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各地的藩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10:26
北平布政使司 北平府 燕王府

万全都指挥使司 宣府左卫 谷王府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 大宁卫 宁王府

山东布政使司 济南府历城县 德王府

山东布政使司 济南府武定州 汉王府

山东布政使司 兗州府滋阳县 鲁王府

山东布政使司 兗州府沂州 泾王府

山东布政使司 青州府益都县 齐王府、汉王府、衡王府

辽东都指挥使司 广宁卫 辽王府

辽东都指挥使司 沈阳中卫 沈王府

辽东都指挥使司 三万卫 韩王府

山西布政使司 太原府阳曲县 晋王府

山西布政使司 潞安府长治县 沈王府

山西布政使司 大同府大同县 代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开封府祥符县 周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开封府钧州 徽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河南府洛阳县 伊王府、福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汝宁府汝阳县 秀王府、崇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南阳府南阳县 唐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怀庆府河内县 卫王府、郑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卫辉府汲县 汝王府、潞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彰德府安阳县 赵王府

i陕西布政使司 西安府长安县 秦王府

陕西布政使司 凤翔府凤翔县 郑王府

陕西布政使司 汉中府南郑县 瑞王府

陕西布政使司 庆阳府安化县 庆王府

陕西布政使司 平凉府平凉县 安王府、韩王府

陕西布政使司 临洮府兰州 肃王府

陕西布政使司 岷州卫 岷王府

陕西布政使司 宁夏卫 庆王府F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甘州左卫 肃王府

四川布政使司 成都府成都县 蜀王府

四川布政使司 保宁府阆中县 雍王府、寿王府

四川布政使司 叙州府宜宾县 申王府

江西布政使司 南昌府南昌县 豫王府、宁王府

江西布政使司 饶州府鄱阳县 淮王府

江西布政使司 建昌府南城县 荆王府、益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武昌府江夏县 楚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黄州府蕲州 荆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安陆州 兴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安陆州钟祥县 郢王府、梁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德安府安陆县 兴王府、岐王府、寿王府、景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荆州府江陵县 湘王府、辽王府、惠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襄阳府襄阳县 襄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长沙府长沙县 潭王府、谷王府、襄王府、吉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常德府武陵县 荣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衡州府衡阳县 雍王府、桂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宝庆府武冈州 岷王府.

浙江布政使司 杭州府钱塘县 吴王府

浙江布政使司 衢州府西安县 越王府

广东布政使司 韶州府曲江县 淮王府

广西布政使司 桂林府临桂县 靖江王府

云南布政使司 云南府昆明县 岷王府、滕王府

资料来自互联网北平布政使司 北平府 燕王府

万全都指挥使司 宣府左卫 谷王府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 大宁卫 宁王府

山东布政使司 济南府历城县 德王府

山东布政使司 济南府武定州 汉王府

山东布政使司 兗州府滋阳县 鲁王府

山东布政使司 兗州府沂州 泾王府

山东布政使司 青州府益都县 齐王府、汉王府、衡王府

辽东都指挥使司 广宁卫 辽王府

辽东都指挥使司 沈阳中卫 沈王府

辽东都指挥使司 三万卫 韩王府

山西布政使司 太原府阳曲县 晋王府

山西布政使司 潞安府长治县 沈王府

山西布政使司 大同府大同县 代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开封府祥符县 周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开封府钧州 徽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河南府洛阳县 伊王府、福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汝宁府汝阳县 秀王府、崇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南阳府南阳县 唐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怀庆府河内县 卫王府、郑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卫辉府汲县 汝王府、潞王府

河南布政使司 彰德府安阳县 赵王府

i陕西布政使司 西安府长安县 秦王府

陕西布政使司 凤翔府凤翔县 郑王府

陕西布政使司 汉中府南郑县 瑞王府

陕西布政使司 庆阳府安化县 庆王府

陕西布政使司 平凉府平凉县 安王府、韩王府

陕西布政使司 临洮府兰州 肃王府

陕西布政使司 岷州卫 岷王府

陕西布政使司 宁夏卫 庆王府F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甘州左卫 肃王府

四川布政使司 成都府成都县 蜀王府

四川布政使司 保宁府阆中县 雍王府、寿王府

四川布政使司 叙州府宜宾县 申王府

江西布政使司 南昌府南昌县 豫王府、宁王府

江西布政使司 饶州府鄱阳县 淮王府

江西布政使司 建昌府南城县 荆王府、益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武昌府江夏县 楚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黄州府蕲州 荆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安陆州 兴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安陆州钟祥县 郢王府、梁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德安府安陆县 兴王府、岐王府、寿王府、景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荆州府江陵县 湘王府、辽王府、惠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襄阳府襄阳县 襄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长沙府长沙县 潭王府、谷王府、襄王府、吉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常德府武陵县 荣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衡州府衡阳县 雍王府、桂王府

湖广布政使司 宝庆府武冈州 岷王府.

浙江布政使司 杭州府钱塘县 吴王府

浙江布政使司 衢州府西安县 越王府

广东布政使司 韶州府曲江县 淮王府

广西布政使司 桂林府临桂县 靖江王府

云南布政使司 云南府昆明县 岷王府、滕王府

资料来自互联网
有一点我搞不清楚,为什么藩王前面要加布政使司???貌似那是朝廷在地方的行政官邸啊.一般藩王是不能干涉朝廷的地方内政吧?
应该是番邸所处的行政区,明代巡抚还是未定职,只是临时由中央派到地方巡抚的,当时布政使才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9-1 22:49 发表
应该是番邸所处的行政区,明代巡抚还是未定职,只是临时由中央派到地方巡抚的,当时布政使才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
相当于现在的省.
当时划定的与现在的省域还有不少的偏差。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9-1 22:49 发表
应该是番邸所处的行政区,明代巡抚还是未定职,只是临时由中央派到地方巡抚的,当时布政使才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虽然名义是皇子龙孙,但是感觉这些所谓的藩王,之藩后就受朝廷的监视,布政使司虽然对藩王称臣子之礼,但是瞧着不对,向上一报,想拿就拿了,特别是锦衣卫.很厉害哦
]]
最高行政长官应该是转运使吧
朱元璋为巩固朱家王朝,一方面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又实行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矛盾的政策,即分封诸皇子为王,用他们“屏藩王室”。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于加强对北方蒙古马队的防御,一是为了防止朝廷中奸臣篡夺皇位。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子,除一子为皇太子,另一子出生不久即死外,先后分封二十四子为王,又分封一个从孙为王,共有二十五王,使之出镇全国各地。一部分镇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扰。他们东起辽东,西迄甘肃,各守据点,保卫着边防的前线,如燕王朱棣镇北平(今北京),宁王朱权镇大宁(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城),谷王朱穗镇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称为"守边"九王。其他则星罗棋布,分驻内地。如周王镇开封,楚王镇武昌,潭王镇长沙,蜀王镇成都,鲁王镇兖州等。为了使诸王发挥应有的作用,朱元璋规定各王府均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共三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在诸王中,以北方诸王的势力最大。如宁王有甲士八万,战车六千。而燕王和晋王权力尤高,如中央派来的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均受其节制,甚至朱元璋允许此二王扩展其军事势力,军中事大者方才奏闻。

为防朝廷中奸臣篡位,朱元璋规定诸王可以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必要时得以“奉大子密诏”,领兵“靖难”。为防止诸王跋扈难制,朱元璋又允许以后皇帝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朱元璋以为事可万全了,但分封制度不免引起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甚至导致尾大不掉,造成分裂和割据。果然,朱元璋一死,分封之祸就降临了。 靖难之役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即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燕王朱棣的同母弟),把他废为庶人,又幽代王于大同,囚齐王于京师,湘王自焚死。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布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燕王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燕王,但是没有成功,燕王朱棣即起兵南下。这时建文帝已无大将可用,因为元功宿将早已被朱元璋收拾掉,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纨绔子弟李景隆继续讨伐,均被朱棣打得大败。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结果朱棣得胜,占领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图1-5)是为明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明成祖即位以后,继续执行朱元璋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他接受"靖难"的教训,首先积极进行削藩。在北方操兵柄的诸王,有的被迁至南方,如宁王被徙于南昌;有的被削去护卫,如代王、辽王;有的被废为庶人,如齐玉、谷王。从此诸王的势力大为削弱了,军政大权更集中于皇帝。他又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建立了紫禁城。迁都北京有利于巩固北部边防,又能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
原帖由 dadasuancai 于 2007-9-1 23:19 发表
最高行政长官应该是转运使吧



兄弟转运使是管盐政的,不是地方行政长官:L
唉,要是有他们的名字就更好了
太费劲,得从明史里一个一个的找:L
明朝很大程度上是被吃垮了的
朱元璋的小农个性决定了很多事情
我也认同这个道理。

很多人说明朝亡于外敌入侵和农民起义,我个人认为土地兼并才最大的亡国祸因,这些藩王和官僚;士绅们占据大量土地却不纳粮不当差,国家税收重担完全压在普通百姓身上,想想偌大个帝国年税收不过几百万两而已,就可知道其弊端之大,明末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只能依附大地主做佃户实际却是农奴,加上天灾和为抵御外敌和满足皇帝的淫奢的需要而大量加收的税银,农民为活命只能造反,最后内部之疾终于使大明帝国轰然倒地!:L

由此鄙人更觉得雍正值得称道!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强制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一举革除了千百年来中国封建制度的第一大弊端!
我想还有个问题是明代对于宗亲的全包政策:明洪武十二年,封周王玗河南。当时开封,只有一个周王府,百年后,河南郡王有三十九,辅国将军二百一十二,奉国将军二百四十四,中尉不计其数。洪武初,山西只有一晋王,每年支禄米一万石,到嘉靖时,这一支已经发展到二千八百五十一人的庞大队伍。嘉靖四十一年,全国供京师粮食四百万石,而宗室诸府的禄米开支却要八百五十三万石。
宗室问题一直都是中国各封建王朝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