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一次性筷子”挑战中国国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1:20:21
《瞭望》新闻周刊:“一次性筷子”挑战中国国情  
2007年08月16日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



  一次性“卫生”筷存在严重卫生隐患,“一次性”生活难以可持续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元 实习生 高倩

  出外就餐或快餐盒饭再加上一双一次性筷子,这种搭配已成为很多人日常餐饮的选择。而这双频繁出现在餐桌上的一次性木筷,也引发了不断兴起的争议。其中“资源环境破坏论”、与“促进出口、就业论”针锋相对、各执一辞。前者认为,一次性木筷生产消费造成森林资源大面积破坏,应严加禁止;而后者认为,一次性木筷的生产消费可有效利用经济价值较低林木资源,且有助于增加就业、促进出口,而且其便利、卫生的特点还有助于缺乏消毒设备的低档餐馆改善进餐卫生条件。

  来自财政部的相关信息表明,目前我国每年平均生产800亿双一次性筷子,出口近300亿双,国内消耗500亿双左右。在国内消费比重如此巨大的背景下,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消费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环保、卫生,而由一双筷子折射出来的“一次性”生活又是否适合我国国情呢?《瞭望》新闻周刊展开了暗访调查,获得了很多新的发现。

  饭馆图“方便”,吃者图“卫生”

  “我们店里都用一次性筷子,没一次性筷子,客人不放心”,问及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北京市丰台区一家快餐店的老板这样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本刊记者走访了北京石景山区、丰台区、海淀区的多家低档餐馆、快餐店,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记者发现很少能够找到使用普通筷子的餐馆。

  但其实,一次性筷子从2004年开始遭遇限制性政策调控。2004年我国取消了一次性木筷13%的出口退税,并征收17%的增值税;2006年4月1日对一次性筷子征收5%消费税;2006年11月1日又征收10%出口关税。比较其它农林产品,一次性筷子可以说是我国流转税赋最重的农林产品之一。

  一方面重税加身,另一方面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消费却仍保持高位,本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其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特点以及消费者普遍认为其比普通筷子更为卫生的观念使得一次性筷子在餐饮消费领域内更有市场。

  在《瞭望》新闻周刊的暗访中,很多餐馆的老板都表示重复使用的筷子成本其实要低于一次性筷子,但之所以选择一次性筷子主要是图方便省事。石景山区一个快餐店的老板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餐厅每天客流量大约200人左右,以平均每天消耗170双筷子、每月营业30天计算,一个月就要使用5100双一次性筷子,以每双木筷子进价4分钱来计算,一个月要花费200元钱左右。而如果使用普通、可反复使用的筷子的话,消毒柜的用电量为每月70元左右,清洗筷子每月用水大约10元左右,再加上50元的人工费,一共为130元/月。即使再将购买消毒柜和筷子的成本平均摊入,算下来还是要比一次性筷子划算一些”。

  但当记者反问老板有没有打算选择使用可反复使用的普通筷子时,他却摇着头表示没有这种打算:“一次性筷子很便宜,而且,从餐馆刚开始装修时,就有人来上门推销,量多了还能讲价、免费送货,还不用我们清洗、消毒、装袋,省心!”

  暗访作坊:卫生状况堪忧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在餐厅就餐的客人,他们都表示,由于小餐馆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有没有一次性筷子成为顾客衡量餐馆卫生的标准之一。看来,在消费者眼中,一次性筷子已经成为缺少消毒设备的低档餐馆以及快餐盒饭的必选配套餐具。那么,在加工、销售环节,一次性筷子的低成本是怎样实现的?是否真如人们所想那么清洁卫生呢?

  本刊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中小型餐饮场所、特别是街边店的一次性筷子基本都没有明确的生产厂家的名称和地址。经过多方打听,记者了解到鲁谷地区的不少快餐店里使用的一次性筷子都是从北京锦绣大地批发市场采购来的。清晨5点,记者跟随鲁谷菜市场的商贩来到锦绣大地批发市场,在这里大约有150多家一次性筷子销售商。早市一开,记者便对该市场餐具销售商户展开了暗访。在现场记者看到,一次性筷子成包成包放在大型编织袋里,而这些编织带的外面既没有标明生产厂家,也没有说明生产日期,却写有“硝酸盐”、“亚硝酸钠”、“XX肥料”等字样。而商家告诉记者,如果需要在筷子独立小包装袋外印刷餐馆名称等,都可以提前预订。在他们提供的样品中,不乏北京大中型餐厅、度假村的名号。

  通过对多家商户的调查,记者了解到,每家一天平均销售2500~3000双,那么,这个有着150多家商户的批发市场一天就能销售约45万双一次性筷子。那么,这些筷子又是哪里来的呢?采访中,很多商家的老板都说,“上面有人直接送货上门,还省了我们的运费”。可见,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一次性筷子已形成了生产、进货、包装、销售的“紧密”链条。

  顺藤摸瓜,记者很曲折地来到朝阳区崔各庄奶西村的一家筷子直销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里出售的一次性筷子在北京市场所占比例不小。而据直销点送货员介绍,以一天送出40大包(5000双/包)、50小包(3000双/包)计算,每天能卖出35万双,一个月下来就能让1000万双一次性筷子流入市场。

  这个直销点设在一套很小的平房里,记者发现大量的筷子堆积在客厅里,只留下两人宽的狭窄走廊,旁边放着一台破旧的机器,上面沾满了木屑和灰尘。在两个50多平方米的卧室里,也塞满了筷子。现场有一个中年妇女用一把长刀打磨筷子的光滑度,另一个妇女则熟练地给打磨好的筷子装袋。她们没有带卫生手套,记者也没有在现场发现有任何消毒的机器或设备,然而,筷子的独立小包装袋上却标有“已消毒”的字样。

  同村一位30多岁的男子告诉本刊记者,“如果买的是6~8分钱一双的筷子可能有简单消毒,如果是5分钱以下的,就很难说了。而且他们经常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雇佣村里一些人给筷子装袋。一天下来少说也能套1万多双,老板再给出相应的报酬”。

  当记者询问湖南籍老板这个直销点是否有营业资格、卫生许可证和消毒措施时,老板推诿搪塞,含糊不清。据了解,这些一次性筷子都是从湖南用大卡车运送过来的,每半个月运输一次,在这里只是做最后的打磨和套袋,然后运往北京各大批发市场。一位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知情人士私下告诉记者,湖南运来的筷子都没有消毒处理,这里更没有消毒措施。“全北京人都在用这样的一次性筷子,也没听说过出事,你担心什么?”面对记者的质疑,直销点老板这样说。

  在《瞭望》周刊的调查中发现,在2003年“非典”之后,一次性筷子的“卫生优势”吸引了消费者。而且,国家质检等部门也于2005年颁布了一次性筷子产品标准,对其类型、包装、检测规则、标志、贮存及运输等给以明确规定。然而,在流通、销售的过程中,其仍存在着严重的卫生隐患,这些筷子或是缺乏必要的卫生消毒条件,或是在流通中被第二次污染。而其加工、销售者却往往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

  相关专家指出,我国现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厂家除林区外,有部分是作坊式的,库房简陋,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而且,还存在有的非法厂家为节约成本用胶合板、复合板加工一次性筷子,危害消费者健康。而这也给相关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次性”生活不适合国情

  围绕一次性筷子争论较多的话题曾是其生产是否会浪费了大量的林木资源,对我国日益稀缺的林业资源造成严重威胁。对此,国家林业局相关专家曾作出解释认为,一次性木筷每年消耗的木材仅占国家“十一五”森林采伐限额的0.4%,国家还对木材进行了树种限制,其原料是杨木、桦木、松木和其他一些软木类木材及边角废料,且部分从俄罗斯进口,因此,对于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大。

  谈及此,绿色和平森林保护项目主任马利超则立足于一个更高的角度分析说,尽管生产一次性木筷的木材占我国消费木材的比例很小,而且对于拉动就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与其它林产品最大的差异在于,一次性筷子是“一次性”使用的,这样的利用方式实际上同样是对森林资源的浪费。

  2006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0.08公顷,在全球排名134位。森林资源保有量低,林木严重过量采伐等问题还很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大量使用包括一次性木筷或竹筷在内的一次性消费品,无疑会给森林及其他自然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下,我们坚决反对类似一次性筷子这样的资源利用方式,应赞成和提倡循环利用和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方式”,马利超对于这种“一次性”的生活方式深感忧虑。

  在他看来,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但其相关政策出台的时间还不长,且主要针对出口导向企业。因此,一次性筷子在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对此,他建议,对于一次性筷子以及推而广之的一次性餐具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并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为环保的选择,如加强对饭店消毒设施的监管等,并努力提升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国家发改委环境与资源利用司资源处处长冯良曾分析认为,国家法律政策允许林业企业合法利用森林资源,至于其生产和出口什么产品,要靠市场机制来调节;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林业系统职工困难也必须考虑;虽然国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但仍然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也就是说,终端消费者无法真正做到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在“一次性”生活仍将继续存在的背景下,如何回收利用一次性筷子成为了难点,甚至对于一次性筷子存有争议的双方在此问题上都表现出同样的忧虑。

  从现实的情况下,一次性筷子回收存在收集不易、存留油污难以处理、回收价格低等方面困难,很难像易拉罐、塑料瓶一样实现回收再利用。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一次性筷子的回收利用产业,几乎所有的一次性筷子都是当作固体垃圾处理。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日本通过垃圾分类管理的办法,对一次性筷子作分离处理,将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回收作为再生纸材料,如3双一次性筷子可以造一张A4纸,10公斤一次性木筷可以造15箱面巾纸。

  由于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涉及多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因此,一次性筷子回收的问题尚难在短期内有所改善。“从短期来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外出就餐,自带筷子’”,采访中,马利超向《瞭望》新闻周刊推荐了他的告别“一次性”生活的方式。《瞭望》新闻周刊:“一次性筷子”挑战中国国情  
2007年08月16日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



  一次性“卫生”筷存在严重卫生隐患,“一次性”生活难以可持续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元 实习生 高倩

  出外就餐或快餐盒饭再加上一双一次性筷子,这种搭配已成为很多人日常餐饮的选择。而这双频繁出现在餐桌上的一次性木筷,也引发了不断兴起的争议。其中“资源环境破坏论”、与“促进出口、就业论”针锋相对、各执一辞。前者认为,一次性木筷生产消费造成森林资源大面积破坏,应严加禁止;而后者认为,一次性木筷的生产消费可有效利用经济价值较低林木资源,且有助于增加就业、促进出口,而且其便利、卫生的特点还有助于缺乏消毒设备的低档餐馆改善进餐卫生条件。

  来自财政部的相关信息表明,目前我国每年平均生产800亿双一次性筷子,出口近300亿双,国内消耗500亿双左右。在国内消费比重如此巨大的背景下,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消费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环保、卫生,而由一双筷子折射出来的“一次性”生活又是否适合我国国情呢?《瞭望》新闻周刊展开了暗访调查,获得了很多新的发现。

  饭馆图“方便”,吃者图“卫生”

  “我们店里都用一次性筷子,没一次性筷子,客人不放心”,问及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北京市丰台区一家快餐店的老板这样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本刊记者走访了北京石景山区、丰台区、海淀区的多家低档餐馆、快餐店,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记者发现很少能够找到使用普通筷子的餐馆。

  但其实,一次性筷子从2004年开始遭遇限制性政策调控。2004年我国取消了一次性木筷13%的出口退税,并征收17%的增值税;2006年4月1日对一次性筷子征收5%消费税;2006年11月1日又征收10%出口关税。比较其它农林产品,一次性筷子可以说是我国流转税赋最重的农林产品之一。

  一方面重税加身,另一方面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消费却仍保持高位,本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其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特点以及消费者普遍认为其比普通筷子更为卫生的观念使得一次性筷子在餐饮消费领域内更有市场。

  在《瞭望》新闻周刊的暗访中,很多餐馆的老板都表示重复使用的筷子成本其实要低于一次性筷子,但之所以选择一次性筷子主要是图方便省事。石景山区一个快餐店的老板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餐厅每天客流量大约200人左右,以平均每天消耗170双筷子、每月营业30天计算,一个月就要使用5100双一次性筷子,以每双木筷子进价4分钱来计算,一个月要花费200元钱左右。而如果使用普通、可反复使用的筷子的话,消毒柜的用电量为每月70元左右,清洗筷子每月用水大约10元左右,再加上50元的人工费,一共为130元/月。即使再将购买消毒柜和筷子的成本平均摊入,算下来还是要比一次性筷子划算一些”。

  但当记者反问老板有没有打算选择使用可反复使用的普通筷子时,他却摇着头表示没有这种打算:“一次性筷子很便宜,而且,从餐馆刚开始装修时,就有人来上门推销,量多了还能讲价、免费送货,还不用我们清洗、消毒、装袋,省心!”

  暗访作坊:卫生状况堪忧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在餐厅就餐的客人,他们都表示,由于小餐馆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有没有一次性筷子成为顾客衡量餐馆卫生的标准之一。看来,在消费者眼中,一次性筷子已经成为缺少消毒设备的低档餐馆以及快餐盒饭的必选配套餐具。那么,在加工、销售环节,一次性筷子的低成本是怎样实现的?是否真如人们所想那么清洁卫生呢?

  本刊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中小型餐饮场所、特别是街边店的一次性筷子基本都没有明确的生产厂家的名称和地址。经过多方打听,记者了解到鲁谷地区的不少快餐店里使用的一次性筷子都是从北京锦绣大地批发市场采购来的。清晨5点,记者跟随鲁谷菜市场的商贩来到锦绣大地批发市场,在这里大约有150多家一次性筷子销售商。早市一开,记者便对该市场餐具销售商户展开了暗访。在现场记者看到,一次性筷子成包成包放在大型编织袋里,而这些编织带的外面既没有标明生产厂家,也没有说明生产日期,却写有“硝酸盐”、“亚硝酸钠”、“XX肥料”等字样。而商家告诉记者,如果需要在筷子独立小包装袋外印刷餐馆名称等,都可以提前预订。在他们提供的样品中,不乏北京大中型餐厅、度假村的名号。

  通过对多家商户的调查,记者了解到,每家一天平均销售2500~3000双,那么,这个有着150多家商户的批发市场一天就能销售约45万双一次性筷子。那么,这些筷子又是哪里来的呢?采访中,很多商家的老板都说,“上面有人直接送货上门,还省了我们的运费”。可见,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一次性筷子已形成了生产、进货、包装、销售的“紧密”链条。

  顺藤摸瓜,记者很曲折地来到朝阳区崔各庄奶西村的一家筷子直销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里出售的一次性筷子在北京市场所占比例不小。而据直销点送货员介绍,以一天送出40大包(5000双/包)、50小包(3000双/包)计算,每天能卖出35万双,一个月下来就能让1000万双一次性筷子流入市场。

  这个直销点设在一套很小的平房里,记者发现大量的筷子堆积在客厅里,只留下两人宽的狭窄走廊,旁边放着一台破旧的机器,上面沾满了木屑和灰尘。在两个50多平方米的卧室里,也塞满了筷子。现场有一个中年妇女用一把长刀打磨筷子的光滑度,另一个妇女则熟练地给打磨好的筷子装袋。她们没有带卫生手套,记者也没有在现场发现有任何消毒的机器或设备,然而,筷子的独立小包装袋上却标有“已消毒”的字样。

  同村一位30多岁的男子告诉本刊记者,“如果买的是6~8分钱一双的筷子可能有简单消毒,如果是5分钱以下的,就很难说了。而且他们经常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雇佣村里一些人给筷子装袋。一天下来少说也能套1万多双,老板再给出相应的报酬”。

  当记者询问湖南籍老板这个直销点是否有营业资格、卫生许可证和消毒措施时,老板推诿搪塞,含糊不清。据了解,这些一次性筷子都是从湖南用大卡车运送过来的,每半个月运输一次,在这里只是做最后的打磨和套袋,然后运往北京各大批发市场。一位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知情人士私下告诉记者,湖南运来的筷子都没有消毒处理,这里更没有消毒措施。“全北京人都在用这样的一次性筷子,也没听说过出事,你担心什么?”面对记者的质疑,直销点老板这样说。

  在《瞭望》周刊的调查中发现,在2003年“非典”之后,一次性筷子的“卫生优势”吸引了消费者。而且,国家质检等部门也于2005年颁布了一次性筷子产品标准,对其类型、包装、检测规则、标志、贮存及运输等给以明确规定。然而,在流通、销售的过程中,其仍存在着严重的卫生隐患,这些筷子或是缺乏必要的卫生消毒条件,或是在流通中被第二次污染。而其加工、销售者却往往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

  相关专家指出,我国现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厂家除林区外,有部分是作坊式的,库房简陋,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而且,还存在有的非法厂家为节约成本用胶合板、复合板加工一次性筷子,危害消费者健康。而这也给相关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次性”生活不适合国情

  围绕一次性筷子争论较多的话题曾是其生产是否会浪费了大量的林木资源,对我国日益稀缺的林业资源造成严重威胁。对此,国家林业局相关专家曾作出解释认为,一次性木筷每年消耗的木材仅占国家“十一五”森林采伐限额的0.4%,国家还对木材进行了树种限制,其原料是杨木、桦木、松木和其他一些软木类木材及边角废料,且部分从俄罗斯进口,因此,对于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大。

  谈及此,绿色和平森林保护项目主任马利超则立足于一个更高的角度分析说,尽管生产一次性木筷的木材占我国消费木材的比例很小,而且对于拉动就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与其它林产品最大的差异在于,一次性筷子是“一次性”使用的,这样的利用方式实际上同样是对森林资源的浪费。

  2006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0.08公顷,在全球排名134位。森林资源保有量低,林木严重过量采伐等问题还很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大量使用包括一次性木筷或竹筷在内的一次性消费品,无疑会给森林及其他自然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下,我们坚决反对类似一次性筷子这样的资源利用方式,应赞成和提倡循环利用和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方式”,马利超对于这种“一次性”的生活方式深感忧虑。

  在他看来,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但其相关政策出台的时间还不长,且主要针对出口导向企业。因此,一次性筷子在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对此,他建议,对于一次性筷子以及推而广之的一次性餐具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并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为环保的选择,如加强对饭店消毒设施的监管等,并努力提升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国家发改委环境与资源利用司资源处处长冯良曾分析认为,国家法律政策允许林业企业合法利用森林资源,至于其生产和出口什么产品,要靠市场机制来调节;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林业系统职工困难也必须考虑;虽然国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但仍然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也就是说,终端消费者无法真正做到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在“一次性”生活仍将继续存在的背景下,如何回收利用一次性筷子成为了难点,甚至对于一次性筷子存有争议的双方在此问题上都表现出同样的忧虑。

  从现实的情况下,一次性筷子回收存在收集不易、存留油污难以处理、回收价格低等方面困难,很难像易拉罐、塑料瓶一样实现回收再利用。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一次性筷子的回收利用产业,几乎所有的一次性筷子都是当作固体垃圾处理。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日本通过垃圾分类管理的办法,对一次性筷子作分离处理,将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回收作为再生纸材料,如3双一次性筷子可以造一张A4纸,10公斤一次性木筷可以造15箱面巾纸。

  由于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涉及多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因此,一次性筷子回收的问题尚难在短期内有所改善。“从短期来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外出就餐,自带筷子’”,采访中,马利超向《瞭望》新闻周刊推荐了他的告别“一次性”生活的方式。
假设筷子是长20厘米,直径1厘米的圆柱体,800亿双筷子就要消耗1256000立方米木材;假设生产过程要有50%的原料损耗,消耗大约是250万立方米。

中国每年消耗木材大约6000万立方米。筷子消耗量还不到其中的5%。而且利用的大多是质量不高的木材。
一次性竹筷子应该很符合国情吧~~
不用木材,用竹子~~~~~~~~~~·
我们这里已经是一次性竹筷居多了。
一次性木筷也都是那种很软的速生树种。
原帖由 clift 于 2007-8-17 09:46 发表
不用木材,用竹子~~~~~~~~~~·

竹子很好,速生而且经济
这几年我就没用到过一次性的木筷子,都是竹筷子了:(
竹筷子明显比木筷子质量好,而且 环保。
。“从短期来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外出就餐,自带筷子’”,
卫生状况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我宁愿过这种一次性生活.传染病流行也是有成本的.
现在本来都是竹筷子为多吧,而且就算是木筷子,它的影响真的在木材消耗里面很重要吗?
原帖由 lin_snake 于 2007-8-20 09:05 发表
竹筷子明显比木筷子质量好,而且 环保。


“环保”?怎么讲?
多少年没看到过木头做的一次性筷子了。早就改用竹筷子了。这记者不知道去那个落后地区采访的。
原帖由 一轮红日 于 2007-8-20 11:14 发表

“环保”?怎么讲?

竹子属于可再生资源,可降解,而且生长速度很快。用过的筷子也可以作为造纸的材料,循环利用。
是一种很好的环保材料。
原帖由 lin_snake 于 2007-8-20 13:59 发表

竹子属于可再生资源,可降解,而且生长速度很快。用过的筷子也可以作为造纸的材料,循环利用。
是一种很好的环保材料。

补一个,竹子一般2-3年就成材了,速度快
华硕还出了竹子外壳的笔记本电脑。
还叫一个sb的大胡子带到珠峰去拍照坐广告,宣传环保理念。
竹子这种草本植物真是大自然创造的神奇物种!
假设筷子是长20厘米,直径1厘米的圆柱体,800亿双筷子就要消耗1256000立方米木材;假设生产过程要有50%的原料损耗,消耗大约是250万立方米。
瞎说!!!!!!!!!!!!!!!!!!!!!!!你家的筷子有一厘米粗!!!!!!!!!!!!!!!:D :D :D :D :D :D
假设筷子是长20厘米,直径1厘米的圆柱体,800亿双筷子就要消耗1256000立方米木材;假设生产过程要有50%的原料损耗,消耗大约是250万立方米。
瞎说!!!!!!!!!!!!!!!!!!!!!!!你家的筷子有一厘米粗!!!!!!!!!!!!!!!:D :D :D :D :D :D
50%也是瞎说!!!!!!!!!!下脚料被大成粉末,做刨花板了!!!!!!!!!!!!
我知道这些假设是夸大了耗用木材数量,即使夸大计算也不能说明方便性筷子对于木材消耗有决定性影响,就可以更方便地证明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