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怎么就成了奶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49:04
南京大屠杀怎么就成了奶酪
2007年01月30日 10:49

由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莱昂西斯先生投拍的,记述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纪录片《南京》,近日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举行首映,放映数日场场爆满,并引起美国各大媒体关注。(《新京报》1月27日)

面对这部有助于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杀这场“被遗忘的大屠杀”真相的纪录片,面对这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脱帽致敬的美国电影人,国内另一家媒体的报道却用了这样的标题:《南京》纪录片被抢拍国人关注。报道云,许多国内影迷表示出很大疑惑,为什么“南京大屠杀”这么适合拍成纪录片的题材,却被外国人抢得先机?谁抢了中国纪录片的“奶酪”?

看到这样的报道,我先是呆了一呆,继而愤怒,再继而,是大悲凉。

南京大屠杀是什么?是国殇!公元1937年12月,中国首都南京沦陷,一群叫做日本人的兽类把这块土地变成了人间地狱,三十万中国人的鲜血染红了长江,冤魂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游走,无数的妇女被强奸、虐奸,活下来的另一半人也都在恐惧中颤栗……

可竟然有中文媒体说出此等混账话:谁抢了中国纪录片的“奶酪”?!自己同胞宝贵的生命和自己民族永恒的创痛,居然成了某些人眼中的一块“奶酪”,可恨乎?可悲乎?

而且这并不是一两个人偶尔犯下的错。首先,要有影迷这么说;然后,要有记者这么写;再然后,要过报社编辑、部主任、主管副总编甚至总编辑的数道关卡,这话才能出现在报纸上。显然,这许多的人,包括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没觉得这话有什么不妥。这是为什么呢?

我以为有这样两个原因。其一,中国社会现在弥漫着一种以经济学话语霸权为主要特征的工具理性。人人都是“经济人”,唯有“钱”这个价值观是需要尊重的,其他的人类价值观都不值一提。在这样的理念下,南京大屠杀自然也就成了一块“奶酪”。无独有偶,前不久,一部关于抗战中慰安妇题材的电影,也曾经公然拿情色来做宣传的噱头。

其二,我们教育中人文精神这一块严重缺失,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对神圣的尊重,对耻辱的铭记……我们的语文、历史、政治课中,提到一场战争时,从来都只微言大义地高谈正义与非正义,对战争中每一个个体生命的逝去,及其带给家人的伤痛都是没工夫照拂的。

葛提斯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中联邦军队转败为胜的关键一役。然而在林肯总统著名的葛提斯堡讲演中,你看不到他一丝一毫的得意神色,更没有号召北军“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相反,它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悼亡辞。全篇短短十几句话,渗透着林肯对南北双方五万魂归疆场的将士深深的惋惜和悲悼之情。这样的文化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

假使个体的生命价值从来得不到尊重,那在1937年南京死去的是一个人还是30万人,也不过就是一个数字罢了。只是,这个数字大了一点,有了新闻价值,也就成了“奶酪”。中国青年报 作者:乐毅
南京大屠杀怎么就成了奶酪
2007年01月30日 10:49

由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莱昂西斯先生投拍的,记述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纪录片《南京》,近日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举行首映,放映数日场场爆满,并引起美国各大媒体关注。(《新京报》1月27日)

面对这部有助于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杀这场“被遗忘的大屠杀”真相的纪录片,面对这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脱帽致敬的美国电影人,国内另一家媒体的报道却用了这样的标题:《南京》纪录片被抢拍国人关注。报道云,许多国内影迷表示出很大疑惑,为什么“南京大屠杀”这么适合拍成纪录片的题材,却被外国人抢得先机?谁抢了中国纪录片的“奶酪”?

看到这样的报道,我先是呆了一呆,继而愤怒,再继而,是大悲凉。

南京大屠杀是什么?是国殇!公元1937年12月,中国首都南京沦陷,一群叫做日本人的兽类把这块土地变成了人间地狱,三十万中国人的鲜血染红了长江,冤魂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游走,无数的妇女被强奸、虐奸,活下来的另一半人也都在恐惧中颤栗……

可竟然有中文媒体说出此等混账话:谁抢了中国纪录片的“奶酪”?!自己同胞宝贵的生命和自己民族永恒的创痛,居然成了某些人眼中的一块“奶酪”,可恨乎?可悲乎?

而且这并不是一两个人偶尔犯下的错。首先,要有影迷这么说;然后,要有记者这么写;再然后,要过报社编辑、部主任、主管副总编甚至总编辑的数道关卡,这话才能出现在报纸上。显然,这许多的人,包括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没觉得这话有什么不妥。这是为什么呢?

我以为有这样两个原因。其一,中国社会现在弥漫着一种以经济学话语霸权为主要特征的工具理性。人人都是“经济人”,唯有“钱”这个价值观是需要尊重的,其他的人类价值观都不值一提。在这样的理念下,南京大屠杀自然也就成了一块“奶酪”。无独有偶,前不久,一部关于抗战中慰安妇题材的电影,也曾经公然拿情色来做宣传的噱头。

其二,我们教育中人文精神这一块严重缺失,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对神圣的尊重,对耻辱的铭记……我们的语文、历史、政治课中,提到一场战争时,从来都只微言大义地高谈正义与非正义,对战争中每一个个体生命的逝去,及其带给家人的伤痛都是没工夫照拂的。

葛提斯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中联邦军队转败为胜的关键一役。然而在林肯总统著名的葛提斯堡讲演中,你看不到他一丝一毫的得意神色,更没有号召北军“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相反,它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悼亡辞。全篇短短十几句话,渗透着林肯对南北双方五万魂归疆场的将士深深的惋惜和悲悼之情。这样的文化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

假使个体的生命价值从来得不到尊重,那在1937年南京死去的是一个人还是30万人,也不过就是一个数字罢了。只是,这个数字大了一点,有了新闻价值,也就成了“奶酪”。中国青年报 作者: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