,正是伴随货币体制一体化的进程兴起的。

  南美洲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俄罗斯,还有我们中国,都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老人们还保留着最真切的记忆。上世纪30年代,中国连续经历了“废两改元”和“法币改革”,结束了原来的白银、银元、鹰洋、铜钱、外币、地方纸币等多种货币形式并存的混乱局面,全部统一到法币上来,由国民政府作为后盾。40年代抗战胜利以后,由于管理失当,再加上政府无能,导致物价飞涨,法币成千上万倍地贬值,一天贬几次,最后统统沦为废纸,日常生活回复到原始的物物交换。那些信任法币的居民在这场通货膨胀中倾家荡产,国民政府失去自己的信誉之后,也失去了政治上的统治。

  哈耶克未必像弗里德曼一样熟悉中国金融史,但如果他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的这种情况,想必完全不会感觉惊讶。哈耶克在他早期著作《通向奴役之路》里就说得明白,政府是靠不住的。相信政府,不如相信市场。面对市场,个人还能用脚投票,面对政府,个人只能用最无力的手来投票了。

  有一点哈耶克看得很清楚,只要国家垄断发行货币的权力,通货膨胀的结果就没法避免。尽管国家或者中央银行深知通货膨胀的后果,但在就业、贸易等重重压力之下,最终没有力量约束国家通货膨胀的行为。要打破这个魔咒,唯一的办法就是货币的非国家化。

  亚当·斯密证明了竞争是寻求秩序的最好手段,这里面包括了一切商品,也包括了货币。货币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我们习惯用它作为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尺度而已。所以,货币也是可以竞争的。货币真的竞争起来,自然会有很多失衡的状况出现。任何发行货币的后盾都会出现错误。但只要竞争足够充分,理论上看,这些错误将相互抵消。消费者很自然地流向最可靠的货币,如果它胆敢通货膨胀,那么一天之内就能让它变成废物。

  在我看来,哈耶克设想的最大障碍倒不是实践上的困难,而是理论上的挑战。如果实现货币的非国有化,目前世界各国赖以分析、研究和决策的宏观经济学特别是货币数量论,马上变得毫无用处。尽管几代经济学家花费无数心血,才把这套理论完善到现今这个地步。

  哈耶克对此似乎并不在意。他早就预言,尽管广泛采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取得很多成果,但它在根本上无法解决一些货币问题,抛弃这种暂时实用却没有前途的理论,并不是可惜的事。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下经济和货币体制的危机,即使我们不放弃货币一体化的努力,它自身隐含的缺陷早晚也会发生毁灭。

  实践的创新总是先于理论。我们应该注意到,目前已有大量交易以虚拟的电子货币为媒介而成交。我们的信用卡,延期付款,还有各类贵宾消费卡,飞机里程积分都可以部分充当货币的职能,多种多样的货币背后有着多种多样的后盾,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向着国家垄断货币发起了挑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恐怕很难判断那么多货币或者货币形式孰优孰劣,但是市场终究会告诉我们答案。能在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商品或者货币,都是好的。
砖家叫兽又在跳钢管舞了
实践的创新总是先于理论。我们应该注意到,目前已有大量交易以虚拟的电子货币为媒介而成交。我们的信用卡,延期付款,还有各类贵宾消费卡,飞机里程积分都可以部分充当货币的职能,多种多样的货币背后有着多种多样的后盾,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向着国家垄断货币发起了挑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恐怕很难判断那么多货币或者货币形式孰优孰劣,但是市场终究会告诉我们答案。能在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商品或者货币,都是好的。


这段话有限赞同
原帖由 zzccly 于 2007-10-15 21:48 发表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一般来说,国家拥有比较好的信用,不那么容易破产。但国家垄断货币以后,也有很不讲信用的一招: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本质是抵赖所欠债务,剥夺人民财富,总的会对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这是哈耶克最最深恶痛绝的地方。看看金融史,过去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通货膨胀。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也称作恶性通货膨胀,统统发生在上个世纪,正是伴随货币体制一体化的进程兴起的。

...


通货膨胀的计算方法通常是CPI法,这种方法无法将技术进步带来的购买力提高计入结果,而20世纪正是史上技术进步最快,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的时代。所以把20世纪通货膨胀归为货币垄断是不严谨的。
远的说魏玛共和国,近的说40年代末的国民党政府,都是政府滥用货币信用的恶果。
原帖由 凤百羽 于 2007-10-16 19:20 发表
远的说魏玛共和国,近的说40年代末的国民党政府,都是政府滥用货币信用的恶果。

============================================
到了最后几年,GMD政府根本没有货币政策了,唯一会做的就是印钞票
国家会滥用信用滥发货币从而挽救自己的财政危机。但私人资本不会?我不太相信资本家都是圣人。
原帖由 oo7yjg 于 2007-10-16 20:54 发表
国家会滥用信用滥发货币从而挽救自己的财政危机。但私人资本不会?我不太相信资本家都是圣人。

国家垄断货币,只有一种货币,如果滥发,你没得选择,只能选择物物交换或者倾家荡产。
但是货币市场化,如果有哪一个货币发行机构滥发货币,你可以不用它,使用别的发行机构的货币;正如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都会偷工减料,但是哪家私人企业作的质量不好,你可以不买它的,买市场上其他家的。市场化的意义就在这里。
你可以不用这个,但你必须用某一个.更何况有时候你没有选择权,老板发工资给你你怎么办?

所以同意这句话:
>>国家会滥用信用滥发货币从而挽救自己的财政危机。但私人资本不会?我不太相信资本家都是圣人。

觉得象哈耶克之类对政府的警惕是有道理的,但对市场的盲目崇拜是愚蠢的.

另一方面,货币真的是国家发行的吗?看了<货币战争>我知道了一点,银行放贷也就是发行货币.
早年的民国,各地方政府等等都有纸币(楼主文章里也提到了),然后呢?避免了通货膨胀了吗?

用屁股想想都知道.
—  —  算了吧,市场化结果就是少数统治多数,每一个资本家都是吸血鬼
原帖由 屠狗英雄 于 2007-10-16 21:27 发表
你可以不用这个,但你必须用某一个.更何况有时候你没有选择权,老板发工资给你你怎么办?

所以同意这句话:
>>国家会滥用信用滥发货币从而挽救自己的财政危机。但私人资本不会?我不太相信资本家都是圣人。

觉得象 ...

如果老板坚持用没有信用的货币发给你工资,这种做法就和克扣你的工资一样,和货币市化没有关系,辞职好了。
原帖由 天堂风暴 于 2007-10-16 21:49 发表

如果老板坚持用没有信用的货币发给你工资,这种做法就和克扣你的工资一样,和货币市化没有关系,辞职好了。

如何
判断没有信用,发工资到明白不出来,要一段时间有时间滞后性,还有,有人买东拿不同的货币来拿,老板怎么样判断? 万一第二天这个货币不值钱呢? 老板可以去找客户吗? 还有不同货币在同一市场流通,是否有统一兑换率? 如果是统一,表示几种货币是是等同,那样何苦搞几种货币?如果不统一,不同货币之间如何竞换?
货币市场化带来的问题不会少,多种货币竞争时对市场的冲击是不可预料的。
原帖由 天堂风暴 于 2007-10-16 21:02 发表

国家垄断货币,只有一种货币,如果滥发,你没得选择,只能选择物物交换或者倾家荡产。
但是货币市场化,如果有哪一个货币发行机构滥发货币,你可以不用它,使用别的发行机构的货币;正如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都会偷 ...

你对市场化的理解太简单了。
首先,像发行货币这样关系整个经济体系的东西,绝对不可能开设很多机构的。其次,两个以上私人机构发行货币,货币之间肯定存在着汇率兑换问题,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于一国货币流通是极大的危害。
消费者可以选择不用它?你太高看消费者的地位了。只有当消费者和货币发行方具有同等信息和知识能力的时候,才可能有选择权。你认为有几个消费者能达到金融专家的水平并能获得银行才知道的金融信息从而进行选择?现在社会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了解都是来源于广告。私人银行需要多么大的克制力才能避免滥发货币的诱惑?毕竟对于国家而言,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损害经济最终会损害公权力的威信、地位。而私人银行基本就不顾及这些了,资本对于短期利润的追逐兴趣远远高于长期利润,如果短期利润够高,资本几乎没有第二个选择。
货币市场化就和汽车市场化一样,汽车劣质不好会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比货币劣质的危害性可要大多了,那么为什么没有人要求国家统一汽车生产,只有一种样式呢?
货币市场化当然就要有汇率兑换,国际市场上众多不同货币(人民币,美元,欧元等)之间的兑换没有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
“只有当消费者和货币发行方具有同等信息和知识能力的时候,才可能有选择权”---------不错,那请问您知道人民币的信息和知识了解多少?您因此而不用人民币了吗?
原帖由 天堂风暴 于 2007-10-16 21:02 发表

国家垄断货币,只有一种货币,如果滥发,你没得选择,只能选择物物交换或者倾家荡产。
但是货币市场化,如果有哪一个货币发行机构滥发货币,你可以不用它,使用别的发行机构的货币;正如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都会偷 ...


滥发的只能是纸币而不是货币,纸币是货币的一种是无内在价值的货币,而货币却不止纸币一种还包括金银等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兄弟你有些空想完美主义经济学思想的意思,没有国家的法定强制力的支持,有人会随便接受由社会层面印刷的纸币么?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社会纸币的入市流通就不具备可行性,除非印发的每一张社会纸币都是一张具有真实内在价值(也就是可以随时变现)的债权凭证,中国历史上的“银票”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这也意味引发机构的准备金率不能低于80%。80%的准备金率对于现代金融盈利机构意味着什么你应该知道吧。
通货膨胀的根本不在于“政府印发法定货币”而在于“在低准备金率下所导致的纸币内在价值泡沫化及购买力降低”。经济腾飞、就业、贸易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只要政府纸币能够绑定一个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以稳定其内在价值的含金量,那么政府纸币就不会引起通货膨胀,金、银本位货币制度就是一个被验证过的不错选择。
金本位的时代,通货被压制的很好。私人发放的美圆,这个不断贬值的烂纸就是货币发行脱离政府管制的最好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