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超级大国梦”:醒在经济过热边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7:39:20
  “飞奔的大象正在紧抓着龙的脚后跟”,当印度媒体提及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对比一番,并做出上述形象的比喻。2006年,全球经济的繁荣景象令印度经济热度也显得格外“灼人”,今年1月底,印度政府将年经济增长率从预计的8.4%正式调整为9%。仅过一个星期,印政府再次发布公告称,将于3月底结束的2006至2007财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将达9.2%。

  这似乎成了印度版电影超人“克里什”的写照――跑得比奔马还快!一步跨过河流!统计数据显示,印度人每天购买1918公斤黄金、2416辆汽车、1000多台笔记本电脑……然而与此不相称的是,印度随处可见的贫民窟、拥挤不堪的交通状况,以及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的崛起总让人觉得不够真切。难怪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社会学教授迪潘克尔·古普塔直言,印度的现实状况与“超人梦”相距尚远,除非这个国家突破发展瓶颈,否则“克里什”只能是幻象。

  1

  “已经与中国不相上下”


  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体现在一部分印度人财富的急剧膨胀。印度百万美元富翁的年增长率是20%。印度资产在百亿美元以上的富翁有5人,钢铁大王米塔尔的财富更是高达250亿美元

  回首印度15年来的改革成效,人们会发现如今的印度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它于2006年首次跻身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国家之列,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超过9%。据印度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度上半年,印度经济增长9.1%;第二季度达9.2%。

  高达9.2%的增长速度几乎让所有印度媒体都想到了中国。《印度斯坦时报》在其印度经济增长专版报道的一篇文章中乐观地表示,印度自实行经济改革后,18年来最快的增长速度“已经与中国不相上下”。《印度快报》、《印度时报》等媒体也将印度各领域的经济增长与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认为继中国实现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个属于印度的经济发展神话也正在逐步到来”。

  股市是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印度股市不存在股权分置等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能够反映印度经济的宏观走势。亚洲最古老的孟买证券交易所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牛市行情,近两年更是加速上扬。2005年4月,股指攀升到6000点。2006年2月,股指突破了10000点大关。现在,股指已经稳稳站在14000点以上。据统计,5年时间,孟买证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翻了6倍。

  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体现在一部分印度人财富的急剧膨胀。印度百万美元富翁的年增长率是20%。印度资产在百亿美元以上的富翁有5人,钢铁大王米塔尔的财富更是高达250亿美元。此外,印度白领的收入近年来也增长迅速。一家国际咨询公司最近预测,印度专业人士的工资涨幅将居亚洲首位,远超中国大陆。

  强劲的购买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度经济的飞速增长。最近一家印度报纸对印度人一天的购买力进行了调查。报告称,印度人每天要买1918公斤黄金,1000万张电影票、近10万张机票、2416辆汽车、9589台冰箱、22740台电视、2000万瓶软饮料、1000多台笔记本电脑和860万扎啤酒。

  印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服务业和制造业。2005至2006财年,印度贸易、旅馆、交通和通讯业的增长率是10.4%,今年预计将达到13%。而印度的金融、保险等产业也已连续两年维持在两位数的增长水平,而制造业今年也有望实现11.3%的增长。

  印度人将经济的快速增长归因于得力的改革措施。印度财长奇丹巴拉姆曾明确指出:“改革措施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改革带来了投资,培育了竞争,提高了效率。”奇丹巴拉姆表示,印度政府将高度重视所有领域的投资,不管它是外资、内资,还是国资、私资。事实上,近几年来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也是印度经济提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2

  重重隐患引发过热担忧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印度就传出了许多危险信号。消费价格通胀率几乎高达7%,远远超出亚洲平均的2.5%水平。种种迹象表明,印度经济过热,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硬着陆”将在所难免

  在关注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时,很多经济学家既会肯定印度政府的改革政策,也会将部分功劳归于“经济周期”的上升。正因为如此,经济高增长加上制成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也引起了人们对印度经济发展可能过热的担忧。

  印度的通胀目前仍处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通胀水平下,但物价上涨速度要比工业化国家快得多。不断上升的食品价格令备受关注的年度整体价格上涨幅度超出了印度央行的预计,达到6%以上。消费物价以每年7%-8%的速度递增,但很多人认为官方数据低估了通货膨胀的幅度。

  让印度央行担心的远不止于通胀,更包括超出理性的信贷繁荣和资产价格泡沫。数据显示,2006年印度银行向企业和家庭发放的贷款同比增加了30%,用于商业地产的贷款上扬了84%,住房抵押贷款上扬了32%。与此同时,过去四年里印度股指上扬了4倍多,成为新兴经济体中股价最为高昂的市场之一。印度一些大城市的房价则在过去两年中翻了一番还多。

  高企的经常项目赤字也是印度经济过热增长的标志性信号。在截至去年9月的三个月中,印度的经常项目赤字已经扩大到占GDP的4%,而就在两年前,印度经常项目盈余还占到GDP的4%。眼下,内需与供应的实际缺口正在进一步拉大。

  正是这种供应无法满足需求的现状使得印度经济的未来隐患重重。与中国和其他大多数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同,相对于较长期的海外直接投资,印度更依赖短期资本的流入。在过去三年半的时间里,短期资本占到了印度总流入资本的4/5。这意味着,一旦海外金融市场的风险偏好发生转向,则上调利率对于印度经济将具有极大杀伤力。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日前在新年评论中所写:“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印度就传出了许多危险信号。消费价格通胀率几乎高达7%,远远超出亚洲平均的2.5%水平。”种种迹象表明,印度经济过热,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硬着陆”将在所难免。

  华尔街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也对印度的经济奇迹敲响了警钟。雷曼的经济学家认为,尽管2007年印度经济增长很可能超过中国,但该国经济过热的征兆也已日趋明显。

  3

  惠及普通民众利益是关键


  在印度社会,还存在着严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面是开着汽车,住着舒适房子的富人,另一面是城市街头有许多席地而睡的穷人;一面是具备了世界竞争力的软件业,另一面是相当落后的贫困农村

  近几年来,西方媒体给予了印度无限褒奖,无形中唤起了印度人对大国梦的憧憬。然而,经济改革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能否惠及社会普通民众的利益,这也正是印度总理辛格上台伊始就在前总理瓦杰帕伊经济改革的基础上加入“人性化”因素的原因。也就是说,改革应涉及到各个阶层,特别是农村或落后地区的贫苦民众及少数民族团体。

  然而现实并不乐观,印度社会还存在着严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面是开着汽车,住着舒适房子的富人,另一面是城市街头有许多席地而睡的穷人;一面是具备了世界竞争力的软件业,另一面是相当落后的贫困农村。

  在这个以信息产业著称的国家,1000名印度人中只有16人使用因特网,而亚洲的平均数字是57人,全球平均数字是96人。

  位于美国布卢明顿的印第安纳大学印度系主任素米特·甘古利认为,“尽管许多人把印度称为世界大国,我却为它担忧。”甘古利指出,除了文盲众多、营养不良、住房不够等问题,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三大问题――供电不足、机场与港口太少和道路建设不充分。“除非印度解决这三大问题,否则我看不到它将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水平。”甘古利说。

  事实上,印度在推动改革的进程中,也曾一度借鉴中国的经验,比如,效仿中国在各地筹建经济特区。印度政府于2006年2月开始实施《经济特区法》后,全国居然上报了数百个经济特区项目。由于《经济特区法》对土地使用要求十分宽松,许多地方便打着建经济特区的旗号从事土地开发。大批土地被廉价征用而失地的农民因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而倍感愤怒,时常与征地官员爆发冲突。以至于经济特区被批评为官商勾结盘剥农民的“圈地运动”,罔顾了社会底层的利益。

  有鉴于此,印度经济特区审批委员会会议1月下旬作出决定,推迟各地报上来的300个经济特区建设项目的研究会议,这也意味着特区项目将被无限期搁置。

  4

  政府频频出招为经济降温


  印度的货币政策“仍处于试验阶段”。由于印度银行体系和债券市场的规模及运行效率都赶不上西方国家,因此当印度央行试图通过利率杠杆来调节宏观经济时,效果往往要等到两年之后才能显现

  印度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但眼下它似乎快得有些危险。所幸,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2月中旬的一次政府会议上,印度总理辛格与政府经济顾问班子已经将此问题列为“短期内优先解决的重要问题”。辛格表示,抑制通货膨胀是印度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他直言,对于印度繁荣的经济和颇得民心的政府来说,飙升的物价可能成为“阿喀琉斯之踵”。

  对于印度央行行长瑞迪来说,目前的职责就是让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与不苟言笑的同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比起来,65岁的瑞迪显得风趣幽默多了。他喜欢和媒体开玩笑,在最近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的开场白是:没有意外就是最大的意外。

  瑞迪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通货膨胀。他必须在抑制物价飙升的同时防止经济出现“急刹车”。如果出现后面这种情况将吓退外国投资者,而正是这些外资投向印度股市的资金推动着印度经济的蓬勃发展。如果势态失控,海外投资者很可能会立刻撤资。

  为了抑制一路飙升的物价,印度政府已采取多项非常举动。政府不仅宣布从2月17日起上调国内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还于2月15日下调了汽油价格。而此前的1月31日,印度央行曾上调隔夜贷款利率25个基点至7.5%,这已是该行同一财年内第五次上调关键的短期利率。

  印度政府本月发表的一份声明还表示,为保证国内小麦供应,今年将不再出口小麦。在2007年12月31日前,印度将禁止小麦出口销售。除了食品方面,印度还宣布削减原材料进口关税以应对高通胀。今年1月,印度就已经决定为抑制通胀、降低制造业成本并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在新财年预算之前先行削减工程原材料产品进口关税以作政策试探。

  2月26日,印度还宣布调降其庞大铁路网络的货运和客运价格。印度铁道部长拉鲁·普拉萨德·亚达夫表示,为了改善大宗商品的货运服务,年度开支将增加1/3。大宗商品被视为支撑印度强劲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同时他表示,柴油、钢铁、水泥、小麦和化肥等大宗商品的运费将会下降。此外,为了鼓励旅游,一些服务的客运价格也会降低。

  然而,瑞迪目前面临的困境在于:印度的货币政策“仍处于试验阶段”。由于印度银行体系和债券市场的规模及运行效率都赶不上西方国家,因此当印度央行试图通过利率杠杆来调节宏观经济时,效果往往要等到两年之后才能显现。而在很多发达国家,这个过程只需要不到一年时间。

  未来数月内,瑞迪的一举一动仍将成为众多经济学家、投资者以及企业高管们关注的焦点。这一点,瑞迪深有体会,他打比方说,就连他早晨跟外人道“早安”,外界可能也会大加揣测,认为这意味着昨晚的情况可能很不好。“飞奔的大象正在紧抓着龙的脚后跟”,当印度媒体提及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对比一番,并做出上述形象的比喻。2006年,全球经济的繁荣景象令印度经济热度也显得格外“灼人”,今年1月底,印度政府将年经济增长率从预计的8.4%正式调整为9%。仅过一个星期,印政府再次发布公告称,将于3月底结束的2006至2007财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将达9.2%。

  这似乎成了印度版电影超人“克里什”的写照――跑得比奔马还快!一步跨过河流!统计数据显示,印度人每天购买1918公斤黄金、2416辆汽车、1000多台笔记本电脑……然而与此不相称的是,印度随处可见的贫民窟、拥挤不堪的交通状况,以及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的崛起总让人觉得不够真切。难怪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社会学教授迪潘克尔·古普塔直言,印度的现实状况与“超人梦”相距尚远,除非这个国家突破发展瓶颈,否则“克里什”只能是幻象。

  1

  “已经与中国不相上下”


  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体现在一部分印度人财富的急剧膨胀。印度百万美元富翁的年增长率是20%。印度资产在百亿美元以上的富翁有5人,钢铁大王米塔尔的财富更是高达250亿美元

  回首印度15年来的改革成效,人们会发现如今的印度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它于2006年首次跻身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国家之列,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超过9%。据印度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度上半年,印度经济增长9.1%;第二季度达9.2%。

  高达9.2%的增长速度几乎让所有印度媒体都想到了中国。《印度斯坦时报》在其印度经济增长专版报道的一篇文章中乐观地表示,印度自实行经济改革后,18年来最快的增长速度“已经与中国不相上下”。《印度快报》、《印度时报》等媒体也将印度各领域的经济增长与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认为继中国实现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个属于印度的经济发展神话也正在逐步到来”。

  股市是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印度股市不存在股权分置等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能够反映印度经济的宏观走势。亚洲最古老的孟买证券交易所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牛市行情,近两年更是加速上扬。2005年4月,股指攀升到6000点。2006年2月,股指突破了10000点大关。现在,股指已经稳稳站在14000点以上。据统计,5年时间,孟买证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翻了6倍。

  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体现在一部分印度人财富的急剧膨胀。印度百万美元富翁的年增长率是20%。印度资产在百亿美元以上的富翁有5人,钢铁大王米塔尔的财富更是高达250亿美元。此外,印度白领的收入近年来也增长迅速。一家国际咨询公司最近预测,印度专业人士的工资涨幅将居亚洲首位,远超中国大陆。

  强劲的购买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度经济的飞速增长。最近一家印度报纸对印度人一天的购买力进行了调查。报告称,印度人每天要买1918公斤黄金,1000万张电影票、近10万张机票、2416辆汽车、9589台冰箱、22740台电视、2000万瓶软饮料、1000多台笔记本电脑和860万扎啤酒。

  印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服务业和制造业。2005至2006财年,印度贸易、旅馆、交通和通讯业的增长率是10.4%,今年预计将达到13%。而印度的金融、保险等产业也已连续两年维持在两位数的增长水平,而制造业今年也有望实现11.3%的增长。

  印度人将经济的快速增长归因于得力的改革措施。印度财长奇丹巴拉姆曾明确指出:“改革措施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改革带来了投资,培育了竞争,提高了效率。”奇丹巴拉姆表示,印度政府将高度重视所有领域的投资,不管它是外资、内资,还是国资、私资。事实上,近几年来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也是印度经济提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2

  重重隐患引发过热担忧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印度就传出了许多危险信号。消费价格通胀率几乎高达7%,远远超出亚洲平均的2.5%水平。种种迹象表明,印度经济过热,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硬着陆”将在所难免

  在关注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时,很多经济学家既会肯定印度政府的改革政策,也会将部分功劳归于“经济周期”的上升。正因为如此,经济高增长加上制成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也引起了人们对印度经济发展可能过热的担忧。

  印度的通胀目前仍处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通胀水平下,但物价上涨速度要比工业化国家快得多。不断上升的食品价格令备受关注的年度整体价格上涨幅度超出了印度央行的预计,达到6%以上。消费物价以每年7%-8%的速度递增,但很多人认为官方数据低估了通货膨胀的幅度。

  让印度央行担心的远不止于通胀,更包括超出理性的信贷繁荣和资产价格泡沫。数据显示,2006年印度银行向企业和家庭发放的贷款同比增加了30%,用于商业地产的贷款上扬了84%,住房抵押贷款上扬了32%。与此同时,过去四年里印度股指上扬了4倍多,成为新兴经济体中股价最为高昂的市场之一。印度一些大城市的房价则在过去两年中翻了一番还多。

  高企的经常项目赤字也是印度经济过热增长的标志性信号。在截至去年9月的三个月中,印度的经常项目赤字已经扩大到占GDP的4%,而就在两年前,印度经常项目盈余还占到GDP的4%。眼下,内需与供应的实际缺口正在进一步拉大。

  正是这种供应无法满足需求的现状使得印度经济的未来隐患重重。与中国和其他大多数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同,相对于较长期的海外直接投资,印度更依赖短期资本的流入。在过去三年半的时间里,短期资本占到了印度总流入资本的4/5。这意味着,一旦海外金融市场的风险偏好发生转向,则上调利率对于印度经济将具有极大杀伤力。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日前在新年评论中所写:“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印度就传出了许多危险信号。消费价格通胀率几乎高达7%,远远超出亚洲平均的2.5%水平。”种种迹象表明,印度经济过热,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硬着陆”将在所难免。

  华尔街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也对印度的经济奇迹敲响了警钟。雷曼的经济学家认为,尽管2007年印度经济增长很可能超过中国,但该国经济过热的征兆也已日趋明显。

  3

  惠及普通民众利益是关键


  在印度社会,还存在着严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面是开着汽车,住着舒适房子的富人,另一面是城市街头有许多席地而睡的穷人;一面是具备了世界竞争力的软件业,另一面是相当落后的贫困农村

  近几年来,西方媒体给予了印度无限褒奖,无形中唤起了印度人对大国梦的憧憬。然而,经济改革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能否惠及社会普通民众的利益,这也正是印度总理辛格上台伊始就在前总理瓦杰帕伊经济改革的基础上加入“人性化”因素的原因。也就是说,改革应涉及到各个阶层,特别是农村或落后地区的贫苦民众及少数民族团体。

  然而现实并不乐观,印度社会还存在着严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面是开着汽车,住着舒适房子的富人,另一面是城市街头有许多席地而睡的穷人;一面是具备了世界竞争力的软件业,另一面是相当落后的贫困农村。

  在这个以信息产业著称的国家,1000名印度人中只有16人使用因特网,而亚洲的平均数字是57人,全球平均数字是96人。

  位于美国布卢明顿的印第安纳大学印度系主任素米特·甘古利认为,“尽管许多人把印度称为世界大国,我却为它担忧。”甘古利指出,除了文盲众多、营养不良、住房不够等问题,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三大问题――供电不足、机场与港口太少和道路建设不充分。“除非印度解决这三大问题,否则我看不到它将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水平。”甘古利说。

  事实上,印度在推动改革的进程中,也曾一度借鉴中国的经验,比如,效仿中国在各地筹建经济特区。印度政府于2006年2月开始实施《经济特区法》后,全国居然上报了数百个经济特区项目。由于《经济特区法》对土地使用要求十分宽松,许多地方便打着建经济特区的旗号从事土地开发。大批土地被廉价征用而失地的农民因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而倍感愤怒,时常与征地官员爆发冲突。以至于经济特区被批评为官商勾结盘剥农民的“圈地运动”,罔顾了社会底层的利益。

  有鉴于此,印度经济特区审批委员会会议1月下旬作出决定,推迟各地报上来的300个经济特区建设项目的研究会议,这也意味着特区项目将被无限期搁置。

  4

  政府频频出招为经济降温


  印度的货币政策“仍处于试验阶段”。由于印度银行体系和债券市场的规模及运行效率都赶不上西方国家,因此当印度央行试图通过利率杠杆来调节宏观经济时,效果往往要等到两年之后才能显现

  印度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但眼下它似乎快得有些危险。所幸,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2月中旬的一次政府会议上,印度总理辛格与政府经济顾问班子已经将此问题列为“短期内优先解决的重要问题”。辛格表示,抑制通货膨胀是印度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他直言,对于印度繁荣的经济和颇得民心的政府来说,飙升的物价可能成为“阿喀琉斯之踵”。

  对于印度央行行长瑞迪来说,目前的职责就是让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与不苟言笑的同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比起来,65岁的瑞迪显得风趣幽默多了。他喜欢和媒体开玩笑,在最近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的开场白是:没有意外就是最大的意外。

  瑞迪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通货膨胀。他必须在抑制物价飙升的同时防止经济出现“急刹车”。如果出现后面这种情况将吓退外国投资者,而正是这些外资投向印度股市的资金推动着印度经济的蓬勃发展。如果势态失控,海外投资者很可能会立刻撤资。

  为了抑制一路飙升的物价,印度政府已采取多项非常举动。政府不仅宣布从2月17日起上调国内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还于2月15日下调了汽油价格。而此前的1月31日,印度央行曾上调隔夜贷款利率25个基点至7.5%,这已是该行同一财年内第五次上调关键的短期利率。

  印度政府本月发表的一份声明还表示,为保证国内小麦供应,今年将不再出口小麦。在2007年12月31日前,印度将禁止小麦出口销售。除了食品方面,印度还宣布削减原材料进口关税以应对高通胀。今年1月,印度就已经决定为抑制通胀、降低制造业成本并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在新财年预算之前先行削减工程原材料产品进口关税以作政策试探。

  2月26日,印度还宣布调降其庞大铁路网络的货运和客运价格。印度铁道部长拉鲁·普拉萨德·亚达夫表示,为了改善大宗商品的货运服务,年度开支将增加1/3。大宗商品被视为支撑印度强劲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同时他表示,柴油、钢铁、水泥、小麦和化肥等大宗商品的运费将会下降。此外,为了鼓励旅游,一些服务的客运价格也会降低。

  然而,瑞迪目前面临的困境在于:印度的货币政策“仍处于试验阶段”。由于印度银行体系和债券市场的规模及运行效率都赶不上西方国家,因此当印度央行试图通过利率杠杆来调节宏观经济时,效果往往要等到两年之后才能显现。而在很多发达国家,这个过程只需要不到一年时间。

  未来数月内,瑞迪的一举一动仍将成为众多经济学家、投资者以及企业高管们关注的焦点。这一点,瑞迪深有体会,他打比方说,就连他早晨跟外人道“早安”,外界可能也会大加揣测,认为这意味着昨晚的情况可能很不好。
             西方捧印媒体 缘何集体倒戈


  印度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更多的信息似乎并不是来自印度国内,而是来自西方媒体的描述。西方媒体近几年对印度的一些褒奖让印度自己都惊讶。“2050年经济赶超美国”、“可能成为‘金砖四国’领跑者”等言论无形中唤起了印度人对大国梦的憧憬。而最近一个不同以往的声音突然响起——“印度是超级大国?再好好想想吧!”西方媒体集体转向,给印度泼起了冷水。

    《财富》用数字分析印度

     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刊登了一篇报道,大标题赫然写着“印度是超级大国?再好好想想吧!”文章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从教育、食品、医疗、贫富差距等各个方面直戳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软肋。文章称,现在就做大国梦,未免有点“沾沾自喜”。

     无独有偶,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最近也对印度的经济结构提出质疑。报道称,如今印度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6%,全国99%的公司在超负荷运转。种种迹象表明,印度经济过热,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硬着陆”将在所难免。

    印度一直被误导?

     这些质疑的声音恐怕不是印度人所习惯的。印度曾一跃成为世界的热点,被认为是将创造奇迹的地方。各国纷纷派团赴印考察,以至于让印度人患上了“参观疲劳综合征”。而大多印度媒体在引用西方报道时,也是习惯选择积极的,避开负面的,这使印度近几年大国心态迅速膨胀。

     据报道,新年第一天,印度第一大英文报纸《印度时报》在头版没有刊登任何新闻,而是打出了“印度蓄势待发”的口号,掀起了一轮“印度超级大国梦”的宣传攻势。该文称,印度马上就要“在全世界大获成功”,能否抓住这个时机把本国建设成一个超级大国,关键就看诸位读者的表现。

    西方媒体为何转向

     西方媒体为何突然转向?这个曾被他们捧上天的印度如今为何又成为攻击的对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南亚问题专家傅小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过去,英美等国媒体惊异于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报道时出现了过头现象,而往往忽略了印度仍然是一个以服务业为龙头的国家,还没有经历工业化阶段。一些西方学者出于“唱衰中国”的目的,也纷纷发表文章赞美印度,并把它和中国进行对比,以证明印度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比中国更具潜力。而今,一些外国媒体逐渐摒弃了老一套的思维和报道模式,开始冷静地反思和分析印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和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