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坎儿井,一锹“挖”出洋海人千年风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59:59
挖坎儿井,一锹“挖”出洋海人千年风流  
洋海人深目高鼻,说明洋海是史前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汇点  


  ( 2007-01-2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1981年冬,新疆火焰山南部的一位村民在远离村庄的戈壁滩上挖凿坎儿井时,刨开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本是挖掘地下暗渠的铁锹却不经意的打开了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墓。时至今日,这里已经成为新疆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密集的古墓群之一。

史前竖琴、千年大麻……

    负责洋海墓地挖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吕恩国研究员说,“根据墓葬的密度我们估计了一下,被盗和已抢救性挖掘的墓葬在1100座左右,没有挖掘的还有千座以上。”

    位于火焰山南麓荒漠戈壁上的洋海墓地分布在相对独立的三块台地上。台地成长条形,南北走向,略高出周围地面。墓地周围是寸草不生的、覆盖着戈壁小砾石沙丘和土梁。台地上密布的墓葬布局严谨,总面积约5.4万平方米。洋海古墓群的规模之大,堪称罕见。考古人员在2003年抢救性挖掘中发现,早期墓葬距今3000年上下,晚的也距今2000年以上,其使用时间跨度竟达千年。

    史前竖琴、打孔颅骨、千年大麻、神秘的萨满巫师、与岩画如出一辙的木桶刻画、最古老的葡萄藤……随着大量珍贵文物的首次出土,洋海古墓群引起世界考古界的关注。

死人不跟活人争地

    这里何以有如此众多惊人发现?

    吕恩国分析说:“从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方面来说,洋海墓地只能是古洋海人游牧生活的冬季栖息地。保存较好的干尸和随葬品基本上都是冬装入殓,应是在冬季进行安葬的。干旱和寒冷使尸体迅速脱水且不至于腐烂,得以历经千年。”

    “从墓葬持续使用的年限以及出土尸骨的年龄可以确定,当时生活在洋海的古人人口数量有限,其平均寿命远远低于现代人。”吕恩国说。

    吐鲁番文物局局长、历史学博士李肖进一步分析了这块古墓地形成的缘由:洋海墓地的北边是火焰山的一条自然沟谷--吐峪沟。沟内一条自天山而下的融雪水河,四季不竭,早在3000年前已将洋海墓地冲刷成三块台地。古洋海人把死去亲人埋在这个寸草不生的台地上,自己则生活在有水有草的地方。当时的西域已是个干旱地区,绿地很少,所以在远古时候人们就有死人不跟活人争地的意识,而最理想、同时又不占用狭小绿洲土地的墓葬地就是现在的洋海墓地。

古洋海人是什么人?

    各方专家在解读了洋海的丰富遗存信息后,还原了一幅古洋海人的迁徙定居图:大约在3500年前,从目前新疆的西北边或者是从北部阿拉泰地区迁徙来一支游牧民族,到达吐鲁番盆地后,适宜的生存环境使这支人定居下来。这个地方的夏天非常炎热,于是他们就把牛羊赶到北边天山里放牧;冬天山里很冷,到雪大草枯的时候,他们就把牛羊又赶下山,生活在温暖的盆地里。久而久之,一部分人开始随着农业的传入定居农耕。

    这又是怎样一支人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人类学专家韩康信说,历史上,新疆人种有几个欧洲类型,既有跟我们比较近的地中海类型,也有北欧类型的欧罗巴人种,从而形成史前新疆这种丰富多彩的体质人类学的情况。从洋海出土的大量头骨分析,他们深目高鼻,高加索人种所占比例更多一些,但也可能跟楼兰地区的人种上存在某些联系。这也说明洋海是史前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汇点。

    新华社记者张鸿墀、毛咏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22日专电




坤包化妆袋:古代吐鲁番的流行时尚

    “古代吐鲁番洋海人穿戴都非常华丽,他们对服饰美的追求是非常刻意的,这丝毫不亚于当今的时尚人士。”新疆考古研究所吕恩国研究员如是说。

    两千多年前的洋海女人出门和现代女性一样随身携带着坤包,她们在腰上挂着一个皮革的小化妆袋,袋内装木梳、三角形木片和黑、红、白色矿物染料块。

    在洋海260号墓地,一具成年女性干尸,身着皮毛大衣和短腰皮靴,内穿毛衣。这件毛衣平纹细线,轻而保暖,并被染成红色。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博士说,这可以与现代的羊绒衫相媲美。

    研究人员还发现两具干尸的手背有繁复的文身图案,从手背一直延伸至指甲。另一具干尸还证明当时的女人已经开始使用假发(颜色各异的毛线)进一步修饰自己。

    “时空错乱的感觉令人恍惚,打开一个墓葬,一袭华衣就跃然而出,仿佛在时装表演台上轻摇慢曳,而模特却已化作2500年的干尸。”吕恩国说。



洋海箜篌:萨满巫师超度亡灵的法器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吕恩国研究员近期对2500年前出现在吐鲁番、源于中亚的乐器箜篌有了新的推断:箜篌可能被萨满教巫师用做超度亡灵的法器。

    在敦煌千佛洞和新疆大量石窟壁画中多次出现的箜篌图形在洋海古墓现身令考古人员兴奋不已,同样在音乐界也引起轰动。原中央乐团演奏家刘宏军说,“洋海箜篌特别珍贵,是研究古代竖琴构造和音律等十分难得的资料,填补了史前新疆乐器史的空白。”

    技术人员以洋海箜篌为样本对其进行了复制,但结果令人失望。依样复原的箜篌只能重复简单的音节。

    这种现象令考古学者开始对箜篌的最初用途提出新的见解──这种简单但深沉的音节是否另有他用?

    根据干尸服饰及随葬品特征可以认定箜篌出土的三座墓的主人均为萨满巫师。在所发掘的500多座墓室中,仅仅出土了3件箜篌,这证明箜篌的使用者身份特殊。

    吕恩国说,“在古代北亚、中亚、北美及非洲的一些地方,萨满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萨满教崇拜万物有灵,宇宙分天上、人间、阴间三层世界,当时的人们认为萨满巫师可以驱魔、医病并将死者的灵魂带到灵界去。”吕恩国说:“依据墓葬出土文物,可以断定公元前5世纪,新疆吐鲁番地区萨满教盛行。箜篌可能最初是巫师的法器,从法器到成为真正意义的乐器有一个渐变过程。”


洋海大麻:2500年后绿意犹存

    我国考古专家近日表示,经研究确认,在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萨满教巫师干尸陪葬品中发现的绿色植物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古老且最完好的大麻标本,科研人员近期从这些约2500年前的大麻中提取出了大麻酚。

    吐鲁番学研究院在站博士后蒋洪恩说:“2003年出土的时候,大麻叶片竟然还是绿色的,仿佛刚采摘的一样。这些大麻的叶片、果实及小枝条,连同内部结构都完整保存了下来,在中国甚至世界已知考古发现中都没有比这保存得更完好的。”

    “这得益于吐鲁番地区特别干燥的气候”,蒋洪恩说。此前我国曾在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198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1973年)等地也出土过大麻果实遗存,可惜均全部炭化。

    大麻是与罂粟、古柯并列的三大毒源植物之一。“这些用于陪葬的大麻可能是墓主希望升天后继续从事他的职业”,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认为。挖坎儿井,一锹“挖”出洋海人千年风流  
洋海人深目高鼻,说明洋海是史前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汇点  


  ( 2007-01-2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1981年冬,新疆火焰山南部的一位村民在远离村庄的戈壁滩上挖凿坎儿井时,刨开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本是挖掘地下暗渠的铁锹却不经意的打开了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墓。时至今日,这里已经成为新疆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密集的古墓群之一。

史前竖琴、千年大麻……

    负责洋海墓地挖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吕恩国研究员说,“根据墓葬的密度我们估计了一下,被盗和已抢救性挖掘的墓葬在1100座左右,没有挖掘的还有千座以上。”

    位于火焰山南麓荒漠戈壁上的洋海墓地分布在相对独立的三块台地上。台地成长条形,南北走向,略高出周围地面。墓地周围是寸草不生的、覆盖着戈壁小砾石沙丘和土梁。台地上密布的墓葬布局严谨,总面积约5.4万平方米。洋海古墓群的规模之大,堪称罕见。考古人员在2003年抢救性挖掘中发现,早期墓葬距今3000年上下,晚的也距今2000年以上,其使用时间跨度竟达千年。

    史前竖琴、打孔颅骨、千年大麻、神秘的萨满巫师、与岩画如出一辙的木桶刻画、最古老的葡萄藤……随着大量珍贵文物的首次出土,洋海古墓群引起世界考古界的关注。

死人不跟活人争地

    这里何以有如此众多惊人发现?

    吕恩国分析说:“从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方面来说,洋海墓地只能是古洋海人游牧生活的冬季栖息地。保存较好的干尸和随葬品基本上都是冬装入殓,应是在冬季进行安葬的。干旱和寒冷使尸体迅速脱水且不至于腐烂,得以历经千年。”

    “从墓葬持续使用的年限以及出土尸骨的年龄可以确定,当时生活在洋海的古人人口数量有限,其平均寿命远远低于现代人。”吕恩国说。

    吐鲁番文物局局长、历史学博士李肖进一步分析了这块古墓地形成的缘由:洋海墓地的北边是火焰山的一条自然沟谷--吐峪沟。沟内一条自天山而下的融雪水河,四季不竭,早在3000年前已将洋海墓地冲刷成三块台地。古洋海人把死去亲人埋在这个寸草不生的台地上,自己则生活在有水有草的地方。当时的西域已是个干旱地区,绿地很少,所以在远古时候人们就有死人不跟活人争地的意识,而最理想、同时又不占用狭小绿洲土地的墓葬地就是现在的洋海墓地。

古洋海人是什么人?

    各方专家在解读了洋海的丰富遗存信息后,还原了一幅古洋海人的迁徙定居图:大约在3500年前,从目前新疆的西北边或者是从北部阿拉泰地区迁徙来一支游牧民族,到达吐鲁番盆地后,适宜的生存环境使这支人定居下来。这个地方的夏天非常炎热,于是他们就把牛羊赶到北边天山里放牧;冬天山里很冷,到雪大草枯的时候,他们就把牛羊又赶下山,生活在温暖的盆地里。久而久之,一部分人开始随着农业的传入定居农耕。

    这又是怎样一支人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人类学专家韩康信说,历史上,新疆人种有几个欧洲类型,既有跟我们比较近的地中海类型,也有北欧类型的欧罗巴人种,从而形成史前新疆这种丰富多彩的体质人类学的情况。从洋海出土的大量头骨分析,他们深目高鼻,高加索人种所占比例更多一些,但也可能跟楼兰地区的人种上存在某些联系。这也说明洋海是史前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汇点。

    新华社记者张鸿墀、毛咏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22日专电




坤包化妆袋:古代吐鲁番的流行时尚

    “古代吐鲁番洋海人穿戴都非常华丽,他们对服饰美的追求是非常刻意的,这丝毫不亚于当今的时尚人士。”新疆考古研究所吕恩国研究员如是说。

    两千多年前的洋海女人出门和现代女性一样随身携带着坤包,她们在腰上挂着一个皮革的小化妆袋,袋内装木梳、三角形木片和黑、红、白色矿物染料块。

    在洋海260号墓地,一具成年女性干尸,身着皮毛大衣和短腰皮靴,内穿毛衣。这件毛衣平纹细线,轻而保暖,并被染成红色。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博士说,这可以与现代的羊绒衫相媲美。

    研究人员还发现两具干尸的手背有繁复的文身图案,从手背一直延伸至指甲。另一具干尸还证明当时的女人已经开始使用假发(颜色各异的毛线)进一步修饰自己。

    “时空错乱的感觉令人恍惚,打开一个墓葬,一袭华衣就跃然而出,仿佛在时装表演台上轻摇慢曳,而模特却已化作2500年的干尸。”吕恩国说。



洋海箜篌:萨满巫师超度亡灵的法器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吕恩国研究员近期对2500年前出现在吐鲁番、源于中亚的乐器箜篌有了新的推断:箜篌可能被萨满教巫师用做超度亡灵的法器。

    在敦煌千佛洞和新疆大量石窟壁画中多次出现的箜篌图形在洋海古墓现身令考古人员兴奋不已,同样在音乐界也引起轰动。原中央乐团演奏家刘宏军说,“洋海箜篌特别珍贵,是研究古代竖琴构造和音律等十分难得的资料,填补了史前新疆乐器史的空白。”

    技术人员以洋海箜篌为样本对其进行了复制,但结果令人失望。依样复原的箜篌只能重复简单的音节。

    这种现象令考古学者开始对箜篌的最初用途提出新的见解──这种简单但深沉的音节是否另有他用?

    根据干尸服饰及随葬品特征可以认定箜篌出土的三座墓的主人均为萨满巫师。在所发掘的500多座墓室中,仅仅出土了3件箜篌,这证明箜篌的使用者身份特殊。

    吕恩国说,“在古代北亚、中亚、北美及非洲的一些地方,萨满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萨满教崇拜万物有灵,宇宙分天上、人间、阴间三层世界,当时的人们认为萨满巫师可以驱魔、医病并将死者的灵魂带到灵界去。”吕恩国说:“依据墓葬出土文物,可以断定公元前5世纪,新疆吐鲁番地区萨满教盛行。箜篌可能最初是巫师的法器,从法器到成为真正意义的乐器有一个渐变过程。”


洋海大麻:2500年后绿意犹存

    我国考古专家近日表示,经研究确认,在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萨满教巫师干尸陪葬品中发现的绿色植物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古老且最完好的大麻标本,科研人员近期从这些约2500年前的大麻中提取出了大麻酚。

    吐鲁番学研究院在站博士后蒋洪恩说:“2003年出土的时候,大麻叶片竟然还是绿色的,仿佛刚采摘的一样。这些大麻的叶片、果实及小枝条,连同内部结构都完整保存了下来,在中国甚至世界已知考古发现中都没有比这保存得更完好的。”

    “这得益于吐鲁番地区特别干燥的气候”,蒋洪恩说。此前我国曾在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198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1973年)等地也出土过大麻果实遗存,可惜均全部炭化。

    大麻是与罂粟、古柯并列的三大毒源植物之一。“这些用于陪葬的大麻可能是墓主希望升天后继续从事他的职业”,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认为。
靠!2500年前就有吸毒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