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关于文革的迷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16:02
关于文革的迷雾.毛与林(一) 原作着 游击 转自paowang.com

"九一三"事件可能是文革中最朴朔迷离的事件。一夜之间,全国人民昨天还在
敬祝他"永远健康"的副统帅成了叛徒、卖国贼、野心家。昨天还是跟得最紧、
红旗举得最高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今天就成了阴谋发动反革命政变、暗
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巨奸大恶。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最初的震惊和迷惑后,
人们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但从此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再象以前那样笃信伟大
领袖是永远不会犯错的神灵了。现在许多经历过文革的人回忆起自已在文革中
的思想变化,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九一三”事件对他们思想觉醒所起到的重
要作用。那可能是整整一代人的思想转折。毛泽东和林彪,在长达几十年的时
间里,他们的关系既是统帅和大将,又是导师和学生、兄长和幼弟。那又是什
么最后促使两人兵戎相见,要拼过你死我活呢?

一, 历史渊源

毛和林的初次相见,据说是这样的:朱毛在井岗山会师后,有一天毛泽东看到
一个青年将领正在路边给集合的士兵讲话:“土匪、军阀有了枪,就有了一片
天下。我们红军手里也有枪,我们也能坐天下。”毛泽东问旁边的陈毅:“此
人叫什么名字?”陈答:“叫林彪,现在当营长。”此后林彪便开始在红军里
快速升迁,两年间就已经当上了红四军的军长。毛泽东对林彪赏识是肯定的,
不过以林彪的军事才能,就算没有毛泽东的提拨,他在红军中也会很快冒出来。
林彪当军长时只有二十三岁,非常年轻,但在当时的红军中,这并不算太稀罕。
象红四方面军的陈海松,当军政委时只有二十一岁。肖克当二方面军副总指挥
时也很年轻。毛泽东在井岗山上曾给林彪写了两封信,最能体现出这一时期他
和林彪的亲密关系。这两封信同时也是党史上的重要文献。第一封信写于一九
二九年六月十四日,这封信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毛泽东写这封信的背
景是这样的:当时红军内部就党对军队的领导等问题发生争论,一些人指责前
委“管的太多”,“权力太集中”,是“书记专政”、“家长制”。有一部分
批评是针对毛泽东独断专行的工作作风的。毛在一次会议中提出了辞职。会后,
时任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给毛泽东写信,表示不赞成毛泽东同志离开前委,
希望他有决心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表明他在这次争论中是坚决站在毛这
一边的,他也是唯一公开坚持毛的高级将领。毛泽东在给林彪写的回信中一开
头便写道:“你的信给我很大的感动,因为你的勇敢的前进,我的勇气也起来
了,我一定同你和一切谋有利于党的团结和革命的前进的同志,向一切有害的
习惯、思想、制度奋斗。”一贯信奉“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毛泽东大概很
少用这种口气和党内同志说话。毛泽东在这封信里还系统地提出了党对红军的
绝对领导和红军建设的一系列根本原则,为半年后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打下了
初步基础。这封信当时也印发给了前委组成成员。在其后不久召开的红四军第
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被免去了前委书记的职务,被迫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
去指导地方工作。他这时不免有些灰溜溜的感觉。但在他饱受批评的困难时期,
林彪公开地站到他这一边,无疑是给了他"很大的感动",让他铭记于心。第二
封信就是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在这封信中回答了林彪向他
提出的“红色政权能够坚持多久?”等问题。“九一三”后,官方据此批判林
彪在革命早期就悲观失望,有动摇情绪,毛泽东则对他的错误进行了严厉批评。
但不如说,这封信表现的是:林彪虚心求教,毛泽东谆谆善诱。一个是虚心好
学的弟子,一个是诲人不倦的先生。在这封信的最后,毛泽东预言:中国革命
高潮快要到来……。他气势磅薄地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
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
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大概是《毛选》中最
有文采的句子。可以想象一下毛泽东写这封信时的情形:在如豆烛光下,他整
夜奋笔疾书。待到天已微明,他推开窗子,看到山巅上一轮红日正慢慢地升起
来……他猛吸一口早晨的林间清香,回到书桌前,写下了上面那段充满激情的
排比句。单单看到毛泽东在写给林彪的信中如此舒发自已的情感,他们俩的亲
密关系就可想而知。毛泽东欣赏林彪的一点就是他很好学。而在井岗山上的毛
泽东和林彪,除了上下级关系外,还存在着类以师长和学生的关系。所以后来
毛泽东能毫不客气地当面教训林彪:你还是个娃娃……。而林彪则一声不吭,
并无顶撞。

后来在中央苏区,毛泽东被博古等人排挤,又一次失去了军权。毛泽东后来回
忆起那段日子,曾自嘲说“那时臭得很”、“鬼都不上门”。他又一次处于困
难地位。这时候的林彪和他关系如何,并没有很切实的资料。据说毛泽东被批
时,林彪曾派兵保护他。从当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回忆录中,我
们也能得到一些间接的资料。李德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林彪在政治上是白纸
一张,在这张白纸上,他盲目祟拜的毛泽东想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他从毛泽
东的宠儿发展为毛泽东用来反对以博古为首的中央的工具……林彪同他的偶像
毛泽东一样,回避与别人交谈。”(2)可见在毛泽东又一次失势时,林彪并
没有背离这位恩师。这对毛来说,是很重要的。邓小平当年在中央苏区也是挨
整的,是所谓"毛派"的头子。毛泽东对此一直念念不忘,重新掌握了实权后便
开始大力提拨邓小平。邓小平和林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说都是毛泽东的
心腹爱将。毛在文化大革命中打倒了刘邓司令部,将刘少奇打成叛徒、工贼、
内奸,却对邓小平网开一面,没有开除他的党籍。林彪倒台以后,毛又着手安
排邓小平复出。毛泽东如此善待邓小平,除了小平同志确实“人才难得”外,
当年"毛派头子"称号的福荫自然也是原因之一。

在长征中,毛泽东一直是跟着林彪的一军团走的。在遵义会议上,林彪也是毛
的支持者之一。但在遵义会议后,两人之间开始出现了一些分岐。毛泽东重掌
红军指挥权后,指挥红军大走弓背路,四渡赤水虽调动了敌人,自已也跑得很
辛苦。部队减员不少,颇有怨言。林彪也是发牢骚的一个。他径自写了一封信
给中央,要求由彭德怀任前敌指挥,毛、周随军主持大计。实际上是表示对中
央指挥的不满。毛泽东看到这封信后,自然大为恼火,因为这时候他的地位还
并不稳固。遵义会议刚结束,毛泽东亲自指挥打了土城战役,结果这头炮没有
打响,土城之战没能拿下。博古当时就说怪话:看来经验主义者指挥也不行嘛。
现在部队又有这种不满中央指挥的情绪,对他的威信自然很不利。一九三五年
五月中旬,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会理会议,在会上,他对林彪来信所代表的军中
“右倾情绪”进行了严厉批评。毛当面训斥了林彪,说:“你是娃娃,你懂什
么!”他以为林彪的信是彭德怀鼓动写的,也批评了彭德怀。彭德怀在会上解
释了几句,林彪则一声不吭。林彪当时不出面为彭澄清,大概也不是要诿过于
人,只是挨了批心里窝火,又不好当面顶撞。他和彭德怀大概也没将这件事情
看得太严重。林彪是公开写信给中央的,发之前也征求过聂荣臻等人的意见,
聂表示了不同意见,林彪便自已单独签名发出了。党员向中央提意见,是很正
常的事。但毛泽东心里可不是这样想的,当时他正急需恐固在军中的威信,没
想到竟有人来了这一手。他训斥了林彪,可是却将帐记到了彭德怀头上,并在
以后的二十多年间多次提到这件事。最后一次是在五九年的庐山会议上,政治
局常委开会面对面批评彭德怀,毛泽东再一次重提旧事。这时林彪出来认了帐,
说写这封信时彭并不知情。可以说林彪起码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对彭德怀落井
下石。在党内政治斗争中,落井下石,推得干干净净,甚至反咬一口的情形是
很常见的。林彪完全也可以推得一干二净,但他还是当面认了帐。在这件事上,
彭德怀也很见他的情。话说回来,信是林彪写的,毛泽东竟迁怒到彭德怀头上。
可见那时林彪在他心中还是小老弟的形象,纵然有些不好也是别人教坏的。

红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合后,在中央和张国焘的斗争中,据聂荣臻回忆,林
彪有倾向张国焘的思想苗头。不过在组织上,他毕竟没有越雷池一步。林彪对
当时的中央不满,矛头也未必是对着毛泽东的,大概主要还是对博古中央的路
线不满。而毛泽东和博古等人当然不是一回事,只是那时为了对付张国焘,不
得不将自已和博古等人捆在一起。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林彪几次要求到
陕南打游击,毛泽东都没有批准。一九三六年六月,林彪被免去一军团军团长
的职务,调任刚成立的红军大学的校长。有人认为这是毛泽东鉴于长征以来林
彪几次和自已产生分岐,所以给予林彪一点薄惩。不过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因
为红军大学的政委是毛泽东亲自兼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对红军大学的重视。在
毛泽东眼中,林彪既然爱学习,将他调来掌管红军大学也说得过去。红军的军
事理论家刘伯承这时正随张国焘的四方面军行动,要不这差事可能还轮不到林
彪。当时罗荣桓、罗瑞卿、杨成武、刘亚楼等人,还是林彪校长治下的学员。
在这一时期,毛和林的亲密关系似乎也没有因为会理会议上的不愉快而有所变
化。当时潜入陕北根据地采访的斯诺,记述了他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和林彪谈话
时,因为天气闷热,毛泽东脱去了外裤躺在床上,仔细地研究了二十分钟墙上
的军事地图。斯诺显然为毛泽东会当着红军大学校长的面脱去裤子而颇感惊异(3)。

西安事变后,红军改编为三个师,毛泽东又把由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实力最
强的一一五师交给林彪指挥。平型关大捷后,林彪被阎锡山部的哨兵误伤,去
苏联治疗了一段时间。他回到延安时,毛泽东亲自去迎接,令当时任毛泽东俄
文翻译的师哲大感惊奇,因为中共其他领导人回延安,毛泽东从不亲自迎接(4)。
据说在抗战期间,王明有一次在公开讲话中赞扬了林彪。毛泽东急了,找到王
明问,你表扬林彪是什么意思?王明解释了几句。毛又警告说,你不要打林彪
的主意,他是我的山头,你不要挖我的墙角。所以有人说林彪是毛泽东嫡系中
的嫡系。事实上也大致是如此。毛在军中的基本力量是一方面军,而一方面军
中林彪的一军团又是由井岗山上下来的朱毛基本队伍为骨干。彭德怀的三军团
是平江起义后才上山的。彭德林有时并不听老毛招呼。五九年庐山会议上,毛
泽东清算彭德怀的历史老帐,就说彭和自已在历史上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

抗日胜利后,国共内战再起。东北又是双方争夺的重中之重。毛泽东再一次对
林彪委以重任,将东北这个战略要地交给了他。当时东北聚集了中共三分之一
的中央委员,资历比林彪老得多的比比皆是,但林彪是党政一把手。林彪也未
负毛泽东重托,他将四野调教成解放军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劲旅,从东北的白
山黑水一直打到南国的天涯海角。“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决策,一般人都
以为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但现在据考证,是由林彪先提出来的。这是一个很重
要的战略决策,表明林彪并不是只懂打仗,他也有一定的战略眼光。

综观建国前毛泽东和林彪的关系,在绝大多数时间内都是比较亲密的。除了在
个别问题上(如会理会议),林彪在历史上一向是紧跟毛泽东的。两人不仅是
合作无间的上下级,而且有一种类似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毛泽东非常信任林彪,
而林彪也从不辜负毛的重托。

二, 国防部长

全国解放后不久,林彪就开始养病,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他身体是真的有病,有时候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阎锡山的哨兵给他的那一枪给
他身体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志愿军入朝抗美,应该说林彪是比彭德怀更
合适的统帅人选,但他借病推托了。实际上林彪并不愿和美国开战。一九五五
年授衔,林彪在元帅中排名第三。综合各种因素,排在他前面的朱德、彭德怀
两人,他无论如何是漫不过去的。但排在他身后的刘伯承、贺龙等人,资历都
比他老。他在元帅中年龄也最小,时年四十八岁。也就在这一年召开的七届五
中全会上,他被补选为政治局委员。在五八年五月召开的八届五中全会上,林
彪更上一层楼,当选为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这时他在党内的地位已压过
彭德怀一头。实际上林彪是毛泽东属意的接班人人选之一。因为当时党内的第
二号人物刘少奇,年纪比毛泽东小不了几岁,属于同一代人。周恩来也属这一
代。而且周恩来掌不了舵,不仅毛泽东这样认为,周恩来本人也有这个自知之
明。在当时的政治局七位常委中,林彪和陈云、邓小平的年纪差不多,其中林
彪最年轻。而当时党内高层已有共识,即将来的接班人要有军内资历。这样就
排除掉了陈云。毛泽东也不甚信任陈云,认为他容易右。这样就只有邓小平和
林彪了。据说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也曾研究过毛泽东之后的接班人,他们得出
的人选是邓小平。林彪出局是因为美国人认为他的健康状况不佳。文革前周恩
来曾对王稼祥说过:将来的接班人或者是林元帅,或者是邓总书记(5)。文革
中邓被打倒,林就顺理成章地坐上了接班人这个位子。

一九五九年夏召开的庐山会议,本来是为“纠左”的。但彭德怀等人在会上对
大跃进中的一些错误作法提出了批评,被毛泽东看作是对大跃进、总路线、人
民公社这三面红旗的攻击,是右倾机会主义者向党进攻。毛决定进行反击,“
纠左”会议结果开成了“反右”会议。会后彭德怀、张闻天等人被打成反党集
团。会议刚开始时,林彪并没有参加。是会议开到中途,毛泽东已决定要对彭
德怀进行反击,才急召林彪上山勤王的。林彪也果然不同凡响,在批判彭德怀
的常委会上,一开口就给彭德怀的错误性质定调,说彭是野心家、阴谋家、伪
君子。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被免去了国防部长的职务,由林彪接任。不过,不能
说是林彪觊觎国防部长的职位,所以对彭德怀落井下石。林彪接任国防部长、
军委第一副主席,代替彭德怀主持军委工作恐怕一直在毛泽东的计划之内。毛
对彭始终不是很信任。就算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不倒,想必毛泽东日后也会找
个机会让他下来。特别是毛泽东如要发动象文化大革命这样大的政治运动,军
队掌握在彭的手里,他肯定不放心。

林彪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马上以一种鲜明的姿态在军内大搞“突出政治”、
突出毛泽东思想。他要求全军指战员积极学习毛泽东思想,说毛泽东全面地、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是学习马列主义的捷径。
他在讲话中宣扬学习毛著是一本万利的事,要活学活用,带着问题学,在“用
”字狠下功夫。他还号召全军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
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后来,林彪还指示《解放军报》每天在报头
刊登毛主席语录。自此开始,林彪不遗余力推行对毛泽东的个人祟拜,在文革
中更是将这种个人祟拜发挥到极致。并最终走向了其辩证的反面,成为毛林交
恶的原因之一。不过在当时,不仅毛泽东对他这一套很欣赏,党内军内的口碑
也很好。很多人赞赏他的做法,认为是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风。

林彪之所以如此做,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对毛的逢迎?或者如“九一三”后
被批判的那样,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借鼓吹对毛泽东的个人祟拜来树立自已的
威信?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名为树我,不知是树谁,说穿了是树他自已。
特别是“九一三”后,一些林彪当年私底下的言论、笔记被揭露出来,表明他
早在五九年就批评过“大跃进”是任幻想胡来,不切实际。同时他还有一些对
毛泽东品格的评论,说毛出尔反尔,好用权术。"有时你说东,他偏说西,故要
等他先说才可一致"等等。据此看,林彪心口不一,是出于野心才鼓吹对毛泽东
的个人祟拜,似乎可算定论了。但我们不能如此简单地看问题。古语有云“水
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西谚说:仆人的眼里没有伟人。私下对毛泽东
进行议论的,党内大有人在。如在庐山会议上,张闻天在和彭德怀私下谈心时,
就说到对毛的看法:很英明,但整人也很利害,有点象斯大林晚年。张闻天还
说毛从中国历史学了些东西,也学了一些权术。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也和李锐
说过主公常有出尔反尔之事,有时捉摸不定,莫测高深,真是很难侍候。田家
英还说他离开中南海的时候,要向主公提三条意见:一是能治天下,不能治左
右。二是不要百年之后有人议论。三是听不得批评,别人很难进言。(6)田家
英又何尝对毛有异心,只不过如古之贤臣之望明君,希望主公能“亲贤人远小
人”而已。田家英以风骨自命,最后却只落得一个以死抗争的结局,也甚让人
痛惜。“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因为林彪对毛泽东在私底下有一些
负面评论,就断言林彪鼓吹对毛泽东的个人祟拜是出于野心也未免“至察”了
一些。

林彪提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抗战前,杨成武从红军大学
毕业,军委准备让他到红一师当师长。杨成武觉得自已以前在部队一直当政委,
当师长有点信心不足,提出还要干回老本行。毛泽东于是指派林彪和杨成武谈
一次话,谈话的内容是"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师长"。林彪谈了九个问题,最后他
还嘱咐杨成武把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的讲稿带在身边,经常读、
反复读,遇到问题就从中找答案、找办法。(7)这时候的林彪已经有一点“活
学活用”的苗头了。林彪不仅如此向杨成武交待,他自已也是这样做的。据曾
任林彪秘书的谭云鹤回忆,在东北期间,林彪随身带有一个公文包,里边都是
毛泽东的著作,如《矛盾论》、《实践论》、《关于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等,
是他随时随地的枕边读物。这些书重要的地方都用红蓝铅笔画了两三道杠,还
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旁注。足见林彪研读之精。可见所谓“活学活用”毛泽东著
作是有林彪自已的切身经验在内,并不纯是出于逢迎。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林彪在军中大搞“突出政治”应该说也并不难让人理解。
突出政治可以说是中共军队的一项优良传统。自中共建军始,在绝大多数情况
下,中共军队面对的都是武器装备远优于自已的敌人。革命队伍不能唯武器论,
只能唯意志论,大概也只有强调意志的作用了。林彪只是重新发掘解放军的优
良传统而已。不过,林彪如此高调地搞“突出政治”,除了部队的队伍建设需
要外,恐怕也不能不说是有一定的政治意图的。

在庐山会议上,为了斗倒彭德怀,毛泽东几乎动用了他的全部威信。党内领导
层虽然顺从了他的意志,可是彭德怀无辜落此下场,部分领导人难免会起戒惧
之心。而且在务实派官员如刘邓等人看来,要跟上毛泽东那浪漫主义的想法已
经越来越困难了。毛泽东主动提出从一线退下来以后,一线由务实派官员掌管。
在实际工作中,毛泽东浪漫主义的主张往往会被务实派官员抵消一部分。

“大跃进”也造成了大灾难,庐山会议后不久就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一
些地方还相继出现了大量饿死人的现象。一九六二初,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
大会,其时中国刚从三年困难时期中缓过一点劲来,全国多数人民犹自面带菜
色。七千人大会也是一个出气会,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白天出气,晚上看
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中央主要负责人都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毛泽东也
不例外。他在讲话中说:“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
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刘少奇在会上的讲话尤其尖锐,他说三年困难时
期的出现是由于"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毛泽东显然并不满意刘少奇的讲话。
实际上毛并不认为自已有错,他的自我批评只是作一下姿态。林彪在会上的讲
话则别树一帜,他说,出现最近几年的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
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林彪还说:“我深深感觉到,
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
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凡是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尊重受到干扰时,就会出毛病。
几十年的历史,就是这个历史。”毛泽东对林彪的这篇讲话大加赞赏。

“大跃进”实际上失败后,毛泽东郁闷至极,他不得不承认自已对经济了解不
多,要去从头学习经济学。他从一线退下来后,国民经济在务实派官员的调整
操控下,已有所恢复,困难局面渐渐缓解。在七千人大会召开时,毛泽东的威
信显然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刘少奇当上了国家主席,又在一线主持工作,
每逢一些重要的节日,毛和刘的大幅照片并列出现在报纸的头版上。中国似乎
要出现“两头大”的政治局面。毛泽东说话也不象以前那么灵了。在他的眼皮
底下,由彭真主持的北京市委,几乎就成了一个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就连邓
小平,这个他一手提拨起来的小个子,平时似乎也在有意识地躲开他。毛泽东
开始抱怨务实派官员把他当作菩萨供着,却不再问他的意见。毛泽东本人在“
八大”时还是反对个人祟拜的,但他很快就转了口风,觉得“还是需要一点个
人祟拜”。庐山会议上和彭德怀斗争时,更是认为祟拜你还不如祟拜我。也许
在他退出一线后,更加需要一些对他的个人祟拜才能满足他的安全感。

所以林彪在军中搞突出毛泽东思想,包括在七千人大会上一片自我批评的空气
中仍突出地宣扬毛泽东,远不是拍马屁那么简单。这时候的林彪,就象是毛泽
东身边最忠实的护法弟子,正在努力维护着师门的权威。

毛泽东对林彪领导下的解放军很满意,在文革前,他一度发出“全国人民学习
解放军”的号召。与此同时,他与务实派官员渐行渐远。他认定,在务实派官
员的领导下,一个官僚体系正逐渐形成,这个官僚体系发展下去,会让中国最
终变色。毛泽东决心通过发动一场文化革命来改变这种局面。这时候,军队对
他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1)金冲及等《毛泽东传》
(2)李德《中国纪事》,转引自老久编《林彪和他的十大干将》
(3)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4)师哲《在巨人身边》
(5)《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 说不尽的毛泽东》
(6)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7)张子申《杨成武将军访谈录》




--------------------------------------------------------------------------------



[此贴子已经被军情十处于2003-12-23 15:12:07编辑过]
关于文革的迷雾.毛与林(一) 原作着 游击 转自paowang.com

"九一三"事件可能是文革中最朴朔迷离的事件。一夜之间,全国人民昨天还在
敬祝他"永远健康"的副统帅成了叛徒、卖国贼、野心家。昨天还是跟得最紧、
红旗举得最高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今天就成了阴谋发动反革命政变、暗
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巨奸大恶。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最初的震惊和迷惑后,
人们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但从此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再象以前那样笃信伟大
领袖是永远不会犯错的神灵了。现在许多经历过文革的人回忆起自已在文革中
的思想变化,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九一三”事件对他们思想觉醒所起到的重
要作用。那可能是整整一代人的思想转折。毛泽东和林彪,在长达几十年的时
间里,他们的关系既是统帅和大将,又是导师和学生、兄长和幼弟。那又是什
么最后促使两人兵戎相见,要拼过你死我活呢?

一, 历史渊源

毛和林的初次相见,据说是这样的:朱毛在井岗山会师后,有一天毛泽东看到
一个青年将领正在路边给集合的士兵讲话:“土匪、军阀有了枪,就有了一片
天下。我们红军手里也有枪,我们也能坐天下。”毛泽东问旁边的陈毅:“此
人叫什么名字?”陈答:“叫林彪,现在当营长。”此后林彪便开始在红军里
快速升迁,两年间就已经当上了红四军的军长。毛泽东对林彪赏识是肯定的,
不过以林彪的军事才能,就算没有毛泽东的提拨,他在红军中也会很快冒出来。
林彪当军长时只有二十三岁,非常年轻,但在当时的红军中,这并不算太稀罕。
象红四方面军的陈海松,当军政委时只有二十一岁。肖克当二方面军副总指挥
时也很年轻。毛泽东在井岗山上曾给林彪写了两封信,最能体现出这一时期他
和林彪的亲密关系。这两封信同时也是党史上的重要文献。第一封信写于一九
二九年六月十四日,这封信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毛泽东写这封信的背
景是这样的:当时红军内部就党对军队的领导等问题发生争论,一些人指责前
委“管的太多”,“权力太集中”,是“书记专政”、“家长制”。有一部分
批评是针对毛泽东独断专行的工作作风的。毛在一次会议中提出了辞职。会后,
时任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给毛泽东写信,表示不赞成毛泽东同志离开前委,
希望他有决心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表明他在这次争论中是坚决站在毛这
一边的,他也是唯一公开坚持毛的高级将领。毛泽东在给林彪写的回信中一开
头便写道:“你的信给我很大的感动,因为你的勇敢的前进,我的勇气也起来
了,我一定同你和一切谋有利于党的团结和革命的前进的同志,向一切有害的
习惯、思想、制度奋斗。”一贯信奉“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毛泽东大概很
少用这种口气和党内同志说话。毛泽东在这封信里还系统地提出了党对红军的
绝对领导和红军建设的一系列根本原则,为半年后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打下了
初步基础。这封信当时也印发给了前委组成成员。在其后不久召开的红四军第
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被免去了前委书记的职务,被迫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
去指导地方工作。他这时不免有些灰溜溜的感觉。但在他饱受批评的困难时期,
林彪公开地站到他这一边,无疑是给了他"很大的感动",让他铭记于心。第二
封信就是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在这封信中回答了林彪向他
提出的“红色政权能够坚持多久?”等问题。“九一三”后,官方据此批判林
彪在革命早期就悲观失望,有动摇情绪,毛泽东则对他的错误进行了严厉批评。
但不如说,这封信表现的是:林彪虚心求教,毛泽东谆谆善诱。一个是虚心好
学的弟子,一个是诲人不倦的先生。在这封信的最后,毛泽东预言:中国革命
高潮快要到来……。他气势磅薄地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
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
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大概是《毛选》中最
有文采的句子。可以想象一下毛泽东写这封信时的情形:在如豆烛光下,他整
夜奋笔疾书。待到天已微明,他推开窗子,看到山巅上一轮红日正慢慢地升起
来……他猛吸一口早晨的林间清香,回到书桌前,写下了上面那段充满激情的
排比句。单单看到毛泽东在写给林彪的信中如此舒发自已的情感,他们俩的亲
密关系就可想而知。毛泽东欣赏林彪的一点就是他很好学。而在井岗山上的毛
泽东和林彪,除了上下级关系外,还存在着类以师长和学生的关系。所以后来
毛泽东能毫不客气地当面教训林彪:你还是个娃娃……。而林彪则一声不吭,
并无顶撞。

后来在中央苏区,毛泽东被博古等人排挤,又一次失去了军权。毛泽东后来回
忆起那段日子,曾自嘲说“那时臭得很”、“鬼都不上门”。他又一次处于困
难地位。这时候的林彪和他关系如何,并没有很切实的资料。据说毛泽东被批
时,林彪曾派兵保护他。从当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回忆录中,我
们也能得到一些间接的资料。李德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林彪在政治上是白纸
一张,在这张白纸上,他盲目祟拜的毛泽东想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他从毛泽
东的宠儿发展为毛泽东用来反对以博古为首的中央的工具……林彪同他的偶像
毛泽东一样,回避与别人交谈。”(2)可见在毛泽东又一次失势时,林彪并
没有背离这位恩师。这对毛来说,是很重要的。邓小平当年在中央苏区也是挨
整的,是所谓"毛派"的头子。毛泽东对此一直念念不忘,重新掌握了实权后便
开始大力提拨邓小平。邓小平和林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说都是毛泽东的
心腹爱将。毛在文化大革命中打倒了刘邓司令部,将刘少奇打成叛徒、工贼、
内奸,却对邓小平网开一面,没有开除他的党籍。林彪倒台以后,毛又着手安
排邓小平复出。毛泽东如此善待邓小平,除了小平同志确实“人才难得”外,
当年"毛派头子"称号的福荫自然也是原因之一。

在长征中,毛泽东一直是跟着林彪的一军团走的。在遵义会议上,林彪也是毛
的支持者之一。但在遵义会议后,两人之间开始出现了一些分岐。毛泽东重掌
红军指挥权后,指挥红军大走弓背路,四渡赤水虽调动了敌人,自已也跑得很
辛苦。部队减员不少,颇有怨言。林彪也是发牢骚的一个。他径自写了一封信
给中央,要求由彭德怀任前敌指挥,毛、周随军主持大计。实际上是表示对中
央指挥的不满。毛泽东看到这封信后,自然大为恼火,因为这时候他的地位还
并不稳固。遵义会议刚结束,毛泽东亲自指挥打了土城战役,结果这头炮没有
打响,土城之战没能拿下。博古当时就说怪话:看来经验主义者指挥也不行嘛。
现在部队又有这种不满中央指挥的情绪,对他的威信自然很不利。一九三五年
五月中旬,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会理会议,在会上,他对林彪来信所代表的军中
“右倾情绪”进行了严厉批评。毛当面训斥了林彪,说:“你是娃娃,你懂什
么!”他以为林彪的信是彭德怀鼓动写的,也批评了彭德怀。彭德怀在会上解
释了几句,林彪则一声不吭。林彪当时不出面为彭澄清,大概也不是要诿过于
人,只是挨了批心里窝火,又不好当面顶撞。他和彭德怀大概也没将这件事情
看得太严重。林彪是公开写信给中央的,发之前也征求过聂荣臻等人的意见,
聂表示了不同意见,林彪便自已单独签名发出了。党员向中央提意见,是很正
常的事。但毛泽东心里可不是这样想的,当时他正急需恐固在军中的威信,没
想到竟有人来了这一手。他训斥了林彪,可是却将帐记到了彭德怀头上,并在
以后的二十多年间多次提到这件事。最后一次是在五九年的庐山会议上,政治
局常委开会面对面批评彭德怀,毛泽东再一次重提旧事。这时林彪出来认了帐,
说写这封信时彭并不知情。可以说林彪起码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对彭德怀落井
下石。在党内政治斗争中,落井下石,推得干干净净,甚至反咬一口的情形是
很常见的。林彪完全也可以推得一干二净,但他还是当面认了帐。在这件事上,
彭德怀也很见他的情。话说回来,信是林彪写的,毛泽东竟迁怒到彭德怀头上。
可见那时林彪在他心中还是小老弟的形象,纵然有些不好也是别人教坏的。

红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合后,在中央和张国焘的斗争中,据聂荣臻回忆,林
彪有倾向张国焘的思想苗头。不过在组织上,他毕竟没有越雷池一步。林彪对
当时的中央不满,矛头也未必是对着毛泽东的,大概主要还是对博古中央的路
线不满。而毛泽东和博古等人当然不是一回事,只是那时为了对付张国焘,不
得不将自已和博古等人捆在一起。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林彪几次要求到
陕南打游击,毛泽东都没有批准。一九三六年六月,林彪被免去一军团军团长
的职务,调任刚成立的红军大学的校长。有人认为这是毛泽东鉴于长征以来林
彪几次和自已产生分岐,所以给予林彪一点薄惩。不过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因
为红军大学的政委是毛泽东亲自兼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对红军大学的重视。在
毛泽东眼中,林彪既然爱学习,将他调来掌管红军大学也说得过去。红军的军
事理论家刘伯承这时正随张国焘的四方面军行动,要不这差事可能还轮不到林
彪。当时罗荣桓、罗瑞卿、杨成武、刘亚楼等人,还是林彪校长治下的学员。
在这一时期,毛和林的亲密关系似乎也没有因为会理会议上的不愉快而有所变
化。当时潜入陕北根据地采访的斯诺,记述了他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和林彪谈话
时,因为天气闷热,毛泽东脱去了外裤躺在床上,仔细地研究了二十分钟墙上
的军事地图。斯诺显然为毛泽东会当着红军大学校长的面脱去裤子而颇感惊异(3)。

西安事变后,红军改编为三个师,毛泽东又把由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实力最
强的一一五师交给林彪指挥。平型关大捷后,林彪被阎锡山部的哨兵误伤,去
苏联治疗了一段时间。他回到延安时,毛泽东亲自去迎接,令当时任毛泽东俄
文翻译的师哲大感惊奇,因为中共其他领导人回延安,毛泽东从不亲自迎接(4)。
据说在抗战期间,王明有一次在公开讲话中赞扬了林彪。毛泽东急了,找到王
明问,你表扬林彪是什么意思?王明解释了几句。毛又警告说,你不要打林彪
的主意,他是我的山头,你不要挖我的墙角。所以有人说林彪是毛泽东嫡系中
的嫡系。事实上也大致是如此。毛在军中的基本力量是一方面军,而一方面军
中林彪的一军团又是由井岗山上下来的朱毛基本队伍为骨干。彭德怀的三军团
是平江起义后才上山的。彭德林有时并不听老毛招呼。五九年庐山会议上,毛
泽东清算彭德怀的历史老帐,就说彭和自已在历史上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

抗日胜利后,国共内战再起。东北又是双方争夺的重中之重。毛泽东再一次对
林彪委以重任,将东北这个战略要地交给了他。当时东北聚集了中共三分之一
的中央委员,资历比林彪老得多的比比皆是,但林彪是党政一把手。林彪也未
负毛泽东重托,他将四野调教成解放军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劲旅,从东北的白
山黑水一直打到南国的天涯海角。“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决策,一般人都
以为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但现在据考证,是由林彪先提出来的。这是一个很重
要的战略决策,表明林彪并不是只懂打仗,他也有一定的战略眼光。

综观建国前毛泽东和林彪的关系,在绝大多数时间内都是比较亲密的。除了在
个别问题上(如会理会议),林彪在历史上一向是紧跟毛泽东的。两人不仅是
合作无间的上下级,而且有一种类似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毛泽东非常信任林彪,
而林彪也从不辜负毛的重托。

二, 国防部长

全国解放后不久,林彪就开始养病,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他身体是真的有病,有时候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阎锡山的哨兵给他的那一枪给
他身体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志愿军入朝抗美,应该说林彪是比彭德怀更
合适的统帅人选,但他借病推托了。实际上林彪并不愿和美国开战。一九五五
年授衔,林彪在元帅中排名第三。综合各种因素,排在他前面的朱德、彭德怀
两人,他无论如何是漫不过去的。但排在他身后的刘伯承、贺龙等人,资历都
比他老。他在元帅中年龄也最小,时年四十八岁。也就在这一年召开的七届五
中全会上,他被补选为政治局委员。在五八年五月召开的八届五中全会上,林
彪更上一层楼,当选为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这时他在党内的地位已压过
彭德怀一头。实际上林彪是毛泽东属意的接班人人选之一。因为当时党内的第
二号人物刘少奇,年纪比毛泽东小不了几岁,属于同一代人。周恩来也属这一
代。而且周恩来掌不了舵,不仅毛泽东这样认为,周恩来本人也有这个自知之
明。在当时的政治局七位常委中,林彪和陈云、邓小平的年纪差不多,其中林
彪最年轻。而当时党内高层已有共识,即将来的接班人要有军内资历。这样就
排除掉了陈云。毛泽东也不甚信任陈云,认为他容易右。这样就只有邓小平和
林彪了。据说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也曾研究过毛泽东之后的接班人,他们得出
的人选是邓小平。林彪出局是因为美国人认为他的健康状况不佳。文革前周恩
来曾对王稼祥说过:将来的接班人或者是林元帅,或者是邓总书记(5)。文革
中邓被打倒,林就顺理成章地坐上了接班人这个位子。

一九五九年夏召开的庐山会议,本来是为“纠左”的。但彭德怀等人在会上对
大跃进中的一些错误作法提出了批评,被毛泽东看作是对大跃进、总路线、人
民公社这三面红旗的攻击,是右倾机会主义者向党进攻。毛决定进行反击,“
纠左”会议结果开成了“反右”会议。会后彭德怀、张闻天等人被打成反党集
团。会议刚开始时,林彪并没有参加。是会议开到中途,毛泽东已决定要对彭
德怀进行反击,才急召林彪上山勤王的。林彪也果然不同凡响,在批判彭德怀
的常委会上,一开口就给彭德怀的错误性质定调,说彭是野心家、阴谋家、伪
君子。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被免去了国防部长的职务,由林彪接任。不过,不能
说是林彪觊觎国防部长的职位,所以对彭德怀落井下石。林彪接任国防部长、
军委第一副主席,代替彭德怀主持军委工作恐怕一直在毛泽东的计划之内。毛
对彭始终不是很信任。就算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不倒,想必毛泽东日后也会找
个机会让他下来。特别是毛泽东如要发动象文化大革命这样大的政治运动,军
队掌握在彭的手里,他肯定不放心。

林彪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马上以一种鲜明的姿态在军内大搞“突出政治”、
突出毛泽东思想。他要求全军指战员积极学习毛泽东思想,说毛泽东全面地、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是学习马列主义的捷径。
他在讲话中宣扬学习毛著是一本万利的事,要活学活用,带着问题学,在“用
”字狠下功夫。他还号召全军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
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后来,林彪还指示《解放军报》每天在报头
刊登毛主席语录。自此开始,林彪不遗余力推行对毛泽东的个人祟拜,在文革
中更是将这种个人祟拜发挥到极致。并最终走向了其辩证的反面,成为毛林交
恶的原因之一。不过在当时,不仅毛泽东对他这一套很欣赏,党内军内的口碑
也很好。很多人赞赏他的做法,认为是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风。

林彪之所以如此做,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对毛的逢迎?或者如“九一三”后
被批判的那样,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借鼓吹对毛泽东的个人祟拜来树立自已的
威信?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名为树我,不知是树谁,说穿了是树他自已。
特别是“九一三”后,一些林彪当年私底下的言论、笔记被揭露出来,表明他
早在五九年就批评过“大跃进”是任幻想胡来,不切实际。同时他还有一些对
毛泽东品格的评论,说毛出尔反尔,好用权术。"有时你说东,他偏说西,故要
等他先说才可一致"等等。据此看,林彪心口不一,是出于野心才鼓吹对毛泽东
的个人祟拜,似乎可算定论了。但我们不能如此简单地看问题。古语有云“水
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西谚说:仆人的眼里没有伟人。私下对毛泽东
进行议论的,党内大有人在。如在庐山会议上,张闻天在和彭德怀私下谈心时,
就说到对毛的看法:很英明,但整人也很利害,有点象斯大林晚年。张闻天还
说毛从中国历史学了些东西,也学了一些权术。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也和李锐
说过主公常有出尔反尔之事,有时捉摸不定,莫测高深,真是很难侍候。田家
英还说他离开中南海的时候,要向主公提三条意见:一是能治天下,不能治左
右。二是不要百年之后有人议论。三是听不得批评,别人很难进言。(6)田家
英又何尝对毛有异心,只不过如古之贤臣之望明君,希望主公能“亲贤人远小
人”而已。田家英以风骨自命,最后却只落得一个以死抗争的结局,也甚让人
痛惜。“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因为林彪对毛泽东在私底下有一些
负面评论,就断言林彪鼓吹对毛泽东的个人祟拜是出于野心也未免“至察”了
一些。

林彪提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抗战前,杨成武从红军大学
毕业,军委准备让他到红一师当师长。杨成武觉得自已以前在部队一直当政委,
当师长有点信心不足,提出还要干回老本行。毛泽东于是指派林彪和杨成武谈
一次话,谈话的内容是"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师长"。林彪谈了九个问题,最后他
还嘱咐杨成武把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的讲稿带在身边,经常读、
反复读,遇到问题就从中找答案、找办法。(7)这时候的林彪已经有一点“活
学活用”的苗头了。林彪不仅如此向杨成武交待,他自已也是这样做的。据曾
任林彪秘书的谭云鹤回忆,在东北期间,林彪随身带有一个公文包,里边都是
毛泽东的著作,如《矛盾论》、《实践论》、《关于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等,
是他随时随地的枕边读物。这些书重要的地方都用红蓝铅笔画了两三道杠,还
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旁注。足见林彪研读之精。可见所谓“活学活用”毛泽东著
作是有林彪自已的切身经验在内,并不纯是出于逢迎。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林彪在军中大搞“突出政治”应该说也并不难让人理解。
突出政治可以说是中共军队的一项优良传统。自中共建军始,在绝大多数情况
下,中共军队面对的都是武器装备远优于自已的敌人。革命队伍不能唯武器论,
只能唯意志论,大概也只有强调意志的作用了。林彪只是重新发掘解放军的优
良传统而已。不过,林彪如此高调地搞“突出政治”,除了部队的队伍建设需
要外,恐怕也不能不说是有一定的政治意图的。

在庐山会议上,为了斗倒彭德怀,毛泽东几乎动用了他的全部威信。党内领导
层虽然顺从了他的意志,可是彭德怀无辜落此下场,部分领导人难免会起戒惧
之心。而且在务实派官员如刘邓等人看来,要跟上毛泽东那浪漫主义的想法已
经越来越困难了。毛泽东主动提出从一线退下来以后,一线由务实派官员掌管。
在实际工作中,毛泽东浪漫主义的主张往往会被务实派官员抵消一部分。

“大跃进”也造成了大灾难,庐山会议后不久就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一
些地方还相继出现了大量饿死人的现象。一九六二初,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
大会,其时中国刚从三年困难时期中缓过一点劲来,全国多数人民犹自面带菜
色。七千人大会也是一个出气会,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白天出气,晚上看
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中央主要负责人都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毛泽东也
不例外。他在讲话中说:“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
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刘少奇在会上的讲话尤其尖锐,他说三年困难时
期的出现是由于"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毛泽东显然并不满意刘少奇的讲话。
实际上毛并不认为自已有错,他的自我批评只是作一下姿态。林彪在会上的讲
话则别树一帜,他说,出现最近几年的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
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林彪还说:“我深深感觉到,
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
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凡是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尊重受到干扰时,就会出毛病。
几十年的历史,就是这个历史。”毛泽东对林彪的这篇讲话大加赞赏。

“大跃进”实际上失败后,毛泽东郁闷至极,他不得不承认自已对经济了解不
多,要去从头学习经济学。他从一线退下来后,国民经济在务实派官员的调整
操控下,已有所恢复,困难局面渐渐缓解。在七千人大会召开时,毛泽东的威
信显然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刘少奇当上了国家主席,又在一线主持工作,
每逢一些重要的节日,毛和刘的大幅照片并列出现在报纸的头版上。中国似乎
要出现“两头大”的政治局面。毛泽东说话也不象以前那么灵了。在他的眼皮
底下,由彭真主持的北京市委,几乎就成了一个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就连邓
小平,这个他一手提拨起来的小个子,平时似乎也在有意识地躲开他。毛泽东
开始抱怨务实派官员把他当作菩萨供着,却不再问他的意见。毛泽东本人在“
八大”时还是反对个人祟拜的,但他很快就转了口风,觉得“还是需要一点个
人祟拜”。庐山会议上和彭德怀斗争时,更是认为祟拜你还不如祟拜我。也许
在他退出一线后,更加需要一些对他的个人祟拜才能满足他的安全感。

所以林彪在军中搞突出毛泽东思想,包括在七千人大会上一片自我批评的空气
中仍突出地宣扬毛泽东,远不是拍马屁那么简单。这时候的林彪,就象是毛泽
东身边最忠实的护法弟子,正在努力维护着师门的权威。

毛泽东对林彪领导下的解放军很满意,在文革前,他一度发出“全国人民学习
解放军”的号召。与此同时,他与务实派官员渐行渐远。他认定,在务实派官
员的领导下,一个官僚体系正逐渐形成,这个官僚体系发展下去,会让中国最
终变色。毛泽东决心通过发动一场文化革命来改变这种局面。这时候,军队对
他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1)金冲及等《毛泽东传》
(2)李德《中国纪事》,转引自老久编《林彪和他的十大干将》
(3)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4)师哲《在巨人身边》
(5)《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 说不尽的毛泽东》
(6)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7)张子申《杨成武将军访谈录》




--------------------------------------------------------------------------------



[此贴子已经被军情十处于2003-12-23 15:12:07编辑过]
关于文革的迷雾.毛和林(二)


三,鬼和锺馗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正是“文革”前夕,军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时任总参
谋长、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突然被免职批判。现在党史上的说法是林彪要
在军队中排斥异已,派叶群向毛泽东诬告罗瑞卿反对他,要夺他的权。毛
泽东听信了林彪的话,才同意把罗瑞卿打倒的。但现在有论者提出另一种
说法,说罗瑞卿被打倒并不是因为林彪对他不满,而是毛泽东要发动文革,
为了确保对军队的绝对控制,于是先把和刘少奇、邓小平关系甚密的罗瑞
卿搞掉。只是为了稳住刘邓等人,才用了“罗瑞卿反对林彪”这样的幌子
(9)。两种说法都言之成理。从表面上看,前一种说法似乎更合乎情理一
些。因为罗瑞卿是一方面军的老人,早在一九三二年就担任过第四军政委、
第一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在长征中曾任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
队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并于一九三六年年六月任红军大学教育长,当时
的红大校长正是林彪。他是林彪的老部下,也是毛泽东的老部下。建国后
罗瑞卿长期担任公安部部长。五九年庐山会议后,他被林彪提名为总参谋
长,接替和彭德怀一起被批的黄克诚大将。罗瑞卿在被免职时还身兼国务
院副总理、国防部副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等要职,
本兼各职达到十三个之多,可以说是炙手可热的政坛红人。他任公安部部
长时经常陪伴毛泽东出游,负责毛的安全保卫工作,被看做是毛泽东的大
警卫员。他对毛泽东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即使被打倒以后,对毛仍无异心。
照理说毛泽东没有理由对他不放心。

据张耀祠回忆,叶群是在六五年十一月下旬到杭州向毛泽东告罗瑞卿的状,
那一次叶群和毛泽东足足谈了五小时。这被认为是促使毛泽东罢免罗瑞卿
的关键之举。十二月八日,批判罗瑞卿的上海会议就召开了。林彪垮台后,
毛泽东也说过是林彪对罗瑞卿搞突然袭击的,他偏听偏信了林彪。但有的
资料表明,早在十一月初,关于罗瑞卿的问题就已经在小范围内吹过风了。
包括叶剑英、当时的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总政主任肖华等人已经知道了罗
瑞卿要出问题(10)。而这时罗瑞卿还蒙在鼓里,对此毫无察觉。对叶剑
英吹风的人,显然不会是林彪,只能是毛泽东。上海会议召开前,包括刘
少奇、邓小平以及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贺龙,都不知道会议内容是批判罗
瑞卿。上海会议指出罗瑞卿的主要问题是有野心、向党伸手、反对和封锁
林彪。但批判的调子还算缓和,毛泽东在会上还说过:“反对你(指林彪
),还没有反对我呢。就是反对我游泳,也是出于一片好心。”罗瑞卿虽
然压力很大,但自觉问心无愧,以为只是林彪误会了他,倒还挺得住。六
六年三月,中央继续开会揭批罗瑞卿的问题。这一次将罗的问题上纲到反
党反毛主席。李雪峰回忆,会议对罗的揭露是一边倒,群情激愤,光听会
上揭发的事,罗的问题就大了(11)。这一下罗瑞卿顶不住了,他万万没
想自已对毛一直忠心耿耿,最后竟落得一个反对毛主席的罪名。三月十八
日,已写好遗书的罗瑞卿跳楼自杀。这时毛泽东正在杭州主持召开政治局
常委扩大会议,消息传到会场,他很有些吃惊,问:“为什么跳楼?”然
后讲了一句:“真没出息!”(12)。毛讲话的口气就象是长辈不满晚辈,
似乎他并不是真的相信罗瑞卿会反对自已。罗瑞卿没有死成,只是摔断了
腿。但是这样一来,他又多了一条对抗中央挽救的罪名,问题性质更为严
重。

罗瑞卿一贯对毛忠心,毛泽东看上去也并不真的相信罗会反对自已。照理
说若不是林彪告状,毛没有理由换掉罗瑞卿。但我们也要注意其他一些细
微的线索。罗瑞卿身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当时任总书记的邓小平关系显
然甚好。邓小平在罗瑞卿的问题上态度颇为持重,实际上是站在罗一边为
他说话。三月会议召开没多久,邓小平为躲开处理罗的事,跑到三线视察
去了。直到在“九一三”后,邓小平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还检讨自已在
处理罗的问题犯下了“不容宽恕的错误”(13)。文革后邓小平第三次复
出后不久,就提名罗瑞卿重新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一职。可见这两人关系
确实不一般。

三月会议批罗时,彭真还管着罗瑞卿的事。才过一个月,彭真自已也出事
了。到了五月,彭真和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四人就已经被打成了反党
集团。这四个人的身份有一共同之处就是都是书记处的书记。书记处出了
这么大的问题,主持中央一线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怎么会没有责任?说
这是一个计划好的部署是讲得通的。首先是搞掉握有军权的罗瑞卿,把最
关键的兵权绝对掌握在自已手里。虽然毛泽东也许并不认为在他和刘少奇
正式摊牌的时候,罗瑞卿会站在刘少奇一边。但罗和刘邓的关系如此之深,
还是保险一些好。然后再把管北京市的鼓真,管宣传部的陆定一,以及在
眼皮底下,正管着中央办公厅的杨尚昆也一起搞掉。这样把刘少奇的主要
班底一扫而光,下一步就是刘本人了。

到底是林彪先向毛泽东告状,毛泽东偏听偏信?还是毛泽东本人要换掉罗
瑞卿,为了掩人耳目拿林彪当挡箭牌?经验告诉我们,党史上的定论往往
是靠不住的,特别是涉及到毛泽东在文革中的作为。在更多的资料被公布
以前,罗瑞卿案的真实幕后恐怕也只能存疑。“文革”后,林豆豆和罗瑞
卿的女儿罗点点曾见过面,林豆豆向罗点点讲述了罗瑞卿案的一些幕后情
况,罗点点自已也将信将疑(14)。

毛泽东说林彪对罗瑞卿搞突然袭击,但似乎搞突然袭击的正是他自已。决
定批罗瑞卿时,包括刘邓在内的多数常委事先不知情。毛泽东批彭真时,
刘少奇并不国内,他出国访问去了。刘出国前还到杭州参加毛泽东主持的
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这时毛泽东并没有提过彭真的问题。刘少奇三月二
十二日出国,没过几天,毛泽东就在几次谈话中严厉批评彭真和北京市委。
待到刘于四月十九日回国,不仅彭真垮台已成定局,一些重要决定也已经
作出:撤销中共中央原来发出的《二月提纲》和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
人小组,设立直属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基本通过《中国
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决定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和正式通
过这个文件,井对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四个人作出组织处理。

六六年五月在北京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并没有出席,会议由刘
少奇主持。但毛遥控着一切。这个会议不仅讨论和处理了“彭罗陆杨”反
党集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正式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这就是著名的“五一六通知”。一般认为,这个通知的出台表示“文化大
革命”的正式开幕。“五一六通知”着重指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
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
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通过“五一六
通知”的会议由刘少奇主持,在会上通知的内容则由邓小平介绍。这是很
荒诞的历史一幕:他们正在主持打倒自已的会议。不过刘、邓本人当时并
没有很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虽然多少有一些感觉。李雪峰回忆说,看得
出主持会议的刘少奇心里有气,压力很大,表情不自然(15)。五月十八
日,林彪在会上发表了他的著名讲话,当时叫做“五一八讲话”,九一三
后又被叫做“政变经”。在这个讲话中,林彪大谈特谈如何防止反革命政
变,并列举了古今中外许多政变事例。他在讲话中还提到“毛主席最近几
个月,特别注意防止反革命政变,采取了很多错施。……调兵遣将,防止
反革命政变,防止他们占领我们的要害部位、电台、广播电台。军队和公
安系统都做了布置。”可见毛泽东在发动政治攻势前是很小心谨慎的,虽
然当时并无人试图推翻他。

林彪这篇讲话的另一个突出之处是大力鼓吹对毛泽东的个人祟拜。调子之
高是前所未见的。整篇讲话看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毛泽东远在马列恩
斯之上。虽然林彪并没有明确这样讲,但是他在竭力做这样的间接暗示。
他在讲话中说:“毛主席所经历的事情,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多得
多。……他们没有亲身领导过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像毛主席那样,亲临前
线指挥那么多的重大的政治战役,特别是军事战役。列宁只活了54岁,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6年就去世了。他也没有经历过像毛主席那样长期、那
样复杂、那样激烈、那样多方面的斗争。”林彪还说:“毛主席在全国、
在全世界有最高的威望,是最卓越、最伟大的人物。毛主席的言论、文章
和革命实践都表现出他的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天才。有些人不承认天才,这
不是马克思主义。不能不承认天才。……毛泽东思想是人类的灯塔,是世
界革命的最锐利的武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毛泽东思想
永远是普遍真理,永远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是中国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的
共同财富,是永放光辉的。……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
一万句。”林彪还声称:“毛主席活到那一天,90岁、100多岁,都
是我们党的最高领袖,他的话都是我们行动的准则。谁反对他,全党共诛
之,全国共讨之。在他身后,如果有谁做赫鲁晓夫那样的秘密报告,一定
是野心家,一定是大坏蛋,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


林彪在讲话中如此极力颂扬毛泽东,连毛泽东本人也觉得有些不安了。一
个多月后,在七月八日写给江青的信中,毛泽东写道:“他的一些提法,
我总觉得不安。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现在经
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是被他们逼
上梁山的,看来不同意他们不行了。在重大问题上,违心地同意别人,在
我一生还是第一次。”他又说:“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
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对于林彪如此吹捧自已的用意,毛泽东
的看法是“为了打鬼,借助锺馗。”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封信中,毛泽东
称林彪为“我的朋友”。而在一九六四年,在对一份文件的批示中,毛泽
东说自已和林彪是“英雄所见,大抵略同”。可见这时的毛泽东确实是欣
赏和信任林彪,并引为同道的。

林彪在这时如此不同寻常地突出吹捧毛泽东,到底是出于何种意图呢?林
彪显然是精读了《矛盾论》、《实践论》的,他还看过《老子》,对其思
想很赞赏,说其中充满了辩证法。他当然不会不懂得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
系。他在记笔记时也写过一句“绝则错”。但在“五一八讲话”中他却将
毛泽东思想绝对化开来,这似乎不只是认识上的问题。

五九年庐山会议后,林彪在军中大搞突出政治,突出对毛泽东的个人祟拜。
但当时这样搞的党内也不是他一个人。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柯庆施甚
至在会议上公开说:“我们相信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主席要服
从到盲从的程度。”柯庆施在党内被尊称为“柯老”,一贯左得可爱,要
不是在文革前病故,他肯定会成为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大将。周恩来则主张
“领导干部都要驯服,不驯服就不能胜利。”文革前,林彪对毛的颂扬虽
然很突出,但还没到一马绝尘的地步。但在“五一八”讲话中,林彪将颂
扬毛泽东的调子陡然升高了八度。这样做显然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

“为了打鬼,借助锺馗”,鬼是那一个呢?毛泽东闪电般地打倒了彭真,
刘少奇纵有不同意见也已无法提出。据说刘少奇曾提议召开中央全会来讨
论文化革命的问题,这可能也是他能有效抵制毛泽东的唯一办法,但他的
提议被毛泽东否决了。五月会议的名称叫政治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
”的全称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但各中央局及各省区负责人
都没有被通知出席会议,大约有一半中央委员缺席。这表明毛泽东对中央
全会能否接受他的想法并没有太大把握。其后的事态发展证实,他的担心
是有道理的。不仅在五月会议上,就是在八月份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
对于“五一六通知”中的许多提法,多数人的思想都不通,甚至有抵触情
绪。只是慑于毛泽东巨大的个人威望,才无人敢表示异议。有的资料说,
这期间,林彪在一本书上写了这么一句:他担心的是在会上能否得到足够
的票数。也许林彪确实洞悉到了毛泽东的焦虑,于是他以毛的使徒的身份
挺身而出了。林彪以一个战功卓著的元帅、党的副主席的身份作这番讲话,
对党内军内的影响自然是非同小可的。当时全党本来就普遍存在对毛泽东
的个人祟拜,党内生活已很不正常。林彪的这篇讲话,不仅得到与会人员
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件”,成了这次
五月会议的主题报告。毛泽东虽然对林彪的讲话感到“不安”,但他还是
同意将这一讲话转发全党,并要求全党全军“认真学习,认真讨论,认真
领会”。

林彪如此突出地颂扬毛泽东也许和毛不久前写给他的一封信也有关。五月
七日,在看了林彪转给他的总后勤部的报告后,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的精神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毛泽东在信中说:“军队应该是
一个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
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
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使军民
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
、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毛泽东还提出,工人、农民
、学生都应该这样,以本职工作为主,兼学军事、政治、文化。毛泽东在
这封信中勾勒出一副社会主义新村的蓝图,后来的“五七干校”就是按照
这个蓝图建立起来的。有论者认为,这一封信与毛泽东致江青的信,是了
解毛发动文化大革命动机的两把钥匙。林彪是否对毛泽东描绘的蓝图感兴
趣?看起来他似乎是感兴趣的。或许他为毛泽东在给他的信中透露这一理
想,表明了对他的莫大信任而激动。同时也觉得自已有责任回报毛的信任。

“五一六通知”公布后,聂元梓等人在北大贴出一张大字报,这张大字报
经过毛泽东批准向全国广播后,造成极大轰动。北京各大学校园顿时沸腾
了起来,学生们纷纷起来贴大字报,开批斗会,造修正主义的反。刘少奇
等人一看局势不稳,又拿出搞运动屡试一爽的一招:派工作组。六月初,
刘少奇在北京主持政治局常委会议通过了向各大专院校派工作组的决定后,
又和周恩来、邓小平一起飞到杭州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并没有明确表态
不要派工作组,他还要刘少奇等人相机处理运动中的事宜。有人认为毛泽
东是在引蛇出洞,诱使刘少奇在运动中犯错误。其后一段时间,毛泽东在
南方的行踪颇有些诡秘,似乎在防备着什么。他回到了老家韶山冲,住在
离他故居不远的滴水洞里。在此期间,刘邓等人在北京大派工作组。在一
些学校里,工作组和造反学生严重对立,并将一些造反积极分子打成反革
命。七月初,毛泽东来到了白云黄鹤的地方:武汉。在这里他畅游长江,
向全国人民展现他劈波斩浪的气概,。七月十八日,毛泽东回到北京。七
月二十四、二十五日,毛泽东连续两次召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
革小组负责人和正在北京开会的各大区中央局书记谈话,批评了派工作组
的决定,提出要撤出工作组。

六六年八月一日至十二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召
开。出席会议的除了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外,北京高等院校革命师生
代表聂元梓等人也列席会议,这是以往没有过的。毛泽东在会上更加严厉
地批评了工作组,他指责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作组干尽了坏事。”八
月四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他在讲话中严厉地批
评了前一阶段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刘少奇在会上检讨:“这段时间,主
席不在家,我在北京主持工作,我负主要责任。”毛泽东接口说:你在北
京专政嘛,专得好嘛”当叶剑英讲到我们有几百万军队、不怕什么牛鬼蛇
神时,毛泽东声色俱厉地说:“牛鬼蛇神,在座的就有!”八月五日,毛
泽东写出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这张大字报直接将矛头
指向刘少奇,将他和刘之间的分岐在全党面前公开。毛采取这一步骤,是
经过深思熟虑的。八月五日当天,毛泽东就已经将大字报给了周恩来,后
来他又收了回去。经过一天的考虑后,他再次将大字报交给周恩来,叫周
印发给会议。可见毛是下了决心,要在中央全会上和刘摊牌了。当时林彪
还在大连休养,八月六日,毛泽东急调林彪回京出席会议。就象五九年庐
山会议一样,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毛泽东再次需要林彪这个大将护驾。毛
泽东的大字报公布后,与会人员极为震惊。许多人思想上都不通,但在当
时的政治空气下,没有人敢表示不同意见。刘少奇无力与抗,只有作出检
讨。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还改选了政治局常委。林彪在常委上的排名升为
第二位,代替了已被批评的刘少奇。刘少奇则降为第八。由于刘邓两人此
时已处在倒台边缘,林彪地位的提升是水到渠成的。显然这也是毛泽东的
意图。党内大老对此心知肚明,在这次全会上推荐林彪作为接班人的,就
有周恩来。在这次全会上,刘少奇及周恩来等人并没有被明文免去中央副
主席的职务。但在会议后,周恩来关照宣传部门以后凡提到自已的报道只
用政治局常委的名义,不再用中央副主席。这样在十一中全会以后,林彪
实际上就成为党内唯一的副主席。


(9)佚名《毛泽东林彪与“打倒罗瑞卿”》(注:此为网文)
(10)舒云《大将罗瑞卿》
(11)李雪峰《鲜为人知的“文革”发动内情》
(12)同(11)
(13)一九七二年八月二日邓小平写给毛泽东的信
(14)罗点点《红色家族档案--罗瑞卿女儿的点点记忆》
(15)同(11)
关于文革的迷雾.毛和林(三)

四,接班人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自八月月十八日至十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身穿绿军
装,臂带“红卫兵”臂章,先后八次在天安门上接见了上千万名红卫兵。
林彪每次都手摇红宝书,紧跟在毛泽东身后。他作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的
形象,从此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树立了起来。“文化大革命”迅猛发展起
来,各地掀起了“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浪潮。全国除野战军外,各级党委
在红卫兵、造反派的冲击下几乎都陷于瘫痪,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也被迫
中止党的活动。红卫兵响应毛泽东的号召,采取了形形色色的“革命造反
”行动。毛泽东支持的大串联,则使“文化大革命”的烈火燃遍全国。红
卫兵又逐渐分裂成几派,各派之间展开放烈的斗争。社会秩序遭到全面破
坏,“天下大乱”的局势终于形成。

林彪对“文革”的真实态度到底如何?近年林豆豆等人披露了林彪在“文
革”中的一些私下言论。据他们说,在文革初期,林彪开始并不同意打倒
刘邓,私下曾说,少奇是个好同志,拿掉他没有道理。红卫兵破“四旧”
正破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林彪曾对叶群说:看他(指毛)以后怎么收场(
16)。林豆豆的说法或许部份是真实的,这表明林彪对“文革”有一些不
同的看法。

但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林彪确实是紧跟毛泽东的例证。据林彪的秘书张
云生回忆,文革中林彪有一次问张云生:“你觉得我这个人有什么优点?
有什么缺点?”张云生总结出两点:一是首长对主席跟得很紧,二是首长
讲话少而精。林彪很高兴,说第一条很重要,要紧跟毛主席,自已本来没
什么本事,都是跟毛主席学来(17)。林彪当年的贴身卫士长李文普近年
写过一篇《林彪事件真相》,文中也提到,在文革中,林彪几次和身边工
作人员说过要紧跟毛主席。直到九届二中全会后,毛林之间出现裂痕,林
彪对毛的政治态度才发生了变化。关于林彪对毛泽东的紧跟,还有一个例
子:林彪听说毛泽东练丹,说:“主席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于是
也要身边警卫员帮他练丹。(18)这似乎也可当为林彪盲目紧跟毛泽东的
一个旁证。毛泽东练丹之事,没有别的资料可以证实,这件事可以存疑。

在文革初期,林彪除了陪伴毛泽东在各种公开场合露面,在一些会议发表
讲话外,一般不出席各种各样的造反、批斗大会。这不表明他对“文革”
的态度是消极的。文革初期,军队院校学生不允许参加社会上的造反活动。
但许多军队院校的学员受到社会上红卫兵运动的鼓动,也纷纷要求和地方
学生相同的“造反”权利。个别部队院校红卫兵组织的代表,还拿着血衣
求见林彪、叶群,要求给予支持。六六年的国庆节一过,林彪将全军文革
的负责人找来,指着红卫兵送来的血衣说:“如果我们不支持学生造反,
就要犯大错误。”接着他指示,对军队院校被打成“反革命”的学生一律
实行平反,销毁一切有关他们的“黑树料”,允许他们搞“四大”,准许
他们去全国各地串联。林彪还指令全军文革,据此拟一份军委命令,以布
告形式张贴出去(19)。表明这时他对“文革”还是持一种较积极的态度。
后来主持泡制“571工程纪要”的林立果,在“纪要”中说“红卫兵初期
受骗被利用,充当炮灰,后期被压制变成了替罪羔羊。”又说“青年知识
分子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 ”。但在文革初期,林立果也参加了红卫
兵组织,并对红卫兵“很有感情”。林彪有一次要在会上讲话,林立果还
建议他讲一讲军队干部对红卫兵的感情问题。可见林彪、林立果对“文革
”的看法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渐渐改变的。

作为一个跟随了毛泽东数十年之久的军人,林彪也不可能对“文革”从一
开始就持有怀疑的态度。实际上当时党内高层中并没有人坚决反对“文革
”,刘邓等人也只是在运动的方式上和毛有分岐。毛泽东要踢开党委闹革
命,而对刘邓来说,不要党的领导的运动是难以想象的。当时许多高级领
导人主观上也认为有必要搞一下运动,清除一下官僚体系的阴暗面。但他
们并不十分清楚毛的意图。待到天下大乱已成为事实,各地党政机关都受
到冲击,陷于瘫痪状态,大批领导人被批斗。造反派还开始冲击军队机关。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老帅、老将们坐不住了。他们不相信是毛泽东本人要
造成这种状态,而以为是中央文革小组那帮人煽风点火造成的。甚至认为
“毛主席身边有坏人”。于是叶剑英、徐向前等老帅以及几个副总理,在
六七年二月的怀仁堂会议上公开对“文革”中的某些过火行为表示了不满,
和中央文革的江青、张春桥等人发生了激烈冲突,。江青等人将会议情况
密报毛泽东。结果毛泽东严厉批评了这些老帅、副总理。这就是当时所谓
的“二月逆流”事件。

林彪本人无疑有着和老帅们类似的思想基础。他虽然下令废止了不准部队
院校学生参与造反的禁令,但作为主持军委工作的国防部长,从他的主观
思想上来说,他绝不愿看到出现军队大乱的情况。六七年初,各地造反派
冲击军队机关、揪斗军队领导人的情况已越演越烈,在北京的造反派还冲
击了国防部。各大军区纷纷向军委告急。在这种形势下,林彪和徐向前等
几个老帅商议,搞出了一个“军委八条命令”,中心思想是保证部队的稳
定。林彪和徐向前亲自去请毛泽东批示。毛批示:所定八条,很好,照发。
毛批示后,林彪对毛泽东说:“主席,您批了这个命令,真是万岁万万岁
呀。”(20)“军委八条”公布后,部队迅速稳定了下来。部队领导人有
了尚方宝剑,腰杆也硬了起来。对于再来冲击军队机关的造反派,一再劝
告不听后,抓的抓,关的关,一些地方还开了枪。这一下,中央文革不乐
意了,他们指责军队镇压造反派,阻碍运动发展。没过多久,叶剑英、徐
向前等老帅又因“二月逆流”事件挨批。林彪没有办法,只好又搞了一个
“军委十条命令”,这十条命令的中心思想是“正确对待群众”。后“十
条”比前“八条”的口气软多了,提到了一连串“不准”:不准抓人、不
准开枪等等。林彪不愿意军队出现混乱,更不愿意中央文革那帮人插手军
队。但从前“八条”到后“十条”的变化,表明他在同中央文革的争斗中
输了一个回合。林彪没有牵涉进“二月逆流”事件,他一般不出席中央日
常会议,都是由叶群代替。叶群惯于顺风使舵,一看毛泽东对几个老帅发
了大脾气,马上站到中央文革一边批判“二月逆流”。她怕林彪有同情老
帅的表示,还叮嘱秘书经常给林彪吹吹风,不要推着他向右转。林彪虽然
在“文革”初期没有和中央文革那帮文人发生公开冲突,但他显然是看不
起这些文人的。到了“九大”以后,他和江青、张春桥等人的冲突就开始
公开化了,而在九届二中全会上这种冲突达到了顶点。

当时中央文革那些人,说到底就是一帮思想左倾的文人。陈伯达、康生资
格虽老,但两人都是秀才,没有带兵打过仗。康生本人在历史上就是搞运
动的行家里手,“延安整风”时伤了许多人。至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
等人,在党内军内更是毫无资历。毛泽东虽然经常批评、讥笑文人,但他
在“文革”中还是重用这些文人,可见他骨子里的文人气质。文人思维的
一个特点是理想化。毛泽东发动“文革”,初衷愿望应该说和汉代的王莽
改制差不多。虽然一个试图恢复远古的黄金时代,一个试图开创前所未有
的新世界,但都是想建立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社会,结局却都以惨败告终。
没有现实基础的理想主义,无论发自多么良好的愿望,披上多么公理正义
的外衣,都会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这是一条历史定律,伟大如毛泽
东,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它。

综合各种资料,或者我们可以勾勒出林彪在“文革”初期的主要心态:他
虽然对毛的某些做法有些不同看法,甚至腹诽,但他的主要出发点还是要
紧跟毛。这不仅是出于数十年来的习惯,同时也是出于自保。实际上,紧
跟毛主席,也是党内多数高层领导人的共识。并不只是林彪如此。那些在
“文革”中被打倒的人,如彭真、罗瑞卿、邓小平等人,何尝想反对毛泽
东,只不过是想紧跟而不得而已。党内高层对毛跟得最紧的,还不是林彪,
而是周恩来。林彪跟来跟去还是跟丢了,周恩来可是一直紧跟到死。

那么林彪为什么会在“文革”中如此高调地鼓吹对毛泽东的个人祟拜呢?
继“五一八”讲话后,林彪还数次在公开讲话中高调颂扬毛泽东,次次花
样翻新。八月三十一日,毛泽东第二次登上天安门接见来京师生和红卫兵,
林彪在接见大会上讲了话。在这个讲话中他第一次用了“四个伟大”赞颂
毛泽东,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九
月十八日,林彪在接见部分军队干部时说:“毛主席比马克思、思格斯、
列宁、斯大林高得多。……毛泽东思想是最高水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主席这样的天才,全世界几石年、中国几千年才出现一个。毛主席是世
界最大的天才。”这样的语句,出于一个佞臣的嘴里犹有可原,出于一个
战功卓著的元帅嘴里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个溜须拍马的佞臣形象,
和一个指挥百万军队战无不胜的大军统帅形象,很难让人重合在一起。无
怪乎一些论者慨叹:林彪真是一个迷。

如果说林彪吹捧毛泽东是为了树立自已的形象,这个动机应该不是唯一的。
作为一个战功卓著的元帅,林彪在党内军内本来就有很高的威信。据说四
五年“七大”选举中央委员的时候,林彪是得了全票的六个人之一。其他
得了全票的人有毛泽东、刘少奇等人。连周恩来也没得全票。这不奇怪,
因为周恩来牵涉进王明路线的错误,在延安整风时是挨批的。如果说林彪
鼓吹对毛泽东的个人祟拜,是为进一步树立自已的威信的话。那么,从另
一个角度来说,那些赞颂毛泽东的话,因为是从林彪嘴里讲出来的,也增
加了它的份量。至于说林彪是打红旗反红旗,一开始就对毛不怀好心,这
个在逻辑上是不大讲得通的。林彪如果一开始就存心反对毛泽东,同时他
又将毛的权威绝对化了,那么到了两人摊牌的时候,林彪拿什么去对抗毛
泽东的绝对权威呢?这一结果已被“九一三”事件证明了。那么林彪是不
是出于个人野心才这么做的呢?按一般的逻辑分析,这是很合乎情理的。
但实际上,林彪如果想当接班人,并不需要通过吹捧毛泽东来获得。他在
五八年就已经当选为中央副主席,接班候选人的姿势已甚明显。“文革”
打倒了刘少奇和邓小平,顺理成章也就轮到他了。只要看一下当时政治局
成员的名单,就会发现,论和毛泽东的关系、资历、年龄、声望,恐怕再
也找不到比林彪更合适的接班人人选了。林彪和邓小平,是毛泽东和刘少
奇之后的第二代接班人人选,这不仅毛泽东本人认可,党内大概也早有共
识了。不是林就是邓。所以邓小平被打倒后,毛泽东一直不赞成开除了邓
小平党籍。六七年七月,毛和王力谈话时还谈到过,如果林彪身体不行,
还是要小平出来(21)。林彪一倒,邓小平听到“九一三事件”的传达后
,马上写信给毛泽东,承认错误,并表示“永不翻案”。毛泽东在邓的信
上批了一段话,要政治局讨论邓小平的问题,为邓小平复出铺路。邓小平
复出后先后担任了中央副主席、总参谋长、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等职,党政
军都是第一副手,其实就是接班人的态势。但邓不体恤君心,还是想翻“
文革”的案,结果又被江青等人告倒。邓小平第三次下台后,毛泽东才找
了华国锋。华当了几年中央主席,结果还是站不住,第二代接班人到底还
是邓大人。邓小平成了第二代核心,大概和他早年就是党内公认的接班人
这一因素是有些关系的。

所以林彪在文革中如此高调地鼓吹对毛泽东的个人祟拜,其动机恐怕并不
是很单纯的。林彪鼓吹对毛泽东的个人祟拜,大概可分为三个阶级:第一
阶段是从五九年庐山会议后到文革前,这期间林彪在军内搞突出政治,“
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队伍建设,同时也为了维
护毛泽东的威信。这一阶段林彪对毛泽东的颂扬虽也很突出,但并不很系
统,调子也不高。第二个阶段是文革初期,特别是在一九六六年。林彪许
多赞颂毛泽东“最最最”的语言都是在这期间说的。目的是“为了打鬼,
借助钟馗”,在全国全党强化毛泽东的绝对权威。毛泽东要发动“文革”,
而在党内又存在强大阻力的情况,只有依靠个人权威来确保毛的意志通行
无阻。“文革”中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组织、政府机关都已不起作用了,
运动实际上是靠舆论导向来指引。这时候的“文革”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
有论者说,毛泽东是以“神喻”的方式来才搞“文革”。他登上天安门,
向千万红卫兵挥动巨掌,就似神灵在给信徒颁发诫令。红卫兵对毛泽东狂
热的个人祟拜,是“造反”运动得以迅速扩展到全国的重要原因。在文革
初期,毛泽东需要全党全国对他的狂热的个人祟拜,所以林彪以毛的使徒
身份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第三个阶段是“九大”以后,这时候“造反”
运动已经结束,毛泽东本人也觉得对自己的个人祟拜应该降温了。但林彪
这时已当了接班人,势成骑虎。为了维持自已接班人的地位,就必须维持
住自已的使徒地位。于是他坚持对毛的个人祟拜,并最终在这个问题上引
起了毛对他的疑忌。当然,林彪鼓吹对毛的个人祟拜,也有他本人长期祟
敬毛泽东这一思想根源。同时应该也有固位邀宠、在运动中自保等考虑。
事物的发展往往会走向它的反面。林彪对毛泽东的鼓吹最为得力,最后却
也不能避免使自已成为毛的敌人。在毛自以为敌人的人当中,他的结局也
是最惨的。这对林彪个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悲剧。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林彪成为党内唯一的副主席。据李文普说,他曾几次
流露过不想当这个角色(22)。到了六八年十月召开的八届十二全会上,
林彪的“亲密战友”的身份被写进全会公报。而就在这届全会上,刘少奇
被打成叛徒、内奸、工贼,并被永远开除出党。作为毛泽东选定的现任接
班人,看到前任接班人落此下场,不知林彪心里会作何感想。据说在八届
十二中全会前,林彪不想做接班人,特地写了份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批
了下来,还是要他干,林彪把报告撕了扔到痰盂里(23)。在“九大”上,
林彪作为“接班人”的身份被写进党章。会后,据说有人曾看到过他独自
一个在房中流泪。或者就林彪最初的本心来说,他确实不想做这个接班人。
他看过《曹操传》,看到书中曹操说自已挟天子已令诸候,已成骑虎难下
之势。林彪在这一段旁边注了一句:不要轻易骑上去(24)。这并不难让
人理解。刘少奇的先例已在眼前,殷鉴不远。一个手握兵权的接班人,和
一个年老多疑的独裁者,两者发生矛盾几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到底是接班
人迫不及待想夺取最高权力,还是独裁者心生疑忌先下手为强,这就需要
好好探讨一番了。

作为一个和毛泽东有过多年密切接触,并长年以毛泽东为师的人,应该说
林彪对毛泽东的性情是有相当深入的了解的。他在当了接班人后,多少也
采取了一些韬晦的态度。“文革”初期,毛泽东对运动的意图并不表露得
很清楚,党内许多人都不摸底。陶铸是毛泽东在十一中全会上提上来的,
结果几个月后就被打倒。叶剑英本来是毛在军内的亲信,也在“二月逆流”
事件中挨了批。实际上,对“文革”要搞到什么程度,应采取什么步骤。
就连毛泽东本人可能都没有太明晰的计划。“红卫兵”这一新鲜事物的出
现,就是在他的意料之外的。在对毛泽东的意图不是了解得很清楚的情况
下,林彪采取的方法是“主席画圈我画圈”,毛泽东明确表了态的,林彪
紧跟。毛泽东不明确表态的事,他也模模糊糊。林彪还将上送文件中“送
主席批示”几个字改为“呈主席批示”,说这样显得恭敬些。“九大”后
,纪登奎上调中央工作,他发现中央无论讨论什么问题,都听不到这位林
副统帅的意见。讨论工业,讨论农业,讨论财贸,毛泽东的批示随处可见,
却很少看到林彪的批示(25)。可见林彪这个副统帅当得是够小心翼翼的,
并没有什么揽权的举动。

叶群在这方面的表现比林彪有过之而无不及,她认准的是:首长紧跟主席,
我紧跟江青。林彪批示过的文件,叶群还要把关。“文革”初期有一条命
令:部队调动一兵一卒都要经过军委主席(就是毛)的批准。有一次某连
队申请出营房二十公里处打麦子,报告一直送到林彪处,林彪本拟批准,
叶群不同意,说还要请示主席,到底把还报告呈上去了(26)。叶群这个
人值得好好说一说。八十年代后,当年林彪身边的秘书、工作人员写了不
少关于林彪的回忆文章。他们在文章中几乎不对林彪说什么坏话,却一致
地对叶群表示恶感。就连叶群的亲生女儿林豆豆,也批评她政治品质不好。
叶群和她两个子女的关系甚为奇特。林豆豆、林立果都和母亲的感情很疏
远,和父亲则很有感情。两人从来不叫叶群“妈妈”,而是和工作人员一
样叫“主任”。林立果还会当着“林办”秘书的面骂叶群为“叶胖子”。
“林办”的许多秘书也对叶群不满,甚至结伙暗中对抗叶群,林豆豆有时
也参与其中。但是叶群善于钻营,会办外交,这对性格孤僻、不惯和人交
往的林彪来说很有帮助。所以林彪虽然常训斥叶群,但又离不开她。林彪
许多对毛泽东表示祟敬的形式主义行为,是叶群搞出来的。比如叶群规定
如果林彪和毛泽东同上天安门,林彪必须比毛泽东提早一分钟到达天安门
城楼下,迎接毛泽东并“紧跟”他登上天安门。去早了不行,对林彪身体
不好。去迟了更不行,要统帅等副统帅,这是重大的政治事故。叶群还经
常归纳群众自发的对毛泽东表示祟敬的形式,并叫林彪带头做。那个紧跟
在毛泽东后面,手摇红宝书的林彪形象,无疑就是叶群的设计杰作。

叶群的政治品质也确实不好,她紧跟着江青,在文革中干了不少坏事。文
革中的一些大案,如贺龙案,“杨余傅”案,叶群也插了手。有些事可能
是瞒着林彪干的。叶群这么做,当然有她个人的政治目的。林彪身体不好,
很多会都托病不参加,有时毛泽东亲自召集的会议他也不去。毛泽东于是
叫叶群代表林彪出席会议,这使叶群在“文革”中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
她本来在党内挂不上号,在“九大”上却一举当上了政治局委员。不过将
林彪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都归咎于叶群并不合事实。叶群可能背着林
彪干了一些事,但在政治利益上,她和林彪是一致的,她的出发点无疑是
为了维护林彪的政治地位。

在六九年四月召开的“九大”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的身份被
写进党章,他达到他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但仅仅十六个月后,他就开始从
这个最高峰上跌落了。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在“九大”上的辉煌正预兆了
他的跌落,这可以说也是历史的一种必然。


(16)张宁《自已写自已》、官建勋《我所知道的叶群》
(17)张云生《毛家湾纪实》
(18)张宁《自已写自已》
(19)同(17)
(20)徐向前《历史和回顾》
(21)丁东《“王力反思录”读后》
(22)李文普《林彪事件真相》
(23)官建勋《我所知道的叶群》
(24)同(23)
(25)纪坡民《听父亲纪登奎谈往事》
(26)同(1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24 1:17:43编辑过]
楼主:
我删掉了一篇断章取义的回复,并改动了题目,请理解。

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1,要历史唯物的看待问题。
虽然这实际上是很难作到的,因为现今的一切对于历史的了解和知识都是由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而得来的,其真实性会值得推敲。所以我认为,唯物不是要“唯”文字之“物”和“主流认识”之“物”,而是“唯”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之“物”。在把握历史发展主体脉络的前提下,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及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以点废面地评价历史。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普遍认识水平,来评价人物的所作所为。只要发生的事件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和合理性,事件就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

2,对于敏感和非原则问题可以保留个人观点。
这也是基于历史真实的“迷雾”客观存在所能做出的唯一正确的考虑。见仁见智都随大家的认识水平了。所以,还是不要做说服对方的无用努力吧,坚持“同一问题,各自表述”比较好。

3,虽然可以“各自表述”,但原则问题不能妥协。
无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基于何种态度,都要公正客观,不能带有个人主观意识。同时,也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采取逻辑手段加以改变历史的真实。这里的“真实”是指历史大环境和历史进程的进步或者倒退,而不是不能肯定的历史细节。
楼主:
我删掉了一篇断章取义的回复,并改动了题目,请理解。

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1,要历史唯物的看待问题。
虽然这实际上是很难作到的,因为现今的一切对于历史的了解和知识都是由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而得来的,其真实性会值得推敲。所以我认为,唯物不是要“唯”文字之“物”和“主流认识”之“物”,而是“唯”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之“物”。在把握历史发展主体脉络的前提下,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及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以点废面地评价历史。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普遍认识水平,来评价人物的所作所为。只要发生的事件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和合理性,事件就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

2,对于敏感和非原则问题可以保留个人观点。
这也是基于历史真实的“迷雾”客观存在所能做出的唯一正确的考虑。见仁见智都随大家的认识水平了。所以,还是不要做说服对方的无用努力吧,坚持“同一问题,各自表述”比较好。

3,虽然可以“各自表述”,但原则问题不能妥协。
无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基于何种态度,都要公正客观,不能带有个人主观意识。同时,也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采取逻辑手段加以改变历史的真实。这里的“真实”是指历史大环境和历史进程的进步或者倒退,而不是不能肯定的历史细节。
真相是什么,谁知道?
可怜了被老毛整死的那些人
现在有很多人一听有人批评毛,就先扣上汉奸美狗的大帽,这和当年两个凡是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