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乞巧文化根植于甘肃西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20:47
通讯:中国的乞巧文化之乡确定 根植于甘肃西和  
2007年03月1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兰州三月十日电 题:中国的乞巧文化根植于甘肃西和

                          

  中新社记者 罗德惠

  在中国,牛郎织女农历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她根植于何处,人们知之甚少。

  今年的元宵佳节之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牌匾正式授予甘肃西和县政府,作为随行的记者,有幸来到乞巧文化之乡,对这一民俗文化进行了探访。

  据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所蓍《汉水以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中说:“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的。因系氏族的始祖,又有神话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故成为名星(织女星)。”又说,“先秦之时,称银河为‘汉’、‘云汉’、‘天汉’乃源于秦人关于织女的传说。”据此该文又说:“我以为西、礼两县(仇池地区)隆重的七巧风俗,是秦文化的遗留。”又据乾隆三十九年的《西和县志·岁时纪》中说:“七月七日,夕,人家室女陈瓜果,拜献织女星以七巧。”民国三十六年的《重修西和县志·民族卷》中说:“七月七日,儿女设香案,陈瓜果,拜织女星以祈(乞)巧,是夕于灯下折豆芽置水碗中,察影卜巧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乞巧风俗在甘肃西和县得于源远流长、久传不衰。

  在西和人的传统习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灵称作“娘娘”,如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等。据载,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善织“云锦天衣”,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巧娘娘”。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虔诚的心情,抱着美好的期盼,届时请她下凡来,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祈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故当地称其为“乞巧节”。因参加乞巧的多为未出嫁的姑娘,历代文人又称“女儿节”、“女节”。乞巧活动准备工作非常隆重,首先是选址、联络、筹资,接着要练歌、备装、生巧芽、请巧、造巧等。乞巧活动由手襻靽搭巧、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针线卜巧、巧饭会餐、照瓣补巧、送巧等活动组成。其间,年轻女子们通过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祷方式诉说自己的美好愿望。

  西和,有着霞光山色,峡谷丛岭,原始森林为其构成了独特的灵妙地利。这里不仅有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汉代,还产生过观世音菩萨驻世妙庄国,从妙善公主修成正果的故事,这些故事为甘肃西和抹上了极为神秘的色彩。

  从西周年间以来,作为西域和中原相交壤的地区,西和一带曾经建立过许多微小的西番国,其中著名的有妙庄国和仇池国,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温床。在更早时期,当西部海域因“天倾西南”的地质变化退去海水而成陆地后,人类在这里开始新一轮繁衍,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创立八卦,炎帝神农发祥,都在这里留下了灵迹。

  神奇的历史文化为这里形成了富足的现代旅游资源。二OO六年七月三十一日(农历七月七日),甘肃西和县曾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乞巧节,成为西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开拓性项目。

  据西和的政府官员介绍,今后每年的这个时候,这里都会举办“乞巧节”等活动。(完)通讯:中国的乞巧文化之乡确定 根植于甘肃西和  
2007年03月1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兰州三月十日电 题:中国的乞巧文化根植于甘肃西和

                          

  中新社记者 罗德惠

  在中国,牛郎织女农历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她根植于何处,人们知之甚少。

  今年的元宵佳节之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牌匾正式授予甘肃西和县政府,作为随行的记者,有幸来到乞巧文化之乡,对这一民俗文化进行了探访。

  据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所蓍《汉水以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中说:“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的。因系氏族的始祖,又有神话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故成为名星(织女星)。”又说,“先秦之时,称银河为‘汉’、‘云汉’、‘天汉’乃源于秦人关于织女的传说。”据此该文又说:“我以为西、礼两县(仇池地区)隆重的七巧风俗,是秦文化的遗留。”又据乾隆三十九年的《西和县志·岁时纪》中说:“七月七日,夕,人家室女陈瓜果,拜献织女星以七巧。”民国三十六年的《重修西和县志·民族卷》中说:“七月七日,儿女设香案,陈瓜果,拜织女星以祈(乞)巧,是夕于灯下折豆芽置水碗中,察影卜巧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乞巧风俗在甘肃西和县得于源远流长、久传不衰。

  在西和人的传统习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灵称作“娘娘”,如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等。据载,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善织“云锦天衣”,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巧娘娘”。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虔诚的心情,抱着美好的期盼,届时请她下凡来,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祈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故当地称其为“乞巧节”。因参加乞巧的多为未出嫁的姑娘,历代文人又称“女儿节”、“女节”。乞巧活动准备工作非常隆重,首先是选址、联络、筹资,接着要练歌、备装、生巧芽、请巧、造巧等。乞巧活动由手襻靽搭巧、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针线卜巧、巧饭会餐、照瓣补巧、送巧等活动组成。其间,年轻女子们通过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祷方式诉说自己的美好愿望。

  西和,有着霞光山色,峡谷丛岭,原始森林为其构成了独特的灵妙地利。这里不仅有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汉代,还产生过观世音菩萨驻世妙庄国,从妙善公主修成正果的故事,这些故事为甘肃西和抹上了极为神秘的色彩。

  从西周年间以来,作为西域和中原相交壤的地区,西和一带曾经建立过许多微小的西番国,其中著名的有妙庄国和仇池国,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温床。在更早时期,当西部海域因“天倾西南”的地质变化退去海水而成陆地后,人类在这里开始新一轮繁衍,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创立八卦,炎帝神农发祥,都在这里留下了灵迹。

  神奇的历史文化为这里形成了富足的现代旅游资源。二OO六年七月三十一日(农历七月七日),甘肃西和县曾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乞巧节,成为西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开拓性项目。

  据西和的政府官员介绍,今后每年的这个时候,这里都会举办“乞巧节”等活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