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山区搜虎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45:51
粤北山区搜虎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14 17:44:34  


上海动物园送往南非进行野化训练的华南虎。(资料图片)
雾海茫茫,科考队员在攀登仁化县白云山途中小憩。
科考队员正在安装红外线遥感自动拍摄相机。
  位于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的华南虎,在原产地的中国野外究竟是否还存在?近30年来,这一直是国内、乃至世界生物学界的一大悬疑。10月10日起,在广东省林业厅支持下,由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承担的在广东寻找野生华南虎十年大型野外科考项目正式启动。

  一个多月以来,华濒所科考队已在从始兴、乐昌、平远到仁化、南雄、乳源等大部分调查区域,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金钱豹、鳄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尾猴、水鹿、斑林狸、黑熊、金猫和珍稀野生动物果子狸、苏门羚、赤腹松鼠、棕鼯鼠、隐纹花松鼠、华南兔等。

  本次科考主要通过实地踏查重点样线和踏访重要区域目击者进行,并辅以红外摄像装置进行定点调查,预计到明年底将布置100台红外自动相机。与此同时,华濒所在省林业厅支持下,决定在省、县(市)、华濒所三级,建立起虎情及其它大型野生动物信息网,并向社会发布大型野生动物线索悬赏令。

  据瞭解,该项目预期十年完成,需要近百万元经费。目前,在广东省昆虫所支付首期启动资金5万元后,南方都市报付20万元首期调查资金。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办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将争取省财政能对这一长期调查项目作出支持。
  
  ●近年虎踪记录
  
  上世纪80—90年代,在南岭大东山自然保护站、阳山自然保护站、生人坳、羊角坑、葛苗岭、青溪洞自然保护区及太平洞等地,调查发现18个老虎挂爪及1个足迹。同时,当地群众与地质勘探队目击2次。

  90年代,在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及天平架、仙人洞、刘张家山、都坑、罗坝、黄牛石等地,发现7个老虎挂爪,足迹4个。

  1990年,在仁化大水坝发现3处老虎挂爪(2新1旧);在南雄观音岽发现1处挂爪。

  2000年,乐昌九峰鹅颈村民在自家果园里,发现老虎足迹链一条。

  2001年5月9日,在广东查源洞发现虎的挂爪1个。

  2000年5月17日,在仁化红山发现老虎挂爪。

  2000年6月,在始兴县澄江西村发现老虎挂爪。

  2000年6月6日,在乳源大布镇,发现老虎挂爪1个。
      
  ●所有线索都指向粤北
      
  10月10日,国庆长假后的第3天,一个阳光明媚和煦的秋日。早上8时,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老楼前的院子里,成箱的考察仪器、对讲机、摄影充电设备以及捆扎得整整齐齐的帐篷睡袋等码成了小山。显然,这又是一次出远门考察的大动作。

  40多分钟后,满载仪表行李的四辆野外考察车穿过城区,驶上广韶高速,向着与江西、湖南、福建三省交界处的粤北群山飞驰而去,在那里,科考队希望找到华南虎的踪迹。

  为这一刻的出发,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已准备了近两年时间。

  早在2004年11月间,华濒所就已对包括华南虎在内的南岭珍稀物种资源,进行了前期试探性调查。第二年起,该所科研人员着手在占地1650多平方公里的大南岭范围内,对华南虎可能存在区域进行定点定位筛查。

  “这还不是全部的准备,客观讲,我们的准备早在三四十年前就开始了,这是一个有历史连贯性的项目”,华濒所寻找华南虎项目总负责人胡慧建博士对该所的动物考察与研究渊源十分清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所一批年轻的动物科学家,因上山下乡、劳动改造的机缘,曾对粤北山地的动物资源进行过充分考察,带回一批珍贵的动植物标本,而华南虎的分布与栖息信息,自然是动物学家们极为关注的;其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所徐龙辉、刘振河、袁喜才等一批专家,曾分别参与并担纲过国内为数不多的几次华南虎大型野外考察。

  30年的历史沉淀,再加上近两年的积极谋划,最有可能找到野生华南虎的信息,都集中指向了粤北连绵不绝的群山林海。

  这是一片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的交会地区,季风湿润型气候带来长年温暖的阳光,充沛的雨量,使得粤北这一四省交界处至今仍保留着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次生林。而且山间林地、盆地、坡地等地形多样,老虎最喜食的野猪、赤麂、毛冠鹿、水鹿、苏门羚等偶蹄类动物资源至今仍算丰富。这些,都为野生华南虎的生存提供了可能。

  距今最近的一次野外华南虎调查,即2000—2001年底由国家林业局主导的五省联合调查,也指出:目前野生华南虎可能零散分布在国内5个区域。其中,以粤北车八岭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粤北南岭山脉,是华南虎最有希望存在的栖息地之一。

  越野车一路疾驰,直到下午5时许才抵达野外考察的第一个驻营地——始兴县刘张家山林场。

  “我这辈子,前后进山找了它十多次,一次没见着,我比你们都急啊!”年已花甲、患癌症多年的老研究员袁喜才指着自己的一头白发,笑着跟年青的科考队员打气。作为这次寻找华南虎项目的技术指导专家,他兴致勃勃地随科考队进了山。

  科考队长胡慧建对这次找虎抱有信心。他认为,尽管华南虎栖息地近20年由南至北急剧退缩,但目前粤北野外华南虎存在的希望还有。2001年的国家野外大考察,几乎未涉及广东南岭地区,也未能组织科学考察队深入大山老林实地考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重点寻找对象:老虎挂爪
    
  目前,国际上承认野生华南虎存在的条件,主要有4项:即抓到活体、找到尸体、拍到影像资料或者有研究者目击到实体。这对科考队而言,在原始生境日益破碎、萎缩的情况下,去寻找一个400万年前即已存在、而当前极度濒危的野生华南虎物种,实在是一个巨大挑战。

  虎有虎踪,鸟有鸟道。对老虎生活习性的瞭解,是寻找华南虎的第一要义。在常人印象里,被尊为百兽之王的华南虎,应该过着威风凛凛、啸傲山林的日子。事实上,在长期研究老虎习性的动物学家袁喜才眼里,作为夜行性动物的老虎,尽管身长1.2—2米,高大威猛,力拔山兮气盖世,但它却终身孤独,只能在游荡奔波中度过一生,饥一顿饱一顿是家常便饭。

  “一只虎的活动领域,通常达几十至数百平方公里,但它从不在一个地方长期停留,不管有无猎物或是否捕到猎物。同时,它喜欢沿着固定的路线觅食,多爱在林中、山脊、灌丛及草坡间的小径上行走,一旦发现猎物,多爱潜行接近,伺机从猎物后边偷袭捕杀”。在老虎习性中,对科考队最重要的一个寻找凭证,就是老虎在行走途中,会同所有猫科动物一样,喜欢在地上或树上标记“信息”,撒尿或挂爪。

  根据对虎性的瞭解,华濒所科考队对这次寻找华南虎专门制定了一整套技术操作规程。规程明确要求:科考队员在实地踏查时,要尽可能搜集一切与老虎有关的证据与信息,如老虎足迹、卧迹、虎毛、挂爪和食物残迹等。其中,老虎留在树上或地上的挂爪痕迹或老虎粪便,是重点寻找对象。

  但面对苍茫大山,一支20余人的科考队还是显得太过渺小。科考队于是在事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样线敲定之后,再决定依据一线科考队员的实际考察,在老虎行经的重点路口或必经地带,布设24小时红外自动拍摄相机,以提高找到华南虎或其他珍稀动物资源的发现几率。“在到明年年底前的第一阶段野外考察中,我们对南岭、武夷山脉一线重要区域的红外监测,将有望达到100多台”,胡慧建称。这样的野外红外监测规模,迄今国内尚无先例。

  10月11日下午2时许,在悬崖峭壁、深溪大沟中艰难攀爬近7个小时后,华濒所科考队一小分队终于攀上了海拔1250多米的天平架主峰。峰顶,一边是浓阴蔽日的常绿阔叶林和厚密矮灌,一边是漫无边际、向江西群山绵延而去的枯黄茅草坡。带队的卢学理博士在助手协助下,开始安装此行的第一台红外相机。

  “如果在实际考察中,人没有发现老虎挂爪,或其它痕迹,那么,让老虎在其可能经过的路途中留影,也再好不过”,卢学理对这一带的地形非常满意,因为与远山连接的山脊线,在这里竟明显出现两道交叉痕迹。向导称,这一片深山区近40年已无人进入,那么这小径只可能是猛兽的杰作。
  
  ●最近一次传闻遇虎:1993年
    
  在现在仍极有可能分布少量野生华南虎的粤北山区,老虎并不完全已是一个历史名词。在许多山里人的记忆里,存活着深山遇虎或猎虎的惊险经历。

  寻找华南虎的另一个重要方式,便是访问有经验的深山猎人、林场护林员、农场职工、地质勘探队员或经常到野外从事生产劳动的山民等搜集线索。

  华南虎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还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北纬35°至北纬20°30′之间的十四五个省市,其中广东绝大多数县都有老虎活动,即使是在沿海的湛江、阳江、台山、宝安、海丰、惠来等地,也都有见过老虎的记录。这使得广东人、特别是粤北山区居民,对老虎并不陌生。

  10月31日清晨,驻进天井山林场的科考队一大早正在吃早餐。按惯例,早餐时,每个队员都必须提前准备好一天调查所需要的水和干粮。正吃饭间,一科考队员神色兴奋地跑过马路来报告:对面有老人讲,他自己就打过老虎,且有虎皮作证。

  不等饭吃完,两名技术总指挥胡慧建和卢学理都赶紧过去一探究竟。今年71岁的林场退休职工林华煜老人十分激动,他回忆:1959年秋冬,他在元洞林区的一棵白果树下下夹子,几天后发现夹到了一只虎崽子,10多斤。“凶得狠,刚开始人都不敢接近,到后来它自个挣得累了疲了,才敢打”。

  老人几分钟后回家取来一张“虎皮”。尽管已放置了40多年,但这张毛皮仍然保存完好,皮质甚是柔软。胡慧建将皮毛平铺,对其花纹进行鉴定。10分钟后,他初步认定这是同属猫科动物的金猫,而非小老虎。

  距今最近关于人虎相遇的经历,则来自刘张家山的瑶胞。当地人讲,1993年,当地以山为家、终年行踪不定的“过山瑶”上山时,曾见过两只老虎:母子俩,一大一小、一前一后地从山脊处走过,并下到附近湖边喝水。“那神态看似悠闲,不怒而威,老虎身躯硕大,几百斤,但虎步很轻,威风凛凛的”。瑶人恐惧,蹲伏草丛,不敢稍动,直至老虎完全离开,才慌忙逃下山去。在仁化山区的一老猎户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张虎皮,作山里人家的椅垫。

  粤北的小山村,少则三五户,大则数十户,多依山脚零星而建。科考队在连日的虎情访问中,足迹将遍及大南岭周边的连州、阳山、乳源、乐昌、南雄、仁化等9个县市。这些县市里的一些村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赫赫有名的猎虎村。
  
  ●曾经遇虎:队员发软犬发抖
   
  10月11日,科考队徒步进入刘张家山林场大坳尾一带的采矿区,往上走就是莽莽苍苍、根本无路可走的原始林区了。带队的卢学理停下来,先做好GPS定位,然后一脸严肃地提醒这支包括向导在内的4人小分队:不许说话、注意安全……我们进行的,将是一场真正意义的科学考察,希望大家配合。有任何问题,请与队长沟通。

  接下来是一场飞崖跃沟攀藤越岩般的丛林急行军。秋冬时节的大山,天亮得迟,黑得早,为赶时间,科考队每天通常8时即进山,午饭以干粮充饥,并争取在下午5时前出山。因为山里黄昏到来后,很快四周就陷入到一片暗黑之中。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沟,不要说寻找野兽,就是找路爬出山,都已相当危险。

  考察途中,整个队伍除了行进的脚步声,通常不允许再发出其他任何声音。按照习性,老虎白天多半是潜伏在厚密草丛或灌木林中休息,只有夜晚到来后,才又重新开始一天的游走与捕猎。因此,白天科考队能撞上老虎的几率较低。

  虽然作为大型哺乳类食肉猛兽,老虎通常情形下并不主动攻击人畜,但“真正在野外遇到老虎,肯定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情”。据华濒所动物学家徐龙辉回忆:1970年冬至前后,该所两名考察队员带猎狗上山考察时,平时耀武扬威、战野猪神勇无比的猎狗突然从前面半途折回,神色沮丧,钻躲进两人之间后,身体还微微打战。知道碰上大东西了,两考察队员赶紧把猎枪顶上子弹。

  没想到,接下来从丛林中竟走出3只金毛大虎,两大一小。老虎一出林子即对人虎视眈眈,大虎全身放王(拱毛上竖),小虎伏地作攻击状。“手软脚软,知道老虎不会爬树,但极度惊吓后,当时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好在大老虎低吼制止住了小虎的冲动,三只虎随即转身向另一山坳走去。与老虎相遇只短短几分钟,而两名考察人员足足原地休息了1个小时才恢复体力赶紧下山。科考队在夜晚休息时,也常常聊起万一撞上老虎该怎么办,毕竟大家手上连一支猎枪也没有。

  按项目规划,到今年年底前,第一阶段重点区域的野外考察将全部结束,而整个项目将持续10年。“即使万一最终我们没能找到华南虎,但也不等于就可以宣布其野生物种的灭绝”,因为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规定,只有连续50年找不到某种野生动物在野外的踪迹,才能宣布该物种灭绝。

科考队总负责人胡慧建认为,只有通过这次寻找华南虎行动,并对广东大南岭周边的生境变化、珍稀动物资源、人为干扰等诸多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才可能为未来将现在国内圈养的60多只华南虎放虎归山做好准备,最终真正拯救这一物种。“从这个意义上讲,寻找华南虎,无疑是一次极有价值的探索”。

  ●近30年不见,野生华南虎安在?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作为唯一原产中国的虎亚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曾广布于广东省大部分丘陵山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大约还有4000多只华南虎,目前多已绝迹,只在粤北山区尚存少量个体,在权威资料中,近30年没有目击记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996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极度濒危十大物种之首。

  据瞭解,雄虎从头至尾身长估计2.5米,体重接近150公斤;母虎更小,身长估计2.3米,体重接近110公斤。它们毛皮上的条纹既短又狭窄,与孟加拉虎和西伯利亚虎比起来条纹之间的间距较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还有4000只左右野生华南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一场全民灭虎浩劫后,仅存约70多只野生华南虎;上世纪80年代,迅速缩减至30—40只。距今最权威的野生华南虎统计数据,是上世纪90年代的调查,表明国内华南虎野生种群数量已不足30只。(来源:南方都市报)
粤北山区搜虎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14 17:44:34  

上海动物园送往南非进行野化训练的华南虎。(资料图片) 雾海茫茫,科考队员在攀登仁化县白云山途中小憩。 科考队员正在安装红外线遥感自动拍摄相机。  位于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的华南虎,在原产地的中国野外究竟是否还存在?近30年来,这一直是国内、乃至世界生物学界的一大悬疑。10月10日起,在广东省林业厅支持下,由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承担的在广东寻找野生华南虎十年大型野外科考项目正式启动。

  一个多月以来,华濒所科考队已在从始兴、乐昌、平远到仁化、南雄、乳源等大部分调查区域,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金钱豹、鳄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尾猴、水鹿、斑林狸、黑熊、金猫和珍稀野生动物果子狸、苏门羚、赤腹松鼠、棕鼯鼠、隐纹花松鼠、华南兔等。

  本次科考主要通过实地踏查重点样线和踏访重要区域目击者进行,并辅以红外摄像装置进行定点调查,预计到明年底将布置100台红外自动相机。与此同时,华濒所在省林业厅支持下,决定在省、县(市)、华濒所三级,建立起虎情及其它大型野生动物信息网,并向社会发布大型野生动物线索悬赏令。

  据瞭解,该项目预期十年完成,需要近百万元经费。目前,在广东省昆虫所支付首期启动资金5万元后,南方都市报付20万元首期调查资金。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办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将争取省财政能对这一长期调查项目作出支持。
  
  ●近年虎踪记录
  
  上世纪80—90年代,在南岭大东山自然保护站、阳山自然保护站、生人坳、羊角坑、葛苗岭、青溪洞自然保护区及太平洞等地,调查发现18个老虎挂爪及1个足迹。同时,当地群众与地质勘探队目击2次。

  90年代,在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及天平架、仙人洞、刘张家山、都坑、罗坝、黄牛石等地,发现7个老虎挂爪,足迹4个。

  1990年,在仁化大水坝发现3处老虎挂爪(2新1旧);在南雄观音岽发现1处挂爪。

  2000年,乐昌九峰鹅颈村民在自家果园里,发现老虎足迹链一条。

  2001年5月9日,在广东查源洞发现虎的挂爪1个。

  2000年5月17日,在仁化红山发现老虎挂爪。

  2000年6月,在始兴县澄江西村发现老虎挂爪。

  2000年6月6日,在乳源大布镇,发现老虎挂爪1个。
      
  ●所有线索都指向粤北
      
  10月10日,国庆长假后的第3天,一个阳光明媚和煦的秋日。早上8时,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老楼前的院子里,成箱的考察仪器、对讲机、摄影充电设备以及捆扎得整整齐齐的帐篷睡袋等码成了小山。显然,这又是一次出远门考察的大动作。

  40多分钟后,满载仪表行李的四辆野外考察车穿过城区,驶上广韶高速,向着与江西、湖南、福建三省交界处的粤北群山飞驰而去,在那里,科考队希望找到华南虎的踪迹。

  为这一刻的出发,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已准备了近两年时间。

  早在2004年11月间,华濒所就已对包括华南虎在内的南岭珍稀物种资源,进行了前期试探性调查。第二年起,该所科研人员着手在占地1650多平方公里的大南岭范围内,对华南虎可能存在区域进行定点定位筛查。

  “这还不是全部的准备,客观讲,我们的准备早在三四十年前就开始了,这是一个有历史连贯性的项目”,华濒所寻找华南虎项目总负责人胡慧建博士对该所的动物考察与研究渊源十分清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所一批年轻的动物科学家,因上山下乡、劳动改造的机缘,曾对粤北山地的动物资源进行过充分考察,带回一批珍贵的动植物标本,而华南虎的分布与栖息信息,自然是动物学家们极为关注的;其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所徐龙辉、刘振河、袁喜才等一批专家,曾分别参与并担纲过国内为数不多的几次华南虎大型野外考察。

  30年的历史沉淀,再加上近两年的积极谋划,最有可能找到野生华南虎的信息,都集中指向了粤北连绵不绝的群山林海。

  这是一片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的交会地区,季风湿润型气候带来长年温暖的阳光,充沛的雨量,使得粤北这一四省交界处至今仍保留着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次生林。而且山间林地、盆地、坡地等地形多样,老虎最喜食的野猪、赤麂、毛冠鹿、水鹿、苏门羚等偶蹄类动物资源至今仍算丰富。这些,都为野生华南虎的生存提供了可能。

  距今最近的一次野外华南虎调查,即2000—2001年底由国家林业局主导的五省联合调查,也指出:目前野生华南虎可能零散分布在国内5个区域。其中,以粤北车八岭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粤北南岭山脉,是华南虎最有希望存在的栖息地之一。

  越野车一路疾驰,直到下午5时许才抵达野外考察的第一个驻营地——始兴县刘张家山林场。

  “我这辈子,前后进山找了它十多次,一次没见着,我比你们都急啊!”年已花甲、患癌症多年的老研究员袁喜才指着自己的一头白发,笑着跟年青的科考队员打气。作为这次寻找华南虎项目的技术指导专家,他兴致勃勃地随科考队进了山。

  科考队长胡慧建对这次找虎抱有信心。他认为,尽管华南虎栖息地近20年由南至北急剧退缩,但目前粤北野外华南虎存在的希望还有。2001年的国家野外大考察,几乎未涉及广东南岭地区,也未能组织科学考察队深入大山老林实地考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重点寻找对象:老虎挂爪
    
  目前,国际上承认野生华南虎存在的条件,主要有4项:即抓到活体、找到尸体、拍到影像资料或者有研究者目击到实体。这对科考队而言,在原始生境日益破碎、萎缩的情况下,去寻找一个400万年前即已存在、而当前极度濒危的野生华南虎物种,实在是一个巨大挑战。

  虎有虎踪,鸟有鸟道。对老虎生活习性的瞭解,是寻找华南虎的第一要义。在常人印象里,被尊为百兽之王的华南虎,应该过着威风凛凛、啸傲山林的日子。事实上,在长期研究老虎习性的动物学家袁喜才眼里,作为夜行性动物的老虎,尽管身长1.2—2米,高大威猛,力拔山兮气盖世,但它却终身孤独,只能在游荡奔波中度过一生,饥一顿饱一顿是家常便饭。

  “一只虎的活动领域,通常达几十至数百平方公里,但它从不在一个地方长期停留,不管有无猎物或是否捕到猎物。同时,它喜欢沿着固定的路线觅食,多爱在林中、山脊、灌丛及草坡间的小径上行走,一旦发现猎物,多爱潜行接近,伺机从猎物后边偷袭捕杀”。在老虎习性中,对科考队最重要的一个寻找凭证,就是老虎在行走途中,会同所有猫科动物一样,喜欢在地上或树上标记“信息”,撒尿或挂爪。

  根据对虎性的瞭解,华濒所科考队对这次寻找华南虎专门制定了一整套技术操作规程。规程明确要求:科考队员在实地踏查时,要尽可能搜集一切与老虎有关的证据与信息,如老虎足迹、卧迹、虎毛、挂爪和食物残迹等。其中,老虎留在树上或地上的挂爪痕迹或老虎粪便,是重点寻找对象。

  但面对苍茫大山,一支20余人的科考队还是显得太过渺小。科考队于是在事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样线敲定之后,再决定依据一线科考队员的实际考察,在老虎行经的重点路口或必经地带,布设24小时红外自动拍摄相机,以提高找到华南虎或其他珍稀动物资源的发现几率。“在到明年年底前的第一阶段野外考察中,我们对南岭、武夷山脉一线重要区域的红外监测,将有望达到100多台”,胡慧建称。这样的野外红外监测规模,迄今国内尚无先例。

  10月11日下午2时许,在悬崖峭壁、深溪大沟中艰难攀爬近7个小时后,华濒所科考队一小分队终于攀上了海拔1250多米的天平架主峰。峰顶,一边是浓阴蔽日的常绿阔叶林和厚密矮灌,一边是漫无边际、向江西群山绵延而去的枯黄茅草坡。带队的卢学理博士在助手协助下,开始安装此行的第一台红外相机。

  “如果在实际考察中,人没有发现老虎挂爪,或其它痕迹,那么,让老虎在其可能经过的路途中留影,也再好不过”,卢学理对这一带的地形非常满意,因为与远山连接的山脊线,在这里竟明显出现两道交叉痕迹。向导称,这一片深山区近40年已无人进入,那么这小径只可能是猛兽的杰作。
  
  ●最近一次传闻遇虎:1993年
    
  在现在仍极有可能分布少量野生华南虎的粤北山区,老虎并不完全已是一个历史名词。在许多山里人的记忆里,存活着深山遇虎或猎虎的惊险经历。

  寻找华南虎的另一个重要方式,便是访问有经验的深山猎人、林场护林员、农场职工、地质勘探队员或经常到野外从事生产劳动的山民等搜集线索。

  华南虎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还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北纬35°至北纬20°30′之间的十四五个省市,其中广东绝大多数县都有老虎活动,即使是在沿海的湛江、阳江、台山、宝安、海丰、惠来等地,也都有见过老虎的记录。这使得广东人、特别是粤北山区居民,对老虎并不陌生。

  10月31日清晨,驻进天井山林场的科考队一大早正在吃早餐。按惯例,早餐时,每个队员都必须提前准备好一天调查所需要的水和干粮。正吃饭间,一科考队员神色兴奋地跑过马路来报告:对面有老人讲,他自己就打过老虎,且有虎皮作证。

  不等饭吃完,两名技术总指挥胡慧建和卢学理都赶紧过去一探究竟。今年71岁的林场退休职工林华煜老人十分激动,他回忆:1959年秋冬,他在元洞林区的一棵白果树下下夹子,几天后发现夹到了一只虎崽子,10多斤。“凶得狠,刚开始人都不敢接近,到后来它自个挣得累了疲了,才敢打”。

  老人几分钟后回家取来一张“虎皮”。尽管已放置了40多年,但这张毛皮仍然保存完好,皮质甚是柔软。胡慧建将皮毛平铺,对其花纹进行鉴定。10分钟后,他初步认定这是同属猫科动物的金猫,而非小老虎。

  距今最近关于人虎相遇的经历,则来自刘张家山的瑶胞。当地人讲,1993年,当地以山为家、终年行踪不定的“过山瑶”上山时,曾见过两只老虎:母子俩,一大一小、一前一后地从山脊处走过,并下到附近湖边喝水。“那神态看似悠闲,不怒而威,老虎身躯硕大,几百斤,但虎步很轻,威风凛凛的”。瑶人恐惧,蹲伏草丛,不敢稍动,直至老虎完全离开,才慌忙逃下山去。在仁化山区的一老猎户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张虎皮,作山里人家的椅垫。

  粤北的小山村,少则三五户,大则数十户,多依山脚零星而建。科考队在连日的虎情访问中,足迹将遍及大南岭周边的连州、阳山、乳源、乐昌、南雄、仁化等9个县市。这些县市里的一些村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赫赫有名的猎虎村。
  
  ●曾经遇虎:队员发软犬发抖
   
  10月11日,科考队徒步进入刘张家山林场大坳尾一带的采矿区,往上走就是莽莽苍苍、根本无路可走的原始林区了。带队的卢学理停下来,先做好GPS定位,然后一脸严肃地提醒这支包括向导在内的4人小分队:不许说话、注意安全……我们进行的,将是一场真正意义的科学考察,希望大家配合。有任何问题,请与队长沟通。

  接下来是一场飞崖跃沟攀藤越岩般的丛林急行军。秋冬时节的大山,天亮得迟,黑得早,为赶时间,科考队每天通常8时即进山,午饭以干粮充饥,并争取在下午5时前出山。因为山里黄昏到来后,很快四周就陷入到一片暗黑之中。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沟,不要说寻找野兽,就是找路爬出山,都已相当危险。

  考察途中,整个队伍除了行进的脚步声,通常不允许再发出其他任何声音。按照习性,老虎白天多半是潜伏在厚密草丛或灌木林中休息,只有夜晚到来后,才又重新开始一天的游走与捕猎。因此,白天科考队能撞上老虎的几率较低。

  虽然作为大型哺乳类食肉猛兽,老虎通常情形下并不主动攻击人畜,但“真正在野外遇到老虎,肯定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情”。据华濒所动物学家徐龙辉回忆:1970年冬至前后,该所两名考察队员带猎狗上山考察时,平时耀武扬威、战野猪神勇无比的猎狗突然从前面半途折回,神色沮丧,钻躲进两人之间后,身体还微微打战。知道碰上大东西了,两考察队员赶紧把猎枪顶上子弹。

  没想到,接下来从丛林中竟走出3只金毛大虎,两大一小。老虎一出林子即对人虎视眈眈,大虎全身放王(拱毛上竖),小虎伏地作攻击状。“手软脚软,知道老虎不会爬树,但极度惊吓后,当时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好在大老虎低吼制止住了小虎的冲动,三只虎随即转身向另一山坳走去。与老虎相遇只短短几分钟,而两名考察人员足足原地休息了1个小时才恢复体力赶紧下山。科考队在夜晚休息时,也常常聊起万一撞上老虎该怎么办,毕竟大家手上连一支猎枪也没有。

  按项目规划,到今年年底前,第一阶段重点区域的野外考察将全部结束,而整个项目将持续10年。“即使万一最终我们没能找到华南虎,但也不等于就可以宣布其野生物种的灭绝”,因为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规定,只有连续50年找不到某种野生动物在野外的踪迹,才能宣布该物种灭绝。

科考队总负责人胡慧建认为,只有通过这次寻找华南虎行动,并对广东大南岭周边的生境变化、珍稀动物资源、人为干扰等诸多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才可能为未来将现在国内圈养的60多只华南虎放虎归山做好准备,最终真正拯救这一物种。“从这个意义上讲,寻找华南虎,无疑是一次极有价值的探索”。

  ●近30年不见,野生华南虎安在?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作为唯一原产中国的虎亚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曾广布于广东省大部分丘陵山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大约还有4000多只华南虎,目前多已绝迹,只在粤北山区尚存少量个体,在权威资料中,近30年没有目击记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996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极度濒危十大物种之首。

  据瞭解,雄虎从头至尾身长估计2.5米,体重接近150公斤;母虎更小,身长估计2.3米,体重接近110公斤。它们毛皮上的条纹既短又狭窄,与孟加拉虎和西伯利亚虎比起来条纹之间的间距较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还有4000只左右野生华南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一场全民灭虎浩劫后,仅存约70多只野生华南虎;上世纪80年代,迅速缩减至30—40只。距今最权威的野生华南虎统计数据,是上世纪90年代的调查,表明国内华南虎野生种群数量已不足30只。(来源:南方都市报)
粤北肯定还有华南虎,我在几年前就听到过半夜虎啸,那感觉是满身起鸡皮疙瘩,而且在早上还在亲戚的菜地里看到脚印...房子离菜地不到100米,现在想起来直打寒战!!!
灭亡是早晚之事
原帖由 吹出个未来 于 2006-11-16 00:19 发表
粤北肯定还有华南虎,我在几年前就听到过半夜虎啸,那感觉是满身起鸡皮疙瘩,而且在早上还在亲戚的菜地里看到脚印...房子离菜地不到100米,现在想起来直打寒战!!!

  
  如果再次发现脚印,就马上拍摄下来,然后通知当地林业公安勘查。林业公安会把脚印证据保存在来,交给研究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