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台湾村”高山族人纪实:翘首300年 团聚泪涟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9:31:56
豫"台湾村"高山族人纪实:翘首300年 团聚泪涟涟
2006年10月27日 11:14


两岸阻隔三百多年的邹族亲人,终于在新郑机场激动地相拥了。



    吴天玺(中)带着寻亲的硕果,再次来到邓州“台湾村”,村民们用鲜花表达他们最淳朴的谢意。(来源:香港文汇报)
“回去吧,回到海峡彼岸—那里有阿里山,那里有日月潭”,对居住在河南邓州张村镇庙沟河畔“台湾村”中的200多名陈氏高山族人而言,这样的心愿,在300多年前自台湾到这里定居的第一刻起,就始终萦绕心头。2005年5月23日,在一个美丽女子的帮助下,两岸的陈氏族人穿越时空拥抱在了一起,绵延300年的“认亲”念头终于不再如捕风……  从高山族始祖依那思罗于300多年前到此屯垦定居起,陈氏家族在“台湾村”已经历了13代,目前有42户200多口人。尽管仍保留着部分台湾嘉义县阿里山土番(今高山族曹族)的生活习俗,但因始祖的墓碑、祠堂被毁,他们的来历仅限于口头传说。
    吴天玺,郑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河南报业网生活文化频道主编,祖籍河南,生长于台湾,到河南投资已经十余年。2004年,当她第一次知晓“台湾村”的故事时,心底那根柔弱的神经被深深触动了。
  执着女台商 立志搭桥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回忆起在台湾的父母当年急于回河南寻根的情景,吴天玺食不能安、夜不能寐。从那时起,她就决心要为“台湾村”的陈姓族人找到海峡彼岸的亲人。
  从2005年3月起,吴天玺就多次前往“台湾村”,还“兼职”了当地台湾村研究工作小组副组长,以便更深入了解和帮助这些台湾高山族人后裔,为以后到台湾“寻亲”做准备。当年4月30日,吴天玺与河南报业网生活文化频道的CEO吴昀容一起踏上了赴台湾的自费“寻亲”旅程。头3天的时间,她们在台北打遍了每一个可能的电话,然后开始了沿玉山山脉的艰苦寻访。十来天的时间里,她们几乎找遍了所有高山族人的聚居区,但结果却一次次令人失望。
  远赴阿里山 寻觅同族
  皇天不负有心人。5月10日一早,一位叫陈秀凤的女士打来电话激动地说,她可能就是吴天玺要找的高山族人。12日,双方约好了在台北见面,却因其它因素未能谋面。13日,吴天玺和吴昀容决定驾车再上阿里山,不料路上遇到泥石流,一度被困山上,通讯也暂时中断。后据台湾媒体报道,当时的泥石流共造成4人死亡,至少6人失踪。直到25日一早,她们终于再次在阿里山与陈秀凤及其邹族族人见面,邹族现任第9代头目汪念月当即表示,愿意组成20多人的访问团,带着邹族歌舞等民俗文化,前往邓州“台湾村”做进一步的血缘认定和文化交流。
  先祖追随郑成功 辗转移师入中原
  “台湾村”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是缘于2002年10月14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河洛文化会议。当时与会的全国台联副会长苏民生、研究室主任李廷、副部长蔡宁等在听取了邓州市代表的汇报后都认为,邓州发现这么大的台湾高山族群体,在大陆还是首例,希望邓州方面认真收集和挖掘有关历史文化资料,争取组团赴台湾认亲,加强民族团结。
  之后,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终于在“台湾村”依那思罗十二世孙陈堂三家,发现了珍藏多年的《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家乘”,即家谱,系依那思罗的七世孙陈道平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编纂,为古宣纸毛笔手写,已破损泛黄。
  百年家谱 验证血缘
  据该家谱记载,依那思罗善骑射、精武功,原为台湾诸罗县阿里山土番猫地干社人,其父实叮依那曾参加郭怀一起义,在同荷兰人作战中阵亡。1661年,依那思罗和哥哥依那吐拉加入郑成功大军,驱逐荷兰人。台湾收复以后,他本人继续留在郑军,后几经周折成为郑的部将黄廷的马夫。郑成功去世后,郑氏集团内部矛盾加剧,黄廷以国家统一、民族大义为重,毅然率部归降清朝,后又奉命率部到河南邓州屯垦。当时22岁的依那思罗就是在那时跟随黄廷横渡海峡、来到邓州,并就地结婚成家,以妻姓谐音改汉姓、名“陈年”,所生四子及后代子孙均以陈为姓。
  再征宝岛 一家两脉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黄廷又奉命率邓州垦兵从施琅征服台湾,依那思罗亦在出征之列。因为始终未忘故土,他将两个儿子随部队带回台湾加入土番山社,自己却因为种种原因在征服台湾后,又随黄廷班师回邓州,自此再无回故岛的机会。
  由于依那思罗跟随黄廷数次出师征战、屡立战功,最后升任参军副将,客卒邓州,享年72岁。其后星转斗移,他在大陆和在台湾两地的后裔子孙,互无往来,音信全无。家谱又记载,当年被送回部落的次子陈元勋、第三子陈元杰,后分别改番名为思罗邓勋、思罗垦杰,其后裔聚落的村庄则分别称为“陈井寮”、“陈厝寮”。而依然定居于邓州的长子陈元珍、第四子陈元珠到如今,已繁衍共8代36人,与现在“台湾村”的陈氏族人相传的辈辈相符,门门相照。
  双方认亲 四点根据
  1、在邓州陈家族谱上,有“猫地干社”、“猎户籍”等字样,代表依那思罗的籍贯。在高山族的语言里,“猫地干”是勇士的意思。而台湾邹族陈氏在历史上一直在邓州陈家族谱所记载的“猫地干社”居住,从没迁徙过。
  2、以前的高山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都是口口相传。在邹族的传说中,很久很久以前,他们的先人到大陆当过兵。
  3、在邓州陈家族谱上,有“库吧”一词,在高山族中,这个称呼只有邹族独有,是指邹族的男子会所,用来训练武士的地方,女人不准进入。
  4、双方在相貌特征、风俗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现场回放:翘首三百年 团聚泪涟涟
  握手,跨越台湾海峡的握手!拥抱,穿越300多年的拥抱!
  2005年8月23日下午4时,身着民族服装的台湾原住民汪念月与陈宗仁等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内快步走出,与早已守候在这里的“台湾村”陈姓族长陈相富等亲人紧紧握手、拥抱。“盼星星、盼月亮,祖祖辈辈盼了300多年,终于盼来了亲人啊!”陈相富声音哽咽。“自从知道了你们的消息,我们每时每刻都想早一点见到你们!”陈宗仁同样泪光闪烁。除了汪念月与陈宗仁,前来认亲的代表还有汪念月的夫人汪庄玉英,陈宗仁的女儿、阿里山乡妇女协会理事长陈秀凤,原住民长老陈震魁。亲人们手拉着手离开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坐上邓州市派来的接待专用车,随即赶往邓州。
  在车上,双方互相介绍了两地的风土人情。
  晚上8点半,邓州市政府举行宴会欢迎客人们的到来。邓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台办主任黄子强说:“愿两岸同胞共携手,为民族崛起做贡献”。汪念月也表示,“两岸是一家,这是一个例证,希望通过越来越多的民间交流来促进民族团结”,他还表示,盼望有更多游客到阿里山旅游,让更多高山族的竹笋、乌龙茶等经济作物畅销到大陆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谷珂丰、常莉)豫"台湾村"高山族人纪实:翘首300年 团聚泪涟涟 2006年10月27日 11:14

两岸阻隔三百多年的邹族亲人,终于在新郑机场激动地相拥了。



    吴天玺(中)带着寻亲的硕果,再次来到邓州“台湾村”,村民们用鲜花表达他们最淳朴的谢意。(来源:香港文汇报)“回去吧,回到海峡彼岸—那里有阿里山,那里有日月潭”,对居住在河南邓州张村镇庙沟河畔“台湾村”中的200多名陈氏高山族人而言,这样的心愿,在300多年前自台湾到这里定居的第一刻起,就始终萦绕心头。2005年5月23日,在一个美丽女子的帮助下,两岸的陈氏族人穿越时空拥抱在了一起,绵延300年的“认亲”念头终于不再如捕风……  从高山族始祖依那思罗于300多年前到此屯垦定居起,陈氏家族在“台湾村”已经历了13代,目前有42户200多口人。尽管仍保留着部分台湾嘉义县阿里山土番(今高山族曹族)的生活习俗,但因始祖的墓碑、祠堂被毁,他们的来历仅限于口头传说。
    吴天玺,郑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河南报业网生活文化频道主编,祖籍河南,生长于台湾,到河南投资已经十余年。2004年,当她第一次知晓“台湾村”的故事时,心底那根柔弱的神经被深深触动了。
  执着女台商 立志搭桥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回忆起在台湾的父母当年急于回河南寻根的情景,吴天玺食不能安、夜不能寐。从那时起,她就决心要为“台湾村”的陈姓族人找到海峡彼岸的亲人。
  从2005年3月起,吴天玺就多次前往“台湾村”,还“兼职”了当地台湾村研究工作小组副组长,以便更深入了解和帮助这些台湾高山族人后裔,为以后到台湾“寻亲”做准备。当年4月30日,吴天玺与河南报业网生活文化频道的CEO吴昀容一起踏上了赴台湾的自费“寻亲”旅程。头3天的时间,她们在台北打遍了每一个可能的电话,然后开始了沿玉山山脉的艰苦寻访。十来天的时间里,她们几乎找遍了所有高山族人的聚居区,但结果却一次次令人失望。
  远赴阿里山 寻觅同族   皇天不负有心人。5月10日一早,一位叫陈秀凤的女士打来电话激动地说,她可能就是吴天玺要找的高山族人。12日,双方约好了在台北见面,却因其它因素未能谋面。13日,吴天玺和吴昀容决定驾车再上阿里山,不料路上遇到泥石流,一度被困山上,通讯也暂时中断。后据台湾媒体报道,当时的泥石流共造成4人死亡,至少6人失踪。直到25日一早,她们终于再次在阿里山与陈秀凤及其邹族族人见面,邹族现任第9代头目汪念月当即表示,愿意组成20多人的访问团,带着邹族歌舞等民俗文化,前往邓州“台湾村”做进一步的血缘认定和文化交流。
  先祖追随郑成功 辗转移师入中原  “台湾村”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是缘于2002年10月14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河洛文化会议。当时与会的全国台联副会长苏民生、研究室主任李廷、副部长蔡宁等在听取了邓州市代表的汇报后都认为,邓州发现这么大的台湾高山族群体,在大陆还是首例,希望邓州方面认真收集和挖掘有关历史文化资料,争取组团赴台湾认亲,加强民族团结。
  之后,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终于在“台湾村”依那思罗十二世孙陈堂三家,发现了珍藏多年的《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家乘”,即家谱,系依那思罗的七世孙陈道平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编纂,为古宣纸毛笔手写,已破损泛黄。
  百年家谱 验证血缘   据该家谱记载,依那思罗善骑射、精武功,原为台湾诸罗县阿里山土番猫地干社人,其父实叮依那曾参加郭怀一起义,在同荷兰人作战中阵亡。1661年,依那思罗和哥哥依那吐拉加入郑成功大军,驱逐荷兰人。台湾收复以后,他本人继续留在郑军,后几经周折成为郑的部将黄廷的马夫。郑成功去世后,郑氏集团内部矛盾加剧,黄廷以国家统一、民族大义为重,毅然率部归降清朝,后又奉命率部到河南邓州屯垦。当时22岁的依那思罗就是在那时跟随黄廷横渡海峡、来到邓州,并就地结婚成家,以妻姓谐音改汉姓、名“陈年”,所生四子及后代子孙均以陈为姓。
  再征宝岛 一家两脉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黄廷又奉命率邓州垦兵从施琅征服台湾,依那思罗亦在出征之列。因为始终未忘故土,他将两个儿子随部队带回台湾加入土番山社,自己却因为种种原因在征服台湾后,又随黄廷班师回邓州,自此再无回故岛的机会。
  由于依那思罗跟随黄廷数次出师征战、屡立战功,最后升任参军副将,客卒邓州,享年72岁。其后星转斗移,他在大陆和在台湾两地的后裔子孙,互无往来,音信全无。家谱又记载,当年被送回部落的次子陈元勋、第三子陈元杰,后分别改番名为思罗邓勋、思罗垦杰,其后裔聚落的村庄则分别称为“陈井寮”、“陈厝寮”。而依然定居于邓州的长子陈元珍、第四子陈元珠到如今,已繁衍共8代36人,与现在“台湾村”的陈氏族人相传的辈辈相符,门门相照。
  双方认亲 四点根据  1、在邓州陈家族谱上,有“猫地干社”、“猎户籍”等字样,代表依那思罗的籍贯。在高山族的语言里,“猫地干”是勇士的意思。而台湾邹族陈氏在历史上一直在邓州陈家族谱所记载的“猫地干社”居住,从没迁徙过。
  2、以前的高山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都是口口相传。在邹族的传说中,很久很久以前,他们的先人到大陆当过兵。
  3、在邓州陈家族谱上,有“库吧”一词,在高山族中,这个称呼只有邹族独有,是指邹族的男子会所,用来训练武士的地方,女人不准进入。
  4、双方在相貌特征、风俗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现场回放:翘首三百年 团聚泪涟涟  握手,跨越台湾海峡的握手!拥抱,穿越300多年的拥抱!
  2005年8月23日下午4时,身着民族服装的台湾原住民汪念月与陈宗仁等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内快步走出,与早已守候在这里的“台湾村”陈姓族长陈相富等亲人紧紧握手、拥抱。“盼星星、盼月亮,祖祖辈辈盼了300多年,终于盼来了亲人啊!”陈相富声音哽咽。“自从知道了你们的消息,我们每时每刻都想早一点见到你们!”陈宗仁同样泪光闪烁。除了汪念月与陈宗仁,前来认亲的代表还有汪念月的夫人汪庄玉英,陈宗仁的女儿、阿里山乡妇女协会理事长陈秀凤,原住民长老陈震魁。亲人们手拉着手离开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坐上邓州市派来的接待专用车,随即赶往邓州。
  在车上,双方互相介绍了两地的风土人情。
  晚上8点半,邓州市政府举行宴会欢迎客人们的到来。邓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台办主任黄子强说:“愿两岸同胞共携手,为民族崛起做贡献”。汪念月也表示,“两岸是一家,这是一个例证,希望通过越来越多的民间交流来促进民族团结”,他还表示,盼望有更多游客到阿里山旅游,让更多高山族的竹笋、乌龙茶等经济作物畅销到大陆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谷珂丰、常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