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武装货船战法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42:19
现代舰船2007.06B

  王威编译

  编者接:本文编译自外媒,刊登此文并不代表本刊证实或赞同其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近年来,笔者从各公开媒体发表的照片上看到,我军正在尝试通过加装陆军武器的办法对民用货船进行改装和武装。这些陆军武器包括反坦克导弹、大口径加榴炮、火箭炮,甚至是整辆的主战坦克。《今日中国防务》曾刊登一篇文章,讨论了解放军陆军部队未来利用武装货船进行两栖作战的可行性,并对其效果进行初步的评估。不管这种措施是虚是实,"地炮上舰"在我军演习新闻报道中已是屡见不鲜。

◆老战法,新生命

  把传统的陆军武器移植到舰艇上的办法从很早以前就出现过,最初的海军火炮就是从陆军火炮改进而来的。人们真正关注的是,我军如何在两栖作战中有效的使用这些原本是用来进行陆战的武器,而且人们也普遍怀疑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这种非传统的战法是否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总体来看,解放军之所以采取这种非传统的措施,很可能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在未来登陆作战中,解放军海军难以提供足够的海军战舰来执行登陆和对陆火力支援任务,二是陆军希望掌握部分能够自己直接指挥的海上支援火力,因此需要在现有的海军力量以外,获得额外的海上支援火力。
  对于第一种原因,实际情况是在面对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时,解放军海军能够提供的两栖舰艇数量难以满足陆军部队的实际需要,而且海军的火力支援能力恐怕也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解放军海军最大口径的舰炮是"现代"和"旅大"级驱逐舰上装备的130毫米口径的舰炮,尽管这些大口径的舰炮在对陆火力支援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些装备大口径舰炮的战舰在战时很可能要担负比对陆火力支援更为重要的任务,如为编队护航、和敌方水面舰队决战、反潜和防空等其他任务。而直接实施两栖作战的海军登陆舰上只装备有57毫米和37毫米口径的速射炮,远程火力打击能力十分有限。解放军估计,第一波登陆部队将包括60~100艘大型登陆舰,运载1.5万名全副武装的登陆部队在较大范围的多个登陆场同时实施登陆,这样有效射程只有4~5千米的小口径速射炮无法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而且,如果第二、第三波的登陆部队陆续抵达后,将对海上的远程火力支援提出更多的要求,这还不算先期抵达的空降部队。因此,如何尽快提升登陆部队的火力打击能力就成为解放军决策层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
  为了形象地说明解放军登陆作战将要面对的战场条件,我们可以简要分析一下二次大战中诺曼底登陆作战的有关数据。在1944年6月6日,执行代号"霸王计划"的盟军部队第一波出动了6个整师的兵力在80千米内的5个登陆场实施登陆,而防守方的德军在此区域内有5个兵力贫弱的陆军师。再来看台海方面,台湾岛面向大陆的海岸线有480千米,依靠较为发达的公路网和部队的机动能力,台湾方面平均能够在50千米内保持2个旅的防守力量。这样,为了获得和盟军在诺曼底一样的兵力对比优势,解放军在50千米的正面至少要集中2个整师3万人左右的兵力。当然,这样纯机械的计算兵力的办法很难反映现代战争的特点,但至少可以大致估算出解放军对两栖运输力量的需求。
  因此,从部队对两栖舰艇运载能力的需求和海军专用两栖舰艇的实际运载能力对比情况来看,目前还存在至少50%的运力缺口,于是军队决策层便很自然地想到了民用船只。一个国家的民用船队一向被认为是"第二海军",因此临时征召并改装合适的民用船只就成为弥补海军运力不足矛盾的重要举措。据估计,由于中国有着庞大的民用船队,军队只需对一小部分民船稍加改动便可以获得巨大的运力。据统计,在不改变民船结构的前提下,几乎在一夜之间解放军就可以动员足够装载7个整师部队的民用运输船只,同时还可以动员相同数量的货船装载陆军武器来承担火力支援任务。
  可能有人会说,与二次大战时期相比,在未来的登陆作战中,解放军根本不需要运载如此大量的部队上岸,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场将会在台湾岛外,战争很可能在陆军坦克驶上海滩之前就已经结束了。但是,作为这样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战争,军方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必须要有应付各种情况的措施,因此这种武装民船的战法很可能就会是解放军应付突发状况的一种应急措施。如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高火力打击精度,从而使这种应急措施发挥一定效果的话,武装货船无疑将是未来登陆作战的力量倍增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火力支援的五大要素

  陆基武器上船后,其基本性能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要提高其射击精度,主要是要想办法克服武器所在平台的不稳定性。对于承担火力支援任务的武装货船来说,其射瞄方式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瞄型,武器操作人员利用光学和雷达设备,对直线距离内的目标实施直接射击:二是间瞄型,武器操作人员主要依靠事先标定的地图坐标,对视线范围以外的目标进行打击。
  直瞄型火器相对来说较为简单,而且火炮射击后,炮手可以直接观察到弹着点,可以立刻进行修正。因为此种火力支援较为简便直接,前文所述的那些固定在货船上坦克和130毫米口径加农炮都会采用此种方式,所不同的就是不同武器在射程和精度方面的差异。由于采用这种方式需要操作人员目视看到目标,因此火力支援的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比如59式坦克的直瞄距离不超过1.5千米,130毫米加农炮的直瞄距离大约有2千米,"红箭"-73也最多能达到3千米。
  除了射程受限以外,由于受到海浪颠簸的影响,采用直瞄射击方式的武器在精度上与相同型号的陆基武器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因为这些未经改造的武器很难维持对点目标的持续相对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装有炮口陀螺稳定装置的坦克要比常规火炮有较大的优势,因为不论是单向还是双向稳定系统,坦克炮的火控系统都可以抵偿海浪的运动,从而维持炮口对目标的持续指向,如解放军陆军的59-2式坦克炮就装有双向稳定的火控系统。相比之下,未经任何改造的59式130毫米加农炮和152毫米加榴炮的准头就比较令人担心。
  相对于直瞄火力支援来说,间接火力支援的难度就要更大一些。因为武器操作人员并不能直接"看"到目标,而是要依靠前线提供的坐标实施火力打击,而且由于武装货船本身就在不断运动,也不能保证修正后的炮火就一定能准确覆盖前日标区。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实施间接火力支援,要使武装货船的间接火力支援精度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需要注意并解决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必须获得准确的目标方位和距离。未来登陆地域的固定式永备工事和掩体,将会在空军战术轰炸和海军对地攻击火力的双重打击下瓦解,因此,这些目标并不是武装货船主要负责攻击的。而在这些永备工事以外,登陆部队很可能会发现大批的临时目标,这些目标时效性强,一旦错过时间将不会有机会再实施补射,比如临时集结的步兵和装甲部队,未曾发现的临时补给点和临时修筑的野战工事等。为了对付这些目标,解放军的前沿侦测部队大多装备有激光测距仪和便携式GPS定位系统等,可以为后方提供较为准确的目标位置坐标和距离数据。
  承担间接火力支援的船只在开火时必须精确确定自身的位置。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知道每门炮的位置数据,二是要搞清楚每门炮的炮口指向和俯仰度。对于前者,完全可以使用GPS来完成定位,但要想实时检测每门炮的炮口指向和俯仰度,对于时刻处在海上颠簸的货船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可以假定,在火炮装订完射击诸元到开炮的一段时间内如果货船的颠簸和规定值产生1°的误差,那么射出的炮弹在1千米处的误差是18米,在5千米处的误差是90米,这还不算因为风力、药温、定位等方面产生的误差。因此,如果将未加任何改装的陆军火炮直接搬到船上的话,在超过5千米的距离上很难能指望有什么实质性的火力支援。好在现代科技的进步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在火炮上加装带有激光陀螺的稳定装置就可以大大减小这种误差。例如著名的南非陆军用G5型155毫米加榴炮就装有一套精密的激光陀螺稳定系统,这使该炮就可以直接上船实施远程火力支援,并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精度。目前,该炮已经大规模出口到了包括印度和马来西亚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相信解放军新型的152毫米或155毫米自行火炮也必定装备有类似的系统。
  弹药的性能与影响,包括不同弹药类型的弹道性能,不同生产批次弹药的细微误差,不同弹药的装药量差别和具体每一包发射药的温度等。虽然这些因素每一个单独来看并不会对射击精度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如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将是一个不小的问题,足以对远程射击精度产生巨大干扰。对于这个问题,世界各国的军队都在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修正,目前来看,在射击前对弹药实施检验性试射、火炮身管测量、药温检测等不同做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类问题的误差。解放军陆军历来重视对炮兵部队的建设,相信像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应该不太困难。
  战场环境对射击的影响,包括风力、温度和气压等环境因素,这就要求在实施间接火力射击前不间断的对战场气象条件进行检测。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曾经向科威特出口了2个营的PLZ-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其中就包括有2辆大气环境测量车,该车载有探空气球和简易的气象测量仪器。因此,这类装备也可能跟随炮群一起被安置在货船的某个部位。
  火炮的火控系统。在获得了以上4个方面的诸多数据之后,需要由火控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最终形成对火炮的射击指令。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从事火炮火控系统研制时间较为长久,目前有多套不同规格的火控系统可供选择。因此要真正提高船载陆军火炮的间接火力支援效能,将会配备统一的火控系统。
  实践证明,在解决好以上5个方面的问题后,陆军武器一样可以在浮动的平台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越南战争期间,为了给河流周围的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美国陆军第9步兵师的炮兵部队就在1966-1969年期间尝试过利用驳船改装成浮动的炮兵阵地。当时在湄公河流域,美军和北越部队时常会对一些交通要道进行争夺,但美军事先构筑的炮兵阵地往往会被突降的大雨冲毁。于是美军就找来许多大型驳船,用铁锚将驳船固定在河水较为平缓的河段,再将105毫米榴弹炮用铁链和沙袋固定在驳船中,把普通的驳船改造成为活动的炮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炮群指向不同的方向,且弹药补给方便,受到了美军部队的一致好评。需要说明的是,美军给这些榴弹炮安装了简易的火控系统,通过野战电话机来控制每门炮的击发,从而指挥全炮群实施齐射,同时为了解决炮口定位的问题,美军在河流周边的高地上建起了一个个高高的木杆。炮兵在射击前,可以方便的根据这些杆子的位置来计算自身的位置,并以此来抵消水流对驳船位置的影响。通过这些措施,美军活动炮台的射击精度几乎已经与陆基阵地火炮的精度不相上下。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登陆作战中,解放军的船载火炮在进行有效定位的前提下,间接射击的命中率是能够保证的。

◆武装货船的"5种武器"

  从公开的资料来看,解放军的武装货船战法主要可以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不经任何改装,直接把陆军现役的火炮和坦克用木制基座和金属链条固定在货船上:二是把陆军已有的武器进行简单的改装,做成一个较为独立的发射模块,可以在短时间内采用"即插即用"的方式安装到货船的特定部位上;三是在不改变武器本身性能的条件下,通过配备新型的精确制导弹药提高武器的效能。不管方式如何,有一条前提总是不变的,即尽可能的不对武器和船只进行大的改动,以降低成本、提高改装速度。
  大口径火炮 对于第一种类型,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在公开资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张图片。在90年代中期拍摄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在民用货船的甲板上并排排列着不同的陆军武器,包括54式122毫米榴弹炮、59式130毫米加农炮、62式轻型坦克、59式主战坦克和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这些武器通过木制支架和链条固定在船体上,向船的同一侧开火。观察家注意到两个细节,一是这些火炮似乎没有统一的火控系统,没有集中开火,而是各自为战;二是这些火炮虽然种类繁多,但每种似乎只有1~2门/辆,而且除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以外,其他的火炮和坦克基本都已经属于预备役。因此,此图片中透露的信息是当时解放军的武装货船的战法尚处于试验性阶段,而且主要供预备役部队使用。
  2003年8月,《解放军报》报道,解放军合肥炮兵学院南京分院联合多家部队和科研单位共同攻关,对某型自行榴弹火炮进行了水上适应性改造,并研究了各种水域条件下火炮的稳定性和射击精确性。该院校采用GPS定位系统,先后自行研制开发了"某型炮兵定位仪",具有自主快速定位、通信、指挥和导航等多项功能,适用于多个炮种、弹种,能够瞬间完成地面炮兵侦察、测地/船保障数据的处理,解决了炮兵在最短时间内获取精确炮位的技术难题。随后,他们又创立了"某型地面炮兵卫星定位系统作战应用体系",填补了地面炮兵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进行作战指挥和保障的空白。运用这一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火炮在颠簸平台上的射击精度。借助于GPS定位系统和火控技术的改进,这些船载的火炮可以获得足以令人满意的精度,而且这些火炮的弹药在解放军中储备甚多,几乎可以不计成本敞开使用,因此将来可能会大规模使用。
  制导炮弹近年来,解放军已经成功地研制出了激光制导的152毫米口径的制导炮弹,该型精确制导炮弹和俄罗斯的"红土地"系列制导炮弹相类似。如果船载火炮能够使用该型炮弹,将可以克服海上颠簸产生的误差,实现对地精确打击。
  据外界推测,解放军在1990年获得了俄罗斯"红土地"制导炮弹的半主动激光制导发射技术。2004年,完全国产化的152/155毫米激光制导火炮武器系统出现在解放军炮兵部队的装备序列中。2005年,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展示了出口型的155毫米激光制导炮弹,据信其性能将比俄罗斯"红土地"制导炮弹有较大的提高。一般认为,该炮弹射程为20~30千米,弹头类型为高爆榴弹或聚能弹,制导方式为惯导+激光末端制导,误差在10米以内。2007年,解放军报道某炮兵部队在使用制导炮弹时成功命中了目标坦克,因此该制导炮弹的精度很可能已经提高到了5米以内。
  但在另一方面,激光制导炮弹也有它们的限制。射击单位和前方的观察员之间的信息同步将对火炮武器系统的操作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这就要求前方LTD观察员必须培养或学习必需的技能去识别战场上不同敌人目标的威胁,确定打击优先次序,并且在短时间内制定火力计划,争取毁伤效果的最大化。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大量的培训和练习。此外,使用激光制导炮弹还必须用激光束照射目标达5-15秒之久,长时间对目标的照射将使敌方可以采取有效的对抗措施来进行规避。另外,该系统的效用也容易被登陆场上的烟尘、海雾等干扰。
  反坦克导弹 20世纪90年代末,《解放军报》展示了陆军船载部队的另一种武器-反坦克导弹训练拖车。这种拖车实际上是在路上模拟海上颠簸环境的仿真平台。在平台顶部是一个类似船身的结构,上面装有一套"红箭"-73系列反坦克导弹的观测控制系统,船身结构下面通过多个液压杆和拖车底盘相连,可以在控制面板的控制下模拟一定的起伏摇动。解放军大量装备的"红箭"-73系列反坦克导弹由于采用的是有线制导方式,射手的经验和技术直接决定导弹的命中率,因此采用这种模拟海上的环境进行训练,将会有效提高射手在未来海上作战时的命中水平。由于"红箭"系列导弹装备数量庞大,且体积小,重量轻,可以方便的装备在各种吨位的船艇上,为登陆部队提供可观的近距离精确火力打击。观察家们认为,这种训练平台的出现,很可能只是庞大反坦克导弹训练计划的冰山一角,将来利用这种平台,包括迫击炮,便携式防空导弹、无后坐力炮等步兵武器都有可能装备到轻便灵活的小吨位船艇上,从而提供极其猛烈且精准的近岸火力。除此以外,解放军还装备有更新的"红箭"-8/9系列反坦克导弹,和"红箭"-73系列一样,这些导弹也可以方便地上船作战,而且由于其制导方式更为先进,因此作战效能远在"红箭"-73系列之上,只是价格较为昂贵。
  炮射导弹外界认为在1990年前后,中国获得了俄罗斯9K116"堡垒"100毫米激光驾束制导炮射导弹技术。该弹也被北约命名为AT-1-0"刺客",能够从100毫米滑膛坦克/反坦克炮中发射,最大射程5千米。导弹在4000米距离命中概率80%,能穿透550~600毫米的轧制均质装甲。据俄此前消息声称,首批大约向中国提供了200枚左右的制造组件,随后逐步由中国实现国产化。
  中国已经在俄国技术基础上发展了105毫米型号的炮射导弹,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也已经公开了105毫米炮射半主动激光诱导导弹的更多细节,导弹最大射程5千米,对抗静止目标命中概率超过90%,对爆炸式反应装甲的穿透能力为650毫米,导弹全重19.8千克,长度1140毫米,最大初速度为360米/秒,最大储备期限10年,激光视界白昼为5°,夜间为6.6°,放大倍率10。在低可见光状况下的识别距离为800米,激光诱导机重量75千克。除了用于反装甲战斗,导弹也能够用来攻击直升机等低飞的空中目标。该型100/105毫米炮射导弹能用来装备多种解放军中服役的战斗车辆,包括解放军改进型的59D式主战坦克、63A式水陆两栖坦克、新型105毫米轮式自行突击炮和下一代步兵战车。
  据推测,解放军装备炮射导弹的主要目的,是为在未来的渡海作战中,先发制人对抗台湾陆军"勇虎"坦克。在实战中,现代坦克装备的热成像系统识别距离一般在2.5~3千米之内,但是M1A2坦克驾驶员表示,在战斗中只有在认准了是对手坦克之后才能开火,开火距离一般在2~2.5千米左右。这样,即使是配备炮射导弹的解放军坦克,在夜战中认准了对手坦克之后再开火的状况下,射程也被限制在2.5千米左右,并不占有太大的先发制人优势。现代坦克高性能的自动跟踪火控系统已经能够使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精度大大提高,而且穿甲、破甲能力也和采用聚能装药的炮射导弹相差不大,且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不会受干扰,初速度也远远大于炮射导弹,这是西方迄今为止没有在实战中配备炮射导弹的主要原因。
  火箭炮火箭炮由于具有无后坐力、结构简单、杀伤面积大、瞄准方便和火力密度强等特点,在被加装了稳定和液压伺服装置后,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火力单元装在海上平台上承担对地压制任务。
  其实舰载火箭炮在海军作战中的历史同样久远。二次大战时,苏美两国都装备了大量的舰载火箭炮。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民主德国、波兰、埃及、朝鲜和罗马尼亚等国也先后在舰艇上装备了122毫米40管火箭炮。80年代末,为满足当时外贸的需要,中国曾经自行研制了122毫米40管舰载火箭炮。据当时的公开资料,中国研制的122毫米40管舰载火箭炮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舰船的特点和使用要求,保证500吨级的小型舰艇在4级海况下能正常使用。该系统的定向器部分采用的是81式122毫米火箭炮的定向器,在与摇架结合时,使起落部分的重心尽量靠近耳轴,减小了不平衡力矩,由此取消了平衡机。这样不仅简化了结构,而且降低了随动系统的功耗。此外,该系统还具有自动操炮,自动装弹和防摇等特点。该火箭炮系统可在20秒内发射40发火箭弹,能对敌方造成突然的袭击效果和巨大的精神震撼。其主要用途为:压制和破坏敌岸上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支援部队登陆作战,压制或消灭敌海上目标(舰上人员、技术装备等)。该炮可以发射装有不同战斗部的火箭弹种,包括高爆弹,爆破杀伤弹、燃烧弹和子母弹等。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解放军还装备有122毫米的特种火箭弹,如发烟弹、照明弹、反坦克地雷子母弹、反人员地雷子母弹、电磁干扰弹和侦测弹等。该炮在专用的海军舰艇上试验性装备获得成功后,将会进行一定的装备储备,在需要时直接装到武装货船上。可以认为,这种新的海军型40管122毫米舰用火箭炮的研制成功并大规模装备部队,对解放军武装货船的战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些火箭炮通过加装带有稳定和伺服装置的底座,几乎可以获得不低于陆基型号的精度。如果某些军事观察家对于解放军将陆军火炮直接移植到货船上的做法认为是一种"凑合"措施的话,那么这种舰载火箭炮的出现将使武装货船获得实实在在的火力支援能力。可以想象,在面对一艘装备10座40管122毫米火箭炮的货船时,相信任何人都会对随时可能从天而降的400枚火箭弹心存忌惮。
  除以上专门改进研制的舰载火箭炮以外,解放军还有一个更快的办法就是把陆军的自行火箭炮直接开到民船上去。在许多军事题材的采访报道中,可以看到在一艘民用货船的甲板上,整齐排列着6、7辆轮式自行火箭炮,它们用链条和木板固定在甲板上,向船体一侧猛烈开火。分析人士发现,这些火箭炮虽然只是简单的固定在船上,可是却可以集中统一开火,因此有理由认为这些陆军装备在上船前肯定进行了一些改进,可能是通过安装标准火控组件的方式,把火控系统"内嵌"在每门火箭炮的控制系统内,从而可以根据统一的指令自动调整方向和俯仰角度,并按照系统统一的指令实施齐射,从而大大提高了火箭炮在海上平台的射击效率。
  另据日本《世界舰船》杂志报道,中国用舰载火箭炮系统改装了1艘"江湖"级护卫舰,舷号为516。该舰撤去了烟囱正后方的反舰导弹发射装备,代之以带护罩的舰载火箭发射器,舰尾部也有同样的装备。全舰上共有5座50管火箭炮,口径应该是122毫米,一次齐射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把250枚火箭弹抛向敌岸上目标,能够对敌产生强大的心理震憾。舰上设有专门的火控系统,可自动回转发射,并带有稳定器,可以在较低的海况下对敌岸上目标实施火力打击,大大提高了打击的精确度。在每座火箭发射器的下方还设有弹库和再装填装置,弹库里至少存有1个基数的火箭弹,还可以有多种弹药可供选择且可与陆上火箭炮通用,效费比较好,其中某些弹种的最大有效射程远在30千米以上,能够提供持续的远程对岸打击火力。

◆战术使用

  解放军的武装货船的作战职责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装载大口径的火炮或火箭炮,装备较为齐全的火控系统,游弋在登陆场附近,采用直瞄或间瞄方式,承担近岸火力支援任务;二是实施单程火力支援-登陆任务,船载武器在登陆前可以开火,靠岸后船载武器随即下卸登陆。
  对于第一类武装货船,由于需要在登陆场附近长时间停留且装备有高价值的武器装备,因此应具备一定的自卫能力,其角色和海军舰队中担负对地支援任务的驱逐舰或护卫舰相似。这种货船可以腾出宽大的舱室装载足够多的弹药和火控设备,依靠舱面上的大口径火炮,该船能够有效地打击半径30千米以内的面状目标和3千米以内的点状目标。
  在武装货船向滩头航行的过程中,必须对其采取必要的准备措施。第一,要提供准确的航道情况,以避免触礁、搁浅。第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排除敌方近岸水雷的威胁,不过台湾海岸线漫长,很难在布雷时面面俱到。第三,船队还将面临敌方岸炮、反舰导弹和的威胁。目前,M114型155毫米榴弹炮是台军岸防炮兵的标准装备,射程达14千米。武装货船的航速通常为12节左右,如果将M114型榴弹炮部署在距海岸1千米的地方,这意味着这些武装货船暴露在台军炮火之下的时间将长达34分钟。然而,研究过去战例的结果表明,使用野战榴弹炮对海上舰船实施打击,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台军这些采用间接瞄准的重炮,服役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火炮身管老化严重,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密度,很难指望这些"老爷炮"能够直接命中移动中的船艇,而且目前并未发现台军的岸防炮装备有精确制导弹药,因此对武装货船集群的威胁并不太大。但随着到岸距离的不断减少,它们将会面对守军更加猛烈的炮火。
  在一些抗登陆演习中,台军的机步旅喜欢将"勇虎"主战坦克排成平行于海岸线的纵列,将炮塔转向3或9点钟方向对海上目标实施射击。这种战术看起来威风八面,但在实际作战中却未必有效。首先,坦克发射的高速穿甲弹和破甲弹,对坦克和装甲车辆可能会构成很大威胁,但对舰船的威胁并不大,尤其是船内舱室空间宽敞的货轮、登陆舰,穿甲弹基本无法构成有效杀伤:其次,这种战术将坦克防护力最强的正面平行于海岸线而暴漏出较为脆弱的侧面,正好给了船载武器的攻击机会,而且"勇虎"主战坦克的105毫米坦克炮的有效射程远小于船载的"红箭"-73系列反坦克导弹,因此这些坦克很可能将会在开火前就淹没在了铺天盖地的反坦克导弹中。

◆结语

  虽然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武装货船会有一些不足,但依靠部队的聪明才智和现代技术的改造,武装货船的确具备产生可靠杀伤力的条件。鉴于解放军陆军强大的炮兵火力和中国沿海货船的庞大数量,这种条件一旦成熟,能将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那么未来的武装货船将产生巨大的攻击能力。

-End-现代舰船2007.06B

  王威编译

  编者接:本文编译自外媒,刊登此文并不代表本刊证实或赞同其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近年来,笔者从各公开媒体发表的照片上看到,我军正在尝试通过加装陆军武器的办法对民用货船进行改装和武装。这些陆军武器包括反坦克导弹、大口径加榴炮、火箭炮,甚至是整辆的主战坦克。《今日中国防务》曾刊登一篇文章,讨论了解放军陆军部队未来利用武装货船进行两栖作战的可行性,并对其效果进行初步的评估。不管这种措施是虚是实,"地炮上舰"在我军演习新闻报道中已是屡见不鲜。

◆老战法,新生命

  把传统的陆军武器移植到舰艇上的办法从很早以前就出现过,最初的海军火炮就是从陆军火炮改进而来的。人们真正关注的是,我军如何在两栖作战中有效的使用这些原本是用来进行陆战的武器,而且人们也普遍怀疑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这种非传统的战法是否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总体来看,解放军之所以采取这种非传统的措施,很可能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在未来登陆作战中,解放军海军难以提供足够的海军战舰来执行登陆和对陆火力支援任务,二是陆军希望掌握部分能够自己直接指挥的海上支援火力,因此需要在现有的海军力量以外,获得额外的海上支援火力。
  对于第一种原因,实际情况是在面对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时,解放军海军能够提供的两栖舰艇数量难以满足陆军部队的实际需要,而且海军的火力支援能力恐怕也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解放军海军最大口径的舰炮是"现代"和"旅大"级驱逐舰上装备的130毫米口径的舰炮,尽管这些大口径的舰炮在对陆火力支援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些装备大口径舰炮的战舰在战时很可能要担负比对陆火力支援更为重要的任务,如为编队护航、和敌方水面舰队决战、反潜和防空等其他任务。而直接实施两栖作战的海军登陆舰上只装备有57毫米和37毫米口径的速射炮,远程火力打击能力十分有限。解放军估计,第一波登陆部队将包括60~100艘大型登陆舰,运载1.5万名全副武装的登陆部队在较大范围的多个登陆场同时实施登陆,这样有效射程只有4~5千米的小口径速射炮无法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而且,如果第二、第三波的登陆部队陆续抵达后,将对海上的远程火力支援提出更多的要求,这还不算先期抵达的空降部队。因此,如何尽快提升登陆部队的火力打击能力就成为解放军决策层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
  为了形象地说明解放军登陆作战将要面对的战场条件,我们可以简要分析一下二次大战中诺曼底登陆作战的有关数据。在1944年6月6日,执行代号"霸王计划"的盟军部队第一波出动了6个整师的兵力在80千米内的5个登陆场实施登陆,而防守方的德军在此区域内有5个兵力贫弱的陆军师。再来看台海方面,台湾岛面向大陆的海岸线有480千米,依靠较为发达的公路网和部队的机动能力,台湾方面平均能够在50千米内保持2个旅的防守力量。这样,为了获得和盟军在诺曼底一样的兵力对比优势,解放军在50千米的正面至少要集中2个整师3万人左右的兵力。当然,这样纯机械的计算兵力的办法很难反映现代战争的特点,但至少可以大致估算出解放军对两栖运输力量的需求。
  因此,从部队对两栖舰艇运载能力的需求和海军专用两栖舰艇的实际运载能力对比情况来看,目前还存在至少50%的运力缺口,于是军队决策层便很自然地想到了民用船只。一个国家的民用船队一向被认为是"第二海军",因此临时征召并改装合适的民用船只就成为弥补海军运力不足矛盾的重要举措。据估计,由于中国有着庞大的民用船队,军队只需对一小部分民船稍加改动便可以获得巨大的运力。据统计,在不改变民船结构的前提下,几乎在一夜之间解放军就可以动员足够装载7个整师部队的民用运输船只,同时还可以动员相同数量的货船装载陆军武器来承担火力支援任务。
  可能有人会说,与二次大战时期相比,在未来的登陆作战中,解放军根本不需要运载如此大量的部队上岸,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场将会在台湾岛外,战争很可能在陆军坦克驶上海滩之前就已经结束了。但是,作为这样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战争,军方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必须要有应付各种情况的措施,因此这种武装民船的战法很可能就会是解放军应付突发状况的一种应急措施。如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高火力打击精度,从而使这种应急措施发挥一定效果的话,武装货船无疑将是未来登陆作战的力量倍增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火力支援的五大要素

  陆基武器上船后,其基本性能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要提高其射击精度,主要是要想办法克服武器所在平台的不稳定性。对于承担火力支援任务的武装货船来说,其射瞄方式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瞄型,武器操作人员利用光学和雷达设备,对直线距离内的目标实施直接射击:二是间瞄型,武器操作人员主要依靠事先标定的地图坐标,对视线范围以外的目标进行打击。
  直瞄型火器相对来说较为简单,而且火炮射击后,炮手可以直接观察到弹着点,可以立刻进行修正。因为此种火力支援较为简便直接,前文所述的那些固定在货船上坦克和130毫米口径加农炮都会采用此种方式,所不同的就是不同武器在射程和精度方面的差异。由于采用这种方式需要操作人员目视看到目标,因此火力支援的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比如59式坦克的直瞄距离不超过1.5千米,130毫米加农炮的直瞄距离大约有2千米,"红箭"-73也最多能达到3千米。
  除了射程受限以外,由于受到海浪颠簸的影响,采用直瞄射击方式的武器在精度上与相同型号的陆基武器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因为这些未经改造的武器很难维持对点目标的持续相对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装有炮口陀螺稳定装置的坦克要比常规火炮有较大的优势,因为不论是单向还是双向稳定系统,坦克炮的火控系统都可以抵偿海浪的运动,从而维持炮口对目标的持续指向,如解放军陆军的59-2式坦克炮就装有双向稳定的火控系统。相比之下,未经任何改造的59式130毫米加农炮和152毫米加榴炮的准头就比较令人担心。
  相对于直瞄火力支援来说,间接火力支援的难度就要更大一些。因为武器操作人员并不能直接"看"到目标,而是要依靠前线提供的坐标实施火力打击,而且由于武装货船本身就在不断运动,也不能保证修正后的炮火就一定能准确覆盖前日标区。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实施间接火力支援,要使武装货船的间接火力支援精度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需要注意并解决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必须获得准确的目标方位和距离。未来登陆地域的固定式永备工事和掩体,将会在空军战术轰炸和海军对地攻击火力的双重打击下瓦解,因此,这些目标并不是武装货船主要负责攻击的。而在这些永备工事以外,登陆部队很可能会发现大批的临时目标,这些目标时效性强,一旦错过时间将不会有机会再实施补射,比如临时集结的步兵和装甲部队,未曾发现的临时补给点和临时修筑的野战工事等。为了对付这些目标,解放军的前沿侦测部队大多装备有激光测距仪和便携式GPS定位系统等,可以为后方提供较为准确的目标位置坐标和距离数据。
  承担间接火力支援的船只在开火时必须精确确定自身的位置。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知道每门炮的位置数据,二是要搞清楚每门炮的炮口指向和俯仰度。对于前者,完全可以使用GPS来完成定位,但要想实时检测每门炮的炮口指向和俯仰度,对于时刻处在海上颠簸的货船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可以假定,在火炮装订完射击诸元到开炮的一段时间内如果货船的颠簸和规定值产生1°的误差,那么射出的炮弹在1千米处的误差是18米,在5千米处的误差是90米,这还不算因为风力、药温、定位等方面产生的误差。因此,如果将未加任何改装的陆军火炮直接搬到船上的话,在超过5千米的距离上很难能指望有什么实质性的火力支援。好在现代科技的进步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在火炮上加装带有激光陀螺的稳定装置就可以大大减小这种误差。例如著名的南非陆军用G5型155毫米加榴炮就装有一套精密的激光陀螺稳定系统,这使该炮就可以直接上船实施远程火力支援,并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精度。目前,该炮已经大规模出口到了包括印度和马来西亚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相信解放军新型的152毫米或155毫米自行火炮也必定装备有类似的系统。
  弹药的性能与影响,包括不同弹药类型的弹道性能,不同生产批次弹药的细微误差,不同弹药的装药量差别和具体每一包发射药的温度等。虽然这些因素每一个单独来看并不会对射击精度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如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将是一个不小的问题,足以对远程射击精度产生巨大干扰。对于这个问题,世界各国的军队都在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修正,目前来看,在射击前对弹药实施检验性试射、火炮身管测量、药温检测等不同做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类问题的误差。解放军陆军历来重视对炮兵部队的建设,相信像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应该不太困难。
  战场环境对射击的影响,包括风力、温度和气压等环境因素,这就要求在实施间接火力射击前不间断的对战场气象条件进行检测。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曾经向科威特出口了2个营的PLZ-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其中就包括有2辆大气环境测量车,该车载有探空气球和简易的气象测量仪器。因此,这类装备也可能跟随炮群一起被安置在货船的某个部位。
  火炮的火控系统。在获得了以上4个方面的诸多数据之后,需要由火控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最终形成对火炮的射击指令。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从事火炮火控系统研制时间较为长久,目前有多套不同规格的火控系统可供选择。因此要真正提高船载陆军火炮的间接火力支援效能,将会配备统一的火控系统。
  实践证明,在解决好以上5个方面的问题后,陆军武器一样可以在浮动的平台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越南战争期间,为了给河流周围的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美国陆军第9步兵师的炮兵部队就在1966-1969年期间尝试过利用驳船改装成浮动的炮兵阵地。当时在湄公河流域,美军和北越部队时常会对一些交通要道进行争夺,但美军事先构筑的炮兵阵地往往会被突降的大雨冲毁。于是美军就找来许多大型驳船,用铁锚将驳船固定在河水较为平缓的河段,再将105毫米榴弹炮用铁链和沙袋固定在驳船中,把普通的驳船改造成为活动的炮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炮群指向不同的方向,且弹药补给方便,受到了美军部队的一致好评。需要说明的是,美军给这些榴弹炮安装了简易的火控系统,通过野战电话机来控制每门炮的击发,从而指挥全炮群实施齐射,同时为了解决炮口定位的问题,美军在河流周边的高地上建起了一个个高高的木杆。炮兵在射击前,可以方便的根据这些杆子的位置来计算自身的位置,并以此来抵消水流对驳船位置的影响。通过这些措施,美军活动炮台的射击精度几乎已经与陆基阵地火炮的精度不相上下。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登陆作战中,解放军的船载火炮在进行有效定位的前提下,间接射击的命中率是能够保证的。

◆武装货船的"5种武器"

  从公开的资料来看,解放军的武装货船战法主要可以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不经任何改装,直接把陆军现役的火炮和坦克用木制基座和金属链条固定在货船上:二是把陆军已有的武器进行简单的改装,做成一个较为独立的发射模块,可以在短时间内采用"即插即用"的方式安装到货船的特定部位上;三是在不改变武器本身性能的条件下,通过配备新型的精确制导弹药提高武器的效能。不管方式如何,有一条前提总是不变的,即尽可能的不对武器和船只进行大的改动,以降低成本、提高改装速度。
  大口径火炮 对于第一种类型,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在公开资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张图片。在90年代中期拍摄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在民用货船的甲板上并排排列着不同的陆军武器,包括54式122毫米榴弹炮、59式130毫米加农炮、62式轻型坦克、59式主战坦克和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这些武器通过木制支架和链条固定在船体上,向船的同一侧开火。观察家注意到两个细节,一是这些火炮似乎没有统一的火控系统,没有集中开火,而是各自为战;二是这些火炮虽然种类繁多,但每种似乎只有1~2门/辆,而且除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以外,其他的火炮和坦克基本都已经属于预备役。因此,此图片中透露的信息是当时解放军的武装货船的战法尚处于试验性阶段,而且主要供预备役部队使用。
  2003年8月,《解放军报》报道,解放军合肥炮兵学院南京分院联合多家部队和科研单位共同攻关,对某型自行榴弹火炮进行了水上适应性改造,并研究了各种水域条件下火炮的稳定性和射击精确性。该院校采用GPS定位系统,先后自行研制开发了"某型炮兵定位仪",具有自主快速定位、通信、指挥和导航等多项功能,适用于多个炮种、弹种,能够瞬间完成地面炮兵侦察、测地/船保障数据的处理,解决了炮兵在最短时间内获取精确炮位的技术难题。随后,他们又创立了"某型地面炮兵卫星定位系统作战应用体系",填补了地面炮兵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进行作战指挥和保障的空白。运用这一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火炮在颠簸平台上的射击精度。借助于GPS定位系统和火控技术的改进,这些船载的火炮可以获得足以令人满意的精度,而且这些火炮的弹药在解放军中储备甚多,几乎可以不计成本敞开使用,因此将来可能会大规模使用。
  制导炮弹近年来,解放军已经成功地研制出了激光制导的152毫米口径的制导炮弹,该型精确制导炮弹和俄罗斯的"红土地"系列制导炮弹相类似。如果船载火炮能够使用该型炮弹,将可以克服海上颠簸产生的误差,实现对地精确打击。
  据外界推测,解放军在1990年获得了俄罗斯"红土地"制导炮弹的半主动激光制导发射技术。2004年,完全国产化的152/155毫米激光制导火炮武器系统出现在解放军炮兵部队的装备序列中。2005年,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展示了出口型的155毫米激光制导炮弹,据信其性能将比俄罗斯"红土地"制导炮弹有较大的提高。一般认为,该炮弹射程为20~30千米,弹头类型为高爆榴弹或聚能弹,制导方式为惯导+激光末端制导,误差在10米以内。2007年,解放军报道某炮兵部队在使用制导炮弹时成功命中了目标坦克,因此该制导炮弹的精度很可能已经提高到了5米以内。
  但在另一方面,激光制导炮弹也有它们的限制。射击单位和前方的观察员之间的信息同步将对火炮武器系统的操作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这就要求前方LTD观察员必须培养或学习必需的技能去识别战场上不同敌人目标的威胁,确定打击优先次序,并且在短时间内制定火力计划,争取毁伤效果的最大化。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大量的培训和练习。此外,使用激光制导炮弹还必须用激光束照射目标达5-15秒之久,长时间对目标的照射将使敌方可以采取有效的对抗措施来进行规避。另外,该系统的效用也容易被登陆场上的烟尘、海雾等干扰。
  反坦克导弹 20世纪90年代末,《解放军报》展示了陆军船载部队的另一种武器-反坦克导弹训练拖车。这种拖车实际上是在路上模拟海上颠簸环境的仿真平台。在平台顶部是一个类似船身的结构,上面装有一套"红箭"-73系列反坦克导弹的观测控制系统,船身结构下面通过多个液压杆和拖车底盘相连,可以在控制面板的控制下模拟一定的起伏摇动。解放军大量装备的"红箭"-73系列反坦克导弹由于采用的是有线制导方式,射手的经验和技术直接决定导弹的命中率,因此采用这种模拟海上的环境进行训练,将会有效提高射手在未来海上作战时的命中水平。由于"红箭"系列导弹装备数量庞大,且体积小,重量轻,可以方便的装备在各种吨位的船艇上,为登陆部队提供可观的近距离精确火力打击。观察家们认为,这种训练平台的出现,很可能只是庞大反坦克导弹训练计划的冰山一角,将来利用这种平台,包括迫击炮,便携式防空导弹、无后坐力炮等步兵武器都有可能装备到轻便灵活的小吨位船艇上,从而提供极其猛烈且精准的近岸火力。除此以外,解放军还装备有更新的"红箭"-8/9系列反坦克导弹,和"红箭"-73系列一样,这些导弹也可以方便地上船作战,而且由于其制导方式更为先进,因此作战效能远在"红箭"-73系列之上,只是价格较为昂贵。
  炮射导弹外界认为在1990年前后,中国获得了俄罗斯9K116"堡垒"100毫米激光驾束制导炮射导弹技术。该弹也被北约命名为AT-1-0"刺客",能够从100毫米滑膛坦克/反坦克炮中发射,最大射程5千米。导弹在4000米距离命中概率80%,能穿透550~600毫米的轧制均质装甲。据俄此前消息声称,首批大约向中国提供了200枚左右的制造组件,随后逐步由中国实现国产化。
  中国已经在俄国技术基础上发展了105毫米型号的炮射导弹,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也已经公开了105毫米炮射半主动激光诱导导弹的更多细节,导弹最大射程5千米,对抗静止目标命中概率超过90%,对爆炸式反应装甲的穿透能力为650毫米,导弹全重19.8千克,长度1140毫米,最大初速度为360米/秒,最大储备期限10年,激光视界白昼为5°,夜间为6.6°,放大倍率10。在低可见光状况下的识别距离为800米,激光诱导机重量75千克。除了用于反装甲战斗,导弹也能够用来攻击直升机等低飞的空中目标。该型100/105毫米炮射导弹能用来装备多种解放军中服役的战斗车辆,包括解放军改进型的59D式主战坦克、63A式水陆两栖坦克、新型105毫米轮式自行突击炮和下一代步兵战车。
  据推测,解放军装备炮射导弹的主要目的,是为在未来的渡海作战中,先发制人对抗台湾陆军"勇虎"坦克。在实战中,现代坦克装备的热成像系统识别距离一般在2.5~3千米之内,但是M1A2坦克驾驶员表示,在战斗中只有在认准了是对手坦克之后才能开火,开火距离一般在2~2.5千米左右。这样,即使是配备炮射导弹的解放军坦克,在夜战中认准了对手坦克之后再开火的状况下,射程也被限制在2.5千米左右,并不占有太大的先发制人优势。现代坦克高性能的自动跟踪火控系统已经能够使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精度大大提高,而且穿甲、破甲能力也和采用聚能装药的炮射导弹相差不大,且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不会受干扰,初速度也远远大于炮射导弹,这是西方迄今为止没有在实战中配备炮射导弹的主要原因。
  火箭炮火箭炮由于具有无后坐力、结构简单、杀伤面积大、瞄准方便和火力密度强等特点,在被加装了稳定和液压伺服装置后,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火力单元装在海上平台上承担对地压制任务。
  其实舰载火箭炮在海军作战中的历史同样久远。二次大战时,苏美两国都装备了大量的舰载火箭炮。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民主德国、波兰、埃及、朝鲜和罗马尼亚等国也先后在舰艇上装备了122毫米40管火箭炮。80年代末,为满足当时外贸的需要,中国曾经自行研制了122毫米40管舰载火箭炮。据当时的公开资料,中国研制的122毫米40管舰载火箭炮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舰船的特点和使用要求,保证500吨级的小型舰艇在4级海况下能正常使用。该系统的定向器部分采用的是81式122毫米火箭炮的定向器,在与摇架结合时,使起落部分的重心尽量靠近耳轴,减小了不平衡力矩,由此取消了平衡机。这样不仅简化了结构,而且降低了随动系统的功耗。此外,该系统还具有自动操炮,自动装弹和防摇等特点。该火箭炮系统可在20秒内发射40发火箭弹,能对敌方造成突然的袭击效果和巨大的精神震撼。其主要用途为:压制和破坏敌岸上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支援部队登陆作战,压制或消灭敌海上目标(舰上人员、技术装备等)。该炮可以发射装有不同战斗部的火箭弹种,包括高爆弹,爆破杀伤弹、燃烧弹和子母弹等。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解放军还装备有122毫米的特种火箭弹,如发烟弹、照明弹、反坦克地雷子母弹、反人员地雷子母弹、电磁干扰弹和侦测弹等。该炮在专用的海军舰艇上试验性装备获得成功后,将会进行一定的装备储备,在需要时直接装到武装货船上。可以认为,这种新的海军型40管122毫米舰用火箭炮的研制成功并大规模装备部队,对解放军武装货船的战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些火箭炮通过加装带有稳定和伺服装置的底座,几乎可以获得不低于陆基型号的精度。如果某些军事观察家对于解放军将陆军火炮直接移植到货船上的做法认为是一种"凑合"措施的话,那么这种舰载火箭炮的出现将使武装货船获得实实在在的火力支援能力。可以想象,在面对一艘装备10座40管122毫米火箭炮的货船时,相信任何人都会对随时可能从天而降的400枚火箭弹心存忌惮。
  除以上专门改进研制的舰载火箭炮以外,解放军还有一个更快的办法就是把陆军的自行火箭炮直接开到民船上去。在许多军事题材的采访报道中,可以看到在一艘民用货船的甲板上,整齐排列着6、7辆轮式自行火箭炮,它们用链条和木板固定在甲板上,向船体一侧猛烈开火。分析人士发现,这些火箭炮虽然只是简单的固定在船上,可是却可以集中统一开火,因此有理由认为这些陆军装备在上船前肯定进行了一些改进,可能是通过安装标准火控组件的方式,把火控系统"内嵌"在每门火箭炮的控制系统内,从而可以根据统一的指令自动调整方向和俯仰角度,并按照系统统一的指令实施齐射,从而大大提高了火箭炮在海上平台的射击效率。
  另据日本《世界舰船》杂志报道,中国用舰载火箭炮系统改装了1艘"江湖"级护卫舰,舷号为516。该舰撤去了烟囱正后方的反舰导弹发射装备,代之以带护罩的舰载火箭发射器,舰尾部也有同样的装备。全舰上共有5座50管火箭炮,口径应该是122毫米,一次齐射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把250枚火箭弹抛向敌岸上目标,能够对敌产生强大的心理震憾。舰上设有专门的火控系统,可自动回转发射,并带有稳定器,可以在较低的海况下对敌岸上目标实施火力打击,大大提高了打击的精确度。在每座火箭发射器的下方还设有弹库和再装填装置,弹库里至少存有1个基数的火箭弹,还可以有多种弹药可供选择且可与陆上火箭炮通用,效费比较好,其中某些弹种的最大有效射程远在30千米以上,能够提供持续的远程对岸打击火力。

◆战术使用

  解放军的武装货船的作战职责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装载大口径的火炮或火箭炮,装备较为齐全的火控系统,游弋在登陆场附近,采用直瞄或间瞄方式,承担近岸火力支援任务;二是实施单程火力支援-登陆任务,船载武器在登陆前可以开火,靠岸后船载武器随即下卸登陆。
  对于第一类武装货船,由于需要在登陆场附近长时间停留且装备有高价值的武器装备,因此应具备一定的自卫能力,其角色和海军舰队中担负对地支援任务的驱逐舰或护卫舰相似。这种货船可以腾出宽大的舱室装载足够多的弹药和火控设备,依靠舱面上的大口径火炮,该船能够有效地打击半径30千米以内的面状目标和3千米以内的点状目标。
  在武装货船向滩头航行的过程中,必须对其采取必要的准备措施。第一,要提供准确的航道情况,以避免触礁、搁浅。第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排除敌方近岸水雷的威胁,不过台湾海岸线漫长,很难在布雷时面面俱到。第三,船队还将面临敌方岸炮、反舰导弹和的威胁。目前,M114型155毫米榴弹炮是台军岸防炮兵的标准装备,射程达14千米。武装货船的航速通常为12节左右,如果将M114型榴弹炮部署在距海岸1千米的地方,这意味着这些武装货船暴露在台军炮火之下的时间将长达34分钟。然而,研究过去战例的结果表明,使用野战榴弹炮对海上舰船实施打击,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台军这些采用间接瞄准的重炮,服役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火炮身管老化严重,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密度,很难指望这些"老爷炮"能够直接命中移动中的船艇,而且目前并未发现台军的岸防炮装备有精确制导弹药,因此对武装货船集群的威胁并不太大。但随着到岸距离的不断减少,它们将会面对守军更加猛烈的炮火。
  在一些抗登陆演习中,台军的机步旅喜欢将"勇虎"主战坦克排成平行于海岸线的纵列,将炮塔转向3或9点钟方向对海上目标实施射击。这种战术看起来威风八面,但在实际作战中却未必有效。首先,坦克发射的高速穿甲弹和破甲弹,对坦克和装甲车辆可能会构成很大威胁,但对舰船的威胁并不大,尤其是船内舱室空间宽敞的货轮、登陆舰,穿甲弹基本无法构成有效杀伤:其次,这种战术将坦克防护力最强的正面平行于海岸线而暴漏出较为脆弱的侧面,正好给了船载武器的攻击机会,而且"勇虎"主战坦克的105毫米坦克炮的有效射程远小于船载的"红箭"-73系列反坦克导弹,因此这些坦克很可能将会在开火前就淹没在了铺天盖地的反坦克导弹中。

◆结语

  虽然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武装货船会有一些不足,但依靠部队的聪明才智和现代技术的改造,武装货船的确具备产生可靠杀伤力的条件。鉴于解放军陆军强大的炮兵火力和中国沿海货船的庞大数量,这种条件一旦成熟,能将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那么未来的武装货船将产生巨大的攻击能力。

-End-
弟兄们,兄弟我是货船派。:D
货船要和舰艇配合哦:D
:D 万恶滴油气蛋覆盖滩头
此文主要还是在讲武器的使用,涉及船只的使用的篇幅不多......
恩,有过实战经验的是英国二战时的武装渔船,在对付纳粹潜艇时出了不少力.
著名的"花"级驱潜艇就是捕鲸船基础上来的嘛.
冰间的舞者....很锻炼人呐.........真的很锻炼人呐.........
关键是被老外盯上了!据说一战二战时候有武装货船,大大给科普一下
月冷是说辅助巡洋舰吗?
就是看起来像货船,实际是有武装的那种,据说英国人拿来钓老德的军舰,不知是不是故事性质的东西
根绝虚幻东进的看法,货船搭载陆炮精度上根本没法保证,如果装上舰炮,那其实就是民用标准建造的军舰,实际上效费比不会太高。


      其实军事技术的发展,专业和业余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不要指望改装货船,改装集装箱船能做主力,最多干干后勤或者打打游击。要不那些昂贵的军舰岂不是没有意义了。
东进在超大的UD是CCNA。
另外,现代舰船的那些文章我看了,看不下去,两个字,扯淡
:D ...不扯J8蛋,去哪来银子? 火花拟发行军米股票试试看
银子不是这么赚的啊。。。。。。现代舰船我去过,也对其很有感情,对于这样搞专题的思路也是很赞同的,但是。。。。。有时候有些专题要写好怕不是这么简单的。这个把关问题还是那么的严重。。。。。。
原帖由 costrave 于 2007-6-6 12:08 发表
根绝虚幻东进的看法,货船搭载陆炮精度上根本没法保证,如果装上舰炮,那其实就是民用标准建造的军舰,实际上效费比不会太高。


      其实军事技术的发展,专业和业余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不要指望改装货船, ...


货船搭载陆炮精度保证靠激光制导炮弹,而不是普通炮弹.
请参见八股文:
某型制导炮弹的试射手记

漆黑的打靶场上,静得出奇。突然炮声响起,空中留下了一道道光影,随后一个个目标应声被摧毁。数十发制导炮弹全部命中,新的试射纪录产生了。来自全军的专家惊呼:“这个试射手的制导炮弹试射命中率已经远远超出了理论值。”创造这一纪录的就是某型制导炮弹的试射手,某炮兵旅士官钟昌明。

  谈及自己担当试射手、创造纪录的感受,钟昌明感慨到:“试射手不同于普通射手,关系武器的性能认定、推广、配备。发挥武器的最大功效,就成了试射手的责任和使命,担子很重。这就要求试射手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优秀的试射手还应该提出适当的改进意见。”

  2003年8月,通过层层筛选,钟昌明从全旅千余名战士中脱颖而出,被选送到南京学习激光制导武器系统操作。钟昌明最初的兴奋和喜悦被深奥的理论冲淡了。简单的原理像炮弹一样打击着钟昌明的心。每次受到挫折,他总是选择冲锋。试射手必须对理论原理有深刻的掌握,才能达到对武器系统的熟练运用。钟昌明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

  整理听课录音、查找资料、询问请教,一番苦功夫过后,钟昌明终于摸到了理论的门道。为了开阔知识面,他自学了“激光生成原理”、“激光脉冲原理”等知识。理论考核验收时钟昌明得到了优秀,这令很多本科、专科的同学颇感意外,钟昌明闯过了第一关。

  在瞬息万变的未来战场上,为了适应未来战场的各种环境,熟练的操作技能是生存之本。钟昌明除参加正常的训练外,周末时,自己总会偷偷地到训练场一练就是大半天。为了熟记于心,熟练于手,一个操作单元分解合成数十次,一个动作练上数百次都是常有的事。这期间他掉了10斤肉,手上长了一层又一层的老茧。

  好箭法出于良弓之上。为了能更好地在任何条件下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钟昌明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不知疲倦地向教员请教关于武器试射的各种问题,然后自己在操作实践中求证和加深理解。钟昌明总结出的“激光制导武器系统60问”成为该校学生的必读课本。

  经历了上百次的实战训练,钟昌明练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次实战射击,开始时很顺利。发射完两发炮弹,正准备发射第三发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前两发炮弹爆炸后引起的巨大的烟雾,恰好挡住了第三个目标,钟昌明看到仪器上显示的数字表明,阵地上的炮弹已经出膛了,没有一点退路了。经过瞬间的思考,钟昌明决定按照理论和自己平时总结的经验进行操作。在烟雾稀薄的地方,目标隐约地出现了,不到2秒钟,目标再次被遮住。钟昌明利用这宝贵的2秒钟,迅速锁定目标,打出了激光信号,炮弹准确命中目标。

  钟昌明在一次次的试射实战中表现出了过人的应变能力。一次预演实验中,按照常规操作的同步器突然没有了信号,激光照射器就无法正常启动。时间紧迫,钟昌明当机立断,采取人工照射。这样做风险很大,人工控制激光照射器,计算稍有偏差,激光引导就会失败。但钟昌明凭借过硬的操作技能,果断地发出了激光信号指令,炮弹准确命中目标。

  钟昌明在各种实战演练中都显示出非凡的实力,在数次演习中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一次海上船载炮射击演练,由于海上风浪大,给稳定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前面几个班的射击不是打到了空中就是打到了岸边,离目标差得太远。观看的首长眉头紧锁,注视着下几个班的表现。轮到钟昌明所在班了。他准确地下达口令,带领战士们运用在平时就已解决的不平稳射击技术,镇静地完成了炮击目标的任务。钟昌明所在班也成为那次海上射击演习中惟一全中目标的炮兵班。 (中国青年报)
"在数次演习中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一次海上船载炮射击演练,由于海上风浪大,给稳定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前面几个班的射击不是打到了空中就是打到了岸边,离目标差得太远。观看的首长眉头紧锁,注视着下几个班的表现。轮到钟昌明所在班了。他准确地下达口令,带领战士们运用在平时就已解决的不平稳射击技术,镇静地完成了炮击目标的任务。钟昌明所在班也成为那次海上射击演习中惟一全中目标的炮兵班。"

就靠激光制导炮弹了.
攻台选择好天气看来很重要.关键是风浪要小.
这个东西其实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没解决,就是你用什么东西照射?就是这个八股也没有解决这个疑问

这个文章有一个漏洞
===========
一次实战射击,开始时很顺利。发射完两发炮弹,正准备发射第三发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前两发炮弹爆炸后引起的巨大的烟雾,恰好挡住了第三个目标,钟昌明看到仪器上显示的数字表明,阵地上的炮弹已经出膛了,没有一点退路了。经过瞬间的思考,钟昌明决定按照理论和自己平时总结的经验进行操作。在烟雾稀薄的地方,目标隐约地出现了,不到2秒钟,目标再次被遮住。钟昌明利用这宝贵的2秒钟,迅速锁定目标,打出了激光信号,炮弹准确命中目标。
===========
这一段我说实话不知所云。。。。。。
原帖由 月冷 于 2007-6-6 12:07 发表
就是看起来像货船,实际是有武装的那种,据说英国人拿来钓老德的军舰,不知是不是故事性质的东西


你说的是一战时的伪装船吧,用来打德国潜艇的,也叫Q船,是有这东西,不过只能打打没防备的潜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