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未来城市的走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50:51
上海:未来城市的走向

  去年中央批下来上海的城市定位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际上以三个标准为度:第一个为度是以世界城市为标准、以经济发展目标;第二个为度是现代化,现代化要考虑建设成适宜人居住的城市这一目标;第三个为度是大都市,大都市不只是指外环线内的600多平方公里,也不仅是上海行政区域6340平方公里,而是长江三角洲的联动。由于世博会启动,有7000万人会进上海,这7000万人怎么快速进来,怎么快速出去,很重要的就涉及到高速铁路是否马上启动?
  世界城市有四个档次,最高的是叫全球性的世界城市,当今世界只有三个:纽约、伦敦、东京。接下来是洲际级的世界城市,在一个洲里它是全球化的聚点。第三个档次是国家性的世界城市,在一个国家内,它是进出口、经济能量辐射的聚点。第四档是区域性的,在大的流域中的世界城市,比如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是世界城市最新的判定依据。中国大陆到目前没有一个城市纳入世界城市,深圳连第四档次也没有排上,上海要往这方面发展还要有很大的冲劲。第一个门槛就是经济规模。对于经济规模有四个标准,按照1美元兑换8.25元人民币的汇率计算的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应该在1-2万美元以上;第二个门槛是经济总量应在1000亿美元以上;第三个门槛,经济总量在区域中所占的百分比,上海占长江三角洲的百分比应该在30%以上;第四个门槛,世界城市经济总量在全国的百分比,应达到10-15%以上。
  以2000年为基点,上海离开世界城市的门槛,可以说四个标准基本上都没有达到。人均收入离1-2万美元还有一半,上海的经济总量与世界城市的1000多亿美元相比还差一半,占长江三角洲的比例是1/4,占全国的4.6%。所以基本的结论是:上海现在还不是世界城市。上海来来10年、20年要在这四个方面达到世界城市标准,总量还得扩张。东京现在的GDP总量是5593亿美元,是上海的10倍。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巴黎基本上都是1000亿美元以上。上海在2015-2020年可以达到这个量,上海唯一可比的就是10.8%的增长率。到2007年,十五计划结束,人均GDP就是7500美元,这是按9%的标准来算的。如果按10%来计算,翻一番就是8000多美元。到2010年计,人均GDP才逼近1万美元,这1万美元就是世界城市人均数据的入门门槛。到2020年左右,上海不需要9-10个百分点,再打一点折扣,到2万美元是没有问题的。所以现在基本的调子是到2020年左右,上海基本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
  第一个问题,在经济上支撑的空间布局。一共有四块空间形态:一个是外环线圈起来的标准中心城,这其中大家最关注的是商务区的形态,现在中央商务区CBD定在小陆家嘴和外滩。本来小陆家嘴主要是金融,外滩的金融街也要复兴。原来定的商务区只有几个平方公里,显然是不够大的。现在大家在讨论从陆家嘴延伸到虹桥开发区,将是上海中央商务区的地带,这个地带上的几个结点,黄浦也好、静安也好,将是上海商务区的中心地带,与之配套的是高级的房地产开发,包括商务楼,都聚焦在其中。第二产业现已转移到中心城市之外去了。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与社会性服务业密布在这样一个地带,在陆家嘴、黄浦、卢湾、静安,再到虹桥的商务地区,这是最核心的地带,向外扩散有四个中心,徐家汇、五角场、花木、真如,主要分布在内外环线之内,是上海区域性的中心,可以说除了徐家汇之外,其它三个中心都没有很大的飞跃。所以未来这三个中心的发展将是涉及上海区域性第二层次的重要地带。
  从上海大都市6000多平方公里角度来看,外环线以外,现在主要有三个地带,一个是东西南北四个工业基地,北边的宝山、南边的漕河泾化工区、东边的浦东微电子工业区、西边的嘉定汽车城,这是上海第二产业的聚集点。另外,上海整个城市战略东移,空间的重心东移,前一轮是松江、嘉定,青浦是上海的水源保护区,主要开发一些高层次的生态型的房产,现在整个上海空间东移后,沿江地带中两个重要的物流基地,海港新城和上海机场新城。有学者建议,像海港新城应该搞成像横滨和东京的关系。第三类是生态型的,比如现在把崇明定位在生态宝岛。崇明要高起点规划,要启动一个大通道,要搞好东滩鸟类密集地区。
  第二个问题,现代化不是高楼大厦,是适宜生活、居住的概念。比如西雅图、温哥华、墨尔本都被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世界上把现代化城市分为三档,最高的一档就是符合现代化的,它的指数叫人类发展指数,在80%以上,满分是100%。现在有48个国家和地区,中等的即50%以上实现的,是中等人类发展地区,这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50%以下不适宜居住的,生活质量很差的,有36个地区。上海1990年根据联合国权威的数据,已经进入高人类发展的行列,发展指数是0.8528,在中国国内是第一,但上海这个数据中存在很大的不足,台湾现在比上海低,这也是那么多台湾人移民上海的理由。但上海与香港、汉城、新加坡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香港的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9,排在世界第24位,新加坡是0.876,排在世界26位,韩国是0.875,排在27位,上海排在32位,如果与高人类发展相比,上海主要的缺陷在于人均GDP。另外上海人预期寿命是75岁,世界高人类发展是77.3岁,也有差距。如果上海经过10年的发展,发展指数可能可以提高0.02,就相当于韩国。这要靠上海的教育、生态环境设置来提高。所以上海在10-20年内社会设施,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空间将是重点发展的领域,这对上海城市形态有很大影响。
  上海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以三个为度,一个从经济上,一个从社会上,一个从环境上。现在上海是6340平方公里的总面积。由于考虑到整个土地利用的结构,大致框架已经出来了:就是三个1/3。
  第一个1/3,上海外环线里是6000多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今后容纳800多万人。现在中心区是900多万,换句话说,中心区中还有100多万人要导出去。在前一拨里,大家拆迁到内外环线之间,但在几年以后又有一批人迁到外环线以外。上海到2020年,中心城的控制人口为800多万,也就是每平方公里1万多人口,相当于一个国际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的密度。所以中心城区要发展房产,一定要考虑宏观政策的影响。上海过去10年里,第一拨是拆房建楼。第二拨是拆房建路。第三拨是拆房建绿。现在80年代在内外环线内建的房子可能面临再一次的重新调整,要与整体的人口布局相结合。现在周边地区要发展11个新城,上海总人口是1600多万,中心城区是800多万,外环线之外800多万,这800多万分布在11个新城,就是300多万,这是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叫中心镇5-10万人,有21个中心镇,就解决几百万人口。第四梯队就是一般镇,即3-5万人,大家说的1城9镇,朱家角、高桥都是1城9镇中先试点的。所以,中心城之外的800万人就是分布在外环线之外,上海郊区城市化包括崇明在内,将是未来10-20年重点发展的区域。这样加起来,平均一个人就占用100平米,中心城区在75-80平米,郊区超过100平米。如果到时上海有2000万人口,就是要有2000平方公里要用于城市化,现在是1000多平方公里,所以还有扩展。
  第二个1/3,上海要拿出2000多平方公里,搞城市森林,周边农田全部城市森林化,在其中再搞一些高级的别墅住宅,因为这钱由政府出的,就要靠以房养林,提高上海生活质量。
  第三个1/3,是水系和自然保护区。上海的河道要占上海城市的10-13%以上,原来是填河造楼,现在是要河道疏通,是上海中心城市的一个景观,一纵两横,纵是黄浦江,两横是延安路和苏州河,这些都是重要的景现地带。
  第三个问题,上海要作为大都市,它必须与长江三角洲联动。上海的高端房产是江浙、港澳、海归人士购买。现在的基本概念是世博会不是四平方公里的世博会,整个上海就是一个世博城,长江三角洲是一个世博都市圈。这样上海就分成四个圈,一般来说,大都市的形成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吸聚作用,都聚焦在中心城市,在上海内外环线中,这个阶段上海已经过去了。下一阶段是扩散阶段,就是形成大都市区,郊区的城市化阶段。第三阶段,是上海与周边1小时公里圈相联系的大都市的扩展区,就是北到苏州,南到嘉兴,他们的经济流量都是为上海服务的,上海的产业扩散过去,上海的旅游他们也可以接过去,上海的蔬菜供给,可由他们提供。上海的体力劳动者可以由他们提供。第四阶段,就是300平方公里的半径,北到南京,南到宁波。这是上海大都市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也是四个空间。但上海现在大都市带还没有形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还不能叫大都市,仅仅形成外环线里的中心城市,但上海的郊区落差很大,这将是未来10-20年需要关注的。所以未来的四个阶段中,要大力发展郊区以外的这三个圈,这将是上海面向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推动力。
  中国主要的经济栋梁集中在三个地带,一个是长江三角洲的大都市连绵带,就像纽约东部,大纽约市是北到波士顿,南到华盛顿,是一个大纽约地区,这个地区吸纳了美国30%的人口,创造了40%以上的GDP,美国基本上就是几个大都市带。现在我国原来认为发展小城镇是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现在认识到中国要走大都市发展道路,南边就是珠江三角洲的大都市地带,北边就是环渤海湾的大都市地带。这三大地带加起来就占中国整个GDP的40-50%以上。上海前10年还只是小打小闹,现在才刚刚在启动点上。这些情况都是上海的基本面。要完成这个目标,先决条件是建设高速铁路。比如现在到南京,坐汽车还要3个小时,但如果是时速400-500公里的高速铁路,到南京也就一个小时,那就在1小时都市圈中,到这边买房的人数又要扩大了。类似这些问题,都是上海10年内可以看到的宏观要素。所以上海未来发展的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从1992-2000年,上海人均GDP从1000美元发展到5000美元,中心城基本建设成中心商务区;第二个台阶再过10年,它的经济指标是5000-10000美元,整体重心是上海郊区化的城市建设和大都会的建设;第三个台阶到2020年,上海面向三个区域,中心城、上海行政区和长江三角洲,这就是上海未来20年的节拍,100公里半径内,包括嘉兴都市区和苏州都市区,人口可达到4000-5000万,苏州都市区可以达到1000多万,嘉兴也是1000多万,这是一个核心、南北两翼的格局,北翼是江苏的大都市圈,北翼有两个轴,一个是通过嘉定辐射过去,另一个是通过崇明到南通再到盐城再到连云港。上海:未来城市的走向

  去年中央批下来上海的城市定位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际上以三个标准为度:第一个为度是以世界城市为标准、以经济发展目标;第二个为度是现代化,现代化要考虑建设成适宜人居住的城市这一目标;第三个为度是大都市,大都市不只是指外环线内的600多平方公里,也不仅是上海行政区域6340平方公里,而是长江三角洲的联动。由于世博会启动,有7000万人会进上海,这7000万人怎么快速进来,怎么快速出去,很重要的就涉及到高速铁路是否马上启动?
  世界城市有四个档次,最高的是叫全球性的世界城市,当今世界只有三个:纽约、伦敦、东京。接下来是洲际级的世界城市,在一个洲里它是全球化的聚点。第三个档次是国家性的世界城市,在一个国家内,它是进出口、经济能量辐射的聚点。第四档是区域性的,在大的流域中的世界城市,比如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是世界城市最新的判定依据。中国大陆到目前没有一个城市纳入世界城市,深圳连第四档次也没有排上,上海要往这方面发展还要有很大的冲劲。第一个门槛就是经济规模。对于经济规模有四个标准,按照1美元兑换8.25元人民币的汇率计算的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应该在1-2万美元以上;第二个门槛是经济总量应在1000亿美元以上;第三个门槛,经济总量在区域中所占的百分比,上海占长江三角洲的百分比应该在30%以上;第四个门槛,世界城市经济总量在全国的百分比,应达到10-15%以上。
  以2000年为基点,上海离开世界城市的门槛,可以说四个标准基本上都没有达到。人均收入离1-2万美元还有一半,上海的经济总量与世界城市的1000多亿美元相比还差一半,占长江三角洲的比例是1/4,占全国的4.6%。所以基本的结论是:上海现在还不是世界城市。上海来来10年、20年要在这四个方面达到世界城市标准,总量还得扩张。东京现在的GDP总量是5593亿美元,是上海的10倍。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巴黎基本上都是1000亿美元以上。上海在2015-2020年可以达到这个量,上海唯一可比的就是10.8%的增长率。到2007年,十五计划结束,人均GDP就是7500美元,这是按9%的标准来算的。如果按10%来计算,翻一番就是8000多美元。到2010年计,人均GDP才逼近1万美元,这1万美元就是世界城市人均数据的入门门槛。到2020年左右,上海不需要9-10个百分点,再打一点折扣,到2万美元是没有问题的。所以现在基本的调子是到2020年左右,上海基本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
  第一个问题,在经济上支撑的空间布局。一共有四块空间形态:一个是外环线圈起来的标准中心城,这其中大家最关注的是商务区的形态,现在中央商务区CBD定在小陆家嘴和外滩。本来小陆家嘴主要是金融,外滩的金融街也要复兴。原来定的商务区只有几个平方公里,显然是不够大的。现在大家在讨论从陆家嘴延伸到虹桥开发区,将是上海中央商务区的地带,这个地带上的几个结点,黄浦也好、静安也好,将是上海商务区的中心地带,与之配套的是高级的房地产开发,包括商务楼,都聚焦在其中。第二产业现已转移到中心城市之外去了。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与社会性服务业密布在这样一个地带,在陆家嘴、黄浦、卢湾、静安,再到虹桥的商务地区,这是最核心的地带,向外扩散有四个中心,徐家汇、五角场、花木、真如,主要分布在内外环线之内,是上海区域性的中心,可以说除了徐家汇之外,其它三个中心都没有很大的飞跃。所以未来这三个中心的发展将是涉及上海区域性第二层次的重要地带。
  从上海大都市6000多平方公里角度来看,外环线以外,现在主要有三个地带,一个是东西南北四个工业基地,北边的宝山、南边的漕河泾化工区、东边的浦东微电子工业区、西边的嘉定汽车城,这是上海第二产业的聚集点。另外,上海整个城市战略东移,空间的重心东移,前一轮是松江、嘉定,青浦是上海的水源保护区,主要开发一些高层次的生态型的房产,现在整个上海空间东移后,沿江地带中两个重要的物流基地,海港新城和上海机场新城。有学者建议,像海港新城应该搞成像横滨和东京的关系。第三类是生态型的,比如现在把崇明定位在生态宝岛。崇明要高起点规划,要启动一个大通道,要搞好东滩鸟类密集地区。
  第二个问题,现代化不是高楼大厦,是适宜生活、居住的概念。比如西雅图、温哥华、墨尔本都被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世界上把现代化城市分为三档,最高的一档就是符合现代化的,它的指数叫人类发展指数,在80%以上,满分是100%。现在有48个国家和地区,中等的即50%以上实现的,是中等人类发展地区,这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50%以下不适宜居住的,生活质量很差的,有36个地区。上海1990年根据联合国权威的数据,已经进入高人类发展的行列,发展指数是0.8528,在中国国内是第一,但上海这个数据中存在很大的不足,台湾现在比上海低,这也是那么多台湾人移民上海的理由。但上海与香港、汉城、新加坡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香港的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9,排在世界第24位,新加坡是0.876,排在世界26位,韩国是0.875,排在27位,上海排在32位,如果与高人类发展相比,上海主要的缺陷在于人均GDP。另外上海人预期寿命是75岁,世界高人类发展是77.3岁,也有差距。如果上海经过10年的发展,发展指数可能可以提高0.02,就相当于韩国。这要靠上海的教育、生态环境设置来提高。所以上海在10-20年内社会设施,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空间将是重点发展的领域,这对上海城市形态有很大影响。
  上海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以三个为度,一个从经济上,一个从社会上,一个从环境上。现在上海是6340平方公里的总面积。由于考虑到整个土地利用的结构,大致框架已经出来了:就是三个1/3。
  第一个1/3,上海外环线里是6000多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今后容纳800多万人。现在中心区是900多万,换句话说,中心区中还有100多万人要导出去。在前一拨里,大家拆迁到内外环线之间,但在几年以后又有一批人迁到外环线以外。上海到2020年,中心城的控制人口为800多万,也就是每平方公里1万多人口,相当于一个国际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的密度。所以中心城区要发展房产,一定要考虑宏观政策的影响。上海过去10年里,第一拨是拆房建楼。第二拨是拆房建路。第三拨是拆房建绿。现在80年代在内外环线内建的房子可能面临再一次的重新调整,要与整体的人口布局相结合。现在周边地区要发展11个新城,上海总人口是1600多万,中心城区是800多万,外环线之外800多万,这800多万分布在11个新城,就是300多万,这是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叫中心镇5-10万人,有21个中心镇,就解决几百万人口。第四梯队就是一般镇,即3-5万人,大家说的1城9镇,朱家角、高桥都是1城9镇中先试点的。所以,中心城之外的800万人就是分布在外环线之外,上海郊区城市化包括崇明在内,将是未来10-20年重点发展的区域。这样加起来,平均一个人就占用100平米,中心城区在75-80平米,郊区超过100平米。如果到时上海有2000万人口,就是要有2000平方公里要用于城市化,现在是1000多平方公里,所以还有扩展。
  第二个1/3,上海要拿出2000多平方公里,搞城市森林,周边农田全部城市森林化,在其中再搞一些高级的别墅住宅,因为这钱由政府出的,就要靠以房养林,提高上海生活质量。
  第三个1/3,是水系和自然保护区。上海的河道要占上海城市的10-13%以上,原来是填河造楼,现在是要河道疏通,是上海中心城市的一个景观,一纵两横,纵是黄浦江,两横是延安路和苏州河,这些都是重要的景现地带。
  第三个问题,上海要作为大都市,它必须与长江三角洲联动。上海的高端房产是江浙、港澳、海归人士购买。现在的基本概念是世博会不是四平方公里的世博会,整个上海就是一个世博城,长江三角洲是一个世博都市圈。这样上海就分成四个圈,一般来说,大都市的形成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吸聚作用,都聚焦在中心城市,在上海内外环线中,这个阶段上海已经过去了。下一阶段是扩散阶段,就是形成大都市区,郊区的城市化阶段。第三阶段,是上海与周边1小时公里圈相联系的大都市的扩展区,就是北到苏州,南到嘉兴,他们的经济流量都是为上海服务的,上海的产业扩散过去,上海的旅游他们也可以接过去,上海的蔬菜供给,可由他们提供。上海的体力劳动者可以由他们提供。第四阶段,就是300平方公里的半径,北到南京,南到宁波。这是上海大都市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也是四个空间。但上海现在大都市带还没有形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还不能叫大都市,仅仅形成外环线里的中心城市,但上海的郊区落差很大,这将是未来10-20年需要关注的。所以未来的四个阶段中,要大力发展郊区以外的这三个圈,这将是上海面向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推动力。
  中国主要的经济栋梁集中在三个地带,一个是长江三角洲的大都市连绵带,就像纽约东部,大纽约市是北到波士顿,南到华盛顿,是一个大纽约地区,这个地区吸纳了美国30%的人口,创造了40%以上的GDP,美国基本上就是几个大都市带。现在我国原来认为发展小城镇是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现在认识到中国要走大都市发展道路,南边就是珠江三角洲的大都市地带,北边就是环渤海湾的大都市地带。这三大地带加起来就占中国整个GDP的40-50%以上。上海前10年还只是小打小闹,现在才刚刚在启动点上。这些情况都是上海的基本面。要完成这个目标,先决条件是建设高速铁路。比如现在到南京,坐汽车还要3个小时,但如果是时速400-500公里的高速铁路,到南京也就一个小时,那就在1小时都市圈中,到这边买房的人数又要扩大了。类似这些问题,都是上海10年内可以看到的宏观要素。所以上海未来发展的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从1992-2000年,上海人均GDP从1000美元发展到5000美元,中心城基本建设成中心商务区;第二个台阶再过10年,它的经济指标是5000-10000美元,整体重心是上海郊区化的城市建设和大都会的建设;第三个台阶到2020年,上海面向三个区域,中心城、上海行政区和长江三角洲,这就是上海未来20年的节拍,100公里半径内,包括嘉兴都市区和苏州都市区,人口可达到4000-5000万,苏州都市区可以达到1000多万,嘉兴也是1000多万,这是一个核心、南北两翼的格局,北翼是江苏的大都市圈,北翼有两个轴,一个是通过嘉定辐射过去,另一个是通过崇明到南通再到盐城再到连云港。
上海绝对具备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潜力,而且在中国,他有可能是最早的一个。
上海的发展是全国支援上海 不足取
上海的发展还是实际点为好,不要去为了达到什么国际标准去确定发展的目标。
上海和全国只能算是互相支援吧。
建国以来中央对于上海和东北等地区的掠夺性
索取也是不可取的。
2003年全年中央财政在上海的收入是1750多亿。
1990年至2003年中央在上海总共投入国债资金7000亿左右。
建设资金中的银行贷款是以上海地方财政担保筹集的,
是要还本付息的。
上海对国家也算尽职尽责了,香港和台湾可没向中央
交过一分钱。
半个世纪以来,上海以牺牲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为代价,
支援了全国的普遍初步现代化,这里的全国不仅指大
陆,也包括香港和台湾。
上海这几年发展的很好,但是上海人的素质并没有与时俱进。
以下是引用freder在2004-2-9 2:44:00的发言:
上海这几年发展的很好,但是上海人的素质并没有与时俱进。
也不能这么说,反正以前我去上海,和他们说话都困难,人家根本就不愿意和你说普通话。现在可是好多了。
说的好
我是个上海人对此想多说两句。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发展的方向不应该是自身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是应该考虑到如何协调好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起到一个龙头的作用。和长三角其他的城市应该是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
广东2002年负担了全国税收的七分之一,但是当年给广东的财政拨款是150亿左右……

谁受到中央政策倾斜?大家都知道。
中央财政拨款和中央国债投资不是一个概念。
光广州地铁工程、深圳盐田港深水码头工程
就不止150亿了。
1949年以来,中国领土内受到实惠最多的地区
是香港和台湾,这是显然的。
中央政策从来都是有倾向性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倾向东北,三线建设期间倾向中部和西南地区。
80年代,倾向广东,90年代倾向上海,现在又开始
倾向东北和西部。
2002年,广东占七分之一,上海占九分之一。
上海人的素质跟不上是事实。随着城市中产阶层的
重新出现,这种状况会有改善的。
上海要想再次成为世界极大都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仅是经济,还有文化等许多方面,我去过上海,觉得那里不是讲不讲普通话的问题,而是思维方式、观念上有点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以下是引用freder在2004-2-9 2:44:00的发言:
上海这几年发展的很好,但是上海人的素质并没有与时俱进。

阿拉上海人的素质怎么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2 23:51:43编辑过]
楼上的转载的三篇文章的作者和我的身世很相似,都是家人以前是上海的,后来子女又考回上海的,但是和那三位不同,我并没有感到这种排外,我在这个城市也待了5年了,目前在读研,户口也办好了,我的同学也许没有把我当成上海人,但是我感到我们之间的是尊重,为什么?应为上海人从小就有这种外地人的观念,我记得我小时侯去上海的时候,的确我的几个上海亲戚有点瞧不起我,但是现在,我能感到,我在家中已经是一个榜样了,楼主,请记住,这个城市,从来没有弱者生活的空间,上海大多数人不是排外,而是排弱。什么是若者,不能适应环境便是弱者,您转载的文中提到的深圳,广州等地,我的一些同学在那里,已经工作了,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时候电话里面也看的出他们对环境的无奈,上海有排外的人,为数也不少,但是我们有何必理会他们说什么呢,如果华尔街的著名商贾要去和纽约的土著争吵,那时多么不可想象啊,同样,不必理会上海的那些排外的人,他们根本代表不了上海的主流
不论到哪里,请记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就是所在地的主流环境。
我这上海人再来说两句,确实以前的上海人排外意识确实十分严重,这和政府的掌控也有关系,七八年前外地人要在上海上一个户口假如没有后门简直是难于登天,当时的政府对于外地户口进上海卡的很严(这种情况在当时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也存在),外地人的绝对少数加上政府的歧视政策与经济水平上的差距。这也就造成上海人的排外。但时间转至今日,上海的户口政策早已大大的开放,根据上海劳动局的统计数据,上海精英阶层70%是外来人才。400多万的外来人才融入到了上海这座城市中,上海人对本地人还是外地人的观念早已淡漠了许多。这不我的堂妹,我叔叔的独生女儿就要嫁给一位贵州青年了。
    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一千多万上海人中总会有些心胸狭窄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但全国人民怎么又能拿这些人的行为还衡量整个上海市的市民呢?
排外现象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现在去香港用普通话问路时的感觉,与五年前
简直是天壤之别。
上海的原住民,外来人口的关系需要协调!
我也是个上海人,但是我最想住在的是大连。
15楼的话深有同感...
每个地方都会有些排外...
而排外的这些人素质一般都比较低的
我是宁波人,作为长3角的第3角处,宁波的发展对象就是瞄准大上海.所以有了杭州湾大桥,绍兴也建了一座,上海到舟山也建了一个,这就是说长南3角也许是未来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做为长南3角代表的宁波,很多地方都应该象全国个大城市学习,应该宁波这个名字以后大家会听的多了.我仅代表个人设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7 8:32:5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