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一本大家都应该读一下的书,写的真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39:43
这个网址

http://www.chinalabs.com/search/ ... 5%B1%D2%D5%BD%D5%F9

难得一见的好书,大家下下来看一下,也许大家会对我们所面临的战争有着更深的理解,也对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个网址

http://www.chinalabs.com/search/ ... 5%B1%D2%D5%BD%D5%F9

难得一见的好书,大家下下来看一下,也许大家会对我们所面临的战争有着更深的理解,也对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么政治就是金钱的延续。
宋鸿兵写的那部?
我正在找砖头呢……
哪里有实体卖
不喜欢这样看
一、关于金本位制的问题


宋鸿兵无疑是大力鼓吹“金本位”的货币发行制度的,并将之称为“诚实货币”,那么,不是金本位的,例如“法定货币”,至少就是不那么“诚实”了(按逻辑,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人民币),这是他全书的一个基调。宋的这些主张究竟对不对?这需要具备一点金融和经济学的知识。

所谓金本位,是指以黄金(某种规定的成色下)储备为货币发行的依据,并且持币人可以用固定的兑换率随时换取等值黄金。注意,在金本位制下,只有黄金的价格是固定的(即兑换率),而非其他商品的价格也是固定的,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也就反映了它们相对于黄金的比价变化。不过,对于同样实行金本位的多个国家来说,由于其本币的单位含金量是固定的,因此相互间的汇率当然也就固定了。因此,金本位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及方便进行国际交易和结算。

在商业银行制度下,如实行金本位制,最少的黄金储备应等值于基础货币发行量;其他货币依然由商业银行的贷款创造出来。假设现在人民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是3万亿元,这些基础货币将成为银行的原始资本。按照目前10%的准备金率,理论上商业银行共可“创造”贷款3/0.1=30万亿元。由于贷款人会将这些贷款又存入银行,因此商业银行新增加的存款也是30万亿。银行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这些贷款和存款的利息差。由于存款和贷款,也即银行的债务和债权可以互相冲销,正常情况下,银行业整体上不存在“资不抵债”的问题。现在国际黄金价格大致为560美元/盎司,即约15.3万元人民币/千克,因此共需黄金储备约19600吨。

金本位制并非从来就有,而只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全盛时代主要在十九世纪。究其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大宗跨国贸易以几何级数增长,于是在各交易方之间,就存在一个相互结算和兑换的问题。A国的商品卖到B国,只能接受B国的货币;显然,要么B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成A国货币,要么A国的商家就必须在B国购买其他商品返销A国,后一种情况会使得商业活动成本和风险大增。其实,在工业革命前的跨国贸易中(例如丝绸之路等),跨国商人就一直乐于使用和接受黄金。当然,直接携带黄金会带来很多不便和危险。因此在工业革命时代,各国出现和盛行以黄金储备为基础的货币制度,是人类历史实践的自然结果,不是什么人拍脑袋做出来的,或是什么银行家的“阴谋”。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工业革命,使得对黄金的勘探、开采、冶炼水平极大提高,这样才有可能提供足够的黄金储备作为货币发行的支撑。

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甚至直线、指数式上升;而贵重金属的存量,则严重受限于自然资源和开采、冶炼水平。总有一天,金本位制是撑不下去的。这个时候再顽固坚持金本位制,只能使社会流通货币日益稀缺,交易活动难以进行,严重阻碍经济的运转。

这一点在经过几次工业革命后尤其明显。因为工业革命不仅使得原有产品数量大幅增加,也使得新产品大量涌现,同时,一些原来不可能进行的交易活动也变得可行了。例如,没有火车、轮船之前,许多人一生连本县的范围都未曾走出过,更遑论什么“80天环游世界”了;再譬如,没有IT技术之前,当然也不会有什么网络广告和网上购物。因此,随着经济发展,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量完全是一种指数式上升的趋势。

那么,对货币的需求量是否也随着指数式上升呢?这倒不一定,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情况下不是。因为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在制造大量的货币需求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货币流动的速度,因此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减缓对货币总量需求的增长。例如以前异地大额付款都必须直接携带或邮寄转帐支票,光是支票的送达过程就少不了三五天;后来可以用电汇了,划帐过程可以瞬间完成,即使加上办理时间,最多一两个小时(当然,结帐时间是少不了的,但那是银行的问题,不是客户的原因)。再比如,虽然网络产业增加了大量的货币交易需求,但大部份这些需求可以通过网络支付来实现,也是瞬间完成。因为货币最终的效果要体现在其交易上,较快的流通速度,就使较少的货币总量也可以得到放大。

但是,对货币总量需求的不断增大和可用黄金资源的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是确定无疑的。在这种情况下,如要一定坚持金本位制度,除非准备金率可以无限下降,直至趋向于0。如果准备金率趋向于0,等于说,我用“一条金链”那么多的资本就可以发行现在中国全部的3万亿基础货币,那和不实行金本位制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更严重、更关键的问题是,金本位制下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是不可能无限下降的。这是因为:

1.如果无限降低准备金率,也即无限提高黄金的价格,无限提高黄金与其他商品的比价或交换比例。但是实际上,黄金与其他商品的比价(或交换比例)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浮动的(而且,黄金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比例不断下降,尽管黄金财富本身的存量不断增加)。超出了这个范围,黄金与其他商品的比价就发生扭曲,黄金持有人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其他商品或财富。这是否“剥削”???是否“公平”???

2.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经济和金融风险,仅有与基础货币等值的黄金储备也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在发生银行挤提时,几乎所有人都会赶到银行去将货币兑换成黄金,银行对于兑换黄金的承诺没有时间限制;但银行的贷款则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的期限,不应该,也做不到马上收回。此时,银行的债权和债务就不能冲销,必然破产。再比如出现严重的货币投机炒作情况下,多少黄金也会淘空。

二、发行货币者应该是谁?


左左们和宋鸿兵之流不假思索地认为,当然应该是政府或者国会,因为他们才能有资格代表“全民利益”。所以,宋某才在文章中,不厌其烦地花了大段大段的文字“证明”美联储是个“私人公司”。可笑的是,宋某还真以为自己发行了天大的秘密,还真以为全美国、全世界的人都不如自己清醒和聪明,好不得意。

很遗憾,恰恰相反,在西方社会,由“私人公司”发行货币不仅不被认为有何不妥,而且是常例;由国有性质的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反而是少数。看到发钞银行是非政府机构就大呼小叫、手舞足蹈的人才是彻头彻尾的无知无畏。例如香港,现有的三家发钞银行,汇丰、渣打和中银,都不是香港政府或立法会直接拥有或控制的银行。其中原因,在我上次转贴的文章中已经有所说明:这就是单独定价和多方博弈的区别。西方社会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多方博弈当然比单独定价更符合自由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不管这个单独定价者自称掌握了多么“科学”的方法,能“准确”计算出需要发行多少货币云云;也不管他的身份是谁,哪怕它是一个代表“全民利益”的“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或议会,都不能垄断货币的发行权。

这里更要指出的是,多方博弈的货币发行方法不仅符合自由市场经济原理,也符合西方主流政治思想和价值观。西方政治思想为什么主张三权分立?正是因为,它对于政府、议会和法院,与及任何其他方面,都不能绝对信任,哪怕它们已经很“民主”了,所以才要“分权”、“制衡”。货币发行是一种很基础性的、关系全局的制度,而政府已经有行政权,议会已经有立法权,如果政府或议会的任一方再单独掌握了发钞权(甚至联合掌握也不行),在西方政治思想认为,它都是拥有了很可能危及公众利益或其他方面利益的过份大的权力,因而是不容许的。反面的例子?四十年代末的金圆券就是典型。滥发钞票掠夺财富补充军费,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动荡,使国民党政府在工商业阶层的支持者也丧失殆尽,这是它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不那么极端的情况下,如果政府或议会可以随意印钞票自己花,它就能通过增发货币来轻易偿还自身的债务和获取财富,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请注意:不仅直接向政府或议会借贷的公司是债权人,所有持币人都是债权人。

因此,政府通过向私人公司借贷发行货币,政府的借贷须经过议会的审核和约束,当然是最符合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多方博弈和分权制衡的方法。这样的货币发行方案才能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


三、发行货币应以何为依据?


金本位制下是以黄金储备为依据。金本位制衰落后,就必须寻找新的依据。其原理,就是将货币发行量和某项社会财富的数量对应,金本位对应的是黄金,其他制度对应的是其他财富。左左们和宋鸿兵之流由于思想和见识的太低,只知道“物质财富”(例如黄金、石油等)是财富,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非物质财富”,而且“非物质财富”将越来越成为世界财富的主要构成(尽管左左们好象很鄙视“物质”,很强调“精神”)。

什么是“非物质财富”?例如专利权、著作权、版权、商标等等都是。“品牌”也是一项非物质财富,而且比物质财富的价值可能大得多。所以,质量差不多的衣服,名牌的要三千元,普通牌子的只要三百元,因此品牌的价值就是2700元/件。同样,国债和税收是非物质财富,某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该国政府的信用也是非物质财富。一般地,物质财富的价值比较稳定,但它本身不易生成;非物质财富的价值不太稳定(例如某个品牌的口碑可以毁于一旦),但容易生成。明白了这些,再比较美国和他国的货币发行依据,会发现很有意思:

美国,货币发行量对应联邦政府的债务,而联邦政府的债务又以它的税收为抵押。这里,联邦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对应于美国的经济前景,偿还债务的意愿对应于联邦政府的信用,都是“非物质”的,“不可见”的,或不够稳定的。但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债务有其税收为抵押,而税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可预期的收入,因此对于联邦政府的直接债权人--美联储来说,它的利益就变得比较有保证;从而使联邦政府的间接债权人,即所有持有、使用美元的美国人和非美国人,他们的利益也变得比较有保证。

说到这里,左左们、宋鸿兵们开始嚷嚷了:以税收为抵押,就是让美国人民头上永远套下枷锁,永远有还不完的债务,永远给银行家打工......我倒是要问一下:那么你认为,政府借债是否也要抵押?如果你认为不需要,不好意思,那只是你自己的观点,不是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你向银行贷款买楼,实质上也是以自己的未来收入为抵押,也是给银行家打工。由于你的收入和信用远不如政府稳定,所以银行为了控制自己的风险,规定若干时间不能还贷就要收楼。政府借债也要抵押,正是体现了任何公共机构和个人权利平等的精神;政府借债不要抵押,这个政府就是搞特殊化的政府。既然要抵押,那么用税收作抵押就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是用钱抵押钱,没有歧义和争执;如果以国有资产为抵押,就会出现国有资产定价的问题,是否能作抵押的问题,与及“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何况西方国家以私人经济为主,没有那么多“国有资产”可抵押。

任何国家的货币发行,不是向私人机构借贷,就是向全体公众借贷。钞票通俗一点说就是借条,专业一点说就是持币人的权利(债权)凭证。借贷方当然有义务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如果政府是发钞人,那么它就必须保证货币可以按其面值购买到同价格的商品(即还贷),并保证持币人的权利不贬值。如果某个政府的货币发行(借贷)不需要任何抵押(例如税收),甚至不知道它究竟依据的是什么,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的价值就完全只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前景和政府信用,是100%非物质化的--比美元更加非物质化得多,因而也更不稳定得多,就是比美元更加“白条”的“白条”。当然,如果你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政府很有信心,那也随你。


四、所谓银行家制造经济危机、发动战争和操纵政局


这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左左们的陈词滥调,宋鸿兵不过是换了新颖一点的方式再唠叨一遍而已。

对于经济危机和动荡的成因,如果你对非物质财富的特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就好办得多。这就是非物质财富不稳定性的一种表现。这种不稳定性,也就是一些人所谓的“虚拟经济”--当然,“虚拟”之说是偏激了。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信用,信用就是非物质财富,因此市场经济的基础是非物质财富,即使在金本位制下依然如此;而信用的实现必须依赖能力和意愿两方面。

所谓银行家操纵借贷规模来制造经济繁荣和危机周期的说法完全是拍脑袋的无稽之谈和凭空想象。因为任何银行家的借贷都必须有抵押,不抵押,难道他们学雷锋不成?因此,借贷人的抵押物,就成为货币发行的依据(这里是发行“创造货币”,不是“基础货币”,这和政府抵押税收借贷发行基础货币道理相同)。

借贷人为什么有足够的资产可以抵押?因为在经济上升周期,这些资产的价值和获利能力也在上升,借贷人的还贷能力也有保证。于是,借贷人将资产抵押于银行获得贷款,将贷款存入银行成为存款,银行又可生成新的贷款,这样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就越来越多;反之,在经济下降周期,资产的价值和获利能力也在下降,借贷人的还贷能力随之下降,银行因而可以实现的借贷减少,社会流通货币也就越来越少。这就是信贷规模周期性扩张和缩小的原因。一般地,从长期和大范围来看,在法律完备和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下,信贷规模和社会财富总量有某种程度的比例对应关系。银行家之所以在经济繁荣的顶峰和经济萧条的谷底开始收缩/扩张信贷,是因为他们具备这种专业知识和经验,知道这个比例的上下限,知道是否已经出现超越上下限的情形。如果不这样做,任由“泡沫”和“负泡沫”(即萧条)持续,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齐玩完。

非物质财富的不稳定性是会导致价格的大幅起落的。例如,某人用了一个牌子的手机,觉得很好,到处跟人说,这个牌子的手机行情就会看涨;觉得不好,到处跟人说,行情就会看跌。非物质财富的定价依赖于市场评价,而这个市场评价可以无限创造、毁灭和叠加,因此它的价格涨跌就存在某种正反馈的过程,这是它不稳定的主要原因。这由股票、房产的价格波动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相应地,物质财富不可能无限创造、毁灭和叠加,人们对物质财富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都有一个饱和点,因而物质财富的价格涨跌存在某种负反馈因素,这是它的价格比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非物质财富的不稳定性并非完全有害。正是这种较大的伸缩性,使得它可以成为吸纳和置换货币的有效手段,从而促进货币的流通和循环,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如何利用它有利的一面,防止其不利的一面,正是西方国家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并且已经取得相当成效。

银行家发动战争?甚至发动世界大战?白痴之谈。

如果银行家真的喜欢战争,他们也只会喜欢那些结果可以预期和控制的战争。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不可预期更不可控制的,什么时候发生革命,银行家会血本无归;或者干脆哪次骚乱和暴动,将银行家拿去毙了也不一定,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最普通的情况下,不可预期和不可控制的战争也会令银行家投机失败,严重亏损。

如果说银行家的借贷推动了世界大战,要谴责银行家;那么那些狂热的、极端的民众同样推动了世界大战,同样要谴责这些民众。战争是人类暴力倾向的遗传和体现,没有银行家的时候,战争打得更残酷得多--古代不知有多少民族被集体屠杀和灭绝;一次长平之战,就有四十万赵国战俘被坑杀。

现代战争的残酷之所以被极度渲染,是因为技术能力的提高:一个炮弹打下来,即刻血肉横飞,残肢散落在草地上,挂在树上。因此在旁观者看来,的确非常恐怖,这种恐怖情绪也通过各种媒体迅速和广泛地传播。但在当事者来说,没一个人能知道他的感觉如何。因为人的神经传导的最小时间也要0.1秒,而炮弹爆炸的时间远小于0.1秒,也就是说,当他能感觉到疼痛之前,就已经升了天。相对地,古代战争要杀一个人,往往要砍十几刀,留尽最后一滴血,慢慢抽搐而死。哪个死亡者更痛苦,真是天晓得。

银行家操纵政局?任意决定自己的代理人当总统、总理、议员?

更加无稽。银行家的确对政策和官员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当然比普通工商业资本有更大的影响力,因为它更重要,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如果它的影响力比普通工商业小,那才是不正常的。如果你一定要将“影响”说成是“操纵”、“控制”、“决定”的话,请自便。


五、宋鸿兵的其他低级笑话


1.所谓美国总统的死亡率远高于诺曼底登陆的第一线士兵

这让我想起以前的一道MBA逻辑考题:二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招兵广告上说,海军陆战队的死亡率远低于纽约市民的死亡率。这个考题的荒谬性在于,将参军的年轻人和普通市民中的老年人的死亡率混为一谈。同样,宋某也是将诺曼底登陆士兵的执行任务时间(几天到十几天)和美国总统的在职时间(一任4年,实际数月至数年不等)混为一谈。条件不同则不可比较,宋鸿兵连这最简单的道理也不懂,甚至自作聪明地在书中喋喋不休了好几次。

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显著不同的地方是,普通人可以合法拥有枪支。这就使得对美国总统、议员的保安工作变得非常困难,在十九世纪更是如此。一个政治人物都有自己的政敌甚至仇家,到底是谁指使刺杀了这些总统和议员,宋某不经过严密论证就统统归到银行家头上,所以,宋的文章只能是一篇拙劣的小说。

退一步说,假定这些总统和议员的确是被银行家指使刺杀的,当然,这些银行家必须谴责和惩处。但比起那些独裁者们还是要好得多。因为银行家只是杀了几个上流社会的人,对基层民众没有什么影响;独裁者为害的何止千千万万。

2.究竟谁应赢得英国公债的争夺战?

宋鸿兵绘声绘色地描绘了罗斯切尔斯家族的内森如何通过滑铁卢之战大发横财,赢得英国公债的争夺战的“凯旋门”的故事。按宋某的口气,内森发的是“不义之财”,他不应该赢。

如果内森不该赢,那谁该赢?难道是那些碌碌无为、贪婪又恐惧的跟风者、投机者?事实上,内森的操作是有极大的风险的。只要当时英国国债市场上有另外一个有实力的投资者获得了战争的准确信息,内森抛售债券就会赔个精光。要是平时倒也罢了,滑铁卢之战如此重大的事件,竟然没有一个人想到(有实力的投资者远不止内森,想到就可以做到)派出专门的人打探和报告消息,不怪他们自己能怪谁???

如果说内森发的是“不义之财”,那么唯一的根据是,他使用了规则以外的不正当手法获利。例如,他故意跟人说威灵顿公爵战败了,这就是散布谣言。但内森及其助手始终一言不发,只是抛售,而抛售是符合市场规则的行为;是跟风投机者们自己将这种抛售行为理解为英国战败。其实只要他们稍微理智和镇定一点,就会想到,当时反法联盟的总体实力和总兵力都比法国强得多,威灵顿和他的英军也不是无能之辈(威灵顿曾在西班牙让法军吃了很大的苦头,不少法国将领都害怕他),即使战败,也不至于一败涂地;即使在滑铁卢一败涂地,说反法联盟就此失败也为时尚早。这样,他们就不会那么急于抛售公债,至少不会急于在那么低的价位(5%)还要不顾一切地抛售,内森的“凯旋门”也就不会那么高大,那么轻松--其实一点也不轻松,因为内森尽自己的能力做了情报搜集工作,并冒着巨大的风险孤注一掷地抛售。他赢得有道理。

以上仅举两点足矣。全书的荒谬之处远不止此。宋鸿兵很喜欢在每章开篇,大量引用某些西方政要抨击银行家和金融制度、政策的言论。其实,这些制度和政策能被议会通过,政府采纳,自然正面评价和支持的声音会多得多。民主社会的好处就是可以将这些正反意见都公诸于众,让人们自己判断。当然,断章取义,只剪裁对自己有利的资料,也是左左们和宋鸿兵们一贯煽情和骗人的把式。这让我想起八十年代初看到的一篇文章:

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出国考察了一圈,对西方国家的成就和优点只字不谈,通篇描写一个在街边流浪乞讨的人(其实是街头卖艺者),如此这般的感想感叹一番。当然,这个知识分子很好地交了“功课”,但这种用高倍显微镜放大西方社会“阴暗面”的手法,恐怕在他自己的内心都要呕吐不已。

最后重复一次本文的中心: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是一篇精彩、煽情但拙劣的小说;宋的主张,仅用已有的西方政治学、经济学原理和价值观就可以否定;不是说西方现有的金融制度、经济制度没有问题,不需要改善,但它们至少比宋的主张更加大大地符合西方社会的主流共识。中国要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不可避免的,这其中的确存在风险和挑战。但要防范这些风险,应对这些挑战,唯一正确的途径是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引进国际先进的制度,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自己的高素质专业金融人才,培养和锻炼出自己的优秀的分析师和能干的操盘手,并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情报网络和反应机制。
同意楼上意见,可以当小说来读,小说某些程度可以反映现实,但是再现实主义的小说也不是史料。
就算是小说,俺觉得也是本非常好的小说,值得一看,从里面还是能够看到现今世界的,还有非常不喜欢给中国人分什么左,右的,什么叫左?什么叫右,故意把中国人分成左右两派的人,俺就认为不是什么好人。。。。。。。。。
整个一西方银行家的代言人。
有些金融原理讲的倒是还真不错,但是黑暗家族什么的就不是太可信了……sigh……老衲年轻的时候还挺喜欢看阴谋论的东西呢……
6楼实在拍得好:handshake
原帖由 rubbish 于 2007-4-5 20:36 发表
有些金融原理讲的倒是还真不错,但是黑暗家族什么的就不是太可信了……sigh……老衲年轻的时候还挺喜欢看阴谋论的东西呢……


因为阴谋论简单,可以把许多事情用一个单一的原因解释,所以适合头脑比较单纯的人。大体上每人都要经历这么一段,长大了很多人就摆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