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众不文明举动气哭法国女音乐家(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53:51
[扬子晚报网消息]

活泼好动的孩子上蹿下跳,大呼小叫,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说话声,这些细节经常会发生在国内的高雅音乐会上,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解决的老话题,而国人早就见怪不怪。

可是,6月29日晚,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面对这些并不高雅的景况,来自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布菲教授情绪激动,她的眼眶里盈满了泪水,演出也被迫中断。一个法国著名教授,竟然在中国的音乐会上被气哭掉泪,闻所未闻!

第二天,布菲前往外地演出。昨天她回到南艺为学生授课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话题就从这次哭泣开始。


事件回放:


女音乐家被气哭了


这场演出对外售票,最高票价280元。不少看了那场演出的南艺音乐学院老师,都对布菲的精湛演出留下了深刻印象。已跟随布菲学习三年钢琴的牛翔宇,目前就读于巴黎音乐师范学院,也是布菲中国音乐之旅的翻译。她告诉记者,布菲弹奏李斯特和舒曼的作品在法国可谓首屈一指,她任教的巴黎国立音乐学院也是全欧洲最好的音乐学院。


但是,已经在全世界各地办了200多场音乐会的布菲,在南京的这场刚刚开幕不久,就被迫中断了演出。通过牛翔宇昨天的讲述,记者“看”到了后台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一幕:优雅的法国音乐家竟然被气哭了!原来当晚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大都带着孩子,家长本意也许是好的,想让孩子“熏陶”美妙的钢琴音乐,可是小孩子根本坐不住,爬上爬下,凳子被弄出的动静很大,还有吵闹声,有的家长并不加以制止,那种嘈杂的环境与宁静投入的音乐表达格格不入,以致布菲无法继续演出,离开舞台到后台调整情绪。在后台,教授百思不得其解,郁闷地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见此景,牛翔宇只得站出来,跑到舞台上对观众大声讲话,希望观众保持良好的安静秩序,这时,台下才稍稍安静下来,牛翔宇再度请出布菲教授,方使演出能够继续进行。牛翔宇告诉记者,自己当晚也被现场乱哄哄的场景气哭了。


当事人布菲:


吵闹让我无法做到最好


布菲今年有54岁,她并不像有的法国人那么高傲,实际上她非常温和,教课严谨,对待学生更是细致入微。记者昨天也亲眼见到,在给素不相识的南艺学生上钢琴课时,布菲总是体贴地给他们翻琴谱。


记者很想知道,对学音乐的孩子这么温和的一位老师,受到南京不文明观众的伤害,郁闷流泪的时候究竟在想些什么呢?布菲委婉地说,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应该就是中国人多的缘故,今后会慢慢变好的。后来,布菲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三次来到中国,到南京来演出是很高兴的一件事,自己很渴望把最好的音乐带给大家。只是当晚的环境影响了自己的发挥,“嘈杂的声音使我无法专注于我的音乐,那不是我的最好水平。没有把最好的东西带给南京观众,这让我有点难受。”牛翔宇说,其实布菲就是一个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的人。


支招:


家长的榜样非常重要


在布菲的眼中,东方文化是神秘的,第一次来南京她就非常喜欢这个地方:“通过南京我看到很多美好的东西,绿树、人们的热情都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对国人不美好的欣赏音乐的方式,她提出了一些恳切的建议:


“对学音乐的孩子来说,培养对音乐的感受非常重要。我觉得应该让孩子去美术馆看画展、读文学、游览城堡……艺术是一个大范围。”对于坐不住的孩子,布菲强调,家长的态度其实决定了他自己对音乐家是否尊重。如果家长不热爱音乐,无法静心倾听,又怎么能为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呢?“我希望中国的孩子可以把纷繁的比赛放一放,多开自己的演奏会,这样当有人谈话、弄出杂音,才能让孩子自己体会到,表达音乐时,让别人在台下静静地倾听自己,有多么重要。”


徐军:


学音乐,要从欣赏音乐开始


“听音乐会本身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文化活动,事实证明有些人还没有作好心理准备”。对这次事件,南艺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徐军这样总结。


今年上半年还在欧洲研修音乐,徐军听了许多高规格的音乐会。他对西方听音乐会严格的礼仪记忆犹新,不仅要西装革履,而且不能带任何东西,在音乐厅设有专门存放随身物品的衣帽间。在国外,这种音乐的消费对象是成人,孩子是不允许带入内的。而在周末,则专门有音乐大师为孩子演奏的专场演出。


可是,在国内,徐军说,听音乐会有时与享受无关,会变成一件“恐怖”的事情。现场非常嘈杂,来听音乐的小孩子吵吵闹闹,装饮料的塑料袋发出的杂音,让聆听音乐的耳朵非常难受。这种不仅损坏自己形象,也妨碍他人的行为,每每让国内外的音乐家头痛不已。徐军说,当年纽约爱乐交响乐团的首次访华演出时,人民大会堂场馆很大,迟到的人络绎不绝,“音乐会开始后暂停入场”的规矩根本行不通,观众席上乱哄哄的景象十分惊人。去年钢琴大师陈洪宽在南京开音乐会时,无奈地在音乐会中场时向观众发出恳求,呼吁大家静听音乐。今年4月,享誉国际的华人钢琴家傅聪在南宁举办钢琴独奏会,当晚也发生了迟到观众蜂拥入场并来回走动的事情。


“这些小节折射出大问题,家长担负着重大责任。在高雅演出的场所,家长不应该对奔跑的孩子熟视无睹。学音乐,要从学会欣赏音乐开始。”徐军表示,“我们不要求观众不要随便鼓掌,这么高的要求一时很难达到,就从进音乐厅不带杂物,手机开震动等基本的文明礼仪做起吧。”


本报记者 张楠 摄影 尤晓源 本版策划 鞠健夫


以钢琴接轨西洋


曾经陪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去听钢琴音乐会,路上我笑话这位小朋友:可不要睡觉哦。我这句话其实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因为本人听这类高雅音乐会的时候,听着听着就会进入一种游离状态,恍恍然仿佛做梦般似醒非醒。没想到妈妈笑说:不怕他睡觉,能在肖邦的音乐里睡着,那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呢!这种论调是第一次听到,不过想想确实是金玉良言,在音乐里睡着了,至少说明音乐对我们产生了影响。


肖邦、老柴、贝多芬,只要我们愿意,自然能玩得起来。学音乐的人每年都在增长,可惜我们只接轨了旋律、节奏或者音符,但中国音乐会的现场却一直做不到跟国外接轨,这难免令人“痛心疾首”。我的建议是:接轨任重道远,不如大家先学学那位妈妈,让孩子先学会在音乐里睡觉吧。 马 彧


言传身教的力量


去年去德国,我们的翻译兴冲冲去看郎朗的音乐会——一场当地政府要员出席的高规格音乐会。回来后她却沮丧无比地告诉我们:音乐很美,但现场很糟,让她的情绪变得很坏。因为有不少中国的富商夫人也在座,她们在音乐会上忙坏了:不时拿出摄像机或者照相机猛拍一阵,机器发出的声音和不停闪烁的灯光,引来了其他人的侧目而视。而这些富商夫人却视若无睹,旁若无人地继续拍照。坏了兴致的相信绝不仅仅是我们的翻译,她说:当时我脸上那个臊呀!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我们的孩子,看多了父母在各种高雅场合的不文雅举止,沉浸在中国“市井”文化的气场中,他们自然而然把音乐会变成了一个吵闹喧哗的玩耍地,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不文明,只是因为,大氛围如此。 冯秋红


不要为我们哭


我们是个没有“欣赏音乐”传统的国度,祖辈们传下来的习惯就是聚在一起热闹地看“唱念做打”的戏曲表演。但是,时代变了,戏曲被很多中国人觉得“过时了”、“老土了”,而来自西方的“音乐会”才是我们心中的“文明”与“高雅”。因此,我们愿意像西方人那样成群地挤进音乐厅,已经是个巨大进步。外国音乐家来中国中小城市开音乐会,应该对着前来“捧场”的观众(不是听众)感激涕零,千万不要再指望能够找到真正的“知音”了,那是很幼稚的想法。


中国大多数地方现在是根本不存在“欣赏音乐会”这种气场的,在家长们看来,那是绝好的琴童“教育会”。在音乐厅里说话、喧哗、打架这种丢脸的事情,在中国各地是风起云涌、屡教不改。周作人说,“一切专家都是从附庸风雅开始的”,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学会尊重艺术家,尊重音乐之前,不要为我们哭,亲爱的老外。你们要用中国地道的哲学观——阿Q精神来宽慰自己。[扬子晚报网消息]

活泼好动的孩子上蹿下跳,大呼小叫,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说话声,这些细节经常会发生在国内的高雅音乐会上,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解决的老话题,而国人早就见怪不怪。

可是,6月29日晚,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面对这些并不高雅的景况,来自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布菲教授情绪激动,她的眼眶里盈满了泪水,演出也被迫中断。一个法国著名教授,竟然在中国的音乐会上被气哭掉泪,闻所未闻!

第二天,布菲前往外地演出。昨天她回到南艺为学生授课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话题就从这次哭泣开始。


事件回放:


女音乐家被气哭了


这场演出对外售票,最高票价280元。不少看了那场演出的南艺音乐学院老师,都对布菲的精湛演出留下了深刻印象。已跟随布菲学习三年钢琴的牛翔宇,目前就读于巴黎音乐师范学院,也是布菲中国音乐之旅的翻译。她告诉记者,布菲弹奏李斯特和舒曼的作品在法国可谓首屈一指,她任教的巴黎国立音乐学院也是全欧洲最好的音乐学院。


但是,已经在全世界各地办了200多场音乐会的布菲,在南京的这场刚刚开幕不久,就被迫中断了演出。通过牛翔宇昨天的讲述,记者“看”到了后台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一幕:优雅的法国音乐家竟然被气哭了!原来当晚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大都带着孩子,家长本意也许是好的,想让孩子“熏陶”美妙的钢琴音乐,可是小孩子根本坐不住,爬上爬下,凳子被弄出的动静很大,还有吵闹声,有的家长并不加以制止,那种嘈杂的环境与宁静投入的音乐表达格格不入,以致布菲无法继续演出,离开舞台到后台调整情绪。在后台,教授百思不得其解,郁闷地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见此景,牛翔宇只得站出来,跑到舞台上对观众大声讲话,希望观众保持良好的安静秩序,这时,台下才稍稍安静下来,牛翔宇再度请出布菲教授,方使演出能够继续进行。牛翔宇告诉记者,自己当晚也被现场乱哄哄的场景气哭了。


当事人布菲:


吵闹让我无法做到最好


布菲今年有54岁,她并不像有的法国人那么高傲,实际上她非常温和,教课严谨,对待学生更是细致入微。记者昨天也亲眼见到,在给素不相识的南艺学生上钢琴课时,布菲总是体贴地给他们翻琴谱。


记者很想知道,对学音乐的孩子这么温和的一位老师,受到南京不文明观众的伤害,郁闷流泪的时候究竟在想些什么呢?布菲委婉地说,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应该就是中国人多的缘故,今后会慢慢变好的。后来,布菲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三次来到中国,到南京来演出是很高兴的一件事,自己很渴望把最好的音乐带给大家。只是当晚的环境影响了自己的发挥,“嘈杂的声音使我无法专注于我的音乐,那不是我的最好水平。没有把最好的东西带给南京观众,这让我有点难受。”牛翔宇说,其实布菲就是一个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的人。


支招:


家长的榜样非常重要


在布菲的眼中,东方文化是神秘的,第一次来南京她就非常喜欢这个地方:“通过南京我看到很多美好的东西,绿树、人们的热情都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对国人不美好的欣赏音乐的方式,她提出了一些恳切的建议:


“对学音乐的孩子来说,培养对音乐的感受非常重要。我觉得应该让孩子去美术馆看画展、读文学、游览城堡……艺术是一个大范围。”对于坐不住的孩子,布菲强调,家长的态度其实决定了他自己对音乐家是否尊重。如果家长不热爱音乐,无法静心倾听,又怎么能为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呢?“我希望中国的孩子可以把纷繁的比赛放一放,多开自己的演奏会,这样当有人谈话、弄出杂音,才能让孩子自己体会到,表达音乐时,让别人在台下静静地倾听自己,有多么重要。”


徐军:


学音乐,要从欣赏音乐开始


“听音乐会本身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文化活动,事实证明有些人还没有作好心理准备”。对这次事件,南艺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徐军这样总结。


今年上半年还在欧洲研修音乐,徐军听了许多高规格的音乐会。他对西方听音乐会严格的礼仪记忆犹新,不仅要西装革履,而且不能带任何东西,在音乐厅设有专门存放随身物品的衣帽间。在国外,这种音乐的消费对象是成人,孩子是不允许带入内的。而在周末,则专门有音乐大师为孩子演奏的专场演出。


可是,在国内,徐军说,听音乐会有时与享受无关,会变成一件“恐怖”的事情。现场非常嘈杂,来听音乐的小孩子吵吵闹闹,装饮料的塑料袋发出的杂音,让聆听音乐的耳朵非常难受。这种不仅损坏自己形象,也妨碍他人的行为,每每让国内外的音乐家头痛不已。徐军说,当年纽约爱乐交响乐团的首次访华演出时,人民大会堂场馆很大,迟到的人络绎不绝,“音乐会开始后暂停入场”的规矩根本行不通,观众席上乱哄哄的景象十分惊人。去年钢琴大师陈洪宽在南京开音乐会时,无奈地在音乐会中场时向观众发出恳求,呼吁大家静听音乐。今年4月,享誉国际的华人钢琴家傅聪在南宁举办钢琴独奏会,当晚也发生了迟到观众蜂拥入场并来回走动的事情。


“这些小节折射出大问题,家长担负着重大责任。在高雅演出的场所,家长不应该对奔跑的孩子熟视无睹。学音乐,要从学会欣赏音乐开始。”徐军表示,“我们不要求观众不要随便鼓掌,这么高的要求一时很难达到,就从进音乐厅不带杂物,手机开震动等基本的文明礼仪做起吧。”


本报记者 张楠 摄影 尤晓源 本版策划 鞠健夫


以钢琴接轨西洋


曾经陪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去听钢琴音乐会,路上我笑话这位小朋友:可不要睡觉哦。我这句话其实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因为本人听这类高雅音乐会的时候,听着听着就会进入一种游离状态,恍恍然仿佛做梦般似醒非醒。没想到妈妈笑说:不怕他睡觉,能在肖邦的音乐里睡着,那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呢!这种论调是第一次听到,不过想想确实是金玉良言,在音乐里睡着了,至少说明音乐对我们产生了影响。


肖邦、老柴、贝多芬,只要我们愿意,自然能玩得起来。学音乐的人每年都在增长,可惜我们只接轨了旋律、节奏或者音符,但中国音乐会的现场却一直做不到跟国外接轨,这难免令人“痛心疾首”。我的建议是:接轨任重道远,不如大家先学学那位妈妈,让孩子先学会在音乐里睡觉吧。 马 彧


言传身教的力量


去年去德国,我们的翻译兴冲冲去看郎朗的音乐会——一场当地政府要员出席的高规格音乐会。回来后她却沮丧无比地告诉我们:音乐很美,但现场很糟,让她的情绪变得很坏。因为有不少中国的富商夫人也在座,她们在音乐会上忙坏了:不时拿出摄像机或者照相机猛拍一阵,机器发出的声音和不停闪烁的灯光,引来了其他人的侧目而视。而这些富商夫人却视若无睹,旁若无人地继续拍照。坏了兴致的相信绝不仅仅是我们的翻译,她说:当时我脸上那个臊呀!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我们的孩子,看多了父母在各种高雅场合的不文雅举止,沉浸在中国“市井”文化的气场中,他们自然而然把音乐会变成了一个吵闹喧哗的玩耍地,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不文明,只是因为,大氛围如此。 冯秋红


不要为我们哭


我们是个没有“欣赏音乐”传统的国度,祖辈们传下来的习惯就是聚在一起热闹地看“唱念做打”的戏曲表演。但是,时代变了,戏曲被很多中国人觉得“过时了”、“老土了”,而来自西方的“音乐会”才是我们心中的“文明”与“高雅”。因此,我们愿意像西方人那样成群地挤进音乐厅,已经是个巨大进步。外国音乐家来中国中小城市开音乐会,应该对着前来“捧场”的观众(不是听众)感激涕零,千万不要再指望能够找到真正的“知音”了,那是很幼稚的想法。


中国大多数地方现在是根本不存在“欣赏音乐会”这种气场的,在家长们看来,那是绝好的琴童“教育会”。在音乐厅里说话、喧哗、打架这种丢脸的事情,在中国各地是风起云涌、屡教不改。周作人说,“一切专家都是从附庸风雅开始的”,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学会尊重艺术家,尊重音乐之前,不要为我们哭,亲爱的老外。你们要用中国地道的哲学观——阿Q精神来宽慰自己。
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呀........................:(
让洋人学会入乡随俗
总不能老是要我们遵循他们那一套呀:D
就不明白那么多不懂的人去凑什么热闹。.附庸风雅很有意思么。..受过高等教育.有点音乐修养的都明白音乐会该怎么做吧...
中国向来没有"高雅艺术"要"高雅欣赏"的传统!舶来品突然有一天代表高雅了,国人们只有去追捧,不管是否真正的能够欣赏,因为现在举国上下都认为"传统"是低俗的,洋人的是"高雅"的,有时候漏出点"马脚"是正常的.
又不是电影院,还带小孩:L
在美国乖长途汽车, 如果你管不住小孩器闹, 车长会把你赶下车.:D
中国人喜欢比较宽松的娱乐
这种西洋音乐其实不是和中国大众
其实国乐民乐也很好听啊。
原帖由 wdzashq 于 2007-7-4 10:37 发表
就不明白那么多不懂的人去凑什么热闹。.附庸风雅很有意思么。..受过高等教育.有点音乐修养的都明白音乐会该怎么做吧...

有道理,80%都是凑热闹,听两场音乐会他家的孩子就能成器,搞不懂现在的家长是怎么想的,还不如带小孩去看变形金刚:D
喜欢听音乐会的人会不了解规矩??打死你我也不信....就那帮不懂装懂.附庸风雅的混蛋坏了国人形象。..
国人文化荒漠化严重~~~~~~~~~~~~
原帖由 clift 于 2007-7-4 11:02 发表
国人文化荒漠化严重~~~~~~~~~~~~

还不如去听相声,怎么叫好都行。:victory:
这个确实。.文化不同。欣赏方式也不同。..咱们不能用看乒乓球的方式去看斯诺克....劝那些手里有点闲钱.又啥都不懂的人。.先了解下相关的东西再去欣赏。..别丢国人的脸..
讨厌所谓“高雅音乐”“高雅艺术”之类的词汇,狗屁高雅,说古典不行吗?

特别提一下cctv的什么“高端访问”,我呸~英语说的不怎么样,还自我感觉超级良好~放给中国人的电视,偏要说英语,然后让老百姓看字幕!太扯淡了!
原帖由 xchin 于 2007-7-4 11:28 发表
讨厌所谓“高雅音乐”“高雅艺术”之类的词汇,狗屁高雅,说古典不行吗?

特别提一下cctv的什么“高端访问”,我呸~英语说的不怎么样,还自我感觉超级良好~放给中国人的电视,偏要说英语,然后让老百姓看字 ...

比我说得好,我要有哪水平就偷着乐吧,可惜英语不行啊:L
确实,我很不愿意去超市等地方,买菜磅秤的时候,人们都是围成一圈,抢着往磅秤上放货物,没有排队的那种理念。当时真的很生气。
肯德基,麦当劳里面那些人真是俗不可耐,难道我们的民族真实到了把无耻当光荣,无知当风尚的低劣民族?真的这样,我们的民族可真是成为垃圾民族了。
原帖由 fengxiang 于 2007-7-4 11:29 发表

比我说得好,我要有哪水平就偷着乐吧,可惜英语不行啊:L



他的英语也就是比他那个年龄段还算可以,现在,,,哼哼,,
国民素质是一方面,东西方文化冲突也是一方面
她说的也太严重了,真正的高手,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什么叫高雅艺术?~~~唱大戏,听评书哪才叫高雅!
49年以前的中国人不是这样的。
原帖由 snowhole 于 2007-7-4 10:43 发表
又不是电影院,还带小孩:L

因为小孩才是重要听众,大人是配客而已
]]
我就不喜欢上音乐厅,规矩太多。

不过既然去了,就要遵守规矩,否则在家听CD吧。
要是我,没事不会去,我土包子一个,哪里懂得这些,如果被人逼着去的,那怨不得我了。
没去听过音乐会,也没打算去听过,要听顶多在家听CD。
这玩意儿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各国有各国的文化习惯背景

中国人听戏是属于茶馆戏院文化  好个热闹 听个喜庆

你国外的要来中国就要了解中国人的习惯  S不啦叽跑过来什么也不懂

别人给你面子还当没素质   按他们这习惯 中国京剧跑到国外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喝彩什么时候该闭

再有一帮子所谓的小资白领附庸风雅  自讨没趣:L
咀吗?
原帖由 尼安德特人 于 2007-7-4 10:36 发表
让洋人学会入乡随俗
总不能老是要我们遵循他们那一套呀:D


最起码的纲常还是要的。
呵呵~看了不知道该从何谈起。。是国人的素质还是西方的观念。。
我想,人口大国,国民素质是很大的问题!
原帖由 johnnyZ 于 2007-7-4 15:05 发表
呵呵~看了不知道该从何谈起。。是国人的素质还是西方的观念。。
我想,人口大国,国民素质是很大的问题!

国民素质还得一百年:victory:
高雅音乐不适合目前高速发展充满动力的中国,法国人应该把迪士高乐队派来
确实是各打五十大板的事~~

扯到国民素质有点牵强。
切,大禹进裸国也要裸体进去,这叫入乡随俗!她受不了就别来!
老外在中国茶馆、戏园子听戏听曲艺恐怕也呆不下去的。:D ;P
原帖由 尼安德特人 于 2007-7-4 10:36 发表
让洋人学会入乡随俗
总不能老是要我们遵循他们那一套呀:D


不懂得高雅,就不要卖票进来嘛,装什么装啊?

听音乐会又不是听京戏。
真的以为住上楼房,睡上弹簧床,用上自来水,上街牵条狗就是市民了.

:D :D :D
把观众席和演出台之间立个隔音玻璃板就可以了。
中国人还是适应戏园子的氛围,台上台下高度互动;P

其实这些外国人来了应该事先了解并适应中国国情,入乡随俗么。
活泼好动的孩子上蹿下跳,大呼小叫,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说话声,这些细节经常会发生在国内的高雅音乐会上,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解决的老话题,而国人早就见怪不怪。

  可是,6月29日晚,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面对这些并不高雅的景况,来自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布菲教授情绪激动,她的眼眶里盈满了泪水,演出也被迫中断。一个法国著名教授,竟然在中国的音乐会上被气哭掉泪,闻所未闻!

  第二天,布菲前往外地演出。昨天她回到南艺为学生授课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话题就从这次哭泣开始。

  事件回放:

  女音乐家被气哭了

  这场演出对外售票,最高票价280元。不少看了那场演出的南艺音乐学院老师,都对布菲的精湛演出留下了深刻印象。已跟随布菲学习三年钢琴的牛翔宇,目前就读于巴黎音乐师范学院,也是布菲中国音乐之旅的翻译。她告诉记者,布菲弹奏李斯特和舒曼的作品在法国可谓首屈一指,她任教的巴黎国立音乐学院也是全欧洲最好的音乐学院。


  布菲
  但是,已经在全世界各地办了200多场音乐会的布菲,在南京的这场刚刚开幕不久,就被迫中断了演出。通过牛翔宇昨天的讲述,记者“看”到了后台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一幕:优雅的法国音乐家竟然被气哭了!原来当晚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大都带着孩子,家长本意也许是好的,想让孩子“熏陶”美妙的钢琴音乐,可是小孩子根本坐不住,爬上爬下,凳子被弄出的动静很大,还有吵闹声,有的家长并不加以制止,那种嘈杂的环境与宁静投入的音乐表达格格不入,以致布菲无法继续演出,离开舞台到后台调整情绪。在后台,教授百思不得其解,郁闷地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见此景,牛翔宇只得站出来,跑到舞台上对观众大声讲话,希望观众保持良好的安静秩序,这时,台下才稍稍安静下来,牛翔宇再度请出布菲教授,方使演出能够继续进行。牛翔宇告诉记者,自己当晚也被现场乱哄哄的场景气哭了。

  当事人布菲:

  吵闹让我无法做到最好

  布菲今年有54岁,她并不像有的法国人那么高傲,实际上她非常温和,教课严谨,对待学生更是细致入微。记者昨天也亲眼见到,在给素不相识的南艺学生上钢琴课时,布菲总是体贴地给他们翻琴谱。

  记者很想知道,对学音乐的孩子这么温和的一位老师,受到南京不文明观众的伤害,郁闷流泪的时候究竟在想些什么呢?布菲委婉地说,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应该就是中国人多的缘故,今后会慢慢变好的。后来,布菲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三次来到中国,到南京来演出是很高兴的一件事,自己很渴望把最好的音乐带给大家。只是当晚的环境影响了自己的发挥,“嘈杂的声音使我无法专注于我的音乐,那不是我的最好水平。没有把最好的东西带给南京观众,这让我有点难受。”牛翔宇说,其实布菲就是一个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的人。

  支招:

  家长的榜样非常重要

  在布菲的眼中,东方文化是神秘的,第一次来南京她就非常喜欢这个地方:“通过南京我看到很多美好的东西,绿树、人们的热情都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对国人不美好的欣赏音乐的方式,她提出了一些恳切的建议:“对学音乐的孩子来说,培养对音乐的感受非常重要。我觉得应该让孩子去美术馆看画展、读文学、游览城堡……艺术是一个大范围。”对于坐不住的孩子,布菲强调,家长的态度其实决定了他自己对音乐家是否尊重。如果家长不热爱音乐,无法静心倾听,又怎么能为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呢?“我希望中国的孩子可以把纷繁的比赛放一放,多开自己的演奏会,这样当有人谈话、弄出杂音,才能让孩子自己体会到,表达音乐时,让别人在台下静静地倾听自己,有多么重要。”

  徐军:

  学音乐,要从欣赏音乐开始

  “听音乐会本身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文化活动,事实证明有些人还没有作好心理准备”。对这次事件,南艺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徐军这样总结。

  今年上半年还在欧洲研修音乐,徐军听了许多高规格的音乐会。他对西方听音乐会严格的礼仪记忆犹新,不仅要西装革履,而且不能带任何东西,在音乐厅设有专门存放随身物品的衣帽间。在国外,这种音乐的消费对象是成人,孩子是不允许带入内的。而在周末,则专门有音乐大师为孩子演奏的专场演出。

  可是,在国内,徐军说,听音乐会有时与享受无关,会变成一件“恐怖”的事情。现场非常嘈杂,来听音乐的小孩子吵吵闹闹,装饮料的塑料袋发出的杂音,让聆听音乐的耳朵非常难受。这种不仅损坏自己形象,也妨碍他人的行为,每每让国内外的音乐家头痛不已。徐军说,当年纽约爱乐交响乐团的首次访华演出时,人民大会堂场馆很大,迟到的人络绎不绝,“音乐会开始后暂停入场”的规矩根本行不通,观众席上乱哄哄的景象十分惊人。去年钢琴大师陈洪宽在南京开音乐会时,无奈地在音乐会中场时向观众发出恳求,呼吁大家静听音乐。今年4月,享誉国际的华人钢琴家傅聪在南宁举办钢琴独奏会,当晚也发生了迟到观众蜂拥入场并来回走动的事情。

  “这些小节折射出大问题,家长担负着重大责任。在高雅演出的场所,家长不应该对奔跑的孩子熟视无睹。学音乐,要从学会欣赏音乐开始。”徐军表示,“我们不要求观众不要随便鼓掌,这么高的要求一时很难达到,就从进音乐厅不带杂物,手机开震动等基本的文明礼仪做起吧。”

  以钢琴接轨西洋

  曾经陪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去听钢琴音乐会,路上我笑话这位小朋友:可不要睡觉哦。我这句话其实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因为本人听这类高雅音乐会的时候,听着听着就会进入一种游离状态,恍恍然仿佛做梦般似醒非醒。没想到妈妈笑说:不怕他睡觉,能在肖邦的音乐里睡着,那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呢!这种论调是第一次听到,不过想想确实是金玉良言,在音乐里睡着了,至少说明音乐对我们产生了影响。

  肖邦、老柴、贝多芬,只要我们愿意,自然能玩得起来。学音乐的人每年都在增长,可惜我们只接轨了旋律、节奏或者音符,但中国音乐会的现场却一直做不到跟国外接轨,这难免令人“痛心疾首”。我的建议是:接轨任重道远,不如大家先学学那位妈妈,让孩子先学会在音乐里睡觉吧。

  言传身教的力量

  去年去德国,我们的翻译兴冲冲去看郎朗的音乐会——一场当地政府要员出席的高规格音乐会。回来后她却沮丧无比地告诉我们:音乐很美,但现场很糟,让她的情绪变得很坏。因为有不少中国的富商夫人也在座,她们在音乐会上忙坏了:不时拿出摄像机或者照相机猛拍一阵,机器发出的声音和不停闪烁的灯光,引来了其他人的侧目而视。而这些富商夫人却视若无睹,旁若无人地继续拍照。坏了兴致的相信绝不仅仅是我们的翻译,她说:当时我脸上那个臊呀!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我们的孩子,看多了父母在各种高雅场合的不文雅举止,沉浸在中国“市井”文化的气场中,他们自然而然把音乐会变成了一个吵闹喧哗的玩耍地,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不文明,只是因为,大氛围如此。

  不要为我们哭

  我们是个没有“欣赏音乐”传统的国度,祖辈们传下来的习惯就是聚在一起热闹地看“唱念做打”的戏曲表演。但是,时代变了,戏曲被很多中国人觉得“过时了”、“老土了”,而来自西方的“音乐会”才是我们心中的“文明”与“高雅”。因此,我们愿意像西方人那样成群地挤进音乐厅,已经是个巨大进步。外国音乐家来中国中小城市开音乐会,应该对着前来“捧场”的观众(不是听众)感激涕零,千万不要再指望能够找到真正的“知音”了,那是很幼稚的想法。

  中国大多数地方现在是根本不存在“欣赏音乐会”这种气场的,在家长们看来,那是绝好的琴童“教育会”。在音乐厅里说话、喧哗、打架这种丢脸的事情,在中国各地是风起云涌、屡教不改。周作人说,“一切专家都是从附庸风雅开始的”,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学会尊重艺术家,尊重音乐之前,不要为我们哭,亲爱的老外。你们要用中国地道的哲学观——阿Q精神来宽慰自己。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 ... /taiwan070705d.html
(联合早报网讯)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大陆不文明举动再现一桩!法国着名音乐教授布菲日前到南京演奏,结果音乐会上小孩子上窜下跳、大呼小叫,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说话声遍布整个会场,布菲越演越气,最后气到不行,暂停演出跑到后场哭了起来。

  扬子晚报报道,六月廿九日晚上,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有一场来自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布菲教授的演奏,布菲是法国弹奏李斯特和舒曼作品的第一把交椅,她已在全世界各地举办二百多场的音乐会,但这场最高票价达到二百八十元人民币的演奏会刚开幕不久,就被迫中断演出。

  布菲在听到小朋友吵闹声和手机铃声后离开舞台到后台调整情绪。主办单位人员跟到后台赫然看到布菲泪流满面。

  布菲事后受访时表示,她很渴望把最好的音乐带给大家。只是当晚的环境影响了自己的发挥,「嘈杂的声音使她无法专注,而没有把最好的东西带给观众,让她有点难受」。

  她提出了一些恳切的建议,学音乐要从欣赏音乐开始,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尊重现场、尊重音乐家,孩子也才能体会到,在台下静静地倾听别人演奏,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南艺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徐军表示,在大陆,听音乐会有时与享受无关,会变成一件「恐怖」的事情。现场非常嘈杂,小孩子吵吵闹闹,装饮料的塑胶袋发出的杂音以及手机声响,都让耳朵非常难受。这种不仅损坏自己形象,也妨碍他人的行为,每每让各地的音乐家头痛不已。

  大陆大多数地方并不存在「欣赏音乐会」的气氛。在音乐厅里说话、喧譁、打架等丢脸的事情,在各地是屡见不鲜,且是无法解决的老话题,很多人也就见怪不怪,只是这次把台上演奏的音乐家气到哭,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