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理论来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08:52
.
        一、关于文化的本质
        按照一般的理解,文化就是科学、文学、艺术等精神领域的东西。但文化这个范畴到了列宁那里,被再三地代之以“生活样式”,“习惯、风俗习惯及观念”,“变成了血与肉的习惯”,“习惯及信念”以及“偏见与习惯”一类的概念。这就是说,构成文化本质的,“不尽于科学、文学及艺术,更进一层,还是根源于生活底深处而不从书藉出来的习惯及观念,是自然地成就某种东西的能力以及在一定形式上行动的习惯底意味上底技术”。这样,文化的范围比意识形态更广,它是包括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社会生活方式的范畴。作为上层建筑,它又含有经济基础方面的内容。由此,文化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建构、内容极为丰富的范畴。

        二、关于文化的形成、文化与阶级和民族的关系
        文化的概念是具体的,作为上层建筑,“文化在客观上在论理(即逻辑——林注)上,都与社会的土台(基础、土垠),因而与当做全体看的社会共其命运”。不仅文化的类型“依着种种的社会、政治的形态底的支配的阶级而被命名”,从而划分出各个时代的文化;而且“文化与其母体的社会的诸关系及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重要的。文化的概念的具体性还表现在它是民族的和阶级的。即是说,既要考虑文化的民族特性,又要看到文化的阶级特性。

        三、文化的继承性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
        社会主义文化的发生和最初的发展虽然属于资本主义时代的那些要素所组成的,但是只有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基础存在之时才能实现。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获得他们底文化的前提”。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然而由于文化具有连续性即继承性,资本主义文化遗产又可以为无产阶级所利用。列宁甚至说:“没有资本主义文化底遗产,我们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全盘否定和排斥资本主义文化遗产,“是反历史的,是形而上学的。”事实上,新文化要从旧文化的材料出发,马克思主义就是“由人类底知识底总和发生出来的范本”。

        四、文化革命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进行文化革命是十分紧迫的。这是因为“政治的上层建筑底特殊发展与文化底飞跃,是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一方面,需要提高数百万大众的文化水准;另一方面,也只有文化的飞跃,才能“治疗政治上的腐败”。文化革命的“最大任务”还在于要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观念与共产主义“调和起来”。进一步说,在文化不充分的国家建设共产主义是不成的。也就是说,没有文化革命,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文化革命不管是在纯文化方面还是在物质方面,又都是最困难的。列宁说:“习惯之观念的反抗最固执、最激烈”。.
        一、关于文化的本质
        按照一般的理解,文化就是科学、文学、艺术等精神领域的东西。但文化这个范畴到了列宁那里,被再三地代之以“生活样式”,“习惯、风俗习惯及观念”,“变成了血与肉的习惯”,“习惯及信念”以及“偏见与习惯”一类的概念。这就是说,构成文化本质的,“不尽于科学、文学及艺术,更进一层,还是根源于生活底深处而不从书藉出来的习惯及观念,是自然地成就某种东西的能力以及在一定形式上行动的习惯底意味上底技术”。这样,文化的范围比意识形态更广,它是包括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社会生活方式的范畴。作为上层建筑,它又含有经济基础方面的内容。由此,文化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建构、内容极为丰富的范畴。

        二、关于文化的形成、文化与阶级和民族的关系
        文化的概念是具体的,作为上层建筑,“文化在客观上在论理(即逻辑——林注)上,都与社会的土台(基础、土垠),因而与当做全体看的社会共其命运”。不仅文化的类型“依着种种的社会、政治的形态底的支配的阶级而被命名”,从而划分出各个时代的文化;而且“文化与其母体的社会的诸关系及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重要的。文化的概念的具体性还表现在它是民族的和阶级的。即是说,既要考虑文化的民族特性,又要看到文化的阶级特性。

        三、文化的继承性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
        社会主义文化的发生和最初的发展虽然属于资本主义时代的那些要素所组成的,但是只有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基础存在之时才能实现。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获得他们底文化的前提”。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然而由于文化具有连续性即继承性,资本主义文化遗产又可以为无产阶级所利用。列宁甚至说:“没有资本主义文化底遗产,我们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全盘否定和排斥资本主义文化遗产,“是反历史的,是形而上学的。”事实上,新文化要从旧文化的材料出发,马克思主义就是“由人类底知识底总和发生出来的范本”。

        四、文化革命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进行文化革命是十分紧迫的。这是因为“政治的上层建筑底特殊发展与文化底飞跃,是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一方面,需要提高数百万大众的文化水准;另一方面,也只有文化的飞跃,才能“治疗政治上的腐败”。文化革命的“最大任务”还在于要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观念与共产主义“调和起来”。进一步说,在文化不充分的国家建设共产主义是不成的。也就是说,没有文化革命,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文化革命不管是在纯文化方面还是在物质方面,又都是最困难的。列宁说:“习惯之观念的反抗最固执、最激烈”。
“文革”是现当代文史哲研究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愚意以为,既然绕不过去,那就干脆从头说起。
我读过不少关于“文革”的专著和论文,网上的帖子也有一些,但好像提到“文化革命”概念本身的还没有看到过。于是整理了这份资料上来,供大家参考。
照我的看法,1984中对INGSOC为什么要用新话代替英语已经解释了很清楚了。
其实说文化,就是要收拾人心。毛泽东理想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他自己也知道在现实的人心下是无法实行的,农民就是喜欢包产到户,工人就是喜欢物质刺激……所以,要推行制度,先要收拾人心,从文化着手。
跟他少时受的他认为的歧视也有关系.
看过他的自传,他来自偏远乡下,进城时受过别人的歧视.
他读书偏重作文,但当时时代已有初步的全面要求,严重偏科也有人说他不好.
他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见过当时无数文化精英却没有人把他放在心上.
他不够宽容不能理解社会的正常关系,
他太压抑了......
楼上的想太简单了吧,毛的人缘不好当初能被人抬上主席的宝座?

解放后的中国精英太多,都是一堆会打仗的功臣,老毛如果不在“文化”上革掉这些人命,这些人就有可能在“肉体”上革掉老毛的命,是选择别人对自己的“肉体大革命”,还是选择自己对别人的“文化大革命”,你是老毛你如何选择?
有人说,毛泽东发动“文革”如同当年发动“大跃进”,起初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太复杂,并不如某些海外书刊或者非毛者所说的那样深思熟虑或者说处心积虑,发动“文革”的最初动机就是要打倒“中国的赫鲁晓夫”。至于理论来源、思想根源等等,都是后来再加上去的。
大家对这个说法怎么看?
量变引起质变,文革本身或许没有多少深远的动机,但如果没有之前一系列有着深谋远虑计划的事件,文革是不会在他一声令下就爆发的。
原帖由 killman抛弃舰船 于 2007-8-4 21:02 发表
楼上的想太简单了吧,毛的人缘不好当初能被人抬上主席的宝座?

解放后的中国精英太多,都是一堆会打仗的功臣,老毛如果不在“文化”上革掉这些人命,这些人就有可能在“肉体”上革掉老毛的命,是选择别人对自 ...

注意阅读:他当管理员那段不是说他人缘不好.是位卑.
老毛有柴啊,老毛在中共领导人里最强.如果是顺顺利利的肯定没他事,生死存亡关头必须用他这样的人.
海外一些中立观点的学者把毛发动文革的动机想得太复杂了,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毛的“斗争”思维在作怪,政治是斗争,军事是斗争,经济也是斗争,文化也是如此,毛的政策缺乏弹性与包容,与其相左的往往会给推到对立面,加上毛过份呆板强硬杀伤性很强的处理方式,难有好的下场。文革初其对刘少奇的所作所为给文革定下了基调,不论是谁都能用类似的方法打倒,想不大乱都难。
  
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国,这点说起来他还不如朱元璋
最强不一定就能把位置坐稳,如果不是101首长瞻前顾后的性格,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原帖由 killman抛弃舰船 于 2007-8-8 23:10 发表
最强不一定就能把位置坐稳,如果不是101首长瞻前顾后的性格,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我觉得没得斗。
“文革”展开以后,毛的地位已经达至顶峰,加上当时的各种环境,要谁生要谁死都是一句话。
如果行动秘密的话,然后再把责任转嫁到右派的头上,那成功还是很有可能的.在大家都搞不清楚真相的情况下,追究毛主席遇刺这种事情,左派是会占据道德制高点的
hitler starlin有被成功刺杀的先例么?
回到问题,我觉得这可能没法判断,只有毛自己知道发动文化革命的动机。。。
从后来看,搞个十年似乎也是太祖起先没料到的
原帖由 patriot2008 于 2007-8-10 16:14 发表
hitler starlin有被成功刺杀的先例么?
回到问题,我觉得这可能没法判断,只有毛自己知道发动文化革命的动机。。。
从后来看,搞个十年似乎也是太祖起先没料到的

他当初说是三年就完事。
继续提问题:
1、到底“文革”是割断中国的文化传统,还是把中国传统那些要不得的东西都翻出来?
2、我们现在对等传统文化的态度,跟“文革”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有多大?
文革后遗症肯定是有的,有些右粪对共产党采取的“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态度,就是从文革中遗留下来的,自己的思维方式实际上还是被共产党在当年文革中潜移默化的感染了,只是自己浑然不觉,想自己和TG毫无瓜葛,却不知道文革精神已入自己骨髓,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8-11 16:30 发表
继续提问题:
1、到底“文革”是割断中国的文化传统,还是把中国传统那些要不得的东西都翻出来?
2、我们现在对等传统文化的态度,跟“文革”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有多大?



1. 我认为“文革”应该是把中国传统那些要不得的东西都翻出来。当然这仅仅是认为,说不出什么理论来:')

2. 可能略有关系,正因为“破四旧”之惨烈,使得今天不少人高呼要保护古物,于未来可能会使众人对近代以来对中国传统之态度有更深刻之思索。

另外,说到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破坏,似要看到自近代以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激进,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考”,在然后到五四的打倒孔家店,最后在文革终达到顶峰,却不知以后有否否极泰来。

在另外,对于文革,除考虑太祖之外,似亦要考虑其时民间之想法。太祖终非神,无民间之土壤,终无从发动,只是现在似乎很少见到这方面的探讨。
既已扯到传统文化,还有个问题求林版指点一二。

个人以为一国政治制度的结构似应与一国的传统和其自有文化相合,否则个人觉得该制度终会有问题。只是既无明师教我,又不知有何书可看,实在有点苦恼,还请林版赐教:D
]]
]]
原帖由 zhanyuheng 于 2007-8-12 22:25 发表
2. 可能略有关系,正因为“破四旧”之惨烈,使得今天不少人高呼要保护古物,于未来可能会使众人对近代以来对中国传统之态度有更深刻之思索。

这是“矫枉必须过正”的一种延续。
这种思维是:“文革”破坏了传统,我们要否定“文革”就必须恢复传统;“文革”批儒,我们就要尊儒。所谓新儒学在近年的兴盛,不能说与此无关。
但这种思维是从哪里来的呢?究竟是“五四”还是“文革”?大家探讨。
原帖由 zhanyuheng 于 2007-8-12 22:43 发表
既已扯到传统文化,还有个问题求林版指点一二。

个人以为一国政治制度的结构似应与一国的传统和其自有文化相合,否则个人觉得该制度终会有问题。只是既无明师教我,又不知有何书可看,实在有点苦恼,还请林版赐教

不敢谈“指点”二字,大家平等讨论即可。
政体问题是极敏感的领域,这方面可以参考的有价值的专业书藉不多,也就是说学术史方面的工作很难做,需要自行对苏联政权史、西北欧政体等方面的书藉或者论文结合起来研究。如果需要,我列些书目出来,供你参考。
近年上海出了本由硕士研究生写的关于当代中国政府体制问题的探讨,行内认为是具有相当的突破性,但我找来一看,内容还是老套套的居多,谈不上有多少创见。这样看来,所谓有较大突破,也仅仅是指正式出版物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很不容易而已。
如果zhanyuheng兄有志于此,那么研究中首先有一点需要注意,对于政体政制的研究,需要有比较扎实的学术功底,对于西方政治学、政治经济学都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对于各国政体的得失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从政实践经验,这样开展起来才容易取得一定的成果。
其次有一点很关键,这个话题也好,研究成果或者心得也好,目前是不能拿到公开场合来讨论的。这点望能切记。
]]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8-13 16:28 发表

不敢谈“指点”二字,大家平等讨论即可。
政体问题是极敏感的领域,这方面可以参考的有价值的专业书藉不多,也就是说学术史方面的工作很难做,需要自行对苏联政权史、西北欧政体等方面的书藉或者论文结合起来 ...



倒非有志于此,不过感点兴趣。本人不过一个理工科的大学生,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其实并不了解,更不用说扎实的学术功底了,至于从政实践经验,估计是这辈子都没的了……只是没想到这问题居然这么敏感,不过周围倒也没人会有兴趣扯这个的,只是为何我们老师在课上大骂tg卖国也没什么关系呢……

其实对这问题的关注主要是因为高中时政治老师说要尽快政改,但私以为说要改是废话,怎么改才是重点。后来大学里看了本英国通史,觉得英国的制度自有其继承和发展,因此觉得如果把西方的东西拿过来生搬硬套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这才想要了解一下这方面的东西,却不知如此不易……不过还是感谢林版指教。
原帖由 zhanyuheng 于 2007-8-13 18:33 发表



我上面说的传统主要指儒家。

太祖青年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应该使他接受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但太祖也不是主张在思想上全面西化的人,这可能就使他比较喜欢法家思想了。

个人觉得对传统文化(此处不仅指 ...


儒家思想在清朝完全就是禁锢人思维的工具。这种统治思维已经和中国的现实国情完全分家了,失去了物质基础。中国在近代几百年在思维领域完全没有建树,倒是西方尤其是德国在思维领域有所成就。中国放弃儒家选择西方哲学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不能就说某种思想属于某个民族。人类在思维领域收有共同性的。比如辩证法诞生在古希腊,复兴于近代德意志。可是老子的思想里面也存在大量辩证的思维。到底辩证法是希腊人的呢还是德国人的?还是中国人的?显然是大家共有的财产嘛,当然用不用的好就是个民族自己的事情了。没有了皇权,故且儒家也走到了尽头。今天的中国的崛起就大大得利于近代的思想解放,我们才有机会去了解一些中华民族以前从未思考过的东西。

毛泽东信奉实力政治。凡是信奉实力政治的的人都“不被道德所束缚”。这在西方看看“王子PRINCE”或者“功利主义哲学”这类对西方近代比较有影响力的书就可以发掘,毛泽东的政治思考方式特别类似于西方人。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8-11 16:30 发表
继续提问题:
1、到底“文革”是割断中国的文化传统,还是把中国传统那些要不得的东西都翻出来?
2、我们现在对等传统文化的态度,跟“文革”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有多大?


如果说某种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敌人,那仅仅认为文革损害的传统文化就未免太狭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敌人就是工业化进程,只要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继续前进,所谓的传统文化就会一天天消亡。没了皇权、没了儒家、没了科举、没了农耕文明,中华民族正在面临全面转型。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8-5 16:33 发表
有人说,毛泽东发动“文革”如同当年发动“大跃进”,起初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太复杂,并不如某些海外书刊或者非毛者所说的那样深思熟虑或者说处心积虑,发动“文革”的最初动机就是要打倒“中国的赫鲁晓夫”。至 ...

我认为毛泽东要发动文革的想法应该几年前就有了,至于说处心积虑倒是没有,不过当时应该把短中长期计划都全盘考虑好了。
但是文革的发展和变化之快是老毛始料不及的,对老毛来说其中有喜有忧,老毛也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不断调整计划,反过来又被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所影响,最后直到去世都没能挽回国内政治上失败的局面。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8-11 16:30 发表
继续提问题:
1、到底“文革”是割断中国的文化传统,还是把中国传统那些要不得的东西都翻出来?
2、我们现在对等传统文化的态度,跟“文革”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有多大?

=============================================

1、割裂传统,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过去一切传统文化都已经不合时宜了。但是进行文革的思维方式、观念和手法却又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的,包括很多要不得的东西,希望自己打倒自己,结果都是失败。
2、有关系,但顶多占20%。我们现在对等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急剧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诺论影响,则改革开放比文革更甚之。否则如果在文革结束后,早就有一次传统文化的大回潮期。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7-8-14 00:08 发表


儒家思想在清朝完全就是禁锢人思维的工具。这种统治思维已经和中国的现实国情完全分家了,失去了物质基础。中国在近代几百年在思维领域完全没有建树,倒是西方尤其是德国在思维领域有所成就。中国放弃儒家选 ...



我觉得此处说法甚不好,既要说中国“中国在近代几百年在思维领域完全没有建树”,那就必须拿出足够的证据,否则这样的探讨实在不够严谨。

另外,人类在思想文化自有其共同性,但更有不相同之处,西方的文化还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这就与中国有巨大的差别。若要彻底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宗教是绕不开的,但我们可能吗?今天,我们已经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思想,但我们与西方人的想法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是说明实际上我们是绕不开我们自身的传统的。

此外,我认为儒家思想并不是挂靠在皇权之上的。《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春秋繁露》卷十一:“传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这一方面在说“君权神授”,但另一方面却也隐含着对君权的限制,如果不顺天命,那就是“独夫”,非“弑君”了。

对太祖不是很了解,就不发表意见了。

最后,由于本人对社会科学的一些名词不是很熟,如果表达的不是很确切,还请见谅。:$
插句话,儒家或称儒学,自孔孟至今是分为几个阶段的,其中具标杆意义的人物,一是董仲舒,二是程朱。
儒学成为皇权工具确有其事,具体从何时算起,学界仍有争议。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8-13 16:10 发表

那“文革”中兴起的“尊法批孔”里的“法”,也是传统里的其中一支。这又该怎么看呢?



我倒认为,文革中的尊法在学术上没有什么价值,这只是四人帮的一个幌子,他们大肆吹捧什么武则天,其真实原因谁都知道,不就是为江青登基服务吗?

说起文革对中国的影响,我觉得主要是信仰的崩溃,特别是在9.13事件后,大家已经清楚了文革中的偶像崇拜是怎么一回事了,这样就陷入了迷失当中,这种失落、苦闷在改革后又成了西方思潮泛滥打下了一个基础--这就像一个人在失恋后很容易被其他人勾引一样:P

现在重看八十年代末的许多想法,很多已经是证明错误的了,但当时却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一种逆反心理吧

说起毛泽东和文革,现在很多大肆攻击毛泽东,什么罪都推到毛身上,自己呢,自然是白玉无瑕。我虽然没亲历过文革,但我想,在那个时代,能真正做到不出场自己的同事,不检举揭发别人,不在这样那样的什么证明材料上签字的人恐怕是极少数吧。但现在这些人在这些事情上统统犯了选择性失忆,好像自己在文革中不是清白的就是饱受迫害
所以这些人想想也是蛮可笑的、也是蛮可怜的,他们没有勇气坚持自己、更没有勇气去维护他们曾经认为是神圣的

也许,这就是文革真正的悲哀吧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8-3 08:52 发表
其实说文化,就是要收拾人心。毛泽东理想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他自己也知道在现实的人心下是无法实行的,农民就是喜欢包产到户,工人就是喜欢物质刺激……所以,要推行制度,先要收拾人心,从文化着手。


这种离奇可笑的解释其实是先假定世界是静止的,只有老毛一个人在动,

其实政治斗争是一种互动,老毛就算不想动,某些人也未必放过他,

最后某些人无非是本领小,争斗中被老毛打翻在地而已。

改革开始后搞伤痕文学,只截取一些某人被打翻的片段来说事,看某某多可怜啊,殊不知想当初某人也是拳击台上的一个风光无限的拳击手呢。
原帖由 幽冥孔雀 于 2007-8-23 15:11 发表
所以这些人想想也是蛮可笑的、也是蛮可怜的,他们没有勇气坚持自己、更没有勇气去维护他们曾经认为是神圣的

也许,这就是文革真正的悲哀吧


光认识到被迫做唯心事还是不能全部理解文革,文革没开始前,政坛早就很热闹了,而且很多人也狠着呢,
原帖由 曼谷 于 2007-8-23 23:31 发表
这种离奇可笑的解释其实是先假定世界是静止的,只有老毛一个人在动,
其实政治斗争是一种互动,老毛就算不想动,某些人也未必放过他,

毛泽东是文革的发动者,承担主要责任是肯定的,但把文革所有的东西都理解成毛一个人的想法,这点说不通。我同意曼谷的看法。
政治确实是互动游戏,主导者或叫领袖也必须考虑自己所据有阶级基础。不过,这只是问题的其中一面。其他因素该怎么剖析?曼谷你来说说?
原帖由 曼谷 于 2007-8-23 23:33 发表
光认识到被迫做唯心事还是不能全部理解文革,文革没开始前,政坛早就很热闹了,而且很多人也狠着呢,

有朋友认为“文革”应该从“窑洞对”开始讲起,大家怎么看?
“文革”本来的初衷确实只是想进行一场“文化”上的革命,也就是全上下妇孺皆知的那场“评历史剧《海瑞罢官》”引起的风波,当初老毛只是想就此来一场学术范畴的讨论批评。

结果,在当时政局敏感的背景下,仍然触动了当事人敏感的神经。老毛甚至得出《海瑞罢官》是针对他,为59年批彭德怀鸣不平的结论。他就亲口就此事说出:“……庐山会议时,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的话。

后来事态扩大化,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造成了全国上下的混乱。本来文化上的革命,成了涉及政治的历史名词。
原帖由 曼谷 于 2007-8-23 23:31 发表


这种离奇可笑的解释其实是先假定世界是静止的,只有老毛一个人在动,

其实政治斗争是一种互动,老毛就算不想动,某些人也未必放过他,

最后某些人无非是本领小,争斗中被老毛打翻在地而已。

改革开 ...


和我说的不是一回事。毛泽东搞文革,不是单纯的政治运动,是重新收拾人心的运动。

说得简单点,解放以后,发现被解放的人民不合自己的心意,需要改造。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9-11 12:05 发表


和我说的不是一回事。毛泽东搞文革,不是单纯的政治运动,是重新收拾人心的运动。

说得简单点,解放以后,发现被解放的人民不合自己的心意,需要改造。

他要改造的不是人民
而是整个民族的思维

首先要打到的就是泥菩萨一样的权威
一如CCT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