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看中国: 印度的孟买和中国上海的十年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54:00
外国人看中国: 印度的孟买和中国上海的十年比较  


我看到的中国和印度

--------------------------------------------------------------------------------



  1991年,我第一次和叔叔从九江搭江轮到上海。刚经过灯火通明的宝山钢铁厂,内心还盘算着,这么大的投资,怎么会像报道那样栽在日本人手里。耳边就传来扩音器的声音:“左边是浦东,右边是浦西”。这个一片漆黑的地方,真就是浦西?多叫人失望。

  那正是中国国庆日前夕,外滩的灯已经点上,迎接我的是幢幢高楼,好像新加坡河畔的那些银行大楼。离开南京东路的边街,阴暗暗的,朝里走几分钟,就有点紧张。前后左右张望着,担心有人跟梢。最后,我放弃了冒险犯难的念头,赶紧回到大街上,感觉安全些。德士司机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腔,他问得越多,我就越隐藏自己的身份,生怕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被狠狠痛“宰”。

  一个月后,我出差到孟买,飞机落地时,当地时间已是晚上八点半。出了机场,战战兢兢地坐上一辆机场外的德士,飞奔而去。司机的英语难懂,一路上,到处一片漆黑,车里没有冷气,我摇下窗子,一股异味传来,车子跟行人擦边而过。街上的一群人不时朝车里望过来,我握紧右手的皮箱,左手赶紧又摇上窗子。

  我当时的感觉是:上海和孟买,没有多大差别。


十年之间 刮目相看


  2001年,我再度来到上海,并且定居下来。孟买,因为工作的关系,从上海又去过好几次。十年,不是一个短时间,尤其对中国和印度两个力求发展的国家来说,是两个五年计划。到这时,就明显看出上海和孟买的差距。

  从机场开始,就连虹桥机场也比孟买机场要强,浦东机场就更不用提了。孟买也是到处在建设,但高架桥工地不像上海那样用绿色塑料网遮住。在空荡的工地上,可以看到工人们工作的情况,没有工作服和工作鞋,还看到穿着传统纱厘服装的女性,穿梭其间。除了危险之外,工人也不像上海人那样卖力。上海的土木建设速度之快,有目共睹,就连新加坡人也有感叹。而孟买的一些工程,像处于停顿状态,不知道是否还会继续施工。


印度式的民主


  印度式的民主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每个人的生存权利不容抹杀。这就是为什么当博帕尔联碳农药发生泄漏事件后,到底有多少居民受影响一直无法统计清楚,要求赔偿的居民没完没了。但是,印度人并没有学到这个教训,今天还可以看到工厂的周围盖了许多“违章建筑”。

  另一个极端是,任何一项工程,只要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他们都要提出诉状。只要诉状成立,工程就马上停止。所以,在印度到处可以看到停建而未竣工的道路。正因为此,外国投资者对印度的基建工程望而却步。

  印度人是否能忍受这些极端呢?至少和我交谈的工商界人士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有什么改善的方法呢?答案也都很肯定,印度极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这样的领导者是否存在呢?据说有几个省的省长,用办企业的手段处理省内事务,干净俐落,很得人心。为什么不把这些省长轮调,这不就把各省的状况都平均提升了么?这就谈到了印度的民主体制。

  首先得了解印度的政治运作。28个省、7个邦;省有省长,邦有邦执行长,虽说都是选出来的,但无论省还是邦,还有总统指派的总督。究竟是选举的省长、执行长权大,还是指派的总督权大,没有明确的答案。有几个省极端保守,省长一样能一当再当。有实行共产制度的,也有遵行伊斯兰教义的省,也没人埋怨。有完全免税的省,也有禁酒的省。在彭地切里,还有在当年法国殖民地时的公务员,退休后继续领取法郎作为退休金,去年改用欧元,退休金的币值也相应更改,也没人说不公平。

  但是,想想这样既掺杂了英、美、法各国的体制,又加上自身因袭的社会等级制度的限制,和十五种官方语言,数百种方言,真要有些作为,还颇为困难。印度人对贿赂也不太在乎。只要能办事,不让他拿些钱,好像说不过去。政党政治所依附的种种弊病,在欧美国家已层出不穷,印度自然难逃劫数。甚至连最新崛起的台湾式民主,亦如出一辙。


民主集中制


  如果分析中国目前实行的制度,综合出来的现象,大概不会比印度少。但是,中国社会给人的感觉是朝气蓬勃的。碰到一些不合理的事,都可以“还需要一点时间”一笔带过。两国共有的现象是,尾大不掉。中国让人感到,政府是在做事,而印度则有“政府在哪里”的疑问。

  据说印度前总理英地拉·甘地,有理想,也有实力,可惜英年早逝。如果不指望有抱负的政治家的改革,那么,印度的希望在那里呢?出乎意料的,和中国一样,印度的工商业界把希望放在世贸组织上,认为只要进入世贸,印度的国内企业都得与世界各国企业一起竞争。届时,必然会加速印度的政治改革。

  印度尤其把中国当作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地大物博,印度一样;中国内销市场大,印度也大;中国人才资源丰富,印度也不差;中国想作全世界的生产基地,印度也想。

  经过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地把外资引入,这个势头会持续到2010年,也就是在奥运和世博会之后。80年代印度曾是外资的焦点,但由于民族主义和民主制度的制衡,外资大多转成内资或撤出。

  这20年的发展,显示出中国“民主集中制式”的民主,或者用中国领导者惯用的名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比印度采纳欧美各国制度的结果,要强得多。印度的有识之士放弃了发自内部的改革,寄望于进入世贸后由外部压力而产生的改革动力。先撇开这种危机意识是否适合印度,果真如愿,印度还得先想好,究竟要继续欧美式的民主,还是要学习中国,重新建立起一套适合印度发展的民主。


竞争还在后头


  至少以今天来评断,印度比不上中国,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有好一阵子担心连印度都不如。那时,印度式的民主,可比中国式的民主要强。今天的中国可能已不再把今天的印度放在眼里。 

  仔细推敲,中国的政治改革何尝不是经过了相同由外而内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把经济建设朝前推进了一大步。无可否认,外资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也产生了许多老百姓对变化的不适应。这些都说明了:民主政治的实行,实际上包含了由下而上的诉求以及由外而内的国际化历程。两者交互运用,相得益彰,否则就会乱。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国力会在今后十年到达一个高峰,而社会稳定度也会面临最大的挑战。

  中国和印度曾经同是熟睡的狮子。中国已经醒了,印度还在沉睡。未来,能与中国一较长短的仍旧是印度。中国必须继续保持清醒,顺应内部和外部的潮流,适时地修正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别落入龟兔赛跑的寓言陷阱中。

作者是新加坡公民,现定居上海外国人看中国: 印度的孟买和中国上海的十年比较  


我看到的中国和印度

--------------------------------------------------------------------------------



  1991年,我第一次和叔叔从九江搭江轮到上海。刚经过灯火通明的宝山钢铁厂,内心还盘算着,这么大的投资,怎么会像报道那样栽在日本人手里。耳边就传来扩音器的声音:“左边是浦东,右边是浦西”。这个一片漆黑的地方,真就是浦西?多叫人失望。

  那正是中国国庆日前夕,外滩的灯已经点上,迎接我的是幢幢高楼,好像新加坡河畔的那些银行大楼。离开南京东路的边街,阴暗暗的,朝里走几分钟,就有点紧张。前后左右张望着,担心有人跟梢。最后,我放弃了冒险犯难的念头,赶紧回到大街上,感觉安全些。德士司机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腔,他问得越多,我就越隐藏自己的身份,生怕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被狠狠痛“宰”。

  一个月后,我出差到孟买,飞机落地时,当地时间已是晚上八点半。出了机场,战战兢兢地坐上一辆机场外的德士,飞奔而去。司机的英语难懂,一路上,到处一片漆黑,车里没有冷气,我摇下窗子,一股异味传来,车子跟行人擦边而过。街上的一群人不时朝车里望过来,我握紧右手的皮箱,左手赶紧又摇上窗子。

  我当时的感觉是:上海和孟买,没有多大差别。


十年之间 刮目相看


  2001年,我再度来到上海,并且定居下来。孟买,因为工作的关系,从上海又去过好几次。十年,不是一个短时间,尤其对中国和印度两个力求发展的国家来说,是两个五年计划。到这时,就明显看出上海和孟买的差距。

  从机场开始,就连虹桥机场也比孟买机场要强,浦东机场就更不用提了。孟买也是到处在建设,但高架桥工地不像上海那样用绿色塑料网遮住。在空荡的工地上,可以看到工人们工作的情况,没有工作服和工作鞋,还看到穿着传统纱厘服装的女性,穿梭其间。除了危险之外,工人也不像上海人那样卖力。上海的土木建设速度之快,有目共睹,就连新加坡人也有感叹。而孟买的一些工程,像处于停顿状态,不知道是否还会继续施工。


印度式的民主


  印度式的民主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每个人的生存权利不容抹杀。这就是为什么当博帕尔联碳农药发生泄漏事件后,到底有多少居民受影响一直无法统计清楚,要求赔偿的居民没完没了。但是,印度人并没有学到这个教训,今天还可以看到工厂的周围盖了许多“违章建筑”。

  另一个极端是,任何一项工程,只要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他们都要提出诉状。只要诉状成立,工程就马上停止。所以,在印度到处可以看到停建而未竣工的道路。正因为此,外国投资者对印度的基建工程望而却步。

  印度人是否能忍受这些极端呢?至少和我交谈的工商界人士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有什么改善的方法呢?答案也都很肯定,印度极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这样的领导者是否存在呢?据说有几个省的省长,用办企业的手段处理省内事务,干净俐落,很得人心。为什么不把这些省长轮调,这不就把各省的状况都平均提升了么?这就谈到了印度的民主体制。

  首先得了解印度的政治运作。28个省、7个邦;省有省长,邦有邦执行长,虽说都是选出来的,但无论省还是邦,还有总统指派的总督。究竟是选举的省长、执行长权大,还是指派的总督权大,没有明确的答案。有几个省极端保守,省长一样能一当再当。有实行共产制度的,也有遵行伊斯兰教义的省,也没人埋怨。有完全免税的省,也有禁酒的省。在彭地切里,还有在当年法国殖民地时的公务员,退休后继续领取法郎作为退休金,去年改用欧元,退休金的币值也相应更改,也没人说不公平。

  但是,想想这样既掺杂了英、美、法各国的体制,又加上自身因袭的社会等级制度的限制,和十五种官方语言,数百种方言,真要有些作为,还颇为困难。印度人对贿赂也不太在乎。只要能办事,不让他拿些钱,好像说不过去。政党政治所依附的种种弊病,在欧美国家已层出不穷,印度自然难逃劫数。甚至连最新崛起的台湾式民主,亦如出一辙。


民主集中制


  如果分析中国目前实行的制度,综合出来的现象,大概不会比印度少。但是,中国社会给人的感觉是朝气蓬勃的。碰到一些不合理的事,都可以“还需要一点时间”一笔带过。两国共有的现象是,尾大不掉。中国让人感到,政府是在做事,而印度则有“政府在哪里”的疑问。

  据说印度前总理英地拉·甘地,有理想,也有实力,可惜英年早逝。如果不指望有抱负的政治家的改革,那么,印度的希望在那里呢?出乎意料的,和中国一样,印度的工商业界把希望放在世贸组织上,认为只要进入世贸,印度的国内企业都得与世界各国企业一起竞争。届时,必然会加速印度的政治改革。

  印度尤其把中国当作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地大物博,印度一样;中国内销市场大,印度也大;中国人才资源丰富,印度也不差;中国想作全世界的生产基地,印度也想。

  经过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地把外资引入,这个势头会持续到2010年,也就是在奥运和世博会之后。80年代印度曾是外资的焦点,但由于民族主义和民主制度的制衡,外资大多转成内资或撤出。

  这20年的发展,显示出中国“民主集中制式”的民主,或者用中国领导者惯用的名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比印度采纳欧美各国制度的结果,要强得多。印度的有识之士放弃了发自内部的改革,寄望于进入世贸后由外部压力而产生的改革动力。先撇开这种危机意识是否适合印度,果真如愿,印度还得先想好,究竟要继续欧美式的民主,还是要学习中国,重新建立起一套适合印度发展的民主。


竞争还在后头


  至少以今天来评断,印度比不上中国,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有好一阵子担心连印度都不如。那时,印度式的民主,可比中国式的民主要强。今天的中国可能已不再把今天的印度放在眼里。 

  仔细推敲,中国的政治改革何尝不是经过了相同由外而内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把经济建设朝前推进了一大步。无可否认,外资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也产生了许多老百姓对变化的不适应。这些都说明了:民主政治的实行,实际上包含了由下而上的诉求以及由外而内的国际化历程。两者交互运用,相得益彰,否则就会乱。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国力会在今后十年到达一个高峰,而社会稳定度也会面临最大的挑战。

  中国和印度曾经同是熟睡的狮子。中国已经醒了,印度还在沉睡。未来,能与中国一较长短的仍旧是印度。中国必须继续保持清醒,顺应内部和外部的潮流,适时地修正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别落入龟兔赛跑的寓言陷阱中。

作者是新加坡公民,现定居上海
地理环境决定人,人决定国家命运。
恩,印度到底是印度,中国到底是中国,我们是社会主义啊,他们是资本主义,
从整个历史看,资本主义在走下坡路。他们还是赶快学我们搞社会主义吧,时间也还来的急就差那么50几年啦,印度小兄弟,你慢慢来,大哥我先走一步!
政治制度就像衣服,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衣服。
美国式的政治制度适合美国,但不一定就适合阿三。
想想阿三啊,还真可怜。
以下是引用海陵贝哥在2004-1-25 22:10:00的发言:
恩,印度到底是印度,中国到底是中国,我们是社会主义啊,他们是资本主义,
从整个历史看,资本主义在走下坡路。他们还是赶快学我们搞社会主义吧,时间也还来的急就差那么50几年啦,印度小兄弟,你慢慢来,大哥我先走一步!

你从哪里看到资本主义走下坡路了???
要是那样我们还龟缩着干吗?[em04]
以下是引用海陵贝哥在2004-1-25 22:10:00的发言:
恩,印度到底是印度,中国到底是中国,我们是社会主义啊,他们是资本主义,
从整个历史看,资本主义在走下坡路。他们还是赶快学我们搞社会主义吧,时间也还来的急就差那么50几年啦,印度小兄弟,你慢慢来,大哥我先走一步!

资本主义没有那么弱吧!起码现阶段还没有什么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全面优越的情况.
以下是引用nosecondxiong在2004-1-25 21:43:00的发言:
地理环境决定人,人决定国家命运。

我认为是国家意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6 15:25:50编辑过]
我不知道老去和印度比啥呀,有可比性吗?我们比赢一个印度是不是就很强大了!?
适度的扩张很必要! 内练带来的内耗是衰弱的原因
与印度的比较能够修正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
印度确实有其优越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而且这些地方还是基础性的东西
中印2国都在打造国际化大都市!
呵呵,一说资本主义的坏话,就有人急了啊。
以下是引用chinaxixi在2004-1-27 0:15:00的发言:
呵呵,一说资本主义的坏话,就有人急了啊。

请不要无视现实,不然你就根本没资格提社会主义。[em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6 15:25:50编辑过]
印度虽然现在还没有我们的经济总量大,但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东西也不少。比方说,印度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就比我们的目光要长远得多。
以下是引用BruceWang在2004-1-27 0:40: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chinaxixi在2004-1-27 0:15:00的发言:
呵呵,一说资本主义的坏话,就有人急了啊。

请不要无视现实,不然你就根本没资格提社会主义。[em10]
[/quote]
对于那些井底之蛙没必要和他们争
3年前的文章还拿出来Y来Y去的,

中国人什么时候会长点危机感啊?在发达国家面前就是奴才像在穷国面前就爆发户的嘴脸……
我们不要老与阿三比,与臭手下棋会越下越臭的。日本、美国才是我们的目标!!!超过它们——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
我们不要老与阿三比,与臭手下棋会越下越臭的。日本、美国才是我们的目标!!!超过它们——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
阿三,乖!
关键是领导因素阿
外国人总喜欢把印度和中国作比较,目的是刺激印度,让印度人知道中国是巨大的威胁。对于印度,我们中国人根本不把它当回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6 15:25:50编辑过]

恩...说的好

楼主说的也不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的道路是有前途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6 15:25:50编辑过]

中国现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局部的搞市场经济,搞宏观调空的市场经济,这就是现在还有许多行业仍旧牢牢的控制在国有资本的手中不对私有资本开放的原因。只要公有制经济还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我们的社会就不很产生质变,只是局部的量变而以。用社会主义的车辕套住资本主义的野马,这样的招数不是谁都玩的好的。不过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还不错,只是到时候不要玩过了头,搞不清自己姓啥拉,那就危险了,社会会乱的。
十年发展计划——孟买:定个目标追上海





    日前,孟买提出了一个新的城市发展规划,计划在十年内赶上一些国际水准的城市,其中包括上海。从“上海不如孟买”到“孟买追赶上海”,这个变化确实有点大,因此也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遂从新德里赶往孟买,探个究竟。

孟买人曾这样看上海

一位虽然年轻但已驻新德里多年的中国“老记”曾深有感触地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同当地人闲聊,谈到中国以及印度之间的比较,有印度朋友说,“你们上海如果再加把劲,过几年就可以赶上孟买了。”记者来印度已有一段时间,我完全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尽管中国同印度是近邻,但由于种种原因,印度民众对中国不了解、误解甚至存有偏见的仍不少。在这个历史悠久同时又散发着青春气息,现代化火车与牛车在城市中并行,有2000万侨民生活在世界各地却仍各自保持着传统习惯的国度,对立统一是最好的总结。印度人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认识往往也是如此。

隆重推出“孟买计划”

9月22日晚,紧临孟买美丽的“维多利亚项链海湾”的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招待所大厅内灯火通明,能容纳4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连过道上也挤满了人。马邦首席部长信德、“第一孟买”组织主席奈尔、印度中央政府代表等政要名流出席此次“孟买计划”的发布会,中国驻孟买总领事袁南生也应邀在前排就座。

主持会议的奈尔先生首先介绍,“第一孟买”组织是孟买商会于1995年组建的,主要参照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伦敦城市发展的“重新起飞”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第一伦敦”组织的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政策建议。这次的“孟买计划”就是“第一孟买”与国际知名的麦金赛咨询公司合作的结果。

十年内赶上大都市

根据麦金赛公司项目主持人介绍,过去十年中孟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下滑”,目前已到了“非采取行动不可的紧要关头”。孟买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以上海、香港、新加坡、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以十年内400亿美元的总投资,对孟买进行彻底的城市改造,使之跨越式加入与上述城市比肩的国际大都会行列。为此,该计划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改善城市交通、住房、环境、投融资、政府管理等六个方面的计划,以及落实计划的具体措施。

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长信德从“第一孟买”主席奈尔先生手中接过“孟买计划”之后表示,作为政府首脑,他欢迎社会各界为城市发展献计献策。马邦政府将立即着手对计划进行研究,并在短期内迅速启动计划中建议的一些政策措施。

城市发展遭遇“瓶颈”

孟买,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印度第一大城市,今天有着1500万人口,虽然人口只占印全国的1.5%,但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上缴个人所得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主宰印度40%的出口量,拥有印度的电影工业基地“宝来坞”,容纳印度的中央银行总部和全国股票交易中心,是印度名副其实的经济金融文化中心。

然而近年来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却让孟买居民有点烦。首先从经济发展来看,在过去五年中,同印度全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保持在5.6%的相对高速形成鲜明对比,孟买的经济增长却从1998年以前的年均7%下滑至1998至2002年期间的2.4%。

从居民生活质量看,孟买的各项指标更不乐观。根据国际知名的麦金赛咨询公司调查,在交通、住房、环境、教育、医疗、金融以及政府管理等一些重要的社会指数中,如果以优、良、中、差等级来衡量(其中优为国际水准),孟买市只有医疗保健指标达到良,教育和水供应达到中,其余指标均为“差”。

飞机在孟买机场降落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棚户区”。在孟买这样的贫民窟很多,不少还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带。就在这些简陋矮小的房屋里,居住着大约530万人,占孟买市居民的三分之一以上。这里卫生条件、供水、供电条件都很差,成为孟买这个城市的“顽疾”。

由于孟买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城市,惟一的一条交通主干线只好从市中心一个又一个红绿灯中穿过。

记者中午时分抵达孟买,从飞机场到市中心25公里左右的路程出租车走了一个小时,当地朋友告诉我这还是快的。如果赶上高峰时刻,路上堵个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是很正常的。

城市铁路是孟买很方便的一个交通工具,每2分钟左右一班,可以到达城市的各个主要地点。记者到离南部市区30公里以外的宝来坞采访,乘坐火车大约50分钟的时间。但返回时赶上傍晚下班时间,即使头等舱车厢内拥挤的程度也令人吃惊。据调查,孟买每节城市火车的车厢正常载员为220人,但在高峰时刻一节车厢内最多时竟挤上750人!

在孟买期间一则当地新闻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印度一家全国性报纸抽样调查,在孟买主要的农副产品市场上出售的蔬菜,其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以欧洲标准衡量,胡萝卜、菠菜、甜菜中镉的含量超标1.5至2倍,汞为7至25倍,铅30至50倍,另外O-157等有害细菌的含量也大大超标。令人担心的是,这些蔬菜在检测之前都经过了很好的清洗,说明有害物质并非存在于蔬菜的表面,而是通过土壤、水分吸收到了蔬菜内部。

目标:上海等国际都会

“孟买追赶上海”的提法最初来自今年8月中旬的一次谈话。当时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长信德先生来首都新德里与瓦杰帕伊总理见面,首先提出了要全面改造孟买,目标瞄准上海的想法。

“我访问过中国很多次,亲眼看到了中国发展的迅猛步伐。记得我十年前从北京市内去长城还要二个半小时,去年再去只要四十分钟!”信德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表示,“瓦杰帕伊总理今年访华回来后对我说,上海‘变样了’,简直‘无法想象’,我们也一定要建一个像那样的城市!因此,可以说孟买的发展也是总理的心愿。”

在孟买几天的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上海这个名字已成为好奇、关注、渴望了解的代名词。虽然在“孟买计划”中还有伦敦、香港、纽约等其他国际大都会的名字,但据出席新闻发布会的中国驻孟买袁总领事统计,会上发言人至少9次提到上海的名字。在采访在发布会当天被首席部长任命为特别联络官的乌帕勒先生时,记者还没来得及张口提问,年轻有为的乌帕勒先生先拉住记者的手问,“你是来自上海的吧?让我先来问一些问题。”结果原定大约四十分钟的采访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乌帕勒先生对记者表示,孟买的基础设施在印度来说是最好的之一,市政府的预算比克拉拉一个邦的还大,有着良好的金融系统和服务人才,因此孟买总体上仍是一个有活力的城市,更重要的是,许多印度人尤其是年轻人把孟买当成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地方,这也是孟买吸引印度各地的人不断前来的原因。

据了解,上海与孟买结为姊妹城市的提议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至今未得到印度中央政府的批准。马邦首席部长信德先生在采访结束时对记者表示,“如果两个城市能结为友好城市,孟买一定有机会从上海的发展经验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也希望有机会亲自到上海去看一看。”

(本报新德里10月14日电)



孟买:一个古老与现代相交融的城市,印度年轻人梦想开始的地方,等待着下一次飞跃。




贫民窟:孟买的“顽疾”,有530万人身受其苦。
龟兔赛跑的陷阱?貌似是印度一直在掉在陷阱里面吧?
2001年上海和孟买差距就很大。

2012年再看。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差距也忒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