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点-Come on,上海]把好事办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15:07
● 吴新慧
  我在上海经常光顾的一家干洗店,在大年除夕前发了个手机贺年短信,并通知店的春节休假时间。不知道这干洗店的客户有多少,这一兼服务信息的贺年短信,赶上了中国人近年来爱用手机短信贺年的“潮流”,也反映了日益改变中的中国人的服务素质,不管这改变进度是不是你所能谅解接受。

  中国在2006年的手机普及率达到35.3%,手机用户总量超过4.6亿户。春节期间发送祝福短信的拜年问候方式因而也随着手机普及率不断提高。在上海,今年大年除夕时的短信发送量就创下5.746亿条的新记录,相当于市民每人收发了32条短信。而国际短信在当天也共有51万条。

  说回那家干洗店。一星期前工作人员把洗好的衣服送到我家时,已口头告知店的春节休假时间。没想到他们之后还会再另发贺年短信温馨提醒。这种有意识的跟进(follow up)服务也许在诺大的中国社会还不普遍,但毕竟有人已经开始,就是好事。

  中国的银行业,在去年12月10日履行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进一步开放后,似乎也更知道要提高服务素质来应对境外银行的竞争。以往的春节黄金周假期,排队取款的人龙经常是春节“一景”。而今年在上海,据报道,主要银行大多表示约有七成左右的网点会天天开门营业,只是营业时间缩短。已经上市的建设银行承诺会安排足够人员,力争将市民在网点办理存取款业务的等候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再看看全市一些基层组织的春节“送温暖”节日慰问活动,今年也较往年更讲求“以人为本”,特别强调“先调研,后送暖”,以免物非所需,送上的反而是一件件不中用的“垃圾”。

  有上海的弱势群体反映,春节送暖虽然送来的是社会一片好意,但他们最怕得接受物非所需的“暖意”。明明需要粮油,有关部门却送上了羽绒服;最迫切需要棉被,却得到了电风扇。而今的救助因为大都已通过各社区的管道先了解困难群体的实际需要,听取困难群体的意见,送上的就能是一份份“恰如其分”的温暖。

  例如上海一社区,今年给高龄无保障老人送的春节礼物,不再是一次过的“米、面、油、盐”,而是一张随时能用的“爱心卡”。受惠的老人凭这卡可以优惠享受社区提供的维修服务、咨询服务、预定服务、市政服务等项目。

  另一让市民津津乐道的服务行为,是上海的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一种就业援助回访制度,确保被援助市民的就业稳定性。据报道,目前,全市5500多名就业援助员都与援助对象建立了跟踪回访制度,通过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次见面,每季度一次谈心,尽量在第一时间了解和解决群众的再就业困难,以及帮助维护他们的劳动权益。

  上海一媒体在介绍这就业援助回访制度时,打了个“把好事办好”的标题,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服务的真谛。无论是春节“送温暖”、就业援助等政府行为,或是干洗店、银行等企业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服务。但服务起来如果不是想人所想,想人所需,再好的事也只是做了一半。而不够透彻的便民服务和意识,往往因造成更多不便而令人生厌,招惹更多牢骚

      把好事办好,很多时候靠的不仅是智慧与包装的功夫,而是落实时的耐心与诚意。上海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的跟踪回访制度,算是为办好事设立了这样的机制。

联合早报● 吴新慧
  我在上海经常光顾的一家干洗店,在大年除夕前发了个手机贺年短信,并通知店的春节休假时间。不知道这干洗店的客户有多少,这一兼服务信息的贺年短信,赶上了中国人近年来爱用手机短信贺年的“潮流”,也反映了日益改变中的中国人的服务素质,不管这改变进度是不是你所能谅解接受。

  中国在2006年的手机普及率达到35.3%,手机用户总量超过4.6亿户。春节期间发送祝福短信的拜年问候方式因而也随着手机普及率不断提高。在上海,今年大年除夕时的短信发送量就创下5.746亿条的新记录,相当于市民每人收发了32条短信。而国际短信在当天也共有51万条。

  说回那家干洗店。一星期前工作人员把洗好的衣服送到我家时,已口头告知店的春节休假时间。没想到他们之后还会再另发贺年短信温馨提醒。这种有意识的跟进(follow up)服务也许在诺大的中国社会还不普遍,但毕竟有人已经开始,就是好事。

  中国的银行业,在去年12月10日履行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进一步开放后,似乎也更知道要提高服务素质来应对境外银行的竞争。以往的春节黄金周假期,排队取款的人龙经常是春节“一景”。而今年在上海,据报道,主要银行大多表示约有七成左右的网点会天天开门营业,只是营业时间缩短。已经上市的建设银行承诺会安排足够人员,力争将市民在网点办理存取款业务的等候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再看看全市一些基层组织的春节“送温暖”节日慰问活动,今年也较往年更讲求“以人为本”,特别强调“先调研,后送暖”,以免物非所需,送上的反而是一件件不中用的“垃圾”。

  有上海的弱势群体反映,春节送暖虽然送来的是社会一片好意,但他们最怕得接受物非所需的“暖意”。明明需要粮油,有关部门却送上了羽绒服;最迫切需要棉被,却得到了电风扇。而今的救助因为大都已通过各社区的管道先了解困难群体的实际需要,听取困难群体的意见,送上的就能是一份份“恰如其分”的温暖。

  例如上海一社区,今年给高龄无保障老人送的春节礼物,不再是一次过的“米、面、油、盐”,而是一张随时能用的“爱心卡”。受惠的老人凭这卡可以优惠享受社区提供的维修服务、咨询服务、预定服务、市政服务等项目。

  另一让市民津津乐道的服务行为,是上海的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一种就业援助回访制度,确保被援助市民的就业稳定性。据报道,目前,全市5500多名就业援助员都与援助对象建立了跟踪回访制度,通过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次见面,每季度一次谈心,尽量在第一时间了解和解决群众的再就业困难,以及帮助维护他们的劳动权益。

  上海一媒体在介绍这就业援助回访制度时,打了个“把好事办好”的标题,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服务的真谛。无论是春节“送温暖”、就业援助等政府行为,或是干洗店、银行等企业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服务。但服务起来如果不是想人所想,想人所需,再好的事也只是做了一半。而不够透彻的便民服务和意识,往往因造成更多不便而令人生厌,招惹更多牢骚

      把好事办好,很多时候靠的不仅是智慧与包装的功夫,而是落实时的耐心与诚意。上海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的跟踪回访制度,算是为办好事设立了这样的机制。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