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当年气派——《新闻周刊》评论中国的的发展前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17:19
回复当年气派——《新闻周刊》评论中国的的发展前景     



    中国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的发展势头曾经使其他亚洲国家产生过深深的忧虑,它们中的一部分甚至对中国采取了抵触的情绪。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逐渐认识到,亚洲未来的繁荣和兴衰已经和中国的命运与前景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日本北部一座小型工业城市的市长回忆说:“1984年,我第一次在日本的商店里看到了中国的茶具。当年,中国出口到日本来的茶具其实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它们价格便宜,但是质量低劣。”那时候,这座日本城市是世界知名的制造业集中地,从煎锅、冰激凌器到刀具和餐具,各种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但是,当地人的自豪感在1996年的时候发生了改变,因为在这一年,中国对日本的餐具出口额首次超过了一千万美元。这位市长说,当听到了这个数字之后,他开始感觉到中国已经有能力同日本竞争了。

    然而,日本人的这种感觉来得太晚了。2000年,日本从中国进口了价值超过六千万美元的餐具和厨具。更有甚者,在过去十年的竞争中,日本的厨房用品公司将很大的一部分国际市场份额输给了中国同行,导致这座日本城市的744家工厂关闭,占到了该市制造业的四分之一。这位市长慨叹地说:“中国是我市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的竞争对手。”

    对来自中国的商业竞争的畏惧情绪同时也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中间蔓延。从日本到新加坡,从条件优越的台湾精密芯片的生产车间到设施简陋的柬埔寨织布作坊,中国的崛起引发了普遍的忧虑和紧迫感。亚洲其他国家第一次面临一个共同的竞争对手,这个对手已经成长为世界瞩目的商品输出国,而且其产品涉及到各个工业领域。与此同时,大部分亚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他们正面临着一个时隐时现的难题,那就是曾经作为战后亚洲经济推动力的日本增长模式正在逐渐垮台。

    自从日本在六、七十年代取得了经济上奇迹般的增长以后,亚洲的其他经济体就纷纷开始学习日本的经济模式,希望这种模式也能够给本国的经济带来起色。日本也通过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引导周边国家走上日本式的发展道路。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和台湾都曾经在当年引进过日本的夕阳产业,最初是照明工业,后来依次是钢铁业、生物化学工业和造船业,然后他们又将这些陈旧的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传递给了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90年代中期,中国明智地打破了这一模式,结束了这条不公平、不合理、自上而下逐层剥削的“经济命线”。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吸引到了数量惊人的海外投资,这其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来自日本。从那时起,享受着充足资金里的中国几乎还同时拥有了大量的技术,她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深圳建设了生产劳力密集型产品的工厂,在现代气息浓厚的上海建立了高效率的高科技产品制造厂,在汇集各方精英的北京创设了欣欣向荣的工业研发机构。也就是说,各个层次的技术在中国百花齐放。在旧的增长模式中处于任何一个技术层次的国家都能够在同级别的层次上找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

    在这一现实面前,我们必须重新描绘亚洲地区的经济结构图。在新的体系中,中国将取代日本而占据地区经济的中心地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体将继续把制造业的市场转移到中国,同时也会将专业技术和品牌移植到中国,并把研究开发的工作推向更广阔的空间。处于技术阶梯上最底层的经济体也许只能承担向中国输出大米、汽油、木材以及其它食品和能源的工作。为自己民族而骄傲的中国人也许会平静地说,这一转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中国的文明一直是亚洲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推动力量。她的衰落始于19世纪清王朝的腐败昏庸和西方帝国主义者的入侵。摩根斯坦利驻香港分支机构的经理谢安迪说:“过去的二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转眼一瞬,我们现在正在目睹中国一步步地回到亚洲经济强国的位置上。”

    如果在中国大陆不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动荡,中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将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中国拥有能够容纳工业发展的广阔疆域,拥有开展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大量劳动力,也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由于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将放宽市场的限制程度,所以中国在去年一年吸引到的外商直接投资就达470亿美元之巨,是1990年吸引的投资金额的十倍。中国的城市劳动力已逾四亿人,但是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是没有任何技术的简单劳动力,有的是经验丰富、成果卓著的科研人员。去年十一月,日本北部工业城市的代表团到中国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了六家二十四小时不停运转的工厂。在这里,工人的薪水在绝对值上只有日本同类工人二十五分之一,但是代表团团长说,他们比日本的工人还要努力。一些经济学家预言,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

    适应这一转变,采取适当的调整是亚洲其他国家的当务之急。投资分析家马克法伯认为,就像当年美国的“西进运动”一样,中国的崛起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动荡,因为毕竟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发展出了又一股强大的力量。马克说,由于美国当年的粮食生产过剩,欧洲的很多农场纷纷破产;亚洲的制造业也许将经历同样的风波。去年八月,新加坡遭受了自1965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总理吴作栋鼓励国民,要大胆地同中国竞争,保住新加坡的国际市场份额。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步入中国式的发展轨道便意味着走上繁荣的路途,否则将很可能陷入衰退。其他亚洲国家应该在农业上苦下功夫,因为中国的农产品关税和出口补贴都将改变现有的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相符的水平;它们还应该加快发展旅游业,因为中国人越来越鼓的钱袋子已经给到亚洲各地的旅游业预留了一定份额。

    的的确确,中国国内市场的开放和扩展是亚洲经济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亮点之一。马来西亚已经盯准了中国的油制品(润夫品、实用油)市场,认为中国市场逐步放开后,马来西亚的油制品能够取得其中的少许份额,这样就用不着继续依赖对印度的出口。马来西亚的一位农场主说:“当中国也成为我们的大客户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被印度操纵了。”

    能够使处在技术阶梯上的各个国家放心的是,中国在某些领域的发展壮大还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在纺织品、电子产品和个人电脑领域内输给中国的韩国公司已经开始将生产扩展到中国大陆,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韩国在中国的投资相当之大,以至于有专家预言,就像墨西哥和美国保持了经济共生关系一样,韩国将在强大的近邻身边站稳经济脚跟。由于中国的汽车制造和家用电脑业发展很快,所以中国对于韩国生产的精致钢材的需求量会逐年增加。随着关税的降低,中国从韩国进口钢材的数量将在未来的十年内翻一番。同时,中国原始低效的炼钢小厂将在韩国世界产钢巨头的压力下面临严峻的考验。

    中国大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都在想方设法地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实惠。眼下,很多外国公司都绕开香港而直接到大陆建立驻地,这使得曾经凭借通向大陆的门户位置而获益的香港略感失落。但是近期的中国银行事件又使得很多公司对大陆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和透明度产生了怀疑,因此香港很可能仍将继续发挥金融中心的作用。有专家建议香港改变其海运和仓储中心的作用,使后勤服务业尽快成熟起来,因为自由市场环境下的大陆经济对于供应体系的管理和运输业的规划服务都会有很大需求。

    亚洲的很多国家都力图通过在新技术领域内的优势在同中国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但是没人能够准确地预见中国这个标尺在技术上的发展速度会有多快。中国已经在几十个城市里投资建立芯片制造厂,以大力发展半导体工业。中国的目标是首先占领国内芯片市场的30%,然后再将眼光投向世界,争取出口。这一抱负远大的构想已经明显地使汉城和新加坡感到了压力。

    1997年,当香港回归中国的时候,有人担心这座富庶的东方明珠会变成北京的钱库。然而事实证明,认为回归会给香港带来经济地震的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1997年的香港经济并没有发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而是过渡得相当平稳。当前,由于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香港的失业率达到了五十年以来的最高点,不少香港人还到大陆谋求发展。

    台湾商界也正在抛开政治障碍,积极同大陆建立经贸联系。很多公司都呼吁台湾政界取消“三通禁令”。他们的逻辑显而易见:2001年,台湾的电脑生产商在大陆的产量超过本地产量,同样的情形很有可能在十年之内发生在半导体制造商的身上;自1990年起,台湾商人在大陆的投资已经超过五百亿美元,而且他们对大陆市场的热情有增无减。

    台湾的知名政治分析家安德鲁·杨说:“绝大多数的台湾商人都相信,只有力道犀利、富有胆识地同大陆欣欣向荣的经济融为一体,台湾经济才能有一个健康的未来。”

    尽管变数不少,但是包括台湾在内的很多亚洲国家都希冀能和中国大陆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去年,北京向东盟提出了在2010年以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这使得东南亚各国又惊又喜。如果协议能够达成的话,中国大陆市场将对东南亚国家的农产品、能源和原材料敞开大门,而东南亚国家也能够从中国进口她们热衷的汽车、冰箱和电脑等工业产品。中国的提议中暗含着亚洲经济的新前景: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走向经济一体化,取长补短,而不再是相互竞争。这一提议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受到了东盟的欢迎,与此同时,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提出的建立亚洲贸易体的方案却受到了冷落。

    去年,马来西亚人在潜水时发现了一条古代的中国沉船,上面满载着瓷器和餐具。这艘古船的大部分虽然在泥沙的覆盖下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却仍旧保存完好。人们可以想象在遭遇风暴而沉没前,它航行在中国通向东南亚的古代贸易航线上时的气派情景。这是历史,也是未来的镜子,因为中国即将再一次作为航船的舵手,出海乘风破浪!回复当年气派——《新闻周刊》评论中国的的发展前景     



    中国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的发展势头曾经使其他亚洲国家产生过深深的忧虑,它们中的一部分甚至对中国采取了抵触的情绪。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逐渐认识到,亚洲未来的繁荣和兴衰已经和中国的命运与前景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日本北部一座小型工业城市的市长回忆说:“1984年,我第一次在日本的商店里看到了中国的茶具。当年,中国出口到日本来的茶具其实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它们价格便宜,但是质量低劣。”那时候,这座日本城市是世界知名的制造业集中地,从煎锅、冰激凌器到刀具和餐具,各种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但是,当地人的自豪感在1996年的时候发生了改变,因为在这一年,中国对日本的餐具出口额首次超过了一千万美元。这位市长说,当听到了这个数字之后,他开始感觉到中国已经有能力同日本竞争了。

    然而,日本人的这种感觉来得太晚了。2000年,日本从中国进口了价值超过六千万美元的餐具和厨具。更有甚者,在过去十年的竞争中,日本的厨房用品公司将很大的一部分国际市场份额输给了中国同行,导致这座日本城市的744家工厂关闭,占到了该市制造业的四分之一。这位市长慨叹地说:“中国是我市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的竞争对手。”

    对来自中国的商业竞争的畏惧情绪同时也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中间蔓延。从日本到新加坡,从条件优越的台湾精密芯片的生产车间到设施简陋的柬埔寨织布作坊,中国的崛起引发了普遍的忧虑和紧迫感。亚洲其他国家第一次面临一个共同的竞争对手,这个对手已经成长为世界瞩目的商品输出国,而且其产品涉及到各个工业领域。与此同时,大部分亚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他们正面临着一个时隐时现的难题,那就是曾经作为战后亚洲经济推动力的日本增长模式正在逐渐垮台。

    自从日本在六、七十年代取得了经济上奇迹般的增长以后,亚洲的其他经济体就纷纷开始学习日本的经济模式,希望这种模式也能够给本国的经济带来起色。日本也通过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引导周边国家走上日本式的发展道路。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和台湾都曾经在当年引进过日本的夕阳产业,最初是照明工业,后来依次是钢铁业、生物化学工业和造船业,然后他们又将这些陈旧的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传递给了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90年代中期,中国明智地打破了这一模式,结束了这条不公平、不合理、自上而下逐层剥削的“经济命线”。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吸引到了数量惊人的海外投资,这其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来自日本。从那时起,享受着充足资金里的中国几乎还同时拥有了大量的技术,她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深圳建设了生产劳力密集型产品的工厂,在现代气息浓厚的上海建立了高效率的高科技产品制造厂,在汇集各方精英的北京创设了欣欣向荣的工业研发机构。也就是说,各个层次的技术在中国百花齐放。在旧的增长模式中处于任何一个技术层次的国家都能够在同级别的层次上找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

    在这一现实面前,我们必须重新描绘亚洲地区的经济结构图。在新的体系中,中国将取代日本而占据地区经济的中心地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体将继续把制造业的市场转移到中国,同时也会将专业技术和品牌移植到中国,并把研究开发的工作推向更广阔的空间。处于技术阶梯上最底层的经济体也许只能承担向中国输出大米、汽油、木材以及其它食品和能源的工作。为自己民族而骄傲的中国人也许会平静地说,这一转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中国的文明一直是亚洲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推动力量。她的衰落始于19世纪清王朝的腐败昏庸和西方帝国主义者的入侵。摩根斯坦利驻香港分支机构的经理谢安迪说:“过去的二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转眼一瞬,我们现在正在目睹中国一步步地回到亚洲经济强国的位置上。”

    如果在中国大陆不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动荡,中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将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中国拥有能够容纳工业发展的广阔疆域,拥有开展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大量劳动力,也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由于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将放宽市场的限制程度,所以中国在去年一年吸引到的外商直接投资就达470亿美元之巨,是1990年吸引的投资金额的十倍。中国的城市劳动力已逾四亿人,但是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是没有任何技术的简单劳动力,有的是经验丰富、成果卓著的科研人员。去年十一月,日本北部工业城市的代表团到中国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了六家二十四小时不停运转的工厂。在这里,工人的薪水在绝对值上只有日本同类工人二十五分之一,但是代表团团长说,他们比日本的工人还要努力。一些经济学家预言,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

    适应这一转变,采取适当的调整是亚洲其他国家的当务之急。投资分析家马克法伯认为,就像当年美国的“西进运动”一样,中国的崛起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动荡,因为毕竟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发展出了又一股强大的力量。马克说,由于美国当年的粮食生产过剩,欧洲的很多农场纷纷破产;亚洲的制造业也许将经历同样的风波。去年八月,新加坡遭受了自1965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总理吴作栋鼓励国民,要大胆地同中国竞争,保住新加坡的国际市场份额。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步入中国式的发展轨道便意味着走上繁荣的路途,否则将很可能陷入衰退。其他亚洲国家应该在农业上苦下功夫,因为中国的农产品关税和出口补贴都将改变现有的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相符的水平;它们还应该加快发展旅游业,因为中国人越来越鼓的钱袋子已经给到亚洲各地的旅游业预留了一定份额。

    的的确确,中国国内市场的开放和扩展是亚洲经济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亮点之一。马来西亚已经盯准了中国的油制品(润夫品、实用油)市场,认为中国市场逐步放开后,马来西亚的油制品能够取得其中的少许份额,这样就用不着继续依赖对印度的出口。马来西亚的一位农场主说:“当中国也成为我们的大客户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被印度操纵了。”

    能够使处在技术阶梯上的各个国家放心的是,中国在某些领域的发展壮大还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在纺织品、电子产品和个人电脑领域内输给中国的韩国公司已经开始将生产扩展到中国大陆,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韩国在中国的投资相当之大,以至于有专家预言,就像墨西哥和美国保持了经济共生关系一样,韩国将在强大的近邻身边站稳经济脚跟。由于中国的汽车制造和家用电脑业发展很快,所以中国对于韩国生产的精致钢材的需求量会逐年增加。随着关税的降低,中国从韩国进口钢材的数量将在未来的十年内翻一番。同时,中国原始低效的炼钢小厂将在韩国世界产钢巨头的压力下面临严峻的考验。

    中国大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都在想方设法地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实惠。眼下,很多外国公司都绕开香港而直接到大陆建立驻地,这使得曾经凭借通向大陆的门户位置而获益的香港略感失落。但是近期的中国银行事件又使得很多公司对大陆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和透明度产生了怀疑,因此香港很可能仍将继续发挥金融中心的作用。有专家建议香港改变其海运和仓储中心的作用,使后勤服务业尽快成熟起来,因为自由市场环境下的大陆经济对于供应体系的管理和运输业的规划服务都会有很大需求。

    亚洲的很多国家都力图通过在新技术领域内的优势在同中国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但是没人能够准确地预见中国这个标尺在技术上的发展速度会有多快。中国已经在几十个城市里投资建立芯片制造厂,以大力发展半导体工业。中国的目标是首先占领国内芯片市场的30%,然后再将眼光投向世界,争取出口。这一抱负远大的构想已经明显地使汉城和新加坡感到了压力。

    1997年,当香港回归中国的时候,有人担心这座富庶的东方明珠会变成北京的钱库。然而事实证明,认为回归会给香港带来经济地震的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1997年的香港经济并没有发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而是过渡得相当平稳。当前,由于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香港的失业率达到了五十年以来的最高点,不少香港人还到大陆谋求发展。

    台湾商界也正在抛开政治障碍,积极同大陆建立经贸联系。很多公司都呼吁台湾政界取消“三通禁令”。他们的逻辑显而易见:2001年,台湾的电脑生产商在大陆的产量超过本地产量,同样的情形很有可能在十年之内发生在半导体制造商的身上;自1990年起,台湾商人在大陆的投资已经超过五百亿美元,而且他们对大陆市场的热情有增无减。

    台湾的知名政治分析家安德鲁·杨说:“绝大多数的台湾商人都相信,只有力道犀利、富有胆识地同大陆欣欣向荣的经济融为一体,台湾经济才能有一个健康的未来。”

    尽管变数不少,但是包括台湾在内的很多亚洲国家都希冀能和中国大陆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去年,北京向东盟提出了在2010年以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这使得东南亚各国又惊又喜。如果协议能够达成的话,中国大陆市场将对东南亚国家的农产品、能源和原材料敞开大门,而东南亚国家也能够从中国进口她们热衷的汽车、冰箱和电脑等工业产品。中国的提议中暗含着亚洲经济的新前景: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走向经济一体化,取长补短,而不再是相互竞争。这一提议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受到了东盟的欢迎,与此同时,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提出的建立亚洲贸易体的方案却受到了冷落。

    去年,马来西亚人在潜水时发现了一条古代的中国沉船,上面满载着瓷器和餐具。这艘古船的大部分虽然在泥沙的覆盖下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却仍旧保存完好。人们可以想象在遭遇风暴而沉没前,它航行在中国通向东南亚的古代贸易航线上时的气派情景。这是历史,也是未来的镜子,因为中国即将再一次作为航船的舵手,出海乘风破浪!
好文。回想一下过去几年,那些口口声声叫喊着中国威胁论的国家,现在几乎无一不在从日益发展的中国经济上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好处。虽然中国还不强大,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已经初步显现,那就是,一个发展的、稳定的、强大的中国,对于亚洲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尤其在2003年,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如果没有中国,日本、韩国就会出现经济的负增长。
不要一叶障目,中国的前途还没有那么光明,但是也不至于要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