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孙中山与洪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2:38:58
最近才知道原来国父孙中山曾是洪门大哥,黄兴等人原来也是,大家还知道别的关于洪门的事吗?挺神奇的组   织,现在社会还有吗?
   一、洪门的起源
    什么叫做洪门?有的说:“洪门就是汉门,因为丧失了中土,所以在“漢”字里要除去‘中土'就成为洪字了。”有的说:“因为明太祖年号洪武,所以拿洪字来起名的。”据洪门秘册所载,洪门真主为朱洪竺,军师为陈近南,大将为万云龙诸人,最初起於福建,以少林寺为主动机关。其初少林寺以武技名於世,满清康熙皇帝嫉妒他们,命少林寺僧侣远征西域,后来战胜回来了,乃借事端戕害功臣郑君达。又派兵焚毁少林寺,一班寺里的和尚逃出来的不少。其中有个陈近南遂组   织天地会,想培植势力来谋复 仇,曾派遣他的部下五大将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等设立支会,这就是所谓“前五祖”。
     还有一种说法:“明未崇祯皇帝年间,有山西太平县人殷洪盛,又名洪英,贤明练达,有义气,有侠肠。四方豪杰,都慕名来归。当时称为集贤馆。崇祯皇帝殉国后,满清的军队入关,明朝忠臣史可法在扬州督率军队抵抗清军南下,抵抗不住,史可法为国殉难,殷洪盛又投到明朝将官黄得功那里。后来黄得功又被清兵打败,黄自刎殉难。殷洪盛率师继续和清兵打仗,不能胜,被清兵击毙,他儿子洪旭,和洪盛的人就到杭州投潞王。那知潞王降了清,洪旭乃再投奔郑成功。洪盛门人蔡得忠、方大洪、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等都成了郑成功的部将,继续和清兵激战。当他们在史可法领导下和清兵激战时,被清兵围攻甚急,史可法殉国。他们突围而出,共约今后见到面的时候,应报一‘洪'字为暗号,继续奋斗,有恢复明朝天下的意义。”
    洪门的源流,言人人殊,从来不一致,因为它化名特多,有三点会、三合会、三河会、添弟会、致公堂、或红帮等等;尚有分支别名,不胜枚举。但是一致的对外称曰《天地会》,对内则称《洪门》。由于清廷对天地会党徒的严刑究办,杀戳株连,所以洪门集会方式多用囗头传述来秘密****,对来源出处,难免鲁鱼豕亥,错综杂沓了。
     洪门创立有许多说法:一说是起於康熙甲寅十三年(1674年)3月25日;一说是雍正甲寅十二年(1734年)七月二十五日。以上是根据伦敦大英博物馆所藏抄本西鲁叙事。
  
  
  --------------------------------------------------------------------------------
  
   二、洪门传入南洋
  
    南洋在历史上是我国南方诸省向海外移民的主要地区之一。南洋华人社会中的洪门组   织在支援祖国的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均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华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洪门究竟何时传入南洋,史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议较大。主要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台  湾郑氏政权衰微后就开始传入南洋。许地山提出,“自1681年后百余年间,实为天地会在南洋最光荣的时代”,“自朱一贵、林爽文在台  湾举义失败后,天地会势力反渐南行,蔓延于安南、暹罗、缅甸、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一带”(《天地会研究》序,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6页)。戴魏光则提出,“洪门自根据地台  湾失陷以后,会中人相继南迁南洋群岛,遂时有秘密会党发现矣”(《洪门史》和平出版社1947年版第150页)。查1681年,郑成功之子郑经去世,部将冯锡范等缢杀继立的郑克¥,拥郑克塽嗣延平王位。自此之后台  湾郑氏政权实际落入冯锡范的手中,内部互相倾轧,开始走向衰败,1683年清军攻克台  湾、郑克塽出降。台  湾郑氏政权衰微后洪门开始传入南洋说的依据是郑成功创立天地会说,然而遍查档案史料和天地会秘密文件均不见郑成功创立天地会的记载,前提既不存在,立论自难站得住脚。
    第二种见解是,1770年广东梅县石堡人天地会成员罗芳伯率天地会会众出国到现在***的加里曼西部山口洋地方,以洪门名义自称大哥,建立起兰芳公司(1777年到1884年),最后被荷兰殖民主义者消灭(参见陈达《浪迹十年》商务印书馆版第46至51页)。戴魏光也认为“有史可稽”的“天地会在南洋的活动”始于罗芳伯(《洪门史》第151页)。上述天地会成员罗芳伯赴南洋的时间和美洲洪门元老司徒美堂的估计十分接近,司徒美堂认为,“1850年后,美州、檀香山、澳州等地已有洪门。南洋一带的洪门活动,当比美洲早一百年以上”(《祖国与华侨》下册第132至133页)。照此推算洪门传入南洋在1750年或者更早一些,距罗芳伯抵达南洋仅仅相差20年或20多年。问题是罗芳伯的兰芳公司并不具备歃血结盟、异姓结拜兄弟、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等天地会最基本的特性,能否算天地会在南洋的分支尚有争议。
     第三种看法是温雄飞提出来的。他在《南洋华侨通史》第111页中说:“18世纪之末一年,即1799年,清嘉庆四年,英属槟榔屿政府。已有天地会中人举事的报告。此为南洋群岛最早发现天地会之纪录也。”吴玉成在《四邑人出国初探》一文中也谈到他“曾在下缅甸苒基埠(与榕城隔邻)见四邑人所建义兴馆(三点会)有嘉庆四年(1799年)的匾额”(香港《地平线》总21期第23页)。然而无论是官方记录也好,义兴馆匾额也好,都只能形成在洪门组   织传入当地并且活动已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并不能表示洪门传入南洋的确切年代。
     综上所述,天地会传入南洋最初有二种途径,一是随华籍移民入南洋,另一种是天地会遭到清政府镇压后许多成员被迫逃亡南洋,如1788年台  湾林爽文起义失败后就有不少天地会会员潜逃至南洋。但由于天地会传入南洋之初仍处于秘密状态,又没有留下多少确切的活动记载,所以它何时传入南洋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历史难题。
  
  
  --------------------------------------------------------------------------------
  
   三、孙中山与洪门
    孙中山先生对於洪门也有他的说法,在他所著的《孙文学说》里面有一段记载,原文如下:“洪门者,创设於明朝遗老,起於康熙时代。盖康熙以前,明朝之忠烈士,多欲力图恢复,誓不臣清,舍生赴义,屡起屡蹶,兴虏拼命,然卒不能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满清已盛,面明朝之忠烈,变残废殆尽。二三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的宗旨,结成团体,以待后有起者可藉为资助也。此殆洪门创设之本意。然其事必当极其秘密,乃可防政府之察觉也。夫政府之爪牙为官吏,而官吏之耳目为士绅,故凡所谓士大夫之类,皆所当忌而须严为杜绝者,然后其根株乃能保存,而潜滋暗长於异族专   制政府之下。以此条件而立会,将以何道而后可?必也以能全群众心理之事迹,而传民族国家之思想。故洪门之拜会,则以演戏为之,盖此最易动群众之观听也。其传布思想,以不平之心,复 仇之事以表之,此最易使士大夫闻而生厌远而避之者也。其固结团体,则以博爱施之,使彼此手足相顾,患难相扶,此最合乎江湖旅客无家游子之需要也。而终乃传以民族主义,以期达其反清复明之目的焉。”
     孙中山在和保皇党论战之后,觉得美洲的华侨比檀香山多。预备赴美洲宣传革命。他知道美洲华侨力量的伟大,要加入洪门,因此在洪门前辈,孙中山的叔父钟水养介绍,於1903年冬天,毅然加入了檀香山致公堂。这天同时拜盟的有六十余人。就在国安会馆(同兴公司举行入盟礼节。并由主盟人封孙中山为“洪棍”,洪门称“元帅”为“洪棍”。)据传当时加入洪门的会员名册,现保存在檀香山。
    孙中山到美国旧金山受到欢迎,当地华侨有90%参加洪门致公堂,总部设在三藩市,各埠设有分堂,主张各不一样,再有保皇党的人从中欺骗,几乎忘了反清复明的本来面目,孙中山有见於此,乃建议举行洪门总注册,代致公堂拟定新章程,将反清复明的范围更加扩大。使洪门无形成了一个革命团体。当时的洪门致公堂的总注册和孙中山重订致公堂新章程,对於美洲华侨革命工作关系极为重大。美洲华侨七万人共捐赠款项约二十一万元美金,支持了孙中山先生的国内革命之急需。华侨对祖国革命,有莫大的贡献,所以称为华侨为革命之母。而因为华侨有90%名列洪门会藉,亦可称洪门为华侨之母。因海外华侨,若无洪门,则华侨民族意识,不能如此坚强。
  
  
  --------------------------------------------------------------------------------
  
   四、洪门对国民革命的贡献
  
    洪门对中国国民革命的贡献,可以把它分为出钱和出力。出力的是国内的会党尽力最多,出钱的以国外华侨洪门会员最为踊跃。
     孙中山自1894年在广州发动第一次革命起义,在筹备的时候,就利用会党的力量为基本干部,在农村表面是一个振兴农业团体,实际上还是做些秘密联络三合会志士的工作,多活动在顺德、香山、北江和潮汕一带,有会党志士陈锦胜、李杞、候艾泉、刘裕、吴子材等积极响应孙中山的革命。1898年孙中山发动第二次革命起义,又有兴中会、三合会、哥老会的志士分赴长江一带活动,开始参与了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后来黄兴、马福益出力为多。
    1904年,孙中山赴美国进行革命活动,抵达波士顿时,致公党的元老司徒美堂发动当地洪门人士热情接待,并安排孙中山在他家住过一段时间。
    1909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的夏天,孙中山经过日本与黄兴等商计卷土重来,急需经费15万元,10月12日在槟榔屿开秘密会议,南洋各地的洪门会党成员也到会参加,得知将策划在广州发动起义后,当场认捐八千余元,几日内达五六万元。后来孙中山曾有一信写给美洲致公堂同志请筹款以应起义,接信后美洲致公堂立即发动筹募捐款,当时以加拿大华侨最为热烈(因孙中山在加拿大温哥华和洪门关系密切),以致公堂的楼房抵押款三万元,共七万元汇国内。当时孙中山看到了海外华侨的力量,曾命美国的同盟会员一律加入致公堂,以便於合作,而利筹饷救国(因入堂手续繁重而难)。同时,南洋各地也派遣洪门成员到内地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工作。
  
  
  
  --------------------------------------------------------------------------------
  
   五、海外洪门与中国致公党
  
    海外洪门组   织自开山立堂的宗旨,是爱国家,爱民族,抵御外来侵略。300多年来,他们为了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抗御外侮,铲除军阀,进行斗争,进行革命。1923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司徒美堂、黄三德及海外不少洪门团体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大会着重讨论了改堂为党,成立中国致公党的问题,所以实际上了也是第一次正式筹备组党会议,并通过了《中国致公党党纲草案》,会议决定成立中国致公党筹备委员会。1925年8月筹备委员会总会又发出《通告全体洪门人士书》,就有关建党的具体事项,通告了全体洪门人士。
    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在旧金山召开。来自美洲各地、香港、澳门和上海等地的洪门组   织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以洪门致公堂为基础,组   织华侨政党,定名为中国致公党;通过《中国致公党党纲》;选   举陈炯明(1878-1933)、唐继尧(1883-1927)为党的正副主席总理。这一次恳亲大会为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致公党的成立,标志着华侨政治力量的新的崛起。中国致公党成立后,在美洲凡是有堂的地方都建立了党的组   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致公堂组   织也实行改堂为党,使致公党的组   织遍布亚洲、美洲等30多个国家,但由于洪门之间有较强的独 立性,改堂为党的决议,未能在海外各地洪门团体中普遍实行,实际上形成了党堂并存、堂党不分的格局。在中国致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又决定存堂保党,以党领导堂,这一决定和“一大”相比是很大进步。“九·一八”事 变后,致公党领导广大党员投入了抗日救国斗争,谴责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并通过致公堂等洪门团体发动华侨积极支持国内一切抗日救亡运动。司徒美堂也立即联合各侨团组   织,发动了募捐救国,又亲自携带侨胞及捐赠物资到上海慰问十九路军。1937年“七·七”事 变后,司徒美堂以古稀之年,奔走呼号于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巴西、巴拿马等国之间,宣传抗日救国。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下侵略南洋各国,激起东南亚各族人民的愤怒反抗,海外的致公党(堂)组   织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或组   织华侨抗日武装,参加当地人民的抗日军。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的洪门人士许志猛、官文森、陈演生秘密组   织发动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最近才知道原来国父孙中山曾是洪门大哥,黄兴等人原来也是,大家还知道别的关于洪门的事吗?挺神奇的组   织,现在社会还有吗?
   一、洪门的起源
    什么叫做洪门?有的说:“洪门就是汉门,因为丧失了中土,所以在“漢”字里要除去‘中土'就成为洪字了。”有的说:“因为明太祖年号洪武,所以拿洪字来起名的。”据洪门秘册所载,洪门真主为朱洪竺,军师为陈近南,大将为万云龙诸人,最初起於福建,以少林寺为主动机关。其初少林寺以武技名於世,满清康熙皇帝嫉妒他们,命少林寺僧侣远征西域,后来战胜回来了,乃借事端戕害功臣郑君达。又派兵焚毁少林寺,一班寺里的和尚逃出来的不少。其中有个陈近南遂组   织天地会,想培植势力来谋复 仇,曾派遣他的部下五大将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等设立支会,这就是所谓“前五祖”。
     还有一种说法:“明未崇祯皇帝年间,有山西太平县人殷洪盛,又名洪英,贤明练达,有义气,有侠肠。四方豪杰,都慕名来归。当时称为集贤馆。崇祯皇帝殉国后,满清的军队入关,明朝忠臣史可法在扬州督率军队抵抗清军南下,抵抗不住,史可法为国殉难,殷洪盛又投到明朝将官黄得功那里。后来黄得功又被清兵打败,黄自刎殉难。殷洪盛率师继续和清兵打仗,不能胜,被清兵击毙,他儿子洪旭,和洪盛的人就到杭州投潞王。那知潞王降了清,洪旭乃再投奔郑成功。洪盛门人蔡得忠、方大洪、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等都成了郑成功的部将,继续和清兵激战。当他们在史可法领导下和清兵激战时,被清兵围攻甚急,史可法殉国。他们突围而出,共约今后见到面的时候,应报一‘洪'字为暗号,继续奋斗,有恢复明朝天下的意义。”
    洪门的源流,言人人殊,从来不一致,因为它化名特多,有三点会、三合会、三河会、添弟会、致公堂、或红帮等等;尚有分支别名,不胜枚举。但是一致的对外称曰《天地会》,对内则称《洪门》。由于清廷对天地会党徒的严刑究办,杀戳株连,所以洪门集会方式多用囗头传述来秘密****,对来源出处,难免鲁鱼豕亥,错综杂沓了。
     洪门创立有许多说法:一说是起於康熙甲寅十三年(1674年)3月25日;一说是雍正甲寅十二年(1734年)七月二十五日。以上是根据伦敦大英博物馆所藏抄本西鲁叙事。
  
  
  --------------------------------------------------------------------------------
  
   二、洪门传入南洋
  
    南洋在历史上是我国南方诸省向海外移民的主要地区之一。南洋华人社会中的洪门组   织在支援祖国的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均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华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洪门究竟何时传入南洋,史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议较大。主要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台  湾郑氏政权衰微后就开始传入南洋。许地山提出,“自1681年后百余年间,实为天地会在南洋最光荣的时代”,“自朱一贵、林爽文在台  湾举义失败后,天地会势力反渐南行,蔓延于安南、暹罗、缅甸、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一带”(《天地会研究》序,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6页)。戴魏光则提出,“洪门自根据地台  湾失陷以后,会中人相继南迁南洋群岛,遂时有秘密会党发现矣”(《洪门史》和平出版社1947年版第150页)。查1681年,郑成功之子郑经去世,部将冯锡范等缢杀继立的郑克¥,拥郑克塽嗣延平王位。自此之后台  湾郑氏政权实际落入冯锡范的手中,内部互相倾轧,开始走向衰败,1683年清军攻克台  湾、郑克塽出降。台  湾郑氏政权衰微后洪门开始传入南洋说的依据是郑成功创立天地会说,然而遍查档案史料和天地会秘密文件均不见郑成功创立天地会的记载,前提既不存在,立论自难站得住脚。
    第二种见解是,1770年广东梅县石堡人天地会成员罗芳伯率天地会会众出国到现在***的加里曼西部山口洋地方,以洪门名义自称大哥,建立起兰芳公司(1777年到1884年),最后被荷兰殖民主义者消灭(参见陈达《浪迹十年》商务印书馆版第46至51页)。戴魏光也认为“有史可稽”的“天地会在南洋的活动”始于罗芳伯(《洪门史》第151页)。上述天地会成员罗芳伯赴南洋的时间和美洲洪门元老司徒美堂的估计十分接近,司徒美堂认为,“1850年后,美州、檀香山、澳州等地已有洪门。南洋一带的洪门活动,当比美洲早一百年以上”(《祖国与华侨》下册第132至133页)。照此推算洪门传入南洋在1750年或者更早一些,距罗芳伯抵达南洋仅仅相差20年或20多年。问题是罗芳伯的兰芳公司并不具备歃血结盟、异姓结拜兄弟、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等天地会最基本的特性,能否算天地会在南洋的分支尚有争议。
     第三种看法是温雄飞提出来的。他在《南洋华侨通史》第111页中说:“18世纪之末一年,即1799年,清嘉庆四年,英属槟榔屿政府。已有天地会中人举事的报告。此为南洋群岛最早发现天地会之纪录也。”吴玉成在《四邑人出国初探》一文中也谈到他“曾在下缅甸苒基埠(与榕城隔邻)见四邑人所建义兴馆(三点会)有嘉庆四年(1799年)的匾额”(香港《地平线》总21期第23页)。然而无论是官方记录也好,义兴馆匾额也好,都只能形成在洪门组   织传入当地并且活动已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并不能表示洪门传入南洋的确切年代。
     综上所述,天地会传入南洋最初有二种途径,一是随华籍移民入南洋,另一种是天地会遭到清政府镇压后许多成员被迫逃亡南洋,如1788年台  湾林爽文起义失败后就有不少天地会会员潜逃至南洋。但由于天地会传入南洋之初仍处于秘密状态,又没有留下多少确切的活动记载,所以它何时传入南洋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历史难题。
  
  
  --------------------------------------------------------------------------------
  
   三、孙中山与洪门
    孙中山先生对於洪门也有他的说法,在他所著的《孙文学说》里面有一段记载,原文如下:“洪门者,创设於明朝遗老,起於康熙时代。盖康熙以前,明朝之忠烈士,多欲力图恢复,誓不臣清,舍生赴义,屡起屡蹶,兴虏拼命,然卒不能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满清已盛,面明朝之忠烈,变残废殆尽。二三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的宗旨,结成团体,以待后有起者可藉为资助也。此殆洪门创设之本意。然其事必当极其秘密,乃可防政府之察觉也。夫政府之爪牙为官吏,而官吏之耳目为士绅,故凡所谓士大夫之类,皆所当忌而须严为杜绝者,然后其根株乃能保存,而潜滋暗长於异族专   制政府之下。以此条件而立会,将以何道而后可?必也以能全群众心理之事迹,而传民族国家之思想。故洪门之拜会,则以演戏为之,盖此最易动群众之观听也。其传布思想,以不平之心,复 仇之事以表之,此最易使士大夫闻而生厌远而避之者也。其固结团体,则以博爱施之,使彼此手足相顾,患难相扶,此最合乎江湖旅客无家游子之需要也。而终乃传以民族主义,以期达其反清复明之目的焉。”
     孙中山在和保皇党论战之后,觉得美洲的华侨比檀香山多。预备赴美洲宣传革命。他知道美洲华侨力量的伟大,要加入洪门,因此在洪门前辈,孙中山的叔父钟水养介绍,於1903年冬天,毅然加入了檀香山致公堂。这天同时拜盟的有六十余人。就在国安会馆(同兴公司举行入盟礼节。并由主盟人封孙中山为“洪棍”,洪门称“元帅”为“洪棍”。)据传当时加入洪门的会员名册,现保存在檀香山。
    孙中山到美国旧金山受到欢迎,当地华侨有90%参加洪门致公堂,总部设在三藩市,各埠设有分堂,主张各不一样,再有保皇党的人从中欺骗,几乎忘了反清复明的本来面目,孙中山有见於此,乃建议举行洪门总注册,代致公堂拟定新章程,将反清复明的范围更加扩大。使洪门无形成了一个革命团体。当时的洪门致公堂的总注册和孙中山重订致公堂新章程,对於美洲华侨革命工作关系极为重大。美洲华侨七万人共捐赠款项约二十一万元美金,支持了孙中山先生的国内革命之急需。华侨对祖国革命,有莫大的贡献,所以称为华侨为革命之母。而因为华侨有90%名列洪门会藉,亦可称洪门为华侨之母。因海外华侨,若无洪门,则华侨民族意识,不能如此坚强。
  
  
  --------------------------------------------------------------------------------
  
   四、洪门对国民革命的贡献
  
    洪门对中国国民革命的贡献,可以把它分为出钱和出力。出力的是国内的会党尽力最多,出钱的以国外华侨洪门会员最为踊跃。
     孙中山自1894年在广州发动第一次革命起义,在筹备的时候,就利用会党的力量为基本干部,在农村表面是一个振兴农业团体,实际上还是做些秘密联络三合会志士的工作,多活动在顺德、香山、北江和潮汕一带,有会党志士陈锦胜、李杞、候艾泉、刘裕、吴子材等积极响应孙中山的革命。1898年孙中山发动第二次革命起义,又有兴中会、三合会、哥老会的志士分赴长江一带活动,开始参与了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后来黄兴、马福益出力为多。
    1904年,孙中山赴美国进行革命活动,抵达波士顿时,致公党的元老司徒美堂发动当地洪门人士热情接待,并安排孙中山在他家住过一段时间。
    1909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的夏天,孙中山经过日本与黄兴等商计卷土重来,急需经费15万元,10月12日在槟榔屿开秘密会议,南洋各地的洪门会党成员也到会参加,得知将策划在广州发动起义后,当场认捐八千余元,几日内达五六万元。后来孙中山曾有一信写给美洲致公堂同志请筹款以应起义,接信后美洲致公堂立即发动筹募捐款,当时以加拿大华侨最为热烈(因孙中山在加拿大温哥华和洪门关系密切),以致公堂的楼房抵押款三万元,共七万元汇国内。当时孙中山看到了海外华侨的力量,曾命美国的同盟会员一律加入致公堂,以便於合作,而利筹饷救国(因入堂手续繁重而难)。同时,南洋各地也派遣洪门成员到内地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工作。
  
  
  
  --------------------------------------------------------------------------------
  
   五、海外洪门与中国致公党
  
    海外洪门组   织自开山立堂的宗旨,是爱国家,爱民族,抵御外来侵略。300多年来,他们为了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抗御外侮,铲除军阀,进行斗争,进行革命。1923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司徒美堂、黄三德及海外不少洪门团体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大会着重讨论了改堂为党,成立中国致公党的问题,所以实际上了也是第一次正式筹备组党会议,并通过了《中国致公党党纲草案》,会议决定成立中国致公党筹备委员会。1925年8月筹备委员会总会又发出《通告全体洪门人士书》,就有关建党的具体事项,通告了全体洪门人士。
    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在旧金山召开。来自美洲各地、香港、澳门和上海等地的洪门组   织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以洪门致公堂为基础,组   织华侨政党,定名为中国致公党;通过《中国致公党党纲》;选   举陈炯明(1878-1933)、唐继尧(1883-1927)为党的正副主席总理。这一次恳亲大会为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致公党的成立,标志着华侨政治力量的新的崛起。中国致公党成立后,在美洲凡是有堂的地方都建立了党的组   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致公堂组   织也实行改堂为党,使致公党的组   织遍布亚洲、美洲等30多个国家,但由于洪门之间有较强的独 立性,改堂为党的决议,未能在海外各地洪门团体中普遍实行,实际上形成了党堂并存、堂党不分的格局。在中国致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又决定存堂保党,以党领导堂,这一决定和“一大”相比是很大进步。“九·一八”事 变后,致公党领导广大党员投入了抗日救国斗争,谴责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并通过致公堂等洪门团体发动华侨积极支持国内一切抗日救亡运动。司徒美堂也立即联合各侨团组   织,发动了募捐救国,又亲自携带侨胞及捐赠物资到上海慰问十九路军。1937年“七·七”事 变后,司徒美堂以古稀之年,奔走呼号于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巴西、巴拿马等国之间,宣传抗日救国。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下侵略南洋各国,激起东南亚各族人民的愤怒反抗,海外的致公党(堂)组   织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或组   织华侨抗日武装,参加当地人民的抗日军。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的洪门人士许志猛、官文森、陈演生秘密组   织发动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