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现在开始收集台独分子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48:51
能否收集到他们的姓名,家庭,住址等详细资料?能否收集到他们的姓名,家庭,住址等详细资料?


简历:
李登辉(1923-)祖籍福建永定,出生于台湾台北县三芝乡。

  1941年毕业于淡水中学,考入台北高等学校文科(即台湾师范大学前身),1943年东渡日本入帝国大学农业经济系。

  1946年返台,转入台湾大学农学院农经系,参加“新民主义读书会”,1949年与曾文惠结婚,并毕业留校任教。

  1952年考取公费,首次赴美,入依阿华大学,主攻农业经济与物价的关系。翌年回台,任“台湾农林厅”经济分析股长,并执教于台大。

  1957年调任台湾合作金库研究员,嗣任“农复会”技正,并升任台大教授,兼中兴大学农经研究所教授。

  1965年,考取美国洛克菲勒农业经济协会与康奈尔大学联合奖学金,再度赴美,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台湾农工部门间之资本流通》获全美最佳博士论文奖;引起蒋经国重视。

  1969年学成归台,续任台大教授,兼“农复会”农业经济组组长、顾问。

  1972年为蒋经国延揽入阁,任“政务委员”,至此投身政界,为国民党新生代台籍政客骨干人物。参与制订《加速农村建设重要措施》、《农业发展条例》等,推动台湾农业向现代化转型。

  1978年调任台北市长,标榜“物质与精神并重、郊区与市区均衡发展”为市政建设原则,创办“台北音乐节”,推行都市更新计划,建立公务人员训练中心、台北市资料处理中心,取得一定政绩。

  1981年12月出任“台湾省主席”。

  1984年被蒋经国提升为“副总统”,并进入中常会,刻意培植其为接班人。

  1986年任“十二人革新小组”成员,后接替严家淦任总召集人,研拟政治革新方案。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当天继任“总统”,旋即出任国民党代理主席,在“十三大”(即国民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当选主席。

  1990年5月任第八任“总统”,嗣兼任“国家统一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会长”。著有“台湾农业发展的经济分析”、“台湾农业成长的过程与型态”、“农产品价格政策与水准”、“农业发展的初期条件与政策”等。

  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当选台湾当局新“总统”,李登辉下台。(
主席傳略
阿扁主席於西元1950年生於台南縣官田鄉,為佃農之子。出生時,因生長條件不佳,父母延至1951年才至戶政機關申報戶口,因而身分證上的生日記載為民國40年2月18日。


阿扁主席雖出身貧寒,卻未稍減上進求學之心,家中舉債讓其求學,阿扁主席一路奮發,隆田國小、曾文中學初中部、台南一中畢業時,均為全校第一名。1969年,以第一志願考入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工商管理組就讀,旋因不合志趣,又逢第一屆立法委員增額補選時,聽聞民主前輩黃信介先生演講,內心為其所撼動, 決心改習法律。


翌年,重新參加大學聯考,以第一名進入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並於大三時參加律師高等考試,獲第一名錄取,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律師。在大學課業結束前,阿扁主席即在一家涉外的法律事務所任職,爾後並因體察台灣係一島嶼型國家,在發展歷史上總是經由海洋和世界接觸,復以當時之台灣經濟係依賴海運發展國際貿易,遂決心成為海商法的專業律師。


1974年,阿扁主席與吳淑珍女士結為連理,婚後專營律師業務,育有一女一子。1980年,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當時之執政當局大肆逮捕民運人士,並遞送軍事法庭審判。此一事件引發國際嚴重關切,台灣政局一時波濤洶湧。該事件激發阿扁主席的正義感,在夫人吳淑珍之支持下,接受邀請成為「美麗島事件」被告辯護律師團之一員,擔任黃信介先生之辯護律師。自此,阿扁主席涉入政治,與台灣反對運動菁英並肩,與台灣人民共同奮進,承續台灣民主前輩未竟之路,為追求台灣之自由、人權和民主,努力不懈。透過言論傳播與議會的制衡,阿扁主席在「台灣人民的良心法庭」中,續為自由、人權與民主的真諦作辯護。


1981年,阿扁主席首次參加公職人員選舉,提出「民主、制衡、進步」之口號,並以最高票當選第四屆台北市市議員。渠秉持法律人之良知與其嫉惡如仇之個性,旋即以問政犀利、揭發不公著稱。


1984年,「蓬萊島雜誌事件」發生,阿扁主席因擔任該雜誌社社長而被控譭謗。1985年,在該案初審判決後辭去議員職,返鄉投入台南縣長選舉,惟在國民黨之全力圍堵下,終以高票落選。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在進行謝票活動時,吳淑珍女士遭一從巷弄中高速衝出之重型拼裝車撞擊,造成重傷,雖歷經數度手術挽回性命,然吳女士自此即下半身癱瘓。此一徹骨之痛,益增添阿扁主席濟弱扶傾、挑戰不公,維護社會正義之心志。


1986年,阿扁主席遭法院判決有期徒刑八個月確定;六月十日,與同案被告黃天福、李逸洋先生發監執行,監禁於土城看守所內。該時期係阿扁主席全家遭遇橫逆、最艱難之時刻,幸賴伉儷情深,終以彼此扶持,堅強面對。


1986年底、吳淑珍女士當選立委,阿扁主席於於隔年出獄,加入民進黨,繼續執業律師,並且擔任吳女士之國會助理。 1989年十二月,阿扁主席以「正義、進步、安全」之理念為號召,當選增額立法委員,並獲任民進黨立院黨團首任幹事長;1992年十二月,連任立委。在立委任內,阿扁主席主張「以政策辯論代替政治抗爭」,大幅改變了在野黨之問政方式與思維,也開拓了問政空間。立委時期,率先成立國會辦公室,倡行專業問政,並以首位在野黨立委身分擔任國防委員會召集人,矢志推動軍隊國家化、情治單位法制化、軍政軍令一元化、軍品採購公開化等目標。此外,渠對軍人權利義務之保障,亦不遺餘力,歷年皆獲專業團體及國會記者推許為表現最佳之立委。


於民進黨黨務方面,阿扁主席運用智慧,柔性調整黨內有關台灣主權獨立之論述。1988年,民進黨對「台灣主權獨立」及「住民自決同意論」作出政策聲明。該案經阿扁主席居間協調並極力主張,將「如果國共片面和談、如果國民黨出賣台灣人民之利益、如果中共統一台灣、如果國民黨不實施真正的民主憲政」的「四個如果」加入聲明之論述中,以做為民進黨主張台灣獨立之前提。是一論述將民進黨有關維護台灣主權獨立之主張,呈現了更廣泛之辯証空間。


1991年,民進黨基於國民主權原理,準備提出以建國為政黨努力之目標,阿扁主席則建議在程序上加入「基於國民主權原理,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之前題。民進黨之「台獨黨綱」亦因而修正為「公投黨綱」,涵盡多元且理性,提供了與不同意識型態族群之對話空間。此均顯現阿扁主席對兩岸關係所持之理性務實之態度及深熟之思維。


阿扁主席始終以「做什麼,像什麼」自許,充分體現凡事「豫則立」之人生態度。民國1993年八月,為準備參選1994年底之首屆台北市長選舉,阿扁主席率先成立「陳水扁市政中心」,舉辦講座及專題研究以增進對市政之了解並預作規劃。歷經黨內初選獲提名後,阿扁主席提出「希望的城市、快樂的市民」之競選口號,以四大族群和解攜手之「台北新故鄉」為願景,強調人民直接參與之「市民主義」時代的來臨,並當選為台灣首都台北市第一任民選市長。


在台北市政府之首次政黨輪替下,阿扁主席用人唯才,不分族群黨派,組成新市府團隊。渠在台北市議會首次施政報告即誓言進行「市政企業化經營」之觀念革命,並以「廉潔、效率、便民」為三大總體施政方針,輔以「一原、二強、三改」之原則-秉持市民主義原則,強化社會福利及文化休閒,優先推動交通、教育和都市發展等三大改革,進行市政之改造工作。


在台北市長任內、阿扁主席戮力從公,以「不打折扣的政策,不拿回扣的政府」為信念,全力推展「三革運動─觀念革命、效率革新、服務改革」,不論是重大工程之完工時程、交通之改善及捷運之通行,衛生下水道接管之普及率、舉辦台北市藝術節及燈節、極力掃蕩電玩和特種行業等,皆獲得市民極高之評價,並得到「阿扁市長」之暱稱,亦開創出「綠色執政.品質保證」之「台北經驗」。其中,台北市戶政服務及木柵線捷運,均獲得國際標準組織ISO 9002 認證。1998年,《亞洲周刊》評選亞洲最適宜居住城市,台北市從原本之十名外,躍居為第五名;在此之前,阿扁主席獲美國《時代》雜誌推選為跨世紀世界一百大領袖,亦獲《亞洲周刊》推選為亞洲五十位未來領袖之一。


同時,阿扁主席主張「台北走出去,世界走進來」之理念,以城市外交為推動我國家參與國際事務之先鋒,避免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消失。其市長任內共締結十四個國際姊妹市與一個夥伴市,1998年更舉辦首屆世界首都論壇(WCF),共邀請五十八個國家、六十七個城市之首長代表來台與會,拓展了台灣在國際社會之能見度。1998年十二月,阿扁主席競選台北市長連任失利,在發表敗選演說,面對現場激情民眾勸請其參選總統時,阿扁主席則以「對進步的團隊無情是偉大城市的象徵」回應。渠雖敗選,內心卻無怨無尤,更深切體會從政者不斷之進步,是人民之要求與嚴肅託付。


市長卸任後,阿扁主席沉潛勤讀、多方請益。1999年起,展開學習及鄉土之旅,從台北進而履及全台各地,傾聽民意脈動,思考國家未來。阿扁主席隨後更展開亞太安全溝通之旅,前往日本、南韓和蒙古共和國,交換彼此對亞太集體安全之認知;亦遠赴美國,與其官民智庫決策人士對話,聲言台灣安全是全球穩定之一環。經此,渠在兩岸關係與國際政治領域上,甚具心得,並已逐漸成為海內外各界矚目之焦點。


鑒於台灣族群意識型態之差異,在參選中華民國第二任民選總統之過程中,阿扁主席提出以國家安全為主軸之「新中間路線」,提倡包容、超越、提昇之政治新思維,強調理念須堅定而清楚,手段則宜寬容而務實。1999年七月,阿扁主席獲民進黨提名,參選公元兩千年總統,以〈台灣新政治,百年好根基〉為題,發表演說,籲請全民一起參與,終結黑金體制,完成政權政黨輪替之實現。之後,並提出「年輕台灣,活力政府」之訴求,藉此凝聚台灣生命力與國家發展動能。


在競選過程中,阿扁主席倡言兩岸應秉持「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之原則,據以為兩岸關係正常化之開端。正因追求兩岸永久和平,不僅是理性之最高目標,更是國家領導人之道德義務;阿扁主席在捍衛台灣主權、尊嚴與安全之前提下,持續不斷的對大陸釋放善意,尋求任何對話與合作之可能。


2000年三月十八日,阿扁主席與呂秀蓮女士獲得我國人民之付託,在國際的注目下,膺選為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及副總統,並於五月二十日宣誓就職。這是中華民國政府首次的政權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更是華人世界未曾有之民主進程。


就任之後,阿扁主席即邀請唐飛先生籌組「全民政府」,以清流共治、專業經營為新政府之施政理念,期為國內經濟、政治與兩岸關係,開創新局。將台灣建設為兼顧科技與環保之「綠色矽島」,凝聚島內共識,營造台海的永久和平,讓台灣在國際社會扮演積極的角色,也成為新政府的施政目標。


自就職起,阿扁主席感受到的不是滿足之欣慰與喜悅,而是沈重之負擔與責任。維持一個穩定、和平與安全的大環境是阿扁主席處理國政之首要目標。為實現其「台灣要站起來,台灣要走出去」之宏願,渠上任後,不畏艱難,隨即展開「民主外交.友誼之旅」及「合作共榮.睦誼之旅」,千里跋涉,走訪與我有邦交之十一個國家。此兩度跨洲之旅,除了鞏固邦誼外,也讓台灣看到全世界,更將台灣的人道關懷,呈現給世人。阿扁主席亦以﹁多元外交﹂之新思維,要求我駐外單位努力開創非政府組織(NGOs)之參與機會,以補我正式外交之闕,並指示接續完成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多邊談判,全力爭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讓台灣在國際社會得到更大、更多之發展空間與機會。


身為台灣第一位出身於反對黨的國家領導人,阿扁主席對於民主、自由與人權等普世價值尤為重視與珍惜;深信憲政國家的核心與基礎在於「人權」,在於促進和保護人民的權利與福祉,爰提出以「人權立國」、「人權台灣」作為政府努力奮鬥之目標。阿扁主席為了進一步統合各方智慧,就此等議題奉獻心力,特於2000年十月成立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負責國際人權法典國內法化等相關人權事務與政策之研擬工作,並積極推動「國家人權委員會」之成立,期以提早實現競選期間對選民之承諾。2000年十二月更以簽署特赦令做為對人權保障之具體實踐。


有鑑於經濟發展是國家生存之命脈,阿扁主席於2001年八月召開政黨輪替後第一次全國性跨黨派之「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邀集朝野政黨各界,為提振國內經濟、定位台灣發展、國際競合、兩岸關係及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議題進行研討,共獲致三百二十二項結論,確立「深耕台灣.佈局全球」為新世紀國家經濟發展之願景,以「台灣優先、全球佈局、互惠雙贏及風險管理」為國家推展經濟政策之綱領,並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之新視野取代原有之「戒急用忍」政策,構築穩健兩岸政策之基石。此經發會之召開,係傾全國之智慧與意志,透過政黨和解、民主討論,達成有利國家整體發展之共識,充分顯示了台灣民主之成熟與深度,亦呼應阿扁主席一再標舉之「新中間路線」施政理念。


打造一「小而美、小而能」之高效率政府,以實現「年輕臺灣、活力政府」之理想,係阿扁主席一貫之主張。同時,為落實經發會做成之「推動政府再造」共識,阿扁主席於九十年十月組成「政府改造委員會」,積極推展政府體制調整工程,以提升國家競爭力,迎接新世紀之政經挑戰。


阿扁主席新著有《台灣之子》、《世紀首航-政黨輪替五百天的沈思》等書,獲有韓國慶南大學榮譽法學博士、韓國龍仁大學政治學榮譽博士、俄羅斯經濟學院經濟學榮譽博士、宏都拉斯自治大學榮譽博士及巴拉圭亞松森大學榮譽博士等榮譽學位。1999年十二月,亦曾應英國倫敦政經學院院長安東尼‧紀登斯教授之邀,赴英國發表〈台灣的新中間路線:一個新的政治視野〉之演說,倡議其政治哲學。
大家帮忙多找点台独分子的照片,让我们记住这些死逼!打到台湾,挨家找!
黨部名稱        職稱        性別        姓名        出生日
台北市黨部        第十屆黨主席        男        陳水扁        1951/02/18
高雄市黨部        第十屆中常委        男        張俊雄        1938/03/23
宜蘭縣黨部        第十屆中常委        男        游錫堃        1948/04/25
台北市黨部        第十屆中常委        男        張俊宏        1938/05/17
高雄市黨部        第十屆中常委        男        陳其邁        1964/12/23
高雄市黨部        第十屆中常委        男        謝長廷        1946/05/18
嘉義市黨部        第十屆中常委        男        蔡同榮        1935/06/13
台北市黨部        第十屆中常委        男        陳勝宏        1944/06/05
台北縣黨部        第十屆中常委        男        蘇貞昌        1947/07/28
台北市黨部        第十屆中常委        男        高志鵬        1963/08/08
台北市黨部        第十屆中常委        男        洪奇昌        1951/08/23
台北縣黨部        第十屆中常委        男        林錫耀        1961/12/25
台北市黨部        第十屆中常委        女        陳菊        1950/06/10
台北市黨部        第十屆中常委        女        許榮淑        1937/12/27
新竹市黨部        第十屆中常委        男        柯建銘        1951-09-08
台北市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女        劉世芳        1959/08/13
台北市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男        蔡天啟        1952/06/02
高雄市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男        邱永仁        1937/08/07
屏東縣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男        蘇嘉全        1956/10/22
台北市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男        羅文嘉        1966/03/02
嘉義縣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男        蔡啟芳        1954/07/12
台南市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男        林國維        1945/08/26
南投縣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男        蔡煌瑯        1960/07/05
金門縣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男        陳昭南        1942/12/11
高雄市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男        劉俊雄        1951-01-04
新竹縣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男        黃晄秀        1937/06/18
彰化縣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男        許金鈍        1940/02/05
台北市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男        陳美壽        1952/02/13
高雄縣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女        鄭貴蓮        1961/12/25
台中縣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女        林純美        1950/04/16
台北市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女        管碧玲        1956/12/09
彰化縣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男        洪耀福        1966/12/18
高雄縣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男        尤宏        1950/07/21
嘉義縣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女        張花冠        1954-07-07
高雄縣黨部        第十屆中執委        女        林岱樺        1972/08/04
台北市黨部        第十屆中評會主委        男        沈富雄        1939/08/23
苗栗縣黨部        第十屆中評委        男        杜文卿        1954/10/30
高雄市黨部        第十屆中評委        男        林永堅        1954/09/23
屏東縣黨部        第十屆中評委        男        鍾佳濱        1965/02/23
台北縣黨部        第十屆中評委        男        吳秉叡        1966/10/07
高雄市黨部        第十屆中評委        男        林進興        1953/05/12
新竹市黨部        第十屆中評委        女        陳素芬        1973/06/07
桃園縣黨部        第十屆中評委        男        張貴木        1936/09/01
雲林縣黨部        第十屆中評委        男        林國華        1935/09/19
台北市黨部        第十屆中評委        女        藍美津        1944/09/07
彰化縣黨部        第十屆中評委        男        賴家雄        1955/02/06
姓名        職稱        黨部別        出生日
謝長廷        主席        高雄市黨部        1946-05-18
陳昭南        中常委        金門縣黨部        1943-12-11
余政憲        中常委        高雄縣黨部        1959-09-08
蘇貞昌        中常委        台北縣黨部        1947-07-28
林錫耀        中常委        台北縣黨部        1961-12-25
高志鵬        中常委        台北市黨部        1963-08-08
許應深        中常委        桃園縣黨部        1948-05-10
蔡同榮        中常委        嘉義市黨部        1935-06-13
柯建銘        中常委        新竹市黨部        1951-09-08
劉世芳        中常委        台中縣黨部        1959-08-13
邱議瑩        中常委        屏東縣黨部        1971-06-01
陳其邁        中執委        高雄市黨部        1964-12-23
顏錦福        中執委        台北市黨部        1937-03-02
劉俊榮        中執委        台南市黨部        1948-10-12
林永堅        中執委        高雄市黨部        1954-09-23
陳大鈞        中執委        台中市黨部        1963-03-24
林三郎        中執委        高雄縣黨部        1945-04-28
楊福建        中執委        彰化縣黨部        1955-04-04
卓榮泰        中執委        台北市黨部        1959-01-22
陳美壽        中執委        台北市黨部        1952-02-13
林宗男        中執委        南投縣黨部        1942-06-26
郭炳宏        中執委        高雄市黨部        1962-05-03
黃國照        中執委        台南縣黨部        1958-12-22
蔡啟芳        中執委        嘉義縣黨部        1954-07-12
黃秀        中執委        新竹縣黨部        1937-06-18
劉俊雄        中執委        高雄市黨部        1951-01-04
藍美津        中執委        台北市黨部        1944-09-07
洪瑞蓮        中執委        嘉義市黨部        1957-05-04
林純美        中執委        台中縣黨部        1950-04-16
葉宜津        中執委        台南縣黨部        1960-08-21
周清玉        中執委        彰化縣黨部        1944-06-12
姓名        職稱        備註
林義雄        主席       
蔡同榮        中常委       
陳水扁        中常委       
陳哲男        中常委       
吳乃仁        中常委       
劉世芳        中常委       
余政憲        中常委       
張俊宏        中常委       
張俊雄        中常委       
林豐喜        中常委       
邱議瑩        中常委       
洪茂坤        中執委       
黃秀        中執委       
朱星羽        中執委       
謝長廷        中執委       
沈富雄        中執委       
劉俊雄        中執委       
林三郎        中執委       
薛凌        中執委       
彭添富        中執委       
陳美壽        中執委       
黃正男        中執委       
王延鴻        中執委       
許金鈍        中執委       
林宗男        中執委       
管碧玲        中執委       
游錫        中執委       
藍美津        中執委       
張兆垣        中執委        2000.2.22上午去世,2000.3.9呈報死亡,餘缺由陳昭南遞補
洪瑞蓮        中執委       
蘇治芬        中執委
支持一下!
ding!!!!!
一个字。。。。。。。杀
有远见啊,呵呵,秋后算帐呢。
支持,先留着
秋后问斩
斩立决!
请大家帮忙找一下陈继盛、高俊明、黄昭堂这三个死硬分子的照片
五岁时的娘们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haihai/img/1-1.jpg

读台大法律系时的照片(一看就是个浪货)


留學伊利諾(在哪呀?)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haihai/img/1-3.jpg

发春了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haihai/img/1-4.jpg

以后再找
我找了一些台独分子的照片, 希望大家能一起帮忙,不让这个帖子沉下去,这样到时候我们可以一个个的抓,凡是曾经叫嚣独立的傻逼,能一个不剩的抓到! 我是个老师,没有很多时间来找,一起来努力吧,让我们为国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只是纸上谈兵,谢了
高俊明:(极其死硬) (照片: 无)
姓名
高俊明
KAO,CHUN-MING

學歷
台南神學院畢業
  
現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松華(老人)大學校長
  
主要經歷
-原住民巡迴傳道師

-玉山神學院院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
  
著作
「瞑想的森林」

「獄中書簡」

黄昭堂,“台湾青年会”委员长,现任“台湾独立建国联盟”主席、陈水扁“总统府国策顾问”。
    参与创建“台湾青年社”

    化名黄有仁,1932年生于台湾台南县,台湾大学经济系学士,服兵役时为中尉,1958年赴日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学硕士、社会科学博士。曾担任日本东京大学国际政治史教授,日本昭和大学政治学教授。

    1960年2月,他和王育德等人在日本纠集一些台湾留学生,组织“台湾青年社”,王育德为委员长,1963年5月,“台湾青年社”改组为“台湾青年会”,黄昭堂任中央委员会委员长。1965年5月,“台湾青年会”改称“台湾青年独立联盟”(简称“台青联”),其委员长地位被辜宽敏代替。1970年,“台湾独立联盟”成立时,黄昭堂任该盟总本部中央委员,1979年任日本本部委员长,1980年担任总本部副主席,自1995以来一直担任“台独联盟”总本部主席。民间“台湾安保协会”理事长。2000年陈水扁上台以来,被陈封为第一、二、三届有给职“国策顾问”。

    注重独撰“台湾不属于中国”的谬论

    在黄昭堂分裂祖国的活动中反复强调:“要追求独立建国的理论”,理论“可以将独立建国合理化,让更多的人能接受,也能凝集独立运动的力量”。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几十年来,他大肆鼓吹形形色色的“台独”谬论,尤其在“台独”的要害问题——“台湾主权问题”上,不遗余力。他除了和和彭明敏等合写《台湾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民族及民族问题》等书和文章外,自己还不时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并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会议,反复宣扬他的歪理邪说。其主要论点有:

    台湾历史上只被荷兰、西班牙、郑王国、清王朝、日本统治过,它和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任何瓜葛,由于清王朝被中国视为“鞑虏”,所以“清国并不是中国”,台湾和中国都是被异民族“清国吞并支配的”。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没资格拥有台湾主权。

    清王朝依《马关条约》将台澎湖割让给日本,虽然《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使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但是这两个文件是“和平预备条约”,在“对日和约”签定之后,依据后订条约优先的原则,两者的存续已无意义。

    1951年的“对日和约”仅规定日本放弃台澎,“并没有规定要割让给何国”;1952年的“日华和约”“也没有规定日本割让台湾给中华民国”。因此,在国际法上台湾的地位是一个“归属未定的地域”。“中华民国”在台湾是一个“外来占领政权”。

    “台湾人可引用”《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文件,“主张台湾的领土主权属于台湾人,至少应该由台湾人来决定”。

    自“中华民国”转移到台北以后,“台湾的地位不过是‘被以金马为领土的独立国家中华民国统治的地域’而已”,台湾“不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

    台湾自90年代末期开始一连串自由化、民主化与台湾化改革,将中央政府权力基础彻底台湾化,并对外宣称放弃代表中国,转而争取并维护台湾代表权,逐渐创造一有别于中国、属于台湾自己的国际人格,这个过程是台湾人民共同实践其国际法上自决权的具体表现。

    世界上不少国家是由外来占领政权本土化而成立的,台湾如果“采取继承中华民国的方式而独立”,那不论怎么修改“中华民国宪法”,不管是“独立的中华民国(台湾)或台湾国”,都是由中国分裂出来的分裂国家”,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当然有反对、阻止、对抗、平定中华民国(台湾)或台湾国的权利。要想尽办法,不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任何对台湾领土权的根据”。“因此,台湾的独立不应循修宪之方式,而应走制宪之路。”

    坚持台独激进路线

    黄昭堂及其领导下的“台独联盟”,坚持激进路线,反对民进党在转型过程中,对“台独”主张作的策略性调整,属于“台独基本教义派”。其主要主张如:

    例一,1994年8月,黄昭堂参加一个座谈会,说:“台湾如何回国际社会,我认为不成立独立国家台湾是无法回去的。因此,可以说台湾明确宣布独立是最好的方法。制定新宪法,或改国名是比较温和的做法。”“我们不必怕刺激中共”。

    例二,1995年9月,施明德提出,民进党执政后,“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黄昭堂认为,这种说法“对台独运动不好”,“为了实现台湾独立,台独运动者必须时时刻刻宣扬台湾独立的必要性”。

    例三,1997年岛内“台独基本教义派”发起“台湾共和国运动”,黄昭堂是该活动的召集人之一。该“运动”宣称,它以“推动台湾正名、废除中华民国国号、推动一台一中政策和用台湾共和国国号为具体行动”,以“推动建立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为最终目标”。

    例四,1999年3月,黄昭堂说,台湾“明明是一个国家,今时今日却非得叫中华民国不可,因此我主张为了摆脱台湾这个矛盾的问题,应宣布独立,再重新建立一个新国家。”

    例五,2002年5月11日,由“台独基本教义派”纠合而成、由黄昭堂为共同召集人的

    “台湾正名运动联盟”,在台北举行“5·11台湾正名游行”。“台独”分子们狂叫“找回台湾本名”、“把中华民国送入历史”、“台独建国”。

    还提出所谓“七项诉求”:台湾人的国家名称不是中国,要求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不要以‘中国人’来称呼台湾人;要求“教育部”重新制订以台湾为主体的教科书来教育下一代;要求企业、台湾境内设立的社团、台湾驻外单位的名称,不要用“中国/中华/China”,而一律用“Taiwan”,“并以此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要求推动制订新宪法,将国号改为‘台湾国’或‘台湾共和国’”。“正名联盟”把2002年视为“台湾正名宣传年”,2003年是“台湾正名行动年”,梦想“2004年前,陈水扁能把‘中华民国’送入历史,并制定台湾新宪法。”

    为李登辉、陈水扁大唱赞歌

    黄昭堂对死硬“台独”分子李登辉看作是“自己人”,经常用肉麻的语言吹捧他。黄昭堂毫不隐晦地说:“我一向很崇拜李登辉”,“台湾的国家定位问题,没有一个领导人超过李登辉。”在这个问题上“李登辉是居功厥伟的”,“尽管李登辉从未清楚说过任何支持台独的话,但从他上任后,在提升本土意识上的作为,却让台独人士将他归为‘自己人’;尤其当他抛出两国论后,台独人士情绪为之大振,更能对他的‘不喊台独’有更大的包容和体谅。”甚至说:“李登辉是台湾人当中,50年来或百年来难得一见的伟大政治家”。2001年李登辉跳出来拼凑“台湾团结联盟”,搅动台湾政局,黄昭堂认为其辩解:“因为李登辉对目前国家定位的走向,和台独人士一样感到不安,觉得目前强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声浪,似有日益后退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陈水扁力量不够,一方面则是因为连战偏离李登辉‘两国论’的路线,所以才会促成他再度崛起”。

    至于陈水扁,黄昭堂从一开始就支持他竞选“总统”,陈一上台,“台独联盟”便作成专门决议:“对于新政府,台湾人民应全力支持”。吹捧“扁唐体制的施政不错”,“扁张体制其实也可算是不错的方式”。希望他“四年之后继续执政”。

    同时,称赞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说:“我承认民进党执政后,对台湾独立是有所妥协,但这是有所必要,总是有慢慢来,而就目前来看,整个大方向并无渐行渐远,实际上还是在慢慢推动,只是速度太慢,应该要加快。”由于坚定的台独立场、又为陈水扁捧场,所以得到陈水扁的赏识,连续三次被陈水扁聘为有给职“国策顾问”。

    与日本关系不同寻常

    2001年第751期《新新闻周刊》指出,黄昭堂“与李登辉同样跟日本有深厚的渊源”。这话点中了黄昭堂的要害。黄昭堂从1958年留学起,在日本学习、教书、从事台独活动几十年,与日本的关系很不一般。

    首先,他与日本那些梦幻“日台一体”的政客,为了分裂中国而狼狈为奸。例一,黄昭堂坦承:“日本方面对台独联盟成员从未有压迫动作,甚至曾私下表示,希望台湾早日独立,因为如此比较合乎两国利益”。例二,黄昭堂是“台独”分子中最得日本信赖的人,这集中反映在1969年美、日合谋,要把因搞“台独”而被严密监视的彭明敏弄出台湾时,将这个“天机不可泄漏”的计划,背着大汉奸辜显荣的儿子、时任“台湾青年独立联盟”委员长的辜宽敏,而让黄昭堂负责协助执行;例三,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进行“反台独、反分裂”斗争、台独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之时,日本防卫厅竞邀“台湾独立建国联盟”主席黄昭堂,参观其陆上自卫队举行的年度军事演习,公开为他和他所属的势力撑腰壮胆。

    其次,黄昭堂和一些日本右翼分子是知心朋友。日本右翼分子因为要重温东亚盟主旧梦、要在台湾恢复已经失去的天堂,所以尽管他们在“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的支配下,凡事抱着只讲实力、不认道义的民族价值观和孤妄自大的民族优越观,让人觉得这些人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但是,他们对黄昭堂之流的“台独”分子却表现了少有的热情,二者为了肢解中国而打的火热,甚至滚作一团,“台独联盟”日本本部里负责编辑《台湾青年》几十年而不漏一期的宗像隆幸,是这种人的典型代表。黄昭堂曾说:“我在日本生活达36年之久,结交了不少日本朋友。他们给我这个流亡海外的台湾人很多的温暖与支持。就一般而言,日本人对外国人总有一种陌生感,以至不少的外国人认为日本人是排外的,尤其是那些看不起亚洲、非洲的人。但是我倒认为,日本人一旦交心,友情的深度是令人感动的。”很显然,他说的这些“日本人”,不是广大的日本人民,而是少数日本右翼分子。再次,黄昭堂在大学学习供职几十年,结交不少学界人士,其中不乏日本右翼学者,并和他们一起搞分裂中国的勾当,就连黄昭堂和彭明敏在1975年合写的“台独力作”《台湾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也是在日本政经学会学术论文奖助金的所谓“资助”下完成的。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黄昭堂——“台独联盟”元老之一

    张凤山

    黄昭堂,“台湾青年会”委员长,现任“台湾独立建国联盟”主席、陈水扁“总统府国策顾问”。

    参与创建“台湾青年社”

    化名黄有仁,1932年生于台湾台南县,台湾大学经济系学士,服兵役时为中尉,1958年赴日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学硕士、社会科学博士。曾担任日本东京大学国际政治史教授,日本昭和大学政治学教授。

    1960年2月,他和王育德等人在日本纠集一些台湾留学生,组织“台湾青年社”,王育德为委员长,1963年5月,“台湾青年社”改组为“台湾青年会”,黄昭堂任中央委员会委员长。1965年5月,“台湾青年会”改称“台湾青年独立联盟”(简称“台青联”),其委员长地位被辜宽敏代替。1970年,“台湾独立联盟”成立时,黄昭堂任该盟总本部中央委员,1979年任日本本部委员长,1980年担任总本部副主席,自1995以来一直担任“台独联盟”总本部主席。民间“台湾安保协会”理事长。2000年陈水扁上台以来,被陈封为第一、二、三届有给职“国策顾问”。

    注重独撰“台湾不属于中国”的谬论

    在黄昭堂分裂祖国的活动中反复强调:“要追求独立建国的理论”,理论“可以将独立建国合理化,让更多的人能接受,也能凝集独立运动的力量”。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几十年来,他大肆鼓吹形形色色的“台独”谬论,尤其在“台独”的要害问题——“台湾主权问题”上,不遗余力。他除了和和彭明敏等合写《台湾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民族及民族问题》等书和文章外,自己还不时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并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会议,反复宣扬他的歪理邪说。其主要论点有:

    台湾历史上只被荷兰、西班牙、郑王国、清王朝、日本统治过,它和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任何瓜葛,由于清王朝被中国视为“鞑虏”,所以“清国并不是中国”,台湾和中国都是被异民族“清国吞并支配的”。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没资格拥有台湾主权。

    清王朝依《马关条约》将台澎湖割让给日本,虽然《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使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但是这两个文件是“和平预备条约”,在“对日和约”签定之后,依据后订条约优先的原则,两者的存续已无意义。

    1951年的“对日和约”仅规定日本放弃台澎,“并没有规定要割让给何国”;1952年的“日华和约”“也没有规定日本割让台湾给中华民国”。因此,在国际法上台湾的地位是一个“归属未定的地域”。“中华民国”在台湾是一个“外来占领政权”。

    “台湾人可引用”《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文件,“主张台湾的领土主权属于台湾人,至少应该由台湾人来决定”。

    自“中华民国”转移到台北以后,“台湾的地位不过是‘被以金马为领土的独立国家中华民国统治的地域’而已”,台湾“不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

    台湾自90年代末期开始一连串自由化、民主化与台湾化改革,将中央政府权力基础彻底台湾化,并对外宣称放弃代表中国,转而争取并维护台湾代表权,逐渐创造一有别于中国、属于台湾自己的国际人格,这个过程是台湾人民共同实践其国际法上自决权的具体表现。

    世界上不少国家是由外来占领政权本土化而成立的,台湾如果“采取继承中华民国的方式而独立”,那不论怎么修改“中华民国宪法”,不管是“独立的中华民国(台湾)或台湾国”,都是由中国分裂出来的分裂国家”,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当然有反对、阻止、对抗、平定中华民国(台湾)或台湾国的权利。要想尽办法,不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任何对台湾领土权的根据”。“因此,台湾的独立不应循修宪之方式,而应走制宪之路。”

    坚持台独激进路线

    黄昭堂及其领导下的“台独联盟”,坚持激进路线,反对民进党在转型过程中,对“台独”主张作的策略性调整,属于“台独基本教义派”。其主要主张如:

    例一,1994年8月,黄昭堂参加一个座谈会,说:“台湾如何回国际社会,我认为不成立独立国家台湾是无法回去的。因此,可以说台湾明确宣布独立是最好的方法。制定新宪法,或改国名是比较温和的做法。”“我们不必怕刺激中共”。

    例二,1995年9月,施明德提出,民进党执政后,“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黄昭堂认为,这种说法“对台独运动不好”,“为了实现台湾独立,台独运动者必须时时刻刻宣扬台湾独立的必要性”。

    例三,1997年岛内“台独基本教义派”发起“台湾共和国运动”,黄昭堂是该活动的召集人之一。该“运动”宣称,它以“推动台湾正名、废除中华民国国号、推动一台一中政策和用台湾共和国国号为具体行动”,以“推动建立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为最终目标”。

    例四,1999年3月,黄昭堂说,台湾“明明是一个国家,今时今日却非得叫中华民国不可,因此我主张为了摆脱台湾这个矛盾的问题,应宣布独立,再重新建立一个新国家。”

    例五,2002年5月11日,由“台独基本教义派”纠合而成、由黄昭堂为共同召集人的

    “台湾正名运动联盟”,在台北举行“5·11台湾正名游行”。“台独”分子们狂叫“找回台湾本名”、“把中华民国送入历史”、“台独建国”。

    还提出所谓“七项诉求”:台湾人的国家名称不是中国,要求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不要以‘中国人’来称呼台湾人;要求“教育部”重新制订以台湾为主体的教科书来教育下一代;要求企业、台湾境内设立的社团、台湾驻外单位的名称,不要用“中国/中华/China”,而一律用“Taiwan”,“并以此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要求推动制订新宪法,将国号改为‘台湾国’或‘台湾共和国’”。“正名联盟”把2002年视为“台湾正名宣传年”,2003年是“台湾正名行动年”,梦想“2004年前,陈水扁能把‘中华民国’送入历史,并制定台湾新宪法。”

    为李登辉、陈水扁大唱赞歌

    黄昭堂对死硬“台独”分子李登辉看作是“自己人”,经常用肉麻的语言吹捧他。黄昭堂毫不隐晦地说:“我一向很崇拜李登辉”,“台湾的国家定位问题,没有一个领导人超过李登辉。”在这个问题上“李登辉是居功厥伟的”,“尽管李登辉从未清楚说过任何支持台独的话,但从他上任后,在提升本土意识上的作为,却让台独人士将他归为‘自己人’;尤其当他抛出两国论后,台独人士情绪为之大振,更能对他的‘不喊台独’有更大的包容和体谅。”甚至说:“李登辉是台湾人当中,50年来或百年来难得一见的伟大政治家”。2001年李登辉跳出来拼凑“台湾团结联盟”,搅动台湾政局,黄昭堂认为其辩解:“因为李登辉对目前国家定位的走向,和台独人士一样感到不安,觉得目前强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声浪,似有日益后退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陈水扁力量不够,一方面则是因为连战偏离李登辉‘两国论’的路线,所以才会促成他再度崛起”。

    至于陈水扁,黄昭堂从一开始就支持他竞选“总统”,陈一上台,“台独联盟”便作成专门决议:“对于新政府,台湾人民应全力支持”。吹捧“扁唐体制的施政不错”,“扁张体制其实也可算是不错的方式”。希望他“四年之后继续执政”。

    同时,称赞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说:“我承认民进党执政后,对台湾独立是有所妥协,但这是有所必要,总是有慢慢来,而就目前来看,整个大方向并无渐行渐远,实际上还是在慢慢推动,只是速度太慢,应该要加快。”由于坚定的台独立场、又为陈水扁捧场,所以得到陈水扁的赏识,连续三次被陈水扁聘为有给职“国策顾问”。

    与日本关系不同寻常

    2001年第751期《新新闻周刊》指出,黄昭堂“与李登辉同样跟日本有深厚的渊源”。这话点中了黄昭堂的要害。黄昭堂从1958年留学起,在日本学习、教书、从事台独活动几十年,与日本的关系很不一般。

    首先,他与日本那些梦幻“日台一体”的政客,为了分裂中国而狼狈为奸。例一,黄昭堂坦承:“日本方面对台独联盟成员从未有压迫动作,甚至曾私下表示,希望台湾早日独立,因为如此比较合乎两国利益”。例二,黄昭堂是“台独”分子中最得日本信赖的人,这集中反映在1969年美、日合谋,要把因搞“台独”而被严密监视的彭明敏弄出台湾时,将这个“天机不可泄漏”的计划,背着大汉奸辜显荣的儿子、时任“台湾青年独立联盟”委员长的辜宽敏,而让黄昭堂负责协助执行;例三,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进行“反台独、反分裂”斗争、台独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之时,日本防卫厅竞邀“台湾独立建国联盟”主席黄昭堂,参观其陆上自卫队举行的年度军事演习,公开为他和他所属的势力撑腰壮胆。

    其次,黄昭堂和一些日本右翼分子是知心朋友。日本右翼分子因为要重温东亚盟主旧梦、要在台湾恢复已经失去的天堂,所以尽管他们在“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的支配下,凡事抱着只讲实力、不认道义的民族价值观和孤妄自大的民族优越观,让人觉得这些人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但是,他们对黄昭堂之流的“台独”分子却表现了少有的热情,二者为了肢解中国而打的火热,甚至滚作一团,“台独联盟”日本本部里负责编辑《台湾青年》几十年而不漏一期的宗像隆幸,是这种人的典型代表。黄昭堂曾说:“我在日本生活达36年之久,结交了不少日本朋友。他们给我这个流亡海外的台湾人很多的温暖与支持。就一般而言,日本人对外国人总有一种陌生感,以至不少的外国人认为日本人是排外的,尤其是那些看不起亚洲、非洲的人。但是我倒认为,日本人一旦交心,友情的深度是令人感动的。”很显然,他说的这些“日本人”,不是广大的日本人民,而是少数日本右翼分子。再次,黄昭堂在大学学习供职几十年,结交不少学界人士,其中不乏日本右翼学者,并和他们一起搞分裂中国的勾当,就连黄昭堂和彭明敏在1975年合写的“台独力作”《台湾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也是在日本政经学会学术论文奖助金的所谓“资助”下完成的。
施明德——“台湾政治圈里的稀有人物 (照片: 无)
1959年施明德上高中一年级时,他的“亚细亚同盟”和陈三兴的“台湾民主同盟”,拼凑成“台湾独立联盟”。后来吴俊辉的“自治互助会”也并入其中。陈三兴在读高雄中学高二时就认为,为了改变台湾的命运,让台湾人自己当家作主,一定要把国民党赶下台,实现“台湾独立”。于是与郭哲雄、刘金狮等人一起组织了“学进会”。1958年7月“学进会”更名为“台湾民主同盟”,决心推翻国民党在台统治,建立“台湾共和国”。
1962年6月20日被捕,初判无期徒刑,后来改为有期徒刑15年。
1989他还在坐牢时,就以“钦犯”的名义给李登辉写信,认为李决定台湾“参加北京亚银年会”,是“做了一项对‘国家’前途深具贡献的大决定”。为此,他“对‘总统’先生的明智胆识,由衷感佩。”当施明德看到李登辉在与国民党非主流派的激烈政争中居下风时,便为李出谋划策曰:“李‘总统’不应该再坐困‘总统府’,应该勇于走入民间,争取民间力量的支持。”意思是要李登辉与民进党的勾联更为紧密。施还剖白:民进党的“李登辉情结”其实是一种“台湾情结”;“帮助李登辉,并不是帮他个人,而是在帮助台湾社会结束旧势力”。
姚嘉文,1938年生于彰化县和美镇一个农家。他自称从小“倍尝生活的艰辛”,“立志当律师,协助贫苦无助的人,伸张公义”,但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只好进了彰化商职。1957年毕业后,参加台湾省公务人员普通统计人员考试,获得第一名,被分配到电信局工作,其间曾在海军服役三年。他利用业余时间研读法律,1962年考取台湾大学法律系,半工半读完成学业之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台大法研所。1966年律师高考及格,1967年开始正式执业当律师,同时在辅仁大学、文化大学作副教授。从此,姚嘉文步入台湾上层社会,曾当选为台北“国际青商会”副会长与金龙国际狮子会理事。
姚嘉文投入政治活动至今,思想行为一直属于激进派。

(一)最早鼓吹台湾“独立建国”
   二)倡导街头群众运动
  (三)反对民进党“台独表述”转型
   (四)积极策划、推动台湾“正名、制宪”活动
    (五)与“台独基本教义派”为伍
     (六)反对与大陆“接触”、交流
姚嘉文反复宣扬的主要谬论是:
    (一)“台湾地位未定论”
     (二)“台湾主权属于台湾人民”

     (三)“进化台湾国论”
(四)台湾是以美国为首的海洋势力中的“海洋国家”

明显属于台独的狗头军师
黄文雄1937年生于新竹西门的林家大厝,外公是台湾历史名人林占梅的后代,父亲担任过新竹自来水厂厂长。20岁从新竹中学毕业考上政治大学新闻系,服兵役时驻在马祖外岛东犬岛(即东莒),退伍后就读于政大新闻研究所,1964年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奖学金,1965年考取康乃尔大学社会研究所博士班。
   1970年1月,黄文雄康大毕业前夕,参与“台湾独立联盟”成立之后策划实施的第一起恐怖暴力活动——“四二四刺蒋(经国)案”。“刺蒋案”充分暴露了“独盟”及黄文雄等人“暴力台独派”本性。
  1996年4月入境台湾,5月6日公开显身并发表声明,诬称台湾正面临中共吞并的危险。1998年1月,黄文雄当选为“台湾人权促进会”会长。“人权会”是尽人皆知的“台独基本教义派”组织。
   并鼓吹:
   (一)宣扬用人权牌加强台湾的“国际地位”
    (二)鼓吹在台湾“建立一套人权政策”。
     三)提出“台湾人权促进会”必须重新“定位”。
陈水扁称赞黄文雄刺杀蒋经国的恐怖暴力活动是:“勇于做一个台湾人应做的事,是相当有意义的,是台湾人的良心”。
    在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过程中,黄文雄抓住机会联合人权、律师、“司法改革”和“社会运动”等团体,在1999年12月9日成立了“国家人权委员会”推动联盟。
陈水扁“520就职演说”中所讲人权部分之内容,就是黄文雄经常宣扬的“建立台湾人权政策”的那些东西.

此人为御用人权狗头军师
陈隆志,1935年生。父亲陈士东以承包台电工程为业,原籍台南县佳里镇溪州里,后举家迁到台南县麻豆镇,陈隆志就出生在麻豆。他1953年台南一中毕业时,以全校第一名被保送到台大法学院。大学5年,学业成绩都名列榜首,1958年以法律系第一名毕业,更在一、二、三年级时,分别破格参加三项公务员资格考试:“外交官”普考、“普通行政高考”、“司法官”高等考试,次次都拔得头筹,人称“三考状元”。
    现为“陈隆志新世纪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总统府国策顾问”、“台独基本教义派”典型代表“台湾北社”成员。
      1960年到美国西北大学读硕士,在耶鲁求学期间,陈隆志和导师拉斯威尔“合作研究台湾独立建国的可能性”,并于1967年用英文出版《台湾、中国与联合国》。该书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一中一台论”、和“人民自决论”,鼓吹台湾国际地位依“自决原则”,在联合国监督之下通过“公民投票”,“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1991年公开回到“台独”圈中来,其活动内容集中在“建立理论”、“提出打拼的大方向” 鼓吹:
    (一)鼓吹“台湾主权确定论”。
     (二)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前途
     (三)宣传“台湾加入联合国的必要性
     (四)鼓吹“快快制定新宪法”。
      1998年“基金会”成立时,陈水扁在酒会上致辞说,陈隆志是麻豆三宝之一,他求学时的偶像“不是总统蒋公,也不是孙中山,而是陈隆志,陈隆志是他从事台独运动的启蒙者”。有人称他为“总统的重要策士”。二人的互动模式为:
      (一)为陈水扁直接出谋划策。例如2002年7月22日,“总统府”邀请陈隆志以“台湾与联合国”为题发表演讲,由陈水扁亲自主持会议,吕秀莲与“文武官员”与会,“聆听”他讲“台湾为何与如何参加联合国”。
        (二)为陈水扁言行预先制造舆论、提供“理论”。提出“中国对台湾实行‘国家恐怖主义’”。
         (三)大量的是宣传、阐释陈水扁的政策理念
          今年8月陈隆志在《自由时报》上发表文章《公民投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李应元,1953年3月16日生于台湾省云林县仑背乡仑前村。1976年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系毕业,1980年台湾大学公共卫生硕士,1980年夏天李应元和妻子黄月桂一起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硕士,1981年毕业,1988年获美国北卡罗莱那医疗经济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底,任教于美国南达科塔大学。
    1982年成立“北美洲台湾学生社”,利用“美丽岛事件”,在北美洲煽动台湾留学生搞“台独”。由李应元撰写的《台湾学生》发刊词蛊惑说:“朋友,联合国已经退出了,美中(共)也建交了,再来或许就是香港的大限问题了。然而,只要您心中有台湾,台湾是永远没有大限的。”“台湾学生社”后来成为所谓“海外台湾人五大社团”之一,是目前海外一个重要的“台独”组织。
      1990年6月初李应元、李宪荣、蔡同荣、江鹏坚、简锡堦、陈婉真等海内外“台独”分子,齐聚美国洛杉矶,成立“制宪运动委员会筹备会”,由李应元为总干事。
     1991年回台湾后被捕,92年5.21日出狱, 于1992年10月和叶一起,提出“联南抗北”的“战略性思考”,鼓吹台湾与东南亚结成“经济共同体”、“巴士海峡经济圈”,还要建立什么“集体安全制度”,以“减轻中共对台湾的压力”,进而“解决台湾生存问题。”李应元是“独盟”核心分子中讲究务实的人之一。他一回到台湾就表示:不把国民党视为敌人。声称:“我们愿意回来共同保卫台湾,国民党如果了解,应该知道‘台独’不但可以保护台湾,同时也保护国民党。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国企图吞并台湾才是我们的主要矛盾,国民党并非联盟永远的敌人;”
    陈水扁有意在下次“总统”大选中与李应元搭档,因此打算就是李应元赢不了马英九,但可以藉选战让李应元立下奇功,从而超越民进党内其它大老,成为2004年“副总统”搭档人选,成为他的政治接班人。
军委主席令

以上罪人,全球统计,杀之无罪
死不足惜!
全都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