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转基因」不可一概而论 「超级稻」尚有巨大潜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52:30
中评社讯╱题:「转基因」不可一概而论 「超级稻」尚有巨大潜力--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中评社记者:王平(香港)

  很多年来,人们都对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养活更多民众的袁隆平抱有一份由衷的敬佩。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袁隆平的成就不仅给人口庞大的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的粮食,也在持续破解着西方人发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呼。记者此次有幸在两会期间“堵”到了这位首届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请他就超级水稻的未来、转基因的影响、对其它超级作物研究的启示、后继人才的问题,回答了本刊记者的问题。

  在此访问之后不久,喜闻早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又成为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本刊特此表示祝贺。

  转基因种类与途径不同
  不可一概而论加以反对

  记者:对于转基因作物,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您觉得超级稻采用转基因技术,应该怎么看待?

  袁隆平:对于转基因作物,不能一概而论。转基因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是现在搞的转基因多半是抗病、抗虫的转基因,其中有一种叫“毒蛋白”(BPG)。虫吃了毒蛋白就要死了,我们人就怕--这个毒蛋白,虫吃了会死,人吃了会不会糟糕?他们做了试验,说对人没有害,但是有心理作用呀。因此国家对这个很慎重,没有释放。

  但是有些转基因,是没有毒的。比如我们现在搞的转基因,因为碳三植物和碳四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同,碳四植物的光合效率比碳三植物高百分之三十。水稻和小麦属于碳三植物,玉米、高粱、甘蔗是碳四植物,我们就把玉米的碳四基因,转到属于碳三植物的水稻来,把水稻改成“碳四水稻”。玉米能吃呀,从将玉米的基因转过来,那有甚么害呢?你可以大胆吃西瓜啦。

  比如已经达到亩级九百公斤的超级稻,就是利用粺草或者叫粺子的基因。稗子是一种草本科的水田里面最凶猛的杂草,生命力特强;耐旱耐磨耐伤,甚么都耐,除都除不干净。粺子体内有着生命力极强的基因,也属于碳四植物类。我们就把粺草的DNA 转到水稻里面来,也已经转成功了。

  粺草很多地方都有,南方的种水稻的农民都知道,它的籽也是可以吃的。以前过苦日子的时候,困难时期,粺子也可以吃。我们把粺草的基因拿到水稻里来,有甚么关系呢?

  就是对于转基因呀,你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抗病抗虫的转基因,用的是毒蛋白,大家比较耽心。但是玉米的基因、粺草的基因,不带毒呀,玉米和粺子本身就能吃。

  一期超级稻已大面积推广
  二期提前达标正在推广

  记者:大家都知道超级稻大幅提高了亩产,养活了更多的人,目前推广和进一步提高的前景是甚么?

  袁隆平:我们超级稻有三个时期,第一期一季稻达到亩产七百公斤,第二期达到八百公斤,第三期间亩产达到九百公斤。

  第一期是从九六年到二零零零年,我们已经在生产上实现了大面积的推广,去年已经达到了三仟多万亩。

  这样讲吧,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大概是四百二十多公斤;其中杂交稻是四百七,常规稻三百八。我们的超级稻累计推广了八千万亩,去年就有三仟万亩。第一期超级稻推广的亩产大约五百五十公斤,因为试验田和农民自己种的田还是有一定区别。

  第二期的超级稻亩产八百公斤,我们提前在二零零四年实现了农业部的立项指标,今年开始推广。今年的面积还不大,大概有几十万亩。我估计推广之后,又可以实现亩产大幅上升,大概是六百多公斤。

  试验田八百公斤,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有一定的分配区,比如有的在山区,有的在平原;有的在华南,有的在西南;有的在长江流域、有的在珠江流域。

记者:都能适应吗?

  袁隆平:有些地方还不理想。但是如果长江流域一加油,现在一期去年已经几千万亩了,已经可以种一亿多亩了,面积大得很,提高的总量还是很大的。

  各地条件差别很大,比如土壤有的肥、有的瘦,有的地方灌溉设施很先进水旱不忧,但是有的地方受到的水灾旱灾影响比较明显,这样一拉平,就不可能有八百公斤。
示范田肯定是选最好的田,土壤好,投入的技术力量以及农民的素质都很好,所以可以达到八百公斤。但是增至几千万亩,就不能这样都达到八百公斤了。八百公斤不是理论数字,是已经实现的示范田亩产。但是大面积推广后的亩产,一般要打八折。比如第一期大面积推广后达到五百五,七八五百六,差不多就是这个产量。二期八百公斤打八折,八八六百四。

  超级杂的经验可以借鉴
  小麦玉米都在酝酿超级品种

  记者:之前开分组会的时候有人讲,我们中国的玉米产量连美国都不如,那么超级稻的技术和经验能否类比适用到玉米良种的培育和推广上?

  袁隆平:玉米是美国的产量最高,我去年也看过,但是我们中国的玉米产量其实也不低。

  我们的杂交稻的产量是世界上第一位的,技术是可以借鉴到其他品种的。比如我搞超级杂交稻,现在我们也有人在搞超级小麦呀,超级玉米也都在跟着搞起来了。超级水稻搞得比较早,算是老大哥。
这并不是说有了超级稻的经验和技术,搞超级小麦和超级玉米就容易了,其实那也是很难的。有些经验是具有共性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具有特殊性的,不是那么简单的。

  已出现九百公斤亩级产量

  记者:第三期的超级稻进展如何?

  袁隆平:九百公斤的超级稻现在已经启动了,正在研究。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计划在二零一零年达到目标,但是要比较大的投入。

  为甚么呢?亩产上一个一百公斤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我们原来都是用常规手段搞,但是现在常规手段的混身解数已经基本使完了,下面就要用分子技术,要利用外援基因。比如遗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技术路线都已经有了。

  下一步的研究和试验当然难度更大,要求的条件更苛刻。比如需要的仪器、设备,比较精密、高级,就是高精尖的技术设备;设计过程也是很贵的,如此等等。就是说,不大量投入,你是搞不上去的。
我们现在就是把常规优种技术和分子技术结合起来,搞第三期的超级稻的研究。

  我们就像跳高,原来上两米一、两米二,现在再上一厘米都很难。

  十一五规划里面专门讲到了超级稻的问题,我感到很鼓舞。在发展现代农业这里,专门提了一句--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我搞的就是超级杂交水稻了。

  我可以给你说,对超级稻第三期达到九百公斤我是有信心。我们去年有些田块是实现了九百公斤,在两三个点,平均两亩田、三亩田,就是去年在亩级的水平上,达到了九百公斤。今年我就安排多一些,安排一公顷的示范田,今年争取能够在公顷级达到九百公斤。

  但是按照要求,示范田是百亩片,公顷级还是不行的。指标是两个百亩片,连续两年达到指标,才能算达标,才算成功。

  现在距离成功还早得很呢。我们去年只是亩级的,今年公顷级的。假如顺利的话,明年是百亩片。还有两年呢,一年还不行吶。就是说,如果二零零八年达到两个百亩片才行,达不到还不行。不是那么容易的。

实现一千五百公斤
  不是没有可能

  记者:超级稻亩产增长的潜力还有多大?

  袁隆平:超级水稻的产量潜力还大得很,理论上的产量打对折,一季稻的产量应该可以达到一千五百公斤。植物生长是靠光合作用嘛,我们有很多的学者估算,光能利用率是百分之五,就是太阳的辐射在水稻的生长季节可以有百分之五被水稻转化为有机物。这个理论数字打对折,用二点五的光能利用率来算,按照长沙的水稻生长季节的辐射量来算,一季稻可以产一千五百公斤。

  我之前在分组讨论会上发言的时候说,我还有点担忧的地方。我看到十一五计划,我们的人口增长是千分之八,那就是每年要多增加一千零五十万人;而我们的耕地,每年是以负千分之三的速度减少。我们有十八亿亩耕地,千分之三就意味着每年减少六百万亩,五年减少三千万。人口在增,耕地在减,这个东西我是很忧虑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我们现在要开垦新地,肯定是有限制的。因此要通过科技进步,要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另外我感到高兴的地方是,我看到十一五计划,国家对科学研究和试验的发展经费,比重在增加,增加到占国民经济总值的百分之二。过去是零点几,现在是百分之二,先进国家大概是三。研究经费的增加,给我们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条件。

  去年总理(温家寳)到我们单位来视察的时候,我向他打了一个报告,请他给我们的超级稻支持两千万。总理马上表示全力支持,我们对此好高兴,感到好大的鼓舞。这也主要是因为国家有钱了,总理手里没有钱也不能支持你呀。


  后继人才是一个问题
  儿女代还好 孙一代难说

  记者:您几十年都在研究水稻,长期在比较艰苦的农村工作和生活,可是现在愿意留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作物研究的大学生、研究生并不多,博士生更少,您觉得中国对农业科技进行研究的人才储备有没有问题?

  袁隆平:现在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水平是高,外文水平高,电脑水平高。但是电脑里面长不出水稻,长不出小麦。所以我带研究生,首先一条,你要下试验田,否则我不带你。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是搞应用科学的。

  那个国际水稻所也在搞超级稻,但是它先搞,到现在还没搞成;我们起步晚但是后来居上,我们实现了。它是八百公斤的指标,原来计划是在两千年实现。后来搞不成了,就用路透社给它发了一条新闻,“二零零五年超级稻要给农民造福”,根本就没有。二零零五年?恐怕还得再看两年有没有。

  二零零四年我到他们那里去,试验田里面连小区都没有达到八百公斤,短期是不可能的。它就是电脑里面设计的,过分注重模拟,那是不行的。穗子是很大,但是结实不饱满。

  记者:人才储备怎么样呢?

  袁隆平:有些青年还是可以的,是有希望的。大多数还是好的,你只要给他讲,他还是愿意的。我讲,要在汗水里面求成绩。你想不流汗,躺在温室里面,就想得到很高产的品种,那是不可能的。有些年轻人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再下一代我不知道,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的,还是很好的。再下一代,我的孙女那一代,就麻烦了。陈邦柱(原农业部部长)讲了这么一句话:“我的孙子在家里是无法无天,我的老伴在家里是一手遮天,我这个老家伙是一天不如一天”。我从来没骂过我的孙女,重话都不敢讲的。

记者:您也不敢?

  袁隆平:一样的。陈邦柱原来当省长、部长,现在当政协常委,还有甚么权,所以老伴在家里一手遮天。家里讲话不算,这里讲话也不算,我这个政协常委也没有甚么。这个政协常委不是个官,没有权力的,是吧,只能讲讲。

  温总理特意讲的一句话给我更大鼓舞、更大压力

  记者:超级稻有没有可能提前一两年达到亩产九百公斤的目标?

  袁隆平:很难的,这个难度大,难度特大。

  还是在温家宝做副总理的时候,二零零一年,搞第二期超级稻八百公斤的时候,那个时候给我授最高科技奖嘛,我就代表科技人员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讲话。当时上面坐的是党、国家的领导人,下面坐了两千多科技界的代表。我就表了个态,我说八百公斤第二期超级稻,保证完成,争取一年提前完成、实现。

  台下面听了都鼓掌,对我是好大的鼓舞,但是同时我的压力也好大,实现不了怎么办呢?

  那时温家宝副总理主管农业,中央领导人开完会是先退场的。结果他退了场之后又走回来给我说:“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哎呀,这是对我更大的鼓舞,但是也是更大的压力。

  种超级稻可以让农民“曲线致富”
    
  记者:您如何向农民推广您的超级稻?现在农村仅仅靠种粮致富还是比较难的。

  袁隆平:在中国种粮食,没有好多效益。懂不懂?就是赚不到好多钱。没有政府来支持,你怎么行呢?

  但是我还是有一条曲线致富的观点呶。我给你吹一下子,就可以回去了。种粮赚不到钱,粮价不能提得很高,高了大家承受不了;政府给它一个最低保值价,但是赚不了钱。

  怎么致富呢?就靠结构调整呀。结构调整呢,你搞甚么花呀、果呀,不是赚钱赚得多吗?但是粮食不够吃怎么能行呢?这是基本的粮食安全问题,要保证。

  我就举一个例子,比如我家里有五亩田,需要五千斤粮食,每亩一千市斤,五亩田全部都要种粮。你搞结构调整,还是五千市斤,你搞两亩来搞结构调整,搞蔬菜、水果等东西,或者养鱼、养螃蟹。这样只能生产三千市斤,你还要买粮食,是不是?这样拆了东墙补西墙,也富不起来。

  我这里有一个“曲线致富”的理论,我不是讲“曲线救国”,那是汉奸汪精卫。我是通过优良品种超级稻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亩就能产出五千斤粮食,另外两亩地就可以搞其他的东西,搞经济作物。

  原来湖南南部有一个老农,我们当时去搞第一期超级稻,还是七百公斤(示范田亩产)的时候。他种了之后,非常高兴,跑来说:“哎呀袁老师,我特别感谢你。我都六十多岁了,从来没有过这么高的产量。我感谢你,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要埋怨你,这个粮食多了卖不出去,这也要我命”。

  后来我就把“曲线致富”的观点对他讲了,第三年的时候他又来看我:“哎呀,我百分之百地感谢你,我真的富了,三亩田就产了原来五亩田的粮食”。

  “结构调整”是以大幅度提高单产面积为前提的,如果调来调去,拆了东墙补西墙,很难富,粮食生产也没有保证。

  袁隆平小档案:

  一九三零年生于北京,江西德安人。一九五三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一九六四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一九八一年获得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一九九五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二零零零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协第十届常委。他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中国唯一的特等发明奖,他几十年来推广杂交水稻,累计为中国增产粮食超过三千亿公斤,堪称“活人无数”。自一九六零年底以降,他领导的群体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方面三次领先世界,在国际上获奖无数,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北京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不久前,他又被推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评社讯╱题:「转基因」不可一概而论 「超级稻」尚有巨大潜力--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中评社记者:王平(香港)

  很多年来,人们都对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养活更多民众的袁隆平抱有一份由衷的敬佩。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袁隆平的成就不仅给人口庞大的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的粮食,也在持续破解着西方人发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呼。记者此次有幸在两会期间“堵”到了这位首届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请他就超级水稻的未来、转基因的影响、对其它超级作物研究的启示、后继人才的问题,回答了本刊记者的问题。

  在此访问之后不久,喜闻早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又成为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本刊特此表示祝贺。

  转基因种类与途径不同
  不可一概而论加以反对

  记者:对于转基因作物,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您觉得超级稻采用转基因技术,应该怎么看待?

  袁隆平:对于转基因作物,不能一概而论。转基因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是现在搞的转基因多半是抗病、抗虫的转基因,其中有一种叫“毒蛋白”(BPG)。虫吃了毒蛋白就要死了,我们人就怕--这个毒蛋白,虫吃了会死,人吃了会不会糟糕?他们做了试验,说对人没有害,但是有心理作用呀。因此国家对这个很慎重,没有释放。

  但是有些转基因,是没有毒的。比如我们现在搞的转基因,因为碳三植物和碳四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同,碳四植物的光合效率比碳三植物高百分之三十。水稻和小麦属于碳三植物,玉米、高粱、甘蔗是碳四植物,我们就把玉米的碳四基因,转到属于碳三植物的水稻来,把水稻改成“碳四水稻”。玉米能吃呀,从将玉米的基因转过来,那有甚么害呢?你可以大胆吃西瓜啦。

  比如已经达到亩级九百公斤的超级稻,就是利用粺草或者叫粺子的基因。稗子是一种草本科的水田里面最凶猛的杂草,生命力特强;耐旱耐磨耐伤,甚么都耐,除都除不干净。粺子体内有着生命力极强的基因,也属于碳四植物类。我们就把粺草的DNA 转到水稻里面来,也已经转成功了。

  粺草很多地方都有,南方的种水稻的农民都知道,它的籽也是可以吃的。以前过苦日子的时候,困难时期,粺子也可以吃。我们把粺草的基因拿到水稻里来,有甚么关系呢?

  就是对于转基因呀,你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抗病抗虫的转基因,用的是毒蛋白,大家比较耽心。但是玉米的基因、粺草的基因,不带毒呀,玉米和粺子本身就能吃。

  一期超级稻已大面积推广
  二期提前达标正在推广

  记者:大家都知道超级稻大幅提高了亩产,养活了更多的人,目前推广和进一步提高的前景是甚么?

  袁隆平:我们超级稻有三个时期,第一期一季稻达到亩产七百公斤,第二期达到八百公斤,第三期间亩产达到九百公斤。

  第一期是从九六年到二零零零年,我们已经在生产上实现了大面积的推广,去年已经达到了三仟多万亩。

  这样讲吧,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大概是四百二十多公斤;其中杂交稻是四百七,常规稻三百八。我们的超级稻累计推广了八千万亩,去年就有三仟万亩。第一期超级稻推广的亩产大约五百五十公斤,因为试验田和农民自己种的田还是有一定区别。

  第二期的超级稻亩产八百公斤,我们提前在二零零四年实现了农业部的立项指标,今年开始推广。今年的面积还不大,大概有几十万亩。我估计推广之后,又可以实现亩产大幅上升,大概是六百多公斤。

  试验田八百公斤,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有一定的分配区,比如有的在山区,有的在平原;有的在华南,有的在西南;有的在长江流域、有的在珠江流域。

记者:都能适应吗?

  袁隆平:有些地方还不理想。但是如果长江流域一加油,现在一期去年已经几千万亩了,已经可以种一亿多亩了,面积大得很,提高的总量还是很大的。

  各地条件差别很大,比如土壤有的肥、有的瘦,有的地方灌溉设施很先进水旱不忧,但是有的地方受到的水灾旱灾影响比较明显,这样一拉平,就不可能有八百公斤。
示范田肯定是选最好的田,土壤好,投入的技术力量以及农民的素质都很好,所以可以达到八百公斤。但是增至几千万亩,就不能这样都达到八百公斤了。八百公斤不是理论数字,是已经实现的示范田亩产。但是大面积推广后的亩产,一般要打八折。比如第一期大面积推广后达到五百五,七八五百六,差不多就是这个产量。二期八百公斤打八折,八八六百四。

  超级杂的经验可以借鉴
  小麦玉米都在酝酿超级品种

  记者:之前开分组会的时候有人讲,我们中国的玉米产量连美国都不如,那么超级稻的技术和经验能否类比适用到玉米良种的培育和推广上?

  袁隆平:玉米是美国的产量最高,我去年也看过,但是我们中国的玉米产量其实也不低。

  我们的杂交稻的产量是世界上第一位的,技术是可以借鉴到其他品种的。比如我搞超级杂交稻,现在我们也有人在搞超级小麦呀,超级玉米也都在跟着搞起来了。超级水稻搞得比较早,算是老大哥。
这并不是说有了超级稻的经验和技术,搞超级小麦和超级玉米就容易了,其实那也是很难的。有些经验是具有共性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具有特殊性的,不是那么简单的。

  已出现九百公斤亩级产量

  记者:第三期的超级稻进展如何?

  袁隆平:九百公斤的超级稻现在已经启动了,正在研究。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计划在二零一零年达到目标,但是要比较大的投入。

  为甚么呢?亩产上一个一百公斤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我们原来都是用常规手段搞,但是现在常规手段的混身解数已经基本使完了,下面就要用分子技术,要利用外援基因。比如遗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技术路线都已经有了。

  下一步的研究和试验当然难度更大,要求的条件更苛刻。比如需要的仪器、设备,比较精密、高级,就是高精尖的技术设备;设计过程也是很贵的,如此等等。就是说,不大量投入,你是搞不上去的。
我们现在就是把常规优种技术和分子技术结合起来,搞第三期的超级稻的研究。

  我们就像跳高,原来上两米一、两米二,现在再上一厘米都很难。

  十一五规划里面专门讲到了超级稻的问题,我感到很鼓舞。在发展现代农业这里,专门提了一句--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我搞的就是超级杂交水稻了。

  我可以给你说,对超级稻第三期达到九百公斤我是有信心。我们去年有些田块是实现了九百公斤,在两三个点,平均两亩田、三亩田,就是去年在亩级的水平上,达到了九百公斤。今年我就安排多一些,安排一公顷的示范田,今年争取能够在公顷级达到九百公斤。

  但是按照要求,示范田是百亩片,公顷级还是不行的。指标是两个百亩片,连续两年达到指标,才能算达标,才算成功。

  现在距离成功还早得很呢。我们去年只是亩级的,今年公顷级的。假如顺利的话,明年是百亩片。还有两年呢,一年还不行吶。就是说,如果二零零八年达到两个百亩片才行,达不到还不行。不是那么容易的。

实现一千五百公斤
  不是没有可能

  记者:超级稻亩产增长的潜力还有多大?

  袁隆平:超级水稻的产量潜力还大得很,理论上的产量打对折,一季稻的产量应该可以达到一千五百公斤。植物生长是靠光合作用嘛,我们有很多的学者估算,光能利用率是百分之五,就是太阳的辐射在水稻的生长季节可以有百分之五被水稻转化为有机物。这个理论数字打对折,用二点五的光能利用率来算,按照长沙的水稻生长季节的辐射量来算,一季稻可以产一千五百公斤。

  我之前在分组讨论会上发言的时候说,我还有点担忧的地方。我看到十一五计划,我们的人口增长是千分之八,那就是每年要多增加一千零五十万人;而我们的耕地,每年是以负千分之三的速度减少。我们有十八亿亩耕地,千分之三就意味着每年减少六百万亩,五年减少三千万。人口在增,耕地在减,这个东西我是很忧虑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我们现在要开垦新地,肯定是有限制的。因此要通过科技进步,要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另外我感到高兴的地方是,我看到十一五计划,国家对科学研究和试验的发展经费,比重在增加,增加到占国民经济总值的百分之二。过去是零点几,现在是百分之二,先进国家大概是三。研究经费的增加,给我们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条件。

  去年总理(温家寳)到我们单位来视察的时候,我向他打了一个报告,请他给我们的超级稻支持两千万。总理马上表示全力支持,我们对此好高兴,感到好大的鼓舞。这也主要是因为国家有钱了,总理手里没有钱也不能支持你呀。


  后继人才是一个问题
  儿女代还好 孙一代难说

  记者:您几十年都在研究水稻,长期在比较艰苦的农村工作和生活,可是现在愿意留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作物研究的大学生、研究生并不多,博士生更少,您觉得中国对农业科技进行研究的人才储备有没有问题?

  袁隆平:现在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水平是高,外文水平高,电脑水平高。但是电脑里面长不出水稻,长不出小麦。所以我带研究生,首先一条,你要下试验田,否则我不带你。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是搞应用科学的。

  那个国际水稻所也在搞超级稻,但是它先搞,到现在还没搞成;我们起步晚但是后来居上,我们实现了。它是八百公斤的指标,原来计划是在两千年实现。后来搞不成了,就用路透社给它发了一条新闻,“二零零五年超级稻要给农民造福”,根本就没有。二零零五年?恐怕还得再看两年有没有。

  二零零四年我到他们那里去,试验田里面连小区都没有达到八百公斤,短期是不可能的。它就是电脑里面设计的,过分注重模拟,那是不行的。穗子是很大,但是结实不饱满。

  记者:人才储备怎么样呢?

  袁隆平:有些青年还是可以的,是有希望的。大多数还是好的,你只要给他讲,他还是愿意的。我讲,要在汗水里面求成绩。你想不流汗,躺在温室里面,就想得到很高产的品种,那是不可能的。有些年轻人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再下一代我不知道,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的,还是很好的。再下一代,我的孙女那一代,就麻烦了。陈邦柱(原农业部部长)讲了这么一句话:“我的孙子在家里是无法无天,我的老伴在家里是一手遮天,我这个老家伙是一天不如一天”。我从来没骂过我的孙女,重话都不敢讲的。

记者:您也不敢?

  袁隆平:一样的。陈邦柱原来当省长、部长,现在当政协常委,还有甚么权,所以老伴在家里一手遮天。家里讲话不算,这里讲话也不算,我这个政协常委也没有甚么。这个政协常委不是个官,没有权力的,是吧,只能讲讲。

  温总理特意讲的一句话给我更大鼓舞、更大压力

  记者:超级稻有没有可能提前一两年达到亩产九百公斤的目标?

  袁隆平:很难的,这个难度大,难度特大。

  还是在温家宝做副总理的时候,二零零一年,搞第二期超级稻八百公斤的时候,那个时候给我授最高科技奖嘛,我就代表科技人员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讲话。当时上面坐的是党、国家的领导人,下面坐了两千多科技界的代表。我就表了个态,我说八百公斤第二期超级稻,保证完成,争取一年提前完成、实现。

  台下面听了都鼓掌,对我是好大的鼓舞,但是同时我的压力也好大,实现不了怎么办呢?

  那时温家宝副总理主管农业,中央领导人开完会是先退场的。结果他退了场之后又走回来给我说:“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哎呀,这是对我更大的鼓舞,但是也是更大的压力。

  种超级稻可以让农民“曲线致富”
    
  记者:您如何向农民推广您的超级稻?现在农村仅仅靠种粮致富还是比较难的。

  袁隆平:在中国种粮食,没有好多效益。懂不懂?就是赚不到好多钱。没有政府来支持,你怎么行呢?

  但是我还是有一条曲线致富的观点呶。我给你吹一下子,就可以回去了。种粮赚不到钱,粮价不能提得很高,高了大家承受不了;政府给它一个最低保值价,但是赚不了钱。

  怎么致富呢?就靠结构调整呀。结构调整呢,你搞甚么花呀、果呀,不是赚钱赚得多吗?但是粮食不够吃怎么能行呢?这是基本的粮食安全问题,要保证。

  我就举一个例子,比如我家里有五亩田,需要五千斤粮食,每亩一千市斤,五亩田全部都要种粮。你搞结构调整,还是五千市斤,你搞两亩来搞结构调整,搞蔬菜、水果等东西,或者养鱼、养螃蟹。这样只能生产三千市斤,你还要买粮食,是不是?这样拆了东墙补西墙,也富不起来。

  我这里有一个“曲线致富”的理论,我不是讲“曲线救国”,那是汉奸汪精卫。我是通过优良品种超级稻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亩就能产出五千斤粮食,另外两亩地就可以搞其他的东西,搞经济作物。

  原来湖南南部有一个老农,我们当时去搞第一期超级稻,还是七百公斤(示范田亩产)的时候。他种了之后,非常高兴,跑来说:“哎呀袁老师,我特别感谢你。我都六十多岁了,从来没有过这么高的产量。我感谢你,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要埋怨你,这个粮食多了卖不出去,这也要我命”。

  后来我就把“曲线致富”的观点对他讲了,第三年的时候他又来看我:“哎呀,我百分之百地感谢你,我真的富了,三亩田就产了原来五亩田的粮食”。

  “结构调整”是以大幅度提高单产面积为前提的,如果调来调去,拆了东墙补西墙,很难富,粮食生产也没有保证。

  袁隆平小档案:

  一九三零年生于北京,江西德安人。一九五三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一九六四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一九八一年获得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一九九五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二零零零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协第十届常委。他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中国唯一的特等发明奖,他几十年来推广杂交水稻,累计为中国增产粮食超过三千亿公斤,堪称“活人无数”。自一九六零年底以降,他领导的群体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方面三次领先世界,在国际上获奖无数,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北京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不久前,他又被推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其实自然界的病毒,早就充当的天然的基因交流媒介。

早就把各个物种的基因传来传去了。

觉得现在对“转基因”太过敏了。
袁老绝对是中国一宝啊。
  全人类的科技英雄啊:lol
昨天 还在三亚的繁育基地看袁爹打气排球 袁爹是个好老头  贡献很大 功成名就!
不过对他的宣传 特别在湖南 似乎有点"神"化了, 很大一部分原因 是出于树典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