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我们为什么会发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36:56
http://www.babytree.com/community/group21668/topic_1774398.html
   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生活会感到头痛的一件事是,美国人还在使用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抛弃的华氏温标。华氏温标的设定非常古怪,把水的冰点定为32度,沸点定为 212度,中间分成180度,不容易记忆和换算。华氏温标这一古怪的设定是历史的产物:德国人华伦海特在1714年发明该温标时把冰、水和盐的混合物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定为0度,把健康人(据说是其妻子)的体温定为96度(后人将其修正为98.6度,即37摄氏度)。

    华伦海特如此设定,显然以为健康人的体温是一个恒定的数值。其实不同的人的体温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身体状态下的体温也不完全一样,甚至一天之内都会有变化。在身体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也不一致。口腔温度在36.1~37.5摄氏度之间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腋下温度偏低约0.3度,肛门温度则偏高约 0.5度。

    所以体温根本就不适合用来定温标。不过,我们既然属于恒温动物,体温的变化还是受到了严格的调控。这个调控中心位于大脑内一个叫视丘下部的区域,它通过两个途径收集体温变化的信息,再发出升温或降温的命令。一个途径是从皮肤上的热、冷感受器送来的信号,这些感受器极其敏感,只要温度升高0.007摄氏度或降低0.012摄氏度,它们就能觉察到。另一个途径是直接感受流经视丘下部的血液温度。如果视丘下部觉得体温过高,就会发出信号,让身体做出降温反应。体内热量主要是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的,减少新陈代谢就可减少热量的来源,让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则能增加热量的散发。反之,如果觉得体温过低,就会增加新陈代谢制造热量,让皮肤血管收缩,或用颤抖的方式让肌肉运动产生热量。

    有时体温会高到超出了正常范围,这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发烧,生病了。其实发烧本身不是病,而是生病的症状。有很多种原因能够导致发烧,最常见的是病菌、病毒感染。这些病原体进入体内后,引起了一连串反应。它们遇到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一种白细胞),刺激它释放白细胞介素之类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随着血液循环到了体温调控中心,刺激那里的细胞释放出前列腺素E2。前列腺E2会使感热神经元的放电速率降低,或者说,把“正常体温”的设定值给调高了,让身体觉得体内热量不足,于是就要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肌肉运动是增加产热的一种快速方法,因此发烧的人会不由自主地颤抖。为了减少散热,皮肤的血管收缩,那里的血液被送到体内深处,因此发烧的人会觉得发冷。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等药物能够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因此它们是很有效的退烧药。

    吃了退烧药,或者病好了,烧退了,体温设定值恢复正常,身体要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就会出汗。所以退烧会导致出汗,但是许多人却倒因为果,误以为是出汗导致了退烧,因而在民间流行着这样的土办法:发烧后多穿衣服、多盖被子,捂出汗来病就会好。

    由此可见,发烧是人体在遇到病原体入侵时产生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一些无脊椎动物在感染了病原体后,也都会出现类似的反应。这不能不让人猜测,发烧是不是进化而来的一种抵御病原体的有效方法? 它在总体上对身体是有益的?

    理论上,体温升高能加速某些免疫反应,比如能加速白细胞的增殖和运动,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并能抑制某些对温度敏感的病原体的增殖等等,这些都有助于身体的康复。动物实验支持这一猜测。让蜥蜴感染病菌,体温较高的,则生存率也较高。人为升高老鼠、兔子、猪、狗等哺乳动物的体温,发现它们对某些病毒、病菌的抵抗力增加了。初步的人体临床试验也表明发烧可能有些好处。例如,小孩患水痘,从发烧、出疹到完全结痂,大约要1周,如果用扑热息痛退烧,和用安慰剂相比,这个病程要多一天。成人患普通感冒后服用阿司匹林,鼻涕里感冒病毒的量要比服用安慰剂的人多。

    当然,如果体温过高也是有害的。如果是高烧(肛门温度高于41摄氏度),会对细胞、组织造成损伤,也可能导致身体丧失了对体温的调控。当体温达到42摄氏度时,感热神经元的放电速率达到了最高峰,感冷神经元的放电速率则跌到了最低谷,无法对体温做进一步的调控。因此一旦发高烧,会很危险,必须立即采取手段让体温下降。

    但是如果是一般的发烧,却未必就要急着吃药退烧。在通常情况下,吃退烧药只是让病人觉得舒服一些,无助于身体康复,反而可能还会有所延误。至于“××退热颗粒”、“××清热颗粒”之类的传统药物,连是否真有退烧的疗效都很值得怀疑,服用它们更是有害无益。

http://www.babytree.com/community/group21668/topic_1774398.html
   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生活会感到头痛的一件事是,美国人还在使用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抛弃的华氏温标。华氏温标的设定非常古怪,把水的冰点定为32度,沸点定为 212度,中间分成180度,不容易记忆和换算。华氏温标这一古怪的设定是历史的产物:德国人华伦海特在1714年发明该温标时把冰、水和盐的混合物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定为0度,把健康人(据说是其妻子)的体温定为96度(后人将其修正为98.6度,即37摄氏度)。

    华伦海特如此设定,显然以为健康人的体温是一个恒定的数值。其实不同的人的体温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身体状态下的体温也不完全一样,甚至一天之内都会有变化。在身体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也不一致。口腔温度在36.1~37.5摄氏度之间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腋下温度偏低约0.3度,肛门温度则偏高约 0.5度。

    所以体温根本就不适合用来定温标。不过,我们既然属于恒温动物,体温的变化还是受到了严格的调控。这个调控中心位于大脑内一个叫视丘下部的区域,它通过两个途径收集体温变化的信息,再发出升温或降温的命令。一个途径是从皮肤上的热、冷感受器送来的信号,这些感受器极其敏感,只要温度升高0.007摄氏度或降低0.012摄氏度,它们就能觉察到。另一个途径是直接感受流经视丘下部的血液温度。如果视丘下部觉得体温过高,就会发出信号,让身体做出降温反应。体内热量主要是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的,减少新陈代谢就可减少热量的来源,让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则能增加热量的散发。反之,如果觉得体温过低,就会增加新陈代谢制造热量,让皮肤血管收缩,或用颤抖的方式让肌肉运动产生热量。

    有时体温会高到超出了正常范围,这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发烧,生病了。其实发烧本身不是病,而是生病的症状。有很多种原因能够导致发烧,最常见的是病菌、病毒感染。这些病原体进入体内后,引起了一连串反应。它们遇到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一种白细胞),刺激它释放白细胞介素之类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随着血液循环到了体温调控中心,刺激那里的细胞释放出前列腺素E2。前列腺E2会使感热神经元的放电速率降低,或者说,把“正常体温”的设定值给调高了,让身体觉得体内热量不足,于是就要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肌肉运动是增加产热的一种快速方法,因此发烧的人会不由自主地颤抖。为了减少散热,皮肤的血管收缩,那里的血液被送到体内深处,因此发烧的人会觉得发冷。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等药物能够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因此它们是很有效的退烧药。

    吃了退烧药,或者病好了,烧退了,体温设定值恢复正常,身体要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就会出汗。所以退烧会导致出汗,但是许多人却倒因为果,误以为是出汗导致了退烧,因而在民间流行着这样的土办法:发烧后多穿衣服、多盖被子,捂出汗来病就会好。

    由此可见,发烧是人体在遇到病原体入侵时产生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一些无脊椎动物在感染了病原体后,也都会出现类似的反应。这不能不让人猜测,发烧是不是进化而来的一种抵御病原体的有效方法? 它在总体上对身体是有益的?

    理论上,体温升高能加速某些免疫反应,比如能加速白细胞的增殖和运动,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并能抑制某些对温度敏感的病原体的增殖等等,这些都有助于身体的康复。动物实验支持这一猜测。让蜥蜴感染病菌,体温较高的,则生存率也较高。人为升高老鼠、兔子、猪、狗等哺乳动物的体温,发现它们对某些病毒、病菌的抵抗力增加了。初步的人体临床试验也表明发烧可能有些好处。例如,小孩患水痘,从发烧、出疹到完全结痂,大约要1周,如果用扑热息痛退烧,和用安慰剂相比,这个病程要多一天。成人患普通感冒后服用阿司匹林,鼻涕里感冒病毒的量要比服用安慰剂的人多。

    当然,如果体温过高也是有害的。如果是高烧(肛门温度高于41摄氏度),会对细胞、组织造成损伤,也可能导致身体丧失了对体温的调控。当体温达到42摄氏度时,感热神经元的放电速率达到了最高峰,感冷神经元的放电速率则跌到了最低谷,无法对体温做进一步的调控。因此一旦发高烧,会很危险,必须立即采取手段让体温下降。

    但是如果是一般的发烧,却未必就要急着吃药退烧。在通常情况下,吃退烧药只是让病人觉得舒服一些,无助于身体康复,反而可能还会有所延误。至于“××退热颗粒”、“××清热颗粒”之类的传统药物,连是否真有退烧的疗效都很值得怀疑,服用它们更是有害无益。

退不退热吃过便知,理论是正确的,态度是牢骚的
小孩发烧不一定是感冒
理论是理论,现实是残酷的。你可以拿自己的亲身骨肉去实践你的理论知识,但也得承担万一失败的代价。
盲目退烧,和盲目止咳都是一样有害的。

发烧和咳嗽,都是抗病反应,不反应反而会出事。我就是盲目喝止咳药,结果咳嗽闹成了肺炎。
小儿发烧不超过39度,不要吃药...
一发烧,老人总是很担心,怕把娃烧坏了
嗯,的确有小孩脑子烧坏过...
那个什么美林,孩子发烧医院都给开的。退烧确实有用可是也不敢给孩子吃了。
方舟子还是对中医一如既往的偏见啊...
超级大的营 发表于 2013-5-19 22:32
一发烧,老人总是很担心,怕把娃烧坏了
按方舟子的说法41度以上才会出现烧坏的问题。

保险一点,40度以下应当是没问题的。
方舟子还说女性月经性生活没事呢?
他的大部分话可以信,小部分就是仁者见仁了
方说的都是医学界的主流观点啊,一点问题都没有。要补充的是,38.5以下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可以考虑吃退烧药,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或者美林(布诺芬,6个月以下不能服用)都可以,还要严格按照剂量服用,这两种药都是十分安全的。当然还要查明发烧原因,可以验一个血常规加c反应蛋白来确定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如果细菌感染要用到抗生素,就要足量足疗程使用。
BOREAS 发表于 2013-5-31 10:41
方说的都是医学界的主流观点啊,一点问题都没有。要补充的是,38.5以下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可以考虑吃退 ...
关键最后一句有私货...
小萮儿 发表于 2013-5-31 11:28
关键最后一句有私货...
呵呵,等你高烧40度你还吃“××退热颗粒”、“××清热颗粒”看看,那些可不是退烧药哦!而且连不良反应都未明哦
太高深了
如何解释捂一身汗后确实会退烧或者感冒痊愈?
小萮儿 发表于 2013-5-31 11:28
关键最后一句有私货...
不良反应:未明
副作用:未明
禁忌:未明
yybss 发表于 2013-6-2 22:59
如何解释捂一身汗后确实会退烧或者感冒痊愈?
如果感冒好了,退烧,就出了一身的汗

如果感冒没好,不退烧,怎么捂都不出汗,还发冷
Howard 发表于 2013-6-3 11:25
如果感冒好了,退烧,就出了一身的汗

如果感冒没好,不退烧,怎么捂都不出汗,还发冷
比如喝碗热汤,捂上被子——出汗——退烧,或者痊愈,或者暂时退烧,这个很常见吧,怎么解释呢?明明我是主动措施,导致出汗,难道每次都是正好感冒发热好了,被动出汗?
yybss 发表于 2013-6-3 12:30
比如喝碗热汤,捂上被子——出汗——退烧,或者痊愈,或者暂时退烧,这个很常见吧,怎么解释呢?明明我是 ...
那感冒喝热汤好了,比吃药还管用

反正看疗效呗...
楼主头像为何被屏蔽了?
Howard 发表于 2013-6-3 22:17
那感冒喝热汤好了,比吃药还管用
讲道理,不要耍小孩脾气。
yybss 发表于 2013-6-4 16:43
讲道理,不要耍小孩脾气。
一点脾气都没有,感冒喝热汤治疗的好方法,给同事们推荐了,总比吃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