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兴叹——为什么我们会漠视海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11:19
近年来,海洋的话题一直很引人注目的。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国际贸易的一体化,随着海外的资源对于我们越来越重要,有关海洋的话题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当中。这些年来,我们热衷于谈论大国的崛起,我们热衷于探讨崛起的经验教训。在总结这些经验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话题是逃不开的——就是“海洋”“海洋权益”。我们总是叹息,我们作为一个有着300多万平方千米,近2万千米长海岸线的海洋大国;作为一个曾经领先于世界航海领域的国度,为什么我们没有如西方那样的强烈的“海洋意识”?我也从这个热门的话题如手吧。
近代,国家的沦落,非常令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国家全民“海洋意识”的淡漠。确实,近代西方的发达,很重要的就是建立在对于海洋的开发、开拓上,很重要的就是因为海路的开通,带来的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商业资本的全球化。而我们也确实错过了这样的一个历史的趋势。
那么我们为什么在拥有漫长海岸线,和海洋有亲密接触的情况下,没有如西方一样产生强烈的海洋意识呢?很多人都说是因为我们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的作祟,是因为我们长久来的小农意识。有人认为是中国大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观点都有道理,不过核心,我认为还是在于我们地理环境的天然条件。
比较我们和西方,我们就会发现。西方的海洋的传统是从克里特、迦太基、腓尼基、希腊以至于罗马一脉相承的。而他们对于海洋的探险征服都是与地中海密不可分的。看看地图就会发现,地中海与其说是海,不如说是湖更恰当。没有打通苏伊士运河之前,地中海仅仅通过狭小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连。地中海的四面都是广阔的大陆。因此对于地中海周边的国家和人民来说,在地中海里畅游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各个国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他们来说,海洋(地中海)是他们彼此联系的必由之路。而且相对于陆路的遥远不便来说,地中海的海路使得他们的联系更加便利。而反观我们的地理环境,东边的大海万分开阔,海外尽是些孤悬的岛屿,没有任何的大陆近到古人可以承受的距离。对于迦太基、腓尼基、希腊这样的城邦国度来说,与地中沿岸国家的贸易可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而广阔的大陆也使得他们可以有殖民开拓的空间。“最初建立的是农业性质的殖民地,建立这类殖民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养活母邦的居民。很多殖民地变成了商业殖民地,形成手工业者行会,能在本地和希腊各城市交流产品。”,“从各母邦向外迁徙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人口增长造成的普遍的危机形势。”(《欧洲史》)。但是对于我们的先人来说,一个处于辽阔大陆的居民来说,是不可能从荒芜的海外得到足够的资源和利益,既不能海外殖民,也不能通过海外的贸易满足我们众多人口的生存需要,所以海洋对于我们远没有海洋对于西方来说重要。
当罗马帝国建立以后,当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当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陆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此时的罗马帝国对于海洋的开拓欲望也是不强的。因为此时它也是不可能通过海洋得到它生存的基础,所以它必然内敛收缩。而当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查理曼帝国的骤起骤衰注定了它不可能在海洋上有大的作为,而直到欧洲继续分裂,列国林立,才在亚平宁半岛出现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海洋立国的城邦国家。它们可以以海洋立国,原因也在于它们小国寡民,可以通过海洋贸易得到生存的基础(或者说只能通过贸易的方式);其次,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当时的欧洲,列国林立,陆地的贸易其实是存在巨大的隔阂和壁垒的,所以,通过地中海的海上贸易其实是比起陆地贸易来说更便捷,成本更低,利润更高。有了这样的客观环境,所以它们才会发展出繁盛的航海业。
在亚平宁诸国以后,执海洋牛耳的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吉利等。纵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吉利这些开启地理大发现、开拓开洋的国家,我们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它们国家和人口的规模都是远逊于我们的。所以他们的国内的市场和国内的资源也是远不如我们的。所以他们需要海外的市场和资源。“扩张运动是摆脱伊比利亚经济危机的一种办法。因为这种经济不能满足居民的食品需求。”(《欧洲史》)。葡萄牙、西班牙需要向海洋扩张,需要海外的贸易,需要海外的市场,通过地中海沿着腓尼基、希腊的脚步向非洲进发,向着有着黄金、牛奶的人间天堂——神秘的“东方”进发,本是他们应有的轨迹。但是此时占据地中海周边的是奥斯曼帝国,它既不会容许有人挑战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于西方想通过自己走中亚,然后到达印度、中国——即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也是不支持,或者说是阻碍的。所以在丝绸之路渐渐衰败的时候,西方要发展,要联系东方,必须走海路。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地理环境。英吉利自不用说,孤悬海外,罗马人、诺曼底人、维京人都是通过海洋来到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就是这些外来人的集合,所以他们骨子里就是具有海洋征服欲望的。而西班牙、葡萄牙,身处伊比利亚半岛,三面环海,一边被比利牛斯山脉同欧洲大陆阻隔开。而荷兰,本身就是作为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而存在的。所以海洋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条生存的必然的道路。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背靠地中海的波斯、阿拉伯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就没有孕育出海洋的热情呢?同中华一样,背靠大陆好乘凉——亚非欧三个大陆能够给予他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同时也就是说,他们的国家人口的规模使得他们不得不采用内敛的生存发展方式,而不能采取对外的拓展方式。
再者,如英吉利这样的具有强烈海洋意识的国家,其海洋的忧患意识也是强烈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有着历史和现实的来自海洋的威胁。英吉利已经说到,本身就是海洋入侵的结果;而西班牙、葡萄牙也受到过阿拉伯的海上攻击和占领。反观中华,明代以前是根本没有来自海洋的威胁的。即使是在明代,所谓的倭寇,犹如现代的恐怖主义,是非国家形态的,真正对政权产生威胁的要么是是来自大陆的边缘的游牧民族,要么是来自内部的不安定的农民。所以中国人是必要担心所谓来自海洋的威胁的。
总是有人提到郑和的壮举,谈到相对于西方来说,郑和及其率领的船队是如何地壮观,如何地领先于西方,说明我们的海洋成就如何地伟大。但是细细想来,这样的成就虽然很值得今天的我们骄傲,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民族的海洋意识有(或者说曾经)多么强烈,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正好说明我们内在的,骨子里的陆地意识。为什么这么说?不论这个庞大船队的出航的理由是什么,它的出现,更像是一支威武的皇帝出巡的队伍,它完全就是照搬皇帝陆上出巡的规格和礼制来建造和配置的,只不过皇帝没有亲自出去,而是委派了一个钦差而已。在骨子里,这就是皇帝陆地上出巡的延续,把原本在陆地上用的轿子、马车等工具变成了舟船而已,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一个不同的领域——海洋。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正好说明了我们没有长久的打算。而这种基于皇帝一人之喜好,而非建立在国民基础上的壮举,必然随着人亡而政息。而这种皇帝海上出巡的盛大排场,也必然受到读圣贤书的卫道士们的反对,这种反对其实是和海洋以及陆地是无关的,而是在于儒家的道德理念,在于一个好皇帝是不应该讲排场,而是要勤俭,要爱民。
有人说,我们缺少海洋意识是农耕文化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农耕文化,而不是海洋文化呢?我们的中华大陆自所以会萌生出农耕的文化,其实也是环境的使然。正因为我们西面是山,东面是海,海外尽是岛屿而没有大陆。封闭的地理环境,才使得我们不可能通过贸易的形式来获得生存的基本需求,才逼迫我们不得不采取自给自足的农耕的生活方式,解决我们生计问题。而即使是在我们中华帝国内部,海路的迅捷和便利也是远不如陆地的。故而,虽然我们在元代曾经使用过海路来替代漕运的一部分的功能,但是它始终是无法替代大运河的。况且,在元代以前,国家的中心都是出于大陆的内部,海路是无法实现帝国内部的商品的流通的。所以海路重要性远不如陆路。
有人总是认为,在唐、宋以及元,我们有十分繁盛的海路海外贸易,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时我们是有如广州、泉州这样的大港口,但是在这些港口从事国际间商业贸易的主体其实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来自于阿拉伯的胡商。其实是他们主宰了当时国际海上贸易。而阿拉伯会和我们产生重要的海上贸易关系,其原因第一是科技的发展使得海上的航行更加安全;其二当时因为中国相对失去对西域中亚的控制,加上西夏等在西部的崛起,使得陆上的贸易成本增加。第三阿拉伯通过扩张,以及与有航海传统的西方人接触,使得他们掌握了优良的航海技术。从阿拉伯作为东方和西方交流的中间商,把我们的火药、指南针等技术传到西方,以及在唐宋传奇小说上记述的众多胡商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实在这段所谓的我们兴盛的海上贸易阶段,我们的作用也是并不是如我们想象地那么重要。
其次,我们只能农桑立国,而不能采用商贸立国的原因,也是和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我们常常自豪于我们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东方无可匹敌。然而这因为如此,加入我们要采取商贸立国的方式,我们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可以和国内市场相匹敌的外部市场的支持。但是,显然,在我们的周边是不存在这样的市场的。同时假如我们选择和西方做商贸,则海路的遥远以及高风险只能通过海路的量来弥补其成本的高昂。但是商品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这样量的增加不一定能带来利润的增加;其次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没有本质提升的情况下,商品数量的增加必然意味着船只数量的增加,而在航海风险一定的情况下,船只的数量的增加也意味着风险的增加;第三对一个专制的政权来说,社会的扁平化是他们所希望的,他们是不希望有任何的组织或者个人可以有巨大的能量。而假如我们要商贸立国,那么无疑是要增强民间的力量,就会损害当权的皇权。这是无法容忍的。所以基于这样的几个因素,在我们就有的体制下面,我们只能采取小农的方式,而不是商贸立国的方式。西方的商贸传统就在于——它们小,交换才能得到自己所没有的生活必需品。
所以,这是因为有这样的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才造就了我们根深蒂固的陆地意识、农耕文化、小农意识;才使得我们没有产生出海洋意识。近年来,海洋的话题一直很引人注目的。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国际贸易的一体化,随着海外的资源对于我们越来越重要,有关海洋的话题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当中。这些年来,我们热衷于谈论大国的崛起,我们热衷于探讨崛起的经验教训。在总结这些经验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话题是逃不开的——就是“海洋”“海洋权益”。我们总是叹息,我们作为一个有着300多万平方千米,近2万千米长海岸线的海洋大国;作为一个曾经领先于世界航海领域的国度,为什么我们没有如西方那样的强烈的“海洋意识”?我也从这个热门的话题如手吧。
近代,国家的沦落,非常令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国家全民“海洋意识”的淡漠。确实,近代西方的发达,很重要的就是建立在对于海洋的开发、开拓上,很重要的就是因为海路的开通,带来的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商业资本的全球化。而我们也确实错过了这样的一个历史的趋势。
那么我们为什么在拥有漫长海岸线,和海洋有亲密接触的情况下,没有如西方一样产生强烈的海洋意识呢?很多人都说是因为我们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的作祟,是因为我们长久来的小农意识。有人认为是中国大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观点都有道理,不过核心,我认为还是在于我们地理环境的天然条件。
比较我们和西方,我们就会发现。西方的海洋的传统是从克里特、迦太基、腓尼基、希腊以至于罗马一脉相承的。而他们对于海洋的探险征服都是与地中海密不可分的。看看地图就会发现,地中海与其说是海,不如说是湖更恰当。没有打通苏伊士运河之前,地中海仅仅通过狭小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连。地中海的四面都是广阔的大陆。因此对于地中海周边的国家和人民来说,在地中海里畅游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各个国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他们来说,海洋(地中海)是他们彼此联系的必由之路。而且相对于陆路的遥远不便来说,地中海的海路使得他们的联系更加便利。而反观我们的地理环境,东边的大海万分开阔,海外尽是些孤悬的岛屿,没有任何的大陆近到古人可以承受的距离。对于迦太基、腓尼基、希腊这样的城邦国度来说,与地中沿岸国家的贸易可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而广阔的大陆也使得他们可以有殖民开拓的空间。“最初建立的是农业性质的殖民地,建立这类殖民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养活母邦的居民。很多殖民地变成了商业殖民地,形成手工业者行会,能在本地和希腊各城市交流产品。”,“从各母邦向外迁徙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人口增长造成的普遍的危机形势。”(《欧洲史》)。但是对于我们的先人来说,一个处于辽阔大陆的居民来说,是不可能从荒芜的海外得到足够的资源和利益,既不能海外殖民,也不能通过海外的贸易满足我们众多人口的生存需要,所以海洋对于我们远没有海洋对于西方来说重要。
当罗马帝国建立以后,当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当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陆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此时的罗马帝国对于海洋的开拓欲望也是不强的。因为此时它也是不可能通过海洋得到它生存的基础,所以它必然内敛收缩。而当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查理曼帝国的骤起骤衰注定了它不可能在海洋上有大的作为,而直到欧洲继续分裂,列国林立,才在亚平宁半岛出现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海洋立国的城邦国家。它们可以以海洋立国,原因也在于它们小国寡民,可以通过海洋贸易得到生存的基础(或者说只能通过贸易的方式);其次,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当时的欧洲,列国林立,陆地的贸易其实是存在巨大的隔阂和壁垒的,所以,通过地中海的海上贸易其实是比起陆地贸易来说更便捷,成本更低,利润更高。有了这样的客观环境,所以它们才会发展出繁盛的航海业。
在亚平宁诸国以后,执海洋牛耳的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吉利等。纵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吉利这些开启地理大发现、开拓开洋的国家,我们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它们国家和人口的规模都是远逊于我们的。所以他们的国内的市场和国内的资源也是远不如我们的。所以他们需要海外的市场和资源。“扩张运动是摆脱伊比利亚经济危机的一种办法。因为这种经济不能满足居民的食品需求。”(《欧洲史》)。葡萄牙、西班牙需要向海洋扩张,需要海外的贸易,需要海外的市场,通过地中海沿着腓尼基、希腊的脚步向非洲进发,向着有着黄金、牛奶的人间天堂——神秘的“东方”进发,本是他们应有的轨迹。但是此时占据地中海周边的是奥斯曼帝国,它既不会容许有人挑战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于西方想通过自己走中亚,然后到达印度、中国——即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也是不支持,或者说是阻碍的。所以在丝绸之路渐渐衰败的时候,西方要发展,要联系东方,必须走海路。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地理环境。英吉利自不用说,孤悬海外,罗马人、诺曼底人、维京人都是通过海洋来到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就是这些外来人的集合,所以他们骨子里就是具有海洋征服欲望的。而西班牙、葡萄牙,身处伊比利亚半岛,三面环海,一边被比利牛斯山脉同欧洲大陆阻隔开。而荷兰,本身就是作为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而存在的。所以海洋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条生存的必然的道路。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背靠地中海的波斯、阿拉伯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就没有孕育出海洋的热情呢?同中华一样,背靠大陆好乘凉——亚非欧三个大陆能够给予他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同时也就是说,他们的国家人口的规模使得他们不得不采用内敛的生存发展方式,而不能采取对外的拓展方式。
再者,如英吉利这样的具有强烈海洋意识的国家,其海洋的忧患意识也是强烈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有着历史和现实的来自海洋的威胁。英吉利已经说到,本身就是海洋入侵的结果;而西班牙、葡萄牙也受到过阿拉伯的海上攻击和占领。反观中华,明代以前是根本没有来自海洋的威胁的。即使是在明代,所谓的倭寇,犹如现代的恐怖主义,是非国家形态的,真正对政权产生威胁的要么是是来自大陆的边缘的游牧民族,要么是来自内部的不安定的农民。所以中国人是必要担心所谓来自海洋的威胁的。
总是有人提到郑和的壮举,谈到相对于西方来说,郑和及其率领的船队是如何地壮观,如何地领先于西方,说明我们的海洋成就如何地伟大。但是细细想来,这样的成就虽然很值得今天的我们骄傲,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民族的海洋意识有(或者说曾经)多么强烈,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正好说明我们内在的,骨子里的陆地意识。为什么这么说?不论这个庞大船队的出航的理由是什么,它的出现,更像是一支威武的皇帝出巡的队伍,它完全就是照搬皇帝陆上出巡的规格和礼制来建造和配置的,只不过皇帝没有亲自出去,而是委派了一个钦差而已。在骨子里,这就是皇帝陆地上出巡的延续,把原本在陆地上用的轿子、马车等工具变成了舟船而已,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一个不同的领域——海洋。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正好说明了我们没有长久的打算。而这种基于皇帝一人之喜好,而非建立在国民基础上的壮举,必然随着人亡而政息。而这种皇帝海上出巡的盛大排场,也必然受到读圣贤书的卫道士们的反对,这种反对其实是和海洋以及陆地是无关的,而是在于儒家的道德理念,在于一个好皇帝是不应该讲排场,而是要勤俭,要爱民。
有人说,我们缺少海洋意识是农耕文化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农耕文化,而不是海洋文化呢?我们的中华大陆自所以会萌生出农耕的文化,其实也是环境的使然。正因为我们西面是山,东面是海,海外尽是岛屿而没有大陆。封闭的地理环境,才使得我们不可能通过贸易的形式来获得生存的基本需求,才逼迫我们不得不采取自给自足的农耕的生活方式,解决我们生计问题。而即使是在我们中华帝国内部,海路的迅捷和便利也是远不如陆地的。故而,虽然我们在元代曾经使用过海路来替代漕运的一部分的功能,但是它始终是无法替代大运河的。况且,在元代以前,国家的中心都是出于大陆的内部,海路是无法实现帝国内部的商品的流通的。所以海路重要性远不如陆路。
有人总是认为,在唐、宋以及元,我们有十分繁盛的海路海外贸易,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时我们是有如广州、泉州这样的大港口,但是在这些港口从事国际间商业贸易的主体其实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来自于阿拉伯的胡商。其实是他们主宰了当时国际海上贸易。而阿拉伯会和我们产生重要的海上贸易关系,其原因第一是科技的发展使得海上的航行更加安全;其二当时因为中国相对失去对西域中亚的控制,加上西夏等在西部的崛起,使得陆上的贸易成本增加。第三阿拉伯通过扩张,以及与有航海传统的西方人接触,使得他们掌握了优良的航海技术。从阿拉伯作为东方和西方交流的中间商,把我们的火药、指南针等技术传到西方,以及在唐宋传奇小说上记述的众多胡商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实在这段所谓的我们兴盛的海上贸易阶段,我们的作用也是并不是如我们想象地那么重要。
其次,我们只能农桑立国,而不能采用商贸立国的原因,也是和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我们常常自豪于我们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东方无可匹敌。然而这因为如此,加入我们要采取商贸立国的方式,我们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可以和国内市场相匹敌的外部市场的支持。但是,显然,在我们的周边是不存在这样的市场的。同时假如我们选择和西方做商贸,则海路的遥远以及高风险只能通过海路的量来弥补其成本的高昂。但是商品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这样量的增加不一定能带来利润的增加;其次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没有本质提升的情况下,商品数量的增加必然意味着船只数量的增加,而在航海风险一定的情况下,船只的数量的增加也意味着风险的增加;第三对一个专制的政权来说,社会的扁平化是他们所希望的,他们是不希望有任何的组织或者个人可以有巨大的能量。而假如我们要商贸立国,那么无疑是要增强民间的力量,就会损害当权的皇权。这是无法容忍的。所以基于这样的几个因素,在我们就有的体制下面,我们只能采取小农的方式,而不是商贸立国的方式。西方的商贸传统就在于——它们小,交换才能得到自己所没有的生活必需品。
所以,这是因为有这样的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才造就了我们根深蒂固的陆地意识、农耕文化、小农意识;才使得我们没有产生出海洋意识。
海洋时代,哪个国家不专制。

我们有发达的农耕文明,土地才是根本,我们在那个时候不缺少财富;欧洲不一样,他们需要财富,需要贸易和掠夺。

经济背景很重要
海洋时代是被逼迫出来的
排版啊!排版啊!眼睛看得冒泡啊!
和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运行有关系。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9-5 13:24 发表
和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运行有关系。

闭关锁国的政策与此有关吧
原帖由 cjp324 于 2007-9-5 13:28 发表

闭关锁国的政策与此有关吧

如果专说明清的禁海令,还是和国防思想有关系。

不过我看还是海外贸易和朱元璋的小农经济社会思想不合才导致被禁的。清也是如此,经济因素和国防需要都促使禁绝海外贸易。


不过要说绝对的禁绝也不是,明清还是允许一定规模的官方海外贸易,只不过属于朝贡贸易和十三行的垄断贸易,对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影响能力不大。况且朝贡贸易中国还赔钱呢
我们本来就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而且可以称得上地大物博。一下子想转到海上去拓展,难!
:D 为什么我们会漠视海洋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一个大湖地中海。:D 所以就没有一个海权思维在政治和贸易构架里面。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9-5 13:45 发表

如果专说明清的禁海令,还是和国防思想有关系。

不过我看还是海外贸易和朱元璋的小农经济社会思想不合才导致被禁的。清也是如此,经济因素和国防需要都促使禁绝海外贸易。


不过要说绝对的禁绝也不是,明清 ...

隆庆开海,常识啊常识
超大贵宾就这水平?
不过要说绝对的禁绝也不是,明清还是允许一定规模的官方海外贸易,只不过属于朝贡贸易和十三行的垄断贸易,对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影响能力不大。况且朝贡贸易中国还赔钱呢
这么短短几句话,居然没句对的,这是种什么样的大能啊。。。;P
]]
原帖由 隼鹰 于 2008-9-9 19:35 发表
别说中国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连岛国日本都漠视海洋

真正能唤醒海洋意识乃是海洋贸易

在中国历史上,离海权时代最近,有机会建立中华海权的也许就是两宋时期

看在你也混SB的份上,咱家送你四字,且去读书
要说海权问题只有元朝最接近了!东征日本、南征爪哇。而且与伊尔汗国的交通曾因窝阔台、察合台两汗国的叛乱不得不走海路。;P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9-5 13:45 发表

如果专说明清的禁海令,还是和国防思想有关系。

不过我看还是海外贸易和朱元璋的小农经济社会思想不合才导致被禁的。清也是如此,经济因素和国防需要都促使禁绝海外贸易。


不过要说绝对的禁绝也不是,明清 ...

敢情明朝中后期,货币实现银本位所需要的几亿两白银是天上掉下来的啊。

明朝时期,中国那么大的国土上才2亿不到,自己的土地都还开发不完,哪里有心思去海上晃悠,再说,除了东南亚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让明朝的海船往哪里去开发?
原帖由 cjp324 于 2007-9-5 13:19 发表
排版啊!排版啊!眼睛看得冒泡啊!



呵呵,冒泡了,看来已经到海洋时代了(开个玩笑)

其实主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有关,和财政主要来源有关,和地理环境有关,也和国防有关。
其实环境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不仅仅是陆地面积够大,而且是沿海环境极其恶劣,每年的夏季台风、冬季东北季风在古代都是致命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足够抵御这些大风的船只、知识!所以即使日本这样的海岛国家也没有形成海权意识!郑氏家族海盗出身,在占据了台湾,有了栖身之所之后海权意识也就淡漠了,以至于后期在海上无所作为了。清朝要是钱其不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海军是可有可无的,即便如此也是施琅等少数几个人磨破嘴皮才换来的海军。
]]
]]
原帖由 aho1111 于 2008-9-11 23:35 发表
拉倒吧,你读过几本宋明海外贸易史的书?
你真要读过这方面的书会说“有机会建立中华海权的也许就是两宋时期”这话?


难道你能否认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吗?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个海外贸易比较重要的时期的就是南明时期的郑成功政权
北方邻居历次南下,把南方的先进物质文化和沿海的航海文明都摧毁了。
不得不重头再来,刚刚有所发展又被摧毁。
如此多灾多难。
这么长的文章没有提到贸易风? 真是白写了
原帖由 aho1111 于 2008-9-9 18:42 发表

隆庆开海,常识啊常识
超大贵宾就这水平?

你对隆庆开海真的了解么?;P 隆庆开海是全国允许做贸易?况且隆庆开海之后全国也不是没再次禁海;P
原帖由 aho1111 于 2008-9-9 18:44 发表
不过要说绝对的禁绝也不是,明清还是允许一定规模的官方海外贸易,只不过属于朝贡贸易和十三行的垄断贸易,对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影响能力不大。况且朝贡贸易中国还赔钱呢
这么短短几句话,居然没句对的,这是种什么 ...

又看了一次我说的话,由于你也没拿出什么料,而我又翻了一遍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基本认定是你错了
原帖由 aho1111 于 2008-9-9 21:23 发表

看在你也混SB的份上,咱家送你四字,且去读书

送你四个字,且去读书
各位别神经病了,漠视海洋是罩子羊下圣旨,让写做河伤论给中华民族定下的一条大罪,其实是为罩子羊做洋奴,搞三百年殖民地做的铺垫.

其实你们反过来想,如果中华民族的祖先漠视陆地,今天我们只能住在某一个小岛上.
原帖由 lidijia 于 2008-9-9 22:39 发表

敢情明朝中后期,货币实现银本位所需要的几亿两白银是天上掉下来的啊。

明朝时期,中国那么大的国土上才2亿不到,自己的土地都还开发不完,哪里有心思去海上晃悠,再说,除了东南亚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让明朝的 ...

几亿两白银么,具体数字还是需要史料的.

大帆船贸易白银流入中国不假,但问题是商业利润并不属于中国人,同样的还有葡萄牙人在澳门做的贸易.中国在清代贸易也是出超,并不妨碍说清代是闭关锁国
]]
当然不是嫖相。大概是贺兰山上某一位。没有开门或者老成谋国什么的。
哦.那是我错怪人家了,我把话修改一下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8-9-12 08:50 发表

又看了一次我说的话,由于你也没拿出什么料,而我又翻了一遍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基本认定是你错了

拿料?拿什么料?就凭你的什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影响能力不大?这就是你所谓的料?
银本位怎么建立的?
朝贡贸易的有薄来厚往一说,你真的研究过?别的不说,知道朝贡贸易的钱三钞七原则吗?
就你也配在海外贸易史上叫我读书?撒泡尿照照自己先
原帖由 隼鹰 于 2008-9-11 23:45 发表


难道你能否认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吗?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个海外贸易比较重要的时期的就是南明时期的郑成功政权

明明是万历时期好不好?
南明郑氏是无根之木,走的下坡路
漠视的原因只有三个字:没必要
明朝前期是不存在禁海的,后来在倭寇的时候禁了一段,但后期还是开的。
另:虽开商是为国策,然私贸实大于国贸也,故可知何故资产萌芽起于明
]]
中国SUNYAN必然完胜乃,人家是伟大的史料编撰大师,乃的书就算是原版的,也不如人家编的正确,因为中国SUNYAN大人是无所不能的VIP。
偶是来看乃被虐待的~[:a6:]
滚!你们都给偶去死口牙!:@
支持吉祥
原帖由 qiang8632 于 2008-9-13 11:58 发表
支持吉祥

同支持: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