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官方统计和民间统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0:27:09
潘璠 刊发时间:2007-08-28 09:40:45 光明观察  访问量:28

  8月25日,《北京青年报》刊发张贵峰先生的文章,就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引发的质疑,提出“民间统计要成为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并举出了福布斯排行榜的例子。他希望“一旦民间统计得到充分发展壮大,不仅能构成对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而且通过民间统计与官方统计,以及民间统计内部之间相互
的借鉴、参照、竞争,能起到矫正和维护统计数据真实和准确性的作用”。

  张先生和其他一些评论人士的出发点是好的,中国的统计工作也需要改进。但是,他们对统计工作和统计指标的认识还是存在误解。比如很多人一方面说平均工资太笼统,不应该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职务的人都放到一块;但另一方面又说应该把房价都纳入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计算范围。到底是分细一点好呢,还是笼而统之好呢?其实,诸如平均工资、CPI等许多指标,能够说明一定问题,但也只能说明一定问题。平均工资确实应该公布进一步细分的数据,但有关部门若以此做为工伤赔付标准,总比用平均线以下的某个行业的低标准更有利于被赔偿者吧?CPI不含房价,但还有一个房屋销售指数的统计,拿来一起用就是了。

  至于张先生提到的官方统计和民间统计问题,笔者在此也接过话茬,再多说几句。

  什么叫官方统计?官方者,政府也。顾名思义,官方统计就是政府统计。既包括由政府统计部门进行的统计,也包括其他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的统计。纵观世界各国,有政府就有政府统计。在许多市场经济的国家,或许没有其他一些在我们这里很强势的政府机构,但政府统计机构是一定要有的。有些国家,政府统计集中在相对强大的国家统计局里,如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有些国家,政府统计则多分散在政府各部,如美国、日本等。官方统计在统计的大格局中确实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在国际统计学会(ISI)的大旗下,国际官方统计学会(IAOS)属于重要的一级分会,这是极个别按统计主体而不是按统计学科分类的分会,其旗帜下还有诸多如区域与城市统计学会这样的二级分会。官方统计的性质及重要性由此窥见一斑。

  官方统计的范围,也就是政府职能涉及的范围。市场调节也好,自由经济也罢,政府都要掌握最基本的国情国力。否则,连一个国家有多少人、吃多少饭都不知道,岂不是要国将不国了?所以,许多国家对官方统计都是充分重视的。一是设立了相应的机构,配备了必要的人员;二是在经费上予以保障,统计部门的经费要经过议会审定,按时拨付;三是给与行政和法律的支持。比如,即使在一些非洲国家,为了保证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甚至可以采用全国戒严这样的有力措施。  

  中国的统计事业在不断发展。中国的官方统计在把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方面,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人为干扰统计数据的因素仍不能排除,这或许是影响官方统计公信力和权威性的重要原因,但决不是影响数据质量的唯一原因。如果做一个假设,排除弄虚作假的因素,要做好中国的官方统计,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一是正处在发展阶段,人口居世界之最,国土面积也位居前列,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二是正处在过渡阶段,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经营方式的统计对象差别大,变化也快;三是正处在建设阶段,今年的地图到明年就成了过期的皇历。这些都加大了统计工作的难度。此外,在北京这样的首善之区,尚需要通过一月一天的排队日来呼唤公民的公德意识,让企业、个人自觉配合调查、确保数据质量又谈何容易?比如,很多人对居民收入数据颇有微词,但即使是一些领导、专家、代表、委员,对履行统计义务也是退避三舍,能推就推。

  既然如此,是否更证明了非官方统计存在的必要性呢?确实,民间统计在国内外都是一种普遍存在。但同官方统计相比,民间统计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其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尽相同的。所谓民间统计,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一些官方统计数据、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和微观统计资料,进行统计评价和分析研究。比如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所做过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评价分析;另一类是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所进行的各种民意调查。如美国的盖洛普公司、我国的零点公司等。可以看出,民间统计与官方统计作用不同,性质也不同,各有各的领域和范围,彼此是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而并非是一种相互验证的重复统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确实鲜见民间统计涉及官方统计的领域、特别是对国情国力的宏观指标进行统计的先例。因为民间统计不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授权和经费支持。

  我国开展真正意义的民间统计时间还短,主要涉及范围有限的抽样调查,且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张先生举出了《福布斯》的例子,这只是杂志社利用掌握的资料和影响力做的排行,而不是说他们建立了一套专门的统计制度。当前,中外所有的相关专家可以从逻辑关系、匹配程度等诸方面对官方数据进行评估,但很难用现有的民间统计颠覆并替代官方统计。

  中国经过第一次经济普查确定,2004年的经济总量由原先的近16万亿元上升到18.3万亿元。虽然“山也还是那座山哟”,但我们对山有了更接近实际的认识。而认识的变化,是通过增加官方统计的投入而实现的。此前,国内外非官方人士对中国的总量和增速可以说是见仁见智。有的国外专家说增速也就在+2%到—2%之间,也有的外国专家说增速不是9%--10%左右,至少在16%以上。笔者曾经参加过一个课题评审,一位专家说官方的收入统计不准确,而他推荐的一位权威专家的调查,竟然以只相当于官方统计几百分之一的样本代表全国人民。去年以来,一些有影响的非官方统计数据,如“85.3%的人感觉自己的生活负担比10年前更重了”、“北京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53岁”、“15%的男人给别人养孩子”等等,有的并没有公布抽样的比例、样本的分布等最重要的要素,有的则以很小一个局部代替了相当大的一个总体,有的则完全就是张冠李戴。

  无论是官方统计还是民间统计,要赢得社会信任,都应该更加公开透明地运作。比如,把调查的口径范围、指标解释、计算方法、样本选取告知公众。此外,我倒是希望能有多一些专家学者、代表委员,包括张先生这样有正义感的社会各界人士,愿意并能够通过一定得程序,到官方统计机构挂职或兼职,当领导、当顾问、当卧底都行,当填表人、记帐户、电话访问员当然更好。这样,一定有利于把官方统计置于更加透明的社会监督之下,也有利于使各方人士增加对官方统计乃至整体统计工作的认识和了解。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8/28/content_661941.htm潘璠 刊发时间:2007-08-28 09:40:45 光明观察  访问量:28

  8月25日,《北京青年报》刊发张贵峰先生的文章,就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引发的质疑,提出“民间统计要成为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并举出了福布斯排行榜的例子。他希望“一旦民间统计得到充分发展壮大,不仅能构成对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而且通过民间统计与官方统计,以及民间统计内部之间相互
的借鉴、参照、竞争,能起到矫正和维护统计数据真实和准确性的作用”。

  张先生和其他一些评论人士的出发点是好的,中国的统计工作也需要改进。但是,他们对统计工作和统计指标的认识还是存在误解。比如很多人一方面说平均工资太笼统,不应该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职务的人都放到一块;但另一方面又说应该把房价都纳入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计算范围。到底是分细一点好呢,还是笼而统之好呢?其实,诸如平均工资、CPI等许多指标,能够说明一定问题,但也只能说明一定问题。平均工资确实应该公布进一步细分的数据,但有关部门若以此做为工伤赔付标准,总比用平均线以下的某个行业的低标准更有利于被赔偿者吧?CPI不含房价,但还有一个房屋销售指数的统计,拿来一起用就是了。

  至于张先生提到的官方统计和民间统计问题,笔者在此也接过话茬,再多说几句。

  什么叫官方统计?官方者,政府也。顾名思义,官方统计就是政府统计。既包括由政府统计部门进行的统计,也包括其他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的统计。纵观世界各国,有政府就有政府统计。在许多市场经济的国家,或许没有其他一些在我们这里很强势的政府机构,但政府统计机构是一定要有的。有些国家,政府统计集中在相对强大的国家统计局里,如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有些国家,政府统计则多分散在政府各部,如美国、日本等。官方统计在统计的大格局中确实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在国际统计学会(ISI)的大旗下,国际官方统计学会(IAOS)属于重要的一级分会,这是极个别按统计主体而不是按统计学科分类的分会,其旗帜下还有诸多如区域与城市统计学会这样的二级分会。官方统计的性质及重要性由此窥见一斑。

  官方统计的范围,也就是政府职能涉及的范围。市场调节也好,自由经济也罢,政府都要掌握最基本的国情国力。否则,连一个国家有多少人、吃多少饭都不知道,岂不是要国将不国了?所以,许多国家对官方统计都是充分重视的。一是设立了相应的机构,配备了必要的人员;二是在经费上予以保障,统计部门的经费要经过议会审定,按时拨付;三是给与行政和法律的支持。比如,即使在一些非洲国家,为了保证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甚至可以采用全国戒严这样的有力措施。  

  中国的统计事业在不断发展。中国的官方统计在把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方面,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人为干扰统计数据的因素仍不能排除,这或许是影响官方统计公信力和权威性的重要原因,但决不是影响数据质量的唯一原因。如果做一个假设,排除弄虚作假的因素,要做好中国的官方统计,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一是正处在发展阶段,人口居世界之最,国土面积也位居前列,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二是正处在过渡阶段,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经营方式的统计对象差别大,变化也快;三是正处在建设阶段,今年的地图到明年就成了过期的皇历。这些都加大了统计工作的难度。此外,在北京这样的首善之区,尚需要通过一月一天的排队日来呼唤公民的公德意识,让企业、个人自觉配合调查、确保数据质量又谈何容易?比如,很多人对居民收入数据颇有微词,但即使是一些领导、专家、代表、委员,对履行统计义务也是退避三舍,能推就推。

  既然如此,是否更证明了非官方统计存在的必要性呢?确实,民间统计在国内外都是一种普遍存在。但同官方统计相比,民间统计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其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尽相同的。所谓民间统计,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一些官方统计数据、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和微观统计资料,进行统计评价和分析研究。比如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所做过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评价分析;另一类是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所进行的各种民意调查。如美国的盖洛普公司、我国的零点公司等。可以看出,民间统计与官方统计作用不同,性质也不同,各有各的领域和范围,彼此是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而并非是一种相互验证的重复统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确实鲜见民间统计涉及官方统计的领域、特别是对国情国力的宏观指标进行统计的先例。因为民间统计不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授权和经费支持。

  我国开展真正意义的民间统计时间还短,主要涉及范围有限的抽样调查,且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张先生举出了《福布斯》的例子,这只是杂志社利用掌握的资料和影响力做的排行,而不是说他们建立了一套专门的统计制度。当前,中外所有的相关专家可以从逻辑关系、匹配程度等诸方面对官方数据进行评估,但很难用现有的民间统计颠覆并替代官方统计。

  中国经过第一次经济普查确定,2004年的经济总量由原先的近16万亿元上升到18.3万亿元。虽然“山也还是那座山哟”,但我们对山有了更接近实际的认识。而认识的变化,是通过增加官方统计的投入而实现的。此前,国内外非官方人士对中国的总量和增速可以说是见仁见智。有的国外专家说增速也就在+2%到—2%之间,也有的外国专家说增速不是9%--10%左右,至少在16%以上。笔者曾经参加过一个课题评审,一位专家说官方的收入统计不准确,而他推荐的一位权威专家的调查,竟然以只相当于官方统计几百分之一的样本代表全国人民。去年以来,一些有影响的非官方统计数据,如“85.3%的人感觉自己的生活负担比10年前更重了”、“北京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53岁”、“15%的男人给别人养孩子”等等,有的并没有公布抽样的比例、样本的分布等最重要的要素,有的则以很小一个局部代替了相当大的一个总体,有的则完全就是张冠李戴。

  无论是官方统计还是民间统计,要赢得社会信任,都应该更加公开透明地运作。比如,把调查的口径范围、指标解释、计算方法、样本选取告知公众。此外,我倒是希望能有多一些专家学者、代表委员,包括张先生这样有正义感的社会各界人士,愿意并能够通过一定得程序,到官方统计机构挂职或兼职,当领导、当顾问、当卧底都行,当填表人、记帐户、电话访问员当然更好。这样,一定有利于把官方统计置于更加透明的社会监督之下,也有利于使各方人士增加对官方统计乃至整体统计工作的认识和了解。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8/28/content_661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