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如果中国在70年代以图104为基础研制大型客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41:30
架空:如果中国在70年代以图104为基础研制大型客机

我认为,在70年代初,中国要研制喷气式客机,图-104应该是最合适的参考对象。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在70年代开始研制大型客机时采取“图104改”方案,也就是在图104的基础上,通过移植后来运10的相关技术,重点改进机身外形、发动机、机翼等以提高其性能,那么技术难度会小的多,后来的命运也会好的多。
不妨简单分析一下图104改方案的技术难度。一架飞机的组成,主要包括机体结构、操纵系统、动力系统和电子设备等几个部分。我们一个一个的分析:
1、机体结构:因为图104是在图16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二者的机体结构很接近。在当时中国已经完全掌握了图16的生产技术的情况下,对图104的机翼和部分外形进行修改当是可以实现的。
2、操纵系统:基于与机体结构同样的原因,图104改的操纵系统也可以通过对轰6操纵系统的改进获得。
3、发动机:图104采用的是两台与图16相同的AM-3发动机(即轰6上使用的涡喷8的苏联原型),图104改可以采用翼吊两台专门为大型运输机研制的涡扇6G发动机代替。如果涡扇6G不能用,也可以采用翼吊4台斯贝mk202。当时(7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从英国引进了斯贝发动机的生产专利,并购买了几十台成品,利用英国原装发动机进行试飞没有任何问题,以后的批量生产可以采用国产的涡扇9,也没有问题。而且国内进行过轰6换装斯贝发动机的实验,这方面的技术储备是足够的。
4、电子设备:当时的客机是人力机械操纵,因此电子设备主要是通讯系统和气象雷达。这些东西可以采用后来运10上的产品,实在不行,在试飞阶段还可以先用运7上的设备凑合。
综上所述,我认为图104改方案的技术难度比仿制波音707小的多,成功的把握也大的多。如果这个方案得以实现,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种飞机:
——最大起飞重量80到85吨;
——100到110座;
——采用翼吊2台涡扇6G或4台涡扇9作为动力;
——最大飞行距离4000到5000公里。
在当时已经基本掌握轰-6的制造技术的情况下,这个图-104改方案在技术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至少比后来的运10要少)。这个档次的飞机大致相当于波音737-200(如果采用4台涡扇9的话,那么这个图104改的外形看起来就应该是尺寸缩比到85%的运10),如果在8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正好可以赶上80年代中后期中国民航大规模淘汰伊尔-18、三叉戟等飞机进行机群更新的机遇,与运-7-100同时成为中国民航的骨干飞机。这个指标是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这才算是自主创新的自研,比运10那样的测绘仿制强的多。架空:如果中国在70年代以图104为基础研制大型客机

我认为,在70年代初,中国要研制喷气式客机,图-104应该是最合适的参考对象。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在70年代开始研制大型客机时采取“图104改”方案,也就是在图104的基础上,通过移植后来运10的相关技术,重点改进机身外形、发动机、机翼等以提高其性能,那么技术难度会小的多,后来的命运也会好的多。
不妨简单分析一下图104改方案的技术难度。一架飞机的组成,主要包括机体结构、操纵系统、动力系统和电子设备等几个部分。我们一个一个的分析:
1、机体结构:因为图104是在图16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二者的机体结构很接近。在当时中国已经完全掌握了图16的生产技术的情况下,对图104的机翼和部分外形进行修改当是可以实现的。
2、操纵系统:基于与机体结构同样的原因,图104改的操纵系统也可以通过对轰6操纵系统的改进获得。
3、发动机:图104采用的是两台与图16相同的AM-3发动机(即轰6上使用的涡喷8的苏联原型),图104改可以采用翼吊两台专门为大型运输机研制的涡扇6G发动机代替。如果涡扇6G不能用,也可以采用翼吊4台斯贝mk202。当时(7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从英国引进了斯贝发动机的生产专利,并购买了几十台成品,利用英国原装发动机进行试飞没有任何问题,以后的批量生产可以采用国产的涡扇9,也没有问题。而且国内进行过轰6换装斯贝发动机的实验,这方面的技术储备是足够的。
4、电子设备:当时的客机是人力机械操纵,因此电子设备主要是通讯系统和气象雷达。这些东西可以采用后来运10上的产品,实在不行,在试飞阶段还可以先用运7上的设备凑合。
综上所述,我认为图104改方案的技术难度比仿制波音707小的多,成功的把握也大的多。如果这个方案得以实现,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种飞机:
——最大起飞重量80到85吨;
——100到110座;
——采用翼吊2台涡扇6G或4台涡扇9作为动力;
——最大飞行距离4000到5000公里。
在当时已经基本掌握轰-6的制造技术的情况下,这个图-104改方案在技术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至少比后来的运10要少)。这个档次的飞机大致相当于波音737-200(如果采用4台涡扇9的话,那么这个图104改的外形看起来就应该是尺寸缩比到85%的运10),如果在8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正好可以赶上80年代中后期中国民航大规模淘汰伊尔-18、三叉戟等飞机进行机群更新的机遇,与运-7-100同时成为中国民航的骨干飞机。这个指标是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这才算是自主创新的自研,比运10那样的测绘仿制强的多。
:victory: 架空演绎。。。。。
70年代末搞出几架试飞
85年下马
2000年后一帮FQ出来为“Y10”招魂
先支持一下,当年走tu104的路子技术难度更低。不过在大背景下。。。还是起不来。同样会被腰斩。
这个东西搞能够搞出来,不会像Y10一样做个试验都提心吊胆。主要的优势在于Y10最被诟病的安全性上。不过从技术角度来讲就比Y10还要低,民航要不要也是大问题,个人估计不会要
那就是 运10......
]]
民航推掉Y-10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技术上的,一个是经济上的。这个东西在技术上问题不大,但是经济性上可能比10还不如。另外这个东西最后出来的实际性能我们无从得知,要知道Y-10实际上有严重的超重问题!
]]
好像有这个方案,不过被否决拉,因为要搞运十,听说的:L
H-6实际上也有这个问题,否则H-6的性能不可能这么FC,也不可能有现在的H/K的挖潜余地咧。。。。。。。
]]
这东西即使在民航客机方面没有市场,作为货机以及空军的预警机加油机还是有前途的吧
原帖由 楚凌风 于 2007-9-29 16:12 发表
这东西即使在民航客机方面没有市场,作为货机以及空军的预警机加油机还是有前途的吧

空军那时候也不需要加油机,预警机没有雷达也没用。
要发挥作用,要等到20世纪中后期。

其实关键是别放到上飞搞。就算空军、民航不要,西飞什么的还是会把这个东西留着,等到20世纪中后期还能派上用场。
]]
只是在国产率上好一点,其余的好不了多少
说错了,是其余的不可能比现在的好。。。。。。。。。。
]]
  难度比运10小得多?图104是70座级别的,放大到100座以上要大改。扩大机身,改变翼型和总体布局,相当于完全重新设计一架飞机,就别指望能用上轰6的什么东西了。

  架空这个,不如架空在运10的基础上缩短机身,配用两台仿CFM56的国造737。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9-29 15:51 发表

轰6也有运10那样的结构超重、强度不足之类的问题?我看到的资料里好像都没提到啊。
后来的运10所存在的超重、结构强度不足等等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材料和工艺不过关。立足于图104,实际上就是立足于现有材 ...


呵呵,程不时还是谁说过,运10要是采用苏标,结构重量将达到不可接受的地步。
原帖由 罗大佐被封 于 2007-9-29 17:14 发表
  难度比运10小得多?图104是70座级别的,放大到100座以上要大改。扩大机身,改变翼型和总体布局,相当于完全重新设计一架飞机,就别指望能用上轰6的什么东西了。

  架空这个,不如架空在运10的基础上缩短机身,配用两台仿CFM56的国造737。

第一,你知道不知道图104有100座的B型?我就打算在它的基础上改。
第二,就算“完全重新设计一架新飞机”,也不会比从头设计运10更难吧?
第三,仿制CFM56和使用引进的斯贝,哪个把握更大?
原帖由 罗大佐被封 于 2007-9-29 17:17 发表
呵呵,程不时还是谁说过,运10要是采用苏标,结构重量将达到不可接受的地步。

这更说明了运10的设计不合格!同样是苏标,人家的伊尔62怎么没有这个问题?
和HY-6比呢,数据不是太够,可能因为推力的原因会好一些。其余的观望
原帖由 火花四射 于 2007-9-29 17:22 发表
和HY-6比呢,数据不是太够,可能因为推力的原因会好一些。其余的观望

不妨对比一下轰油6和这个纸面上的图104改:
轰油6采用两台涡喷8发动机,该发动机全重3230kg,额定推力75.02千牛,耗油率0.927kg/daN·h;图104改计划采用4台涡扇9,该发动机全重1842kg,最大连续推力46.02千牛,耗油率0.693kg/daN·h。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采用的是军用型带加力的涡扇9的数据,如果用在图104改上,可以采用无加力段的民用型斯贝,这样可以减去至少200kg的重量。这样的话,两台民用斯贝的重量与一台涡喷8相当,而最大推力比一台涡喷8大,因此可以采用经济推力,耗油率可以比涡喷8小至少30%。也就是说,如果图104改的最大载重量与轰油6相同的话,它可以向受油机提供比轰油6多至少30%的燃油。这个优势应该说是很明显的。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9-29 17:18 发表

第一,你知道不知道图104有100座的B型?我就打算在它的基础上改。
第二,就算“完全重新设计一架新飞机”,也不会比从头设计运10更难吧?
第三,仿制CFM56和使用引进的斯贝,哪个把握更大?


  一、100座是支线的上限,庞巴迪搞c系列把原来的构型推倒重来,你这个东西想往100座以上搞可行性很成问题,而100座是个很尴尬的级别,AE100下马就有这方面的因素(民航明确说不要100座的飞机,要150座的)。

  二、运10在结构上可以参考波音707、720,你这个东西可以参考谁?参考连总体布局都不一样的图104?

  三、CFM56仿制出来前,可以用WS8或者JT3D。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9-29 17:21 发表

这更说明了运10的设计不合格!同样是苏标,人家的伊尔62怎么没有这个问题?


你以为苏联设计飞机就一定按照强度计算规范来搞?你知道苏联有多少个版本的飞机强度计算规范?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9-29 17:21 发表

这更说明了运10的设计不合格!同样是苏标,人家的伊尔62怎么没有这个问题?


你知道苏联有多少个版本的飞机强度计算规范吗?你以为苏联设计飞机就一定按照强度计算规范来搞?
马总是H6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要不是《马凤山笔记》轰六项目不会那么顺利。同样,他是运十的总设计师,他应该知道用那个布局更适合。
现在自然可以说材料,Alcoa公司开发了7055合金,采用T77工艺处理后强度比7075-T6和7075-T76分别提高了25%和40%,比7150-T6和T76提高了10%,抗应力腐蚀性能介于7150-T6和T76
之间。T77仍属于Alcoa的专利工艺。国内研究的强化固溶的7075和7055合金的抗拉强度也不过分别达是660和750 MPa,差值不到15%而已。7055T7751的预拉伸板稳定供应也才不过10余年吧。LC4尽管缺口敏感性大,但是屈强比高是它的优点。拿今日的材料进展衡量80年代初不合适。

翻了半天,发现强度设计至少包含外载荷确定、静强度、疲劳强度等多个部类,其间概念公式多如牛毛。不过53年强度规范和今日的CAR25都取安全系数为1.5,所以应用载荷高于材料屈服强度1.5倍这条大家都一样,至于设计载荷仅高于强度极限0.2%代表了极高设计水准和没有多余材料这点,还要慢慢研究。
原帖由 罗大佐被封 于 2007-9-29 19:28 发表
  一、100座是支线的上限,庞巴迪搞c系列把原来的构型推倒重来,你这个东西想往100座以上搞可行性很成问题,而100座是个很尴尬的级别,AE100下马就有这方面的因素(民航明确说不要100座的飞机,要150座的)。

  二、运10在结构上可以参考波音707、720,你这个东西可以参考谁?参考连总体布局都不一样的图104?

  三、CFM56仿制出来前,可以用WS8或者JT3D。

1、知道三叉戟I型是多少座吗?知道图154和图104是什么关系吗?
2、我说过多次,现在再说一次: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图104的设计不作大改,在此基础上移植后来运10的翼型等成果。
3、ws8最早也要到90年代初才能搞出来,JT3D更是全靠进口,斯贝/涡扇9是最实际的选择。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9-29 20:23 发表

1、知道三叉戟I型是多少座吗?知道图154和图104是什么关系吗?
2、我说过多次,现在再说一次: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图104的设计不作大改,在此基础上移植后来运10的翼型等成果。
3、ws8最早也要到90年代初才能搞 ...


你知道三叉戟I型的航程是多少吗?你知道三叉戟I型原设计载客人数是多少吗?知道当时市场对这种飞机做出了什么评价吗?

改动总体布局,还设计不做大改,真是异想天开。

你这个东西从80年代初开始搞,什么时候能首飞?
我说过了:我这个东西应该是从70年代初开始搞,代替后来的运10。这样应该可以做到70年代后期(77年左右)首飞,8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9-29 17:47 发表
不妨对比一下轰油6和这个纸面上的图104改:
轰油6采用两台涡喷8发动机,该发动机全重3230kg,额定推力75.02千牛,耗油率0.927kg/daN·h;图104改计划采用4台涡扇9,该发动机全重1842kg,最大连续推力46.02千牛,耗油率0.693kg/daN·h。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采用的是军用型带加力的涡扇9的数据,如果用在图104改上,可以采用无加力段的民用型斯贝,这样可以减去至少200kg的重量。这样的话,两台民用斯贝的重量与一台涡喷8相当,而最大推力比一台涡喷8大,因此可以采用经济推力,耗油率可以比涡喷8小至少30%。也就是说,如果图104改的最大载重量与轰油6相同的话,它可以向受油机提供比轰油6多至少30%的燃油。这个优势应该说是很明显的。


先去查查图-104的航程,再来说这玩意对轰油6有多大优势;P
]]
原帖由 罗大佐被封 于 2007-9-29 21:25 发表
先去查查图-104的航程,再来说这玩意对轰油6有多大优势;P

呵呵,你别忘了我给图104改定的设计指标:最大起飞重量85吨,最大航程4000公里以上!
运10最终上4发翼吊 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文革色彩。。。。

从开始论证就是建立轰6改上的

但是随着指标不断上扬,一如东风103,最终不得不再三的推倒重来
发动机。。。

如果 当时 上民用的还可以 促进WS9的仿制

不至于202库存了一堆,被当作4人帮反动行为,也没有64风波后的问题(民用发动机不在制裁范围内)

也许通过 吃透WS9还能更快地发展出中推。。。
认识问题不解决,搞什么都不会成功
原帖由 chmjiong 于 2007-9-29 13:29 发表
70年代末搞出几架试飞
85年下马
2000年后一帮FQ出来为“Y10”招魂

让你搞个模型你能行吗?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9-29 21:30 发表

我认为我的这个设计,即移植运10的尖峰翼型到图104上,同时机体不大改是可以作到的。如果你认为做不到,请说明理由。


发动机由翼根改为翼吊,不需要重新设计传力结构?不需要重新计算强度?机翼和翼根结构大改不叫大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