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全球最完整反舰体系:俄罗斯反舰导弹家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47:14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10日 09:46 《国际展望》杂志

前言

  二次世界大战颠覆了传统海战的面貌。作为传统陆权大国的苏联,理论上对传统海权的迅速落伍应该深感欣慰。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以航空母舰为主体的新一代海权由于航程更远,使得深入打击的航程同样超过传统舰炮岸轰的射程,达到数百公里级。这表示苏联的海岸线不但仍然受英美海权的封锁,而且威协的目标更深达内陆。要如何才能对抗新崛起的航母战斗群呢?被淘汰的巨舰大炮显然不是个选择,而无论造舰能力与航空工业,战后的苏联也无法与美国进行对称地竞争。潜艇在未来是苏联抗击肮母的重要平台,但在当时还未显露出重要性,因为柴电潜艇拙劣的潜航能力,只有被英美反潜机猎杀的份。在技术重重压制之下,苏联寻找“非对称”的反击之道。如同舰载机的活塞发动机取代了火药与炮管,苏联从战败德国的技术资源中取得了一项同样可取代传统舰炮的投射科技:喷气推进。

  发韧

  1944年,英国“慷慨的”提供了1枚V—1导弹供苏联研究,当时苏联航空工业的领导人马林科夫(Malenkov)询问正在独自研制巡航导弹的瓦尔德米尔-N-切洛梅伊能否进行仿制。年轻的切洛梅伊不但当场应可,而且还大力推崇导弹在未来战场的潜力。2天后苏联便从TslAM抽调出100人以上的团队,组成新的第6部在切洛梅伊的指挥下研制巡航导弹。同年9月,OKB一5 l设计局移交给切洛梅伊。有了完整的研制团队后,隔年切洛梅伊便在V—l导弹基础上成功仿制出Kh一10(kh等于是斯拉夫语的X,这个代号相当于X—10,与美国的X系列实验机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地导弹,可由图一2或彼一8轰炸机发射。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舰射型KhN—10导弹与陆基的KhM-10。但由于早期脉冲发动机可靠性与推力不足,切洛梅伊又设计出双发、三尾翼的Kh一14导弹,以及同样双发,但改为双尾翼的Kh一16导弹。这些导弹实验过多种导引系统,包括电视导引、无线电导引等,但是都不能提供足够的可靠性,速度也相当有限(Kh一10的速度仅200节),因此都没有正式服役,少数没有在试射中消耗的导弹也成为靶弹。然而它们仍然展现出射程上的潜力,Kh一10导弹的射程可达100公里,而KhN一10则可达到240公里。

  与此同时,托沃契金设计局与米亚西含大设计局(战后制造苏联首架远程喷气轰炸机M一50)则在研究更具野心的超音速洲际巡航导弹,利用冲压发动机可使导弹极速达到3马赫,以高空高速攻击美国本土。美国当时也有类似的超音速巡航导弹计划(SM一64/G一26“纳瓦霍”),这些导弹都因同样的原因诞生:远程轰炸机笨重而昂贵,易被对方喷气战机轻易拦截,但己方护航战斗机机却没有足够航程。

  苏联中央气动研究院(TsAGI)统一替两家设计局设计了超音速巡航导弹弹体,而冲压发动机则均由Bondaryuk设计局制造。但拉沃契金设计的拉-350导弹选择2台R一11(SS一1“飞云”)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助推火箭,米亚西舍夫的M一40“暴风”导弹则使用4台较小的液体火箭。

  尽管两者的条件相似,但拉沃契金则率先完成实弹试射,从一对一的竞争中胜出。然而,随着美国取消“纳瓦霍”导弹项目,拉沃契金设计局也很快地步其后尘。原因是洲际弹道导弹的迅速成熟。但这段期间发展出的喷气推进技术,仍然为苏联反舰导弹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联反舰导弹之父

  如前所述,在大战刚结束时,年轻的切洛梅伊就主持了OKB-5l设计局进行巡航导弹的研究。然而,与拉沃契金及米亚西舍夫两大设计局极速3.2马赫、射程6500公里、重达10吨的战略巡航导弹相比,使用脉冲发动机的Kh-10计划只是战术小玩意而已。



   



  从1947年开始,苏联的OKB一155设计局,也就是著名的米格设计局便指派亚历山大-I-贝列斯尼斯克(Alexander I.Beresnisk)设计一种喷气推进的巡航导雄KS一1Kometa。它安装了涡轮喷气发动机,因此比切洛梅伊的简易脉冲发动机有更好的射程。由于米格设计局党政背景相当雄厚,很容易争取到更多研发资源。1953年2月,苏联当局下令将切洛梅伊的OKB一5l设计局整并到OKB-155设计局。然而,仅几个星期后,斯大林便突然辞世,而切洛梅伊的贵人:马林科夫成为苏联总理,这逆转了军工产业的政治态势。1954年,苏联航空局便替切洛梅伊在莫斯科近郊土希诺的第500号工厂成立了SKG一10特殊设计群。

  年轻热情的切洛梅伊就此展开其导弹事业,他大胆地提出一项潜射巡航导弹计划,并获得了上级的赞许,因此在1955年8月,SKG一10特殊设计群改组成为OKB一52设计局。年轻的切洛梅伊再度拥有了自己的设计局。而且这次不会再轻易的失去它。

  当时苏联海军已经有一种舰射型巡航导弹,Shchuaka,该项目一度被中止,后来又改称为P一1 KSShch(北约代号SS—N一1“扫帚”)而复出,并部署在少量56M型和57型驱逐舰上。该型导弹使用当时常见的无线电指令制导,目标信息由驱逐舰的雷达提供。这意味着尽管导弹本身航程可达185公里,但受制于舰载雷达与无线电不能跨地平线导引的缺陷,实际射程只有30—35公里。后继的KSShch-B改用主动雷达导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并搭配了卡一15RC直升机提供超越地平线的目标探测能力,担任导弹与战舰之间的通信中继任务。然而由于机载雷达重量问题始终

  无法解决,卡一15Re直升机未能定型量产,KSShch-B项目也在20世纪60年代宣告终止。

  就在切洛梅伊提出潜射巡航导弹计划的同时,著名的航空设计局如米高杨、伊柳辛、Beriev等也在积极争取苏联红海军的订单。或许是切洛梅伊有过人的冲劲,或者是高层关爱的眼神,最后由OKB一52设计局的P-5型(北约代号SS-N一3A)导弹系统取得了海军的订单。值得注意的是,P-5指的是整个导弹系统,而导弹本身的代号则是4K-95。这说明了由于导弹从火控到导引需要多种设备的整合,唯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发挥战力。1957年,P一5进行了首次试射。并在1959年交付了第l枚导弹,部署在改装过的613型(w级)柴电潜艇上。P-5使用固体助推火箭,平常可将弹翼收缩以收纳到发射箱中,发射后才展开,涡轮喷气发动机推进,最大速度可达1250公里,可攻击500公里外的陆地目标。早期型采用惯性导航,1962年推出的P-SD则使用较精确的多普勒导航及雷达调度针,并部署到659型核潜艇(E—I级)上。

  可搭带RDS-4核弹头(爆炸当量200KNt)的P-5导弹成为苏联海军首种正式服役的巡航导弹,不过作为一种攻陆导弹,这表示苏联潜艇必须接近到美国海岸的500公里内才能发挥功效,这对当时苏联的潜艇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苏联海军替P-5找到了另一个更实际的目标:美国的水面舰艇战斗群。

  ★P-6/P-35重型反舰导弹

  如前所述,舰载机的航程是其终结舰炮时代的决定因素,因此反舰导弹要能够有效慑阻对手,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射程。P一5反舰导弹可达到300公里射程,远超过当时的舰炮。虽然仍不足以在舰载机航程之外进行攻击,但考虑到超音速导弹超越当时舰载机拦截速度的特性,凭借速度与数量对航母战斗群进行突击,仍具有相当的技术优势。

  然而,要将战斗部投射到航母并引爆,推进系统只能完成一半的工作,必须要有可靠的导引系统引导导弹命中目标,否则要以弹海攻击数百公里以外的航母所需要的投射平台与备弹,将是不合理的投资。早期的P—l导弹始终无法取得与导弹自身射程相配套的跨地平线导引能力。事实上,300-500公里的射程要求,即使是以现代的电子科技而言,也是相当高的。因为这意味着导弹必须飞越地平线,失去与载台的无线电直接连线,导弹不但需要具备独立搜索能力,而且中途还需要间断的更新航线。然而,这还是只解决一半的导引问题,另一半的问题是火控系统如何发现目标并知道何时该发射导弹?由于地平线阻断了导弹与载台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同样地也表示载台无法以雷达搜索到目标,因此在无法超越地平线探测到目标之前,导弹的射程仍然只是纸上的数字。 针对导弹导引与火控超越地平线的困难,切洛梅伊设计局提出了相当大胆的解决之道。P一6/P-35导弹在发射后依靠助推火箭爬升到7000米高空,再由涡喷发动机加速到1.5马赫,并启动其主动雷达导引头(沿用自KSShch-B)搜索目标。由于高度优势,此时的反舰导弹等于是无人的“巡逻机”,其雷达图像实时传回发射母舰,使发射人员可透过导弹的“眼睛”看到地平线另一边的航母战斗群,从中挑选出重要的目标后,通知导引头锁定,则导弹便开始下降高度,维持超音速导向目标。在弹道末端,高度降至10—20米,以俯冲机动攻击战舰的水线下部分。

  由于导弹发射后同时会将雷达影像传回发射母舰的特性,有传闻指出P一6/P一35也可能纯粹为了侦察目的而发射,但并没有足够的佐证资料。因此舰队仍然需要跨地平线的发射前侦察平台,苏联海军使用图-16RM与图-95RC两种大型侦察机执行该项任务,前者配备电子截收系统以监听美国航母战斗群发出的无线电或雷达信号,再转由后者的雷达进行追踪。追踪情报会通过数据链传送到675型潜艇上,由专门的火控系统来管制探测与发射。这些探测平台、通信系统与火控系统又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系统”:MRSC一1Uspekh。

  P-5导弹的反舰型有三种型号:陆基型P-SS/SSC-1、潜射型P一6与舰射型P一35。1959年10月,P-6导弹率先试射,接着P一35导弹在12月试射。1963-1968年间,总共有8艘战舰装备了P-35导弹,包括4艘58型巡洋舰(肯达级)与4艘1134型巡洋舰(克里斯塔一I级),同期,装备P一6导弹各级舰艇则有16艘65l型柴电潜艇(J级)及多达29艘的675型核潜艇(E—II级)。显然苏联海军相当满意P一6/P一35的性能。并认为比投资在攻陆巡航导弹上有用得多,1966年苏联海军装备P一5攻陆导弹的659型核潜艇全部退役。

  20世纪70年代,P一6/P一35的作战指挥系统MRSC一1Uspekh也得到了更新。改进的Uspekh—U强化了电子截收系统的效能,并加入了卡一25/27直升机的支援。而MKRC Legenda系统则将探测平台扩展到苏联的US-A与US—P海洋监视卫星,675型潜艇为此加装了卫星接收天线。另外,后期的P一6D导弹可利用图-95的I波段雷达探测同标并传回母舰,以进行目标资料的中途更新。P一7D改进型则加装了雷达高度计以精确维持攻击航道各阶段不同的高度需求。

  由此可以发现,苏联的第1代反舰导弹不但具有相当先进的越地平线自动导引能力,而且还有近代相当流行的“Man—In—Loop”的人工确认能力,其设计理念超越其电子科技相当之多。事实上,在20世纪末“网络中心战”概念崛起之际,美国著名海军学者诺曼-弗里德曼(NormanFriedman)便认为这对苏联海军并不陌生。因为在40年对抗美国海军的冷战中,苏联海军早已领略到要在辽阔的海洋上猎杀航母,侦察是首要之务,而唯有大量运用的无线电网络,整合分散的侦察与火力,组合而成的“侦察一打击”系统才是可恃的作战兵力。

  此外,苏联将大量的反舰导弹装备潜艇(1955年10月,赫鲁晓大与国防部长朱可夫在塞瓦斯托波尔举行的国防会议上召集海军将领讨沦海军未来发展方向。与会人士大都倾向于以潜艇和携载反舰导弹的轰炸机作为未来海军主力,轻型航母、大型导弹巡洋舰计划遭到否定。这个方向后来明确写入1959-1965年的国防《7年计划》。在其指导下,苏联海军虽保留了4艘肯达级巡洋舰,但63型核动力巡洋舰和85型航母计划被终止)。战后,潜艇在大战期间被配备雷达的反潜机所压制的局面被两项科技所改变,首先是659型核潜艇的服役;其次是反舰导弹射程远高于传统鱼雷,使潜艇可大幅拉开与反潜飞机及驱逐舰的距离,增加了反潜搜索的困难。由于反舰导弹的射程仍低于舰载机航程,潜艇进入舰载机外围作战半径的生存能力明显高于水面舰艇,因此“潜艇+导弹”的结合,成为苏联海军最重要的反航母工具。

  不过,受限于当时的科技,P-6/P-35在运用上仍有不少的¨题。首先,第1波导弹发射后,需要8一12分钟的时间才能命中目标。由于导弹的雷达导引头需要控制员遥控,所以要命中后才能发射下一波导弹,而发射准备时间长达4-6分钟,因此要发射完6枚或8枚导弹,共需20-30分钟,这表示巡洋舰和核潜艇要长时间暴露在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内(核潜艇必须浮出水面才能探测与导引)。此外,受限于当时的类比电子技术,不管是主动雷达导引头或是雷达影像“转播”信号,都需要独占一个频道,否则便会彼此干扰。因此,同时间只能有3—4艘战舰或潜艇将12枚导弹发射到空中,考虑到美国航母战斗群可能有10数艘战舰,这12枚导弹又不可能全部命中目标,则要命中航空母舰的可能性相当低。虽然OKB一52设计局将雷达影像传回发射台,但考虑到雷达导引头的解析度有限,要能正确选中11标还是要运气。以苏联人的估计,如果配备核弹头的话,命中2-4枚就可重创航母战斗群,但如果使用传统弹头的话,一波攻击所造成的破坏微乎其微。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10日 09:46 《国际展望》杂志

前言

  二次世界大战颠覆了传统海战的面貌。作为传统陆权大国的苏联,理论上对传统海权的迅速落伍应该深感欣慰。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以航空母舰为主体的新一代海权由于航程更远,使得深入打击的航程同样超过传统舰炮岸轰的射程,达到数百公里级。这表示苏联的海岸线不但仍然受英美海权的封锁,而且威协的目标更深达内陆。要如何才能对抗新崛起的航母战斗群呢?被淘汰的巨舰大炮显然不是个选择,而无论造舰能力与航空工业,战后的苏联也无法与美国进行对称地竞争。潜艇在未来是苏联抗击肮母的重要平台,但在当时还未显露出重要性,因为柴电潜艇拙劣的潜航能力,只有被英美反潜机猎杀的份。在技术重重压制之下,苏联寻找“非对称”的反击之道。如同舰载机的活塞发动机取代了火药与炮管,苏联从战败德国的技术资源中取得了一项同样可取代传统舰炮的投射科技:喷气推进。

  发韧

  1944年,英国“慷慨的”提供了1枚V—1导弹供苏联研究,当时苏联航空工业的领导人马林科夫(Malenkov)询问正在独自研制巡航导弹的瓦尔德米尔-N-切洛梅伊能否进行仿制。年轻的切洛梅伊不但当场应可,而且还大力推崇导弹在未来战场的潜力。2天后苏联便从TslAM抽调出100人以上的团队,组成新的第6部在切洛梅伊的指挥下研制巡航导弹。同年9月,OKB一5 l设计局移交给切洛梅伊。有了完整的研制团队后,隔年切洛梅伊便在V—l导弹基础上成功仿制出Kh一10(kh等于是斯拉夫语的X,这个代号相当于X—10,与美国的X系列实验机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地导弹,可由图一2或彼一8轰炸机发射。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舰射型KhN—10导弹与陆基的KhM-10。但由于早期脉冲发动机可靠性与推力不足,切洛梅伊又设计出双发、三尾翼的Kh一14导弹,以及同样双发,但改为双尾翼的Kh一16导弹。这些导弹实验过多种导引系统,包括电视导引、无线电导引等,但是都不能提供足够的可靠性,速度也相当有限(Kh一10的速度仅200节),因此都没有正式服役,少数没有在试射中消耗的导弹也成为靶弹。然而它们仍然展现出射程上的潜力,Kh一10导弹的射程可达100公里,而KhN一10则可达到240公里。

  与此同时,托沃契金设计局与米亚西含大设计局(战后制造苏联首架远程喷气轰炸机M一50)则在研究更具野心的超音速洲际巡航导弹,利用冲压发动机可使导弹极速达到3马赫,以高空高速攻击美国本土。美国当时也有类似的超音速巡航导弹计划(SM一64/G一26“纳瓦霍”),这些导弹都因同样的原因诞生:远程轰炸机笨重而昂贵,易被对方喷气战机轻易拦截,但己方护航战斗机机却没有足够航程。

  苏联中央气动研究院(TsAGI)统一替两家设计局设计了超音速巡航导弹弹体,而冲压发动机则均由Bondaryuk设计局制造。但拉沃契金设计的拉-350导弹选择2台R一11(SS一1“飞云”)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助推火箭,米亚西舍夫的M一40“暴风”导弹则使用4台较小的液体火箭。

  尽管两者的条件相似,但拉沃契金则率先完成实弹试射,从一对一的竞争中胜出。然而,随着美国取消“纳瓦霍”导弹项目,拉沃契金设计局也很快地步其后尘。原因是洲际弹道导弹的迅速成熟。但这段期间发展出的喷气推进技术,仍然为苏联反舰导弹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联反舰导弹之父

  如前所述,在大战刚结束时,年轻的切洛梅伊就主持了OKB-5l设计局进行巡航导弹的研究。然而,与拉沃契金及米亚西舍夫两大设计局极速3.2马赫、射程6500公里、重达10吨的战略巡航导弹相比,使用脉冲发动机的Kh-10计划只是战术小玩意而已。



   



  从1947年开始,苏联的OKB一155设计局,也就是著名的米格设计局便指派亚历山大-I-贝列斯尼斯克(Alexander I.Beresnisk)设计一种喷气推进的巡航导雄KS一1Kometa。它安装了涡轮喷气发动机,因此比切洛梅伊的简易脉冲发动机有更好的射程。由于米格设计局党政背景相当雄厚,很容易争取到更多研发资源。1953年2月,苏联当局下令将切洛梅伊的OKB一5l设计局整并到OKB-155设计局。然而,仅几个星期后,斯大林便突然辞世,而切洛梅伊的贵人:马林科夫成为苏联总理,这逆转了军工产业的政治态势。1954年,苏联航空局便替切洛梅伊在莫斯科近郊土希诺的第500号工厂成立了SKG一10特殊设计群。

  年轻热情的切洛梅伊就此展开其导弹事业,他大胆地提出一项潜射巡航导弹计划,并获得了上级的赞许,因此在1955年8月,SKG一10特殊设计群改组成为OKB一52设计局。年轻的切洛梅伊再度拥有了自己的设计局。而且这次不会再轻易的失去它。

  当时苏联海军已经有一种舰射型巡航导弹,Shchuaka,该项目一度被中止,后来又改称为P一1 KSShch(北约代号SS—N一1“扫帚”)而复出,并部署在少量56M型和57型驱逐舰上。该型导弹使用当时常见的无线电指令制导,目标信息由驱逐舰的雷达提供。这意味着尽管导弹本身航程可达185公里,但受制于舰载雷达与无线电不能跨地平线导引的缺陷,实际射程只有30—35公里。后继的KSShch-B改用主动雷达导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并搭配了卡一15RC直升机提供超越地平线的目标探测能力,担任导弹与战舰之间的通信中继任务。然而由于机载雷达重量问题始终

  无法解决,卡一15Re直升机未能定型量产,KSShch-B项目也在20世纪60年代宣告终止。

  就在切洛梅伊提出潜射巡航导弹计划的同时,著名的航空设计局如米高杨、伊柳辛、Beriev等也在积极争取苏联红海军的订单。或许是切洛梅伊有过人的冲劲,或者是高层关爱的眼神,最后由OKB一52设计局的P-5型(北约代号SS-N一3A)导弹系统取得了海军的订单。值得注意的是,P-5指的是整个导弹系统,而导弹本身的代号则是4K-95。这说明了由于导弹从火控到导引需要多种设备的整合,唯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发挥战力。1957年,P一5进行了首次试射。并在1959年交付了第l枚导弹,部署在改装过的613型(w级)柴电潜艇上。P-5使用固体助推火箭,平常可将弹翼收缩以收纳到发射箱中,发射后才展开,涡轮喷气发动机推进,最大速度可达1250公里,可攻击500公里外的陆地目标。早期型采用惯性导航,1962年推出的P-SD则使用较精确的多普勒导航及雷达调度针,并部署到659型核潜艇(E—I级)上。

  可搭带RDS-4核弹头(爆炸当量200KNt)的P-5导弹成为苏联海军首种正式服役的巡航导弹,不过作为一种攻陆导弹,这表示苏联潜艇必须接近到美国海岸的500公里内才能发挥功效,这对当时苏联的潜艇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苏联海军替P-5找到了另一个更实际的目标:美国的水面舰艇战斗群。

  ★P-6/P-35重型反舰导弹

  如前所述,舰载机的航程是其终结舰炮时代的决定因素,因此反舰导弹要能够有效慑阻对手,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射程。P一5反舰导弹可达到300公里射程,远超过当时的舰炮。虽然仍不足以在舰载机航程之外进行攻击,但考虑到超音速导弹超越当时舰载机拦截速度的特性,凭借速度与数量对航母战斗群进行突击,仍具有相当的技术优势。

  然而,要将战斗部投射到航母并引爆,推进系统只能完成一半的工作,必须要有可靠的导引系统引导导弹命中目标,否则要以弹海攻击数百公里以外的航母所需要的投射平台与备弹,将是不合理的投资。早期的P—l导弹始终无法取得与导弹自身射程相配套的跨地平线导引能力。事实上,300-500公里的射程要求,即使是以现代的电子科技而言,也是相当高的。因为这意味着导弹必须飞越地平线,失去与载台的无线电直接连线,导弹不但需要具备独立搜索能力,而且中途还需要间断的更新航线。然而,这还是只解决一半的导引问题,另一半的问题是火控系统如何发现目标并知道何时该发射导弹?由于地平线阻断了导弹与载台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同样地也表示载台无法以雷达搜索到目标,因此在无法超越地平线探测到目标之前,导弹的射程仍然只是纸上的数字。 针对导弹导引与火控超越地平线的困难,切洛梅伊设计局提出了相当大胆的解决之道。P一6/P-35导弹在发射后依靠助推火箭爬升到7000米高空,再由涡喷发动机加速到1.5马赫,并启动其主动雷达导引头(沿用自KSShch-B)搜索目标。由于高度优势,此时的反舰导弹等于是无人的“巡逻机”,其雷达图像实时传回发射母舰,使发射人员可透过导弹的“眼睛”看到地平线另一边的航母战斗群,从中挑选出重要的目标后,通知导引头锁定,则导弹便开始下降高度,维持超音速导向目标。在弹道末端,高度降至10—20米,以俯冲机动攻击战舰的水线下部分。

  由于导弹发射后同时会将雷达影像传回发射母舰的特性,有传闻指出P一6/P一35也可能纯粹为了侦察目的而发射,但并没有足够的佐证资料。因此舰队仍然需要跨地平线的发射前侦察平台,苏联海军使用图-16RM与图-95RC两种大型侦察机执行该项任务,前者配备电子截收系统以监听美国航母战斗群发出的无线电或雷达信号,再转由后者的雷达进行追踪。追踪情报会通过数据链传送到675型潜艇上,由专门的火控系统来管制探测与发射。这些探测平台、通信系统与火控系统又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系统”:MRSC一1Uspekh。

  P-5导弹的反舰型有三种型号:陆基型P-SS/SSC-1、潜射型P一6与舰射型P一35。1959年10月,P-6导弹率先试射,接着P一35导弹在12月试射。1963-1968年间,总共有8艘战舰装备了P-35导弹,包括4艘58型巡洋舰(肯达级)与4艘1134型巡洋舰(克里斯塔一I级),同期,装备P一6导弹各级舰艇则有16艘65l型柴电潜艇(J级)及多达29艘的675型核潜艇(E—II级)。显然苏联海军相当满意P一6/P一35的性能。并认为比投资在攻陆巡航导弹上有用得多,1966年苏联海军装备P一5攻陆导弹的659型核潜艇全部退役。

  20世纪70年代,P一6/P一35的作战指挥系统MRSC一1Uspekh也得到了更新。改进的Uspekh—U强化了电子截收系统的效能,并加入了卡一25/27直升机的支援。而MKRC Legenda系统则将探测平台扩展到苏联的US-A与US—P海洋监视卫星,675型潜艇为此加装了卫星接收天线。另外,后期的P一6D导弹可利用图-95的I波段雷达探测同标并传回母舰,以进行目标资料的中途更新。P一7D改进型则加装了雷达高度计以精确维持攻击航道各阶段不同的高度需求。

  由此可以发现,苏联的第1代反舰导弹不但具有相当先进的越地平线自动导引能力,而且还有近代相当流行的“Man—In—Loop”的人工确认能力,其设计理念超越其电子科技相当之多。事实上,在20世纪末“网络中心战”概念崛起之际,美国著名海军学者诺曼-弗里德曼(NormanFriedman)便认为这对苏联海军并不陌生。因为在40年对抗美国海军的冷战中,苏联海军早已领略到要在辽阔的海洋上猎杀航母,侦察是首要之务,而唯有大量运用的无线电网络,整合分散的侦察与火力,组合而成的“侦察一打击”系统才是可恃的作战兵力。

  此外,苏联将大量的反舰导弹装备潜艇(1955年10月,赫鲁晓大与国防部长朱可夫在塞瓦斯托波尔举行的国防会议上召集海军将领讨沦海军未来发展方向。与会人士大都倾向于以潜艇和携载反舰导弹的轰炸机作为未来海军主力,轻型航母、大型导弹巡洋舰计划遭到否定。这个方向后来明确写入1959-1965年的国防《7年计划》。在其指导下,苏联海军虽保留了4艘肯达级巡洋舰,但63型核动力巡洋舰和85型航母计划被终止)。战后,潜艇在大战期间被配备雷达的反潜机所压制的局面被两项科技所改变,首先是659型核潜艇的服役;其次是反舰导弹射程远高于传统鱼雷,使潜艇可大幅拉开与反潜飞机及驱逐舰的距离,增加了反潜搜索的困难。由于反舰导弹的射程仍低于舰载机航程,潜艇进入舰载机外围作战半径的生存能力明显高于水面舰艇,因此“潜艇+导弹”的结合,成为苏联海军最重要的反航母工具。

  不过,受限于当时的科技,P-6/P-35在运用上仍有不少的¨题。首先,第1波导弹发射后,需要8一12分钟的时间才能命中目标。由于导弹的雷达导引头需要控制员遥控,所以要命中后才能发射下一波导弹,而发射准备时间长达4-6分钟,因此要发射完6枚或8枚导弹,共需20-30分钟,这表示巡洋舰和核潜艇要长时间暴露在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内(核潜艇必须浮出水面才能探测与导引)。此外,受限于当时的类比电子技术,不管是主动雷达导引头或是雷达影像“转播”信号,都需要独占一个频道,否则便会彼此干扰。因此,同时间只能有3—4艘战舰或潜艇将12枚导弹发射到空中,考虑到美国航母战斗群可能有10数艘战舰,这12枚导弹又不可能全部命中目标,则要命中航空母舰的可能性相当低。虽然OKB一52设计局将雷达影像传回发射台,但考虑到雷达导引头的解析度有限,要能正确选中11标还是要运气。以苏联人的估计,如果配备核弹头的话,命中2-4枚就可重创航母战斗群,但如果使用传统弹头的话,一波攻击所造成的破坏微乎其微。
★P—15中型反舰导弹

  作为一个陆权国家,苏联一向把重心摆在陆军上,而海上尽量采取守势。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便建立了一套极有效率的海防系统:纵深的指挥站利用无线电与沿海观测哨联络,发现不明船只侵入后,便以无线电指挥鱼雷轰炸机、岸防炮兵与快艇进行联合打击。由于海军的资源相对有限,因此海防体系的训练特别注重各兵种的协调打击、务必存攻击的

   



时间点上集中火力,以产生最大的效果。英国在二次大战期间为了防守英吉利海峡也成立了类似的战情中心,但对于外海舰队的指挥与控制能力一直都不能达到苏联的水平。

  1953年,苏联批准OKB一155的分部OKB一155一l进行中型反舰导弹的研究,并任1955年时,批准搭载导弹的205型导弹快艇(奥萨一I级)替代鱼雷快艇。由于快艇的雷达截面积相当小,苏联军方相信在被对方探测到的15分钟前,快艇较小的雷达就可探测到轻型巡洋舰,从接近到开火只需要75一110秒。而鱼雷快艇则要45分钟才接近到开火距离。此外,导弹的命中率也比鱼雷高很多,前者高达0.8—0.9,而后者只有0.12-0.16。

  OKB一155设计了著名的米格系列战斗机,其导弹设计也颇有“飞机”的遗风。如前一代的KS一1Kometa就颇像是米格一15的导弹版,与切洛梅伊修长的导弹构犁大异其趣,新型的P一15 Terrait(56一N一2“冥河”)使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和1台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射程只有40公里,导弹速度也只有0.95马赫,因此也不需要特别爬高去探测目标,飞行高度利用气压高度计维持在150—300米左右。第一种装备P—15反舰导弹的水面舰艇是183R型巡逻艇,拥有2具发射器、Rangout火控雷达和PMK一453光学瞄准器。P一15为主动雷达导引,在地平线范围内可自行搜索目标,因此发射艇仅需利用火控雷达或光学瞄准器在发射前进行瞄准即可。

  1957年10月,P一15导弹在黑海进行首次试射。1960年开始交付海军,苏联在1958—1968年间制造了112艘以上的183R型导弹快艇,并大量外销。1967年10月21日,埃及导弹快艇以P一15导弹击沉了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成为反舰导弹的首次实战记录,震惊各国海军,这也使得P一15导弹在西方媒体中反而吸引了比P一6/P一35系列更多的注意。

  这次事件使以色列感到芒刺在背。在六日战争前,以色列便开始研制反舰导弹与快艇,以制衡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海军。而“埃拉特”号驱逐舰被击沉。使以色列更相信无法以大型军舰与阿拉伯国家进行武器竞赛。然而,P一15的下一个战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六日战争后不久,1艘几十吨重的以色列木制渔船前往以色列的新领土:西奈半岛外海捕鱼,埃及军方居然发射数枚P一15导弹将其击沉。以色列的军方受到更大的震惊:和苏联海军一样,以色列人相信导弹快艇的雷达截面积小,是不应该被对方的反舰导弹所攻击的。而如果几十吨的木制渔船也可以被命中,则更大的导弹快艇显然无法幸免。以色列军方迅速采取了对策。在快艇上加装软杀伤反导系统利用电子截收系统探测P一15导弹导引头或火控雷达的信号,再发射干扰丝吸引导弹的攻击。这个战术在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大获成功,以色列导弹快艇大肆猎杀阿拉伯国家对手,而P一15导弹则无一命中。

  1958年时,P—15导弹测试新型的Kondor红外线导引头,在白天的探测距离有10公里,晚上则为5公里,后来又衍生出较先进的Snegir导引头,装备在p-15U导弹上。60年代后期,为供应庞大的内需与外销市场,苏联又建造了427艘205MR型导弹快艇,发射器数量从2具增加到4具。

  另外,苏联对导弹进行了多项改良:加装了折叠翼,缩小发射器空间。除了P一15U之外,又开发出P一15T改良型,外销型号分别为P一2l与P一22,可安装在205U或1241型快艇上。58型巡洋舰与6l型驱逐舰也使用了P一15导弹。1970年,P—15U/T导弹又改进出P一15M/TM导弹,分别改用更先进的雷达导引头与Snegir-M红外导引头。并加入惯导系统以提供中途导航,使射程达到50公里。另外,利用雷达高度计使导弹可维持在较低的15米高度,达到与西方掠海反舰导弹相同的水平。★潜射反舰导弹的困局与突破在上世纪50年代,P-6/P-35反舰导弹各系统奠定了“国防7年计划”的基础,以潜射反舰导弹与搭带反舰导弹的轰炸机作为反制西方海军的重槌。50年代苏联制造的58型肯达级巡洋舰得以长期服役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在设计时选择了与潜艇相同的P一6/P一35导弹系统,借由与潜艇的“裙带关系”而残存。至于被腰斩的63型核动力巡洋舰,其配备的P一40导弹只有岸基型而无潜射型,因此战舰与P-40导弹计划都被中止。然而,所有的潜射武器均须在水下发射才能发挥潜艇平台的隐身性,而P一6导弹必须在浮出发射的限制,便成为苏联潜射反舰导弹第一个要克服的问题。
★P-70第二代中型反舰导弹

  1959年,当时的切洛梅伊与其领导的0KB一52设计局开始研制真正能潜航发射的反舰导弹,项目代号p一70 Ametist(SS—N一7)。此外,苏联海军也计划研制新的661型潜艇(P级),装备10具导弹发射管。



   



  P一70改用类似P—15的三角翼与火箭动力,4台固体助推火箭可将导弹从水下30米深处推出水面,再以固体续航火箭发动机推进,高亚音速前进,利用雷达高度计维持40—60米的高度飞行。惯性导航中途制导,终端导引仍是主动雷达导引头。通常情况下是由潜艇利用MGK-300远程声纳探测到目标后进行发射后不管的作业,射程约50公里;但如果发射前能由第三方提供目标坐标,射程可提高到70—80公里,1961—1964年,苏联海军利用改装的613型柴电潜艇进行水下试射,1968年时,P一70导弹正式服役。

  661型潜艇首艇K一162号则从1962年开工建造,1969年下水。由于配备反舰导弹的导弹潜艇(美军编号SSGN)此时已是苏联海军的主战兵器,因此苏联海军也非常重视对潜艇的技术投资。K一162率先使用了钛制舰壳、新一代核反应堆与多种新式数字与类比电子系统。这使得K—162的性能相当先进,其理论水下极速达到42节,更在1971年创下潜艇航速世界记录:44.7节,快过绝大多数的鱼雷。然而,这艘潜艇的造价也相当惊人,以致于苏联海军称其为“黄金鱼”号。

  所以,苏联海军最后还是建造了较便宜的670型核潜艇(C-I级),由于只有l具VM一4型反应炉,其水下极速只有24节,根本跟不上30节的航母战斗群。1967一1973年,苏联建造了11艘装8具发射管的670型,其配备的MGK一100 Kerch类比声纳也只有可怜的30-35公里探测距离。

  不过,其Brest类比火控系统也有介面可以连接P-6/P一35所使用的Legenda与Uspekh战术数据链系统,而实际部署也是分散在北方舰队与太平洋舰队。

  相较于P一6/P-35导弹,P一70虽然完成水下发射的创举,但其速度慢,射程也短了许多。除水下发射技术当时仍属首创,因此在其他性能上有所牺牲外,最大的原因是:水下发射限制了670型潜艇不能和1165l型、675型潜艇一样使用无线电接收导弹的雷达图像进行持续导引、或是空基/天基平台的目标导引信号来进行发射前准备,而只能依赖探测距离有限的MGK一100声纳。因此苏联海军要求OKB一52必须再设法延伸潜射导弹的射程。

  ★P一120型第二代中型反潜导弹

  70年代中期,670型潜艇换装探测距离可达150-200公咀的MGK一300 Rubin数字声纳,到70年代末期,MGK一400 Rubikon声纳的探测距离更可达200公里以上,则反舰导弹即使在水下发射,也有了跨地平线的探测能力做辅助。

  如同上文所强调,要进行跨地平线攻击,必须先有跨地平线探测能力。这是因为无线电信号以直线前进,无法直接到达地平线后方的同标。但在水下世界其实限制没有那么严格,声波虽也是直线前进,但由于海水温度造成折射,会使其路线往下弯曲义往上返回水面,这种现象称为“声纳收敛”。因此声波理论上可沿着海面下的变温层与海面之间形成的“通道”,顺着地球的弧度一直传达下去。所以只要声纳的发射功率够大,或是接收的灵敏度足够,便不受地球曲面的限制,达到跨地平线的探测能力。美军航母巨大的动力系统可提供足够的声源,接下来便是数字声纳科技提供足够的灵敏度。

  据苏联海军评估,即便在水下发射,潜艇也应保持在肮母战斗群的100公里外,因此新型反舰导弹的射程目标是120公里,型号也刻意订为p-120(SS—N一9“女妖”)。OKB一52以P一70为基础加大弹体并增加射程。助推器换装l台可在水面使用的固燃火箭,并沿袭P一6/P一35的潜射/舰射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发射深度可延伸到水下50米,离开水面后则仍维持40米高度飞行。另外,针对水面舰艇的电子软杀伤措施,P-120首次使用了主动雷达/红外双重导引头。1972年P一120导弹开始服役,但由于水下环境的复杂,仍持续水下试射作业,直到1977年底才部署在潜艇上。1973—1980乍,苏联建造了6艘配备MGK一400 Rubikon数字声纳的670M型(C—II级)潜艇,每艘可搭带8枚导弹,到80年代,苏联又发展出更先进的MGK一500 Skat数字声纳。670M型核导弹潜艇的导弹火控系统称为Raduga,除利用声纳探测H标外,也可利用Molnia介面与Legenda与Uspekh战术数据链系统联络其他侦察平台。由于配备paravan拖拽天线,潜艇可利用超低频无线电与其他水面平台取得联络。

  利用水下/水面两用的助推器,P—120导弹也部署在1234型导弹快艇上,1969—1976年,苏联共建造18艘1234型导弹快艇,后来又建造了2l艘1234.1型
★P一500型第三代重型反舰导弹

  当苏联为潜艇发展射程更远的P一120导弹时,也同时为大型水面舰艇思考未来的生存之道。如前所述,射程与被探测的距离一直是与航母对抗中最严肃的课题。只有在被探测前达到发射导弹射程,才能有效慑阻航母战斗群入侵。大型水面舰艇易被舰载机发现并攻击,要保持绝对的安全距离可能要上千公里外,这对导弹设计是相当大的挑战,也需庞大而精确

   



的探测导引架构配合,因此,利用水面舰艇反舰并不是那么经济。然而,大型水面舰艇除反舰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反潜。美国并不是只有雄壮威武的航母战斗群,水下鬼魅战士的杀伤力也是毫不逊色。因此,在60年代开始计划建造可搭载反潜直升机的大型反潜舰艇的同时,苏联海军仍然必须思考如何在舰队会战中自卫。

  苏联海军替舰射导弹的射程制订了更高需求规格——500公里,虽然这并不足以远离舰载机的作战半径,但配合类似快艇的打带跑战术,水面舰艇应该来得及在航母还击之前脱离。不过,由于防空系统的进步,反舰导弹本身也成了标靶,苏联海军首次思考导弹本身的生存性。他们给出的答案是“饱和攻击”。这不但是苏联反舰战术的重大改革,同时也奠定了其领先西方反舰导弹的地位,直到现在,其他国家都未曾发展过拥有类似能力的反舰导弹。 顾名思义,饱和攻击是以数量优势攻击敌军防线,即使敌军的防御火力能够摧毁部分攻击兵力,但当数量超过防御能量的上限时,剩余的攻击兵力就会突破防线而摧毁防御的重心,在反舰作战中这个重心就是——美国航母。P一6/P-35最高射速每30分钟8枚,而OKB-52设计局的P一500 BaZlt导弹,则能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整批导弹的发射。

  P一6/P一35导弹的发射速度主要受限于发射舰控制导引头去导引目标所需的时间,其实发射器只需要10秒钟就可完成下一枚导弹的发射准备。同样,在战场上,多艘战舰与潜艇同时问可摇控的导弹数量也有上限,而P一500导弹企图在短时间内集火投射时,首先饱和的其实是苏联海军自己的火控体系。

  近年来,有人军机的发展受到成本与需求问题而多有延迟,相反,无人机的市场急速成长。在各方强烈需要UAV快速投入战场的同时,同样遇到因无线电频宽有限的问题。美国波音公司为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开发的先进的UCAV计划中,就引用了相当先进的观念,让战机间彼此联络,如由僚机跟随长机飞行,或是当1架发现目标时,由程序指挥另一架遂行攻击,如此一来,地面操作人员只要跟1个“编队”保持联络,就能发挥多架战机的效能。令人惊异的是,40年前的苏联海军,就拥有了这种“无人编队攻击”的能力。

  P一500导弹最多可由8枚组成1个“编队”,并指派其中l枚作为“长弹”。“长弹”会维持5000—7000米的高度飞行,并开启雷达导引头以搜寻目标,其它“僚弹”则关闭导引头,维持低空30米的无线电静默飞行,接收“长弹”传送的资料。由于P一500型是苏联反舰导弹中首先使用数字电脑的导弹,因此“长弹”能指派一半的“僚弹”锁定航母方位,其它的则分别指派1个明显的目标。如果飞行中途“长弹”故障或被击落,其余编队会自动指派下l枚导弹爬升接任“长弹”的位置,继续引领整个编队接近到终端弹道,再由各导弹导引头接管末制导。这不但解决了苏联舰队无线电摇控能量的限制,也更有效的解决了跨地平线导引的问题。P一6/P一35导弹虽利用飞行高度替母舰提供跨地平线视野,但导弹本身也暴露在对方远程监视雷达的视野中。P-500的编队战术即使有l枚到多枚的长弹可能在飞行中途遭到探测并击落,但其他导弹仍会保持低空高速以穿透防空网。

  除先进编队战术外,P一500导弹基本仍延续P一6/P一35的构型。推进系统是外挂的助推火箭与涡喷发动机,导引头则是主动雷达。飞行速度高空能达到2马赫,低空也有1.5一1.6马赫。飞行高度最高可达7000米,也可由无线电高度计维持30米的超低空飞行。

  1969年开始,苏联开始进行P一500前身P一350的测试,但由于效果不理想,遂将其从原本类似P-6/P-35的弹腹进气设计,改为特殊弹腹环状进气口设计,成为P一500导弹系统,于197l_1975年完成试射,射程达550公里。首先装备P一500导弹的仍然是核潜艇,1975年开始,原装备P一6导弹的675型潜艇中,有10艘改成为发射P一500导弹,其中有9艘也装备了Kasatka—B系统,与其他侦察平台利用Legenda与Uspekh战术数据链联系。每艘675型具有8具发射管.,通常其中2枚为核弹头,其他为常规弹头。虽然P一500导弹的射程远高于P—120导弹,但并不具备水下发射能力,675型仍沿用当年P一6导弹的水面发射方式。但凶为Kasatka—B系统的卫星天线可在潜望镜深度伸出海面,接受卫星传送的雷达影像,比670M型潜艇又先进一些。1977年开始,P一500导弹开始部署到苏联反潜舰队的旗舰1143型直升机母舰(基辅级)上。头3艘装备8具发射管,第4艘,也是在1987年建造的最后l艘“巴库”号增加到12具发射管。

  1983年开始,P-500导弹又装备到1164型巡洋舰(光荣级)上,在苏联解体前,只来得及完成3艘的建造。第4艘加入了乌克兰海军。除第3艘之外,每艘巡洋舰都配备了16枚P一500导弹,不成比例的巨大发射管令人联想到舰炮时代的战列巡洋舰。原本乌克兰计划将第4艘外销到中国,但由于俄罗斯目前仍不准外销重型反舰导弹,加上美国的阻挠,交易告吹。

  1979年,P一500导弹又衍生出射程更远的P一1000 Vulkan导弹。由于发射舰外表上与配备P-500的舰只没有太大差别,因此西方一直没有察觉到P一1000导弹的存在。但由于大量改用钛制部件,使得重量减轻。配合更省油的涡喷发动机,射程大幅拉长到700公里,如果美国舰长过于信任P一500导弹的550公里射程而有所松懈,P一1 000导弹可能会有意外的远程狙击效果。P一1000导弹于1987年开始服役,配备在5艘675型潜艇与第3艘1164型巡洋舰上。不过由于冷战结束后,675型潜艇迅速退役,因此P一1000导弹可能只装备在1164型巡洋舰上。
20世纪80年代,OKB-52设计局开始发展第四代,也是苏联最后一代的重型反舰导弹P-700 Granit(SS—N—19“船难”)。它综合了苏联第三代反舰导弹的优点于一身,即潜射、编队攻击与卫星指挥体系,成为综合性能最强的舰/潜射两用导弹。

  P一700使用传统的弹鼻进气,但这使弹体外表几乎是个完整的圆柱形,更容易整合到潜艇发射管中。配合弹尾外挂的2具助推器,P-700导弹可从水下30米深度发射。由于使用具

   



有3个处理器的新一代电脑,P-700的编队攻击能力比P一500更强。其编队数量最多可达24枚,每6枚1组,各自有1枚“长弹”。除指挥自己的“僚弹”外,各组的“长弹”彼此也会互相协调,以有效达到战术目标。而“长弹”的探测也更有技巧:会快速扫瞄目标区后就关闭雷达以降低雷达波被截收的机率,再从“快照”的雷达图中辨认同标并指挥其他导弹。配合新服役的奥斯卡级潜艇与图-22轰炸机,苏联海军的终极饱和攻击战术是:利用3-5艘的导弹潜艇,每艘发射一波24枚导弹,组成72—120枚的庞大“编队”攻击一个肮母战斗群。其中大约30—50%瞄准肮母本身,其余瞄准其他战舰,也就是说航母本身会受到36—60枚重型导弹的“热烈欢迎”,这才叫做“饱和攻击”!

  由于P一700导弹强大的战术模式,已脱离一般定义的“导弹”,反而更类似“无人战机”。除“编队攻击”之外,P一700的“大脑”能力尚不止于此,由于配备了电子干扰系统,在遭遇拦截时,电脑也会选择适当的干扰模式来混淆对手,并配合规避动作来闪避攻击。

  当0KB一52在1969年研制p-120导弹的同时,就已展开更先进的潜射涡喷发动机导弹的研究,并在l 975年才开始试射。一开始,OKB一52曾经考虑过4马赫的发动机设计,但实在过于冒险,仍然使用2.5马赫的设计。但由于设计仍然相当先进,迟至1983年才进入服役。

  1983年,0KB一52改名为NPO Mashinostroyenia,1984年,切洛梅伊在他的度假别墅不幸被自己的奔驰轿车撞断腿,住院期间突然发生动脉阻塞而辞世,结束他主宰苏联海军重型反舰导弹近25年的一生,Mashinostroyenia制造集团由Gerberd Efremov接手,并继续完成他们最后一种,也是苏联最后一种服役的重型反舰导弹。

  首先配备P一700导弹的是949型导弹潜艇(O级),每艘配备多达24枚的惊人火力,几乎是前两代导弹潜艇的3-4倍,由此可知苏联海军是多么认真看待“用数量压垮防线”这件事。1981与1983年,苏联分别建造了1艘949型导弹潜艇,但真正大量服役的是多达11艘949A型(0一II级),舰体比949型长了10米,以装备更安静的推进系统与安静的7叶螺旋桨。7艘949A型与2艘949型都部署在北方舰队(其中,“库尔斯克”号于2000年海军演习中爆炸沉没)。

  0级潜艇的设计也相当先进:其水下速度高达30节,配备Kasatka-U接收器以支援Legenda卫星数据链,可在潜望镜深度伸出卫星天线接收/传送资料;MGK一540 Skat一3声纳系统是独立作战时主要的跨地平线导引手段。由于本身的隐蔽性与高速,配合支援范围遍及全球的卫星探测系统,949A型成为苏联海军最主要的反航母武器。

  1980-1998年间,苏联海军制造的4艘1144.2型巡洋舰(基洛夫级)也配备了P一700导弹,由于直接沿用949型的潜射发射管,所以发射器采用垂直发射(有一定倾斜角),甚至这些发射器跟潜射型一样需要在发射前以水注满。虽然基洛夫级巡洋舰不只是苏联最强,也是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强的水面战斗舰,不过为缩短被探测距离以提高生存性,舰身大量使用吸波材料以降低雷达截面积。因此,北约海军人员曾开玩笑说:“如果你看到海面上出面船浪,但雷达屏幕上却什么都看不到,那恭喜你,你找到了基洛夫级。”

  1990年,苏联唯一的传统起降航母:“库兹涅佐夫”号1143.5型航母服役,上面也配备了12管P一700导弹发射器。虽然航母搭载12架苏一27K战机,但因为缺乏蒸汽弹射系统,战机必须依赖自身推力与滑跳甲板才能起飞,可搭带的弹药相当有限。因此,目前苏一27K仍然无法搭带反舰导弹,进行反舰作战的话,“库兹涅佐夫”号肮母仍要依赖那12枚P-700导弹。
70年代末期,曾经发展过P-70/120两种潜射中型反舰导弹的OKB一52设计局,利用P一700重型反舰导弹的弹鼻进气设计,也设计了一种新的中型反舰导弹:P一800 Oniks(SS—N一26)中型反舰导弹。OKB一52的P一120曾是苏联唯一的能用潜艇与快艇两种平台发射的中型反舰导弹,但OKB一52寄望P一800除沿袭快艇与潜艇两种平台之外,还能进一步成为空射型。

  长久以来,在苏联的重型反舰导弹发展史中,都是同时发展潜射与舰射两种。空射反

   



舰导弹却一直独立于潜/舰射导弹体系之外,总是独立地配合苏联空军轰炸机进行研发工作。相对于西方国家的“中型”反舰导弹虽然没有超音速飞行、编队飞行与主/被动导引模式等先进攻击技术,但却能更容易地整合到战机、舰艇与潜艇等多种平台,使其反舰兵力在后勤体系上达到最高程度的标准化与共通性。OKB一52不但希望P一800导弹能弥补空射市场上的空缺,还能够从固定或机动的陆上平台发射,成为苏联第一种陆海空三栖反舰导弹系统。

  由于OKB-52优先进行P一700重型导弹计划,P-800导弹直到1987年才开始试射。P一800的3M-55弹体采用与P一270相同的冲压推进方式,虽在射程缩短许多,但速度却从P一700的2.5马赫提高到2.8马赫。另外,和P一270导弹一样,放弃复杂的中途指引方式,改用“发射后不管”模式,以适合海防舰艇“打了就跑”的战术。不过据部分消息来源指出,P一800中型导弹也有类似P-500/700重型导弹、或者简化的“编队攻击”技术。根据原厂资料,在远程攻击时,P-800导弹发射后会爬高到14000米的高空,利用其强力的主动雷达导引头进行扫瞄。由于其2.8马赫的高速,加上表面使用吸波材料,P一800导弹自信可暴露在对手的雷达视线范围中,仍能穿越远程防空系统的拦截。到了距离目标60—80公里处,导弹再次利用雷达导引头扫瞄目标并开始下降到掠海时高度,会切换回被动雷达模式探测目标被惊动的各式防空雷达波,完成最后攻击。虽不像P一700导弹可区分“长弹”跟“僚弹”分别进行高空与低空飞行,齐射的P一800导弹都会保持相同的“高一低”弹道,但以3枚1组

  的导弹也会只指派其中1枚开启主动模式,将目标资料分享给其他2枚导弹。这种方式不但可降低“僚弹”被发现的机率,还可分配船团中的目标,以避免重复攻击同一艘舰艇。

  由于发展较晚,P一800直到苏联瓦解后的1996年才在航母上试射。俄罗斯利用1艘改装的1241.1型快艇,安装6管SM一403发射器进行水面试射,及编号为K一452R的670M型潜艇,安装8具SM一315型垂直发射系统以进行水下试射。俄罗斯原本计划建造10艘1230型(蝎子级)导弹快艇,以取代配备P一120的1234型和配备P一270导弹的1241.1型,但似乎在建造了1艘原型舰之后,仍未开始量产。潜艇的发展更不顺利,配备24管SM一315发射器的885型多用途潜艇(G级)在1993年底下水后,在1996就因为经济问题而中止建造。

  虽不像P一700导弹一样来得及在苏联瓦解前为苏联反舰导弹史划下壮丽的句点,但P-800导弹更适合于俄罗斯开启外销新世纪。由于P-800导弹仅有300公里射程,不像P-700导弹受到“导弹科技管制条约”的限制而难以外销。P一800导弹不但成功外销印度,还在印度落地生根,改称为PJ-10后与印度共同继续研发,并成立印俄合资的布拉莫斯公司共同推动外销市场。2001年印度生产的布拉莫斯导弹开始试射。印度虽然不采购俄罗斯的97l型柴电潜艇,但布拉莫斯公司仍计划发展8管垂直发射器以投入外销市场。虽P一800与P一270一样没有在苏联瓦解前完成空射的梦想,但印度已投资在Alfa空射系统的研发,预计在2007年可量产布拉莫斯空射型,部署到同样是印俄共同发展的苏一30MKI战机或可能采购的图-22M轰炸机上。

  印度并不以获得俄罗斯最新的反舰导弹为满足,也希望作为进入先进武器科技的跳脚石。印度利用其丰富的软件人才。将原本就相当先进的“编队攻击”与“同标选择”的战术程序加以改写,成为更刁钻的大脑。另外,也扩展其用途成为攻陆导弹,这也是自从第2代P一5/P一6家族之后,苏联反舰导弹首席拥有攻陆能力。虽不能装备核弹头,但印度宣称由于其2.8马赫的高速,其传统弹头的破坏力将是次音速导弹的9倍。另外,有传言指出印度也在发展更先进的8马赫形式,但这需要更先进的超音速冲压科技,目前无法确知印度掌握的程度。
苏联的潜艇反舰导弹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其中/重型反舰导弹的体型都相当庞大,使得只有安装垂直或倾斜发射管的核潜艇才能发射,不像西方国家的潜艇反舰导弹可从鱼雷管发射。 Novator集团虽然不曾发展过反舰导弹,但却持续供应反潜导弹给苏联海军。70年代,该集团研制了苏联首款鱼雷管发射的潜射攻陆导弹RK一55 Granat(SS—N-21)。80年代末,该集团尝试踏入反舰导弹生产,投入P-900多用途导弹的发展。Novator集团以模块化设计理念,结合反潜与攻陆功能,一口气设计出多种不同用途的弹体。



   



  91REl(长弹体)潜射反潜导弹,鱼雷管发射,中途惯性制导,射程50公里;

  91RE2(短弹体)用途同上,由于弹体较短,射程为40公里,但可容纳于西方潜艇较短的鱼雷管内;

  3M14(短弹体)攻陆导弹,具有地形比对系统和雷达导引头,射程达300公里;

  3M54(长弹体)特殊的二三段式反舰导弹,第一节助推火箭将导弹送至150米高度后脱落,导弹伸出进气道,由涡喷发动机推动亚音速掠海飞行;接近到30—40公里后,导弹再度爬高并以主动雷达搜索目标;最后20公里时,抛弃第2节庞大的油箱与发动机,启动第二节同体燃料火箭,俯冲加速争2.9马赫以突防。最大射程220公里。

  3M54E1(短弹体)用途同上,但没有第三节同体火箭,全程亚音速飞行,射程提高到300公里。

  除以上5种不同的主弹体以外,根据助推火箭的不同,又可区分为,俱乐部一N舰射型;与可从150米深处发射的俱乐部一s潜射型。其模块化程度即便在西方世界也是少见的。

  由于发展不久,苏联便已解体,因此P一900导弹家庭一开始便投入外销。1997年底,俄罗斯建造新一代的677型柴电潜艇(拉达级),拥有6具鱼雷管和最多18枚的备弹(可在鱼雷与P一900导弹间自由替换)。同时,俄罗斯也建造了l艘677型潜艇外销型,称为971型(阿穆尔级)。恢复建造的885型核潜艇,虽已有了24管的P一800导弹,但也将在其鱼雷管中配备俱乐部一S,使其拥有最多42枚导弹的惊人火力。印度将俱乐部一S配备到使用MGK一400数位声纳的10艘877EKM型柴电潜艇(基洛级)。另外,中国于2000年底采购的8艘636型潜艇也将配备这些导弹。

  ★Uran轻型反舰导弹

  或许是见识到上世纪80年代美法在反舰导弹通用性上的成功,苏联在80年代进行的三项反舰导弹计划,皆以达成空射/舰射/潜射共用为主要日标。除前面提到的P一800与3M一54新奇的设计之外,另一个技术卜较类似西方导弹者是由星机械设计局设计的巨蜥轻型反舰导弹。

  西方反舰导弹的主流是由涡喷发动机推进的亚音速导弹,以最小的体型重量达到最远的射程,虽然苏联的P一35/70和P一120导弹也是亚音速飞行,但却使用较庞大的火箭发动机。3M-24由于是第一种使用涡喷发动机的亚音速导弹,所以在90年代出现时被西方媒体称为“鱼叉斯基”。然而,从前面的介绍中可以发现,苏联在反舰导弹上使用涡喷发动机的历史悠久,绝无抄袭必要。星机械设计局也是反舰导弹领域的后起之秀,唯一相关的产品是著名的Kh一31冲压反辐射导弹(也有换装主动雷达导引头的Kh-31A反舰型)。或许正因他们自1944年以来一直专注于空射导弹的发展,所以与鱼叉导弹一样,都从空射角度出发,选择了最轻量化的亚音速涡喷设计。

  星机械设计局先发展出空射型Kh一35,与其他设计单位先舰后空的程序相反。空射型反舰导弹可于200—5000米高度发射,以10-15米的掠海高度攻击150公里外的船舰。由于速度较慢、弹头较小,只能攻击5000吨以下船只。90年代,加上助推火箭后,成为3M-24舰射型,射程降为130公里与鱼叉导弹相近。不过因体型够小,甚至连直升机都可挂载,而1241.8型快艇则可装4具KT-184型4管发射器,达到16枚的惊人火力。俄罗斯共建造了7艘改进型1241.8型快艇,其中2艘外销到越南,4艘仍在寻找客户,1艘作为训练外国海军之用。1993年建造了1154型护卫舰,部署在波罗的海,预留了4具4管发射器的空间,但没有安装。真正安装4管发射器的是3艘1135.2改良型护卫舰(克里瓦克一I),每艘安装2具4管发射器与Garpun-Bal火控系统,但据说没有配发导弹。

  3M一24真正的大客户还是在印度,尽管印度已购买或生产了两种第4代中程反舰导弹,但还是很捧场的购买了3M一24导弹。4艘德里级驱逐舰原本要配备P一270导弹,但后来改为4具4管发射器与Garpun—Bal火控系统,其发射器后方还看到原本预留给P-270导弹的巨大防爆盾。另外4艘自制的科拉级巡逻舰也有同等的16枚火力。3M一24也有攻陆的3M一24M衍生型,利用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导引。但因为3M一24的弹头相当轻,没有精确命中的情况下仅有有限的破坏力,因此也开始测试红外导引头。攻陆型的射程延伸到250公里,据说已列入印度的武器清单中。
苏联万岁!!!!!!
;P 原来苏联的导弹,既是导弹,又是预警机,还是电子战机
苏联的航母不如美国 其航母的SU33主要是拦截对方的飞机 所以强调反舰导弹的攻击能力 特点就是大,快,猛。
没有图,看起来好单调.
看来超大论坛上有些人物在发展反舰导弹上的认识要比前苏联整个设计体系要高明的多,这种人好象叫做"天才".

;P ;P ;P
原帖由 yf23 于 2006-12-10 15:55 发表
;P 原来苏联的导弹,既是导弹,又是预警机,还是电子战机

国内一些媒体的以讹传讹。
导弹技术,很大程度上受电子技术水平影响,俄国货再发展,难免会遇到这个瓶颈。
长贴
留迹以后再看:P
;funk  多年前JC上恐怖的智能昆虫又复活了?!;P ;P
原帖由 hbao 于 2006-12-10 23:28 发表
;funk  多年前JC上恐怖的智能昆虫又复活了?!;P ;P

不过是没死绝而已。
原帖由 yf23 于 2006-12-10 15:55 发表
;P 原来苏联的导弹,既是导弹,又是预警机,还是电子战机


23学霸还少说一样呢,看这句话,敢情还是验证机/蛋呢?;P
敢情几十年来毛子的空面弹一直在试验……:L

kh等于是斯拉夫语的X,这个代号相当于X—10,与美国的X系列实验机有异曲同工之妙
P-5俺知道,当年引进代号642,试验打了10发,把靶船水下钢板都炸凹了,就是没命中的,看来还真是装核弹头的料。
原帖由 yf23 于 2006-12-10 15:55 发表
;P 原来苏联的导弹,既是导弹,又是预警机,还是电子战机


可惜yy的好时光过去了,否则我看迟早出来苏联导弹为导弹加油的神话.
好象惯性世界上有文章说SS-N-19并不比SS-N-12强多少。而且也没有天顶攻击模式。
好嘛,智能卵石一出来,打着智能旗号的东西就都跟出来了,什么爆炸螃蟹,智能昆虫的,连俄国武器都不放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