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歼十进气道辐条的问题(转自某资深军事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08:16
————1、大家首先要搞清楚辐条形状以及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才能有清醒认识:六根辐条是翼形剖面;安装位置不在矩形进气道边缘,而是位置靠里;第一根辐条向内偏,第二、三根向外偏!
————2、大家只要学过基本机械设计知识,就应该知道在受力不均匀状态下,最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以及破坏的应该是尖锐的边角位置,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为了机械结构的加强,加强筋必须在边角位置!但是歼十辐条安装位置明显靠内!这就说明,虽然辐条在客观上有加强作用,但是他如此复杂的设计,根本不是仅仅用来加强机械强度的。
————3、辐条是翼形剖面,而且安装角度第一根辐条向内偏,第二、三根向外偏,这明显是在利用伯驽利原理!大家都知道,进气道喉部具有附面层吸除孔,这些被吸出的附面层也会聚集到进气道与机身之间的空隙中,越来越多明显增加飞机阻力!而这几个辐条,第一根明显是将机头来流引入进气道与机身之间的空隙,然后由2、3根导出,在此过程中利用辐条安装角度以及翼形剖面形成的内外压力差将附面层吸除,随气流流出进气道与机身之间的空隙,从而达到减阻的目的!
————4、至于破坏隐身的问题,也是无稽之谈,这个位置即使不设辐条,也会有一定反射,加了之后起什么作用还不好说,而且本身还有隐身材料涂敷,大家可想而知到底有多少影响了。————1、大家首先要搞清楚辐条形状以及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才能有清醒认识:六根辐条是翼形剖面;安装位置不在矩形进气道边缘,而是位置靠里;第一根辐条向内偏,第二、三根向外偏!
————2、大家只要学过基本机械设计知识,就应该知道在受力不均匀状态下,最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以及破坏的应该是尖锐的边角位置,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为了机械结构的加强,加强筋必须在边角位置!但是歼十辐条安装位置明显靠内!这就说明,虽然辐条在客观上有加强作用,但是他如此复杂的设计,根本不是仅仅用来加强机械强度的。
————3、辐条是翼形剖面,而且安装角度第一根辐条向内偏,第二、三根向外偏,这明显是在利用伯驽利原理!大家都知道,进气道喉部具有附面层吸除孔,这些被吸出的附面层也会聚集到进气道与机身之间的空隙中,越来越多明显增加飞机阻力!而这几个辐条,第一根明显是将机头来流引入进气道与机身之间的空隙,然后由2、3根导出,在此过程中利用辐条安装角度以及翼形剖面形成的内外压力差将附面层吸除,随气流流出进气道与机身之间的空隙,从而达到减阻的目的!
————4、至于破坏隐身的问题,也是无稽之谈,这个位置即使不设辐条,也会有一定反射,加了之后起什么作用还不好说,而且本身还有隐身材料涂敷,大家可想而知到底有多少影响了。
应该还有涡流发生器作用!
看来是够资深的,应该是和mk800同一档次的了:victory:
原帖由 王爷 于 2007-3-12 20:17 发表
看来是够资深的,应该是和mk800同一档次的了:victory:

请说出理由  以免我等菜鸟被误导
我没说他误导啊:o ,因为人家根本没“导”,只是。。。。。。。。。。在胡说8道而已;P
啥叫辐条,自行车、摩托车车轮上用的就是,与轴心部分拉接起合力作用。;P
第一次看见这种说法,等待:(
不考虑抖振,共振等方面的影响么?要说这六根条子是事先设计好的我很难相信。越复杂的设计越容易在体系中带来不确定因素,我比较倾向于这些东西是在低速风洞和试飞过程中不断妥协的产物。
我比较倾向于认为,TG现在还没有真正有效的隐身涂料。至少没有在批次中实装。当然不排除实验室水平比较高,但是从目前工厂的涂装工艺水平来看,要在生产中使用,又要在装备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可维护性,几乎不可能。
原帖由 cookship 于 2007-3-12 20:44 发表
不考虑抖振,共振等方面的影响么?要说这六根条子是事先设计好的我很难相信。越复杂的设计越容易在体系中带来不确定因素,我比较倾向于这些东西是在低速风洞和试飞过程中不断妥协的产物。
我比较倾向于认为,T ...

:handshake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340654
非常同意楼主的见解!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支持和反对都没有足够的理由:D
这些棍子沸沸扬扬吵了几年了,骂什么的都有。

其实我倒觉得最近民工科技上的一篇文章靠边了。
1。的确是加强支撑
2。有这6根棍子,是因为自己的WS10A没出来,用毛子的31,要求进气量超过了原设计,本来的进气道强度和唇口强度不够了,还有可能是共振问题,所以加了棍子。
3。这6根棍子在气动和隐身上付出的代价很小,远比重新设计机身容易。
4。和肥豹的翼刀一样,等WS10出来了,就可以改回去了。而且机身还不用修型,前期生产的也能改回原始设计。

关于隐型,各位都没什么说话的权利,因为基本都不是研究这个的,应该相信我们的专家是考虑过这个问题的。貌似不是雷达波长的倍数就不会产生大的回波的说
角度的不同仅仅是因为安装在机身上的弧度造成的,没LZ说的那么高深。
原帖由 Feddy 于 2007-3-12 21:46 发表
这些棍子沸沸扬扬吵了几年了,骂什么的都有。

其实我倒觉得最近民工科技上的一篇文章靠边了。
1。的确是加强支撑
2。有这6根棍子,是因为自己的WS10A没出来,用毛子的31,要求进气量超过了原设计,本来的进 ...

"因为......进气量超过了原设计........本来的进气道强度和唇口强度不够了"

奇怪啊,请问进气量与“进气道强度和唇口强度”有什么必然的关系?照你说的可调进气道不能调节进气量,那还叫什么可调进气道?不如直接用固定进气道好了。
郁闷,我只是转的
奇怪啊,请问进气量与“进气道强度和唇口强度”有什么必然的关系?照你说的可调进气道不能调节进气量,那还叫什么可调进气道?不如直接用固定进气道好了。

可调进气道不能调节最大进气量的。再说可调进气最主要的作用是调节超音速情况下的进气量的。
唇口强度跟进气道强度是没关系,我说的是进气量增加了,唇口可能要前伸,那原设计的强度就不够了,又不能改结构,所以要加强
原帖由 Feddy 于 2007-3-12 22:18 发表
奇怪啊,请问进气量与“进气道强度和唇口强度”有什么必然的关系?照你说的可调进气道不能调节进气量,那还叫什么可调进气道?不如直接用固定进气道好了。

可调进气道不能调节最大进气量的。再说可调进气最主 ...

“进气量增加了,唇口可能要前伸”?

请问进气量增加“唇口”为什么要前伸?

您说的“唇口”该不是第一级压缩端板吧。:L
进气量加大,在跨音速和超音速的时候附面层会靠前发生,所以要把唇口向前拉。这应该是吹过风洞的结果。

我说的唇口就是加棍子的地方
]]
老兄知不知道,机身设计有多么困难,特别是我们的发动机一直不过关的情况下!

有没有发现现在的10A后机身下部特别怪,甚至在原型机上外柒都没有,就可想而知当时上31是多么仓促和无奈的事了。

建议你去看看战场5里面关于10号研制的时间节点,就知道我们不可能从新设计机身了,工作量太大,前期所有的风洞全部白吹,结构强度也要从新来过。那就不是2-3年的问题了。
原帖由 Feddy 于 2007-3-12 22:27 发表
进气量加大,在跨音速和超音速的时候附面层会靠前发生,所以要把唇口向前拉。这应该是吹过风洞的结果。

我说的唇口就是加棍子的地方

那不是什么嘴唇口,是进气道压缩斜板/附面层隔离板,起到进气预压缩和隔离附面层的作用。

"这应该是吹过风洞的结果。"——这当然是吹过风洞的结果。
这个我当然知道,也有叫唇口的,一个东西啊!!!!!
原帖由 Feddy 于 2007-3-12 22:34 发表
老兄知不知道,机身设计有多么困难,特别是我们的发动机一直不过关的情况下!

有没有发现现在的10A后机身下部特别怪,甚至在原型机上外柒都没有,就可想而知当时上31是多么仓促和无奈的事了。

建议你去看 ...

老兄,真正的太行,或者说大家口里的fws-10a发动机现在还没有批量生产呢。

太行某型发动机高空台试车试验完成的日期是06年下旬,要想现在就上J-10为时尚早。

应该是妥协的结果吧
可我知道的是WS10A的小批是给棍子试过的,应该就是05还是06号原型机,后来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空中重新启动时间比31大了太多。

还有你我都不知道WS10A的进度的,不是不能用,是空军觉得现在有31顶着,不是很急迫,所以希望它出来的时候比进口的毛子货有更大的提高才让继续改进的,否则去年就用上了。
原帖由 Feddy 于 2007-3-12 22:47 发表
可我知道的是WS10A的小批是给棍子试过的,应该就是05还是06号原型机,后来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空中重新启动时间比31大了太多。

还有你我都不知道WS10A的进度的,不是不能用,是空军觉得现在有31顶着,不是很急迫 ...

那应该是涡扇10系列中的早期型号吧。10A才是真正的太行生产型。启动时间的问题已经能够解决。

606克服太行起动难题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334306
原帖由 Feddy 于 2007-3-12 22:47 发表
可我知道的是WS10A的小批是给棍子试过的,应该就是05还是06号原型机,后来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空中重新启动时间比31大了太多。

还有你我都不知道WS10A的进度的,不是不能用,是空军觉得现在有31顶着,不是很急迫 ...

按照J-10的指标和空优的重要性来看,太行应该达到140KN以上的推力才能使J-10的格斗性能在三代机中真正技压群芳。

问题是当606克服启动问题的时候空军又要它增加推力了。

WS10                               125K
WS10A                             139K
设计推力,要达到145K,那推重比就9。多了,估计还得1年半到2年

估计,估计。。。。。。
原帖由 cookship 于 2007-3-12 20:44 发表
不考虑抖振,共振等方面的影响么?要说这六根条子是事先设计好的我很难相信。越复杂的设计越容易在体系中带来不确定因素,我比较倾向于这些东西是在低速风洞和试飞过程中不断妥协的产物。
我比较倾向于认为,T ...


隐身涂料并不一定要涂到表面上才有效.可以参考F18E/F是怎么做的.如果有机会到CF的喷漆间走一趟.可以看见很多浑身漆黑的机段.但真正出来后却是另一种颜色了.
支持和反对都没有足够的理由
四个字:权宜之计。:victory:
应该是陈忠言在另一个论坛上说的,我好像看到了.
这个...反正没个定论
这是陈忠言在网友天地说的,是对是错,我等菜鸟不知道,支持或反对看自己相信谁了.
"辐条是翼形剖面"???:D7个字能两头错也不容易啊
赞同顶楼的!
原帖由 l1979iao 于 2007-3-13 11:05 发表
这是陈忠言在网友天地说的,是对是错,我等菜鸟不知道,支持或反对看自己相信谁了.
大师上哪儿都是大师啊:L
原帖由 f22 于 2007-3-13 20:57 发表
大师上哪儿都是大师啊:L

不是唯神论者,所以什么大师都不感冒。:D
辐条在汽车上也叫轮毂,估计陈sir没开过汽车。
原帖由 cookship 于 2007-3-12 20:44 发表
不考虑抖振,共振等方面的影响么?要说这六根条子是事先设计好的我很难相信。越复杂的设计越容易在体系中带来不确定因素,我比较倾向于这些东西是在低速风洞和试飞过程中不断妥协的产物。
我比较倾向于认为,T ...

英雄所见略同啊(自夸英雄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