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封建制”?——孙悟彻明确回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1:08:39
封建制,性质就是农奴制。
具体就是:帝王(天子)把能够控制(影响)的区域,划分成若干块(连同土地上的人口),分封(赏赐)给他的亲戚、功臣,让他们建立自己的国家。
中国从西周开始,就实行了封建制,也就是农奴制。这些封建小国家的主人(封建主、农奴主、领主),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只能称为“国君”,但是不能称为“王”,譬如姜太公,其实,姜太公属于“伯”级。只有周王,才能称为“王”。这些小国家,可以自己制定政策、货币、军队、文字等等。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实行雇农制,坚决取消封建制(分封制),设立郡县政府,由皇帝直接领导,统一协调利用资源,譬如水利。国家领导人只有一个,称为“皇帝”,不再称为“王”。譬如刘邦,消灭项羽之后,各路诸侯王建议他不能再与大家平起平坐称“王”了,于是改称“皇帝”,刘邦的亲爹从此也不敢接见儿子了。封建制,性质就是农奴制。
具体就是:帝王(天子)把能够控制(影响)的区域,划分成若干块(连同土地上的人口),分封(赏赐)给他的亲戚、功臣,让他们建立自己的国家。
中国从西周开始,就实行了封建制,也就是农奴制。这些封建小国家的主人(封建主、农奴主、领主),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只能称为“国君”,但是不能称为“王”,譬如姜太公,其实,姜太公属于“伯”级。只有周王,才能称为“王”。这些小国家,可以自己制定政策、货币、军队、文字等等。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实行雇农制,坚决取消封建制(分封制),设立郡县政府,由皇帝直接领导,统一协调利用资源,譬如水利。国家领导人只有一个,称为“皇帝”,不再称为“王”。譬如刘邦,消灭项羽之后,各路诸侯王建议他不能再与大家平起平坐称“王”了,于是改称“皇帝”,刘邦的亲爹从此也不敢接见儿子了。
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之下,苏联历史学家以社会生产力为主,来划分社会性质: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青铜器时代是奴隶社会,铁器时代是封建社会,大机器时代是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分为两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历史学家”,刻板地坚持苏联的观点,把中国战国时期发明并开始使用铁器为分界点,之前的夏、商、周划为奴隶社会,之后的统统为封建社会;以吕振羽为代表的“严肃历史学家”,按历史当时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特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婚姻方式,把夏定性为父系氏族公社、商为奴隶制、周为农奴制、秦始皇开始实行雇农制(佃农制)。
奴隶、农奴、雇农的区别

奴隶制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奴隶主与奴隶。奴隶是领主的私有财产,是“会说话的工具”,可以买卖,随意处置、杀害。奴隶都戴着镣铐,工作时有人监视、督促,睡觉时被集中关押。奴隶的一切劳动成果都属于奴隶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农奴制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领主与农奴。土地国有,层层分封,不允许买卖。农奴依附于领主,领主分配给农奴一块份地,份地上的产物归农奴所有;农奴必须在“公地”上劳动,产物归领主所有。农奴不戴镣铐,自由劳动,不受监视。农奴有自己的家室、工具,独立经营,祖孙世业,但不许自由迁移,如果逃跑,被领主抓住了,可以任意处置。没有买卖农奴的事情,只有个别领主之间以田换马、以人偿田、以田换田的事情。总之,农奴具有“半人身自由”。
雇农制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地主与雇农。土地私有,自由买卖;雇农可以自由迁徙、可以买卖土地。雇农在法律上、人格上、自由上,与地主平等,具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总结: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农奴具有“半人身自由”,雇农具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中国的雇农制,后来达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程度,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马克思,由于缺乏详细资料,实在不了解中国社会情况,没有定性为封建社会,只是笼统地划归“亚细亚生产方式”。就连“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怎么回事,马克思自己也不清楚。
中国历史学家若干派别互相争吵,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两派之间也互相争吵。40年代,在抗日战争时期,吕振羽提出:中国现实的社会性质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毛泽东采纳,郭沫若等停止了争论。
我孙悟彻学的是山东经济学院会计系,不是历史专业。当时,我后来放弃了郭沫若的历史观点,认同吕振羽的观点。同时,我也有个笼统的观点:西周开始的封建制(农奴制),为正统的(普通的)封建社会;秦始皇开始的雇农制,也属于“封建社会”,但是,这是高级的封建社会。这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正统阶段”有点相似。只是,相对于“正统”,这种“高级封建社会”与“初级社会主义阶段”是极其个别的、极其特殊的。
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英国、法国、日本实行的是农奴制,中国实行的是雇农制,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
农奴制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领主与农奴。土地国有,层层分封;农奴是领主的财产;庄园封闭政权。
雇农制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地主与雇农。土地私有,自由买卖;雇农可以自由迁徙;郡县统一政府。
中国早在秦始皇时,就全面地实行了郡县制、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人口自由迁徙,从农奴制彻底进步为雇农制。
而英国、法国,则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才废除领主特权、实行土地私有制,通过《人权宣言》才把农奴解放为农民。
日本直到明治维新时,才废藩置县、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请看我孙悟彻的《“初税亩”全析》、《中国社会革命史简析》、《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这么长?》。


“初税亩”全析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四种基本土地制度:领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户土地所有制、集体土地所有制。
是“初税亩”促成了领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领主转变为地主,农奴转变为雇农。
一、“初税亩”之前的社会经济制度
1、西周的社会性质
武王革命,是落后但却仁义的周部落,在奴隶倒戈的响应下,一举摧毁了先进但却残酷的商王朝。奴隶恨透了奴隶制,并且有大功于周,就不能再把他们当奴隶了。周原是氏族公有制,接收商的私有制后,采取了分封制——功臣封地建国,即封建制;奴隶解放为农奴,即农奴制。封建制原本农奴制。
2、领主土地所有制
西周,名义上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即周王所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实质上实行的是(诸侯国)领主土地所有制,层层分封,不允许买卖。卿大夫没有俸禄,只有食邑。“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3、井田制剥削关系
各诸侯国将每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作九区,中一区为公田,由八夫(八家)助耕,收获全部缴“公”;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作为份地。男子成年授田,老、死还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公田上的收获,原是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但是,正如马克思《资本论》所说:“在时间的进行中,这种公地被军事上宗教上的高官侵夺了。自由农民在公地上从事的劳动,也被他们侵夺了。自由农民在他们的公地上作的劳动,变成他们被公田盗占者作的徭役劳动了。农奴关系就是这样发展的。”
4、严格户籍制度
各封建主(领主)受册封的,不仅土地,而且连同土地上的人口,因此必须严格户口管理。“受民受疆土”。
西周初年,“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
春秋时,齐国“制国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
齐桓公“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
《管子》:“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5、农奴不允许自由迁徙
农奴有自己的份地、家室、工具,独立经营,祖孙世业,但不允许自由迁徙。《管子》:“是故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
6、自然经济
各庄园自给自足,商业活动很少。《老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二、“初税亩”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
使用铁制农具后,领主发现,农奴在公田里劳作比在私田里“有所匿其力也”。与其榨取公田里的劳役地租,不如把公田也充作私田,统一收取实物地租。
齐桓公开始实行“均田分力”与“相地衰征”。
2、余亩的产生
领主给予农奴的份地,为一夫百亩。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产力的进步,各级领主不断开垦土地,并且有瞒报情况。终于,土地不够按丁分配,因此,每户除一个正丁外,“余夫二十五亩”(不缴地租)。
3、地租的抵押与转让
在西周,没有土地买卖的事情,只有个别领主之间以田换马、以人偿田、以田换田的事情。
但是,盐、铁为生活必须品;领主还要享用其他地方的特产。所以,商业活动还是必要的,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而繁盛,部分自由商人发了财。
随着高利贷的发展,无力还债的债务人,将领地的地租抵押以至转让给债权人,甚至农奴也可以抵押份地借债。债权人就是新兴地主的萌芽。
4、领主财政紧张
随着领主生活的腐化,为了扩大财源,春秋时期开始了兼并战争。即“春秋无义战”。这样反而扩大了领主的财政支出,不得不增征军费。“十六井赋戎马一匹,牛一头”。
在战争中,卿大夫们屡屡立功,被国君赏赐更多的食邑,而国君直属的井田及其地租数量却少了,财政更加紧张。
三、“初税亩”的实施
于是,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实行“初税亩”。“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后来,又对井田之外的“余亩”征税。“公田之法,十取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收其一。故哀公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四、“初税亩”的伟大意义
列国纷纷仿效鲁国的“初税亩”,到了秦国商鞅变法时,干脆废除国君对贵族分封、赏赐食邑的制度,而承认通过买卖所获得的土地所有权,直接促成了农奴制向雇农制的进步。
1、废除土地国有制(领主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地主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
2、全面开始了国家收税、地主收租。
3、打破庄园(食邑)封锁,建立县乡统一行政。
4、领主变为地主,农奴变为雇农。譬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就是地主阶级对于领主阶级的伟大革命,使中国从农奴制进步到雇农制。
楚汉战争,则是对这场革命的挽救——“汉承秦制”。
五、雇农制的先进性
日本直到明治维新时才废藩置县、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封建身份制度。英国、法国,也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才废除领主特权、实行土地私有制,通过《人权宣言》才把农奴解放为农民。
即,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英国、法国、日本实行的是农奴制,中国实行的则是雇农制,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
因此,就连马克思,也难以确认中国秦汉开始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只好笼统地划归“亚细亚生产方式”。
这些差异,都是“初税亩”引起的。


“初税亩”全析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四种基本土地制度:领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户土地所有制、集体土地所有制。
是“初税亩”促成了领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领主转变为地主,农奴转变为雇农。
一、“初税亩”之前的社会经济制度
1、西周的社会性质
武王革命,是落后但却仁义的周部落,在奴隶倒戈的响应下,一举摧毁了先进但却残酷的商王朝。奴隶恨透了奴隶制,并且有大功于周,就不能再把他们当奴隶了。周原是氏族公有制,接收商的私有制后,采取了分封制——功臣封地建国,即封建制;奴隶解放为农奴,即农奴制。封建制原本农奴制。
2、领主土地所有制
西周,名义上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即周王所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实质上实行的是(诸侯国)领主土地所有制,层层分封,不允许买卖。卿大夫没有俸禄,只有食邑。“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3、井田制剥削关系
各诸侯国将每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作九区,中一区为公田,由八夫(八家)助耕,收获全部缴“公”;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作为份地。男子成年授田,老、死还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公田上的收获,原是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但是,正如马克思《资本论》所说:“在时间的进行中,这种公地被军事上宗教上的高官侵夺了。自由农民在公地上从事的劳动,也被他们侵夺了。自由农民在他们的公地上作的劳动,变成他们被公田盗占者作的徭役劳动了。农奴关系就是这样发展的。”
4、严格户籍制度
各封建主(领主)受册封的,不仅土地,而且连同土地上的人口,因此必须严格户口管理。“受民受疆土”。
西周初年,“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
春秋时,齐国“制国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
齐桓公“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
《管子》:“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5、农奴不允许自由迁徙
农奴有自己的份地、家室、工具,独立经营,祖孙世业,但不允许自由迁徙。《管子》:“是故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
6、自然经济
各庄园自给自足,商业活动很少。《老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二、“初税亩”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
使用铁制农具后,领主发现,农奴在公田里劳作比在私田里“有所匿其力也”。与其榨取公田里的劳役地租,不如把公田也充作私田,统一收取实物地租。
齐桓公开始实行“均田分力”与“相地衰征”。
2、余亩的产生
领主给予农奴的份地,为一夫百亩。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产力的进步,各级领主不断开垦土地,并且有瞒报情况。终于,土地不够按丁分配,因此,每户除一个正丁外,“余夫二十五亩”(不缴地租)。
3、地租的抵押与转让
在西周,没有土地买卖的事情,只有个别领主之间以田换马、以人偿田、以田换田的事情。
但是,盐、铁为生活必须品;领主还要享用其他地方的特产。所以,商业活动还是必要的,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而繁盛,部分自由商人发了财。
随着高利贷的发展,无力还债的债务人,将领地的地租抵押以至转让给债权人,甚至农奴也可以抵押份地借债。债权人就是新兴地主的萌芽。
4、领主财政紧张
随着领主生活的腐化,为了扩大财源,春秋时期开始了兼并战争。即“春秋无义战”。这样反而扩大了领主的财政支出,不得不增征军费。“十六井赋戎马一匹,牛一头”。
在战争中,卿大夫们屡屡立功,被国君赏赐更多的食邑,而国君直属的井田及其地租数量却少了,财政更加紧张。
三、“初税亩”的实施
于是,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实行“初税亩”。“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后来,又对井田之外的“余亩”征税。“公田之法,十取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收其一。故哀公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四、“初税亩”的伟大意义
列国纷纷仿效鲁国的“初税亩”,到了秦国商鞅变法时,干脆废除国君对贵族分封、赏赐食邑的制度,而承认通过买卖所获得的土地所有权,直接促成了农奴制向雇农制的进步。
1、废除土地国有制(领主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地主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
2、全面开始了国家收税、地主收租。
3、打破庄园(食邑)封锁,建立县乡统一行政。
4、领主变为地主,农奴变为雇农。譬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就是地主阶级对于领主阶级的伟大革命,使中国从农奴制进步到雇农制。
楚汉战争,则是对这场革命的挽救——“汉承秦制”。
五、雇农制的先进性
日本直到明治维新时才废藩置县、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封建身份制度。英国、法国,也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才废除领主特权、实行土地私有制,通过《人权宣言》才把农奴解放为农民。
即,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英国、法国、日本实行的是农奴制,中国实行的则是雇农制,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
因此,就连马克思,也难以确认中国秦汉开始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只好笼统地划归“亚细亚生产方式”。
这些差异,都是“初税亩”引起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这么长?

主要原因是:中原的封建社会已经非常发达,就要向资本主义社会进步的时刻,却多次被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往回拖,甚至倒退回农奴制(初级封建社会),然后再恢复到雇农制(高级封建社会),致使中国长期滞留在封建社会。
初级封建社会,就是马克思主义认定的“正统的封建社会”。这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大不相同。
1、西周开始的分封制度,如同西欧的采邑制度,性质都是封建社会(领主与农奴)。领主,又称封建主、贵族,具体就是卿、士、大夫(公、侯、伯、子、男)。土地国有,不允许买卖;农奴依附于领主,不得自由迁徙,要向领主服徭役、交租(劳动地租、实物地租),并且以劳动地租为主。卿、士、大夫没有工资,只有“食邑”。
2、实行“初税亩”导致了商鞅变法,土地从国有变为私有、领主变为地主、农奴变为雇农,秦始皇统一六国标志着中国从初级封建社会(农奴制)进步到高级封建社会(雇农制)。
3、西汉强盛的基础就是高级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农民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迁徙,这极大地调动起了全社会的生产积极性,创造了遥遥领先全世界的文明。宋朝,则达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制社会。
4、边境少数民族,都处于非常落后的社会阶段,或者为原始社会、或者为奴隶社会、或者为隶农社会。这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首先对汉族的生产进行彻底的破坏,其次是把进步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统治方式,往回拖,使社会性质大倒退。
譬如元朝,蒙古人把山东省的汉人基本杀光了,粮田被圈起来,让它自然长草,放牧牛羊。后来,才允许种植粮食,但是,要把草场再重新开辟为粮田,谈何容易!害怕汉人造反,只允许十户人家共同使用一把菜刀;每家汉人,住着(供养)一个蒙古兵,怎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掌握先进生产技术与祖传秘方、思想意识进步与有骨气的汉人(精英)被杀死了,社会发展极其乏力。
若干次少数民族的入侵、入主,不断地把中国社会的性质拖回了农奴制,再重新向雇农制前进。于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就太长了。这些,都是少数民族造的孽。
孽源,则是汉族统治者的腐败与反动,激起了老百姓的怨恨,导致了农民起义,终于削弱了国力与凝聚力,才被边境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有些少数民族,则是由汉族政府请来的,譬如曹操请XX族率兵来夹击诸葛亮,唐朝请沙陀兵来镇压黄巢起义,都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因为中原的物产太丰富了。
(当然,历史上所谓的“汉族”,也是外来的若干民族融合而成的,也曾经是“少数民族”。参见孙悟彻的《“中华民族”的来历》)
5、所以,腐败,太可怕了。现在,如果再发生对外战争,广大的老百姓,特别是处于“弱势群体”的人们、下岗职工,谁还乐意为国家政府流血牺牲呢?
6、如今的中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一方面在执法——维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却又在犯法——鱼肉百姓、贪污腐败、破坏生产、勾结黑社会,其革命性质仅占30%,反革命性质已经上升到70%!
也就是说,从总体上、主流上看,政府不仅腐败,而且无能,甚至反动。
所以,台独才这么嚣张,日本才这么强硬,美国才这么蛮横。

2005年02月01日(腊月二十三)星期二下午草稿

清兵转战烧杀37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短短三十余年间,使中国人口从明天启三年的5165万减至顺治十七年的1900万,净减三分之二!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是大抵顺服的“奴才”。鲁迅先生说:“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其实东方落后于西方,正是始于明朝的灭亡。
健壮、英俊、聪明、有知识、有技术、有骨气的人,都死了,只有那些甘心做亡国奴的人活了下来。大自然的“优胜劣汰”法则,反而成了“优汰劣胜”。
皇帝制度与中国社会
——《中国皇帝制度》读后

皇帝制度并不是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某人凭空想出来的。
战国时代“以邻为壑”、“东周欲为稻,西周不放水”的事实,以及“乱莫大于无天子”、“天下定于一”的呼声,说明在周秦之际国家形态转型的过程中,各自为政的独立国家并不能成为历史选择的最终结果。
秦以后,皇帝制度不断为后世承袭、完善和发展,成为一种几乎毋庸置疑的、不二的选择。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放水

西周,约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367年,东周王室分成东周国、西周国。东周国是小国,备受大国侵凌。东周国与西周国之间,也不断发生矛盾,进行战争。
西周国居洛河上游,东周国处西周国下游,“东周欲为稻,西周不放水,东周患之。”苏子对东周君说:“我要求去让西周放水,好吗?”于是他去见西周君,说:“君王您考虑错了,现在您不放水,那正是富了东周。他们现在都种麦子,没有种其他作物,君王如果要害他们,不如干脆给他们放水,破坏他们的庄稼。一放水,他们必定会改种稻子,种稻子以后,再断掉他们的水。那样,就可使东周人民完全依赖西周,而听命于君王了。”西周君说:“好。”于是就放水。苏子也得到了两国的赠金。
这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以邻为壑”的混乱局面。在“天下定于一”的呼声下,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从此各地生产得以协调,中国发展速度加快。
但是现在,中国各地又出现了“东周欲为稻,西周不放水”的怪事。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地处淄河中游。淄河上游在淄川区,70年代初,全淄博市人民共同在上游修建了太河水库。如今,干旱季节,临淄区需要太河水库放水时,太河水库却要临淄区拿钱买水,否则不放。而在汛期,太河水库却从溢洪道泄洪,增加下游的洪峰危险,发生淹死人事件。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水库,旱季不放水,直接造成中下游河流水位偏低甚至干涸,既影响了航运,又导致河道周边沙荒化。汛期,中下游最不需要水的时候,却开闸泄洪,滚滚洪水一泻千里,还没来得及渗透补充地下,宝贵的水资源就放跑了。
每年春天,如果各水库最大限度地放水,不仅能够缓解中下游农田旱情,还能够抑制沙尘暴、火灾的发生。到了汛期,基本腾空的水库,就完全能够拦截住洪峰,有效地保护中下游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抗洪工作就很容易了,中央政府就很省心了。
笔者建议,国家应该出台一套水利综合管理制度:
1、要求各地水库必须在中下游干旱季节与植被火险季节无偿放水, 并具体界定其保留的最低水位线与最迟放水时间。
在山东省,每年适宜于3月21日至3月31日缓缓放水。最迟放水时间为3月31日,介于植树节与清明节之间。在植树节之后,方便植树造林;在清明节之前,预防扫墓失火。
各水库保留的最低水位线,要满足当年汛期来临之前的生活与生产需求。
2、国家防洪抗旱的最高战略,应该是“旱季基本放空水库,汛期大量拦蓄洪水”。
旱季放水,既支持了抗旱,又腾出了库容,为汛期拦蓄洪水做好了准备。
“南水北调”是地域性调水战略,但是投资巨大。
“旱季放水,汛期蓄水”是季节性调水战略,其效果肯定大于“南水北调”,却不需要增加任何投资,只要开闭闸门就能够实现。
3、水库养殖业、水利发电业、轮船航运业,必须让步于中下游的陆地种植业(旱季最大限度地放水),特别是让步于中下游的生命财产安全(雨季最大限度地拦洪)。
4、严肃惩处违规操作者。
2200年前秦始皇就实行水利统一调度了,难道现在还能容许封建割据?笔者无意象苏子那样得到临淄区政府的奖赏,但愿国家痛下决心,根治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共享自然资源,构建和谐社会。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 彻底废除了土地分封制(农奴制,各自为政的庄园政权),全面实行了土地私有制(雇农制,全国一统的郡县政府),协调了地区之间的生产矛盾和冲突,把农奴解放为雇农,极大地调动起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这些作用,绝不亚于度量衡、文字、车轨的统一。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放水

西周,约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367年,东周王室分成东周国、西周国。东周国是小国,备受大国侵凌。东周国与西周国之间,也不断发生矛盾,进行战争。
西周国居洛河上游,东周国处西周国下游,“东周欲为稻,西周不放水,东周患之。”苏子对东周君说:“我要求去让西周放水,好吗?”于是他去见西周君,说:“君王您考虑错了,现在您不放水,那正是富了东周。他们现在都种麦子,没有种其他作物,君王如果要害他们,不如干脆给他们放水,破坏他们的庄稼。一放水,他们必定会改种稻子,种稻子以后,再断掉他们的水。那样,就可使东周人民完全依赖西周,而听命于君王了。”西周君说:“好。”于是就放水。苏子也得到了两国的赠金。
这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以邻为壑”的混乱局面。在“天下定于一”的呼声下,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从此各地生产得以协调,中国发展速度加快。
但是现在,中国各地又出现了“东周欲为稻,西周不放水”的怪事。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地处淄河中游。淄河上游在淄川区,70年代初,全淄博市人民共同在上游修建了太河水库。如今,干旱季节,临淄区需要太河水库放水时,太河水库却要临淄区拿钱买水,否则不放。而在汛期,太河水库却从溢洪道泄洪,增加下游的洪峰危险,发生淹死人事件。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水库,旱季不放水,直接造成中下游河流水位偏低甚至干涸,既影响了航运,又导致河道周边沙荒化。汛期,中下游最不需要水的时候,却开闸泄洪,滚滚洪水一泻千里,还没来得及渗透补充地下,宝贵的水资源就放跑了。
每年春天,如果各水库最大限度地放水,不仅能够缓解中下游农田旱情,还能够抑制沙尘暴、火灾的发生。到了汛期,基本腾空的水库,就完全能够拦截住洪峰,有效地保护中下游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抗洪工作就很容易了,中央政府就很省心了。
笔者建议,国家应该出台一套水利综合管理制度:
1、要求各地水库必须在中下游干旱季节与植被火险季节无偿放水, 并具体界定其保留的最低水位线与最迟放水时间。
在山东省,每年适宜于3月21日至3月31日缓缓放水。最迟放水时间为3月31日,介于植树节与清明节之间。在植树节之后,方便植树造林;在清明节之前,预防扫墓失火。
各水库保留的最低水位线,要满足当年汛期来临之前的生活与生产需求。
2、国家防洪抗旱的最高战略,应该是“旱季基本放空水库,汛期大量拦蓄洪水”。
旱季放水,既支持了抗旱,又腾出了库容,为汛期拦蓄洪水做好了准备。
“南水北调”是地域性调水战略,但是投资巨大。
“旱季放水,汛期蓄水”是季节性调水战略,其效果肯定大于“南水北调”,却不需要增加任何投资,只要开闭闸门就能够实现。
3、水库养殖业、水利发电业、轮船航运业,必须让步于中下游的陆地种植业(旱季最大限度地放水),特别是让步于中下游的生命财产安全(雨季最大限度地拦洪)。
4、严肃惩处违规操作者。
2200年前秦始皇就实行水利统一调度了,难道现在还能容许封建割据?笔者无意象苏子那样得到临淄区政府的奖赏,但愿国家痛下决心,根治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共享自然资源,构建和谐社会。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 彻底废除了土地分封制(农奴制,各自为政的庄园政权),全面实行了土地私有制(雇农制,全国一统的郡县政府),协调了地区之间的生产矛盾和冲突,把农奴解放为雇农,极大地调动起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这些作用,绝不亚于度量衡、文字、车轨的统一。
我认为,宜从社会性质上,把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如下阶段:
蒙昧时期、母系氏族制(从伏羲到大禹)、父系氏族制(夏)、奴隶制(商)、农奴制(周)、雇农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
黄帝曾孙卞服之子白犬“自相牝牡”,盘古与高辛氏女所生的“六男六女自相夫妻”,表明这是蒙昧时期。
“伏羲始制嫁娶”,“知母不知父”,子女“从母所居为姓”,父子不同姓,这是母系氏族制。
大禹的儿子启,变革男人出嫁为男人娶妻,才开始了“同姓相传”即父子同姓,父系氏族制开始。
成汤革命,开创了奴隶制。
武王革命,进步为农奴制。
秦始皇实行土地私有制,领主变为地主,农奴变为雇农,是雇农制。
中国社会革命史简析

    革命,是战争的最高品位,是社会的巨大变化。成汤革命、武王革命、辛亥革命,用的是暴力手段;技术革命、工艺革命、产业革命,用的是发明创造。

    一、20世纪中国的社会革命
    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部分“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中指出: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就是孙中山所说的“革命尚未成功”。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的意思是两个,并且是紧密相联的:一是穷人翻身闹革命建立公有制,二是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即,先无产阶级革命后重工业革命。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一场“新的革命”--首先要解决十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如今,自行车、手表、家电已经进入普通家庭,短缺经济时代彻底过去,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表明轻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属阶级革命类,重工业革命、轻工业革命属产业革命类。这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社会革命。
    同理,20世纪之前,中国的社会革命也可以分为两大类:生产力的革命和生产关系的革命。

    二、20世纪之前中国的社会革命
    1、黄帝、炎帝等史前“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知母不知父”。尧、舜、禹初生时“从母所居为姓”,婚后表现突出被妻部落选为首领接班人。如,舜,其母握登“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婚后则随妻姓“虞”。由于男子出嫁,父子便不同姓,故尧为“陶唐氏”,丹朱为“有扈氏”;舜为“虞氏”,均为“商氏”;鲧为“崇氏”,禹为“涂山氏”。这显然是母系氏族制。
    2、禹子启废除“禅让制”,自行继承父亲的权位,赖在娘家不走,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才开始了“同姓相传”,男子娶妻。这是父系氏族制的正式确立。“夏”是个部落联盟,不是个国家。
    3、成汤革命前,由《汤誓》确立了领袖强权;革命后,由《汤诰》确立了社会秩序,《伊训》还严禁“三风十衍”。这才是国家政权的开始。政权的主要事务是获“孚”。这是奴隶制革命。
    4、武王革命,是落后但却仁义的周部落,在奴隶倒戈的响应下,一举摧毁了先进但却残酷的商王朝。奴隶恨透了奴隶制,并且有大功于周,就不能再把他们当奴隶了。周原是氏族公有制,接收商的私有制后,采取了分封制--功臣封地建国,即封建制;奴隶解放为农奴,即农奴制。封建制原本农奴制。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在农村的庶人称野人,在城邑、矿山的庶人称工、商;野人在井田里劳作,井田分为公田(劳役地租)与私田(农奴份地);野人有自己的家室、工具,独立经营,祖孙世业,但不许自由迁移,如百里奚。这与西欧的采邑制、俄国的农奴制完全相同,只有青铜器与铁器这一点差别。领主土地所有制,井田剥削关系,家庭生产方式,庄园行政管理,这显然是农奴制,它是封建社会的初级形式,有如当今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要把青铜器与奴隶制、铁器与封建制绝对地联系起来,正如老牛拉破车并不能否定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
    5、使用铁制农具后,领主发现,农奴在公田里劳作比在私田里“有所匿其力”,与其榨取公田里的劳役地租,不如把公田也充作私田,统一收取实物地租。鲁国初税亩、秦国商秧变法,开始了雇农制(佣耕制)。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就是地主阶级对领主阶级的革命:领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奴解放为雇农,庄园封闭管理变为县乡统一行政。楚汉战争,就是对这场革命的挽救--西汉“一承秦制”。

    三、中国未来的社会革命
    分析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以便顺水行舟,利国利民。
    亚当.斯密 指出:“国民产业的增长取决于资本的正确配置,应当首先把资本注入到最有利的部门,然后再注入次有利的部门,如此次第配置下去。”所以,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的次序是:轻工业革命、重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第三产业革命。
    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中国,因为已经有了先进国家的现成的技术设备可以引进,更因为中央政府直接拥有了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能够以国家发展为重,而不以眼前利润为重,所以,她们的产业革命的次序,必然是:重工业革命、轻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第三产业革命。列宁指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在中国,毛主席领导了重工业革命,邓小平领导了轻工业革命,下一个就是农业革命了,再其后才是第三产业革命也就是真正的高消费。
因为,只有完成了农业革命,中国最广大的农民才有足够的收入和闲暇去消费、娱乐、游玩、学习,才能为第三产业提供最广大的市场。第三产业革命必须排在农业革命之后。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孙悟彻
1998年7月于山东省沂源县粮食局
可惜,我有一张表格没法上传,否则,道理将会更简洁。
粮食制度改革建议


我是临淄区审计局的,正在沂源县搞粮食审计。
《审计法》要求,对查出问题要保密。在此,仅提供个人的改革建议,与大家商讨。
一、储备不核算盈亏
国家储备粮油,是备灾荒,不是搞经营。必须用财政预算资金而不该贷款去收购并支付装运保管经费。储备库只记入库时间及产地、粮油品级及数量、保质期限、出库时间及去向、调拨文件及经办人。发生灾荒或战争时由国家统一调用,到期限清仓无偿分发给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但不能向灾民、贫民、军队索取粮款。没有销售收入,就不能核算盈亏;收购价款和储存经费,只能作为财政支出,而不能作为成本费用。
    二、撤消农业发展银行
国家设立农业发展银行及其2000多个分支机构,要耗费多少资金购置办公楼、宿舍楼、车辆、设备、电话,每年开支多少工资、奖金、福利、业务费、招待费、旅游费?这些资金可建多少粮仓,可收多少余粮?
三、储备办法
1、国际局势和缓,备战粮应削减。
2、中国粮食年产量大大提高,本年歉收,下年产量足以补齐,备荒粮粮应削减。
3、中国地域广阔,气候不一,此地之丰完全能够补他地之歉,备灾粮应削减。
4、储备地点,不在产粮区,而在需粮区:战备区和易灾区。
5、国家统一储备,军队接管,取消地方储备。
6、储备分类按品种等级,管理按保质期限,取消甲字粮、506粮、定购粮、保护价粮、军供粮等称号。
四、政企彻底分离
1、完全放开粮食市场
国家仓储已满,若继续收购农民余粮,不仅资金有限,而且加重变质损失,储备仓将变成垃圾箱,农民到手的粮款所对应的却是国家保留的腐灰。无限收购与储备,将使农民的劳动和政府的努力变成一场空。
现行粮食制度,是在粮食紧缺的困难时期,配合计划经济所搞的配给管制,是必要的、有益的、成功的。如今,全国粮食供过于求,就象棉布市场,继续管制是荒悖的,是绝对管不好、制不住的。全国各地的物资局(后改为“物资公司”)正在破灭,粮食局、供销社、基金会也必将破灭。
因此,收购农民余粮、供给市民吃粮、调剂各地特产的事务,包括流向、流量、价格,必须完全放开,绝对自由。
2、国家调节供应总量及结构
政府的责任,一是储备粮油,二是调节供应。职能全在中央政府,而不在地方政府。
丰年,国家要变进口为出口。连年丰收,要倡导退耕还林、还牧、还渔,或休耕、轮休。歉年,不能急于进口,首先要看储备尚能支撑多久。
国内种粮面积,还要参考国际供需、丰歉、储备、价格情况而适当增减。
供需总量及结构若平衡,价格自然理顺,无须政府操心。
3、撤消全国粮食局
国家只保留储备库,其余一切资产,包括办公设施,全部拍卖;债权债务全面清理;人员全部分流。
粮食局,已经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粮食财务挂账,也成了历史概念,一去不返。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审计局   孙 瑛
1998年07月07日


(我这篇文章,是1998年夏天,在全国粮食系统“财务亏损挂账”交互审计时写的,没有征求过任何人的意见,纯粹是我一个人的智慧,直到今天我仍然一字不改。现在看来,1998年国务院对粮食制度的改革——“顺价销售”是多么的愚蠢,那可是“智囊团”若干人的智慧!)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空前的经济危机,许多资本家把粮食烧掉,把牛奶倒进河里。
粮食年年丰收,今年卖不掉,明年依然卖不掉。存放3年后,这些粮食就不香了。5年后就没有什么营养了,做出饭来,狗都不肯吃,这就是“陈化粮”了,应该清仓处理掉了。
及早烧掉,仅仅损失这些粮食,腾出仓库可以出租、出卖。如果继续存放,5年之后也要烧掉,还要占用仓库,并支付保卫费、灭鼠费、通风费,损失更大。
牛奶,新鲜的才能喝。那时,保鲜技术差,3天之后就变质了。及早倒掉,免得熏人。
中国近3年来出现的“陈化粮”问题,就是   朱 基  总理造成的。
1998年夏天开始,朱要求各地大力建设粮食储备仓库,扩大农发银行贷款,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误导农民继续盲目种粮,结果全国粮食越存越多,5年之后,就变成了“陈化粮”,这种损失浪费何其巨大!!!
史海钩沉
难得作者写了这么多,多年却未有回复。还得自己挖坟钩沉。版规不能废,挖坟必须处理,但既是原创,转到这里,让大家看一看也不冤枉作者被扣的分数。只能帮到这一步了。
西方中世纪虽有封建,但领主土地上的农民我觉得其自由度和咱们国家的佃农差不多,马克思主义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西方的封建时期和我国的帝国时期确实差不多。
封建制,性质就是农奴制。
{:soso_e153:}{:soso_e153:}
农奴没有生产资料人身都归奴隶主  农民、雇农有生产资料和一定人身自由
你要说封建主可以收回我无话可说 但绝不像奴隶社会那样随意

后面的建立自己的国家
国家啊 能严谨点不  至少我国是郡县制 建国=造反

后面的没敢看了
毛时期也是农奴制。
史料不严谨,主观臆测成分不少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历史观,就这点而言,支持楼主的有益思考。
书看的不多,想的不少
封建制种类多了,西欧先是农奴制,后来分封制。东欧就是农奴制走到黑,MSL和草原民族是封建分封奴隶制,印度圈是封建种姓制。咱们是封建佃农制
楼主这个有干货,学习了。
值得学习,,有没有懂的人解释下,文中的粮食问题?
灏雾若燃 发表于 2013-1-12 21:31
值得学习,,有没有懂的人解释下,文中的粮食问题?
11楼的粮食问题写的是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 考虑的是会计科目使用明细哪个合理的问题 这个没什么问题
但是已会计的成本利润来考虑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只能说写着个文章的人战略眼光几乎是0
1、撤销农行 一看就是没下过乡的 中国最基层网点最全的银行就是农行和邮政储蓄 很多地方没有工行、建行、但一定有农行和邮政 撤了你把那些员工怎么办 后面说了粮食多了 后面又说撤行节约的钱建粮仓、收粮食 逻辑混乱
2、粮食储备 备战粮消减、本年歉收下年补齐 你知道明年是不是灾年、打不打仗??
     储备地点不在产粮区、而在需粮区、备战区、易灾区 灾区、战区就一定灾、一定战 是灾战时间长啊还是   正常年份长? 新建粮仓、运费、人工你出啊??
3、政企分开、市场化 后面有政府调节 说了等于没说
总体就一瞎想 理不清的“人才”

PS: 我国是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好资料啊
看到楼主把明清改朝换代的人口损失算到满人头上我就笑了
其实从秦统一六国,置郡县后,中国就已经不再是封建制了,叫帝国制也行。
这和之前周天子分封天下有着本质的区别
冰特凉 发表于 2013-1-14 13:30
其实从秦统一六国,置郡县后,中国就已经不再是封建制了,叫帝国制也行。
这和之前周天子分封天下有着本质 ...
我们也算封建制,封建不代表分封制。因为中世纪末期,欧洲封爵也不再有领地了。而西亚的封建制度,除非是酋长的封爵,一般人即使封了领地也不能世袭,也称不上分封
以生产力换分的话,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应该没区别啊 应为处在统一生产力水平上
楼主对封建制理解不对,而且对中国旧社会雇农与地主关系认识不清,把后期严重松动的当做正常状态
即使明朝,南方大地主依然对许多佃农拥有人身管制权利,在雍正,还在破坏、打击这种人身依附关系
如果看看小说,水浒里那些武装村寨,细细想想,与佃农仅仅是租佃关系吗?
研究历史不要想当然
作者拉拉杂杂写了这些。其实就根本没分清楚政治学里的封建时代与西周在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分封建制的关系。因此扣的分不冤枉
学习了            
中国根本不适用马克思提出的奴隶、封建社会区分法

而且马克思自己还明确说了,自己的区分法不适用于东方
西周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从战国开始,就开始转向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封建社会再也没回来过,只有局部地区的封建亲王回潮,但即使是回潮时期,中央集权还是主流

同样,鸦片战争之前,也没有什么资本主义萌芽存在
农奴制和佃农制差别很微弱,即使在最末的清朝,农民也是不允许轻易离开土地的。当然东西方管理风格不一样,西方用马鞭吊笼,东方用宗法制度。农民对于统治阶级来说都是消费品,欧洲有初夜权,东方的地主霸占个民女也是司空见惯的。
为啥中国没能在本土孵化为资本主义,这是个悬而未决的大问题,应留给子孙后代思索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3-1-20 10:29
西周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从战国开始,就开始转向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封建社会再也没回来过,只有局部地区的 ...
政治封建论和马克思主义封建主义的区分请您老自己搞清楚先。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3-1-20 13:07
农奴制和佃农制差别很微弱,即使在最末的清朝,农民也是不允许轻易离开土地的。当然东西方管理风格不一样, ...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社会都或多或少带有血缘宗法的色彩,

中国的儒家在这个方面走得最远,理论最“完善”,因而对新社会力量造成的桎梏也最大。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3-1-20 13:07
农奴制和佃农制差别很微弱,即使在最末的清朝,农民也是不允许轻易离开土地的。当然东西方管理风格不一样, ...
农民对于统治阶级来说都是消费品——人身依附。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3-1-20 10:28
中国根本不适用马克思提出的奴隶、封建社会区分法

而且马克思自己还明确说了,自己的区分法不适用于东方
三十年代的“社会史论战”请自行了解。

还有,您老似乎没有办法区分结论和方法论……
资本主义?、因为从宋开始中国实际的统治阶级就是一个很松散 却又很紧密团结体地主阶级
科举制度让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国家权力的所有者实际是同一批人~!有点家底的小农户也有可能出达官贵人 这和西方那贵族就是贵族
平民就是平民  低层在富也是无权是有着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