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理想主义和虚伪无耻---读《大外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03:42
理想主义和虚伪无耻---读《大外交》
  
  
  最初看到这本基辛格的《大外交》还是好几年前在网上随意浏览时无意中发现的网上版本。当时便如获至宝,全心全意投入到阅读中去了。不过,很遗憾,网上的那个版本十分不全,因此最后十分的不尽兴。然后是三年到北京出差,在首都机场的书店里看见了这本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大外交》,当即买下。很遗憾的是,买下之后,由于世俗生活的诱惑,却很少再有时间认真地静下心来读这本书,而只是在偶尔郁闷无事的时候拿出来翻上几页。其间,甚至,将此书置于一友人处长达一年之久。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虽然我的那位友人也并未认真地翻上几页。
  
  就这样,用了三年的跨度,我才将这本《大外交》完整地读了一遍。老实讲,仅仅是这样的阅读经历来写读书笔记确实有些草率,但心中愤懑激荡不已,潦草几字,只为泄愤,并非为博他人一笑,所以倒也无所谓。
  
  坦白讲,虽然愤愤不已,依然觉得这本《大外交》是本好书。曾经和借此书的友人谈过自己买此类人文书籍的标准:能给人大量有用的客观信息去帮助人做出独立客观判断的书籍。他当时不以为然,深信“一本书中哪怕一句话有价值也值得购买”。这想必是此书置于其处一年,而其终未读完此书的原因所在。
  
  回到《大外交》。此书确实能满足上述的标准,能给予读者大量有用的客观信息。至少,它提到的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和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人物给予一个又一个触发点,触发我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发现更多的背景和细节,或有新的发现,或回来验证。不过,这主要是我的前期阅读感受。而我越读到后来,愈来愈接近当代社会的时间节点的时候,我的感受就是前述的愤懑激荡:基辛格将美国外交的虚伪无耻哪怕在写书中也发挥到了极致。
  
  作者在描述到美国外交政策的时候,每每必言“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理想主义的传统”。翻翻三百年的历史,美国何时有过作者所谓的“理想主义”,而且还是“传统”?不过都是国家利益作祟!不过都是迪斯雷利所言“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奇怪且可笑的是,当我准备写这篇读书笔记时,我在互联网上查阅了一下其他网友的读书笔记,居然十分认同基辛格的阐述。只能说美国文化入侵对很多中国人的思维有了近乎洗脑的效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基辛格出生于德国,其姓Kissinger应源于德语,据我的判断应是源于地名Kissingen(德语中,地名中的n转化为r,此词即表达此地的人)。在基辛格出生的弗兰肯地区有一个小城叫Bad Kissingen,似乎可为这一判断为佐证。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Kissinger此姓和被洗脑人士想象中的按英语语法来的“接吻中人”毫无瓜葛。这正如车王舒马赫的名字如果按照德语音译的话,应该叫米歇尔而非麦可尔一样出乎被洗脑人士的意料。
  
  可以理解的是,作者在著述此书并描绘所谓美国外交“理想主义的传统”的时候,已觉察到此一概念与美国外交的历史及现实格格不入。但是由于“道德”先行,作者几乎是在用说教的口气妄图说服自己和读者相信:确实存在所谓的“传统”,而历代美国的政客对此是身体力行的。
  
  让我们从头开始。
  
  在开篇,作者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教风格便已体现:“… 在日常的外交活动中没有比美国更务实的,但在追求其历史传承的道德信念上,也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美国在国际上的经历一直是信仰胜过经验…”“…美国反对的不是国际局势的改变,而是改变的方法,尤其是使用武力…”。简短的几句话,作者已经把美国的外交置于道德的最高端。但是,作者所描述的“历史传承的理想主义”却是事实上的虚无飘渺。在美国真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进入国际外交大舞台之前,美国是怎样的“信仰”和“理想主义”:
  
  1. 1819年迫使西班牙让出佛罗里达
  2. 1846-1848年,美国发动对墨西哥战争,把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并入美国领土。
  3. 1898年, 美国接管了整个菲律宾群岛。为了保卫这块刚得到的遥远的土地,美国又吞并了关岛、夏威夷、萨摩亚和威克岛,而且为建设一条由美国控制的地峡运河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
  
  多么可笑的“信仰”和“理想主义”!不过是武力夺取更多的领土和国家利益。然后是建设武力,炫耀武力,用武力维持包括领土在内的国家利益:
  
  1. 1823年,美国总统J.门罗发表了“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干涉西半球事务。
  2. 1890年,西奥多·罗斯福为《太平洋月刊》写了一篇关于马汉刚出版的《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6-1783)》的书评。他在书评中公开赞扬了作者,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美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不仅要有巡洋舰,而且要有一大批能与其他任何国家抗衡的战列舰。”
  3. 1900年8月4日,一支包括2500名美国士兵和海军陆战队队员的联军经过激战占领了北京。
  4. 西奥多·罗斯福所有的公开讲话中有一句告诫最能引起公众的想象:“说话要温和,但手中要拿着大棒。” 为了防止外国对拉丁美洲国家的干涉(通常是为了讨还拖欠的债款),罗斯福声明,如果有干涉的必要,美国是会出面干涉的。这一政策被称为门罗主义的“罗斯福推论”。在实施这种推论中,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干涉了尼加拉瓜、海地和多米尼加——征收税款还债或恢复秩序。
  5. 政府主义骚乱的爆发使美国海军陆战队分别于1906、1912和1917年进入古巴。这些干预行为的理论依据不仅是“罗斯福推论”,而且还有“普拉特修正案”。 这项修正案允许美国武装力量在必要时进行干涉,以维护古巴的独立和秩序。
  …
  
  不知道基辛格看到这些事实会如何辩白所谓的“信仰”,“道德信念”,“理想主义”,“美国反对使用武力改变国际局势”。也许是他无法辩白,所以在此书中,这些曾经发生的历史事实只字未提。
  
  也许作者可以辩白说,美国“理想主义”的传统始于威尔逊总统,于是在第二章中,作者写到“…即后世所称的威尔逊主义。在他看来,国际秩序的基石在于国际法及国与国之间的信任,而不是均势或各国勾心斗角。”于是,美国加入一战“是基于道德的理由,这场战争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更公正的国际新秩序”。且不说威尔逊主导的凡尔塞和会并未建立起更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并在二十年后带来了更为惨烈的二战,让我们来看看美国是否真是如威尔逊或基辛格所宣称的是“基于道德的理由”而加入一战的。
  
  首先,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不过是欧洲列强瓜分利益不均而最终走向武力,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而美国在战争的大半段时间选择观望而不介入,威尔逊不仅公开宣布了美国的中立立场,还在战争一爆发就呼吁民众,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不偏不倚。1917年,由于德国宣布无限制地用潜艇攻击战时海上商运,威尔逊宣布与德国断交,接着,声称“在美国参战时,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应鼓励墨西哥对美宣战,以收回在历史上被美国夺取的属于墨西哥的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以及亚利桑那州的土地”的齐默尔电报的公布严重激起了美国对德国的社会政治敌视,恶化了美德关系,为美国参加一战提供了借口。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问题是,威尔逊到底基于哪门子的道德而观望了三年,之后加入协约国集团?至少从上述的过程中,无法发现所谓“道德的理由”。
  
  而二战,美国确实领导了对轴心国集团的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最后决定性的胜利,然而我们依然有理由怀疑基辛格所谓“理想主义”的存在。如果“理想主义”真的在美国普通民众当中或者美国政界存在,美国为何会在“孤立主义”的影响下,在1941年才真正参战,而此时,中国已经在日寇的铁蹄下煎熬了10年。而“理想主义”真的存在的话,为何会在战后禁止同根同种的奥地利并入德国,为何会支持英国拒绝中国收回香港的要求,为何会将不过是日本人70年武力获得的琉球群岛重新置于日本的主权之下,为何同意苏联边界向西移动的无理要求…如此多的“为何”恐怕不是“理想主义”的基辛格能用“美国外交历史传承的道德信念和理想主义”能够真正回答的。基辛格宣称“美国政治信仰的本质是天真朴实,并且由这份天真朴实中产生动力做经常的努力。”哈!多么纯洁的基辛格和美国外交!谁要是真信了这一论述,他可真算的上是天真朴实了!
  
  再说铁幕落下以后的冷战,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在基辛格的笔下,美国及其盟友尽其所能防止世界落入共产主义的蹂躏。可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真的是共产主义么?为了对付这个“最危险”的东西真的可以采用任何手段么?比如,雇佣黑帮暗杀古巴领导人,用雇佣军攻打古巴,扶植傀儡政权,暗杀傀儡政权的领导人或者鼓励资助军事政变,直接军事介入其他国家的内战,资助独裁的萨达姆政权再在闹翻之后以高尚的名义去推翻这一政权,孤立红色中国再在寻求均势的目的下结交她以对付“更邪恶”的苏联,主导建立联合国但在利益需要的情况下绕开它对其他国家动用武力,…哈!真是“不择手段达到最高道德”!所有这些相关事实都被作者轻描淡写,而作者也承认他所推崇的“里根主义”等于是帮助敌人的的敌人之策略,并进而使得作者也有此一问:什么样的目的可以使得什么样的手段合理?
  
  而这一时期,美国对这个世界上的其他真正危险又做了点什么?
  
  1. 直到1954年5月17日美国最高法院才宣布在全国公立学校中种族隔离为非法。1991年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才被废除。
  2. 目前,全世界仍有8.54亿人长期遭受贫困和营养不良之苦;有超过10亿的极端贫困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每年有560万儿童死于与贫困有关的疾病。同时,世界各地还有11亿多城乡居民喝不上清洁的饮用水,更有26亿人连基本的卫生设施都没有。
  3. 2001年,美国退出限制排放影响气候之气体的京都协定
  4. 在美国的盟友中,还有很多独裁政权如沙特阿拉伯等,美国甚至赞助过它今天的头号大敌拉登
  5.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最大的常规军事力量,最高的军费开支。还准备在和平的欧洲大地上部署针对俄罗斯的导弹防御系统。
  6. 美国对外援助的受益国是经济及军事都非常强大的以色列。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美国肆无忌惮地偏向以色列。
  …
  
  作者在倒数第二章的最后强调:“总而言之,美国终究必须对其国家利益的发展作出确切的定义。”这或者是作者杞人忧天,或者是作者欲盖弥彰。从上面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出,美国从来不缺对其国家利益的准确定义和对其国家利益不择手段的贪婪攫取。而所谓美国外交的“理想主义”,本就从来不曾存在过,不过是作者及其他美国政客的虚伪无耻的痴言梦语而已,不过是寄人类所有希望于美国一身的被洗脑者的海市蜃楼而已。
  
  而所谓大外交,不过是均势的一次又一次重演。掩盖其下的,是不同国家利益的争斗和握手言和罢了。理想主义和虚伪无耻---读《大外交》
  
  
  最初看到这本基辛格的《大外交》还是好几年前在网上随意浏览时无意中发现的网上版本。当时便如获至宝,全心全意投入到阅读中去了。不过,很遗憾,网上的那个版本十分不全,因此最后十分的不尽兴。然后是三年到北京出差,在首都机场的书店里看见了这本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大外交》,当即买下。很遗憾的是,买下之后,由于世俗生活的诱惑,却很少再有时间认真地静下心来读这本书,而只是在偶尔郁闷无事的时候拿出来翻上几页。其间,甚至,将此书置于一友人处长达一年之久。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虽然我的那位友人也并未认真地翻上几页。
  
  就这样,用了三年的跨度,我才将这本《大外交》完整地读了一遍。老实讲,仅仅是这样的阅读经历来写读书笔记确实有些草率,但心中愤懑激荡不已,潦草几字,只为泄愤,并非为博他人一笑,所以倒也无所谓。
  
  坦白讲,虽然愤愤不已,依然觉得这本《大外交》是本好书。曾经和借此书的友人谈过自己买此类人文书籍的标准:能给人大量有用的客观信息去帮助人做出独立客观判断的书籍。他当时不以为然,深信“一本书中哪怕一句话有价值也值得购买”。这想必是此书置于其处一年,而其终未读完此书的原因所在。
  
  回到《大外交》。此书确实能满足上述的标准,能给予读者大量有用的客观信息。至少,它提到的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和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人物给予一个又一个触发点,触发我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发现更多的背景和细节,或有新的发现,或回来验证。不过,这主要是我的前期阅读感受。而我越读到后来,愈来愈接近当代社会的时间节点的时候,我的感受就是前述的愤懑激荡:基辛格将美国外交的虚伪无耻哪怕在写书中也发挥到了极致。
  
  作者在描述到美国外交政策的时候,每每必言“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理想主义的传统”。翻翻三百年的历史,美国何时有过作者所谓的“理想主义”,而且还是“传统”?不过都是国家利益作祟!不过都是迪斯雷利所言“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奇怪且可笑的是,当我准备写这篇读书笔记时,我在互联网上查阅了一下其他网友的读书笔记,居然十分认同基辛格的阐述。只能说美国文化入侵对很多中国人的思维有了近乎洗脑的效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基辛格出生于德国,其姓Kissinger应源于德语,据我的判断应是源于地名Kissingen(德语中,地名中的n转化为r,此词即表达此地的人)。在基辛格出生的弗兰肯地区有一个小城叫Bad Kissingen,似乎可为这一判断为佐证。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Kissinger此姓和被洗脑人士想象中的按英语语法来的“接吻中人”毫无瓜葛。这正如车王舒马赫的名字如果按照德语音译的话,应该叫米歇尔而非麦可尔一样出乎被洗脑人士的意料。
  
  可以理解的是,作者在著述此书并描绘所谓美国外交“理想主义的传统”的时候,已觉察到此一概念与美国外交的历史及现实格格不入。但是由于“道德”先行,作者几乎是在用说教的口气妄图说服自己和读者相信:确实存在所谓的“传统”,而历代美国的政客对此是身体力行的。
  
  让我们从头开始。
  
  在开篇,作者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教风格便已体现:“… 在日常的外交活动中没有比美国更务实的,但在追求其历史传承的道德信念上,也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美国在国际上的经历一直是信仰胜过经验…”“…美国反对的不是国际局势的改变,而是改变的方法,尤其是使用武力…”。简短的几句话,作者已经把美国的外交置于道德的最高端。但是,作者所描述的“历史传承的理想主义”却是事实上的虚无飘渺。在美国真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进入国际外交大舞台之前,美国是怎样的“信仰”和“理想主义”:
  
  1. 1819年迫使西班牙让出佛罗里达
  2. 1846-1848年,美国发动对墨西哥战争,把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并入美国领土。
  3. 1898年, 美国接管了整个菲律宾群岛。为了保卫这块刚得到的遥远的土地,美国又吞并了关岛、夏威夷、萨摩亚和威克岛,而且为建设一条由美国控制的地峡运河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
  
  多么可笑的“信仰”和“理想主义”!不过是武力夺取更多的领土和国家利益。然后是建设武力,炫耀武力,用武力维持包括领土在内的国家利益:
  
  1. 1823年,美国总统J.门罗发表了“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干涉西半球事务。
  2. 1890年,西奥多·罗斯福为《太平洋月刊》写了一篇关于马汉刚出版的《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6-1783)》的书评。他在书评中公开赞扬了作者,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美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不仅要有巡洋舰,而且要有一大批能与其他任何国家抗衡的战列舰。”
  3. 1900年8月4日,一支包括2500名美国士兵和海军陆战队队员的联军经过激战占领了北京。
  4. 西奥多·罗斯福所有的公开讲话中有一句告诫最能引起公众的想象:“说话要温和,但手中要拿着大棒。” 为了防止外国对拉丁美洲国家的干涉(通常是为了讨还拖欠的债款),罗斯福声明,如果有干涉的必要,美国是会出面干涉的。这一政策被称为门罗主义的“罗斯福推论”。在实施这种推论中,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干涉了尼加拉瓜、海地和多米尼加——征收税款还债或恢复秩序。
  5. 政府主义骚乱的爆发使美国海军陆战队分别于1906、1912和1917年进入古巴。这些干预行为的理论依据不仅是“罗斯福推论”,而且还有“普拉特修正案”。 这项修正案允许美国武装力量在必要时进行干涉,以维护古巴的独立和秩序。
  …
  
  不知道基辛格看到这些事实会如何辩白所谓的“信仰”,“道德信念”,“理想主义”,“美国反对使用武力改变国际局势”。也许是他无法辩白,所以在此书中,这些曾经发生的历史事实只字未提。
  
  也许作者可以辩白说,美国“理想主义”的传统始于威尔逊总统,于是在第二章中,作者写到“…即后世所称的威尔逊主义。在他看来,国际秩序的基石在于国际法及国与国之间的信任,而不是均势或各国勾心斗角。”于是,美国加入一战“是基于道德的理由,这场战争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更公正的国际新秩序”。且不说威尔逊主导的凡尔塞和会并未建立起更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并在二十年后带来了更为惨烈的二战,让我们来看看美国是否真是如威尔逊或基辛格所宣称的是“基于道德的理由”而加入一战的。
  
  首先,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不过是欧洲列强瓜分利益不均而最终走向武力,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而美国在战争的大半段时间选择观望而不介入,威尔逊不仅公开宣布了美国的中立立场,还在战争一爆发就呼吁民众,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不偏不倚。1917年,由于德国宣布无限制地用潜艇攻击战时海上商运,威尔逊宣布与德国断交,接着,声称“在美国参战时,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应鼓励墨西哥对美宣战,以收回在历史上被美国夺取的属于墨西哥的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以及亚利桑那州的土地”的齐默尔电报的公布严重激起了美国对德国的社会政治敌视,恶化了美德关系,为美国参加一战提供了借口。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问题是,威尔逊到底基于哪门子的道德而观望了三年,之后加入协约国集团?至少从上述的过程中,无法发现所谓“道德的理由”。
  
  而二战,美国确实领导了对轴心国集团的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最后决定性的胜利,然而我们依然有理由怀疑基辛格所谓“理想主义”的存在。如果“理想主义”真的在美国普通民众当中或者美国政界存在,美国为何会在“孤立主义”的影响下,在1941年才真正参战,而此时,中国已经在日寇的铁蹄下煎熬了10年。而“理想主义”真的存在的话,为何会在战后禁止同根同种的奥地利并入德国,为何会支持英国拒绝中国收回香港的要求,为何会将不过是日本人70年武力获得的琉球群岛重新置于日本的主权之下,为何同意苏联边界向西移动的无理要求…如此多的“为何”恐怕不是“理想主义”的基辛格能用“美国外交历史传承的道德信念和理想主义”能够真正回答的。基辛格宣称“美国政治信仰的本质是天真朴实,并且由这份天真朴实中产生动力做经常的努力。”哈!多么纯洁的基辛格和美国外交!谁要是真信了这一论述,他可真算的上是天真朴实了!
  
  再说铁幕落下以后的冷战,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在基辛格的笔下,美国及其盟友尽其所能防止世界落入共产主义的蹂躏。可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真的是共产主义么?为了对付这个“最危险”的东西真的可以采用任何手段么?比如,雇佣黑帮暗杀古巴领导人,用雇佣军攻打古巴,扶植傀儡政权,暗杀傀儡政权的领导人或者鼓励资助军事政变,直接军事介入其他国家的内战,资助独裁的萨达姆政权再在闹翻之后以高尚的名义去推翻这一政权,孤立红色中国再在寻求均势的目的下结交她以对付“更邪恶”的苏联,主导建立联合国但在利益需要的情况下绕开它对其他国家动用武力,…哈!真是“不择手段达到最高道德”!所有这些相关事实都被作者轻描淡写,而作者也承认他所推崇的“里根主义”等于是帮助敌人的的敌人之策略,并进而使得作者也有此一问:什么样的目的可以使得什么样的手段合理?
  
  而这一时期,美国对这个世界上的其他真正危险又做了点什么?
  
  1. 直到1954年5月17日美国最高法院才宣布在全国公立学校中种族隔离为非法。1991年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才被废除。
  2. 目前,全世界仍有8.54亿人长期遭受贫困和营养不良之苦;有超过10亿的极端贫困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每年有560万儿童死于与贫困有关的疾病。同时,世界各地还有11亿多城乡居民喝不上清洁的饮用水,更有26亿人连基本的卫生设施都没有。
  3. 2001年,美国退出限制排放影响气候之气体的京都协定
  4. 在美国的盟友中,还有很多独裁政权如沙特阿拉伯等,美国甚至赞助过它今天的头号大敌拉登
  5.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最大的常规军事力量,最高的军费开支。还准备在和平的欧洲大地上部署针对俄罗斯的导弹防御系统。
  6. 美国对外援助的受益国是经济及军事都非常强大的以色列。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美国肆无忌惮地偏向以色列。
  …
  
  作者在倒数第二章的最后强调:“总而言之,美国终究必须对其国家利益的发展作出确切的定义。”这或者是作者杞人忧天,或者是作者欲盖弥彰。从上面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出,美国从来不缺对其国家利益的准确定义和对其国家利益不择手段的贪婪攫取。而所谓美国外交的“理想主义”,本就从来不曾存在过,不过是作者及其他美国政客的虚伪无耻的痴言梦语而已,不过是寄人类所有希望于美国一身的被洗脑者的海市蜃楼而已。
  
  而所谓大外交,不过是均势的一次又一次重演。掩盖其下的,是不同国家利益的争斗和握手言和罢了。
基辛格的职业注定了他只能说谎,他要是实话实说的话就不是基辛格了,至少他算是个爱国者.
  作者根本没有体会到基辛格的“大外交”思维的真实含义,美国的所谓“理想主义”指的是建立美国本国价值观主导的世界体系。“理想主义”本身更多的是一种行动理念--即认为美国自身的魅力与亲和力能够主动的让其他国家放弃同美国的对抗,这方面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国际政治大师约瑟夫·奈的“软实力”一文中有详细的描述。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外交是基辛格倾向的“走钢丝式”的纵横捭阖思想的集中,并非什么欲盖弥彰,基辛格本人也不需要掩盖什么。
美国在谋求自身利益时候是很坦白的,看看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防政策文件就知道了……至少比中国坦白多了。美国人很老实的。

美国立国的基础就是一些道德原则,所以扩展美国的利益和道德基础就是一致的——美国人根本不伪善,他们就是这么认为的。

美国人为什么能给其他国家的人洗脑,因为人家自己先洗脑了——自己都不信的东西,很难让别人相信的。
那轰炸南联盟入侵伊拉克怎么说?前者称为制止种族灭绝后者则是那个著名的“大杀器”。
轰炸南联盟,公开宣称的目的就是制止种族清洗,背后的意图很多,但是公开的目的确实存在,事实上,北约的进驻确实使得种族清洗逐步平息下来。

入侵伊拉克,是美国外交的失败,因为脱离了以往的常轨。这场战争在外交上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不过海牙法庭也宣布科索沃并不存在种族灭绝,而波斯尼亚的那几千人死亡也并没证据说一定是塞族军队所为,他们的身份到底是平民还是军人也说不清楚,西方在宣传上还是有一手,关于前南内战的影视剧中塞族都是清一色的屠杀狂,其他民族都是善良无助的受害者。
“海牙法庭也宣布科索沃并不存在种族灭绝”——错了,是认为米洛舍维奇没有组织种族清洗。
反正老米也死了,把宣判书烧给他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