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一生唯一做的正确的事就是要服从慈禧太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7:22:44
人贵有自知之明,光绪皇帝知道自己年轻识浅,跟当年的康熙皇帝差的远,就该老老实实多听听长辈的意见,不应该自做主张搞维新运动,把情况搞的一团糟.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自古以来,疏不间亲,光绪是慈禧的外甥,有血缘关系的,虽说亲情未必靠的住,但如果血缘靠不住的话,其他就更是靠不住了.至少,这世界只有父母是仅有的真的关怀你的人,其他人都是怀有目的的.
光绪皇帝不跟自己亲人商量,反倒跑去和一些野心家的外人-----维新党合谋.那些人是什么货色呢.其实他们一个个舌灿莲花,说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什么中国富强,什么抵御外辱,真是好听啊.骗子,全都是骗子.他们还不是因为权力位子被别人占了,自己没份,所以嚷着变革,好分一份吗?世界上有哪个政客真的是为国家想到人民的?还不都是宣传!历史学家说的好:其实春秋的诸子百家们宣传哪种理论不重要,重要的是靠嘴皮子混饭吃!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结果呢,等到有了危难,那些慷慨陈词的维新党人个个脚底抹油,溜之大吉,逃之夭夭,而且还是逃到他们当初极力要报仇的日本去了,哪里有半个人来救光绪!真是讽刺啊.光绪跟这帮小人混,真是太失败了.还好慈禧及时拨乱反正,让光绪认清那些人的真面目,不然光绪还要被他们坑的更惨.
晚清中央控制力削弱,地方军阀坐大,和各个帝国主义抱成利益集团,慈禧是花了多大的心血才保持各方平衡,维系着一个统一的国家.光绪皇帝还真以为维新变法是玫瑰大道哪!自己只要登高一呼,就会国家面貌涣然一新?笑话,真是笑话!
光绪最后被慈禧关在瀛台闭门思过,慈禧真是恨铁不成钢那,这小子,竟然被这么简单的花言巧语弄昏了头,真是不成器啊!
粉碎了维新运动,慈禧的确是在最危险的时候挽救了中国.要不然帝制能不能维系下去本MM是不知道,但是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那个东南互保协定来看,统一富强的国家只是在做梦.维新党非闹的国家政治势力四分五裂不可.当然了,某些人会说,军阀混战怕什么,相比封建专制那是民主进步,不就死几千万人吗?中国现在还不是人满为患吗?这就是他们的逻辑.人贵有自知之明,光绪皇帝知道自己年轻识浅,跟当年的康熙皇帝差的远,就该老老实实多听听长辈的意见,不应该自做主张搞维新运动,把情况搞的一团糟.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自古以来,疏不间亲,光绪是慈禧的外甥,有血缘关系的,虽说亲情未必靠的住,但如果血缘靠不住的话,其他就更是靠不住了.至少,这世界只有父母是仅有的真的关怀你的人,其他人都是怀有目的的.
光绪皇帝不跟自己亲人商量,反倒跑去和一些野心家的外人-----维新党合谋.那些人是什么货色呢.其实他们一个个舌灿莲花,说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什么中国富强,什么抵御外辱,真是好听啊.骗子,全都是骗子.他们还不是因为权力位子被别人占了,自己没份,所以嚷着变革,好分一份吗?世界上有哪个政客真的是为国家想到人民的?还不都是宣传!历史学家说的好:其实春秋的诸子百家们宣传哪种理论不重要,重要的是靠嘴皮子混饭吃!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结果呢,等到有了危难,那些慷慨陈词的维新党人个个脚底抹油,溜之大吉,逃之夭夭,而且还是逃到他们当初极力要报仇的日本去了,哪里有半个人来救光绪!真是讽刺啊.光绪跟这帮小人混,真是太失败了.还好慈禧及时拨乱反正,让光绪认清那些人的真面目,不然光绪还要被他们坑的更惨.
晚清中央控制力削弱,地方军阀坐大,和各个帝国主义抱成利益集团,慈禧是花了多大的心血才保持各方平衡,维系着一个统一的国家.光绪皇帝还真以为维新变法是玫瑰大道哪!自己只要登高一呼,就会国家面貌涣然一新?笑话,真是笑话!
光绪最后被慈禧关在瀛台闭门思过,慈禧真是恨铁不成钢那,这小子,竟然被这么简单的花言巧语弄昏了头,真是不成器啊!
粉碎了维新运动,慈禧的确是在最危险的时候挽救了中国.要不然帝制能不能维系下去本MM是不知道,但是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那个东南互保协定来看,统一富强的国家只是在做梦.维新党非闹的国家政治势力四分五裂不可.当然了,某些人会说,军阀混战怕什么,相比封建专制那是民主进步,不就死几千万人吗?中国现在还不是人满为患吗?这就是他们的逻辑.
别举什么谭嗣同的例子啊,知道孤注一掷成语的来历么?当年宋真宗就是这样被寇准当成赌博物品的.
对于谭嗣同,本MM也创造了一个能够和那个成语齐名的"典故".
谭嗣同就是那庙里的猪头,祭祀的时候虽然无限风光,但是好处是别人的,操纵主持也是别人的.他也就一"牺牲品".
]]
教主高论,万塞!:D


北洋民国的军阀割据不少吧,军阀混战也不少吧,最终中国还不是统一了

教主应该多多象红痔教主学习,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理论才行

老是这样胡言乱语是骗不到信众的;P
大清帝国的变革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表《明定国是诏》开始,至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为止,持续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力图使国家强大起来的变革运动竟然如此短命,变革的主力——那些帝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的下场竟然如此悲惨,这是包括在初夏和煦的阳光中奔向颐和园的光绪皇帝在内的所有的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根据粗略的统计,“百日维新”期间,仅光绪皇帝亲自发出的变革令就有280件之多,平均每天要下达三个变革令。可以想到帝国的衙门该是怎样拼命地起草着,而皇帝则要彻夜审定,传送的官员就得昼夜奔跑于皇宫的红墙内外了。

中国的皇帝如一个急躁的孩子,他想在一天之内把世界上所有的游戏都玩上一遍。在“百日维新”的103天中,帝国整个官僚衙门完全陷入了繁忙混乱之中,整个帝国也为之狂癫——没有人认为自己在变革之外,因为,帝国官制的任何变动都意味着有人或者升迁或者被罢免,而帝国军制上的变动关系到官兵养家糊口的饷银的发放,废除八股文的消息更令全国的举子们惊慌失措,因为他们多年苦读所积累的“高考”经验突然没用了,而商业政策的变化令普通的市民连夜计算一下自己可能的得失。

为了避免保守派的干扰,康有为建议皇帝“乾纲独断”,意思是所有的文件不要通过各级衙门讨论,而是直接命令衙门执行。

光绪皇帝的变革令涉及经济、文教、军事和政治等帝国政体的各个方面,其中经济体制变革令有七十多件,包括鼓励民间对农工商业的投资,大力发展铁路和矿业,发展银行,减免税收,变革财政制度,等等。文教变革令八十多件,明令变革过去按照书本选拔人才的方法,规定以后的考试要考三场:一为历史政治,二为时务策略,三才是四书五经。要求大办中西文化兼备的学校,特别是科技专科学校,要求王公贵族们“出国游学”。军事变革令有二十多件,要求裁员精兵,开展现代训练。政治变革令最多,达九十多件,包括精简机构, 裁减官员,点名立即撤销的衙门就有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同时鼓励“官民论政”,这一条最令中国人感到新鲜,因为中国的法律是不允许民间和下层官员议论国家政治的。这条变革令下达后,民间的奏折一下子如雪片飞来,几天之内,仅经都察院转上来的关于对国家政体变革的建议就达七百多件。帝国的官员对民间议政不习惯,有意无意地表示着不同意见,或者干脆扣押不送,结果被皇帝一下子撤了一群官员,其中包括把李鸿章“逐退”。

光绪皇帝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想决定帝国由什么人来管理,他想决定帝国该有什么样的声音。这是帝国最要害的统治权力的关键。慈禧绝对不允许。
康有为的上书行为在皇帝召见无效后变得疯狂了,他一月之内写给皇上的奏折数量竟比几年来写的奏折的总数还要多。另添的一个举动就是大量地给皇上送书,当然是他自己写的书。他强烈要求中华帝国要学习日本人。他送给光绪皇上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就是《日本变政考》。这部书记述的是日本明治元年至明治二十三年间明治维新期间所发生的大事。这是康有为献给光绪皇帝的一部变革“样板书”,他特别强调要光绪皇帝模仿的内容中最可怕最致命的是:要想变法成功首先要变革帝国的政体。康有为坚决主张成立一个新的政权机构:制度局。他自己解释说,这是一个只接受皇帝一个人的绝对领导、然后再指导全国变法的政府机构。人不必多,“选天下通才十数人”便可。什么是“通才”?康有为定义为:那些“有胆识,熟谙西法的草茅之士”,没人不知道这是在指他自己和围绕在他身边的知识分子们。康有为设计制度局下设12个分局取代原来帝国所有的政府机构和衙门——这不是全面夺权是什么?光绪皇帝也许愿意这么做,因为他怨恨的就是自己目前没有权力,而这是把权力从慈禧太后那里夺回来的机会。可是,康有为是否征求了那些王公大臣们的意见?想必没有,否则这个小官肯定不会活到现在了。果然,康言一经传出,“朝论哗然,谓此局一开,百官皆作废矣 。”——如果天下都归一个什么局来管,那么除了光杆皇帝之外,天下不就是康有为一个人的了吗?

其实康有为还是考虑到了王公大臣们的情绪,他给光绪皇帝出主意说,不要把原有的官员一扫而光,可以依旧让他们做官,官职称呼官饷待遇都不变,甚至可以给他们涨“工资”,只是不要让他们有实际的权力——总之,把他们架空,就万事大吉了。

在封建帝制的国度里,康有为设立制度局的建议可谓异想天开到了绝顶的程度。

同样是异想天开的光绪皇帝命令军机处对设立制度局拿出具体实施办法来。军机处拖延很久之后,答复:没有办法。

那些天,全国上下“人人惊骇”,数万官员“官心惶惶”。“德高望重”的大学士徐桐首先声明:要裁就先把他裁了。

制度局最终没能设立。康有为痛恨阻力,于是又献给皇上一本《波兰分灭记》,不是再告诉皇上如何学习洋人,而是告诉皇上如何扫除学习的阻力。在详细列举了波兰变革屡遭阻挠结果导致国家衰败的原因后,康有为给皇上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建议:变衣服以易人心。这真是个奇特的建议,惟中国的知识分子才能兴师动众地想出此种荒唐政议——国家的政体变革与百姓们穿衣样式有什么必然联系?康有为的原话是:“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康有为:《波兰分灭记》卷六。)难道帝国的长袍马褂都换成了西装,帝国的男女老少都挂上了领带,帝国的政体变革就能成功了?

帝国知识分子的变革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因为他们在这个帝国里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力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是城市新兴的商人阶层,而这个代表改革需要的阶层在没有现代商业的帝国根本无法形成气候。依靠农民?这是帝国最庞大的人口群,但是,康有为们的变革无论口号和目的都不符合这个阶层的利益需求。资产阶级革命从根本上讲是工业革命,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甚至是以牺牲农民的某些利益为代价的。况且,帝国松散的、以个体生产为基本生存方式的农民阶层不具备现代资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觉悟。依靠中下层士绅?然而,这个较为激进的阶层千百年来成长和生存在封建社会里,自由与民主社会变革将势必动摇他们存在的根基。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国家的变革者被押往菜市口刑场的时候,他们是看热闹的主力,是津津乐道的说笑主体。
几近绝望的康有为回到住所,总理衙门章京李岳瑞来了,告诉康有为一个消息:英国军舰正在天津大沽口海面上游弋。英国军舰开到天津海面的理由是“保护中国”——谁都知道,英国人从来没有“保护”过中国,他们要保护的是自己的在华利益。

已经神智混乱的康有为立即向皇帝递上一个奏折,内容是“联络与国,实行合邦”。这是康有为给光绪皇帝提出的最后一个建议,也是最荒唐的一个建议:“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凡有外事,四国共之,则俄人不敢出,则德、法无所附,势必解散。”(宋伯鲁:《事变日亟请速简重臣结连与国以安社稷而救危亡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170页。)

这真是穷极无路的文人才能幻想出来的“政策”。帝国的知识分子们虽然先于国人了解了一些外部世界,但也仅仅是刚刚接触而已,他们在封闭的国度里对整个世界秩序是无知的。于是,康有为并不担心日本、英国和美国愿不愿意与中国“合邦”,他担心的是自己的皇上嫌“合邦”的名义不好听,会以为或许有点“卖国”的意思,为此他规劝道:“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

“联合英美日”其实是洋人出的主意。英国人李提摩太向康有为出示了一张地图,上面画着西方各国瓜分中国的形势,其中在中国的北方,一只黑熊占据了地图的绝大一片。李提摩太建议中国必须和日、美、英三国实行“联合”,抵抗住俄国人才能使中国不致亡国。这个英国人的建议与康有为给中国皇帝的奏折的区别在于:康有为没有把英国人的心思看明白。按照李提摩太自己的说法,他的真实意图是:争取在一年之内,“把中国的全部行政管理移交给英国,并且使英国独享改组和控制陆海军各机构、修筑铁路、开发矿山的权利,而且还要加开几个新口岸,对英通商。”

“合邦”奏折注定只能是一个悲哀的历史幽默。

洋人们给康有为的最后一个建议倒是实实在在的:赶快逃亡。
所以说不是说叫作“改良”“革命”“改革”的事情就一定是好事,这些东西不是仅仅的文字教条,是要实行与整个国家的。必须有正确的目标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方法做出正确的结果,才能叫作成功,才叫办好事,否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P
教主的神帖指出了戊戌变法参与者最大的毛病:自己没权,却指望靠变法来夺权,而不是求助于现有的掌权者。

实际上,清政府几年后的改革方案,几乎完全是戊戌变法方案的改写,可见变法内容本身并不是慈禧忌讳的。可以说,是变法者极度拙劣的政治能力和过剩的理想主义激情,断送了变法。
拜教主有没有拜观音的效果哦
先拜一拜看看:D :D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5-24 13:00 发表
教主的神帖指出了戊戌变法参与者最大的毛病:自己没权,却指望靠变法来夺权,而不是求助于现有的掌权者。

实际上,清政府几年后的改革方案,几乎完全是戊戌变法方案的改写,可见变法内容本身并不是慈禧忌讳的 ...

非也非也~~~~维新派唯一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权力,他们根本不会考虑中国的前途,事实上,那些所谓关心国家命运的讲法从来都是一个神话.
清政府几年后的改革虽然照搬戊戌变法,维新人士却是不爽,因为那虽然对国家有好处,但是他们自己却没有从这些措施中获得好处,而这恰恰是核心问题.所以又开始民主革命了!
为什么造反?还不是为了吃香的喝辣的!
维新派唯一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权力,他们根本不会考虑中国的前途,事实上,那些所谓关心国家命运的讲法从来都是一个神话.



一个人之所以卑微,是因为他认为别人和他一样卑微....这个世上不是只有权力,还有人性,理想,信念,公正,自由,平等........:lol :lol
教主的这样下去可聚不住人气了,当心砸了招牌啊。:P
别人笑你太疯癫,你笑别人看不穿~~

呵呵!飘过
事情本身都有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