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导弹小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30:45
]]
(二)第二代反坦克导弹
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多为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产品,代表型号:如美国的“陶”和“龙”式导弹,法国、西德联合研制的“霍特”和“米兰”导弹以及我国的AFT08A反坦克导弹都属于此类。
第二代反坦克导弹为目前的主要装备。早期多采用光学瞄准(目标)、红外光学跟踪(导弹)、有线传输指令。80年代以来,制导技术获得巨大发展,有激光驾束、激光指令、毫米波指令控制等。
导弹的制导过程是:导弹发射后,射手借助光学瞄准镜瞄准目标,并使瞄准镜内“十”字刻线中心始终对准目标,红外测角仪接收导弹发出的红外线,自动测出导弹和瞄准线之间的偏差,并输给控制箱,控制箱将偏差信号编制成控制信号,通过传输导线送到弹上,经弹上执行机构产生操纵力,修正导弹的飞行方向,直至命中目标(图0.2)。
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系统复杂,飞行速度高(一般可达200米/秒以上),操作简单,命中率高(90%以上),破甲威力大,能机载。多采用筒式发射,攻击死区减少到100米以内,其最大有效射程比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有所提高,最远可达4000米以上,扩大了攻击范围。但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系统结构较复杂,某些型号比较笨重,造价比第一代反坦克导弹高,其控制精度易受其它红外光源的干扰,射手也易暴露,易遭敌攻击。
(三)第三代反坦克导弹
第三代反坦克导弹是目前正在发展的全自动制导的反坦克导弹,能够实现所谓的“发射后不用管”。
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的制导方式较多,但多采用自寻的制导系统。如红外热成像寻的制导,毫米波主动制导、激光制导、全自动光电制导、光纤制导等;或采用主动搜索跟踪,末制导被动自寻的复合制导等。
   代表型号:美国研制的“海尔法”、“标枪”(红外热成像寻的),英、法、德联合研制的远程“崔格特”为红外热成像寻的,射程5000m以上。
    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的特点:射程远,威力大,命中率高,射手生存能力强。但技术复杂、价格昂贵。
反坦克导弹战斗部的类型
随着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发展,反装甲武器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按照破坏装甲的方式,目前的反坦克战斗部可分为破甲、穿甲和碎甲三种类型。

1.破甲战斗部
利用炸药爆炸的聚能效应,并使炸药表面的金属罩形成高能金属射流,来击穿装甲。
这种方式不要求弹丸有很高的着速和数量很多的炸药,因而战斗部的重量较轻,它多用在轻型反坦克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上。
2.穿甲战斗部
利用高强度弹芯在发射后所具有的相当高的动能,依靠其高速撞击目标的作用来击穿装甲。这种方式要求弹丸在撞击装甲时具有相当高的着速,所以为保证穿甲效果,只有高初速火炮(如加农炮)发射的弹丸才采用此种方式。
3.碎甲战斗部
当弹丸碰击装甲时,将塑性炸药堆积于装甲表面,利用其爆炸时所产生的爆轰波,在装甲背面产生“崩落效应”,以杀伤乘员和破坏装备,从而使坦克丧失战斗力。这种方式要求弹丸装填能产生“崩落效应”的塑性炸药。它一般采用在中口径的炮弹或火箭弹上。
这里主要介绍破甲战斗部,首先介绍一下聚能破甲原理!
聚能破甲原理
早在十八世纪“聚能效应”就被普遍应用于采矿工业上,但应用于军事上只有四十多年的历史。1936年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的侵略战争中,首先使用了聚能破甲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相应地研制了大量的聚能破甲弹药。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十余年中,不但聚能破甲理论有了很大发展,破甲深度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实际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目前,“聚能效应”不但应用于火炮发射的弹丸上,而且已成功地运用于地雷、火箭弹和导弹上。既可以用来攻击坦克,又可用来对付空中目标和海上舰只。目前,世界各国现装备的反装甲武器,大都采用有聚能破甲的装药结构。
1.聚能现象
在一块均质靶板上,安置四个不同结构形式的药柱,四个药柱所用的炸药和尺寸相同,而且使用相同的电雷管起爆。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药柱底面形状不同,即
图中a所示,药柱底面是平的;
图中b所示,药柱底面有一圆锥形的凹穴;
图中c所示,药柱底面不但有圆锥形凹穴,而且在凹穴表面衬有一个金属罩(通常称为药型罩)
图中d所示,装药结构与图c相同,但与靶板有一定距离(习惯上称此距离为炸高)。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
图中a所示,药柱爆炸后,只在靶板上炸出了一个很浅的凹坑;
图中b所示,破坏效果增大,在靶板上炸出一个深度为67毫米的凹坑;
图中c所示,爆炸后破坏效果大大提高,其破甲深度为无药型罩时的12倍左右;
图中d所示,爆炸后破甲深度显著增大,为无药型罩时的17倍之多。
通常,我们把利用装药的一定型面(如锥形、半球形、喇叭形等,统称为聚能穴)使爆轰能量集中从而增大对靶板破坏效果的现象称为“聚能效应”或“空心效应”。在凹穴中衬有药型罩时所产生的聚能效应,称为“有罩聚能效应”。这两种装药结构分别称为无罩聚能装药和有罩聚能装药。
无罩聚能装药对靶板的破坏作用之所以能够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雷管起爆的位置及装药的特殊形状所引起的爆炸能量的重新分配。从普通药柱(无聚能穴)和无罩聚能装药的破甲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别来看,其关键就在于装药形状的改变。
无罩聚能装药的有效装药及爆轰产物的飞散方向,如图1.1.5所示。雷管起爆时,爆轰波由起爆点开始向前传播。当爆轰波到达聚能穴顶部,并继续向前传播时,高温、高压的爆轰产物沿聚能穴表面的法线方向飞散。同时,向轴线集中并在轴线上汇合,从而形成了一股高温、高速、高密度的聚能流。高能炸药聚能流的速度最高可达1200015000米/秒,在距聚能穴底部一定距离的某一断面上,聚能流的直径最小,单位断面上的能量最高,该点常称为焦点。小于此距离时,气流尚未来得及很好的集聚,而大于此距离时,由于质点的相互冲击,聚能流将迅速向四周扩散。两者都使得作用于靶的能量密度不是最大,从而影响破甲效果。
焦点处聚能流的密度,较无聚能穴装药的爆轰产物密度高约45倍。
当无罩聚能装药与靶板直接接触时,虽然集中了一部分能量,但由于聚能流尚未很好集聚起来,所以其破坏效果虽较无聚能穴时为大,但其实际效能却未得以充分发挥。
与无罩聚能装药相比,带有药型罩的聚能装药结构,在爆炸时发生了完全不同的物理现象。
由起爆点开始传播的爆轰波,当到达药型罩表面时,罩金属由于受到强烈的压缩,从四周迅速向轴线运动。它的运动速度大致在10003000米/秒范围内变化。由于以这样高的速度在轴线上碰撞,而从药型罩内表面挤出一少部分金属来,并以更高的速度沿轴线方向向前运动。随着爆轰波连续地向药型罩底运动,而从罩的内表面连续不断地挤出金属来。当药型罩全部被压向轴线后,最后在轴线上形成了一股高温、高速、高能量密度的金属射流,和一个伴随金属射流并以低速运动的杵体。
金属射流是药型罩金属在爆轰产物极高压力冲量的作用下,塑性流动的结果。通过X光高速摄影观察,以及在某些介质(如砂、水和木屑等)中回收的金属射流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它既不是纯固体,也不是流体,而是一种获得爆炸冲击能的急剧变形的热塑性体,金属射流具有一定的流体性质。
    金属射流的头部速度大、温度高,而尾部速度小、温度较低。金属射流的头部速度与药型罩的材料、形状等因素有关。金属射流头部的温度约在1100°C以上(紫铜熔点为1083°C),尾部稍低,约为9001000°C。
    金属射流的断面直径,从头部至尾部越来越大,但随着金属射流的不断伸长,各断面的直径逐渐减小(金属射流头部直径与尾部直径相差约一倍)。对于直径为36毫米的紫铜罩聚能装药而言,其金属射流形成瞬间断面的平均直径约为34毫米;对于直径为8090毫米的紫铜罩聚能装药而言,其金属射流断面的平均直径约为67毫米。
    由于金属射流的直径很小,速度又很高,所以在单位横断面积上集中的能量非常高。
当高速运动的金属射流撞击钢板时,碰撞点处突然产生很高的压力,由于金属射流本身有速度梯度,所以当头部碰击钢板时,压力很高(一般在100300万个大气压范围内变化),这样高的局部压力,使金属射流和靶板中均产生一个反向运动的冲击波。由于冲击波的热压缩,因而在与金属射流接触的地方产生局部高温(一般在3500ºC5000ºC的范围内),碰撞点处的靶板金属产生高速塑性变形。即在碰撞点附近形成一个高压、高温、高应变的“三高”区。在这种情况下,靶板的强度甚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金属射流的破甲过程,可以用由喷枪射出的高速水流冲击稀泥,而形成孔穴的景象来比喻。
金属射流的破甲过程完全不同于普通穿甲弹的作用过程,而是在金属射流对靶板作用时,靶板金属在高温、高压下被迫向侧面和前面流动(主要是向侧面流动)。在整个破甲过程中,由入口和出口飞溅出去的金属碎屑极少(最多不超过5%),因此,金属射流对靶板破坏的最大特点是破孔前后靶板本身的重量基本不变。
由于整个金属射流长度上的速度分布不同,射流的头部速度高,而尾部(杵体)的速度低,当射流的速度为某一数值(一般为20004000米/秒)时。靶板的机械强度已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参数。这时,金属射流对靶板只能产生弹性碰撞,而再无破甲能力。我们常将金属射流开始失去侵彻装甲能力时的速度称为射流的极限速度。因为高于极限速度时,金属射流能够继续破甲,而当金属射流的速度低于极限速度时,则无破甲能力,所以有时又称极限速度为射流破甲的临界速度。
现在主要介绍一下我国现役的几种主要的反坦克导弹
1。aft07导弹(红箭73)
AFT07反坦克导弹采用“目视瞄准、目视跟踪、手控指令、有线传输”的制导方式,是我军装备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AFT07采用人工半自动制导方式,采用三点法导引,由射手观察飞行中的导弹偏离瞄准线的偏差大小,通过操纵控制手柄,发出导引指令经三芯传输线传输给飞行中的导弹,由弹上执行机构响应,产生操纵力,修正导弹的飞行偏差,直至命中目标。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一)导弹系统:
1.有效射程:
最大                                3000米
最小                          500米(其实1000米以内如果不是超级射手打移动目标几乎很难打中)
最大射程时的射速:               2发/分
2.行军、战斗状态转换时间:
行军转入战斗                         1分40秒
战斗转入行军                         2分
3破甲威力:
静破甲深度                            >500毫米
动破甲厚度                            150毫米/65°
4.质量:
1号背件                              13千克
2号背件                              19千克
2。aft07a/b导弹(红箭73改)
AFT07A、AFT07B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是AFT07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的改进型,属于“目视瞄准、光学(电视)跟踪、导线传输指令、半自动瞄准线制导”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导弹的制导过程是:射手通过光学瞄准镜观察和瞄准目标,导弹发射后,电视测角仪自动测出导弹与瞄准镜光学轴线之间的偏差,控制箱根据这一偏差自动产生控制指令,经导线传输给弹上的控制组件,产生控制力,改变导弹的飞行姿态以修正导弹的飞行偏差,直至命中目标
AFT07A、B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装备于步兵团、反坦克旅、炮兵团、海军陆战队和空军空降部队。主要用于攻击4003000m距离内的敌坦克和其它装甲目标。必要时,也可用来攻击野战工事和火力点。
1.有效射程                 AFT07A           AFT07B    AFT07C

      最大                     3000m            3000m     2800m
      最小                     400m             400m        400m
]]
图如下!
图如下!
3。aft08(红箭8)
AFT08A反坦克导弹的制导方式是:“目视瞄准目标、红外跟踪导弹、自动编制指令、有线传输信号”。其制导过程如下:导弹发射后,射手只需将光学瞄准镜的十字刻线中心始终对准目标。当导弹偏离瞄准线时,红外测角仪接收弹上红外辐射器发出的红外光束,自动测出导弹偏离瞄准线的角偏差量,并以模拟电信号的形式通过电缆传输给控制箱。控制箱依据弹上陀螺仪回输的基准信号对角偏差信号进行处理,形成控制指令,经制导导线传输给弹上电路组件。电路组件按指令驱动舵机,舵机通过扰流片切入续航发动机喷管口改变燃气流喷射方向,产生操纵力,改变导弹的飞行姿态,从而产生控制力,在控制力作用下改变导弹的飞行速度方向,不断地修正导弹偏离理想弹道的偏差,使导弹沿瞄准线飞行,直至命中目标。
射程
      最大有效射程                                    3000米
   最小有效射程                                    100米
导弹速度
   初始飞行速度                                    6686米/秒
   平均续航速度                                    210米/秒
  导弹转速
      初始转速                                        68转/秒
   续航转速                                        810转/秒
  最大射程时的射速
                                            地面发射 2发/分
                                          车上发射 1.5发/分
  行军、战斗状态转换时间                       ≤60秒
  导弹系统质量
   筒装导弹                                        25千克
   上架                                            24千克
   下架                                            23千克
   红外测角仪                                      16千克
主要特点
  (一)命中率高,破甲威力大
  由于AFT08A反坦克导弹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制导系统,射击命中率比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有明显提高。近程命中率为70%,中、远程平均命中率为90%以上。
(二)有效射程远,攻击死区小 
AFT08A的最大有效射程可达3000米,最小有效射程为100米,并且可以进行全方位射击,射击死区比较小。
(三)操作使用简单,射手训练容易
AFT08A反坦克导弹射击时,射手的唯一任务是操纵发射制导装置,将红外测角仪光学瞄准镜的十字刻线中心始终对准目标,而观察、跟踪导弹,测量导弹偏离瞄准线的角偏差量,给出控制指令等均由红外测角仪和控制箱自动完成。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相比,射手操作简单、训练射手较容易,只需经短期训练,即可进行实弹射击。
   (四)机动性较差,不易隐蔽
  筒装导弹、上架、下架和红外测角仪等的体积和质量较大,携带行军十分不便,不利于机动作战;为了满足可见光轴与弹轴夹角的精度,使导弹可靠地进入红外视场,瞄准镜与发射装置固连在一起;另外火线高达1米,地面发射时,射手需跪姿操纵发射制导装置,直至命中目标,射手隐蔽性差,易遭敌人反击。
图如下!
图如下!
4.aft09(红箭9)
AFT09反坦克导弹系统采用光学瞄准跟踪,筒式发射、电视测角、激光指令传输,三点法导引和数字控制的制导体制。其制导方式是光学瞄准目标、电视跟踪导弹、自动形成指令、激光传输信号。
有效射程                                        10050OOm
命中概率
                                                100500m平均70%以上
                                                  5005000m 90%以上
战斗全重                                     不大于13吨
        发射制导装置                                 不大于2.75吨
图如下!
还是没有发射后不管能力的