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遍地“开花” 孔明处处“显灵” 中国官方媒体抨击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3:34:22
● 沈泽玮(整理)
  (北京综合讯)中国近年来各地刮起一场公祭风,争相与古人认亲认戚的地方越来越多,一时间补天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孔明处处“显灵”。 不过,争相祭奠古人的做法已被官方媒体抨击为“劳民伤财的竞赛”。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据中国媒体报道,办公祭的真正目的其实是要开发旅游、搞活经济,借古人招商引资已是各地政府的一个惯常做法,而且走在公祭活动前列的地方,往往经济发展都相对滞后。

  据《人民日报》报道,湖北市竹山县虽是国家级贫困县,但近日仍大手笔在女娲山举办女娲公祭大典,投资1500多万元人民币,重塑18米高女娲雕像,建起女娲祭坛、圣母亭、问天阁等。县负责人说,不少地方都拿女娲为自己做宣传,搞各种活动,他们作为传说女娲炼石补青天的故地,当然不能落后。另外,河北涉县、甘肃天水、山西长治等地,因与女娲沾上边,最近也纷纷举办祭祀活动。

  甘肃天水还订于6月22日举行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据新华网报道,在回答当地媒体关于伏羲公祭是否存在跟风的问题时,甘肃省省长徐守盛回应:“在农村文化,包括城市文化比较贫乏和短缺的状况下,来发掘传统文化,弘扬文化,教育和训导现代人,借助一些活动作为载体,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风潮,或者一种风头。”

  通过公祭扩大影响力、吸引投资,本无可厚非,不过,《人民日报》近日刊文炮轰,有些地方财政本不宽裕,却耗巨资竖立一个可能和当地文化拉不上关系的“祖先”或“偶像”牌位,而且相互攀比,往往对经济无益,还会制造虚假文化记忆,最终沦落成一次“劳民伤财的竞赛:比‘面子’,赛‘政绩’”。

  新华网的时评也指,公祭热折射出部分地方官员扭曲的政绩冲动和浮躁心理。文章说:“在一些领导干部眼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埋头苦干解决民生问题虽然群众可以得到实惠,但上面领导看不到;而举行类似公祭这样的大型活动则可以为展示自身政绩搭建平台。”

  据南方报业报道,公祭潮流发端于1970年代末。最初的活动,仅局限于几个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地点,比如黄帝之于黄陵、炎帝之于炎陵。公祭的发起者们看好这些带有寻根色彩的活动对海外华人的吸引力,并试图借此吸引“荣归故里”的海外商人在当地投资兴业。1990年代以后,公祭向更多地方延伸。修复“圣王故迹”,推动公祭活动,吸纳海外华人投资,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共识。

  不过,随着“文化保守主义”的不断冲击,2003以来,各地方政府纷纷直接介入“公祭”活动,公祭对象的争夺战也由此拉开帷幕。伏羲被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分割,帝舜被山西运城与湖南宁远分割,女娲受到甘肃天水、山西万荣、湖北平利、河北邯郸等地的追捧,炎帝则在河南焦作、陕西宝鸡、湖南炎陵、山西高平受到公祭。

  公祭的泛滥多少已经造成被祭的人物和事件失去本身的文化意义。人民网的调查显示,有九成网友反对各地掀起的“各地竞刮公祭风”,他们认为公祭存在劳民敛财和重形式轻内涵的隐患。另有评论指出:与其公祭历史名人,不如体察现实民生。● 沈泽玮(整理)
  (北京综合讯)中国近年来各地刮起一场公祭风,争相与古人认亲认戚的地方越来越多,一时间补天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孔明处处“显灵”。 不过,争相祭奠古人的做法已被官方媒体抨击为“劳民伤财的竞赛”。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据中国媒体报道,办公祭的真正目的其实是要开发旅游、搞活经济,借古人招商引资已是各地政府的一个惯常做法,而且走在公祭活动前列的地方,往往经济发展都相对滞后。

  据《人民日报》报道,湖北市竹山县虽是国家级贫困县,但近日仍大手笔在女娲山举办女娲公祭大典,投资1500多万元人民币,重塑18米高女娲雕像,建起女娲祭坛、圣母亭、问天阁等。县负责人说,不少地方都拿女娲为自己做宣传,搞各种活动,他们作为传说女娲炼石补青天的故地,当然不能落后。另外,河北涉县、甘肃天水、山西长治等地,因与女娲沾上边,最近也纷纷举办祭祀活动。

  甘肃天水还订于6月22日举行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据新华网报道,在回答当地媒体关于伏羲公祭是否存在跟风的问题时,甘肃省省长徐守盛回应:“在农村文化,包括城市文化比较贫乏和短缺的状况下,来发掘传统文化,弘扬文化,教育和训导现代人,借助一些活动作为载体,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风潮,或者一种风头。”

  通过公祭扩大影响力、吸引投资,本无可厚非,不过,《人民日报》近日刊文炮轰,有些地方财政本不宽裕,却耗巨资竖立一个可能和当地文化拉不上关系的“祖先”或“偶像”牌位,而且相互攀比,往往对经济无益,还会制造虚假文化记忆,最终沦落成一次“劳民伤财的竞赛:比‘面子’,赛‘政绩’”。

  新华网的时评也指,公祭热折射出部分地方官员扭曲的政绩冲动和浮躁心理。文章说:“在一些领导干部眼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埋头苦干解决民生问题虽然群众可以得到实惠,但上面领导看不到;而举行类似公祭这样的大型活动则可以为展示自身政绩搭建平台。”

  据南方报业报道,公祭潮流发端于1970年代末。最初的活动,仅局限于几个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地点,比如黄帝之于黄陵、炎帝之于炎陵。公祭的发起者们看好这些带有寻根色彩的活动对海外华人的吸引力,并试图借此吸引“荣归故里”的海外商人在当地投资兴业。1990年代以后,公祭向更多地方延伸。修复“圣王故迹”,推动公祭活动,吸纳海外华人投资,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共识。

  不过,随着“文化保守主义”的不断冲击,2003以来,各地方政府纷纷直接介入“公祭”活动,公祭对象的争夺战也由此拉开帷幕。伏羲被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分割,帝舜被山西运城与湖南宁远分割,女娲受到甘肃天水、山西万荣、湖北平利、河北邯郸等地的追捧,炎帝则在河南焦作、陕西宝鸡、湖南炎陵、山西高平受到公祭。

  公祭的泛滥多少已经造成被祭的人物和事件失去本身的文化意义。人民网的调查显示,有九成网友反对各地掀起的“各地竞刮公祭风”,他们认为公祭存在劳民敛财和重形式轻内涵的隐患。另有评论指出:与其公祭历史名人,不如体察现实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