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地平線突擊登陸(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39:22
一、共軍在其「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軍官必讀手冊」中,對未來登陸作戰提出「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之兩棲作戰理念。

二、超地平線之兩棲作戰理念緣起為美國海軍部一九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對外發表的一篇報告,標題為「從海上出發」,文中明確定義了海軍陸戰隊聯合作戰之全貌。

三、所謂「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作戰模式,就是在通過抓住或造成敵薄弱環節,破壞其作戰反應週期,以期癱瘓敵人的機動戰思想指導下,以優勢的登陸兵力,避開敵岸主要火力的有效射程,從敵視距範圍之外,運用各種快速上(著)陸輸送工具,首先由空中和水面輸送大量登陸兵至敵海岸防禦陣地側後方,向敵發起突然襲擊,同時迅速向敵岸機動後續作戰力量,及時擴張戰果,奪取登陸海灘和登陸場,迅速達成登陸作戰之目的。

四、國軍幹部應持續掌握中共軍備發展與作戰趨勢,循合理思維理則,找出共軍作戰規律、戰術戰法、特點與弱點所在,以及對我之影響等因素,研擬具體剋制與因應之道,俾利國軍建軍備戰與教育訓練參考。

前言



共軍對未來登陸作戰提出「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之兩棲作戰理念;目前共軍對登陸作戰,除了改進登陸工具以外,便是積極研究登陸作戰指導思想各原則,建立與技術裝備相適應的作戰理論。

「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作戰模式,必須依賴其技術裝備,快速輸送登陸兵上岸。這一思想很顯然要以高技術條件作為保證,離開了現代登陸工具,就無法實施此作戰模式。因此,中共編列龐大預算,在未來二○一○年的兩棲輸具方面朝立體、快速機動方向發展,研判勢必研發坦克登陸艦、兩棲攻擊艦(裝載突擊直升機、偏轉旋翼機)、船塢運輸艦(裝載氣墊船、登陸艇)、船塢登陸艦(裝載氣墊登陸艇、兩棲突擊舟車);兩棲登陸艇則以機動性較高之氣墊船、沖翼艇為主,並發展多功能之大型灘勤裝備,如機動浮箱碼頭等,對未來我軍執行反登陸作戰將益增困難。

共軍對未來登陸作戰提出「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之兩棲作戰理念;此具「針對性」之舉,實不容忽視,且未來對我威脅亦將與日俱增。我陸軍部隊為地面主要決戰兵力,時值兵力整建規劃之際,為因應共軍未來作戰型態轉變及我陸軍部隊新一代兵力建軍之同時,重新研析、創新與確立反登陸作戰新思維,漸趨迫切。

因此,共軍對未來登陸作戰提出「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之兩棲作戰理念,對國軍防衛作戰之影響如何,國軍將如何因應,並針對此問題,對敵戰術、戰法的特點、弱點,研擬具體剋制與因應之道,俾利國軍建軍備戰與教育訓練參考。



超地平線之兩棲作戰理念緣起



一九九一年蘇聯政權瓦解,後冷戰時期結束,使得美國國家安全政策亦隨之修訂,同時也造成了美國海軍及陸戰隊角色與地位之轉變。美國海軍部於一九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對外發表了一篇海軍國防政策白皮書,標題為「從海上出發」(FROMTHESEA)(註一),文中明確定義了海軍陸戰隊聯合作戰之全貌。其戰略構想已由全球性的威脅考量,轉變成為面對區域性的挑戰與突發狀況。美國海軍武力以強大之戰力,謹慎的執行下列各項任務:戰略性的嚇阻、掌握制海權、在危機地區作持續性之強勢反應、自海上投射兵力,並在大規模戰爭發生時支援必要的海上運輸。而陸戰隊若想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再次證明其功效,且如有必要,亦須重新自創新局。因此,陸戰隊為因應時代需要,積極自我調適,為了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挑戰,事先擬妥戰術準則並完成戰備整備。事實上,此白皮書發表時,批評者很快地就將其冠上政治刊物頭銜,且稱其目的僅在打擊國防部內部之對手而已,所以應說是「曲解」而非面對事實,因此陸戰隊之野戰準則並未因「從海上出發」一文而有所改變,反倒是海軍在這本白皮書內,進一步闡述海軍作戰戰略,並且展現了陸戰隊的特殊戰力。由於世局的轉變,美國海軍陸戰隊已不大可能僅執行傳統兩棲作戰任務,在未來,美國最可能面對的是國家安全、利益及生活方式的威脅,然而這些威脅都將與濱海地區結合,因為這些地區的特性即為大城市所在地、人口密集區及進出口貿易的樞紐。因此世界上有80%的國家首都位於此類地區,及7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這些地區,也因為如此,濱海地區也正是衝突最可能發生的地方。

為了維護美國海外利益,迅速解決海外爭端,美國需要一支可靠、前進部署及戰力投射的部隊。運用「從海上出發」中的概念,以海洋做為戰術機動空間,將海洋及濱海地區轉變為潛在敵人的薄弱側翼,自由進出世界上任何濱海地區,執行特定任務及人道救援等。陸戰隊的海上戰力投射作戰概念:「從海上發起的作戰行動」為海軍白皮書概念的完成確立了目標,美軍二十一世紀兩棲作戰發展也應運而生(註二)。



對共軍兩棲作戰「超地平線

突擊登陸」作戰模式綜合研析



一、概說

共軍在其海軍建立了直升機運輸艦及氣墊船後,於「高科技戰爭聯合作戰指揮管制」一書中,提出「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作戰模式。所謂「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作戰模式,就是在通過抓住或造成敵薄弱環節,破壞其作戰反應週期,以期癱瘓敵人的機動戰思想指導下,以優勢的登陸兵,避開敵岸主要火力的有效射程,從敵視距範圍之外,運用各種快速上(著)陸輸送工具,首先由空中和水面輸送大量登陸兵至敵海岸防禦陣地側後方,向敵發起突然襲擊,同時迅速向敵岸機動後續作戰力量,及時擴張戰果,奪取登陸海灘和登陸場,迅速達成登陸作戰之目的(註三)。共軍特別強調這個「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作戰模式,是要依賴其技術裝備,快速輸送登陸兵上岸。這一思想很顯然要以高技術物質條件作為保障,離開了現代登陸工具,就無法實施。

二、能力(註四)

就突擊梯隊編組而言

陸戰師:突擊梯隊編組2/3兵力,約兩個團,飛機190架。

陸戰團:兵力6,000人,突擊梯隊使用2/3兵力,飛機120~130架。

陸戰營:兵力1,800人,突擊梯隊使用2/3兵力,飛機16~24架。

各階層的突擊部隊採聯合兵種編組,一部搭載直升機或偏轉旋翼機,另一部攜帶重裝備(包括坦克、自走砲和大口徑牽引火砲、火箭等)搭載氣墊登陸艇和兩棲突擊車上陸。

就海上編組隊形而言(如附圖一)

兩棲艦群距岸80浬列陣。

坦克登陸艦、兩棲貨船距岸60浬。

兩棲攻擊艦(裝載突擊直升機、偏轉旋翼機)距岸50浬。

船塢運輸艦(裝載氣墊船、登陸艇)距岸40浬。

船塢登陸艦(裝載氣墊登陸艇、兩棲突擊車)距岸25浬列陣。

火力支援艦距岸10~20浬列陣。

就先期作戰部隊而言

作戰目的在奪取目標海域制空、制海、制電磁權。

航空兵奪取制空權外,對敵防禦全地區、全縱深目標分階段集中突擊。

遠程導彈對敵偵測、通信、機場、指揮中樞等戰略目標攻擊。

就先遣作戰部隊而言

作戰目的在擴大先期作戰成果,進一步奪取和確保制空、制海權。

實施掃雷破障,確保主力航渡與突擊上陸安全。

可先奪取登陸海灘前之島礁,以作為前進支援基地。

就直接支援火力準備而言

目標重點是登陸場或登陸海灘敵砲兵、岸導、防空體系、機場、雷達、預備隊、裝甲部隊、指揮所等。

以航空兵、導彈、艦砲、火箭等火力於登陸前2~3小時實施岸轟,迄登陸部隊至安全界時止,以後即轉為火力支援。

就突擊上陸程序而言

機降突擊部隊編組為計畫波和待命波,距岸50浬陣位登機。

機降部隊在攻擊機及各武裝直升機掩護下,向登陸灘岸縱深目標發起突擊,搶佔要道和制高點,為水面登陸創造有利條件。

突擊兵在登陸前數小時向敵海岸線縱深目標實施傘降登陸。

水面突擊部隊搭載氣墊登陸艇,由距岸25浬處發起突擊,如敵火力較強時,距岸4,000公尺以上水域卸載換乘,登陸兵換乘水陸坦克或兩棲突擊車,向灘岸發起衝擊,如敵火力薄弱,直接向岸衝擊,卸載立即形成機械化部隊。

三、特性(註五)

突然性:突然性是關係登陸作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特別強調,在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由於反登陸一方的防禦作戰能力和早期預警能力大大提高,使得登陸一方背水攻堅將面臨更多的困難,登陸須付出的代價愈來愈大,達成戰略突然性幾乎不可能,只能力求達成戰役戰術上的突然性;現代新型登陸工具,如直升機、氣墊登陸艇、兩棲攻擊艦等在登陸作戰中的運用,為達成突然性提供了物質基礎;登陸一方握有選擇登陸時機和地點的自由,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因此,努力達成登陸作戰的突然性,既是登陸作戰客觀實際的需要,也是戰役指導的必然選擇。

快速性:主要是指高技術條件下登陸戰役作戰指導應著眼提高登陸速度。登陸速度是指單位時間內投送到敵岸的兵力數量,它包含了登陸兵力的集結裝載速度、輸送速度和上陸速度。登陸速度的高低,反映了登陸兵力的戰鬥能力。登陸速度快,一方面能很快在敵岸凝聚能量並充分釋放去突破和摧毀敵海岸防禦,使岸防之敵難以承受打擊;另一方面,能有效地減少岸防者對登陸者在集結裝載、輸送和上陸時的殺傷。快速的要求和標準是登陸者從海上加強橋頭堡的兵力上陸速度,要超過海岸防禦者從陸路增援的速度。

立體:主要是指高技術條件改變了登陸兵力向預定敵岸輸送的方式。由於直升機技術、空降技術和氣墊技術應用於登陸輸送,使得登陸兵力的輸送除由海上艦船輸送外,還可以從空中輸送。一方面,登陸兵可越過岸防之敵精心設置的灘頭障礙向縱深攻擊,阻敵增援;另一方面可提高上陸速度,增強突擊力。登陸工具向立體化方向發展,登陸戰役只著眼於立體攻擊,這是高技術條件下的登陸作戰又一必然選擇。

縱深:強調在敵海岸防禦的全縱深同時展開作戰行動。一方面,加強火力準備以摧毀岸防之敵的反突擊能力,封鎖和孤立登陸場作為優先目標;另一方面,實施遠程機(傘)降,打擊抗登陸防禦的全縱深。其目的在於遮斷敵方補給品前送,後續部隊和預備隊前出,並破壞敵指揮通信系統,使敵預備隊不能在其選定的時間和地點投入使用,從而確保登陸兵力的上陸速度和登陸兵迅速佔領登陸場。

四、特點

突擊梯隊採用直升機、氣墊登陸艇,由視距外以50~100節的速度向海岸接近,迫敵形成混亂與兵力失調。

支援先期作戰、先遣作戰、直接支援火力準備、多重火力運用原則,在癱瘓敵指、通、偵、防等系統,迫敵無力作反應。

垂直突擊登陸奪取登陸場周邊縱深目標,破壞岸防體系,氣墊登陸艇海上快速突擊,高速衝擊上陸,形成機械化部隊,奪佔登陸場。

突擊部隊垂直和水面登陸行動在60~90分鐘內完成。

五、對我之影響

共軍快速兩棲運輸工具發展與運用,增加登陸作戰之奇襲與突然性,將使我不易判明敵登陸地區而陷於被動。

共軍在「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軍官必讀手冊」中,對未來登陸作戰提出「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之兩棲作戰理念,對兩棲作戰戰術而言,有一個重要的變革,即為艦至目標作戰,它的優點在於取代了已往混亂緩慢且複雜的「艦岸運動」,此種戰術概念必須依靠快速的登陸載具及海上基地後勤予以支援,其優點是將可大幅降低登陸階段之後勤、指管與戰鬥兵力遭受攻擊的機率(如附圖二)。

未來中共遂行兩棲登陸作戰將以現代化氣墊船、沖翼艇、地效飛翼船、兩棲坦克、水陸裝甲車及直升機等先進裝備,提高自身的存活率,並在無須鞏固大型灘頭的情況下,在視距外運用垂直攻擊與水面攻擊方式,於選擇之登陸點穿透敵人海岸線,快速推進至內陸目標,此種作法可使指揮官得以將注意力集中於敵之弱點,以維持攻擊衝力與節奏,俾避免各級指揮官分心於灘頭之建立與維持。



對共軍未來突擊登陸戰研析



「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作戰,是對敵實施立體、多方向、多地域而奪重點的登陸突擊;是打亂敵部署,破壞敵防禦體系平衡,達成全縱深突破的有效手段。為此,應編組數個海上登陸突擊群和垂直登陸攻擊群、海上佯動攻擊群。各突擊群應充分利用先期綜合火力打擊、直接支援火力準備的效果,實施多地段、多點、多方向、多路而有重點的突擊,使敵難於判明我登陸的主要方向。同時,以主要方向重點,適時在敵縱深實施機降,以小群多點的方式,在敵縱深廣泛實施軟、硬破襲作戰,陷敵於顧此失彼的被動地位。突擊上陸過程中,戰役指揮員必須加強對各群隊作戰行動的協調,確保火力打擊、佯動攻擊、垂直登陸、特種作戰行動與海上登陸突擊行動相呼應,打亂敵抗登陸防禦部署,癱瘓其防禦體系。

登陸部隊將主要以登陸艦艇、氣墊船、運輸機為輸送工具,同時輔以攻擊型快速空降部隊實施空降。有效提高上陸速度,登陸部隊將選擇可直接卸載上陸的港口、碼頭,作為突破階段重點奪取的目標,以空(機)降、特種作戰等形式,採取奇襲手段予以奪取,或指揮登陸上岸部隊在正面牽制部隊、垂直登陸攻擊群、特種作戰群的配合下,從敵翼側突破,快速予以奪佔。奪佔後,能迅速運用,成為登陸部隊直接卸載上陸的基地。突擊上陸時,應利用敵難以判明主攻方向和無法集中兵力重點抗擊的有利時機,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採取超越攻擊、快速直插、割裂包圍等戰術手段,對敵淺近縱深的一個或數個要害目標實施重點突擊,快速、有效控制主要方向登陸地域;此外,還應適時指揮垂直登陸攻擊群、特種作戰群,採取垂直著陸攻擊、穿插滲透、秘密破襲等手段,奪控、搗毀、破壞敵縱深指揮所、通信樞紐、導彈陣地、機場等重要目標,佔領有利地形,有效牽制、分散敵作戰力量。同時,應充分利用海上登陸突擊群與前沿之敵膠著近戰之機,組織縱深快速突擊群強行上陸,從敵防禦間隙,翼側薄弱部位強行攻擊敵指揮所、後勤設施、砲陣地等要害部位;適時組織陸砲上岸展開,及時組織以航空兵、遠程火砲、導彈等火力對敵實施火力遮斷,阻止縱深之敵機動和實施逆襲(反擊),掩護我各群隊的作戰行動,掌握戰場主動權,確保迅速形成戰場有利態勢。



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發現

在我防衛作戰中,由於本島地形適於空降作戰之遂行,一旦中共武力犯臺,必定配合其兩棲作戰對我行多點同時空(機)降突擊,以牽制、分散我作戰兵力。因此,共軍特提出突然快速上陸,立體縱深攻擊思想的「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作戰模式作為未來二○一○年建軍的首要目標。

從上陸方式上看,登陸作戰的關鍵階段是突擊上陸,上陸方式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整個登陸模式的變革,現代登陸工具的發展,特別是直升機和氣墊登陸艇的出現和應用,使傳統的登陸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首先是出現了垂直登陸這種以前沒有的新的上陸方式,而且現在已成為突擊上陸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對登陸作戰所造成最顯著的影響是使世界上適於登陸的海岸地帶由原來的17%提高到70%。

共軍迄二○一○年止所發展之兩棲登陸艦、船塢登陸艦、氣墊船、沖翼艇僅能提供一個陸戰師實施「超地平線突擊登陸」兩棲作戰,其大規模登陸作戰仍須仰賴傳統的正規及非正規登陸作戰。

氣墊登陸艇由25浬陣位發動突擊,直升機由50浬陣位發起突擊,兩者同時到達灘岸,展開同步登陸突擊。

二、檢討與建議

國軍幹部應持續掌握中共軍備發展與作戰趨勢,循合理思維理則,找出共軍作戰規律、戰術戰法、特點與弱點所在,以及對我之影響等因素,以現實環境為基礎,結合國內外局勢,務實理性地探討現行反登陸作戰指導亟待精進之處,現提出以下問題以供參考:

針對共軍「超地平線兩棲登陸作戰」之反制作為

消極反制作為方面:應在敵突擊之重點地區海灘廣植防風林與構建障礙,並加強空偵、海岸平面雷達及觀測所之立體偵監與情傳作業,俾能及早發現氣墊船、沖翼艇,以獲殲敵契機。

積極反制作為方面:應增購肩射防空飛彈,配賦於戰術或戰鬥單位,增強野戰防空能力,有效反制來襲敵機;機場、港口附近守備部隊,亦應先期完成自衛之戰鬥計畫,拘束或自力殲滅敵軍;打擊部隊之反擊待機位置,應選定於該地區附近,俾能及時應變殲敵。

針對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各項戰法,籌建反制作戰能力

籌建長射程制海飛彈:目前固定陣地雄風飛彈編配海軍,部署於重要軍港附近,戰場生存條件受限。未來發展陸基機動型射程100~250公里地對海飛彈或巡弋飛彈,應配布各作戰區,除協力制海作戰外,亦能有效反制中共登陸作戰艦船航渡。

建立反登陸作戰打擊能力:陸軍反登陸作戰應具有50~100浬偵蒐打擊能力,故須籌建射程50浬機動型飛彈或長程火箭,始可有效反制中共高速度、長距離登陸載具。

提升現有陸航兵力素質與數量,使足以建構強大之機動化打擊兵力:陸航部隊具有機動性高、火力大、戰力強的特性,為陸軍將來反制共軍「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之最佳攻擊部隊,因此,未來陸航須籌建南部空騎旅(編實)、空騎旅另建構攻擊營,並增購反艦飛彈,方可確保反登陸作戰之成功。

反制氣墊船(沖翼艇)方面

重要溪流出海口設置船陣或沉船,可通行氣墊船之橋樑則用鋼索封閉橋墩間航道,均可阻敵氣墊船溯航而上。

在氣墊船可能登陸地區堆築兩公尺以上石堤,在近海沿岸設置遙控或火力引爆火海。

港口附近可用貨櫃成排置於海岸外,形成近岸之內海地帶,防止氣墊船靠岸。

結合海堤工程,以大型之菱形消波塊(高約5公尺),置於近海使形成內海地帶。

對敵氣墊船(沖翼艇)應建立早期預警系統,對敵氣墊船(沖翼艇)可能登陸之河口預先規劃阻絕地帶,編組火網實施摧毀,並依縱深陣地編組及運用全民總體力量圍殲;尤以陸航部隊、機械化或摩托化部隊掃蕩,最為有利。



註釋



註一:美兩棲作戰高級班教材(FROMTHESEA)。

註二:美軍陸戰隊網站:



註三:《登陸──浴血海天的輝煌》(中共國防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頁二三一~二三三。

註四:潘家宇,《高科技戰爭聯合作戰指揮管制》,民國八十九年四月三十日。

註五:同註四。一、共軍在其「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軍官必讀手冊」中,對未來登陸作戰提出「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之兩棲作戰理念。

二、超地平線之兩棲作戰理念緣起為美國海軍部一九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對外發表的一篇報告,標題為「從海上出發」,文中明確定義了海軍陸戰隊聯合作戰之全貌。

三、所謂「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作戰模式,就是在通過抓住或造成敵薄弱環節,破壞其作戰反應週期,以期癱瘓敵人的機動戰思想指導下,以優勢的登陸兵力,避開敵岸主要火力的有效射程,從敵視距範圍之外,運用各種快速上(著)陸輸送工具,首先由空中和水面輸送大量登陸兵至敵海岸防禦陣地側後方,向敵發起突然襲擊,同時迅速向敵岸機動後續作戰力量,及時擴張戰果,奪取登陸海灘和登陸場,迅速達成登陸作戰之目的。

四、國軍幹部應持續掌握中共軍備發展與作戰趨勢,循合理思維理則,找出共軍作戰規律、戰術戰法、特點與弱點所在,以及對我之影響等因素,研擬具體剋制與因應之道,俾利國軍建軍備戰與教育訓練參考。

前言



共軍對未來登陸作戰提出「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之兩棲作戰理念;目前共軍對登陸作戰,除了改進登陸工具以外,便是積極研究登陸作戰指導思想各原則,建立與技術裝備相適應的作戰理論。

「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作戰模式,必須依賴其技術裝備,快速輸送登陸兵上岸。這一思想很顯然要以高技術條件作為保證,離開了現代登陸工具,就無法實施此作戰模式。因此,中共編列龐大預算,在未來二○一○年的兩棲輸具方面朝立體、快速機動方向發展,研判勢必研發坦克登陸艦、兩棲攻擊艦(裝載突擊直升機、偏轉旋翼機)、船塢運輸艦(裝載氣墊船、登陸艇)、船塢登陸艦(裝載氣墊登陸艇、兩棲突擊舟車);兩棲登陸艇則以機動性較高之氣墊船、沖翼艇為主,並發展多功能之大型灘勤裝備,如機動浮箱碼頭等,對未來我軍執行反登陸作戰將益增困難。

共軍對未來登陸作戰提出「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之兩棲作戰理念;此具「針對性」之舉,實不容忽視,且未來對我威脅亦將與日俱增。我陸軍部隊為地面主要決戰兵力,時值兵力整建規劃之際,為因應共軍未來作戰型態轉變及我陸軍部隊新一代兵力建軍之同時,重新研析、創新與確立反登陸作戰新思維,漸趨迫切。

因此,共軍對未來登陸作戰提出「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之兩棲作戰理念,對國軍防衛作戰之影響如何,國軍將如何因應,並針對此問題,對敵戰術、戰法的特點、弱點,研擬具體剋制與因應之道,俾利國軍建軍備戰與教育訓練參考。



超地平線之兩棲作戰理念緣起



一九九一年蘇聯政權瓦解,後冷戰時期結束,使得美國國家安全政策亦隨之修訂,同時也造成了美國海軍及陸戰隊角色與地位之轉變。美國海軍部於一九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對外發表了一篇海軍國防政策白皮書,標題為「從海上出發」(FROMTHESEA)(註一),文中明確定義了海軍陸戰隊聯合作戰之全貌。其戰略構想已由全球性的威脅考量,轉變成為面對區域性的挑戰與突發狀況。美國海軍武力以強大之戰力,謹慎的執行下列各項任務:戰略性的嚇阻、掌握制海權、在危機地區作持續性之強勢反應、自海上投射兵力,並在大規模戰爭發生時支援必要的海上運輸。而陸戰隊若想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再次證明其功效,且如有必要,亦須重新自創新局。因此,陸戰隊為因應時代需要,積極自我調適,為了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挑戰,事先擬妥戰術準則並完成戰備整備。事實上,此白皮書發表時,批評者很快地就將其冠上政治刊物頭銜,且稱其目的僅在打擊國防部內部之對手而已,所以應說是「曲解」而非面對事實,因此陸戰隊之野戰準則並未因「從海上出發」一文而有所改變,反倒是海軍在這本白皮書內,進一步闡述海軍作戰戰略,並且展現了陸戰隊的特殊戰力。由於世局的轉變,美國海軍陸戰隊已不大可能僅執行傳統兩棲作戰任務,在未來,美國最可能面對的是國家安全、利益及生活方式的威脅,然而這些威脅都將與濱海地區結合,因為這些地區的特性即為大城市所在地、人口密集區及進出口貿易的樞紐。因此世界上有80%的國家首都位於此類地區,及7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這些地區,也因為如此,濱海地區也正是衝突最可能發生的地方。

為了維護美國海外利益,迅速解決海外爭端,美國需要一支可靠、前進部署及戰力投射的部隊。運用「從海上出發」中的概念,以海洋做為戰術機動空間,將海洋及濱海地區轉變為潛在敵人的薄弱側翼,自由進出世界上任何濱海地區,執行特定任務及人道救援等。陸戰隊的海上戰力投射作戰概念:「從海上發起的作戰行動」為海軍白皮書概念的完成確立了目標,美軍二十一世紀兩棲作戰發展也應運而生(註二)。



對共軍兩棲作戰「超地平線

突擊登陸」作戰模式綜合研析



一、概說

共軍在其海軍建立了直升機運輸艦及氣墊船後,於「高科技戰爭聯合作戰指揮管制」一書中,提出「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作戰模式。所謂「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作戰模式,就是在通過抓住或造成敵薄弱環節,破壞其作戰反應週期,以期癱瘓敵人的機動戰思想指導下,以優勢的登陸兵,避開敵岸主要火力的有效射程,從敵視距範圍之外,運用各種快速上(著)陸輸送工具,首先由空中和水面輸送大量登陸兵至敵海岸防禦陣地側後方,向敵發起突然襲擊,同時迅速向敵岸機動後續作戰力量,及時擴張戰果,奪取登陸海灘和登陸場,迅速達成登陸作戰之目的(註三)。共軍特別強調這個「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作戰模式,是要依賴其技術裝備,快速輸送登陸兵上岸。這一思想很顯然要以高技術物質條件作為保障,離開了現代登陸工具,就無法實施。

二、能力(註四)

就突擊梯隊編組而言

陸戰師:突擊梯隊編組2/3兵力,約兩個團,飛機190架。

陸戰團:兵力6,000人,突擊梯隊使用2/3兵力,飛機120~130架。

陸戰營:兵力1,800人,突擊梯隊使用2/3兵力,飛機16~24架。

各階層的突擊部隊採聯合兵種編組,一部搭載直升機或偏轉旋翼機,另一部攜帶重裝備(包括坦克、自走砲和大口徑牽引火砲、火箭等)搭載氣墊登陸艇和兩棲突擊車上陸。

就海上編組隊形而言(如附圖一)

兩棲艦群距岸80浬列陣。

坦克登陸艦、兩棲貨船距岸60浬。

兩棲攻擊艦(裝載突擊直升機、偏轉旋翼機)距岸50浬。

船塢運輸艦(裝載氣墊船、登陸艇)距岸40浬。

船塢登陸艦(裝載氣墊登陸艇、兩棲突擊車)距岸25浬列陣。

火力支援艦距岸10~20浬列陣。

就先期作戰部隊而言

作戰目的在奪取目標海域制空、制海、制電磁權。

航空兵奪取制空權外,對敵防禦全地區、全縱深目標分階段集中突擊。

遠程導彈對敵偵測、通信、機場、指揮中樞等戰略目標攻擊。

就先遣作戰部隊而言

作戰目的在擴大先期作戰成果,進一步奪取和確保制空、制海權。

實施掃雷破障,確保主力航渡與突擊上陸安全。

可先奪取登陸海灘前之島礁,以作為前進支援基地。

就直接支援火力準備而言

目標重點是登陸場或登陸海灘敵砲兵、岸導、防空體系、機場、雷達、預備隊、裝甲部隊、指揮所等。

以航空兵、導彈、艦砲、火箭等火力於登陸前2~3小時實施岸轟,迄登陸部隊至安全界時止,以後即轉為火力支援。

就突擊上陸程序而言

機降突擊部隊編組為計畫波和待命波,距岸50浬陣位登機。

機降部隊在攻擊機及各武裝直升機掩護下,向登陸灘岸縱深目標發起突擊,搶佔要道和制高點,為水面登陸創造有利條件。

突擊兵在登陸前數小時向敵海岸線縱深目標實施傘降登陸。

水面突擊部隊搭載氣墊登陸艇,由距岸25浬處發起突擊,如敵火力較強時,距岸4,000公尺以上水域卸載換乘,登陸兵換乘水陸坦克或兩棲突擊車,向灘岸發起衝擊,如敵火力薄弱,直接向岸衝擊,卸載立即形成機械化部隊。

三、特性(註五)

突然性:突然性是關係登陸作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特別強調,在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由於反登陸一方的防禦作戰能力和早期預警能力大大提高,使得登陸一方背水攻堅將面臨更多的困難,登陸須付出的代價愈來愈大,達成戰略突然性幾乎不可能,只能力求達成戰役戰術上的突然性;現代新型登陸工具,如直升機、氣墊登陸艇、兩棲攻擊艦等在登陸作戰中的運用,為達成突然性提供了物質基礎;登陸一方握有選擇登陸時機和地點的自由,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因此,努力達成登陸作戰的突然性,既是登陸作戰客觀實際的需要,也是戰役指導的必然選擇。

快速性:主要是指高技術條件下登陸戰役作戰指導應著眼提高登陸速度。登陸速度是指單位時間內投送到敵岸的兵力數量,它包含了登陸兵力的集結裝載速度、輸送速度和上陸速度。登陸速度的高低,反映了登陸兵力的戰鬥能力。登陸速度快,一方面能很快在敵岸凝聚能量並充分釋放去突破和摧毀敵海岸防禦,使岸防之敵難以承受打擊;另一方面,能有效地減少岸防者對登陸者在集結裝載、輸送和上陸時的殺傷。快速的要求和標準是登陸者從海上加強橋頭堡的兵力上陸速度,要超過海岸防禦者從陸路增援的速度。

立體:主要是指高技術條件改變了登陸兵力向預定敵岸輸送的方式。由於直升機技術、空降技術和氣墊技術應用於登陸輸送,使得登陸兵力的輸送除由海上艦船輸送外,還可以從空中輸送。一方面,登陸兵可越過岸防之敵精心設置的灘頭障礙向縱深攻擊,阻敵增援;另一方面可提高上陸速度,增強突擊力。登陸工具向立體化方向發展,登陸戰役只著眼於立體攻擊,這是高技術條件下的登陸作戰又一必然選擇。

縱深:強調在敵海岸防禦的全縱深同時展開作戰行動。一方面,加強火力準備以摧毀岸防之敵的反突擊能力,封鎖和孤立登陸場作為優先目標;另一方面,實施遠程機(傘)降,打擊抗登陸防禦的全縱深。其目的在於遮斷敵方補給品前送,後續部隊和預備隊前出,並破壞敵指揮通信系統,使敵預備隊不能在其選定的時間和地點投入使用,從而確保登陸兵力的上陸速度和登陸兵迅速佔領登陸場。

四、特點

突擊梯隊採用直升機、氣墊登陸艇,由視距外以50~100節的速度向海岸接近,迫敵形成混亂與兵力失調。

支援先期作戰、先遣作戰、直接支援火力準備、多重火力運用原則,在癱瘓敵指、通、偵、防等系統,迫敵無力作反應。

垂直突擊登陸奪取登陸場周邊縱深目標,破壞岸防體系,氣墊登陸艇海上快速突擊,高速衝擊上陸,形成機械化部隊,奪佔登陸場。

突擊部隊垂直和水面登陸行動在60~90分鐘內完成。

五、對我之影響

共軍快速兩棲運輸工具發展與運用,增加登陸作戰之奇襲與突然性,將使我不易判明敵登陸地區而陷於被動。

共軍在「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軍官必讀手冊」中,對未來登陸作戰提出「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之兩棲作戰理念,對兩棲作戰戰術而言,有一個重要的變革,即為艦至目標作戰,它的優點在於取代了已往混亂緩慢且複雜的「艦岸運動」,此種戰術概念必須依靠快速的登陸載具及海上基地後勤予以支援,其優點是將可大幅降低登陸階段之後勤、指管與戰鬥兵力遭受攻擊的機率(如附圖二)。

未來中共遂行兩棲登陸作戰將以現代化氣墊船、沖翼艇、地效飛翼船、兩棲坦克、水陸裝甲車及直升機等先進裝備,提高自身的存活率,並在無須鞏固大型灘頭的情況下,在視距外運用垂直攻擊與水面攻擊方式,於選擇之登陸點穿透敵人海岸線,快速推進至內陸目標,此種作法可使指揮官得以將注意力集中於敵之弱點,以維持攻擊衝力與節奏,俾避免各級指揮官分心於灘頭之建立與維持。



對共軍未來突擊登陸戰研析



「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作戰,是對敵實施立體、多方向、多地域而奪重點的登陸突擊;是打亂敵部署,破壞敵防禦體系平衡,達成全縱深突破的有效手段。為此,應編組數個海上登陸突擊群和垂直登陸攻擊群、海上佯動攻擊群。各突擊群應充分利用先期綜合火力打擊、直接支援火力準備的效果,實施多地段、多點、多方向、多路而有重點的突擊,使敵難於判明我登陸的主要方向。同時,以主要方向重點,適時在敵縱深實施機降,以小群多點的方式,在敵縱深廣泛實施軟、硬破襲作戰,陷敵於顧此失彼的被動地位。突擊上陸過程中,戰役指揮員必須加強對各群隊作戰行動的協調,確保火力打擊、佯動攻擊、垂直登陸、特種作戰行動與海上登陸突擊行動相呼應,打亂敵抗登陸防禦部署,癱瘓其防禦體系。

登陸部隊將主要以登陸艦艇、氣墊船、運輸機為輸送工具,同時輔以攻擊型快速空降部隊實施空降。有效提高上陸速度,登陸部隊將選擇可直接卸載上陸的港口、碼頭,作為突破階段重點奪取的目標,以空(機)降、特種作戰等形式,採取奇襲手段予以奪取,或指揮登陸上岸部隊在正面牽制部隊、垂直登陸攻擊群、特種作戰群的配合下,從敵翼側突破,快速予以奪佔。奪佔後,能迅速運用,成為登陸部隊直接卸載上陸的基地。突擊上陸時,應利用敵難以判明主攻方向和無法集中兵力重點抗擊的有利時機,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採取超越攻擊、快速直插、割裂包圍等戰術手段,對敵淺近縱深的一個或數個要害目標實施重點突擊,快速、有效控制主要方向登陸地域;此外,還應適時指揮垂直登陸攻擊群、特種作戰群,採取垂直著陸攻擊、穿插滲透、秘密破襲等手段,奪控、搗毀、破壞敵縱深指揮所、通信樞紐、導彈陣地、機場等重要目標,佔領有利地形,有效牽制、分散敵作戰力量。同時,應充分利用海上登陸突擊群與前沿之敵膠著近戰之機,組織縱深快速突擊群強行上陸,從敵防禦間隙,翼側薄弱部位強行攻擊敵指揮所、後勤設施、砲陣地等要害部位;適時組織陸砲上岸展開,及時組織以航空兵、遠程火砲、導彈等火力對敵實施火力遮斷,阻止縱深之敵機動和實施逆襲(反擊),掩護我各群隊的作戰行動,掌握戰場主動權,確保迅速形成戰場有利態勢。



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發現

在我防衛作戰中,由於本島地形適於空降作戰之遂行,一旦中共武力犯臺,必定配合其兩棲作戰對我行多點同時空(機)降突擊,以牽制、分散我作戰兵力。因此,共軍特提出突然快速上陸,立體縱深攻擊思想的「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作戰模式作為未來二○一○年建軍的首要目標。

從上陸方式上看,登陸作戰的關鍵階段是突擊上陸,上陸方式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整個登陸模式的變革,現代登陸工具的發展,特別是直升機和氣墊登陸艇的出現和應用,使傳統的登陸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首先是出現了垂直登陸這種以前沒有的新的上陸方式,而且現在已成為突擊上陸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對登陸作戰所造成最顯著的影響是使世界上適於登陸的海岸地帶由原來的17%提高到70%。

共軍迄二○一○年止所發展之兩棲登陸艦、船塢登陸艦、氣墊船、沖翼艇僅能提供一個陸戰師實施「超地平線突擊登陸」兩棲作戰,其大規模登陸作戰仍須仰賴傳統的正規及非正規登陸作戰。

氣墊登陸艇由25浬陣位發動突擊,直升機由50浬陣位發起突擊,兩者同時到達灘岸,展開同步登陸突擊。

二、檢討與建議

國軍幹部應持續掌握中共軍備發展與作戰趨勢,循合理思維理則,找出共軍作戰規律、戰術戰法、特點與弱點所在,以及對我之影響等因素,以現實環境為基礎,結合國內外局勢,務實理性地探討現行反登陸作戰指導亟待精進之處,現提出以下問題以供參考:

針對共軍「超地平線兩棲登陸作戰」之反制作為

消極反制作為方面:應在敵突擊之重點地區海灘廣植防風林與構建障礙,並加強空偵、海岸平面雷達及觀測所之立體偵監與情傳作業,俾能及早發現氣墊船、沖翼艇,以獲殲敵契機。

積極反制作為方面:應增購肩射防空飛彈,配賦於戰術或戰鬥單位,增強野戰防空能力,有效反制來襲敵機;機場、港口附近守備部隊,亦應先期完成自衛之戰鬥計畫,拘束或自力殲滅敵軍;打擊部隊之反擊待機位置,應選定於該地區附近,俾能及時應變殲敵。

針對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各項戰法,籌建反制作戰能力

籌建長射程制海飛彈:目前固定陣地雄風飛彈編配海軍,部署於重要軍港附近,戰場生存條件受限。未來發展陸基機動型射程100~250公里地對海飛彈或巡弋飛彈,應配布各作戰區,除協力制海作戰外,亦能有效反制中共登陸作戰艦船航渡。

建立反登陸作戰打擊能力:陸軍反登陸作戰應具有50~100浬偵蒐打擊能力,故須籌建射程50浬機動型飛彈或長程火箭,始可有效反制中共高速度、長距離登陸載具。

提升現有陸航兵力素質與數量,使足以建構強大之機動化打擊兵力:陸航部隊具有機動性高、火力大、戰力強的特性,為陸軍將來反制共軍「超地平線突擊登陸」之最佳攻擊部隊,因此,未來陸航須籌建南部空騎旅(編實)、空騎旅另建構攻擊營,並增購反艦飛彈,方可確保反登陸作戰之成功。

反制氣墊船(沖翼艇)方面

重要溪流出海口設置船陣或沉船,可通行氣墊船之橋樑則用鋼索封閉橋墩間航道,均可阻敵氣墊船溯航而上。

在氣墊船可能登陸地區堆築兩公尺以上石堤,在近海沿岸設置遙控或火力引爆火海。

港口附近可用貨櫃成排置於海岸外,形成近岸之內海地帶,防止氣墊船靠岸。

結合海堤工程,以大型之菱形消波塊(高約5公尺),置於近海使形成內海地帶。

對敵氣墊船(沖翼艇)應建立早期預警系統,對敵氣墊船(沖翼艇)可能登陸之河口預先規劃阻絕地帶,編組火網實施摧毀,並依縱深陣地編組及運用全民總體力量圍殲;尤以陸航部隊、機械化或摩托化部隊掃蕩,最為有利。



註釋



註一:美兩棲作戰高級班教材(FROMTHESEA)。

註二:美軍陸戰隊網站:



註三:《登陸──浴血海天的輝煌》(中共國防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頁二三一~二三三。

註四:潘家宇,《高科技戰爭聯合作戰指揮管制》,民國八十九年四月三十日。

註五:同註四。
立体登陆
这是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