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陈清贫兄的好文章:国内教育篇:《杜鹃啼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19:14
不知这篇有人贴过没有,如有请版主删除

国内教育篇:《杜鹃啼血》

作者:陈清贫、陈忠厚 -上传日期:2004-1-6




  作者:陈清贫、陈忠厚
  
  前言:大约一星期前,我们陈氏兄弟将我们的“国家安全篇系列之一”——《中国外贸篇:八千亿与国家安全》在互联网上发布出来后,反响颇为不俗。其中在中华网“网上谈兵”论坛两天内点击超过两万,回帖近百。而在本人自贴的倍可亲网、铁血论坛、天涯社区、TOM的大碗茶室、强国参谋及海云天论坛等处,都获得了广泛的赞许和关注。随后,一些热心的网友还以同题或更名为《“中国造”大战“美国造”,八千亿与国家安全》、《八千亿美元与国家安全》和《中国在和平时代莫明其妙地收到了一份大礼》等等,在人民网、21CN、中国思维网等中外网站广为转帖,均被首页显示,甚至还一度冲上了各网站的点击排行榜。
  
  现在,我们兄弟趁热打铁,再次推出本系列的第二篇——《国家安全篇系列之二国内教育篇:杜鹃啼血》(之后将是军事篇,国有企业篇,文化篇,等等),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谢谢!!
  
  
                    (一)
  
  
  在中国历史上,清与元均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元政府在中原只存在了八十多年就被赶回沙漠了,而清政府却在各种灾难面前顽强地坚持了二百六十多年,创造了以少兵治大国的奇迹(满族人始终没超过两百万人)。
  
  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清政府在入关迅速沿用了前朝的科举取士政策,不像元政府直到快灭亡的前夕才开科取士,为时已晚,弄得元朝的读书人只能以写戏剧为生,以致元戏倒也繁荣昌盛。饶是如此,元政府在末期的所取之士还是成为了稳定力量,如著名的刘伯温在投靠朱元璋前,曾主动编练民团剿匪,如果元政府及时给予支持,说不定就是平定“红巾之乱”的第二个曾国藩(若真如此,严格说来应该是曾国藩被称为刘伯温第二)。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唐科举取士以来,学而优则仕成为天下士人的梦想,也是天下父母寄予儿子的心愿。
  
  实际上,中进士的难度是非常高的,以清朝为例,每年就那么一百多名进士,跟彩票中五百万大奖差不多的几率,清政府却依靠这上百名进士及身后的几十万童生稳定了上亿人口的大民族。
  
  因为同彩民一样,人人都有希望,有谁愿意舍弃希望呢?因此清政府深谙其中之味,对科举取仕极端重视,就是在战火连天的年代也坚持不停,如平三藩;太平天国覆亡的当年,清政府就在江南开科取仕。
  
  为保证取仕的公平性(至少保证看起来是),清统治者屡兴科场大案,杀得贪官人头滚滚。因为清统治者很清楚,这是统治的基石。清的灭亡也在停科举兴学堂之后,新军和新学生事实上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说起慈禧,这人做了很多错事,就这件事做对了,兴学堂虽然未能挽救奄奄一息的清政府,却为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点燃了火种。
  
  至于读书的成本,有一句俗话“穷文富武”。
  
  
                    (二)
  
  
  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使中国农民遭遇了诸多不公正的待遇,但社会始终很稳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免费教育。
  
  一直到九十年代初,大学校园里学生来源城市和农村的比例基本与人口比例相当,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是有保障的,这就给了广大农民一个跳出农门的机会,尽管这个机会对比农民的人口不算很大,但比中进士的几率还是大得多。
  
  很多村子尽管只有一个大学生,但那就是希望,给千千万万农村孩子奋发向上的希望,这种体系与科举制度在稳定社会的作用上起到了异曲同工之效。由于大致是全程免费,因此许多一贫如洗的农村孩子也能顺利完成学业,虽然生活窘迫些,许多农村同学往往一罐咸菜吃半年,但也因此转变角色,实现了人生的提升。总的来说给农民的孩子一个大体公正的发展机遇。
  
  到九十年代中期,大约是大学先尝试计划内与计划外区别对待,计划内还是按国家规定免费的;计划外呢,分数不够不要紧,拿钱来就行;然后发展到内外统一,有了分数还得有钱。中小学呢,不是有学生就近入学的硬规定么?理由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无奈好学校总是有限,哪个家长不巴望自家的宝贝能上个好学校!违反规定了?不要紧的,奉上择校费,什么规定都可以打水漂。
  
  然后呢,大学、中学、小学各种千奇百怪的收费面子上总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冒了出来。“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钱”,什么教学质量、基础科研、教书育人的东东都是可以突破的旧框框,拿钱来就是硬道理。
  
  教育战线人们的荷包终于温暖起来,校长院长处长教授们也有了机会得到“第二住宅”和香车美女。成绩自然是主要的,不足总是有的,偶尔也良心发现,治理一下“乱收费”,尽管可能过后学生发现要交的钱更多了。
  
  当然就有人交不起钱,不过不要紧,某位院士说了农民不需要高等教育,反正他们也贡献不了GDP。收费标准么,那还与国际标准差得远得很,还有提高的可能与余地,至于哪儿来的国际标准自有权威解释。至于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实行免费教育,包括我们需要接轨的先进国家,这就对不起了,视而不见。
  
  然后呢,有关部门热衷于打击“黑校”,旗号是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尽管实际目的可能仅仅是维护收费的秩序罢了。至于那些可怜的孩子们到何处求学,那就不是“精英”们所愿意考虑的小事。所谓的黑校大抵是打工仔、打工妹们的子女们聊以上学的场所,唯一的优点是收费低廉。“黑校”的条件虽然简陋,但比当年延安“马背上的摇篮”总是强多了,若依某些人的标准,往日里红色根据地中的黑校多得是。
  
  近年来还掀起了中小学国有改民营的暗潮,人还是那些人,学校还是那所学校,机构还是那些机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老百姓拿到成十倍往上翻的学费帐单时就会恍然大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的父母肯像中国的父母们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肯让孩子吃苦头。可是如果砸锅卖铁,卖屋卖田卖猪卖血也不足以支持学费,学生即使一年不吃不喝也与事无补,而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教育到底成了一项高风险投资时,无数的农民家庭和城市的低收入家庭也就因此被抛进了绝望的深渊。
  
  在现代社会中,就业机会的竞争空前激烈,教育程度高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当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凭自己的努力不足以改变命运,社会甚至不提供公平的机会时,他们望着那高高的学校门槛(不仅仅是大学),恐怕不仅仅是悲伤、失望、无奈,还会有……愤怒。
  
  一道维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至关重要的堤坝就这样消失了。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公认最能吃苦最保守最能忍耐的群体,中国也有另一项世界纪录:历史上发生农民起义最多的国家。
  
  
                       (三)
  
  
  中国农民长久以来被束缚在土地,在原始的劳动中发展出了坚强的体质,承担巨大的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压力,真正的贫困亏待了他们,也保证了他们生命力的积蓄和纯洁,那是来自大地的永恒力量。
  
  也只有他们才能承受血汗工厂的艰辛与苦难,托起了中国外贸的辉煌与奇迹。
  
  校园里,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城市里的孩子视野开阔,爱好广泛,生动活泼,热衷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但自律性差,难于承受挫折与失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村来的学生通常保守刻板,但责任心强,自尊心强,学习刻苦,吃苦耐劳,意志坚强。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农村孩子多的学校学风通常会很好,他们才是校园生命力的真正来源。
  
  当然,如果学校里农村孩子的比例过高,那该校一定很闷。农村与城市学生合理搭配,才可以让校园健康而不失活泼,朝气蓬勃而又不失稳重。
  
  作为教育收费改革的“成果”,本世纪大学校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学生结构比例发生了“革命性”改变,大学校园终于成了小康之家(及以上者)的乐园。不过这样的改变,对于受益者的他们,未必是一件好事,当校园堕落时,个体何以出污泥而不染。难以想象,一个同居成风,考试、论文、身体都能成了交易的商品(现代校园市场意识到是蛮强的),人欲横流的校园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足够的合格人才?!
  
  隔绝了农村孩子的校园,也同时隔绝了大地母亲的滋润。
  
  
                    (四)
  
  
  在我们陈氏兄弟(陈清贫、陈忠厚)的学生时代,家长和老师不只一次动情地回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特殊年代,我们的家乡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在饥饿中煎熬,而家乡就在铁路线中枢线附近(现在是“铁道游击队”颇为盛行的地儿)。那时经常有满载粮食的火车经过或在此暂停中转,也没有什么人看守,但就没有一个人去偷哪怕一颗粮食,因为他们知道有人更需要这些粮食;很多人宁愿静悄悄在家挨饿哪怕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不愿意给党与政府添一丝麻烦。
  
  因为什么?因为有希望,自土地革命战争以来我们的党和领袖与我们的人民生死相依,我们的人民始终不曾怀疑我们的党和自己伟大的领袖。
  
  改革不可能没有痛苦,中国的父母们能够承受任何阵痛,因为有孩子,孩子的希望就是他们的希望,孩子们的快乐就是他们生活的意义,孩子的后面还有后代,就仍然是希望,生命就仍然有意义,有快乐,如果剥夺了他们的希望呢?……高学费剥夺的仅仅是贫困家庭的希望吗?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国的稳定性威胁不大可能出在大学校园里,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稳定压倒一切,现在的中国的确比任何时代都需要稳定,但如果认为仅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能保持稳定,那就太天真了。
  
  
                      (五)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教师和官员也是人,也有致富的强烈愿望。可以理解,在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指望他们甘守清苦也不现实,看着数十万中国留学生揣着的巨额学费不眼热也是不可能的,在今天的中国,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高学历教育、特殊技能教育……市场广阔的很,商机也大得很,放开社会办学的门槛,想多挣钱,就多兼几份职好了,或者以自已的经验与学识参股好了,无论如何不能让国家资源和企业交纳的巨额教育费及农民积累的教育提留成为牟取暴利的资本,不要总把目光盯在农民兄弟和城市下岗职工几个卖猪卖菜卖血的小钱,那里的油水也有限得很,垄断得来的非法暴利未必比得上市场放开后得到的合法收入。
  
  2003年据快报统计,全国企业的增值税大约在7300亿元左右,教育费附加税为增值税的8%,也就是说全国企业额外交纳了580亿元以上教育经费再加上农民兄弟们的提留,还有财政规定的投入,应该说不少了,但据联合国的官员说我国的人均教育投入还赶不上乌干达(参考消息),纳闷!
  
  教育战线的人们总津津乐道穷国办大教育,中国的确还不是富裕的国家,但总不至于比不上经济濒于崩溃的朝鲜,也比不上自家“经济濒于崩溃”的七十年代,九年义务制免费教育总应该保证吧。大学教育国家穷,适当收费,但免费教育的受众保持在九十年代初的水平总是可以的吧,否则翻了N番的财政收入又到那儿去了呢?
  
  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交费的义务制教育,让人奇怪是有关人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倒也不怕给“光辉的十四年”抹黑。
  
  
                        (六)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外向型的经济扩张受到国际市场容量的强烈制约,经济发展应当仍主要以内需为主来拉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经济偏冷,一个烦恼的问题是内需不足,而且以投资拉动内需总不是长久之计,而且由于诸多原因,作用越来越不显著,真正的药方还是要刺激消费。
  
  随着学费在走进新时代后与时俱进,到底要存多少钱才够那唯一的心肝儿上大学,恐怕每一位家长内心都会敲小鼓,自己节敛点多存钱就是必然的选择。
  
  中国的精英们津津乐道于美国人的零储蓄,却对为什么美国人敢于不存钱放心大胆的消费的原因装聋作哑。我们陈氏兄弟真是有点困惑不解,他们是真蠢呢还是假蠢?!
  
  因教育收费冻结的消费资金远超过学费,它事实上已经成了扩大内需的最大障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终止教育收费,立即会释放出让企业和商家异常惊喜的消费资金。
  
  
                         (七)
  
  
  免费教育就是除了书本费外,其它一切收费都是非法,书本费也应当是公开透明的,避免成为书商的暴利点。至于什么“一杯奶”、“校服”之类,如果是免费,应鼓掌欢迎,如果要家长掏腰包,那就免了吧,这份闲心还是让家长来操好了。
  
  难道“任何学校都不能以学生为赚钱对象,没有哪个国家把学生作为商品和财源来榨取的”仅仅是位令人尊敬的老人孤独的抗议吗?
  
  
  作者:陈清贫、陈忠厚
  来源:魔幻星空军事工作室
  网址:http://chenqingpin.tougao.com不知这篇有人贴过没有,如有请版主删除

国内教育篇:《杜鹃啼血》

作者:陈清贫、陈忠厚 -上传日期:2004-1-6




  作者:陈清贫、陈忠厚
  
  前言:大约一星期前,我们陈氏兄弟将我们的“国家安全篇系列之一”——《中国外贸篇:八千亿与国家安全》在互联网上发布出来后,反响颇为不俗。其中在中华网“网上谈兵”论坛两天内点击超过两万,回帖近百。而在本人自贴的倍可亲网、铁血论坛、天涯社区、TOM的大碗茶室、强国参谋及海云天论坛等处,都获得了广泛的赞许和关注。随后,一些热心的网友还以同题或更名为《“中国造”大战“美国造”,八千亿与国家安全》、《八千亿美元与国家安全》和《中国在和平时代莫明其妙地收到了一份大礼》等等,在人民网、21CN、中国思维网等中外网站广为转帖,均被首页显示,甚至还一度冲上了各网站的点击排行榜。
  
  现在,我们兄弟趁热打铁,再次推出本系列的第二篇——《国家安全篇系列之二国内教育篇:杜鹃啼血》(之后将是军事篇,国有企业篇,文化篇,等等),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谢谢!!
  
  
                    (一)
  
  
  在中国历史上,清与元均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元政府在中原只存在了八十多年就被赶回沙漠了,而清政府却在各种灾难面前顽强地坚持了二百六十多年,创造了以少兵治大国的奇迹(满族人始终没超过两百万人)。
  
  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清政府在入关迅速沿用了前朝的科举取士政策,不像元政府直到快灭亡的前夕才开科取士,为时已晚,弄得元朝的读书人只能以写戏剧为生,以致元戏倒也繁荣昌盛。饶是如此,元政府在末期的所取之士还是成为了稳定力量,如著名的刘伯温在投靠朱元璋前,曾主动编练民团剿匪,如果元政府及时给予支持,说不定就是平定“红巾之乱”的第二个曾国藩(若真如此,严格说来应该是曾国藩被称为刘伯温第二)。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唐科举取士以来,学而优则仕成为天下士人的梦想,也是天下父母寄予儿子的心愿。
  
  实际上,中进士的难度是非常高的,以清朝为例,每年就那么一百多名进士,跟彩票中五百万大奖差不多的几率,清政府却依靠这上百名进士及身后的几十万童生稳定了上亿人口的大民族。
  
  因为同彩民一样,人人都有希望,有谁愿意舍弃希望呢?因此清政府深谙其中之味,对科举取仕极端重视,就是在战火连天的年代也坚持不停,如平三藩;太平天国覆亡的当年,清政府就在江南开科取仕。
  
  为保证取仕的公平性(至少保证看起来是),清统治者屡兴科场大案,杀得贪官人头滚滚。因为清统治者很清楚,这是统治的基石。清的灭亡也在停科举兴学堂之后,新军和新学生事实上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说起慈禧,这人做了很多错事,就这件事做对了,兴学堂虽然未能挽救奄奄一息的清政府,却为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点燃了火种。
  
  至于读书的成本,有一句俗话“穷文富武”。
  
  
                    (二)
  
  
  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使中国农民遭遇了诸多不公正的待遇,但社会始终很稳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免费教育。
  
  一直到九十年代初,大学校园里学生来源城市和农村的比例基本与人口比例相当,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是有保障的,这就给了广大农民一个跳出农门的机会,尽管这个机会对比农民的人口不算很大,但比中进士的几率还是大得多。
  
  很多村子尽管只有一个大学生,但那就是希望,给千千万万农村孩子奋发向上的希望,这种体系与科举制度在稳定社会的作用上起到了异曲同工之效。由于大致是全程免费,因此许多一贫如洗的农村孩子也能顺利完成学业,虽然生活窘迫些,许多农村同学往往一罐咸菜吃半年,但也因此转变角色,实现了人生的提升。总的来说给农民的孩子一个大体公正的发展机遇。
  
  到九十年代中期,大约是大学先尝试计划内与计划外区别对待,计划内还是按国家规定免费的;计划外呢,分数不够不要紧,拿钱来就行;然后发展到内外统一,有了分数还得有钱。中小学呢,不是有学生就近入学的硬规定么?理由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无奈好学校总是有限,哪个家长不巴望自家的宝贝能上个好学校!违反规定了?不要紧的,奉上择校费,什么规定都可以打水漂。
  
  然后呢,大学、中学、小学各种千奇百怪的收费面子上总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冒了出来。“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钱”,什么教学质量、基础科研、教书育人的东东都是可以突破的旧框框,拿钱来就是硬道理。
  
  教育战线人们的荷包终于温暖起来,校长院长处长教授们也有了机会得到“第二住宅”和香车美女。成绩自然是主要的,不足总是有的,偶尔也良心发现,治理一下“乱收费”,尽管可能过后学生发现要交的钱更多了。
  
  当然就有人交不起钱,不过不要紧,某位院士说了农民不需要高等教育,反正他们也贡献不了GDP。收费标准么,那还与国际标准差得远得很,还有提高的可能与余地,至于哪儿来的国际标准自有权威解释。至于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实行免费教育,包括我们需要接轨的先进国家,这就对不起了,视而不见。
  
  然后呢,有关部门热衷于打击“黑校”,旗号是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尽管实际目的可能仅仅是维护收费的秩序罢了。至于那些可怜的孩子们到何处求学,那就不是“精英”们所愿意考虑的小事。所谓的黑校大抵是打工仔、打工妹们的子女们聊以上学的场所,唯一的优点是收费低廉。“黑校”的条件虽然简陋,但比当年延安“马背上的摇篮”总是强多了,若依某些人的标准,往日里红色根据地中的黑校多得是。
  
  近年来还掀起了中小学国有改民营的暗潮,人还是那些人,学校还是那所学校,机构还是那些机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老百姓拿到成十倍往上翻的学费帐单时就会恍然大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的父母肯像中国的父母们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肯让孩子吃苦头。可是如果砸锅卖铁,卖屋卖田卖猪卖血也不足以支持学费,学生即使一年不吃不喝也与事无补,而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教育到底成了一项高风险投资时,无数的农民家庭和城市的低收入家庭也就因此被抛进了绝望的深渊。
  
  在现代社会中,就业机会的竞争空前激烈,教育程度高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当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凭自己的努力不足以改变命运,社会甚至不提供公平的机会时,他们望着那高高的学校门槛(不仅仅是大学),恐怕不仅仅是悲伤、失望、无奈,还会有……愤怒。
  
  一道维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至关重要的堤坝就这样消失了。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公认最能吃苦最保守最能忍耐的群体,中国也有另一项世界纪录:历史上发生农民起义最多的国家。
  
  
                       (三)
  
  
  中国农民长久以来被束缚在土地,在原始的劳动中发展出了坚强的体质,承担巨大的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压力,真正的贫困亏待了他们,也保证了他们生命力的积蓄和纯洁,那是来自大地的永恒力量。
  
  也只有他们才能承受血汗工厂的艰辛与苦难,托起了中国外贸的辉煌与奇迹。
  
  校园里,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城市里的孩子视野开阔,爱好广泛,生动活泼,热衷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但自律性差,难于承受挫折与失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村来的学生通常保守刻板,但责任心强,自尊心强,学习刻苦,吃苦耐劳,意志坚强。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农村孩子多的学校学风通常会很好,他们才是校园生命力的真正来源。
  
  当然,如果学校里农村孩子的比例过高,那该校一定很闷。农村与城市学生合理搭配,才可以让校园健康而不失活泼,朝气蓬勃而又不失稳重。
  
  作为教育收费改革的“成果”,本世纪大学校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学生结构比例发生了“革命性”改变,大学校园终于成了小康之家(及以上者)的乐园。不过这样的改变,对于受益者的他们,未必是一件好事,当校园堕落时,个体何以出污泥而不染。难以想象,一个同居成风,考试、论文、身体都能成了交易的商品(现代校园市场意识到是蛮强的),人欲横流的校园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足够的合格人才?!
  
  隔绝了农村孩子的校园,也同时隔绝了大地母亲的滋润。
  
  
                    (四)
  
  
  在我们陈氏兄弟(陈清贫、陈忠厚)的学生时代,家长和老师不只一次动情地回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特殊年代,我们的家乡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在饥饿中煎熬,而家乡就在铁路线中枢线附近(现在是“铁道游击队”颇为盛行的地儿)。那时经常有满载粮食的火车经过或在此暂停中转,也没有什么人看守,但就没有一个人去偷哪怕一颗粮食,因为他们知道有人更需要这些粮食;很多人宁愿静悄悄在家挨饿哪怕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不愿意给党与政府添一丝麻烦。
  
  因为什么?因为有希望,自土地革命战争以来我们的党和领袖与我们的人民生死相依,我们的人民始终不曾怀疑我们的党和自己伟大的领袖。
  
  改革不可能没有痛苦,中国的父母们能够承受任何阵痛,因为有孩子,孩子的希望就是他们的希望,孩子们的快乐就是他们生活的意义,孩子的后面还有后代,就仍然是希望,生命就仍然有意义,有快乐,如果剥夺了他们的希望呢?……高学费剥夺的仅仅是贫困家庭的希望吗?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国的稳定性威胁不大可能出在大学校园里,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稳定压倒一切,现在的中国的确比任何时代都需要稳定,但如果认为仅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能保持稳定,那就太天真了。
  
  
                      (五)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教师和官员也是人,也有致富的强烈愿望。可以理解,在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指望他们甘守清苦也不现实,看着数十万中国留学生揣着的巨额学费不眼热也是不可能的,在今天的中国,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高学历教育、特殊技能教育……市场广阔的很,商机也大得很,放开社会办学的门槛,想多挣钱,就多兼几份职好了,或者以自已的经验与学识参股好了,无论如何不能让国家资源和企业交纳的巨额教育费及农民积累的教育提留成为牟取暴利的资本,不要总把目光盯在农民兄弟和城市下岗职工几个卖猪卖菜卖血的小钱,那里的油水也有限得很,垄断得来的非法暴利未必比得上市场放开后得到的合法收入。
  
  2003年据快报统计,全国企业的增值税大约在7300亿元左右,教育费附加税为增值税的8%,也就是说全国企业额外交纳了580亿元以上教育经费再加上农民兄弟们的提留,还有财政规定的投入,应该说不少了,但据联合国的官员说我国的人均教育投入还赶不上乌干达(参考消息),纳闷!
  
  教育战线的人们总津津乐道穷国办大教育,中国的确还不是富裕的国家,但总不至于比不上经济濒于崩溃的朝鲜,也比不上自家“经济濒于崩溃”的七十年代,九年义务制免费教育总应该保证吧。大学教育国家穷,适当收费,但免费教育的受众保持在九十年代初的水平总是可以的吧,否则翻了N番的财政收入又到那儿去了呢?
  
  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交费的义务制教育,让人奇怪是有关人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倒也不怕给“光辉的十四年”抹黑。
  
  
                        (六)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外向型的经济扩张受到国际市场容量的强烈制约,经济发展应当仍主要以内需为主来拉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经济偏冷,一个烦恼的问题是内需不足,而且以投资拉动内需总不是长久之计,而且由于诸多原因,作用越来越不显著,真正的药方还是要刺激消费。
  
  随着学费在走进新时代后与时俱进,到底要存多少钱才够那唯一的心肝儿上大学,恐怕每一位家长内心都会敲小鼓,自己节敛点多存钱就是必然的选择。
  
  中国的精英们津津乐道于美国人的零储蓄,却对为什么美国人敢于不存钱放心大胆的消费的原因装聋作哑。我们陈氏兄弟真是有点困惑不解,他们是真蠢呢还是假蠢?!
  
  因教育收费冻结的消费资金远超过学费,它事实上已经成了扩大内需的最大障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终止教育收费,立即会释放出让企业和商家异常惊喜的消费资金。
  
  
                         (七)
  
  
  免费教育就是除了书本费外,其它一切收费都是非法,书本费也应当是公开透明的,避免成为书商的暴利点。至于什么“一杯奶”、“校服”之类,如果是免费,应鼓掌欢迎,如果要家长掏腰包,那就免了吧,这份闲心还是让家长来操好了。
  
  难道“任何学校都不能以学生为赚钱对象,没有哪个国家把学生作为商品和财源来榨取的”仅仅是位令人尊敬的老人孤独的抗议吗?
  
  
  作者:陈清贫、陈忠厚
  来源:魔幻星空军事工作室
  网址:http://chenqingpin.tougao.com
但愿不要五十年后又输给倭寇时才想起当年我们又一次输在起跑线上了.
中国的事情就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教育病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