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强制结汇,下一步会不会就是RMB自由兑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3:48:09
中国结束强制结售汇制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8日 08:36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杜艳 北京报道

  8月13日,国家外管局宣布,境内机构即日起可自行保留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这意味着,企业第一次拥有了外汇持有的自主权,无须按照强制政策的规定,将有限保留之外的外汇转卖给国家。

  在中国实行了13年的强制结售汇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顺时而变

  强制结售汇制度是指,除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外,企业和个人必须将多余的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头寸的外汇在银行间市场卖出。在这套制度里,央行是银行间市场最大的接盘者,从而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

  创设这套制度的初衷是解决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外汇短缺问题。强制结售汇制度实行1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993年底的211.99亿美元,增至今年6月末的13326亿美元。充足的外汇资金为国内建设和对外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高额储备也带来了新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张斌博士说,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已成为中国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激增,使中央银行不得不等额卖出基础货币,从而形成和加剧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并成为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诱因。

  为维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央行不得不大力进行公开市场干预,回笼基础货币。今年上半年,央行共发行票据2.6万亿元,同比多发行4000万元,截至6月末,央行票据余额已达到3.8万亿元。

  大规模的票据发行,不仅使央行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而且由于央票不断滚动到期,为了覆盖到期票据和新增货币量,央票发行规模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另外,为平抑流动性压力,央行自去年以来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5次加息,并多次发行定向央票以示惩罚。货币政策频度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但这些高密度的政策操作,依然无力改变流动性过剩的现实。而且,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已经几近丧失。

  迄今,中国的M2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60%。在左小蕾看来,如果长期保持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则必将加大通货膨胀的风险,实证研究表明,一般从流动性过剩到通货膨胀会有一到两年的传递周期。

  7月份,中国的CPI创10年最高,达到5.6%。高盛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这最终是一个货币现象,相较于食品价格牵引等因素,流动性过剩才是根本的原因。

  意愿结售汇登场

  实现藏汇于民,由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转变,是新政策指引的方向。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吴念鲁认为,强制结售汇制度隐瞒了外汇的真实需求,无法形成真实的外汇价格,在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下,强制结售汇制度会进一步夸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实行意愿结售汇,外汇交易市场坐市商制度加强的同时,可以更加灵活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需变化,从而形成更加市场化的外汇价格。

  2003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空前强劲及热钱的大量涌入,中国逐步加快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从“宽进严出”,转向重视流入、并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鼓励和放宽境外投资。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意愿结售汇部分从最初的20%逐步提高至80%,直至完全实现自主;而个人无外汇持有限额的同时,也将个人购汇的额度从3000美元逐步提到2万美元,并由逐笔审批过渡到年度总额管理。同时,对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头寸,也由收付实现制转向权责发生制,强调对银行综合头寸的管理,并提高了银行头寸。

  监管部门去年首次放行QDII,允许银行、保险、基金等投资境外金融市场。同时,鼓励企业将海外利润等可延长境外保留的时间,并鼓励对其进行境外再投资。

  这些措施,为减少外汇流入和结汇打开了政策之门。尽管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企业持有外币的意愿有限,但在专家们看来,“毕竟从政策上拥有了这项权利,如何使用完全是企业根据风险情况自行判断的结果”。

  不过吴念鲁说:“对于一些从事境外投资的外贸企业,它们的资金有的很难区别到底是经常项下的还是资本项下的,它们很可能鱼目混珠地结汇,所以监管的难度大了。”

  多数业内专家乐观估计,随着经常项下改革的到位,监管层对资本项下的改革的进程也会加快。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中国结束强制结售汇制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8日 08:36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杜艳 北京报道

  8月13日,国家外管局宣布,境内机构即日起可自行保留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这意味着,企业第一次拥有了外汇持有的自主权,无须按照强制政策的规定,将有限保留之外的外汇转卖给国家。

  在中国实行了13年的强制结售汇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顺时而变

  强制结售汇制度是指,除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外,企业和个人必须将多余的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头寸的外汇在银行间市场卖出。在这套制度里,央行是银行间市场最大的接盘者,从而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

  创设这套制度的初衷是解决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外汇短缺问题。强制结售汇制度实行1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993年底的211.99亿美元,增至今年6月末的13326亿美元。充足的外汇资金为国内建设和对外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高额储备也带来了新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张斌博士说,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已成为中国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激增,使中央银行不得不等额卖出基础货币,从而形成和加剧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并成为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诱因。

  为维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央行不得不大力进行公开市场干预,回笼基础货币。今年上半年,央行共发行票据2.6万亿元,同比多发行4000万元,截至6月末,央行票据余额已达到3.8万亿元。

  大规模的票据发行,不仅使央行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而且由于央票不断滚动到期,为了覆盖到期票据和新增货币量,央票发行规模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另外,为平抑流动性压力,央行自去年以来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5次加息,并多次发行定向央票以示惩罚。货币政策频度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但这些高密度的政策操作,依然无力改变流动性过剩的现实。而且,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已经几近丧失。

  迄今,中国的M2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60%。在左小蕾看来,如果长期保持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则必将加大通货膨胀的风险,实证研究表明,一般从流动性过剩到通货膨胀会有一到两年的传递周期。

  7月份,中国的CPI创10年最高,达到5.6%。高盛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这最终是一个货币现象,相较于食品价格牵引等因素,流动性过剩才是根本的原因。

  意愿结售汇登场

  实现藏汇于民,由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转变,是新政策指引的方向。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吴念鲁认为,强制结售汇制度隐瞒了外汇的真实需求,无法形成真实的外汇价格,在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下,强制结售汇制度会进一步夸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实行意愿结售汇,外汇交易市场坐市商制度加强的同时,可以更加灵活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需变化,从而形成更加市场化的外汇价格。

  2003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空前强劲及热钱的大量涌入,中国逐步加快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从“宽进严出”,转向重视流入、并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鼓励和放宽境外投资。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意愿结售汇部分从最初的20%逐步提高至80%,直至完全实现自主;而个人无外汇持有限额的同时,也将个人购汇的额度从3000美元逐步提到2万美元,并由逐笔审批过渡到年度总额管理。同时,对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头寸,也由收付实现制转向权责发生制,强调对银行综合头寸的管理,并提高了银行头寸。

  监管部门去年首次放行QDII,允许银行、保险、基金等投资境外金融市场。同时,鼓励企业将海外利润等可延长境外保留的时间,并鼓励对其进行境外再投资。

  这些措施,为减少外汇流入和结汇打开了政策之门。尽管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企业持有外币的意愿有限,但在专家们看来,“毕竟从政策上拥有了这项权利,如何使用完全是企业根据风险情况自行判断的结果”。

  不过吴念鲁说:“对于一些从事境外投资的外贸企业,它们的资金有的很难区别到底是经常项下的还是资本项下的,它们很可能鱼目混珠地结汇,所以监管的难度大了。”

  多数业内专家乐观估计,随着经常项下改革的到位,监管层对资本项下的改革的进程也会加快。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这样有营养的贴就是要多转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