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KU频段首发星——中星20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07:38
中国KU频段首发星——中星20
打造优质通信卫星——访中星20号总师兼总指挥王家胜   

--------------------------------------------------------------------------------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重点新闻  2003年11月19日


  中国航天报 记者 杨建
  中星20号卫星发射前,记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这颗卫星的性能、特点及相关问题采访了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王家胜。

  实现四个突破
  王家胜总师介绍说,中星20号卫星是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基础上研制的第七颗卫星。虽然它已是“东三”平台上生产的第七颗星,但与其他卫星相比,在四个方面实现了突破:第一,它是我国首次开发Ku频段的通信卫星;第二,首次采用了可控点波束天线,具有服务区大范围机动的能力;第三,在国内卫星中第一次采用了确保卫星通信安全的测控信号传输过程的新技术;第四,它是目前我国星上处理能力最强的通信卫星。此外,卫星还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在国内长寿命卫星中首次采用镍氢电池替代镉锂电池,减轻了卫星的重量,提高了性能;卫星天线采用了反射面赋形技术,提高了性能和抗外部干扰的能力;星上计算机功能大大加强,能够独立完成8年设计寿命的使用需要。通过中星20号的研制,“东三”平台的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攻克重重难关
  王总介绍说,中星20号的研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关。第一个难关就是为卫星减重。根据任务需要,卫星有效载荷的重量比原“东三”平台生产卫星的重量高出30%,约50千克,能源需求也增加了100瓦。由于长三甲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固定的,卫星起飞重量不能增加,这就给卫星研制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卫星平台设备进行减重。要保持卫星的高性能和可靠性,又要在十分紧张的研制进度内减轻卫星平台的重量,确实是一个难题,因此很长时间未能拿出可靠的减重方案。为此曾有专家提出可否使用推力更大的火箭,但由此产生的星箭匹配中的技术问题更难解决。最终,以王总为首的
设计队伍决定维持卫星减重方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时,处处都要考虑卫星的重量问题,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为卫星平台“减肥”。王家胜总师为减重问题可谓绞尽脑汁。他规定,任何单机要增加哪怕100克的重量,也必须经过总师的认可。除了采用多种技术对平台进行改进设计外,对卫星用电缆网、总体布局配平等都下了很大工夫。经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成功地达到了设计目标:在所有“东三”平台卫星中,卫星配重用的重量是最轻的,有效载荷重量是最重的,而加注的推进剂是最多的。计算表明,卫星的推进剂寿命可达10年半。这一特性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通过中星20号卫星的研制,“东三”平台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如按8年工作寿命要求,卫星的有效载荷从160千克左右提高到了260千克以上。
  按用户要求,要在5年内研制出卫星,进度要求很严,这也给研制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按过去常规的研制流程是无法完成任务的,于是设计师系统在过去研制经验的基础,做了大量分析工作,首次在卫星研制的技术流程中取消了结构星和热控星两个步骤,并获得成功,为卫星研制流程再造做出了贡献。

  发射场质量控制
  王家胜总师介绍说,中星20号的研制和发射队伍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作为卫星发射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发射场阶段工作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卫星发射队到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后,严格执行发射场质量管理法规、标准,遵循靶场放行准则和卫星放行准则,严格技术状态管理,以确保实现“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卫星在轨运行正常,确保八年寿命”的总目标。
  发射队进场后,根据各阶段工作的特点布置了三次“四查双想”活动。各发射分队积极进行“工作回想”和“故障预想”,在总装和测试过程中查地面测试设备完好性、查设计复核复算、查技术状态变化、查测试覆盖性和数据判读比对。前两次活动,各分队提出应注意问题40余项,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王总说,针对运载火箭意外被碰受损的问题,卫星发射队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开会提醒全体队员在卫星工作进展顺利的情况下要克服麻痹思想。发射队质量技安组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卫星发射场后期工作的要求》,组织各分队就后续的工作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梳理,对工作中将使用的网架、液压助力车的使用环境进行了仔细的现场勘察,更换了可能存在问题的地面设备。特别是针对加注和卫星与支架的对接、卫星的转运和运载火箭整流罩的合拢等关键环节细化工作步骤,明确安全控制点,制定了详细的控制措施并监督实施。从实际效果看,这些措施是得力的,确保了卫星在发射场未发生大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中国KU频段首发星——中星20
打造优质通信卫星——访中星20号总师兼总指挥王家胜   

--------------------------------------------------------------------------------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重点新闻  2003年11月19日


  中国航天报 记者 杨建
  中星20号卫星发射前,记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这颗卫星的性能、特点及相关问题采访了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王家胜。

  实现四个突破
  王家胜总师介绍说,中星20号卫星是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基础上研制的第七颗卫星。虽然它已是“东三”平台上生产的第七颗星,但与其他卫星相比,在四个方面实现了突破:第一,它是我国首次开发Ku频段的通信卫星;第二,首次采用了可控点波束天线,具有服务区大范围机动的能力;第三,在国内卫星中第一次采用了确保卫星通信安全的测控信号传输过程的新技术;第四,它是目前我国星上处理能力最强的通信卫星。此外,卫星还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在国内长寿命卫星中首次采用镍氢电池替代镉锂电池,减轻了卫星的重量,提高了性能;卫星天线采用了反射面赋形技术,提高了性能和抗外部干扰的能力;星上计算机功能大大加强,能够独立完成8年设计寿命的使用需要。通过中星20号的研制,“东三”平台的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攻克重重难关
  王总介绍说,中星20号的研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关。第一个难关就是为卫星减重。根据任务需要,卫星有效载荷的重量比原“东三”平台生产卫星的重量高出30%,约50千克,能源需求也增加了100瓦。由于长三甲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固定的,卫星起飞重量不能增加,这就给卫星研制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卫星平台设备进行减重。要保持卫星的高性能和可靠性,又要在十分紧张的研制进度内减轻卫星平台的重量,确实是一个难题,因此很长时间未能拿出可靠的减重方案。为此曾有专家提出可否使用推力更大的火箭,但由此产生的星箭匹配中的技术问题更难解决。最终,以王总为首的
设计队伍决定维持卫星减重方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时,处处都要考虑卫星的重量问题,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为卫星平台“减肥”。王家胜总师为减重问题可谓绞尽脑汁。他规定,任何单机要增加哪怕100克的重量,也必须经过总师的认可。除了采用多种技术对平台进行改进设计外,对卫星用电缆网、总体布局配平等都下了很大工夫。经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成功地达到了设计目标:在所有“东三”平台卫星中,卫星配重用的重量是最轻的,有效载荷重量是最重的,而加注的推进剂是最多的。计算表明,卫星的推进剂寿命可达10年半。这一特性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通过中星20号卫星的研制,“东三”平台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如按8年工作寿命要求,卫星的有效载荷从160千克左右提高到了260千克以上。
  按用户要求,要在5年内研制出卫星,进度要求很严,这也给研制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按过去常规的研制流程是无法完成任务的,于是设计师系统在过去研制经验的基础,做了大量分析工作,首次在卫星研制的技术流程中取消了结构星和热控星两个步骤,并获得成功,为卫星研制流程再造做出了贡献。

  发射场质量控制
  王家胜总师介绍说,中星20号的研制和发射队伍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作为卫星发射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发射场阶段工作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卫星发射队到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后,严格执行发射场质量管理法规、标准,遵循靶场放行准则和卫星放行准则,严格技术状态管理,以确保实现“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卫星在轨运行正常,确保八年寿命”的总目标。
  发射队进场后,根据各阶段工作的特点布置了三次“四查双想”活动。各发射分队积极进行“工作回想”和“故障预想”,在总装和测试过程中查地面测试设备完好性、查设计复核复算、查技术状态变化、查测试覆盖性和数据判读比对。前两次活动,各分队提出应注意问题40余项,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王总说,针对运载火箭意外被碰受损的问题,卫星发射队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开会提醒全体队员在卫星工作进展顺利的情况下要克服麻痹思想。发射队质量技安组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卫星发射场后期工作的要求》,组织各分队就后续的工作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梳理,对工作中将使用的网架、液压助力车的使用环境进行了仔细的现场勘察,更换了可能存在问题的地面设备。特别是针对加注和卫星与支架的对接、卫星的转运和运载火箭整流罩的合拢等关键环节细化工作步骤,明确安全控制点,制定了详细的控制措施并监督实施。从实际效果看,这些措施是得力的,确保了卫星在发射场未发生大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中国航天报 记者 杨建
  北京时间11月15日零时01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一声巨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喷出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中星20号卫星飞向夜色茫茫的太空。火箭升空25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卫星顺利进入近地点212公里、远地点41981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此后5~7天内,卫星将进行4次变轨,最终定点于东经103度赤道上空,而后交付用户使用。
  从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到11月15日中星20号成功发射,短短一个月内,中国航天四次发射,四次告捷,创造了新的辉煌纪录,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科研生产水平、系统工程管理跃上了新的高度。
  中星20号卫星是一颗实用型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所属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卫星质量2.3吨,设计工作寿命8年。卫星共有通信转发器12路,包括4路Ku频段和8路C频段,可以实现不同频段、不同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具有较广范围的机动通信能力,可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卫星具有三副通信天线,采用反射面赋形技术,可优化地覆盖全国国土。
ku波段4x54 mhz  +c波段 8x72 mhz
带宽大于24x36 mhz
顶一个先
Ku波段应该是14/12GHz 吧
这个星的指标很差!
比什么亚太和亚洲的差多了.
不过毕竟是国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