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迟报中东战争状况 阻止尼克松介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56:30
1973年10月6日下午2时,埃及、叙利亚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向以色列阵地突然发起进攻,拉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序幕。尽管以色列方面于当天凌晨就已将即将爆发的战况汇报给了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但基辛格却没有立即向总统尼克松汇报,而是故意延迟,以达到美国不介入这场战争的目的。

一份迟来的战情报告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埃及与叙利亚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

  到了70年代初,美国和苏联的关系有所缓和——苏联凭借缓和之机,大力扩充军备,以咄咄逼人之势在世界各地(除中东外)大肆扩张,而美国则借机缓和越南战争带来的影响。当时世界上的两大超级大国在中东地区维持着“不战不和”的战略。

  但为了收复失地,埃及和叙利亚极力摆脱美苏的中东战略,于1973年10月纠结阿拉伯国家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等(还包括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决定向以色列宣战。

  埃、叙两国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战术及进攻时机。

  对于这场战争的爆发,以色列收到的情报也姗姗来迟,而尼克松收到的情报也就更晚了。美国《浮华世界》(《Vanity Fair》)杂志周一刊载的新书《尼克松与基辛格:权力的伙伴》(《Nixon and Kissinger:Partners in Power》)摘要披露了基辛格对这场战争的态度。

  这本书的作者是钻研美国总统历史的学者达列克(Robert Dallek),他花了四年时间研究新公开的尼克松政府时期文件,包括两万页基辛格的电话记录及数百小时尼克松的录音,写成该书。

  达列克指出,当埃及与叙利亚在1973年10月6日对以色列展开攻击,以色列在凌晨6点就通知基辛格,但是他却过了三个半小时后才向尼克松报告。作者认为,基辛格此举的目的在于阻止尼克松政府介入这场战争。

  其实,在这场战争爆发前,以色列情报部门就认为阿拉伯国家不会开战。当时,美国情报机构也得到同样结论。战争爆发前约一星期(9月30日),在基辛格的要求下,中央情报局和国务院自己的情报研究局,向基辛格提出了它们对于阿拉伯调查的判断。情报研究局认为阿拉伯的行动“难作结论”。不过,该局在衡量了政治情况之后,虽然没有“乐观地”认为一定没有战争,却“怀疑”战争是否在不久之后出现。

  错误的情报分析导致以色列在战争的初期节节败退。但尼克松显然不会放弃对以色列的援助。后来,在美国的干预下,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失礼,被迫宣布停火,致命名以色列卷土重来,集中全力于埃及战线。在此情况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要求“立即就地停火”,阿拉伯国家未尽其功,被迫停战。

尼克松与基辛格的矛盾

  达列克新书揭露的这一秘密文件,看似问题很小,但其实却反映出尼克松与基辛格之间的矛盾。

  达列克有一本有关尼克松前任总统约翰逊的传记,后者曾接触近百万页的国家安全记录及尼克松第一位首席幕僚长哈特曼(H.R. Haldeman)部分未出版的日记。据此,达列克说,文件显示尼克松与基辛格之间关系复杂,两人都倾向偏执、缺乏安全感、喜欢操纵,而且冷酷无情。

  达列克说,尼克松不认为基辛格应该处理中东政策。他还引述尼克松的话:“‘只要是犹太人(基辛格是犹太人后裔),都不能处理’中东政策。亨利或许‘尽可能的公平了,(但是)他仍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站在他的立场来看,老天……被钉上十字架的可是他的同胞。耶稣基督!他们还有五百万人被推进大烤箱!你认为他会做何感想?’”

  此外,尼克松生性多疑,基辛格曾说:“我们都深知尼克松生来不会完全信任别人的”。为了对付他的政敌,尼克松可以无视法律,为所欲为。尽管当时他对击败麦戈文(尼克松竞选连任时的对手)已经十拿九稳。但是,在他看来,除非能赛过他“所嫉恨、畏惧同时又钦佩的肯尼迪(美国前总统)兄弟,否则这种胜利就不算彻底”。

  基辛格的这一判断可以从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的表现看出一点究竟来。这一轰动一时的事件是《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华德所进行的一场坚持不懈的斗争结果之一。

  1972年6月17日,有五个人在华盛顿水门饭店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办公楼被捕。水门饭店是一座豪华的旅馆,兼作办公室和公寓之用。这五个人被控潜入民主党办公大楼安装窃听器和偷拍民主党文件。这些盗贼受到了对于他们所犯罪行而言的最大刑罚。此时,离尼克松以共和党候选人身份参加1972年总统选举的时间还有五个月。6月2O日,《华盛顿邮报》头版以醒目的标题称,白宫顾问与窃听人物有关联,其中的一个叫霍华德·亨特的人是尼克松的助手科尔森的顾问。民主党据此发动了政治攻势,对尼克松的“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提出诉讼,控告它侵犯私人秘密,违反人权。

  事件曝光后,尼克松矢口否认他和他的班子曾插手于这种“不可饶恕的行为”。但是随着时态的发展,尼克松完全处于守势,被人认为有重大的隐瞒。到1973年4月30日,他的最亲密的助手霍尔德曼、埃利希曼和米切尔先后辞职。当日,尼克松走上电视力陈他对此事的震惊和自己的清白,保证进行彻底全面的调查,以让疑惑满腹且日益加深的大众相信“白宫没有文过饰非 ”。可是尼克松拒绝接受指定调查此案的参议院特别委员会对他本人的调查,也不愿按法院传票的要求交出白宫电话录音带。

  当这些录音带最终交到调查人员手中时,法院查明录音带中有18分钟是空白的,人们怀疑白宫为了掩盖真相而将它故意抹去。后来,在法律面前,尼克松还是于1974年抗责黯然下台。

  至于尼克松为什么要监听对手的状况,很多美国人认为,这跟尼克松的性格有关。白宫官员评价说:“他把人生视为战场,确信美国到处都有执意要毁掉他的仇敌”;“他把政治 生涯中的每个重大事件都视为一场危机,在这种危机中,他总是处在敌人包围之中”。

  达列克在他的新书中引用文件透露,水门案丑闻使尼克松更加不适任总统职位,而基辛格的势力却因此增强。1973年10月6日下午2时,埃及、叙利亚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向以色列阵地突然发起进攻,拉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序幕。尽管以色列方面于当天凌晨就已将即将爆发的战况汇报给了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但基辛格却没有立即向总统尼克松汇报,而是故意延迟,以达到美国不介入这场战争的目的。

一份迟来的战情报告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埃及与叙利亚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

  到了70年代初,美国和苏联的关系有所缓和——苏联凭借缓和之机,大力扩充军备,以咄咄逼人之势在世界各地(除中东外)大肆扩张,而美国则借机缓和越南战争带来的影响。当时世界上的两大超级大国在中东地区维持着“不战不和”的战略。

  但为了收复失地,埃及和叙利亚极力摆脱美苏的中东战略,于1973年10月纠结阿拉伯国家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等(还包括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决定向以色列宣战。

  埃、叙两国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战术及进攻时机。

  对于这场战争的爆发,以色列收到的情报也姗姗来迟,而尼克松收到的情报也就更晚了。美国《浮华世界》(《Vanity Fair》)杂志周一刊载的新书《尼克松与基辛格:权力的伙伴》(《Nixon and Kissinger:Partners in Power》)摘要披露了基辛格对这场战争的态度。

  这本书的作者是钻研美国总统历史的学者达列克(Robert Dallek),他花了四年时间研究新公开的尼克松政府时期文件,包括两万页基辛格的电话记录及数百小时尼克松的录音,写成该书。

  达列克指出,当埃及与叙利亚在1973年10月6日对以色列展开攻击,以色列在凌晨6点就通知基辛格,但是他却过了三个半小时后才向尼克松报告。作者认为,基辛格此举的目的在于阻止尼克松政府介入这场战争。

  其实,在这场战争爆发前,以色列情报部门就认为阿拉伯国家不会开战。当时,美国情报机构也得到同样结论。战争爆发前约一星期(9月30日),在基辛格的要求下,中央情报局和国务院自己的情报研究局,向基辛格提出了它们对于阿拉伯调查的判断。情报研究局认为阿拉伯的行动“难作结论”。不过,该局在衡量了政治情况之后,虽然没有“乐观地”认为一定没有战争,却“怀疑”战争是否在不久之后出现。

  错误的情报分析导致以色列在战争的初期节节败退。但尼克松显然不会放弃对以色列的援助。后来,在美国的干预下,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失礼,被迫宣布停火,致命名以色列卷土重来,集中全力于埃及战线。在此情况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要求“立即就地停火”,阿拉伯国家未尽其功,被迫停战。

尼克松与基辛格的矛盾

  达列克新书揭露的这一秘密文件,看似问题很小,但其实却反映出尼克松与基辛格之间的矛盾。

  达列克有一本有关尼克松前任总统约翰逊的传记,后者曾接触近百万页的国家安全记录及尼克松第一位首席幕僚长哈特曼(H.R. Haldeman)部分未出版的日记。据此,达列克说,文件显示尼克松与基辛格之间关系复杂,两人都倾向偏执、缺乏安全感、喜欢操纵,而且冷酷无情。

  达列克说,尼克松不认为基辛格应该处理中东政策。他还引述尼克松的话:“‘只要是犹太人(基辛格是犹太人后裔),都不能处理’中东政策。亨利或许‘尽可能的公平了,(但是)他仍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站在他的立场来看,老天……被钉上十字架的可是他的同胞。耶稣基督!他们还有五百万人被推进大烤箱!你认为他会做何感想?’”

  此外,尼克松生性多疑,基辛格曾说:“我们都深知尼克松生来不会完全信任别人的”。为了对付他的政敌,尼克松可以无视法律,为所欲为。尽管当时他对击败麦戈文(尼克松竞选连任时的对手)已经十拿九稳。但是,在他看来,除非能赛过他“所嫉恨、畏惧同时又钦佩的肯尼迪(美国前总统)兄弟,否则这种胜利就不算彻底”。

  基辛格的这一判断可以从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的表现看出一点究竟来。这一轰动一时的事件是《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华德所进行的一场坚持不懈的斗争结果之一。

  1972年6月17日,有五个人在华盛顿水门饭店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办公楼被捕。水门饭店是一座豪华的旅馆,兼作办公室和公寓之用。这五个人被控潜入民主党办公大楼安装窃听器和偷拍民主党文件。这些盗贼受到了对于他们所犯罪行而言的最大刑罚。此时,离尼克松以共和党候选人身份参加1972年总统选举的时间还有五个月。6月2O日,《华盛顿邮报》头版以醒目的标题称,白宫顾问与窃听人物有关联,其中的一个叫霍华德·亨特的人是尼克松的助手科尔森的顾问。民主党据此发动了政治攻势,对尼克松的“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提出诉讼,控告它侵犯私人秘密,违反人权。

  事件曝光后,尼克松矢口否认他和他的班子曾插手于这种“不可饶恕的行为”。但是随着时态的发展,尼克松完全处于守势,被人认为有重大的隐瞒。到1973年4月30日,他的最亲密的助手霍尔德曼、埃利希曼和米切尔先后辞职。当日,尼克松走上电视力陈他对此事的震惊和自己的清白,保证进行彻底全面的调查,以让疑惑满腹且日益加深的大众相信“白宫没有文过饰非 ”。可是尼克松拒绝接受指定调查此案的参议院特别委员会对他本人的调查,也不愿按法院传票的要求交出白宫电话录音带。

  当这些录音带最终交到调查人员手中时,法院查明录音带中有18分钟是空白的,人们怀疑白宫为了掩盖真相而将它故意抹去。后来,在法律面前,尼克松还是于1974年抗责黯然下台。

  至于尼克松为什么要监听对手的状况,很多美国人认为,这跟尼克松的性格有关。白宫官员评价说:“他把人生视为战场,确信美国到处都有执意要毁掉他的仇敌”;“他把政治 生涯中的每个重大事件都视为一场危机,在这种危机中,他总是处在敌人包围之中”。

  达列克在他的新书中引用文件透露,水门案丑闻使尼克松更加不适任总统职位,而基辛格的势力却因此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