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难看的坐地分赃 (转帖,精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11:04
  最近,美国国防部下了一道指令,为了国家安全的利益,限定行将进行国际投标的伊拉克180多亿美元的商业合同,只能允许美国和支持它的60多个盟国的企业参与,把反对向伊开战的法、德、俄排除在门外,连没有正面反对的国家如中国和加拿大等也吃了闭门羹。

  这件事已在国际社会上酿成轩然大波,这些国家的首脑或代表纷纷发表谈话,反对美国的行径,指出这是不符合国际准则和经贸条例的行经;即使是国会中的共和党人也大皱眉头,要和这项决策划清界限。

  现在看来,这件事正在继续发酵,并且将可能对未来世界格局和经贸活动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拒绝让反对攻打伊拉克的国家分享利益上的好处,这是美国一意孤行地出兵伊拉克时,不少人就早已联想到的事,看起来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是自然的结果。可是,从各种条件来分析,美国这次以此作为报复手段,处理手法极为粗糙,行动缺乏理据,更不必说在时机上的选择是错误的。可以预见的,这将是一项得不偿失的举措。

  在此之前,美军一攻克巴格达之后,就在兵荒马乱之中,未经过投标的鉴定,把大批的合同交给由副总统切尼曾经担任过总裁的哈里伯顿集团去办。当时,这种把商业利益由一家企业独吞的做法就已引起舆论界的大力抨击。最近,人们发现,这家每每跟着美军在全世界转的老店又发了一次战争横财,它的子公司以高出数倍的价格向伊拉克的美军供应燃油和其他物资,获取数以千万美元计的暴利。

  这件事现在正由布什出来替军方擦屁股,声称将追回哈里伯顿取得的每一分钱暴利。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必定是不了了之;经验老到的企业将能把它的每一分钱去处记得清清楚楚,让你信服公司除了赚取合理的利润外没有其他暴利。

  哈里伯顿事件及其余波显然没有影响美国政府在处理共享伊拉克经济利益的思路,而是继续一揽子兜售它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把在伊拉克的经济利益圈定给它的忠实盟友。乍看之下,这些国家这么不顾法理,不顾实据,死忠地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现在打胜仗了,美国酬谢它们,是天经地义,这有何不可?就有如布什所说的:“很简单,我们冒了生命的风险,我们的盟友冒了生命的风险,这些合同反映的就是这一点。”


慷他人之慨以酬谢盟友


  美国以自己的利益重酬盟友,要是美国自己掏腰包,他人实无法置喙。这次美国政府刻意把反战国家拒于门外,布什还高调支持,完全是政治和意识形态挂帅,此举是要昭告世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至于所谓国际法等等,大可置诸脑后。

  可是,不要忘记,以在伊拉克的商业利益去酬谢盟友,这却是慷他人之慨。伊拉克是给美国攻占了,美国在伊拉克的主导地位也无人可加以挑战,只是自始至终,美国一直表示暂管的姿态,伊拉克没有并入美国的本土,也不是美国的殖民地,它的主权依然存在。

  到现在为止,不少美国媒体仍然把美国挥军攻打伊拉克形容为“侵略”(invasion),至少美国和伊拉克之间是维持着国于国的关系,如果美国凭着一己的私利,任意主宰伊拉克的经济利益,那将产生两个不可忽视的后果,一是践踏国际经贸准则,一是难掩美国侵略伊拉克的经济目的。

  美国一向鼓吹世界经贸无国界,各国应该保持高度经济透明度,不遗余力的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在美国来说,国家财雄势大,企业资金雄厚,运作效率高,竞争力强,经济越是自由,对它就更加有利。因此,对于垄断经济,对于黑箱作业现象,美国往往引以为诟病,抨击有加。现在,在伊拉克工程投标问题上,美国却自己设限,这只能证明美国出尔反尔,过去所鼓吹的,实际上是双重标准。

  其次,在攻打伊拉克的问题上,人们对美国的经济目的已早多有质疑,认为是有窥视伊拉克丰富石油资源之嫌,这次限制国家投标,恰是显露了这种不可告人的意图。在国际商业投标私下设限,任意划定框框,把伊拉克的资源按自己的意愿授予同好,这等于是一次吃相难看的坐地分赃,那么,将来又如何能确保美国不会上下其手,任意瓜分伊拉克的经济利益?

  在设定这种难以自圆其说的投标限制时,美国政府显露出十分粗糙的手法。首先,最为吊诡的是整个事件再次由副国防部长、主战最力的沃尔福威茨充当急先锋,由他下达指令,消息一出,舆论无不哗然。当这个消息正在国际上造成沸腾的反应时,几个小时后,布什却发表谈话,吁请国际社会协力支持伊拉克进行重建工作。


不愿在政治意愿上妥协


  与此同时,布什所派出的前国务卿贝克正周游列国,游说国际社会注销由萨达姆政权所欠的千余亿美元债务。几件互相矛盾的事一并发生,令人无法搞清楚美国究竟是想发出什么信息。如果美国立意要拒法、德、俄等国于门外,不让它们分一杯羹,那么,作为伊拉克主要债权人的法国和俄国又如何愿意让它们的债权一笔勾销呢?

  不过,最终情况还是相当明朗,才大气粗的美国是在所不惜,它宁可不在乎别人感想如何,也不愿在政治意愿上妥协,鹰派的决策仍然占上风,布什不久放话支持惩罚反战国家的行动,而且俨然一派小霸王本色。当记者引述德国总理施罗德认为应该按国际法行事的看法问布什时,听听他如何回答:“国际法?我倒想问一问我的律师。他没有向我提起这事。”

  如此自相矛盾,如此粗糙的手法和针锋相对的做法,必然只能产生百上加斤的作用,导致国际社会的鸿沟越来越大。现在看来,美国对这次攻打伊拉克时在联合国吃了一次外交败仗,至今仍然耿耿于怀。尽管目前美军在伊拉克的处境并不安稳,局势发展仍然动荡,美国却无法从这种失败的情结中解脱出来,自然无法摆脱其外交孤立的局面。

  在经济利益上排斥反战国家,不仅将使伊拉克局势难以早日恢复稳定,同时也将导致美国和反战派越走越远。美国《华盛顿邮报》在评论此事时指出,美国这样做,对反战国家的影响不大,相反的,真正的代价却要伊拉克人和一心想协助他们的美国军人及平民来承担。他们将在未能获得世界上许多最富裕和最强大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稳定和重建伊拉克进行艰苦的斗争。修补美国与欧洲的关系及美国在世界的名声的工作又再次遭到重挫,而布什又得到什么?最好他去问一问他的律师。最近,美国国防部下了一道指令,为了国家安全的利益,限定行将进行国际投标的伊拉克180多亿美元的商业合同,只能允许美国和支持它的60多个盟国的企业参与,把反对向伊开战的法、德、俄排除在门外,连没有正面反对的国家如中国和加拿大等也吃了闭门羹。

  这件事已在国际社会上酿成轩然大波,这些国家的首脑或代表纷纷发表谈话,反对美国的行径,指出这是不符合国际准则和经贸条例的行经;即使是国会中的共和党人也大皱眉头,要和这项决策划清界限。

  现在看来,这件事正在继续发酵,并且将可能对未来世界格局和经贸活动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拒绝让反对攻打伊拉克的国家分享利益上的好处,这是美国一意孤行地出兵伊拉克时,不少人就早已联想到的事,看起来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是自然的结果。可是,从各种条件来分析,美国这次以此作为报复手段,处理手法极为粗糙,行动缺乏理据,更不必说在时机上的选择是错误的。可以预见的,这将是一项得不偿失的举措。

  在此之前,美军一攻克巴格达之后,就在兵荒马乱之中,未经过投标的鉴定,把大批的合同交给由副总统切尼曾经担任过总裁的哈里伯顿集团去办。当时,这种把商业利益由一家企业独吞的做法就已引起舆论界的大力抨击。最近,人们发现,这家每每跟着美军在全世界转的老店又发了一次战争横财,它的子公司以高出数倍的价格向伊拉克的美军供应燃油和其他物资,获取数以千万美元计的暴利。

  这件事现在正由布什出来替军方擦屁股,声称将追回哈里伯顿取得的每一分钱暴利。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必定是不了了之;经验老到的企业将能把它的每一分钱去处记得清清楚楚,让你信服公司除了赚取合理的利润外没有其他暴利。

  哈里伯顿事件及其余波显然没有影响美国政府在处理共享伊拉克经济利益的思路,而是继续一揽子兜售它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把在伊拉克的经济利益圈定给它的忠实盟友。乍看之下,这些国家这么不顾法理,不顾实据,死忠地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现在打胜仗了,美国酬谢它们,是天经地义,这有何不可?就有如布什所说的:“很简单,我们冒了生命的风险,我们的盟友冒了生命的风险,这些合同反映的就是这一点。”


慷他人之慨以酬谢盟友


  美国以自己的利益重酬盟友,要是美国自己掏腰包,他人实无法置喙。这次美国政府刻意把反战国家拒于门外,布什还高调支持,完全是政治和意识形态挂帅,此举是要昭告世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至于所谓国际法等等,大可置诸脑后。

  可是,不要忘记,以在伊拉克的商业利益去酬谢盟友,这却是慷他人之慨。伊拉克是给美国攻占了,美国在伊拉克的主导地位也无人可加以挑战,只是自始至终,美国一直表示暂管的姿态,伊拉克没有并入美国的本土,也不是美国的殖民地,它的主权依然存在。

  到现在为止,不少美国媒体仍然把美国挥军攻打伊拉克形容为“侵略”(invasion),至少美国和伊拉克之间是维持着国于国的关系,如果美国凭着一己的私利,任意主宰伊拉克的经济利益,那将产生两个不可忽视的后果,一是践踏国际经贸准则,一是难掩美国侵略伊拉克的经济目的。

  美国一向鼓吹世界经贸无国界,各国应该保持高度经济透明度,不遗余力的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在美国来说,国家财雄势大,企业资金雄厚,运作效率高,竞争力强,经济越是自由,对它就更加有利。因此,对于垄断经济,对于黑箱作业现象,美国往往引以为诟病,抨击有加。现在,在伊拉克工程投标问题上,美国却自己设限,这只能证明美国出尔反尔,过去所鼓吹的,实际上是双重标准。

  其次,在攻打伊拉克的问题上,人们对美国的经济目的已早多有质疑,认为是有窥视伊拉克丰富石油资源之嫌,这次限制国家投标,恰是显露了这种不可告人的意图。在国际商业投标私下设限,任意划定框框,把伊拉克的资源按自己的意愿授予同好,这等于是一次吃相难看的坐地分赃,那么,将来又如何能确保美国不会上下其手,任意瓜分伊拉克的经济利益?

  在设定这种难以自圆其说的投标限制时,美国政府显露出十分粗糙的手法。首先,最为吊诡的是整个事件再次由副国防部长、主战最力的沃尔福威茨充当急先锋,由他下达指令,消息一出,舆论无不哗然。当这个消息正在国际上造成沸腾的反应时,几个小时后,布什却发表谈话,吁请国际社会协力支持伊拉克进行重建工作。


不愿在政治意愿上妥协


  与此同时,布什所派出的前国务卿贝克正周游列国,游说国际社会注销由萨达姆政权所欠的千余亿美元债务。几件互相矛盾的事一并发生,令人无法搞清楚美国究竟是想发出什么信息。如果美国立意要拒法、德、俄等国于门外,不让它们分一杯羹,那么,作为伊拉克主要债权人的法国和俄国又如何愿意让它们的债权一笔勾销呢?

  不过,最终情况还是相当明朗,才大气粗的美国是在所不惜,它宁可不在乎别人感想如何,也不愿在政治意愿上妥协,鹰派的决策仍然占上风,布什不久放话支持惩罚反战国家的行动,而且俨然一派小霸王本色。当记者引述德国总理施罗德认为应该按国际法行事的看法问布什时,听听他如何回答:“国际法?我倒想问一问我的律师。他没有向我提起这事。”

  如此自相矛盾,如此粗糙的手法和针锋相对的做法,必然只能产生百上加斤的作用,导致国际社会的鸿沟越来越大。现在看来,美国对这次攻打伊拉克时在联合国吃了一次外交败仗,至今仍然耿耿于怀。尽管目前美军在伊拉克的处境并不安稳,局势发展仍然动荡,美国却无法从这种失败的情结中解脱出来,自然无法摆脱其外交孤立的局面。

  在经济利益上排斥反战国家,不仅将使伊拉克局势难以早日恢复稳定,同时也将导致美国和反战派越走越远。美国《华盛顿邮报》在评论此事时指出,美国这样做,对反战国家的影响不大,相反的,真正的代价却要伊拉克人和一心想协助他们的美国军人及平民来承担。他们将在未能获得世界上许多最富裕和最强大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稳定和重建伊拉克进行艰苦的斗争。修补美国与欧洲的关系及美国在世界的名声的工作又再次遭到重挫,而布什又得到什么?最好他去问一问他的律师。
能吃到就不管吃相如何.
胜者为王败者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