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之:珍稀蝴蝶品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43:17
凤蝶科


中文名 金斑喙凤蝶      学名 Teinopalpus aureus Mell  

描述 翅展近110mm 左右。前翅近三角形,黑色,上被疏密不一的光亮绿色和黄色鳞片。后翅中室处有一块金黄色大斑,外缘的RsM1,M1-M2 脉间各有一个新月形淡黄斑,M3脉延伸为一尾突,端梢黄色。翅背斑纹色泽较翅表略淡。雌性后翅的金黄色大斑块几乎占后翅五分之三,有5根尾状突起长短不一。

生态 金斑喙凤蝶生活在山地海拔千米以上的阔叶及新叶常绿中,飞翔迅速,很少停下来休息,常再树顶上绕圈飞行,有时急下地面访花吸水,又立即冲上天空。成虫于8月间有采集纪录。  

分布 福建、江西、广东、海南;越南、老挝。

保护情况 IUCN列为R级或K级(险情不详种类),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中文名 二尾凤蝶      学名 Bhutanitis mansfiedi (riley)  

描述 翅展65~70mm。翅表淡黄色,有8条黑色并伸至后翅翅表的横带,外缘宽带阔;后翅长,外缘扇形,臀角处有一深的切刻,尾突两个,其中最外侧的一个较长,翅表斑点如下:一靠近翅尖的黑色宽带,一伸至尾缘的大且明亮的红色斑,两个蓝色眼点及四个淡黄色亚缘新月形斑,前后翅里与翅表的色斑稍有不同:盘域区内的一斑点为红色,前二尾突间的亚缘新月形斑橙色。该种有一奇,其复眼上生有睫毛。
生态 该种多栖息于海拔2000m 左右,气候温和,冬季干旱晴朗,夏季较为潮湿的高山林中。一年一代,成虫于每年4月间出现,幼虫寄主植物为绒毛马兜铃,幼虫有群集性,有取食脱皮的现象。

分布 云南(丽江)

保护情况 IUCN列为R级,我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该种为我国特产、濒危、珍稀蝴蝶。


中文名 三尾凤蝶      学名 Bhutanitis thaidina Dongchuanensis Lee  

描述 翅展70~80mm。前翅表有8条自前缘至内缘的横线分成9个赭黑色宽横带区。后翅外缘扇形,尾突3个,其中最外侧的一个较长,呈棍棒状,顶部的黑色宽带围有一大红斑,4个橙黄色亚缘新月形斑,3个浅蓝色盘域中点。前后翅翅里底色皆较翅表淡,后翅翅里有许多黄色宽线和一较小橙色斑。
生态 高山种,目前仅发现于云南东川市、巧家等地。成虫每年5月间出现,喜在树梢头来回飞舞,彼此追逐。雌蝶产卵于寄主绒毛马兜铃叶子背面,卵粒排列较整齐,一次产卵约30粒。

分布 云南(东川)

保护情况 IUCN列为R级,我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该种为我国特产、濒危、珍稀蝴蝶。


中文名 多尾凤蝶      学名 Bhutanitis lidderdalii Atkinson  

描述 翅展 90~115mm。翅形狭长,翅面黑色,有波浪形浅黄色条纹,后翅有4条长短不一的尾状突起,肛角部有大型红橙色斑及眼纹。

生态 晴天里,雄蝶喜在树顶高空,徘徊翱翔,一如鹰鹫。成虫将卵成片产在绒毛马兜铃叶子背面,卵期4星期,1.5mm,橙黄色,一龄幼虫眠时无堆叠现象。该种在我国数量极为稀少。

分布 云南;缅甸、不丹、印度。


中文名 中华虎凤蝶      学名 Luehdorfia chinensis huashanensis Lee  

描述 翅展45~55mm。在黄色衬底的前翅上,自前缘向后翅延射着8根如虎斑的粗黑条纹,后翅外缘呈锯齿状,有一小尾突。外缘黑带内缀着黄、红色新月斑和蓝色圆斑。
生态 成虫于每年3~4月间出现,一年一代.交尾后雌蝶腹下产生褐色平板状衍生物,有虫寄生植物为细辛,在受惊吓时幼虫还会自前胸中央翻出红色泌腺,这种具有绢蝶和凤蝶两科特征的蝶类是罕见的。成虫喜欢在阳光充足处,具有一定湿度的林间沟旁活动。

分布 陕西(华山)。

保护情况 我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该种为我国特产、珍稀蝴蝶。


中名 太白虎凤蝶      学名 Luehdorfia taibai Chou  

描述 翅展45~53mm。极似中华虎凤蝶,不同处是:前翅上如虎斑的粗黑条纹比中华虎凤蝶更宽,后翅尾突长达10mm。

生态 一年一代,成虫每年4月间出现,仅见于秦岭山脉的部分峡谷中。经过交配的雌蝶腹端向后延生着的衍生物成长形刀状,幼虫寄主为细辛。

分布 陕西(太白山)。


中文名 荧光裳凤蝶      学名 Troides magellanus (Felder et Felder)  

描述 雌蝶翅展120~15Omm。雄蝶翅展100~130mm。该种雄蝶后翅的金黄色,在逆光下看,会呈现出类似珍珠在光照下反射出变幻光彩。随着光线角度的变化,有青、绿、紫色在变幻。荧光裳凤蝶被公认为全世界最美丽的蝴蝶之一。

生态 一年两代,习性和裳凤蝶差不多,春型成虫数量比秋型多。幼虫寄主植物为马兜铃,由于当地大量种植木麻黄,影响寄主植物马兜铃的生长,自然界中的荧光裳凤蝶已濒临灭绝。

分布 台湾(兰屿岛);菲律宾。


中文名 台湾宽尾凤蝶      学名 Agehana maraho (Shiraki et Sonan)  

描述 翅展 90~120mm。和我国大陆产的宽尾凤蝶非常接近,相同处有:都具有宽大尾状突起,且有两条尾脉。不同处有:后翅中室和附近呈白色,外缘各室、臀角、尾突上的红斑呈圆门形。雌蝶翅面较宽圆。

生态 该种为台湾特产,极为稀有。成虫栖息时常平放翅膀,飞行缓慢,常作滑翔飞态,幼虫寄主于檫树。在乌来和台东都有采集纪录。该种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有中国“国蝶”的美誉。

分布 台湾。


中文名 曙凤蝶      学名 Atrophaneura horishana (Matsumura)  

描述 翅展110~130mm。体背黑色,两侧及腹面有红色绒毛。雄蝶翅膀正面黑得发光,有丝绒的质感,后翅背面下半部有曙红色大斑。雌蝶较之雄蝶略大,翅膀正面黑底带些褐色,后翅背面下半部的红色较浅。

生态 成虫出没于7~8月,飞行缓慢,蜜源花卉为白色的布骨肖花,幼虫寄主为琉球马兜铃。该蝶是台湾特产,仅分布在中央山脉海拔2000~3000m 的高山地带,目前在阿里山附近已很少见到,但夏季在季山一带尚有相当数量发生。

分布 台湾。


中文名 重帷翠凤蝶      学名 Princeps hoppo Matsumura  

描述 翅展80~95mm。从正面看很像碧凤蝶,不同的地方有:正面后翅上的金蓝色鳞片密集成的斑纹,甚是豪华,后翅背面以世界所有蝶类没有的双重红色弦月纹而闻名。一年两代,春型较小。

生态 台湾特产种,仅分布在台湾中央山脉中部的深山里,直到高山区。产量极少,成虫出没于3~9月,飞行速度快,幼虫寄生与芸香科植物。该种为我国特产、珍稀蝶类。

分布 台湾。
绢蝶科


中文名 阿波罗绢蝶      学名 Parnassius apollo (Linnaeus)  

描述 翅展80~85mm。前翅白垩色半透明,5个黑点分布于上,酷似人面。外缘无色透明。后翅有两个围着黑圈的显著鲜红斑眼。该种以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命名。

生态 成虫于7~8月出现,分布在高山地带和高纬度地区,常在草甸上缓慢飞翔。成虫主要寄主是景天植物。

分布 新疆;美洲西北部、东欧等。

保护情况 IUCN列为R级,我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名 君主绢蝶      学名 Parnassius imperator Oberthur  

描述 翅展60~70mm。体黑色,翅糙白色,半透明,前翅中室中部及横脉处各有一黑色横型斑,外缘与亚缘有灰色带,中部有3个黑斑,近后缘处的一个色较淡。后翅内缘黑色,中部有两个围署黑圈的红斑,红斑中各有一个白点,M3、Cu1、Cu2翅脉间近外缘处有两个圆形黑斑,斑中缀有蓝色斑点。

生态 成虫于7~8月出现,一般生活在海拔2000m 左右的山地草甸上,雌蝶交配后腹下产生方块形衍生物,褐色。幼虫寄主植物是延胡索。

分布 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
粉蝶科


中文名 红翅尖粉蝶      学名 Appias nero (Fabricius)  

描述 翅展60~70mm。翅面赭石色到深红色,雄蝶前翅顶角部分呈暗褐色,雌蝶前翅中域从前缘中部到臀角有1条不规则褐色带纹。翅反面为淡赭石色,前翅中室后方为桔红色。

生态 该种多见于热带的丛林,雄蝶常栖息在溪流边,灌木旁,飞翔迅速,雌蝶很少见到。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勐养附近较多。

分布 台湾、海南、广东、云南;东南亚。


中文名 鹤顶粉蝶      学名 Hebomoia glaucippe (Linnaeus)  

描述 翅展 75~100mm。雄蝶前翅前缘和外缘黑色,围住顶角的三角形有橙红色斑块,蝶翅白色。雌蝶翅面糙黄色,后翅外缘、亚缘各有一列黑色箭头纹。反面前翅端半部和后翅生有赭石色斑纹。

生态 该蝶为我国产粉蝶最大型者。喜访花,常做高空飞翔,又突然下降,常常进行长距离飞行。成虫在采蜜或吸水之时。是最容易被采捕的时候,幼虫寄主是山柑属、鱼木属的植物。

分布 福建、广西、云南、海南;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斯里兰卡等。
斑蝶科


中文名 君主斑蝶      学名 Danaus plexippus (Linnaeus)  

描述 翅展90~95mm。体黑色有细小白色斑点。翅正面橙红色,背面略淡,前翅的前缘、外缘及后缘有黑色宽带,前后翅外缘黑色宽带中缀有两列白色斑。雄蝶后翅Cu2 脉上有黑色性斑。

生态 该种有迁飞习性,主要产于美洲。在台湾有采集纪录,专家估计是迷蝶。

分布 台湾;北美、南美、东南亚


中文名 大帛斑蝶      学名 Idea leuconoe (Erichson)  

描述 翅展120~140mm。雌雄色彩斑纹近似,前后翅外缘在黑边中有1列白斑,各脉室中均匀地散布着黑色大斑点。

生态 在我国台湾只生活在南部鹅銮鼻半岛等地。该种飞行缓慢,常在天空乘气流滑翔旋转。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成虫,以春秋两季较多。

分布 台湾;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
环蝶科


中文名 紫斑环蝶 学名 Thaumantis diores (Doubleday)  

描述 翅展80~90mm。前翅三角形,外缘弧状,后翅近圆形,翅面深褐色,前后翅中室后方有蓝色斑块。背面有3条暗色条纹,后翅有两个眼纹。

生态 该种喜栖息在潮湿背阴的地方,飞行缓慢。海南7~8月有采集纪录,云南3月间在西双版纳较多。

分布 广西、海南、云南;东南亚。


中文名 斜带环蝶      学名 Thauria lathyi Fruhstorfer  

描述 翅展 75~100mm。翅面底色深褐色,前翅中域有宽大的中黄色斜带,顶角有小白斑,后翅边缘向翅内晕有浓橙色。背面有两个圆形大眼斑,中室无长毛丛。

生态 该种有“丛林之王”的美誉,为云南最珍贵蝶种之一。生态环境与紫斑环蝶近似。

分布 云南;缅甸、泰国、新加坡。
眼蝶科


中文名 豹眼蝶      学名 Nosea hainanensis Koiwaya  

描述 外貌近似豹蛱蝶,翅里翅表赭石色。

生态 (不详)。

分布 广西、海南。
蛱蝶科


中文名 大紫蛱蝶      学名 Sasakia charonda (Hewitson)  

描述 翅展 93~120mm。雄蝶上翅基部至中部为紫色,有白斑,其余部分暗褐色,有黄色斑,后翅臀角附近有两个相连的三角形红斑。雌蝶全翅暗褐色,后翅有两列黄斑,弧形排列。

生态 成虫于6月间出现,常在空中作滑翔飞行,栖息在大树顶或中段,喜欢围在老树流出酸性汁液处取食。以幼虫越冬,悬蛹状。幼虫寄主为朴树。在日本有“国蝶”之称。

分布 陕西、河南、四川、浙江、台湾;日本。


中文名 黑紫蛱蝶      学名 Sasakia funebris (Leech)  

描述 翅展 95~110mm。翅面基部和中部随着观察的角度不同,时而呈现出蓝黑色,时而呈现紫色。前翅中室有一绛色条纹。

生态 成虫每年7月出现,雌蝶成虫极为少见。幼虫越冬,寄主植物为朴树。习性似大紫蛱蝶。该蝶为我国最珍贵品种之一。

分布 浙江、福建、四川。


中文名 枯叶蛱蝶      学名 Kallima inachus Doubleday  

描述 翅展70~75mm。体背黑色。翅褐色,有青绿光泽,前翅中域有1条宽大的橙黄色斜带,前后翅外角尖端顶角部分尖锐,好似叶尖和叶柄状。翅背面呈枯叶色,还有叶脉状的条纹,雌雄形态近似。

生态 该种均生活在大山中,飞翔迅速,静止时常分开双翅,显现出美丽的翅面花纹,但在受惊吓或黄昏时分才合并双翅,露出翅背面的枯叶色。幼虫寄主为爵床科植物。该种是蝶类中最著名的拟态实例。

分布 陕西、四川、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广西、云南、海南、台湾;日本、越南、缅甸、泰国、印度。
喙蝶科


中文名 紫喙蝶      学名 Libythea geoffroyi Godart  

描述 翅展50~54mm。该种最大特征是下唇须特别细长,向外突出。翅表黑褐色,背面黑褐色。雄蝶前翅中室下方有大块紫色,雌蝶前翅有4个白斑,后翅有橙黄色横带。幼虫寄主植物是朴树。

生态 该种在我国目前只有海南省有采集纪录。可见到成虫越冬。

分布 海南;越南、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
蚬蝶科


中文名 白蚬蝶      学名 Stiboges nymphidia Butler  

描述 翅展37~45mm。翅白色,雄蝶前翅外缘直,雌蝶前翅外缘呈圆弧状。前翅外缘和两翅外缘为黑褐色,在黑褐色中有一列白色条纹。

生态 成虫喜欢栖息于深山大沟和阴湿的山谷中。7月间在四川峨眉山报国寺附近见到。

分布 四川、云南;缅甸、越南等。凤蝶科


中文名 金斑喙凤蝶      学名 Teinopalpus aureus Mell  

描述 翅展近110mm 左右。前翅近三角形,黑色,上被疏密不一的光亮绿色和黄色鳞片。后翅中室处有一块金黄色大斑,外缘的RsM1,M1-M2 脉间各有一个新月形淡黄斑,M3脉延伸为一尾突,端梢黄色。翅背斑纹色泽较翅表略淡。雌性后翅的金黄色大斑块几乎占后翅五分之三,有5根尾状突起长短不一。

生态 金斑喙凤蝶生活在山地海拔千米以上的阔叶及新叶常绿中,飞翔迅速,很少停下来休息,常再树顶上绕圈飞行,有时急下地面访花吸水,又立即冲上天空。成虫于8月间有采集纪录。  

分布 福建、江西、广东、海南;越南、老挝。

保护情况 IUCN列为R级或K级(险情不详种类),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中文名 二尾凤蝶      学名 Bhutanitis mansfiedi (riley)  

描述 翅展65~70mm。翅表淡黄色,有8条黑色并伸至后翅翅表的横带,外缘宽带阔;后翅长,外缘扇形,臀角处有一深的切刻,尾突两个,其中最外侧的一个较长,翅表斑点如下:一靠近翅尖的黑色宽带,一伸至尾缘的大且明亮的红色斑,两个蓝色眼点及四个淡黄色亚缘新月形斑,前后翅里与翅表的色斑稍有不同:盘域区内的一斑点为红色,前二尾突间的亚缘新月形斑橙色。该种有一奇,其复眼上生有睫毛。
生态 该种多栖息于海拔2000m 左右,气候温和,冬季干旱晴朗,夏季较为潮湿的高山林中。一年一代,成虫于每年4月间出现,幼虫寄主植物为绒毛马兜铃,幼虫有群集性,有取食脱皮的现象。

分布 云南(丽江)

保护情况 IUCN列为R级,我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该种为我国特产、濒危、珍稀蝴蝶。


中文名 三尾凤蝶      学名 Bhutanitis thaidina Dongchuanensis Lee  

描述 翅展70~80mm。前翅表有8条自前缘至内缘的横线分成9个赭黑色宽横带区。后翅外缘扇形,尾突3个,其中最外侧的一个较长,呈棍棒状,顶部的黑色宽带围有一大红斑,4个橙黄色亚缘新月形斑,3个浅蓝色盘域中点。前后翅翅里底色皆较翅表淡,后翅翅里有许多黄色宽线和一较小橙色斑。
生态 高山种,目前仅发现于云南东川市、巧家等地。成虫每年5月间出现,喜在树梢头来回飞舞,彼此追逐。雌蝶产卵于寄主绒毛马兜铃叶子背面,卵粒排列较整齐,一次产卵约30粒。

分布 云南(东川)

保护情况 IUCN列为R级,我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该种为我国特产、濒危、珍稀蝴蝶。


中文名 多尾凤蝶      学名 Bhutanitis lidderdalii Atkinson  

描述 翅展 90~115mm。翅形狭长,翅面黑色,有波浪形浅黄色条纹,后翅有4条长短不一的尾状突起,肛角部有大型红橙色斑及眼纹。

生态 晴天里,雄蝶喜在树顶高空,徘徊翱翔,一如鹰鹫。成虫将卵成片产在绒毛马兜铃叶子背面,卵期4星期,1.5mm,橙黄色,一龄幼虫眠时无堆叠现象。该种在我国数量极为稀少。

分布 云南;缅甸、不丹、印度。


中文名 中华虎凤蝶      学名 Luehdorfia chinensis huashanensis Lee  

描述 翅展45~55mm。在黄色衬底的前翅上,自前缘向后翅延射着8根如虎斑的粗黑条纹,后翅外缘呈锯齿状,有一小尾突。外缘黑带内缀着黄、红色新月斑和蓝色圆斑。
生态 成虫于每年3~4月间出现,一年一代.交尾后雌蝶腹下产生褐色平板状衍生物,有虫寄生植物为细辛,在受惊吓时幼虫还会自前胸中央翻出红色泌腺,这种具有绢蝶和凤蝶两科特征的蝶类是罕见的。成虫喜欢在阳光充足处,具有一定湿度的林间沟旁活动。

分布 陕西(华山)。

保护情况 我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该种为我国特产、珍稀蝴蝶。


中名 太白虎凤蝶      学名 Luehdorfia taibai Chou  

描述 翅展45~53mm。极似中华虎凤蝶,不同处是:前翅上如虎斑的粗黑条纹比中华虎凤蝶更宽,后翅尾突长达10mm。

生态 一年一代,成虫每年4月间出现,仅见于秦岭山脉的部分峡谷中。经过交配的雌蝶腹端向后延生着的衍生物成长形刀状,幼虫寄主为细辛。

分布 陕西(太白山)。


中文名 荧光裳凤蝶      学名 Troides magellanus (Felder et Felder)  

描述 雌蝶翅展120~15Omm。雄蝶翅展100~130mm。该种雄蝶后翅的金黄色,在逆光下看,会呈现出类似珍珠在光照下反射出变幻光彩。随着光线角度的变化,有青、绿、紫色在变幻。荧光裳凤蝶被公认为全世界最美丽的蝴蝶之一。

生态 一年两代,习性和裳凤蝶差不多,春型成虫数量比秋型多。幼虫寄主植物为马兜铃,由于当地大量种植木麻黄,影响寄主植物马兜铃的生长,自然界中的荧光裳凤蝶已濒临灭绝。

分布 台湾(兰屿岛);菲律宾。


中文名 台湾宽尾凤蝶      学名 Agehana maraho (Shiraki et Sonan)  

描述 翅展 90~120mm。和我国大陆产的宽尾凤蝶非常接近,相同处有:都具有宽大尾状突起,且有两条尾脉。不同处有:后翅中室和附近呈白色,外缘各室、臀角、尾突上的红斑呈圆门形。雌蝶翅面较宽圆。

生态 该种为台湾特产,极为稀有。成虫栖息时常平放翅膀,飞行缓慢,常作滑翔飞态,幼虫寄主于檫树。在乌来和台东都有采集纪录。该种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有中国“国蝶”的美誉。

分布 台湾。


中文名 曙凤蝶      学名 Atrophaneura horishana (Matsumura)  

描述 翅展110~130mm。体背黑色,两侧及腹面有红色绒毛。雄蝶翅膀正面黑得发光,有丝绒的质感,后翅背面下半部有曙红色大斑。雌蝶较之雄蝶略大,翅膀正面黑底带些褐色,后翅背面下半部的红色较浅。

生态 成虫出没于7~8月,飞行缓慢,蜜源花卉为白色的布骨肖花,幼虫寄主为琉球马兜铃。该蝶是台湾特产,仅分布在中央山脉海拔2000~3000m 的高山地带,目前在阿里山附近已很少见到,但夏季在季山一带尚有相当数量发生。

分布 台湾。


中文名 重帷翠凤蝶      学名 Princeps hoppo Matsumura  

描述 翅展80~95mm。从正面看很像碧凤蝶,不同的地方有:正面后翅上的金蓝色鳞片密集成的斑纹,甚是豪华,后翅背面以世界所有蝶类没有的双重红色弦月纹而闻名。一年两代,春型较小。

生态 台湾特产种,仅分布在台湾中央山脉中部的深山里,直到高山区。产量极少,成虫出没于3~9月,飞行速度快,幼虫寄生与芸香科植物。该种为我国特产、珍稀蝶类。

分布 台湾。
绢蝶科


中文名 阿波罗绢蝶      学名 Parnassius apollo (Linnaeus)  

描述 翅展80~85mm。前翅白垩色半透明,5个黑点分布于上,酷似人面。外缘无色透明。后翅有两个围着黑圈的显著鲜红斑眼。该种以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命名。

生态 成虫于7~8月出现,分布在高山地带和高纬度地区,常在草甸上缓慢飞翔。成虫主要寄主是景天植物。

分布 新疆;美洲西北部、东欧等。

保护情况 IUCN列为R级,我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名 君主绢蝶      学名 Parnassius imperator Oberthur  

描述 翅展60~70mm。体黑色,翅糙白色,半透明,前翅中室中部及横脉处各有一黑色横型斑,外缘与亚缘有灰色带,中部有3个黑斑,近后缘处的一个色较淡。后翅内缘黑色,中部有两个围署黑圈的红斑,红斑中各有一个白点,M3、Cu1、Cu2翅脉间近外缘处有两个圆形黑斑,斑中缀有蓝色斑点。

生态 成虫于7~8月出现,一般生活在海拔2000m 左右的山地草甸上,雌蝶交配后腹下产生方块形衍生物,褐色。幼虫寄主植物是延胡索。

分布 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
粉蝶科


中文名 红翅尖粉蝶      学名 Appias nero (Fabricius)  

描述 翅展60~70mm。翅面赭石色到深红色,雄蝶前翅顶角部分呈暗褐色,雌蝶前翅中域从前缘中部到臀角有1条不规则褐色带纹。翅反面为淡赭石色,前翅中室后方为桔红色。

生态 该种多见于热带的丛林,雄蝶常栖息在溪流边,灌木旁,飞翔迅速,雌蝶很少见到。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勐养附近较多。

分布 台湾、海南、广东、云南;东南亚。


中文名 鹤顶粉蝶      学名 Hebomoia glaucippe (Linnaeus)  

描述 翅展 75~100mm。雄蝶前翅前缘和外缘黑色,围住顶角的三角形有橙红色斑块,蝶翅白色。雌蝶翅面糙黄色,后翅外缘、亚缘各有一列黑色箭头纹。反面前翅端半部和后翅生有赭石色斑纹。

生态 该蝶为我国产粉蝶最大型者。喜访花,常做高空飞翔,又突然下降,常常进行长距离飞行。成虫在采蜜或吸水之时。是最容易被采捕的时候,幼虫寄主是山柑属、鱼木属的植物。

分布 福建、广西、云南、海南;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斯里兰卡等。
斑蝶科


中文名 君主斑蝶      学名 Danaus plexippus (Linnaeus)  

描述 翅展90~95mm。体黑色有细小白色斑点。翅正面橙红色,背面略淡,前翅的前缘、外缘及后缘有黑色宽带,前后翅外缘黑色宽带中缀有两列白色斑。雄蝶后翅Cu2 脉上有黑色性斑。

生态 该种有迁飞习性,主要产于美洲。在台湾有采集纪录,专家估计是迷蝶。

分布 台湾;北美、南美、东南亚


中文名 大帛斑蝶      学名 Idea leuconoe (Erichson)  

描述 翅展120~140mm。雌雄色彩斑纹近似,前后翅外缘在黑边中有1列白斑,各脉室中均匀地散布着黑色大斑点。

生态 在我国台湾只生活在南部鹅銮鼻半岛等地。该种飞行缓慢,常在天空乘气流滑翔旋转。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成虫,以春秋两季较多。

分布 台湾;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
环蝶科


中文名 紫斑环蝶 学名 Thaumantis diores (Doubleday)  

描述 翅展80~90mm。前翅三角形,外缘弧状,后翅近圆形,翅面深褐色,前后翅中室后方有蓝色斑块。背面有3条暗色条纹,后翅有两个眼纹。

生态 该种喜栖息在潮湿背阴的地方,飞行缓慢。海南7~8月有采集纪录,云南3月间在西双版纳较多。

分布 广西、海南、云南;东南亚。


中文名 斜带环蝶      学名 Thauria lathyi Fruhstorfer  

描述 翅展 75~100mm。翅面底色深褐色,前翅中域有宽大的中黄色斜带,顶角有小白斑,后翅边缘向翅内晕有浓橙色。背面有两个圆形大眼斑,中室无长毛丛。

生态 该种有“丛林之王”的美誉,为云南最珍贵蝶种之一。生态环境与紫斑环蝶近似。

分布 云南;缅甸、泰国、新加坡。
眼蝶科


中文名 豹眼蝶      学名 Nosea hainanensis Koiwaya  

描述 外貌近似豹蛱蝶,翅里翅表赭石色。

生态 (不详)。

分布 广西、海南。
蛱蝶科


中文名 大紫蛱蝶      学名 Sasakia charonda (Hewitson)  

描述 翅展 93~120mm。雄蝶上翅基部至中部为紫色,有白斑,其余部分暗褐色,有黄色斑,后翅臀角附近有两个相连的三角形红斑。雌蝶全翅暗褐色,后翅有两列黄斑,弧形排列。

生态 成虫于6月间出现,常在空中作滑翔飞行,栖息在大树顶或中段,喜欢围在老树流出酸性汁液处取食。以幼虫越冬,悬蛹状。幼虫寄主为朴树。在日本有“国蝶”之称。

分布 陕西、河南、四川、浙江、台湾;日本。


中文名 黑紫蛱蝶      学名 Sasakia funebris (Leech)  

描述 翅展 95~110mm。翅面基部和中部随着观察的角度不同,时而呈现出蓝黑色,时而呈现紫色。前翅中室有一绛色条纹。

生态 成虫每年7月出现,雌蝶成虫极为少见。幼虫越冬,寄主植物为朴树。习性似大紫蛱蝶。该蝶为我国最珍贵品种之一。

分布 浙江、福建、四川。


中文名 枯叶蛱蝶      学名 Kallima inachus Doubleday  

描述 翅展70~75mm。体背黑色。翅褐色,有青绿光泽,前翅中域有1条宽大的橙黄色斜带,前后翅外角尖端顶角部分尖锐,好似叶尖和叶柄状。翅背面呈枯叶色,还有叶脉状的条纹,雌雄形态近似。

生态 该种均生活在大山中,飞翔迅速,静止时常分开双翅,显现出美丽的翅面花纹,但在受惊吓或黄昏时分才合并双翅,露出翅背面的枯叶色。幼虫寄主为爵床科植物。该种是蝶类中最著名的拟态实例。

分布 陕西、四川、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广西、云南、海南、台湾;日本、越南、缅甸、泰国、印度。
喙蝶科


中文名 紫喙蝶      学名 Libythea geoffroyi Godart  

描述 翅展50~54mm。该种最大特征是下唇须特别细长,向外突出。翅表黑褐色,背面黑褐色。雄蝶前翅中室下方有大块紫色,雌蝶前翅有4个白斑,后翅有橙黄色横带。幼虫寄主植物是朴树。

生态 该种在我国目前只有海南省有采集纪录。可见到成虫越冬。

分布 海南;越南、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
蚬蝶科


中文名 白蚬蝶      学名 Stiboges nymphidia Butler  

描述 翅展37~45mm。翅白色,雄蝶前翅外缘直,雌蝶前翅外缘呈圆弧状。前翅外缘和两翅外缘为黑褐色,在黑褐色中有一列白色条纹。

生态 成虫喜欢栖息于深山大沟和阴湿的山谷中。7月间在四川峨眉山报国寺附近见到。

分布 四川、云南;缅甸、越南等。
真漂亮啊
好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