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三令箭”刹歪风 放任荧屏等于祸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27:58
2007年08月25日05:25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谁来给娱乐定规则

  看广电总局“三令箭”刹歪风

  冯秋红 张漪 马彧

  广电总局近来连颁三道“封杀令”。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首当其冲,由于评委言行失态,节目现场混乱,内容低俗不堪入目,首先被喊停;深圳卫视交友节目,搬来芙蓉姐姐,主持人一味往低俗方向引导,再次遭遇停播。

    紧接着,广电总局又颁发了禁止播放群众参与的整容变性节目的通知。(见本报昨日A25版)

  放任等于祸害

  国内的综艺节目,一开始还比较有“正大”气象,《正大综艺》之类,比较雅俗共赏;后来娱乐化的倾向厉害一些,开始整蛊明星,惹出一些抄袭之类的话题,也还无伤大雅。到今天,却是一发不可收拾了。妖孽四出,话题人物层出不穷,竟滋生出了一些江湖门派。“红花教主”杨二招摇过市不谈了;柯以敏等评委纷纷施展“毒舌功”,竟也蔚然成派;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有些坐不住,也来搅一趟混水,以一出抽筋舞成功搅黄一档节目……刹那间,群魔乱舞,荧屏江湖风云惨淡,一场混战。

  商业时代,有一句鼓舞人心的话是“撑死胆大的,吓死胆小的”,敢于越过雷池往前冲的不在少数。在这些被喊停的低俗节目背后,有一个潜在的指挥棒就是收视率。在巨大的商业利益的引诱下,这些节目不惜牺牲评委、选手乃至主持人的形象、牺牲节目应有的品位,勇往直前,触犯应有的道德底线。

  然而,以低俗哄闹来博取眼球经济,实在是低估了观众的审美水平。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最先抵制这些节目的,恰恰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他们借助网络,一吐为快,愤怒抨击这些节目“太低俗了”,“对青少年有巨大的身心伤害”,“误人子弟”。在这种情势下,广电总局的禁令无疑是大快人心的举措。如果一味放任这些娱乐节目“愚人愚己”下去,最终祸害的,将是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

  冯秋红

  不分场合 修养太差

  内地的大型电视综艺节目没有原创,几乎全部都是抄袭港台或欧美节目而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个别电视从业人员就连“抄袭”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劣质趣味,仿佛在垃圾里生活过的老鼠,只专心啃食糟粕,对精华不瞧一眼。

  最近被叫停的数档节目,内容都是猥琐不堪。让很多晚上全家老少坐在电视机前的人们,感到了害怕与困惑,“我们这是坐在垃圾遍野、光怪陆离,没有筛选过内容的网络世界里吗?”电视媒体是一个传播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严肃大众媒体,它在中国是不分级的,因此它肯定需要对大多数人负责,肩负社会健康发展的导向重任。可是,浮躁不堪的从业人员及疯狂博眼球的大环境,令很多人无法甘心寂寞与平静。现在的媒体,有一种“潜规则”是:“只有吸引到收视率的节目才是好节目。”因此,崔永元曾将“收视率”称为是“万恶之源”。

  《第一次心动》、《超级情感对对碰》或者说是《美莱美丽新约》这些节目被叫停,其实原因很统一很简单——它们修养太差,不文明不礼貌。任何姿态摆出来,都需要一个相应的气氛配合才会得体。芙蓉姐姐或者是那些什么牡丹哥哥之类,如果你在游乐场看到,可能还会觉得她们很有趣、很可爱,可是到了人民剧场,或者哪怕是街头绿地公园,他们那种动物似的表演都会让人觉得怀疑:他们这是几岁的智商啊?一个病人在医院里检查身体,可以露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也没有人觉得他下流,可是如果他到公众场合去露,那是要被确诊为“有病”的。 张 漪

  娱乐节目缺乏自控

  广电总局下过很多条禁令,通常都会被议论为是“多事”,独独这一条,上上下下一片叫好称赞之声。谁来给大众娱乐确定游戏规则?文化娱乐的底线到底是什么?通俗与恶俗、有趣与恶搞、策划与炒作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电视娱乐节目如何把握自己的伦理尺度?……广电总局的这三把“尚方宝剑”使得这些问题再度受到关注,想必又会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我所疑惑的是,作为公开展示的电视节目,它们为何丝毫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果把这些节目放到一个媒体生态链上看,《第一次心动》的恶俗炒作一直不间断,观众对《超级情感对对碰》、《美莱美丽新约》这两档节目的批评也不绝于耳,可为何节目制作的“把关人”却视若无睹,非要等到广电总局一纸禁令下来,才似乎“突然”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禁令的力量如此强大,“叫停”、“封杀”、“整改”都有效而迅速地扼制了低俗庸俗之风,普天大众大快人心的同时,不免也有点忐忑。电视节目的“把关人”在意的并不是观众的不满和批评,而是行政性的强制命令。电视人要么高高在上(我播什么你就看什么),要么把自己降到极低(你想看什么我就播什么),受众和节目的良性互动其实并未真正形成,中间隔着一个“广电总局”。如此看来,我们的选择似乎只能是:不是把自己交给电视机,就是交给广电总局。

  马 彧2007年08月25日05:25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谁来给娱乐定规则

  看广电总局“三令箭”刹歪风

  冯秋红 张漪 马彧

  广电总局近来连颁三道“封杀令”。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首当其冲,由于评委言行失态,节目现场混乱,内容低俗不堪入目,首先被喊停;深圳卫视交友节目,搬来芙蓉姐姐,主持人一味往低俗方向引导,再次遭遇停播。

    紧接着,广电总局又颁发了禁止播放群众参与的整容变性节目的通知。(见本报昨日A25版)

  放任等于祸害

  国内的综艺节目,一开始还比较有“正大”气象,《正大综艺》之类,比较雅俗共赏;后来娱乐化的倾向厉害一些,开始整蛊明星,惹出一些抄袭之类的话题,也还无伤大雅。到今天,却是一发不可收拾了。妖孽四出,话题人物层出不穷,竟滋生出了一些江湖门派。“红花教主”杨二招摇过市不谈了;柯以敏等评委纷纷施展“毒舌功”,竟也蔚然成派;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有些坐不住,也来搅一趟混水,以一出抽筋舞成功搅黄一档节目……刹那间,群魔乱舞,荧屏江湖风云惨淡,一场混战。

  商业时代,有一句鼓舞人心的话是“撑死胆大的,吓死胆小的”,敢于越过雷池往前冲的不在少数。在这些被喊停的低俗节目背后,有一个潜在的指挥棒就是收视率。在巨大的商业利益的引诱下,这些节目不惜牺牲评委、选手乃至主持人的形象、牺牲节目应有的品位,勇往直前,触犯应有的道德底线。

  然而,以低俗哄闹来博取眼球经济,实在是低估了观众的审美水平。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最先抵制这些节目的,恰恰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他们借助网络,一吐为快,愤怒抨击这些节目“太低俗了”,“对青少年有巨大的身心伤害”,“误人子弟”。在这种情势下,广电总局的禁令无疑是大快人心的举措。如果一味放任这些娱乐节目“愚人愚己”下去,最终祸害的,将是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

  冯秋红

  不分场合 修养太差

  内地的大型电视综艺节目没有原创,几乎全部都是抄袭港台或欧美节目而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个别电视从业人员就连“抄袭”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劣质趣味,仿佛在垃圾里生活过的老鼠,只专心啃食糟粕,对精华不瞧一眼。

  最近被叫停的数档节目,内容都是猥琐不堪。让很多晚上全家老少坐在电视机前的人们,感到了害怕与困惑,“我们这是坐在垃圾遍野、光怪陆离,没有筛选过内容的网络世界里吗?”电视媒体是一个传播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严肃大众媒体,它在中国是不分级的,因此它肯定需要对大多数人负责,肩负社会健康发展的导向重任。可是,浮躁不堪的从业人员及疯狂博眼球的大环境,令很多人无法甘心寂寞与平静。现在的媒体,有一种“潜规则”是:“只有吸引到收视率的节目才是好节目。”因此,崔永元曾将“收视率”称为是“万恶之源”。

  《第一次心动》、《超级情感对对碰》或者说是《美莱美丽新约》这些节目被叫停,其实原因很统一很简单——它们修养太差,不文明不礼貌。任何姿态摆出来,都需要一个相应的气氛配合才会得体。芙蓉姐姐或者是那些什么牡丹哥哥之类,如果你在游乐场看到,可能还会觉得她们很有趣、很可爱,可是到了人民剧场,或者哪怕是街头绿地公园,他们那种动物似的表演都会让人觉得怀疑:他们这是几岁的智商啊?一个病人在医院里检查身体,可以露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也没有人觉得他下流,可是如果他到公众场合去露,那是要被确诊为“有病”的。 张 漪

  娱乐节目缺乏自控

  广电总局下过很多条禁令,通常都会被议论为是“多事”,独独这一条,上上下下一片叫好称赞之声。谁来给大众娱乐确定游戏规则?文化娱乐的底线到底是什么?通俗与恶俗、有趣与恶搞、策划与炒作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电视娱乐节目如何把握自己的伦理尺度?……广电总局的这三把“尚方宝剑”使得这些问题再度受到关注,想必又会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我所疑惑的是,作为公开展示的电视节目,它们为何丝毫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果把这些节目放到一个媒体生态链上看,《第一次心动》的恶俗炒作一直不间断,观众对《超级情感对对碰》、《美莱美丽新约》这两档节目的批评也不绝于耳,可为何节目制作的“把关人”却视若无睹,非要等到广电总局一纸禁令下来,才似乎“突然”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禁令的力量如此强大,“叫停”、“封杀”、“整改”都有效而迅速地扼制了低俗庸俗之风,普天大众大快人心的同时,不免也有点忐忑。电视节目的“把关人”在意的并不是观众的不满和批评,而是行政性的强制命令。电视人要么高高在上(我播什么你就看什么),要么把自己降到极低(你想看什么我就播什么),受众和节目的良性互动其实并未真正形成,中间隔着一个“广电总局”。如此看来,我们的选择似乎只能是:不是把自己交给电视机,就是交给广电总局。

  马 彧
广电总局总算干了件好事,怀疑是不是脑袋秀逗了:D
我很少支持xx局
今天支持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