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议曹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9 02:27:20
上一篇《易中天品三国有趣的两段随议》贴出来后,有几位朋友说我不必引用别人的东西说话,其实呢,我倒确实没必要在研判方面过多地引用别人的东西,可是我的生存环境一直不好,现在更是恶劣,不仅必备的资料,连上我们这里的小图书馆的条件也没有,甚至衣食不时无着,所以呢,才不得不引用一下易先生文中的现成资料,自然的,在引用资料的同时,也不能不尊重易先生的见解。

  我一直认为我国知识界在历史问题的研判方面存在着缺陷,非独中国,就是现代学术环境远比中国好,学术精神也远非中国知识界可比的西方,距离真正科学客观仍然有较长的距离。对于易中天先生,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他在文化方面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因此而具备的对其知识范围内事物的研判能力。易先生自己也说过,他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对史料的掌握并不很充分,因此不时被一些人指出错误之处,不过,那些研究历史的人也未必具备他的研判能力,这就是知识阶层应该具备的素质。我举个例子,例如许劭对曹操的品评,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和“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之分,易先生倾向于前者,不过我认为应该是后者,为什么呢?我认为应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曹操寻求品评的时候是处于微时,捣蛋的名声响亮,而办理正事的能力还没有显露,这种表现是正统的士大夫所讨厌的,许劭也不例外,否则也不会不愿意为其品评,他所言的“清平之奸贼”好像更符合士大夫对曹操这类少年无行之辈的评判;二是许劭的能力,作为一个儒生士大夫,我很怀疑他对曹操这种还没有展示才能的非儒家知识能认识的人才的认识能力,不过,士大夫如果知识丰富的话,也许会记得汉高祖刘邦也是私行不怎么样的人,只是在乱世之中才显露出才能,但是我想从许劭对曹操的厌恶来看,他应该不会如此高看曹操,所谓的“乱世之英雄”应该只是他应付曹操的话,或者还有点士大夫式的深谋远虑之意:当时世道已经很乱,曹操这种捣蛋鬼在乱世会更捣蛋,反正身处他的威胁,不如随便赞他一半句,既免今日之危,又避免后日也许的祸患。儒生士大夫也不都是死读书的无用之辈,只是有孔夫子“明哲保身”的明训,拘泥于、也喜欢为自己个人的安危、利益、德行考虑吧。

  对于曹操这个人,历来评价不怎么好,易先生对他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 ”,这么说虽然比历代 儒生士大夫对曹操的评价要好些,不过仍然将之归为奸雄。我们先说说曹操的奸诈,曹操少年时候是个捣蛋鬼,现在仍然有曹操这类捣蛋鬼,我们想想我们的少年时光,这些捣蛋鬼中比较机灵的,是不是在捣别人蛋的同时,也防备着别人捣自己的蛋啊?对于曹操这种熟读群书、特别是兵书的知识型捣蛋鬼更是如此吧,我想曹操少年时候就养成了这种时刻防备别人的习惯;再者,东汉末年乱世,群雄争霸,彼此争斗很激烈,尔虞我诈,无所不用其极,我曾经见过这样的记载,大意是曹操派刺客伪装宾客刺杀当时已经占据四川的刘备,被诸葛亮识破,我想类似的事情不会只有曹操会做,在这种环境下,防备心理不强才怪呢,防备心理差的只会象孙策那样死得很快;最后,曹操不仅要面对割据势力的斗争,还要面对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的朝廷中出于各种目的的敌意,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戒备心理只会增强而不会减弱;曹操固然有多疑狡诈之举,但是对人大体上还是真诚的,否则其集团内部不会那么团结,早就弄得人人自危了而分崩离析了。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掌握舆论权的儒生士大夫反感之下,别人的奸诈是帝王之术,换作曹操就成罪过了。

  那么儒生士大夫为什么那么反感曹操呢?我认为首先是思想的对立。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前,统治者对待思想学说的态度是使得思想学说服务于自己的统治,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后呢,却是统治者与其合作阶层都必须依照儒家学说来统治,也就是从思想学说的主人成了仆人,不符合儒家学说,或者不符合儒生士大夫认可的认识的思想认识及其实践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不过任何思想意识对社会形态的决定都是需要过程的,在汉朝以后的较长时间内,统治者并未成为思想的奴仆,包括确立儒家统治地位的汉武帝,也使用持其他家派学术的人,曹操的重才不重德、特别是私德等主张,就与儒家重视德礼的主张背道而驰,我想即使是儒生士大夫中的明白人,虽然嘴上指责的是曹操的篡汉,实际上却是因其采取与儒家对立的主张而痛恨。

  其次,在主张对立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得奉行儒家教条的儒生士大夫的利益受到损害,曹操虽然重用了德才兼备的崔琰、毛芥、荀彧等人,看来符合儒家的要求——其实无论哪家学说不喜欢德才兼备呢?不过郭嘉等人就不是这样了,这些人占据的地位按照儒生士大夫来看就是非法侵占,何况,曹操还对所谓的名士从不手软,也缺乏将之当作名妓美妾的尊重,虽然为统治考虑甚至能容忍弥衡的谩骂,但是在必要时候对所谓名士是可以开杀戒的,这就使得士大夫们分外憎恨,就象现在的知识分子对待毛泽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毛泽东不仅没给予儒生士大夫的传统利益,而且还将他们的政治地位置于其历来瞧不起的小人——工农之下。换过来看看宋朝,尽管宋朝的皇帝对外是中国历代最屈辱的,对内也不怎么样,但是就因为宋朝给予儒生士大夫的待遇很优厚,所以他们也就对其口下很留德;再换作元朝呢,尽管后期对儒生士大夫待遇好转,但是由于元朝皇帝允许非儒家学说和非中华文化系统的人作官,侵犯了儒生士大夫自认为理所当然的特权,所以儒生士大夫仍然对其不怎么友好。评论曹操时候千万别忘了这种阶级或阶层利益的因素。

  最后,还因为曹操这个人太坦率,直接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把自己比做周文王,实际上就是戳穿了儒家捏造的周朝取天下的纯粹德胜神话,按说曹操比起许多篡位者算是比较谦让的了,应该不会成为众矢之的,不过他没有符合儒家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哲学,反而是将做的坦率地说出来,所以才分外让儒生士大夫憎恶。

  以我看来,曹操这个人尽管有些让人觉得奸狡的地方,但是总体上来说不失为英雄,在乱世中挺身而出救世,在汉王朝没落的情况下能统一北方,尤其是其诗歌中透漏的对世事苍生的悲悯,更体现出了一位英雄所应有的胸怀,在封建社会将百姓当作刍狗的统治者之中,更是鹤立独群。上一篇《易中天品三国有趣的两段随议》贴出来后,有几位朋友说我不必引用别人的东西说话,其实呢,我倒确实没必要在研判方面过多地引用别人的东西,可是我的生存环境一直不好,现在更是恶劣,不仅必备的资料,连上我们这里的小图书馆的条件也没有,甚至衣食不时无着,所以呢,才不得不引用一下易先生文中的现成资料,自然的,在引用资料的同时,也不能不尊重易先生的见解。

  我一直认为我国知识界在历史问题的研判方面存在着缺陷,非独中国,就是现代学术环境远比中国好,学术精神也远非中国知识界可比的西方,距离真正科学客观仍然有较长的距离。对于易中天先生,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他在文化方面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因此而具备的对其知识范围内事物的研判能力。易先生自己也说过,他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对史料的掌握并不很充分,因此不时被一些人指出错误之处,不过,那些研究历史的人也未必具备他的研判能力,这就是知识阶层应该具备的素质。我举个例子,例如许劭对曹操的品评,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和“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之分,易先生倾向于前者,不过我认为应该是后者,为什么呢?我认为应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曹操寻求品评的时候是处于微时,捣蛋的名声响亮,而办理正事的能力还没有显露,这种表现是正统的士大夫所讨厌的,许劭也不例外,否则也不会不愿意为其品评,他所言的“清平之奸贼”好像更符合士大夫对曹操这类少年无行之辈的评判;二是许劭的能力,作为一个儒生士大夫,我很怀疑他对曹操这种还没有展示才能的非儒家知识能认识的人才的认识能力,不过,士大夫如果知识丰富的话,也许会记得汉高祖刘邦也是私行不怎么样的人,只是在乱世之中才显露出才能,但是我想从许劭对曹操的厌恶来看,他应该不会如此高看曹操,所谓的“乱世之英雄”应该只是他应付曹操的话,或者还有点士大夫式的深谋远虑之意:当时世道已经很乱,曹操这种捣蛋鬼在乱世会更捣蛋,反正身处他的威胁,不如随便赞他一半句,既免今日之危,又避免后日也许的祸患。儒生士大夫也不都是死读书的无用之辈,只是有孔夫子“明哲保身”的明训,拘泥于、也喜欢为自己个人的安危、利益、德行考虑吧。

  对于曹操这个人,历来评价不怎么好,易先生对他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 ”,这么说虽然比历代 儒生士大夫对曹操的评价要好些,不过仍然将之归为奸雄。我们先说说曹操的奸诈,曹操少年时候是个捣蛋鬼,现在仍然有曹操这类捣蛋鬼,我们想想我们的少年时光,这些捣蛋鬼中比较机灵的,是不是在捣别人蛋的同时,也防备着别人捣自己的蛋啊?对于曹操这种熟读群书、特别是兵书的知识型捣蛋鬼更是如此吧,我想曹操少年时候就养成了这种时刻防备别人的习惯;再者,东汉末年乱世,群雄争霸,彼此争斗很激烈,尔虞我诈,无所不用其极,我曾经见过这样的记载,大意是曹操派刺客伪装宾客刺杀当时已经占据四川的刘备,被诸葛亮识破,我想类似的事情不会只有曹操会做,在这种环境下,防备心理不强才怪呢,防备心理差的只会象孙策那样死得很快;最后,曹操不仅要面对割据势力的斗争,还要面对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的朝廷中出于各种目的的敌意,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戒备心理只会增强而不会减弱;曹操固然有多疑狡诈之举,但是对人大体上还是真诚的,否则其集团内部不会那么团结,早就弄得人人自危了而分崩离析了。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掌握舆论权的儒生士大夫反感之下,别人的奸诈是帝王之术,换作曹操就成罪过了。

  那么儒生士大夫为什么那么反感曹操呢?我认为首先是思想的对立。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前,统治者对待思想学说的态度是使得思想学说服务于自己的统治,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后呢,却是统治者与其合作阶层都必须依照儒家学说来统治,也就是从思想学说的主人成了仆人,不符合儒家学说,或者不符合儒生士大夫认可的认识的思想认识及其实践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不过任何思想意识对社会形态的决定都是需要过程的,在汉朝以后的较长时间内,统治者并未成为思想的奴仆,包括确立儒家统治地位的汉武帝,也使用持其他家派学术的人,曹操的重才不重德、特别是私德等主张,就与儒家重视德礼的主张背道而驰,我想即使是儒生士大夫中的明白人,虽然嘴上指责的是曹操的篡汉,实际上却是因其采取与儒家对立的主张而痛恨。

  其次,在主张对立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得奉行儒家教条的儒生士大夫的利益受到损害,曹操虽然重用了德才兼备的崔琰、毛芥、荀彧等人,看来符合儒家的要求——其实无论哪家学说不喜欢德才兼备呢?不过郭嘉等人就不是这样了,这些人占据的地位按照儒生士大夫来看就是非法侵占,何况,曹操还对所谓的名士从不手软,也缺乏将之当作名妓美妾的尊重,虽然为统治考虑甚至能容忍弥衡的谩骂,但是在必要时候对所谓名士是可以开杀戒的,这就使得士大夫们分外憎恨,就象现在的知识分子对待毛泽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毛泽东不仅没给予儒生士大夫的传统利益,而且还将他们的政治地位置于其历来瞧不起的小人——工农之下。换过来看看宋朝,尽管宋朝的皇帝对外是中国历代最屈辱的,对内也不怎么样,但是就因为宋朝给予儒生士大夫的待遇很优厚,所以他们也就对其口下很留德;再换作元朝呢,尽管后期对儒生士大夫待遇好转,但是由于元朝皇帝允许非儒家学说和非中华文化系统的人作官,侵犯了儒生士大夫自认为理所当然的特权,所以儒生士大夫仍然对其不怎么友好。评论曹操时候千万别忘了这种阶级或阶层利益的因素。

  最后,还因为曹操这个人太坦率,直接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把自己比做周文王,实际上就是戳穿了儒家捏造的周朝取天下的纯粹德胜神话,按说曹操比起许多篡位者算是比较谦让的了,应该不会成为众矢之的,不过他没有符合儒家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哲学,反而是将做的坦率地说出来,所以才分外让儒生士大夫憎恶。

  以我看来,曹操这个人尽管有些让人觉得奸狡的地方,但是总体上来说不失为英雄,在乱世中挺身而出救世,在汉王朝没落的情况下能统一北方,尤其是其诗歌中透漏的对世事苍生的悲悯,更体现出了一位英雄所应有的胸怀,在封建社会将百姓当作刍狗的统治者之中,更是鹤立独群。
:handshake 玩三国游戏首选曹操,最爱曹操
曹操是不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